全球经济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经济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1

胶片按制造工艺和外形的不同,可分为烟片胶、风干胶片、白皱片、褐皱片等。烟片胶是天然橡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N,一直是用量大、应用广的一个胶种,烟片胶一般按外形来分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共六级,达不到五级的则列为等外胶。

颗粒胶(即标准胶)是按国际上统一的理化效能、指标来分级的,这些理化性能包括杂质含量、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氮含量、挥发物含量、灰分含量及色泽指数等7项,其中以杂质含量为主导性指标,依杂质之多少分为5L、5、10、20及50等共5个级别。

中国期货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合约的交割等级为国产一级标准胶SCR5和进口烟片胶RSS3,其中国产一级标准胶SCR5通常也称为5号标准胶,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的天然橡胶GB/T8081-1999版本的各项品质指标。进口烟片胶RSS3执行国际橡胶品质与包装会议确定的“天然橡胶等级的品质与包装国际标准”(绿皮书)(1979年版)。

根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的统计,2015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为1 231.4万t,消费量为1 216.7万t。

智研咨询的《2017-2022年中国天然橡胶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天然橡胶市场贸易总额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1年全球天然橡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41.14亿美元,2015年下降至204.04亿美元。

天然橡胶供给集中于东南亚4国。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树种,属多年生乔木,在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的生态习性。

而需求方面,天然橡胶需求方面,中、美、日、印度占总需求量的60 %。因此,在印度 洋安达曼海、中国南海、太平洋分别有3条重要的天然橡胶贸易线。

泰国作为最大的产胶国,2015年天然橡胶产量达到约432万t,环比增幅约为3.7 %,虽然相比 2013年较2012年10.4 %的增幅明显放缓,但依旧维持增产状态。加之越南等新兴产胶国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增加明显,世界天胶供应面持续拓宽。对天然橡胶产业来说,作为泰国、印尼等传统产胶国,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且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加之新兴产胶国政府对天胶产业的扶持,所以供应面短期来看难见缩减迹象。

历史上看,类似主产国限产(包括限制出口、收储等)政策每年都有,但效果未必尽如人意。2008年的限产成功的扭转了天然橡胶价格的颓势。然而在2011-2015年期间,共有至少9次的限产政策,其中部分政策推动价格短期反弹,但均无法改变价格下行的趋势。另有些政策根本对价格不产生作用。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合肥;深化开放

国际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国内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国际贸易需求下降与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现象并存,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红利与政策机遇,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东西文化冲突、地区政治对抗等逆全球化要素不断增多,但这并非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表明经济全球化正朝着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即以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将逐步被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转变,这是真正实现全球化提高全球福利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全球化的趋势转变中,每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是产品内贸易,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协助已然深刻的融入了各国的产业体系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与依存度得到极大提升,由此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协调、互助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终共享全球开放红利,在这一过程具有战略远见的国家会推出开放性战略举措,这给地区、企业、个人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就是典型的例子;挑战方面,逆全球化的思潮迭起,企图在全球化进程的转换中获得不合理收益,从而给世界经济协作带来困扰,如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主义、欧洲地区的脱离欧盟运动等,这无疑给各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面合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现状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进出口贸易现状

虽然面临了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带来的国际需求萎靡不振的负面影响,但是合肥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表现较为良好。在进出口贸易的状态情况来看,2016年合肥一般性贸易进出口总额754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374.8亿元,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1.1%与30.4%,且无论是一般性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都连续三个月保持了正向的稳定增长,这与全国许多省会城市进出口贸易下滑情况有着截然不同的状态;从进出口贸易的出口的主体来看,合肥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分别占全市37.8%、31.7%和29.9%,其中民营企业的出口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从侧面显示了合肥市场经济建设初见成效;在进出口贸易的产品方面,b备制造业成为绝对的主力,2016年合肥机电产品出口562.3亿元;机械设备、传统家电、中央处理部件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都有较快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不可否认,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一直是合肥的弱项,这是合肥深化对外开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情况方面,2015年合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25.07亿美元,增长14.9%,新增总投资(含增减资)20.35亿美元,同比下降25.1%,这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中排名靠末;在外资企业落户方面,虽然外资企业在合肥市生根落地的不多,但是2015-2016年合肥在吸引外资企业落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合肥市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50户,同比增加52.44%,新增注册资本6.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4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分别为2户、27户、221户,这凸显出合肥市正在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既能充分带动就业,又能实现经济增长引擎的顺利转换;在外资与外企的来源地方面,合肥仍是吸引亚洲地区的外商投资为主,从国别地区看,2016年新登记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这说明合肥吸引外商企业的层次必须提升,要兼顾引入企业的数量与质量。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市对外经济、对外联络及服务外包的基本现状

