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现状;应用;前景
引言
科技的发展使计算机已经进入各行业领域,在不同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促进了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在行业领域成为推动力,为社会组织高效管理提供了方便。随着计算机进入生活领域,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不断更新,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人们对计算机较为熟知,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导致计算机不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提高,为了有效保证发挥计算机功能作用,就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确保计算机使用安全,为整个社会形成健康、高效、持续性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 计算机应用现状
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推动了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已经向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1 普及化
科技是生产第一推动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热点,许多行业领域已经引进计算机技术,不断拓展行业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是社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重要生产力,我国计算机水平越来越高,日新月益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来看,计算机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柱性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计算机,更需要计算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计算机成为社会的普遍工具,完全形成了全社会的发展趋势。
1.2 专业化
计算机并不仅仅是计算功能,更多的则是智能化发展与联机,计算机技术已经向更加专业的领域发展,形成了专业化和一体化运用,这种特点已经显露出来,表现在具体生活中,比如各种家用电器导入计算机系统,形成了智能化的电器,人们远程就能够借助移动终端,通过网络对电器进行各种操作和控制,使电器能够启动并按照标准化计划工作,满足了人们日常智能化自动化需求,这种现代化的操作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模式,以网络式系统所代替,计算机技术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适应不同领域行业的需求,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效能。
1.3 更新升级快
计算机更新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当前,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改变,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出现了突破和创新,一些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的标准,计算机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两大方向上,一是微处理器,二是纳米电子技术,在这两个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与发现。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应用较多,特别是微处理器的出现,使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必须品,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各方面的性能,使处理器尺寸变小,由此演变出许多体量小的新产品,备受人们喜爱。纳米电子技术的有效突破,全面从本质上解决了计算机集成度和处理速度问题,使计算机运行速度不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计算机双重制约,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式发展。
2 计算机技术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2.1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对计算机数值计算应用较为普遍,这是计算机应用最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说,数值计算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是最为关键的功能。正是因为计算机运算速度快、精度高、超强逻辑性,才在科学中衍生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新学科。全面利用了计算机的检测功能,使工业生产数据信号得到自动的检测收集,根据数据分类形成强大的数据库,按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确保设备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不断加快工业自动化发展能力与水平。
计算机除了具有强大的主功能外,还有着良好的辅助系统功能,主要表现是设计、制造、测试等,所以,工业生产中离不开计算机的这些功能,可以充分调动功能作用,对产品做进一步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确保产品精度与准度。当前,那头计算机功能的增强,人工智能已经代替人力在工业生产中起作用,人工智能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式,模拟人思维和行为,对相关事务进行数据能力推理和判断,同时根据系统指令对产品进行加工与生产,确保高效率、大规模产能的实现,智能应用系统已经大量开发,在各个生产领域得到验证,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能。
2.2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机强大的智能空间,实现了各类信息的总集合,在技术领域占据较高地位,相关数据信息能够通过储存保存到电脑中,使电脑能够识别与选择,信息的共享能够保证各个单位组织实现一体化,保证了沟通顺利,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传统的沟通主要是靠书信,那个时代速度慢、更新慢,信息有效传递率不高,主要是受时间和空间双重限制,许多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就出现了丢失的问题,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负担,更影响着人们的交往。随着计算机普及与应用后,人们在信息传递、共享方面有了全面的改善,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使信息能够快速传递,保证了交流的快速与便利,人们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大的促进。同时,各组织也能够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召开网络会议更能节省时间,加快节奏,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社会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3 计算机技术应用前景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荼针变得更加简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将会在未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满足各种形态的需求。
3.1 计算机技术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与网络是相生的,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效率,网络技术是计算技术发展的核心,网络发展的好坏对计算机发展有一定的促进,当前,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以宽带上网为主,网络技术势必会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得到更好的展示。网络发展形成的海量信息,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3.2 计算机技术在多领域间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未来的计算机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作为工作与生活必备工具计算机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生活,人对计算机应用掌握越来越多,更在多领域、多层面、多元化延伸方向上,不断提出需求。
