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1
一、设计心理学与趣味产品设计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理论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反应,这种心态和心理反应作用于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趣味产品设计有了大量设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做铺垫,才能更好的研究人们使用该产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开发设计新的趣味产品。
一件趣味产品,应当是产品设计要素和人们的心理感受的结合。通过利用色彩、造型、质地等要素去设计趣味产品,色彩、造型、质地、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产品带给人们的情绪,反映其本身价值。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正是这些要素带给人们在视觉、触觉、感官上的各种心理感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反馈给设计师,从而更好的改进设计,使产品更能令人满意。
趣味产品是良好的功能和趣味形态的统一结合,趣味产品不但要能用,而且要好用,这就离不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用设计心理学的理念分析,趣味产品设计应当根据使用者的生理特征,以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操作经验为依据,探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使设计准确传达其功能。
二、趣味产品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创造而动物不能。”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事实上,趣味性设计是创新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人为本,考虑人们使用的舒适度及心理感受,从而使人们爱上生活,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趣味性可具体划分为几种,包括机智的生趣,幽默的谐趣,雅致的雅趣,情感的情趣、自然的天趣,理智的理趣,儿童的童趣,朴实的拙趣,新奇古怪的奇趣等。趣味产品设计,主要通过趣味化的外观造型来表达,在满足产品原有功能的条件下,将各种优雅、可爱、幽默、新奇、卡通的符号和元素融入设计中,并对细节部分作适当的情感化处理,从而带给人们从情感体验得到的惊喜。
有趣的产品,能让人们与之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设计心理学中的“一切为了用户”的理念和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产品使用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趣味产品的代表,阿莱西公司的一款自鸣式水壶。这款水壶是格雷夫斯于1985年设计的,壶嘴设计有一只红色小鸟,看起来十分有趣,当水沸腾时壶嘴会自动发出响声,类似鸟叫的声音,非常悦耳。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感到舒适、惬意、身心愉悦,听“鸟鸣”可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关怀和意外的情趣。
有些产品功能性虽很强,但外观造型却呆板、单调,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不能得到良好的心理放松。而有趣的产品,能带给人们丰富的情趣体验,看到这样的产品,就想去触摸、感受,产生美好的回忆。现在,人们购买产品的目的更多的是在追求新奇、潮流,也更加重视产品与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随着社会的发展,趣味性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的象征。
三、趣味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一个有趣的产品传递给使用者的除了功能的安全、实用,更强调带给人们的情感理解和心理体验。趣味性的设计往往通过形式要素,例如,形态、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引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从而实现设计中的“以情动人”。 趣味产品设计还要重视对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分析,如在产品设计中采用天然材料,通过材料的质感增加自然情趣或特定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趣味产品设计流程可以划分为研究、整合、设计,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调查研究阶段。确定研究的目标用户人群,通过了解用户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体验去寻找趣味产品设计出发点。
其次,分析整合阶段。通过前期调查的数据,分析用户关注的重点以及他们舍弃的东西,总结获取趣味产品要素的可能来源。
再次,设计延展阶段。趣味产品设计的构思和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表象、象征和隐喻、变形和解构、联想、仿生等。仿生的手段就是运用了产品与自然界的关系,借助仿生形态体现产品的趣味性,如植物的枝叶、动物的五官,自然现象等。又如,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柠檬榨汁机,造型看起来像一条可爱的章鱼,又像一个抽象的昆虫,看到它会让人们情不自禁的产生微笑,无声之中给生活带来一丝幽默。设计延展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趣味产品造型要体现一定的主题性,形成特定的吸引力,在良好功能性的前提下,还要符合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
第二,趣味产品要有丰富的表情,且色彩搭配要生动、活泼,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并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及风俗民情对该产品可能产生的影响,让消费者在心理上、观念上能够接受。
第四,趣味设计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采用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创造出新的效果,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审美作为趣味的表现手段。如,光宝科技公司设计的一款“梦醒”闹钟,在设计上以现代数字技术对闹钟重新定义,通过声音、影像和情境综合,带给人们在开心、满足的状态下起床的情趣体验。
设计心理学以人对产品的理解为线索和依据,使用户通过有趣的外形理解产品的功能。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为了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趣味产品设计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去探究人们的消费心理,让产品本身的形态与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实现产品设计的趣味化、情感化,让产品成为人们心理活动的承载者,从而促进人与产品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缓解工作压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审计判断;心理学分析;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基于心理学的审计判断研究综述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2日
职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在审计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能力又是心理学的一个要素。基于心理学的审计判断研究中主要以戚振东(2003)为代表的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把心理学与行为学相结合,以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随后任秀梅、邓圣华、李嘉明、杜丽州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论述。
戚振东(2003)从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审计行为的角度出发,以心理学和行为学双重理论为基础,关注了审计判断的重要性。指出审计判断具有延续性、系统性、集体判断与个人判断相结合的特点,并提出通过会计事务所建立复核委员会将群体决策机制引入审计判断,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以使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成为集体判断,从而提高审计判断质量。