传统研究中将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认为是深化对外开放的两大核心,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核心内容由终端货物贸易向产品内贸易的转变,对外经济、对外联络及服务外包将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14年低,合肥市共有64户外经资质企业,累计签订合同额1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0.5亿美元,合肥市2014年的外派人数7.6万人;并且,随着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合肥市进一步加强了外部的联络,全市2016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超过30亿美元。2016年,合肥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2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完成营业额19.35亿美元,下降17.0%。在劳务数据方面,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1.36万人,2015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40家外资企业,新增3家。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对策研究

1.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来吸引外商投资

如前所述,外商直接投资是合肥长期以来的发展弱项,这无疑限制了合肥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由此合肥必须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凭借国家的政策机遇,在充分利用好合肥经开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四驾马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吸引外资,实现对外开放领域的拓展与层面的深化。第一,响应省政府号召,加强与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鼓励海外徽商回合肥投资,并且加快合肥“侨梦苑”建设,全力打造海外华人、华侨创新创业集聚区;第二,进一步落实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方面凭借当前开放经济区在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四大核心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项目,另一方面要切实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吸引优质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通过利用财税、土地等手段实现开发区在电子信息、跨境电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区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第三,打破地区行政障碍,要积极联合皖江城市带的组成城市,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的对外开放。

2.强化立体式交通体系,打通合肥对外互联互通的基本脉络

当前,合肥已成为全国流通重要节点城市,这充分说明了合肥在交通方面的区位优势,但相比于中部地区的其他核心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体系仍需强化。首先,铁路方面合肥应该加密延伸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积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普通铁路网,重点推动商丘-合肥-杭州、合肥-新沂-青岛、武汉-杭州等铁路建设;其次,水运方面,打造以合肥港为核心的水运体系,树立以构建“江淮航运中心”为目标的水运体系建设目标,积极开辟水上航线、引进货代公司驻港办公、提升码头装卸载能力、提升通关率,开辟“上新丝路”正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再者,航空运输方面以合肥新桥国家机场为核心,以合肥经济圈的支线机场为支撑点,充分借助芜宣、亳州、蚌埠等重点机场项目建设的机遇,实现地区交通运输的相互衔接联通。

3.加大人才引流培育力度,打造内陆地区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

迈入21世纪,人才成为最核心的生产力,加大人才引流培育力度,打造内陆地区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是合肥真正实现对外开放深化的重要保障。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合肥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更是作为安徽高等教育的名片蜚声中外,但合肥很难留住高端人才,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是合肥深化对外开放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推出相关毕业生留合肥补贴机制,模仿深圳的做法,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优质毕业生,只要留在合肥就业或者创业,都给予相应的补贴也支持;第二,对于具有优秀能力的高端人才,合肥应该给予相应的事业平台,并对其本人与家人提供良好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环境,解决高端人才回合肥的后顾之忧;第三,要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全面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导,积极协助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并给予补贴,以期吸引优质科技人才向合肥集中。

参考文献:

[1]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09).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3

按照2013年金砖国家峰会的方案,金砖银行职能定位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保障成员国间的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其次,作为共同的外汇储备和应急基金,同时规定银行未来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等中长期投资的贷放款、投资措施等制定规则;最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经济困难和财政困难时,除了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外,也可以向金砖银行求助。

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对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打破欧美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垄断;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提升新兴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共同应对各种危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金砖银行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变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市场无论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全面提升都表现抢眼。以金砖五国为例,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年都超过50%,其中中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超过10%,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1%以上,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而这种经济版图的变化势必带来全球经济事务话语权的重新划分,但旧的全球金融体系并未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

其次,欧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无法应对全球经济的现状。194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把持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手中,两个机构的表决权份额也是欧美独大,传统发达经济体的表决权份额超过50%。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表决权仅列第六位。特别是在欧美的主导下,无论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区域经济事务,这两个机构总是对受助国附加很多不合理的条件。新兴市场经济体增加表决权份额、增加话语权的要求,受到欧美国家的极力阻止。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消极无为,乏善可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寻求自身改变的情况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另起炉灶,冲破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就成了必然。

再次,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有利于应对后危机时代美国量宽政策退出的冲击。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逐渐复苏,其货币政策面临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加快了量宽政策退出的步伐,引发了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外逃和金融动荡。去年6月,印度、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金砖国家通过设立应急储备基金,对储备不足的国家给予及时的救助,避免这些国家因为储备不足而陷入危机。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4

一、 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发展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贸易纠纷层出不穷,各国学者都对经济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研究。fred bergsten、robert o. keohane和joseph s. nye(1975)等学者认为经济安全包含许多特定利益,例如:保持取得国外资源的渠道、保有市场、保护国内社会免于遭受外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渗透。所以,经济安全不是一个单独的安全概念,而是以达成上述各项目的为目标。vincent cable(1995)则认为经济安全保护四个方面的内容:(1)直接影响国防安全的贸易或投资事件;(2)以经济政策作为侵略工具;(3)军事能力受到经济力强弱的影响程度;(4)全球经济不安所造成的恐慌。不过,他也指出由于各国对于经济事件忍受程度不同,对于经济安全定义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

