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1

文章基于商业调查中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并基于实际调查工作中保证样本轮换工作环节的有序展开,提出了进一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统计估计;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内部管理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研究,目的旨在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与满足客户的需要。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为生产——销售链上的主体,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从对象上看,处于上游的供应商需要通过供应链下游对象的需求反馈来不断提高供应链服务;从管理部门来看,通过企业对其所在供应链服务评价的调查,将有助于通过发现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供应链服务质量、降低供应链成本与提高效率。相关部门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采用商业模式实施抽样调查,定期组织调查进行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企业样本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本文基于对供应链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轮换,并通过统计估计方法实现对轮换偏差进行处理,发现通过轮换后的调研精度显著性提高,足以证实定期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轮换能够防止样本老化带来的系统性偏误。

1关于样本轮换

所谓样本轮换,就是在连续调查过程中,每隔一定时期部分的或全部的轮换样本单位。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止样本老化,即抽取样本对总体代表性逐渐降低,提高抽样效果。样本轮换是连续性抽样调查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间题,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无论是出于供应链上中下游环节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都不同,对供应链管理评价的重点也有差异,因此,出于对供应链发展情况的全面掌握,需要定期对供应链评价调查的抽样对象进行样本轮换。在连续性样本轮换调查中,一般存在单水平轮换(one-levelrotation)和多水平轮换(multi-levelrotation)两种轮换方法。但是,实际中很多轮换样本调查一般都使用不同的轮换模式,而不同的轮换模式又导致了连续性抽样估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实际中很多连续性轮换样本调查存在着轮换模式设计不合理,抽样估计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都将导致调查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调查总体的连续变化特征,从而影响到时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以上因素引起的抽样轮换偏误问题,学术界并未有统一的有效估计方法,但目前可用最优线性无偏估计法来加以处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大型劳动力抽样调查,还是商业调查中针对行业发展的定期抽样分析,抽样样本老化的问题不可避免,在轮换方法的设计日渐成熟的条件下,通过对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处理实现对轮换抽样方法科学性的进一步论证。

2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构造

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而言,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调查数据指标化的熵值赋权用以对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定性赋权,并作为样本轮换后指标重要性的比对基础;二是对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模型。其中,轮换率的计算实质上是对换出、入调查对象的计算;而轮换统计估计则是通过换出入调查对象前后回归分析,并通过最优无偏估计量实现换出后精度的提高。现将两模型计算步骤列举如下

2.1熵值法计算步骤(1)指标矩阵标准化针对本文的xm´n指标矩阵,m表示选择的企业样本对象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行数;n表示各个指标的个数也即指标矩阵的列数。(2)计算指标的熵值,说明了对于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的因素重要程度。但此时的熵值并不是直接权重,仍需要进一步转换。(3)计算指标的权重

2.2基于估计量的轮换率计算本文对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主要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最优估计量调整计算得出,计算步骤如下:基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最优轮换率计算,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参数予以实现:从最优估计量出发的关于轮换样本数与轮换率的计算,只是从估计量的方差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调查费用的约束以及其他的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如果考虑调查费用约束,实际采用的样本轮换率会低于最优统计量计算出的比率。如针对本文研究的商业调查供应链,对于调查对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差异大,轮换变化频率较大。但是,由于商业统计调查的预算约束,对供应链管理情况调研的企业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率宜定为1/3至1/4为佳。

3实例

3.1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为了解当地企业供应链发展情况,抽样调查定期组织对200户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由于在当地展开的供应链管理定期调查,为了实现科学的统计研究以及对供应链管理获取更广泛的实际评价,在抽取样本企业时要正确合理地进行样本轮换。从上述基于调查问卷的供应链管理来看,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总体评价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调查范围内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待通过上述因素的梳理改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因素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贡献时,采用了熵值赋权,原理为指标之间的差异越大权重越小。根据熵值赋权得到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各因素权重如表2所示。根据熵值法得到的观察指标权重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外部上下游厂商与客户的管理,占到总体评价权重的一半以上(0.617);尤其是下游客户管理指标在供应链管理评价占比达到0.357,对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一方面印证了基于实际调查表明的当地供应链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又进一步指出导致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即要通过下游客户销售回笼的价值流转加速检验与反馈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基于调查分析供应链管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对比的基础,即量化测度的供应链影响因素与定性分析的供应链因素重要程度是否具备一致性。