3.3 计算机技术升级更新速度加快
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升级创新,对以往出现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与效率,实现了多核“并行”技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计算机已使用了近万台计算机并行,达到了高速运转能力,比如说,Inter公司拥有的10亿晶体管微处理器,能够将所有的计算机并行起来。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应用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起到重要的支撑,全面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利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空间拓展,必将对未来社会与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与推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专业知识教材编写组.计算机专业知识核心[M].人民出版社,2011,1.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校园信息化水平也在飞速提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各高校不同学科都引进了各种计算机实操软件作为学科专业教学。这些软件都必须在计算机机房供学生一一实操学习才有较好的学习校果。目前,计算机机房是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场所,因此,如何保证计算机机房稳定运行,一直是各高校共同研究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保证机房建设项目质量、对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进行监控等。
1 制订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
制订质量计划主要是确定适合于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标准,主要是对机房建设前期进行规划,识别机房建设项目每一项工作的相关质量标准,把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工作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所涉及的过程中去。没有合理的质量计划,后期的机房建设就很难有较明确的质量度量标准。因此,机房建设项目质量高低主要由质量计划决定,项目质量验收检查是根据项目质量计划的度量标准为依据去检查的,也就是说质量是计划出来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只是使项目达到计划质量度量的要求。
1.1 收集资料
制订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前,首先,要明确和收集制订质量计划时所需的资料,比如:机房的主要用途、未来发展方向、机房建设投资金额、所需设备和材料、建设工期、建设环境、参与建设的人员、主管领导意见等。以上所需的资料可以从机房建设计划书、以往类似建设项目中获得,也可以勘察房机现场,走访相关主管领导、教师、机房管理人员去收集。
1.2 编制机房建设项目各部分质量计划
整个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在制定总目标的同时,应确定其各部分工作质量目标,也就是应进行项目组成的各部分的工作质量计划,例如:机房地槽安装质量计划、计算机采购质量计划、网络布线质量计划、供电布线质量计划与机房照明通风建设质量计划等。整个项目质量计划就是上述各部分工作质量计划的总和。
1.3 制订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采用的方法
制订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分析、实验设计、基准比较等方法。
质量成本是指符合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要求的全部建设成本,包括前期质量计划成本、实施机房建设的工作质量成本、检验检测及返工修正的质量成本等,项目的质量要求越高,其建设成本也就越高,同时耗时也就越长。实验设计是一种统计方法,它帮助确定影响特定变量的因素。此方法最常用于机房建设项目的整体分析。例如:在机房网络布线的工作中,设计人员可能想确定交换机、双绞线、计算机之间的距离,通过运用此方法,才能以合理的成本组建最适合的网络。
基准比较是指将项目的实际做法或计划做法与其他项目的实践比较,从而产生改进的思路并提出度量绩效的标准。例如:在过去的某个机房建设项目中,同样面积同样电脑数量的机房网络组建部分费用为8万元,用现在机房网络组建方案和过去的方案比较,然后对现有方案进行改进,可以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节省费用。
2 保证机房建设项目质量
机房建设项目质量保证的主要责任者通常是项目管理人员和管理层人员,而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参与者应是项目的全体工作人员。如果项目中每一位员工都具有质量意识和改进的愿望,那么整个质量目标才能得以实现。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项目质量保证活动是质量管理的一个更高层次,是对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建设机房项目时,通常是土建和装修工程已完成后计算机建设项目才开始。计算机建设项目工作内容主要有设备和材料采购、桌椅采购、设备和材料的安装组建。保证上述每项工作成果的质量就能保证整个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对于机房建设项目而言,一般既要清楚机房的最终情况,又要清楚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成果,这些工作成果中又包括各个阶段的每项工作,如果每项工作都有一个清晰的质量规格就说明整个项目有较好的质量保证。
2.1 设备质量保证
选购设备时应有清晰的规格说明。例如:计算机、交换机、桌椅的生产厂家、品牌型号、外观尺寸标准、技术参数、设备组成结构。还有明确部件的使用材料、部件生产工艺、各部件之间的组装工艺等。比如:选计算机设备时,要保证外观尺寸和技术参数符合质量要求,主板、硬盘、电源等组成布置合理,主板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焊接工艺没有质量问题。
2.2 材料质量保证
选购材料时,必须按照设计施工图纸的要求选购。每种材料都需要有生产厂商和检验合格证,材料的长度、体积、厚度、硬度,都要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对进入机房建设项目现场的材料应进行抽检,凡是抽检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应进行更换,对检查合格的材料应放入材料仓库进行合理的保存,防止材料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发生变质,影响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
2.3 施工质量保证
在机房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分阶段对其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建设阶段,这样有效防止质量失控,同时减少返工的成本。当检查到某项目建设阶段质量不合格时,要对其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及时修正,并对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记录,提醒施工人员注意,杜绝相同的问题在下一个建设阶段发生。在建设阶段质量检查过程中,应对主要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对次要部位进行相对简单的检查。例如:在机房建设项目的网络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对网络的主干线进行详细检查,主要检查主干双绞线传输损耗、内部对线之间的串扰、电磁场干扰影响、两端水晶头压制、水晶头触点是否完好等。对于交换机到终端电脑连接的双绞线,主要检查双绞线两端水晶头有没有松动,用测线器测试通过即可。
3 机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
