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线上、线下,互助、互补”;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被广大一线教师接受和认可。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我校始建于1946年,已有70年的悠久办学历史,是玉门教育的发祥地,曾是玉门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但是在经历了2004年高中部搬迁、2010年三中建校分流这两大事件之后,师生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并且因为地处老城区,所以生源质量也急剧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成绩、如何办出学校特色、如何以质量立校,成为全校教职工面临的重大考验。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校数学组率先大胆实验,在2015年4月申报省级课题《初中数学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并获立项。该课题研究为我校改革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当我校校情的“线上、线下,互助、互补”的教学模式,并初见成效。在2017年中考中,课题组李冬老师所带的初三(4)班数学平均分达到94分(满分130分),课题组组长张云飞老师所教的初三(2)班数学平均分达100分(满分130分),名列全市第一。

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也并不是本课题组独创的,它是现在比较成熟和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起源应该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经过1~2年的实践,发现翻转课堂存在许多的不足:

1.在用翻转课堂时,需要人手一个手持设备,如平板、智能手机等,而且还要有较好的网络环境。就算这些都能解决,但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上课看视频学习,下课发微信聊天,高兴了学生,也愁坏了老师和家长。

2.有些学校在用翻转课堂时,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低头盯着屏幕,老师面对的不再是一群鲜活的小生命,而是一部部机器。因为没有了“面对面”、“眼对眼”、“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课堂师生的情感交流大大减少,老师很容易丧失激情,这样的课堂真的变成了“纯粹的知识的殿堂”,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无从谈起。

3.严格的翻转课堂,是要做到“先学后教”的,就是要求学生课前看视频,课上做练习、质疑、讨论。可是课前具体是什么时间呢?显然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那么谁能保证学生前一天晚上能认真看视频,而且一遍一遍看,直到学会为止呢?谁能保证学生前一天晚上学会了,第二天课堂上就能会做老师出的各层次练习呢?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会不会出现许多夹生饭呢?

4.翻转课堂并不是真的“先学后教”,其实仍是“先教后学”,只是由传统的面对面教,变成了在网络上用视频教。并且老师为了赶时间,在10分钟的微课中是能多讲就多讲,一切结论与答案都是出自师口,成了典型的“一言堂”和“填鸭式”,这样怎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发现到了这么许多的问题之后,人们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又变化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就比翻转课堂显得更加灵活、易于变通和转换,被老师们广泛接受。而我们则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总结出了“线上、线下,互助、互补”的教学方法。

三、什么是“线上、线下,互助、互补”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容与流程是什么?

本课题在课题研究期间依托“能力天空”创建了“玉门二中云飞工作室”(网址:http://)做为课题研究平台和载体。该网络工作室按北师大版七―九年级数学教材设置章节目录树,课题组成员所搜集、制作的微视频均上传到平台。该平台向学生公开网址,免费开放,注册帐户之后可在电脑或手持设备上观学习,从而实现“线上学习”。但是该工作室平台功能只限于给学生布置视频作业,并不能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于是课题组又与“北大未名课堂”(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北大未名集团,网址:http://)签定协议,为本课题组开通了“实证云课堂”网络试用平台(http:///index.php?r=login),课题组成员可以在通过“实证云课堂”在自己班内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证云课堂”平台上,有大量的微课视频和练习题,老师自己的微课视频可顺利上传,形成“我的资源库”。老师可将微课和习题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也可以布置成家庭复习作业,并设定完成时间。从而形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但是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线上”作业的完成率并不高,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学生其他各科面作业较多,甚至数学当天既有书面作业,又有“线上”作业,学生在往往是完成书面作业后就没有时间了;二是很多孩子家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三是有一总分家长电脑安全防护做的不好,老是有弹窗,对学生干扰严重,甚至有不良影响,因此禁止学生用电脑上网;四是有的孩子一旦上网之后自觉性就变得很差,难以自控,严重影响各科作业的完成。为破解难题,我们经过研究调查,采取了两个做法,首先对书面作业和“线上作业”做统筹安排,以减轻学生作业量;其次是将学生按家庭区域结成两人以上的互助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并于家长做好沟通,这个小组内的成员晚饭后集中到组长家里一同完成一份“线上作业”即可。我们把它总结为“线上、线下,互助、互补”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