王光远(2004)指出审计学中的判断和决策研究是心理学研究分支“行为决策理论”的一部分。这种理论研究个体和小群体的判断和决策,以了解其如何做出以及如何改进判断和决策。本文阐述了审计判断和决策研究的目标,主要包括评估审计师判断的质量;适图说明审计师如何做出判断,以及信息的特定属性对判断质量的影响;测试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对任何发现缺陷的补救措施做更深入的研究。
任秀梅等人(2006)主要从个人行为学角度出发研究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主体因素。在全文中从个人的态度、气质、知觉、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论述了认知心理学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并在最后指出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注册会计师是影响职业判断正确与否最为直接的因素。虽然本文从心理学的研究分析最后回归到个人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但是本人仍认为题目 “个体行为学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应改为“个体心理学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刘成立(2007)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通过以问卷的形式,论述了时间压力和责任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作者研究的结论是:(1)时间压力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判断效果,对审计判断效率无显著影响;(2)责任能显著提高审计判断效果,但对审计判断效率无显著影响;(3)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效果的影响受责任现状的制约,时间压力与责任的交互对审计判断效率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1)时间压力与责任对不同程序审计判断效率的影响显著不同;(2)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加工率有显著影响,而责任主要影响了审计判断准确率,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加工率的影响受责任状况的制约;(3)时间压力提高了审计判断加工速度,责任对审计判断加工速度无积极影响,时间压力与责任的交互项对审计判断加工速度无显著影响。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时间压力与责任对审计判断的影响,论述的比较详细,并且运用问卷的方式对论述提供依据,在结尾也阐述局限性与未来研究的方向,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如何针对局限性提出良好的建议。
邓圣华等人(2007)从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结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指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因素主要有在信息输入过程包括从环境中获得时产生的判断误差、记忆方面产生的审计判断误差、易记性产生的判断偏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包括经验的局限性导致的判断偏误、调整不及时、不充分导致的判断偏误、忽视样本规模导致的偏误、高估能力引起的判断偏误和环境对审计人员影响产生的审计判断偏误;信息输出过程主要是由于客观的想法导致的判断偏误和信息输出形式产生的偏误。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并强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掌握审计准则,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和经验;汇众家之长,充分发挥集体判断优势;运用判断附注工具等改造措施。这是在审计判断领域首次与实务相结合。
李嘉明等(2008)以心理学为基础,行为心理理论为辅助展开论述。指出审计判断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审计人员有多层次的心理需求,有从事审计活动的动机,在从事审计判断时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并从审计动机、记忆等方面构建了审计判断模式。主要包括审计判断的决策过程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需求、动机和记忆等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任秀梅所用的态度、气质、知觉、兴趣、能力、意志的角度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了防止审计判断偏误,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作者指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行为心理学学习、丰富专业知识、重视经验积累、建立有效地审计判断激励机制和审计判断约束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等。
张继勋(2008)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为被试,以判断的共识、稳定性和自我洞察力三个指标作为审计判断质量的衡量标准,检验经验对两类不同性质任务判断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作为一般任务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有经验审计人员和缺乏经验审计人员在稳定性和自我洞察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有经验者的共识显著高于后者;而在作为高级任务的分析程序风险评估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的共识和稳定性均显著高于缺乏经验者,但两者在自我洞察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李凤雏(2008)全面论述关于审计判断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在西蒙决策理论中“两要素”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审计判断模型,审计判断=f(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目标因素),其中主体因素是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组织规范的函数,具体表现为知识、能力、经验、技术、努力、准则等的函数,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为:审计判断主体=g(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组织规范)=g(知识,能力,经验,技术,努力,准则等等);客体因素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的函数,即审计判断客体=y(事实,价值);目标因素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有一定差异,从总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三者的函数,其表达式是:审计判断目标=p(真实,合法,效益)。本文对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分析得相当到位,在理论上论述的非常全面,并建立新的审计模型。但是,本文没有更好的结合实务。
杨明增(2009)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指出在不确定性状态下进行判断时,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锚定与调整启发式,该策略容易导致锚定效应和判断调整不充分偏误的发生。文中以经验为主要研究变量,首先对锚定效应和判断调整启发法的文献进行综述;再提出研究假设,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经验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审计人员更重视本期审计证据在判断中的有用性,从而有助于避免判断调整不充分偏误的发生。本文对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经验对锚定效应的影响,但是有深度没有广度,因为对锚定效应的影响不只有经验,还有能力等因素。