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通常是指项目管理人员通过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控制使之满足项目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实际质量情况与计划质量比较、偏差确认,然后采取相应手段进行质量偏差纠正,质量控制一般由专门人员负责。
3.1 机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基本过程
机房建设项目是由各种不同的建设工作(例如:布线工作、电脑安装工作、供电线路安装工作等)组合而成。机房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其质量控制重点也不同,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会选择不同的控制对象。当选择了某项工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时,必须为其设立建设质量标准或目标,制订实施计划,确定保证措施。然后按计划执行,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建设质量存在偏差及时纠正。每个阶段都执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直到整个项目建设完成,符合质量要求为止。
3.2 机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机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测试、统计抽样等方法。测试是机房建设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确认一个项目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质量计划要求的方法。例如:机房建设项目网络布线完成时,必须对网线、线槽表面、两头连接模块,配线架与交换机之间的跳线外观进行检查;用测试仪器测试各网线是否连通,信号衰减、信噪比等主标是否符合质量的要求;对网络进行运行测试,测试各端口传输速率、传输稳定性、最大吞吐量是否达标。
统计抽样指从感兴趣的群体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适当的抽样可以降低质量控制费用、节省质量检查的时间。例如:机房计算机数量多,通常有几十台到上百台不等,如果对每台计算机都进行质量检查,会浪费大量时间。检查人员可以,在同批次的计算机中抽取自认为质量比较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对质量好坏进行记录,当抽取检查的计算机普遍质量合格,其余同批次的计算机质量不合格的概率较低。
4 结 语
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质量好坏关系到机房后期的使用与维护。本文全面论述了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制订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机房建设项目的质量保证、对机房建设项目质量进行监控等,并举例说明如何制订质量计划、如何执行质量保证、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以期促进高校计算机机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2-03
[作者简介]崔建峰 1978―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测试与软件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这种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完成学院内专业转型,培养具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是所有从事地方高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本文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分析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该专业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应用型转型的若干问题都无法很好地突破。[2]
一 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地方主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性、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3]目前,地方高校的学生知识面偏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教师自主意识不足,对各自专业建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缺乏长远规划;部分管理者仅专注于专业内部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调研行业发展现状、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仅仅停留在讲座、互访等形式层面的了解上,缺乏持续性的跟进,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特别是独立实践教学内容没有跟上其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部分专业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考虑甚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人设课现象还比较突出,并未把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 各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
受单一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专业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共有5个专业,10个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方向数量较多,且专业间相互比较独立,每个专业都在打造“小而全”的模式,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力量分散,削弱了发展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例如,目前学院各专业已经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规模都比较小、比较封闭,适用专业单一,资源难以共享,造成了管理负担加大、重复性投入成本偏高、效果偏差等问题,其后果是难以形成大团队,不能承担大课题,不能解决大问题,不能做出大成果,不能实现大发展。人才培养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三 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专业教师队伍中虽然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现有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课程组建设出现“扎堆”现象,有的课程组只有一位教师,而有的课程组教师过多,以致出现“抢课”的现象,不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专业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然而现有师资中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比例较少。新进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他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绝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很好地担负起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考核体制有待完善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学院已经建立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学习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广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利益与公益事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与学校原有的业务关系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与学校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管理难度加大,实习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和一些企业联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比较松散,更多的是建立在临时的、现实的利益需求上。虽然采用校企指导教师共管共导,但是效果并不好。学生在企业实践随意性太大,实践目标模糊,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发展对策