随着美苏冷战结束,以及各国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趋势的现实,各国学者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如michael borrus和john zysman(1992)认为经济安全是一种把经济力量转化为权力运用,甚至进而建构新国际政治经济架构和规范的能力。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c.r. neu和charles wolf,jr(1994)以美国作为经济安全的研究对象,其结论认为经济安全是指一项保护或促进美国经济利益的能力——在面对任何可能损害美国经济利益的问题时,都能使美国经济利益免于受损或增进美国经济利益。他们的研究相对较有前瞻性和国际观,他们十分强调国际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换言之,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安全除了要强调经济竞争能力以外,也要注意国际经济稳定的问题。进一步的,他们将国家经济安全分为两类:

狭义经济安全:指当一国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一国影响世界经济环境的能力。如:在制订国际经济规范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别国政策;拥有足够能应付非经济挑战的资源; 及有确保军备开支的资金。通常用作衡量经济繁荣的指标有:经济增长率、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高投资率、高生产率等,而这些是有利经济安全的。经济安全不只是指发展当前经济,其根本目标在于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广义经济安全:国家除了要保障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相对优势,以及加强本国抵抗外部风险以外,还要尽量稳定国际局势,以减少各种变动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换言之,保障国际经济安全就是保障本国经济安全。所以,广义经济安全的定义为: 除了加强本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以外,还要能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在全球经济、市场发展走向全球化后,美国固然是世界唯一的政治与军事强权,但在经济与企业竞争力上却已无法再独步全球,因此不得不对其经贸政策进行调整、修正。一方面继续强调维持其开放与自由的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也以积极的贸易保护政策响应。美国政府在1980年代开始采取具有攻击性的贸易政策,以对抗外国不公平的竞争,以及不合理的待遇就是为维护其经济利益的综合表现。

二、 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及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关系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2] 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6.

全球经济现状范文6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配置和流动,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每个层面上互相融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到现阶段,全国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经济资源开始频繁的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流通。而对于中国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难得的机遇,当然挑战也与机遇并存,我们要理性的审时度势,深入分析,充分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来发展本国经济。

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1.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后加速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滑趋势,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下滑的势态已经基本结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上升的轨道,走出了低谷,并且经济规模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超过日本。

2.中国经济要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还需要一定时间

虽然今年我国的经济复苏现象开始抬头,但要真正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在我国国内一些企业还面临着相当的实际困难,内需启动困难、就业和财政收支问题、出口额连续大幅下降等诸多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都会产生影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所以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保持相对较慢的增长速度,而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

3.未来几年经济增长还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金融危机过后,只有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将其与改革、中长期发展相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稳中求增长的关系,减缓经济被动的频率和幅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宏观调控,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商品的竞争力相对较高,中国商品的高竞争力是建立在超额的环境损耗和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看清这一现状,立足实际,看准时机进行经济转型,将国内消费高导做为经济增长转变的模式,以缓解顺差压力。

(1)加快产业结构调

加快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促进科技开发能力的提高,对于提升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性产业,要加大投入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传统的重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进高科技的研究,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力量,以期取得突破,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主体;然后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等相关的出口照顾政策,调整贸易和发展战略,鼓励出口在当前形势下不应再做为政策目标,应该调整进口政策来刺激进口;最后要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扩大QDII规模、推动国内优质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只是要考虑到近几年大规模投机性资本流入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需保持政策谨慎,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

(2)转变消费模式,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国际市场的过份依赖,不仅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当前形势下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仍是推动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平衡增长模式。首先,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方面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以抵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紧缩效应。通过降低预防性储蓄积累的动机、放宽信贷限制等相关财政政策,来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建设,从而解决中国投资和储蓄不均衡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要保证之前财政刺激政策的平衡退出,不宜过度放松;其次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要高度关注民生,不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差异,提升人民的整体实际消费能力,还要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做为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医疗做为重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人民无后顾之忧的消费。并且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群众直接受益,扩大政府转移支付,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2.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脚步

(1)藏汇于民,缓解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压力:现有的管理体制使货币当局处于被动地位,吸收大部分的流入资金,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又与外汇储备的吸收息息相关,无形中就加大了央行货币政策落实和操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要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国内资本流动进行安全有效的保障,从而实现缓解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藏汇于民。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上升保持谨慎态度:人民币从200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对进出口贸易企业和国家经济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储蓄过度和美国消费过多等结构性问题,并非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如果人民币汇率加速大幅的升值,会给正处困境的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沉重的包袱,严重的有导致全球经济滑坡加剧的可能。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应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防止货币剧烈升值造成冲击。

(3)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当一个国家在选择其本国货币的汇率时,与其说是在跟市场竞争,还不如说是在跟美国竞争,因此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做为本位货币并不合理,这次的经济危机就暴露了该体系存在的缺陷。因此世界经济如果要持续稳定发展,那么就要尽快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当前复杂的金融形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晃让人民币走出国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