3.2最优轮换率与参数估计根据前后两期关键指标——供应链管理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出ρ前后两期调查主要指标的相关系数为:再由公式(8)计算出最优轮换率为0.5426,按照四舍五入的标准,将最优轮换率确定为0.5,即连续定期调查的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换出一半。按照实际调查研究中的调查费用以及其他因素的约束,有时候无法按照基于回归估计量计算出的轮换率进行,因此根据供应链管理调查实际情况获得的数据,计算出轮换比率对应表,以便因实际情况而调整轮换比率,方便实际调查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论证抽样轮换前后的结果对比差异,对是否进行过抽样轮换的因素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从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轮换前后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是不同的,不仅仅是对供应链影响因素变量的大小差距,甚至连影响方向都有差异,这一方面说明样本轮换对抽样调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止样本老化对研究问题的解释产生系统性偏误;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改进是能够改善供应链管理绩效,因此供应链影响因素对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是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认定样本轮换前的结果因样本老化而导致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产生了系统性偏误。根据方程总体的残差平方和来看,轮换后的方程估计量残差平方和明显地要小于轮换前的值,由此,可以从整体方程的估计效果进一步判断出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调查数据经过样本轮换后的效果要优于未轮换前的分析结果,从统计量化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样本轮换作为纠正样本老化具有显著效果;根据样本轮换后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指标对供应链综合评价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与流程化,就能从本质上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从而由企业反馈出对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水平会相应提高。为印证描述分析中,基于调查数据的定性描述中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权重,将样本轮换后基于回归分析的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后与其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以上轮换后的定性定量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并未发生变化,这就充分说明了抽样调查的样本轮换后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能够说明该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地方提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政策都能提供比较可靠的论据,即对抽样轮换是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老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可以对轮换后的数据进一步采取量化方法挖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信息。

3.3因子分析在通过了样本轮换后,对200个企业对象的上述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因子分析对观测指标进行提炼,用以发现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类。这是基于可供分析的调查数据进一步挖掘,将来自于调查数据可能因人为设定的指标存在相关性或重合信息进行再精炼。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为影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外因,是由下游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组成;公因子2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了生产流程管理和信息流管理。两大类公因子的提取以及调查指标的自然归类充分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对生产经营的流程化控制与信息集成实现内控管理效率的外生化,促使实物流与价值流的高效周转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

4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发展情况的实际商业调查为基础,以样本轮换对企业调查对象进行了抽样处理,研究结果发现抽样调查的轮换进行前后差异很大,即样本老化现象已经在定期的抽样调查中出现,为了克服样本老化对抽样调查结果导致的系统性偏误,而影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样本轮换实际上是来自微观主体的调查工作必要的处理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与组织进行。关于样本轮换的分析研究,拟提出未来进一步的改进方向:(1)需要进一步探索轮换统计处理技术,科学构造统计估计量。样本轮换设计在国外的理论与实际讨论得比较多,但是对于样本轮换存在的偏误问题却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统计估计。本文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的微观主体调查,所采用的估计量和估计方法为一般性处理方法,属于连续的单水平轮换处理,国内外的大型劳动力调查研究基本上采用此类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连续的多水平方法可能更为适合,就需要专门为企业的连续多水平样本轮换再设计构造出更为科学的统计估计量。因为,比较家庭住户调查与企业调查,二者的差异性很大,可以根据对企业的定期调查搜集历史资料,探索构造一种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基于样本轮换技术的抽样调查估计方法,配合更加行之有效的轮换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基于企业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估计精度。(2)在制度层面探索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以确保样本轮换的顺利进行。对于定期抽样调查而言,将定期抽样调查形成为抽样调查工作制度更容易保证抽样调查科学地展开。本文以基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调查为例,对于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高有助于其自身成本的节约,流程化从而管理效率提高,并且也助于了解我国供应链发展情况,无论是商业调查还是相关政府部门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够保证将供应链调查持续进行下去,就应当将样本轮换的调查制度科学设计与安排,从而通过抽样调查科学化保证调查质量的提高,为供应链调查结果的使用方提供更为可靠的分析结果。如果是定期商业调查,组织调查的单位和人员需要熟悉设计好的轮换调查方法,最好以工作制度的模式安排实施,以保证定期调查工作的展开是建立在长效而连续的样本框基础之上;如果进一步形成了相关政府部门对供应链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调查,那么最好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统计上报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样本老化的样本轮换处理,同时不断更新减少样本轮换偏误的统计估计量算法设计,科学地实现抽样轮换并保证统计估计结果精确度的提高。(3)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素质抓起,以实现样本轮换工作的切实推行。除了抽样调查工作本身的制度化安排与内容上的科学化设计,抽样调查工作的实施更需要基层调查统计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予以保证。因为抽样调查样本框中出入样本的轮换,实际上是由调查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落实对调查的执行来实现的,而样本轮换工作是一个需要细致与严谨工作态度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执行样本轮换过程中,调查人员首先具备对自身工作岗位和职责的认同感,不能够马虎行事,而应该以执行与完成样本轮换工作流程为统计调查工作的职责。这需要一方面从基层调查统计人员的业务素养抓起,定期进行样本轮换等抽样统计调研工作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培养,以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传达到位调查统计研究的重要性,落实调查统计工作的责任,促使基层统计调查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维护样本框的调查工作,鼓励其进行有效的调研以发现抽样统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索样本老化的频率,从调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减少主观性偏差对抽样调查结果带来的人为偏误。