杜丽州(2010)分析将心理学引入审计工作中的必要性,并且从心理测评和沟通环节的心理运用的角度论述了心理学对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的重要性。心理测评中主要有智力测评、技能测评和人格测评;头痛环节主要运用疑兵阵、激将法。总的来说,就是将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引入到审计实务中,在审计工作中仅起辅助作用,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但是,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获得审计证据,为审计人员解决和处理涉及被审计单位人员心理活动的事项提供了方法,弥补了审计准则中对该领域方法论的缺失。
关于心理学在审计判断中应用的研究总的来说还比较少,每位学者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概括心理学的影响力,只有李凤雏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影响因素,但是没有结合实务,也没有详细的论述是如何影响审计判断的。在运用的模型方面,主要包括博弈模型和实验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1、理论研究相对较多,但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研究深度、广度不足;2、实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相对较低。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继勋,付宏琳.经验、任务性质与审计判断质量.审计研究,2008.3.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3
1.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精神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2.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借鉴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它还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
3.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3.1心理学与职位分析
职位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职位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可以获取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诸如工作标识、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可以获取有关人员方面的信息,即该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包括行为举止、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内容。心理学与职位分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任职要求上。传统任职要求注重个体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等素质,未能把有关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素质要求纳入其中。基于心理学的职位分析应该尽力挖掘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积极心理状态素质,并予以分级量化。
3.2心理学与招募甄选
招募甄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与招募甄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员选拔与配置上。传统的招募甄选对员工心理学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没有注意和重视员工的心理资本,在选拔过程中主要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二是缺乏有效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的技术手段或方法。
基于心理学的招募甄选,首先要开发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评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要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目前,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我报告法,即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对员工进行施测,例如,路桑斯等编制了一份24个条目的心理资本测量问卷,并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借鉴。但是,运用到招聘甄选中,这种测量方式可能存在严重的社会赞许效应;二是专家观察法,即请有关专家通过观察员工的日常活动来评价其所具备的心理资本状况;三是效果变量间接测量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员工的效果变量进行施测,由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的状况。另外,实验法也是测量员工心理资本状况的非常好的方法。人才测评专家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情景(与真实工作情景一致),让应试者处于情景中,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据此推测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
3.3心理学与培训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关注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由于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积极心理状态。因此,传统的培训开发工作经常忙而无效。
基于心理学的培训开发,首先要认识到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的,但培训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与一些难以改变的人格特质(如气质)相比,心理资本并非是遗传的,难以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然而,与知识技能相比,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不像前者那样直接和快速,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呈现出培训周期较长,发挥作用缓慢,但影响力度较深的特点。其次要开发具体的心理资本干预措施。心理学的培训开发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发是有差异的,不能直接套用后者的具体措施。
3.4心理学与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由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4 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基于心理资本的绩效管理应该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
基于以上观点,第一,绩效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一般而言,设置的工作目标应该是比较具体的,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可以测量和评价的,使得员工在绩效的起步阶段就树立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第二,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应与员工定期沟通,为员工扫除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从而稳定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三,绩效评估阶段,管理者对绩效结果的评价首先要确保公平,避免员工负面情绪的出现;其次,要引导员工对绩效结果形成良好的归因,如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因,把不足归于环境和任务等外因,从而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第四,绩效结果反馈和应用阶段,要把职业晋升、薪酬和价值分配等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要使员工清楚认识目前的绩效状况,并帮助其进一步改善提高,从而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3.5心理学与报酬管理