一 修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制定明确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地方高校转型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根据院内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闽合办学的经验,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基础,启动了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培养方案修订强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多方位、多渠道的调研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各专业严格遵循“三三三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并对这些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调查,与企业互聘专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进行广泛调研,并通过专家的论证。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了课程设置问题,如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恰当,注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独立实践课程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适应就业要求;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的全员参与,将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创新学分的重要条件。
二 改善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兼顾自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练习等功能,构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急需建立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毕设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并搭建软硬件平台。
其次,创建互惠互利型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探索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之路。学院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力度赴省内外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学院各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规格;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等。同时,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和效益突出的企业对学生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选派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搞好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三 完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契机,尽快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梯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发展。
首先,加大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发挥引领辐射效应。高层次人才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和核心,是学院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人才队伍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严格把关新进教师引进机制,多吸纳一些知识结构新颖、能够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多样化的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动态并派送相关教师进行学习;设置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项目,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不断试验和修正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4-5]继续坚持“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既有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改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四 着力打造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带动。学院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理念,将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融合。同时,整合地方产业企业资源,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积累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学院将积极推动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完善并落实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经费划拨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估验收等具体办法,激励各系部自发开展具体建设工作。并积极筹备新一轮的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为各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琼英,曾波.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中学刊,2014 6 :123-127.
[2] 赵帅,杨增俊,刘建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4 19 :153-154.
[3]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 8 :67-74.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4
关键词:虚拟桌面;现状分析;发展趋势;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122-03
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仍在沿用数十年前的桌面管理策略——即独立计算机桌面管理策略,但在实际的工作和使用中这种传统方式如今已无法有效地服务 IT 或终端用户。采用传统桌面管理策略,计算机管理部门必须利用硬编码方式逐一为每个用户配置个人桌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今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几乎达到了光速,然而,就算是进行最基础的维护工作,计算机管理部门人员也必须亲临现场,对用户计算机进行逐一检查进而进行修复。这种传统桌面管理策略导致各个独立计算机只能依靠其专用设备进行访问,同时单位还要花费高额成本并配置大量管理人员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由此看来,也难怪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桌面管理解决方案 。