参考文献:

[1]SenAR.SuccessiveSamplingWithpAuxiliaryVariables[J].TheAnnalsofMathematicalStatistics,1972(43).

[2]biningInformationinSurveySamplingByModifiedRegression[J].ProceedingsofTheSectiononSurveyResearchMethods,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96(91).

[3]FullerWA.,RaoJNK.A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orwithApplicationto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4]GambinoJG,KennedyB,SinghMP.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EvaluationandImplementatio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5]SinghAC,KennedyB,WuS.RegressionCompositeEstimationforTheCanadianLaborForceSurveyWithARotatingPanelDesign[J].SurveyMethodology,2001,(27).

[6]赵俊康.考虑偏差时的样本轮换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7]侯志强,吴启富.二级单元调查六次时的一种两层次样本轮换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9).

[8]刘建平,陈光慧.多水平样本轮换调查及其组合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7).

[9]方国斌.网络抽样调查样本轮换的理论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11).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2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

构造3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

中国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

绿色营销初探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论营销流程再造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

浅析营销适宜度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

当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关系营销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

电子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3

关键词:建筑供应链;建筑材料供应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03-03

1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也将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和中部崛起、生态恢复等将成为我国基本建设的长期战略取向,这些必将为我国建筑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各大建筑承包商进入国内建筑市场,无疑将在新的态势和局面下更为加剧国内建筑业的竞争和淘汰,国内建筑业承包商缺乏与国外承包商在同一环境下竞争的实践和经验,面临了挑战。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更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SCM在制造业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受到建筑领域许多学者和机构的关注。为了提高建筑业的竞争力,国内外众多学者试图将制造领域的先进的、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到建筑业中,从而形成了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点,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链结构。考虑建筑业现行的运行机制和CSCM的操作性,从施工企业的角度,给出一种狭义的建筑供应链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从业主有效需求出发,以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设计商和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建设网络。

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是供应链协调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还是实行传统的粗放式方法,还是在一些小商小贩处选择一些建筑材料,根本不去考虑材料的各项指标,难怪现在的建筑工程质量频频出现问题呢?我们都听说过中国这样一句俗语:“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再好的施工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的质量也难以保证。由于材料供应方面的差错造成工程不能如期完成、质量低劣等严重问题的情况并不鲜见,且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建筑施工企业要谋求长足的发展,必然要整合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下,无论在材料质量、交货期还是成本上,建筑施工企业对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要求都越来越高。材料供应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还会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整个流程,并最终影响供应链的竞争地位。如何正确评价和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供应商,成为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商评价选择情况,提出了建立材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与各种常用供应商选择方法。

2 建立材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选择材料供应商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我国建施工筑企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供应链环境下建筑材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

设计材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链节点上各材料供应企业的竞争力状况,从中找出最适合加入供应链的供应商单位,并为改善供应链管理提供工具,最终增强整个建筑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2.2 科学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利于通过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科学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所建立的各项评价指标,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也有利于材料供应商通过自身的评价指标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挖掘本企业竞争潜力。