报酬是指员工从企业那里获得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东西,一般可以分为内在报酬(工作本身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和外在报酬(员工获得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基于心理学的报酬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例如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给员工带来心理满足感,从而塑造员工的心理资本。
(2)增加心理资本作为报酬评价要素。一般而言,报酬要素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方面。考虑到心理资本的作用,在确定报酬要素时,也可把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4.结束语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4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只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Liking):只有亲密,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四种是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第五种是伴侣式爱情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第六种是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式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教学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A
The Inspire of Humanistic Learning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
XU Pengteng
(Guangzhou Public Security Border Defense Department of Basic
Command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Achieving humanistic teaching model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military teaching, if teachers can insist on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philosoph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ory with humanistic learning, a new mode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self-study,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English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humanistic;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1 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运用到心理学领域之后,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临床心理和心理辅导引入到了学习领域,于是产生了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里理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主张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是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同时,心理学家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他们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无意义学习”,而特别注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等因素,主张进行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的“意义学习”。当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等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性质和这些基本条件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从而对学习与教育理论的进步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立足生本理论,激发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驭动的,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以学习的意志、愿望、兴趣、求知欲等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外在动机为辅。而所有内在动机中,影响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因素是好奇心。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对什么内容比较关注,继而加以引导,激发学习的激情。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火灾救援内容的,在讲授英语知识前,可以先放映一些消防员救助火灾现场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同身受,自然有了想要学习此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注重情感体验,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填充式的模式进行教学,用流水线的方式传递知识给学生,如在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步骤不管遇到什么内容,都是听写生词,就课文内容提问,讲解课文,词汇语法练习,写作和翻译,测试等,只注重知识的输出,达到一定的分数水平,却对学生的情感漠不关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极其反对对如此教学模式,该理论秉持着人的情感和认知是人类所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是人组成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也需要情感作为依托。情感因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而且对学生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由此而知,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定义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综合过程,即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和学生在课堂上建立感情基础,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感情基础,就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公正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安全和愉悦,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的人际关系是指师生间要民主、平等,它主要包括“真实”、“接受”和“理解”三个要素。“真实”是要学习者尽情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它是人际关系的总则;“接受”是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理解”主要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移情理解。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三要素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能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创造力是否能最有效地形成。总之,师生的感情关系是否融洽是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保证。