从根本上看,桌面虚拟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可搭建更高效的桌面基础架构。目前,许多领先部门已经开始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将计算机从过时的桌面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善管理使用服务,降低 TCO,提高灵活性,简化技术支持,实现创新。
(2)用户缺乏灵活性。尽管用户越来越多地希望随时随地都能实现高工作效率,但实际工作中用户却只能通过单一的专用设备访问其个性化桌面,包括应用、数据、系统配置、模板、宏指令以及其它自定义参数,这就大大限制了用户的机动性。
(3)数据易出现安全风险。由于用户数据都保存在本地计算机,因此,远程办公人员通常只能利用移动存储、电子邮件和其它临时方法将数据从一台设备拷贝到另一台设备,从而给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USB 密钥和笔记本电脑容易丢失和被盗,即使是从未离开办公室的计算机也容易被网络中的代码所覆盖。
(4)技术支持复杂,且成本高。传统的三层 Help Desk 模式(每层均满负荷运作)不仅成本高,而且相当耗费资源,从而使支持成本大大增加。对管理部门来说,从库存到供应再到退役的终端设备管理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同时,每个地方都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部署和维护,而不断重复的过程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5)资产利用率低,大大浪费了资源。一般情况下每 3—4 年就需要更换终端设备,这就会花去大量的资金。
2 桌面虚拟化 ——"桌面的未来"
桌面虚拟化作为全新桌面架构的基础,可帮助管理部门削减大量成本,摆脱传统桌面管理的局限性,采用集中化管理方式,这就意味着:
(1)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各种设备都能获得相同的个性化环境,包括上网本、个人电脑、租用电脑、从朋友处借来的电脑。由于脱离了个人设备的限制,用户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灵活性。如果某台设备出现故障,他们可立即无缝切换到另一台,继续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2)即使计算机丢失或被盗也不会给数据带来任何安全风险,因为所有数据都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由于大多数虚拟设备都处在运行中和等待访问中,大多数用户会发现进行登录比启动传统系统要快得多(登录只需 15 秒,而启动需要1--3 分钟),因此大大改善了整体用户体验。
(3)应用维护变得更加简单、高效,使计算机管理人员避免了一对一的终端设备管理,从而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部署新技术,同时还不会限制终端用户管理自有环境的能力。计采用应用虚拟化技术,管理人员不仅可控制数据访问,减少所需管理的桌面镜像数量,还能消除系统冲突,减少应用回归测试。
(4)增加、更新和删除应用也变得非常方便,因为用户现可访问集中化的自助应用商店,从而可随时随地及时访问应用。由于桌面虚拟化将许多传统任务都转移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因此,部门无需定期更新终端设备,只要这些设备能接收各地信息即可,而且设备所需的本地支持也极为有限。
4 虚拟桌面关键技术分析
虚拟化解决方案、桌面显示协议、用户个性化配置是虚拟桌面关键技术。本文以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VMware、Citrix、Red Hat、Microsoft等厂商的虚拟桌面产品为例,分析它们在关键技术实现上的特点。
(1)虚拟化解决方案
如前面分析,基于VDI的虚拟桌面解决方案需要为用户提供专属的虚拟机,并主要提供闭源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因此,当前的支撑VDI虚拟桌面的虚拟机普遍基于完全虚拟化技术,例如VMware的ESX虚拟机、Microsoft的Hyper-V虚拟机、Red Hat的集成在Linux内核之中的KVM虚拟机以及Citrix采用的完全虚拟化的Xen虚拟机等。总体而言,不同的服务器虚拟化产品在技术本质上正逐渐趋于一致,因此单台虚拟机的性能差异并不明显。对于虚拟桌面而言,主要体现在虚拟桌面的供给和部署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差异上,这将成为虚拟化解决方案选择的关键。
基于SBC的虚拟桌面解决方案直接利用了服务器版Windows(例如Windows Server 2003/2008)的多用户环境,使各用户能够同时在同一服务器上获得属于自己的应用。因为服务器版Windows已经能够较好地提供相关服务,所以这类解决方案的门槛较低。
(3) 用户个性化配置
个性化配置是虚拟桌面用户的必然需求。当前的主流产品普遍采用了Microsoft的AD(Active Directory)域控机制进行用户的管理和认证,并将用户身份与包含其个人桌面设置需求的描述文件相关联。当用户访问虚拟桌面时,在对其身份进行认证后,即可为其交付具有不同安全级别、不同应用权限的个性化虚拟桌面。
在基于SBC的虚拟桌面解决方案中,因为服务器版Windows已经能够做到以应用的粒度设置用户权限,所以其用户描述文件比较简单。而在基于VDI的虚拟桌面解决方案中,因为每个用户在虚拟机配置、操作系统映像、用户应用部署等多个层次上都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用户描述文件非常复杂而且相关的文件规模也比较庞大(例如用户专属的操作系统映像文件)。当前,各个厂商正在针对如何减少用户数据量进行产品改进,例如VMware的linked clone技术能够基于一个主镜像定制出多个虚拟桌面从而减少存储空间。
5 总结
桌面虚拟化所具有的优势无论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是维护来说,都带来了的全新革命。它的移动计算、安全性、方便管理和降低成本在网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并且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网络有着不同的侧重。
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大大的简化管理传统IT系统的复杂性,同时桌面虚拟化的应用场景又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针对现代IT系统所要求的多任务型、知识型、特殊需求和移动性等多种场景,桌面虚拟化的应用将让整个系统达到更高的安全性、可管理性、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人们对虚拟化技术的需要的不断提升,传统电脑渐渐会被桌面虚拟化终端所取代,而桌面虚拟化技术也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著.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未来
一、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出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1、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
2、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
3、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4、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二、计算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趋势
1、模块化
PC之所以有今天这么大的普及度,就是因为他的通用模块化设计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以后的PC同样也不会牺牲这方面优点,而且还会将它发扬光大,不但在内置板卡中实现模块化,甚至可以提供多个外接插槽,以供使用人加入新的模块,增加性能或功能,使用起来和现在笔记本中的PCMICA有点接近。
2、无线化
追求自由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计算机的无线化风潮同样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和现在笔记本讲的“无线你的无限”有所不同的是:未来的计算机将实现网络和设备间的无线连接,这将意味着未来在家中使用台式机比现在的笔记本还方便,因为显示器(当然不会是CRT的)与主机之间也是通过无线来连接的,使用起来有点像现在的TabletPC。无线显示器实现这种梦想的技术称为UWB(Ultra Wideband)技术,它是一种与其它技术有很大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为无线局域网WLAN和个人局域网PAN的接口卡和接入技术带来低功耗、高带宽并且相对简单的无线通信技术,所以INTEL称他为无线USB,希望能够成为计算机与计算机或是计算机与消费电子产品(如数字相机)间的高频宽的无线连结。
3、专门化
其实并不是每一件工作都需要一部高性能的PC才能完成,甚至是有时候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还有可能带来麻烦,因为高性能势必带来高能耗、高发热量等不良的负面效应。将来的计算机由于从事的工作不同,在性能上在外形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通用PC将逐渐由专用设备(软硬件一体化的计算机)所代替,以提高工作效率。