2.3 系统全面简洁原则

指标体系应该能够系统地、完整地、多角度地反映作为建筑供应链节点的材料供应商的综合竞争能力,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竞争力和潜在的竞争力。此外,还要考虑外部的经济环境。由于材料供应商评价涉及的因素很多,要特别注意一些主要因素既不要遗漏也不要重复,各评价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而易见的包含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可能的将之弱化及消除,保证对供应商进行系统、全面、综合地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为构建供应链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灵活实用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指标体系要能科学地反映材料供应商的实际情况,适中实用。如果指标体系过大、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将使评价的注意力不能体现整体;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过粗又不能反映材料供应商的实际水平。

2.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评价建筑供应企业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要领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2.6 动态可扩展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反映材料供应商在未来的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必然会对材料供应商提出新的要求。指标要能够体现材料供应商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由于市场机遇的不断变化,建筑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及对不同材料供应商具有的核心优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材料供应商的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快速调整。

3 建筑材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原则下,综合国内外有关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供应链环境下建筑材料供应商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4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方法

有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就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来选择出最佳的供应商,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将常用的供应商评价选择方法以及各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梳理如下,以便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选择出最佳合作的供应商。

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成本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

(1)直观判断法:通过调查、征询意见、综合分析和判断来选择供应商,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做出判断。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采购人员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具有可靠性。当采购数量巨大、供应商较多,并且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供应商。

(2)招标方法:竞争性强,企业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供应商,以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便宜而适用的物资。但招标法手续较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紧急订购的需要;订购机动性差,有时订购者对投标者了解不够,双方未能充分协商,造成货不对路或不能按时到货。

(3)协商选择法:如果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与招标法相比,协商方法由于供需双方能充分协商,在材料质量、交货日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较有保证。但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不一定能得到价格最合理、供应条件最有利的供应商来源。当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复杂时,协商选择方法比较比招标法更为合适。而且该方法也容易受到采购人员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具有可靠性。

(4)成本法:是用来解决单一产品采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操作步骤是先计算比较所有能够满足产品要求的供应商的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价格、采购费用和运输费用等费用构成),然后选择成本低的供应商。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帮助采购商在决策时从整体考虑采购成本,不单单考虑产品价格,进而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5)人工神经网络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较好的保证供应商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但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复杂,不易掌握,一般不利于企业应用。

(6)层次分析法:是将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多目标评价选择方法。有利于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减少了传统供应商评价中过多的主观性,让评价者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可靠性高、误差小,简单易行,可明显地提高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效率。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则在于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判断矩阵往往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难于进一步对其分组。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7)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的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适用于具有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相同类型单位的有效性评价。利用DEA模型借助Frontier Analyst软件可以对多个供应商的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从而选出相对有效的供应商,淘汰相对无效的供应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DEA模型不设定各个属性的权重,不仅可以选择出相对有效地供应商,而且能够对相对无效的供应商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是DEA模型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不足,DEA只是给出了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但是并不能够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全排序,有时会同时出现多个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因此要想对决策单元进行完全的排序,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科学工具。

(8)综合评分法:这一种方法是用于评价指标无法用统一的量纲进行定量分析的场合,而用无量纲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分法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采用加权相加,求得总分。综合评分法具有更科学、更量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引入权值的概念,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②有利于发挥评价专家的作用。③有效防止低价的不正当竞争。缺点:①评价因素及权值难以合理界定,用户往往希望产品性能占较高权值,财政部门往往希望价格占较高权值,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更为不易。②评价专家不适应。由于专家组成员属临时抽调性质,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充分熟悉被评项目资料,全面正确掌握评价因素及其权值,有一定的困难。③赋予了评委较大的权力,由于评委的业务水平不尽相同,如果对评委没有有效的约束,就有可能出现“人情分”。

总之,选择供应商的方法有很多种,供应商选择方法有结合应用的趋势,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果能够将评价方法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会更有效地对供应商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在此建议采用基于DEA/AHP的两阶段评价法,将DEA和AHP算法融合,建立两阶段评估模型。第一阶段计算两两实体构成的输入输出系统有效系数;第二阶段对这些有效系数构成的AHP判断矩阵,计算各个实体的全排序值。这种综合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了AHP方法和DEA方法的优点,避免了人为设定AHP判断矩阵的主观性和随意性,DEA不能在一个尺度上全排序的缺点。

5 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建筑业内竞争的激烈,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供应链中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早已演化成一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选择的是否合理、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对于建筑材料的采购与其他材料采购存在明显差异和不可替代性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于是,本文提出了科学建立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以及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列举了供应商的多种评价选择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两阶段的评价方法更适合于建筑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从而获得较为科学合理的供应商排序,选出最佳的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挺,谢京辰.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CSCM)应用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2).