要实现此种目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在课余时间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子”,融入到学生当中,把他们当做朋友,尊重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只关注好学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多采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即使发现缺点也要加以宽容和理解,通过耐心地教导让其改正,维护学生的尊严与自信,正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营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到自信与轻松,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学生才能自发主动、热情活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围绕教材内容,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纯理论性的知识讲解通常使人抵触,而寓教于乐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人感觉到学习知识的轻松,还能够陶冶情操,让学生内心充满愉悦,寓教于乐也是必须的。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每节课的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活动进行之前将班里学生按成绩或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活动完成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教学评价,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分数奖励或者小礼品,这样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会激发学生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来。分组教学可以为学习提供良好的团体合作的机会,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所学知识实际训练,这样学生就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活生生地能够进行运用。以英语为例,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仅掌握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用在实际中加以操练。
心理学沟通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导向;格式塔;文字;心理学;视知觉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Orientation of Graphic Design: Character Application Based upon Psychology
FENG Zheng-wei
(School of Arts,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平面设计作品作为无声的语言形式,与其它艺术形态一样,是一种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强调再造特征的视觉艺术语言,它由许多复杂的构成要素综合而成,丰富的色彩、有创意的图像图形、精心设计的文字以及独具匠心的版面编排等等视觉语汇共同传达出包含在视觉信息中的主观精神。尽管每一种孤立、单独的设计要素或色彩语汇都可以起到负载信息的功能,但却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念,要使作品准确无误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作品与观众思维及心理感受上的共通,就需要设计者将各种元素有意识地组织起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各种视觉语汇空间次序的合理配置,才能传递完整准确的视觉信息。诸多设计要素能否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以合理的顺序,有规律地识读,最终有效地感知方式获得对作品的最佳印象,是平面设计作品作为艺术手段完成信息传递使命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到视觉导向问题。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是指以二维空间为设计对象的设计作品,其各个有效的视觉元素在设计师主动地、有意识地编排组合后,显现于观众面前时,设计作品能自然地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使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跟随各个元素在版面中的编排轨迹而移动的一种现象。视觉导向处理有助于设计作品以一个连贯的整体和一种艺术化、个性化的视觉传达方式表现或表达出作品中的某种理性思维和观念,并最终达到信息传播和思维沟通的目的。
遗憾的是,当前的设计理论研究中,对于视觉导向问题的研究往往是附带性的、点到为止的说明,没有一个系统性地论述,更缺少深层次地关于视觉导向现象形成的理论原理及具体应用规则的分析。这一现象使很多平面设计者在设计时总试图以新奇的创意,斑斓美丽的外表为重点,而忽视了作品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必要的视觉秩序和视觉导向性,造成了平面设计作品华而不实,不能被大众读懂的局面。因此笔者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理清平面设计中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再以文字元素为例简单谈及平面设计元素在视觉导向中的应用问题。一、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格式塔理论的角度
平面设计作品并不是现实中的三维物件,它是融设计者创造意识于现实事物之上的艺术再现。它从有着长、宽、高的三维物体转换到只有二维空间的纸面上,因受现实人类视觉特点和社会“视觉文化”的影响,其认知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和了解自身的视觉认知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视觉认知理论,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之一。
“格式塔”(Gestalt)一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所具有的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①。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研究,是由视觉领域出发的心理学探讨。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国又称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即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些思想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方向。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韦特默的学生鲁道夫•阿恩海姆系统地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领域,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格式塔美学理论,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美术史和美术评论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尔伯特里德(Read)读完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后称“艺术心理学的各个专题在本书中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基础,它势必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考夫卡提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③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时受到物理现实状态和人们心理作用影响的整体反映。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视觉识别过程中心理作用及环境因素对观众视觉认知行为的影响,并总结出了人类视觉识读的若干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把握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提出了视觉对主体元素与背景元素的识读规律。格式塔理论认为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作为视觉重点的主体元素和处于次要位置的背景元素都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相互对比的产物。