1.线上:是指学生借助于互联网和电脑及手持设备,在家里或在学校进和网上在线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2.线下:是指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集中在教室里,教师按班级授课方式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或直接交流,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3.互助:是指学生以家庭区域结成互助组,互助组成员需集中在组长家里一起观看视频完成“线上作业”,学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互补: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硬件条件上的互惠互补,也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缺漏。

四、“线上、线下,互助、互补”教学方法的优势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删减了数学配套练习册及其他数学书面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感觉到:自从有了“线上作业”后书面作业就没有或很少了,整体做作业的时间缩短了,从而消除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2.破解了部分孩子家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难题,满足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与体现了一定的公平;

3.老师给同学们传授几招对付广告弹窗、游戏弹窗的办法,几个孩子共同完成“线上作业”可以形成一种监督氛围,遇到广告、游戏等弹窗会快速关闭或修改防护等级,从而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解除了家长对电脑安全防护上的担心。

4.在这种小组学习的监督氛围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利用网络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几个孩子在一块也形成了一种合作学习的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五、成效与反思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利益,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任,是为社会培养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培训工作,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知识基础教育相结合,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公益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岗位,逐步提升学生的网络操作能力。由于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多发,必须改革高职院校网络课程,以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维护网络安全。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的发展,网络用户群体更加的庞大,这就需要网络用户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以保护自己的权益。高职院校应顺应趋势,改革网络安全课程,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促进网络平台安全,满足不同网络用户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简单,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地方,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因而改革迫在眉睫。

2.教材内容未跟上时展

高职院校办学核心是工学结合、实践为主,根据市场定位,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全能型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材多是围绕算法理念、网络知识等编排的,没有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也没有进行教材分类,实践部分较少,且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频次也不高。导致学生的知识和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大多数理论难度高、层次深,和学生生活不贴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时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了专业现在冷门的现状。

3.实训课程的基础设备不足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应当是理论课时短,实训课时长,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基础条件和硬件设备的建设,但是因为实训空间等条件有限,学生的实训也仅限于狭小的教室,且缺少相应的操作设备,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示范进行观察,这容易造成学生领悟不足,使其今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造成的后果是人才和岗位匹配低下。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措施

1.提高课程实践性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标准设置课程计划,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调整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平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时间比例,推出弹性教学制度。学校可以根据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特点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和进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训项目和指标,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由参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训,再在实训期间灵活安排一些理论课程学习。根据项目指标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其在实训中深入了解知识结构,进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师可以在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训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利用虚拟系统随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提高实训效率和进度。高职院校可以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网络技术培训课程和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在培训中积极和其他教师交流,不断创新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加入企业网络建设和产品开发使用中,在实际体验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2.研发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根据网络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研发新教材。制定“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依据一定的原则及学生学习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为编写与时俱进的新教材贡献个人力量。对于教材中的网络安全概述、加密技术、数字建设技术、防火墙技术、无限区域网技术等要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理论基础,划分好重点和难点。另外,实训要遵循实践大于理论课时的原则,参考不同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一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技能教师,且要在日常引导本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做好交流工作,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及时改进实训中的不足,选择符合学生专业能力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教师还应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及新媒体运用能力,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新的网络安全信息,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工作,加强自己的研究力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新的知识。

3.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律、道德、防范意识教育

高职学生是网络安全课程改革的主体,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法律意识不足,很多时候无法正确判断哪些是违法行为,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及一些网络使用法律规范。教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安全法律知识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学习习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识别及判断一些网络危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学校可以在校内积极举办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宣讲活动或者知识讲座,邀请一些专业人士现场操作,为学生作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道德意识教育。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安全也息息相关,若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不足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对外来网络侵害会盲目无知。学校应该在校内及时举办一些网络道德模范或者网络道德安全活动,促进校园网络安全道德环境建设。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有哪些道德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加强个人认知,明辨是非,提高警惕性及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品质,文明上网。教师还可以将中华美德和网络道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可以将网上一些不道德的舆论导向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提供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力不足,自控能力差,且自我探究能力不强,因而需要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牢固、安全、稳定的网络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积极主动学习,相互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首先,学校应该对实训环境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大建设力度,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将实训环境的建成、步骤、环境因素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练习。学校也可以组织校内一线教师和网络企业家共同建设虚拟实训环境及实验室,引导学生在虚拟实训环境中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学校要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造良好学风,促使校园网络安全监督机制的建成。教师也可以根自身经验,研究开发新的学习网站,为学生开辟便捷的网络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5.完善线上、线下网络安全知识教学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只依靠课堂时间理解、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相结合,不断地完善线上和线下网络安全知识教学,将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常规课堂教学等进行适当融合,使用到不同的课时当中,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网络安全知识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比如针对学生的情况将基础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课时、技能课时、实战课时等,对于基础课时的内容可以采取微课或者线上教学,同时对其中重要的概念、理论进行重点的讲授。对于技能课时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和常规课堂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教案设计,将技能方法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于实战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下教学和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点名合作方式进行演示,充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组织学生探讨、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结语