[2]刘铮.基于SCM的建筑材料供应商评价模型及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索永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陈启杰,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5).

[5]马帅宾,龙勤.基于DEA模型对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09.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4

在供应链各环节中,采购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采购管理体系优化对于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效地实现供需的良好关系,通过与供应商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以及战略联盟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实现为需求而采购,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存货周转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再次,实现从内部库存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有效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最后,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有利于缩短决策制定和实施的时间,提高组织竞争力。

五大要素决定成败

在实际操作中,要把采购管理当作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采购计划,其中包括采购商品的价格、付款条件、质量、商品来源地、交货方式和运输方式等;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确定彼此的合作方式;确定采购的数量和批次,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库存和增加运输成本。

解决采购管理中的问题,首先要了解采购管理的五大要素。

第一,要确定供应商的资格,以确保供应商有良好的供货能力。对于大型制造企业而言,这点尤为重要。

第二,采购价格形成机制。为了对采购价格进行有效管理,企业通常需要有一个价格小组来核定采购物品的价格上限,这个小组的成员应该由高层主管、财务和采购部门共同组成,以防止采购业务人员与供应商在价格上有合谋私利的行为。

第三,付款方式的确定。这是实际的利益,企业应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于己有力的付款方式。

第四,数量核查。供应商货品到货后,应该由检验部门核查到货数量。

第五,质量核查。对于有质量要求的货品,需要质检部门的检验。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分析影响采购周期的主要因素,相应提出缩短采购周期的方案建议;其次,优化采购核心流程,实现流程效率的提高和流程成本的降低;再次,完善企业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采购在产品事业部制下分工和协调的建议方案;最后,制定分供方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分析和相关建议。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采购体系组织机构改革,从组织层面确保采购管理的职能保障,以及对采购体系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以保证采购体系中各个岗位形成横向化高效运作。同时,应对供应商的评价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战略联盟。

七个原则提高水平

企业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必须遵循七个原则:

1.建立企业费用支出明细表。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发现资金节约的机会,避免产生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把企业的采购业务与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消除无效的采购操作。

2.进行费用分析。通过费用分析,企业根据自身的购买力需要明确采购什么、谁来采购、向谁采购的问题,并明确支出项目,制定相应的采购战略,以降低采购成本。有一点必须指出:费用分析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不能间断。

3.支持战略性采购。战略性采购是任何成功采购的精髓,要为每一项费用支出制定一个战略。这样,企业可以胸有成竹地与供应商谈判,也为将来评估供应商绩效奠定了基础。

4.从战略层面应用技术。采购软件技术能够使订货更加快速便捷,将节约出的订货时间用来完成更加重要的任务。此外,采购软件技术也能够简化企业费用分析和合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这样有利于同供应商建立同盟关系。

5.将采购业务提升至战略地位。如果得不到高层经理的认同,再好的采购计划都是没有意义的。

6.拟定合理计划以确保获得企业内部的支持和供应商的执行。企业应该确保有适当的人员、以适当的方法激励供应商和采购人员。供应商对采购计划的执行和绩效的评估负有同样重要的责任。为适应时刻变化的需求和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要考虑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柔性,从而确定这个企业是否容易合作。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选择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所谓供应商,是通过交易向企业提品或服务的经济实体。供应商是企业所需经营性资源的主要来源供应商也是影响企业采购管理的最直接因素,同时更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的关键因素。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供应商选择,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供应商资源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企业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的来源及合作方式,供应链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供应商关系与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关系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是通过采购活动体现出来。这种传统供应/购买关系的首要目标是使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到最低限度。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关系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物流通畅,提高客户反应速度,从而有效的、连续的消除不确定性,在加快物流的同时减少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它更加强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协商,协调运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这种以合作和发展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最终目的是要使供应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招标法、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定性的分析选择方法;第二类为定量的分析选择方法;第三类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选择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专业人员的判断来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包含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多目标评价问题,要结合制造企业的目标、评价选择的标准、供应商的状况等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商选择结果尽可能客观和公正。

1.定性选择法

定性选择法主要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和协商选择法。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是根据对采购人员的征求意见及询问和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得到的资料,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分析判断,对合作伙伴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做出判断,定性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