设计作品中的元素经过设计者不同的处理,有些会突现出来成为主体元素,有些则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主体元素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区分度越小,就越难把它们分开。在设计领域,要使某种元素成为知觉的对象,引起观众的重视,不仅要具备明确的轮廓,而且应具有与背景相区别的突出的特点;其次是视觉的连续性规律。连续性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知觉倾向,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将某些距离较短或位置上互相接近的部分组成整体。再次是视觉的完整和闭合倾向。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知觉具有闭合修复倾向和完整性倾向。这里的完整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印象随环境变换而呈现出最为完善的形式。事物之间彼此相属或彼此含合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或不含合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另外当视觉区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时,人类视觉将竭力将不完美的图形改变为完美的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加深了我们对人类视觉心理的了解,以上视觉规律的探讨研究为我们进行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性研究提供了深刻、可靠的理论依据。人类视觉识别行为是有其遵循的规律的,对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问题进行探究必须以人类特有的视觉识别规律为指导。将这些人类视觉的规律结合到平面设计的应用中去,将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由以往为形式而谈形式的层面,上升到研究人们心理需求、心理感受的理论高度。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视觉认知规律加以应用,能够使平面设计作品从本质上实现视觉艺术外在形象与欣赏者心理情感上的一致,从而对欣赏者识读顺序做出有效地引导。
二、视觉导向中的应用:以文字元素为例
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形、创意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文字居于辅助地位,而在有些作品中,文字则占主导地位,甚至在一些平面设计中,为了产品宣传和广告创意的需要,根本没有图形,只有文字的造型与排版。可见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应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大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个性化、艺术化、创意化的平面作品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元素也应该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引导欣赏者的视觉线路,以传达创造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笔者认为就文字元素在平面设计视觉导向中的应用而言,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重视文字元素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的整体性。
设计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些图片、文字、插图放在一起,而是要力争使各元素达到某种形式的和审美的视觉统一。为了有一个较好的视觉环境,突出作品的视觉导向性,设计作品在整体风格、形式表述、视觉流程、空间层次等各方面处理上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操作,让作品从视觉效果和内在精神上有统一和谐的整体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有一个整体性构想。设计者对设计要传达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方法,突出什么重点,怎样合理安排各个设计要素要有一个深入地分析,然后才能根据视觉运动的规律,利用各种设计手段,设计出一条理性和导读性清晰的视觉运动线路来安排组织文字与其他元素的配合秩序。只有这样,观众在欣赏时,视线的移动才会有条不紊,不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视线的运动才能保持必须的流畅性。
其次,注重文字元素信息表达的逻辑性。
一件作品的视觉导向应当符合人们认知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由于自身既要实现各种信息传播目的,又要实现大众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形式地创造和表述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个性化、艺术化的形式设计常常有助于吸引观众并为之留下深刻印象,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困难。平面设计的形式其本质作用是用来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播的,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必须坚持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客观规律,借助于人们对常见事物的理解以及人类视觉经验,来实现对文字内容的选择和版面的处理,换句话说,逻辑性原则强调导向作用在对观众的视觉实现指示的过程中要沿着一条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线路作运动。
再次,根据文字特征选择元素排列方式。
格式塔理论关于视觉连续性规律以及闭合修复和完整性倾向的论述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字具有不同的视觉导向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以增强文字的视觉导向性。例如一般来讲同种字体文字中字号越大视觉吸引力越强;字距越大文字之间的联系性越小,连续性越弱,独立性越强,对视觉导向作用的表现力越差;行距,是以行为单位进行文字的编排效果研究,当两行文字的行间距超出文字高度的三倍时,人们从心理上会认为每行文字是一个单独的构成,行与行文字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因而过大的文字行间距容易造成视觉识读的混乱。另外,现代设计中的文字还常常被处理成含有点、线、面概念的“图形”元素。针对这一类型的文字,我们在进行编排时,要使文字编排适合于版面中的图形轮廓,或者将文字组合成新的图形轮廓,成为“图”的一部分,或者利用文字来分割图形,或在文字中嵌入图形,或使文字与图形叠压等等手法获得文字对视觉的导向指导作用。对于这些特殊处理的方式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图像化处理过的每个文字,就好象一个突出的点,对视线产生注目性的吸引,当一段文字中个别文字被变形处理构成较大的点,则观众的视线就会受其引导,在心理印象上认为此处是阅读的起点或者是一个意思表达的开始。以联体方式出现的文字就是一条线的概念,本身有二维方向性、对画面起分割作用,使视觉有效地被引导。处理成面构成的图象文字具有面的特点,如果结合图纹、色彩的填充,就能丰富画面效果,做背景衬托和重点视觉对象都合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构成理论中的形式法则作为指导,通过文字色彩,文字内部的肌理填充效果突出其视觉导向作用。文字设计依照以上原则和排列手段处理来进行处理,可增强画面在视觉上的韵律感、跳跃感和肌理感,突出文字的阅读顺序和平面作品视觉层次,实现对观众视线的引导。
三、结语
各种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促使我们应当以更加严肃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其视觉导向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人类特有的视觉规律,创作出简洁、明快又有秩序感、层次感的视觉形象,关系到平面设计作品的好坏,格式塔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视觉认知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些规律性判断启发着我们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各设计元素的整体性,以及对单个设计元素视觉传达特点的合理把握和运用。本文仅对文字元素视觉导向中的应用做了简单说明,并将在后续研究中对其他各元素在的视觉导向性做深入系统的研究。(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