4、网络化
计算机已经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具备了智能化,这些现象将促进家电与计算机的网络化进程,家庭网络分布式系统将逐渐取代目前单机操作的模式,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控制着各种家电的运行,并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种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以增加家电的功能,改善家电的性能等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让家中的电器做好饭,煮好菜,开空调等等。
5、环保化
随着计算机的性能的提高,能耗也将越来越大;而且计算机在家庭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运行的时间也将变长。为了不让计算机成为家中用电量最大的电器,技术人员也先进各种方法让计算机的能耗降低,比如通过上面提到的专门化的计算机,让计算机的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可以让低性能的硬件系统具备专业的功能,减少能耗。
计算机相关方向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教学;问题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29-01
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学已经是当下教学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的生动灵活,而且还容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计算机学习。然而,要想真正的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完美融合,还需立足于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对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才能在根本上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成果。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不单单是为了提升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而且并不意味着一旦使用多媒体技术就绝对能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的计算机教学很多教师和学生却普遍存在这一观点,一旦出现教学质量下滑问题多数归咎于学生或是教师本身的多媒体掌握水平。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模式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误区,而且教师容易长期处于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的状态[1]。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满足计算机教学标准。当下的计算机教学中因为教师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换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教学困难,具体表现在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不熟练,不能按照提前制作的教学课件进行有序的讲解。此外,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因为操作不熟练造成教学课件的意外关闭或者打开失败现象,这样就严重的浪费了计算机教学时间,还容易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理解混乱。其次,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满足计算机教学标准还表现在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过于简单,并不能满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标准,一时之间,容易出现多媒体技术应用下的计算机教学被动现象[2]。
3、多媒体技术应用下忽略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的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但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却忽略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知识,还让学生进行实地的计算机操作。然而,新时期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的实践,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知识掌握不熟练。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
1、教师应强化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操作练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方便教师的计算机教学,但是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认知教师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一些案例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容易造成计算机教学的课堂失误现象。因此,教师在课下,多媒体课件的备课中应该多多进行一些实践演练,增加多媒体技术操作的熟练性,减少计算机教学中的操作失误现象。
2、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教学本身就牵扯到一些计算机技术,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也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深化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术,制作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一来便于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理解,二来,体现教师计算机教学的高水平,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也勉励学生向教师迈进,更加刻苦勤奋的联系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3]。
3、增加多媒体技术下计算机教学实践的时间。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大大的减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这样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就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当中。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操作演示,并将其演示步骤通过多媒体技术投放到大屏幕上,这样其他学生就能根据演示步骤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若是学生存在演示错误,教师还可以及时的进行计算机教学更正[4]。
综上所述,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与相关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已是不可避免的教学趋势,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教师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正确传达,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使得计算机教学不能完全的展现其应用的教学成果,鉴于此种情况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参考文献:
[1] 李 鑫.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3):127-128.
[2] 韩玉梅.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