这种评价供应商的方法直观、简单易行,但有些草率,主观性特别大。常用于选择企业非主要原材料的合作伙伴。

2)招标法

招标法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投标人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选择最佳的供应商。招标法可以是公开招标,也可以是指定竞级招标。公开招标对投标者的资格不予限制;指定竞标则由企业预先选择若干个可能的合作伙伴,再进行竞标和决标。

招标方法竞争性强,企业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便宜且适用的原料,招标保证采购到最优的原材料的同时保证采购活动对所有的投标人都公开、公平与公正。但招标法也有一些缺点,招标手续比较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紧急订购的需要;订购机动性差,有时订购者对投标者了解不够,双方未能充分协商,造成货不对路或不能按时到货。当订购数量大、供应商竞争激烈时,可采用招标法来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最优的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或协议。

3)协商选择法

协商选择法是由企业先选出供应条件较为有利的几个合作伙伴,同他们分别进行协商,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与招标法相比,协商方法由于进行协商,在物资质量、交货日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较有保证,当采购时间紧迫、投标单位少、竞争程度小,订购物资规格和技术条件复杂时,协商选择方法比招标法更为合适。但协商选择法也有缺点,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不一定能得到价格最合理、供应条件最有利的供应来源。在供应商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可以采用协商选择的方法。

2.定量选择法

定量选择法常用的主要是采购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1)采购成本比较法

采购成本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和分析针对各个不同的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的一种办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可l3以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一般包括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通过计算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

2)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描述和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将现有的业务进行分解,找出基本活动,着重分析各个活动的成本,特别是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工、资源等。作业成本分析法是由鲁德霍夫和科林斯在1996年提出基于活动的成本(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分析法,通过计算供应商的总成本来选择供应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方法常用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AHP)、神经网络算法(ANN)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1)层次分析法

韦伯(webber)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角度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样的从供应商对同一指标的相对表现得出供应商某项指标的分数,克服了常规线性权重法中对于指标权重以及供应商指标打分的随意性。层次分析法可以考虑许多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对未来合作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因素,因此层次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系统、优先级评价、企业发展规划的选择方面。

因为层次分析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它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层次分析法也有它的不足,其中之一是在指标权重分配时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原本是希望通过客观评定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来正确选择供应商,却因这些指标的权重往往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因而难免不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这些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此外,由于该方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各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但同时要求决策人对决策问题的本质、所包含的系统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而且判断矩阵是由评价者或专家给定的,一致性必然要受到有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判断水平及个人偏好等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时判断矩阵也往往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很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组;判断矩阵有时难以保持判断的传递性。因此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模糊的和不精确的因素,Morlacchi尝试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对供应商的评估。

2)神经网络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ANN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如知觉、灵感和形象思维等,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形动态处理等特征。因此将ANN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供应商做出综合评价时,该方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能较好地保证供应商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复杂,不易掌握,复杂问题的神经网络的训练是必须要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的,否则训练出的神经网络可能只能处理非常有局限性的问题。

3)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mes)、库伯(W.W.Cooper)及罗兹等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它是解决多输入、多输出决策问题的理想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实际上是线性规划模型的一种应用,这种方法能够评价相对效率,分析一个企业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过程中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的特点是在输入和输出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之上,采用变化权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

四、结语

企业的核心供应商选择是一个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相交融的多准则问题,为了选出绩优的供应商并降低核心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维持一种共生共存双赢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在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复杂网络;复杂性;牵引控制;同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02-03

1 引 言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配送中心和客户等构成的一个供需网络,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链结构,是跨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但是,我们如果从复杂性分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供应链网络图,可能更好的表达方式是图2[1],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看作是复杂网络中的点,而边则用来表示企业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这样构建一个复杂网络。通过对点、边、聚集系数、介数等参数的分析,来模拟供应链网络的行为,进而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而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网络宏观结构对系统性能及网络上动力学行为的作用和影响,进而考虑改善网络行为的方法[2-4]。

2 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分析

(1)度:复杂网络中,一个节点的连线数目称为这个节点的度,它是描绘网络局部特征的基本参数。在不同的网络中,度代表不同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度表示单个节点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度越大的节点,其影响力就越大,就越具重要性,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聚集系数:复杂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近邻节点之间的实际边数除以此点与近邻节点之间的理论边数总合即为此点的聚集系数,表示与此点相邻的两个点也是近邻点的概率。

(3)特征路径长度: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的平均数反映了网络的尺寸,称之为特征路径长度。

(4)介数: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的最短路径之中经过节点i的数量,反映了节点的影响力。边介数具有同样的定义,介数最大的边,必然是连接两个集团的边。

(5)经典复杂网络模型:经典复杂网络模型包括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

如图3所示:左边的网络是规则网络,右边的网络是随机网络,中间的网络是在规则网络上加上一点随机的因素而形成的小世界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

图4展示了130个节点的无标度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指数为-3的幂律分布。图中5个特别标示的节点是网络中度最大的5个节点[6]。

供应链网络属于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如图5所示,图5是供应链网络中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多级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零售商隶属于某个分销商,但是少部分零售商之间仍有边相连,说明有串货的现象发生,总体来看,属于无标度网络。

3 供应链的基本特征分析

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合而成,借助于复杂网络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定义:

节点:在供应链中产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相关作业的场所作为节点,按其具备的功能分为:①单一功能的节点:只具有一种功能,或者以某种功能为主。一般处于供应链的起点或者终点。②复合功能的节点:具有两种以上主要物流的功能,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中间,这类节点多以仓库、港口等形式存在。③枢纽节点:具有齐全的物流功能,对整个供应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位于供应链中间。多采用第三方专业化经营。

线:连接供应链网络节点的连线。具有以下特点: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连通性、选择性和层次性。

对供应链做复杂性分析后得知,供应链的复杂性包括:供应链组织过程的复杂性、供应链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供应链信息的复杂性、供应链节点的复杂性、供应链路径的复杂性、供应链技术的复杂性等[5]。所以供应链网络具有非线性和非平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初值敏感性、结构自相似性(分形性)、涌现性和层次性、自组织和临界性、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等特性。

4 供应链复杂性的几种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

供应链的复杂性研究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供应链的复杂性是供应链各要素在集成、合作、延伸、互动等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各功能和要素不断协调的过程,下面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复杂性的研究做几点分析。

(1)传播。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疾病的传播和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其实在供应链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滞后引起的波动和放大效应也是供应链中的顽疾。如何避免和抑制它的快速传播,是目前传播动力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牵引控制。牵引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选择地对网络中的个别节点加以控制,从而获得牵引大部分节点的效果,使整个网络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对部分节点施加线性反馈来使动态网络稳定。对于节点的选择,要考虑节点的出度、反馈控制增益、耦合强度等参数。

(3)相继故障。在供应链网络中,个别节点和边发生故障,通过节点之间的耦合作用可能会引起其他节点发生故障,可能还会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网络的崩溃,比如说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相继故障不仅在供应链网络中可能出现,在交通网络、社会网络等其他的复杂网络中都有可能出现,都面临着由于局部故障导致整个网络崩溃的巨大风险。可以通过去耦合、添加长程边等方式来增强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

(4)拥塞及其博弈。拥塞现象是发生在供应链网络上的一种典型的动态行为,主要体现为信息拥塞和物流拥塞。我们可以对其中一些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加以牵引控制,来疏通网络,进而调整面对有限资源独立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博弈行为。

(5)同步。一般来说,一个动力学网络是否能够实现同步,取决于节点上动力学系统的特性、节点的耦合方式以及网络结构。如果在供应链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加一个动力学系统,并且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的动力学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那么经过一段时间演化,网络有可能进入同步状态。同步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还有可能发生在不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耦合强度的改变来实现对供应链网络的同步控制。

5 结 论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对于实体运行、确定状态下的供应链管理及运作研究,但是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多个节点企业间多种行为的错综交互,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来研究复杂供应链,是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复杂网络的一些特征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体现,然后把供应链网络模拟成一个复杂网络,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复杂性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1]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9):21-25.

[2]Boccaletti S,Latora V,Moreno,et plex Networks:Structure and Dynamics[J].Physics Reports,2006(424):175-308.

[3]Costa L D F,Rodrigues F A,G Travieso,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measurements[J].Advances in Physics,2007,56(1):167-242.

[4]Costa L D F,Oliveria O N,Travieso G,et al.Analyzing and modeling the real-world phenomena with complex networks:A survey of applications[EB/OL].Arxiv:0711.3199.

[5]杜志平.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6]周涛,柏文洁,汪秉宏,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J].物理,2005(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