网络安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未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和未来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高职院校要提升实训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要立足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改革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5):73-75.

[2]刘怡然.大数据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4):16-17.

[3]高铭泽.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9):159.

[4]史兆洋,申永刚.“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9(35):118-120.

[5]蔡向阳.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196-197.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网球教学 多球训练 应用方法

网球教学中的多球训练指教练员按一定训练要求,通过连续不断地、较多数量地供球,采用不同球速、落点、力量及不同技术组合等手段,使队员按照教练员规定的训练程序和要求,连续重复单个或多个技术动作的联系方法。多球训练融汇对手法、步法、应急反应等的专项要求,还可以人为控制时间、次数、速度、强度和停顿,因而是最专项化的训练方式。但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多球训练应不断创新求变,使方法手段更专项化、定量化、具体化和科学化。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网球多球训练的文献资料。

1.1.2访谈法。笔者担任网球教学与训练工作多年,期间多次与常州市其他高校担任网球教学与训练任务的教师交流和合作,对多球训练的优点和组织形式进行探讨。

1.1.3实验法。对常州工学院已经有1年网球学习经历的6个教学班共180名大学生进行分组研究,选取其中2个班级为实验班,另外4个班对照班,分别以学期内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和网球技术水平为依据。实验班采用多球训练法,对照班不采用多球训练法。实验时间为2学期。教学与训练安排具体情况:每周1次课堂教学,学生训练课时量相同。

1.2研究对象。

常州工学院网球专项课的180名男生,平均年龄20±2.8岁。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多球训练的主要形式。

2.1.1“一球一击”,即一人连续不断地供球,主练者连续击球。这种训练形式适合帮助初学者纠正错误动作,建立正确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如正手击球、反手击球等技术训练。

2.1.2“多球单练”,即供球者与主练者互相对击,直到该球失误再发出下一个球继续对练。这种训练形式为直接的多球训练,对练习者的基本功要求较高。

2.2多球训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2.2.1网球多球训练的基本要素有:供球数量、供球频率、供球速度、供球力量、供球落点、供球路线、间歇时间等。

2.2.2学习和改进技术阶段时,应增加训练次数和组数,降低供球速度和频率。

2.2.3提高专项速度时,应加快供球速度和频率,减少单次训练次数,保证每组之间的间隙时间。

2.2.4提高专项速度耐力时,应适当增加单次训练次数,并严格控制供球速度和频率、训练组数和每组之间的间隙时间。

2.2.5学习战术打法时,应控制供球落点和供球路线,做到落点准确、路线清晰。

2.3多球训练手段设计及训练运动量安排。

2.3.1多球训练手段设计,为了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手段,首先归纳总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网球比赛时间、结构特征设计多球训练手段。

2.3.2多球训练运动量的安排

笔者担任网球教学与训练任务多年,对多球训练组织方法和控制进行了经验总结。多球训练是训练速度和耐力的一种方法,根据运动科学能量代谢分类,实际上就是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多球训练的最佳时间搭配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教学训练中的粗浅体会和同行交流,得出网球比赛突出的是过程强度,重点是每一回合的多拍能力,这需要速度耐力,故可采用多组数的多球训练,开始负荷20个球(用时40s)×15组,组间歇30s。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逐渐提高速度,增加强度和组数,同样负荷不变,但完成时间减到30s×20组,组间歇20s。发现高校学生多球训练的持续时间多为1min、间歇时间为15s~45s,这种时间搭配的综合效果几乎是最佳的,每次训练安排3~4组;根据学生体质和技术水平不同,间歇时间可以控制在最少20s,最多60s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训练,会发现队员的跑动能力明显提高。

2.4多球训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改进技术动作,提高击球成功率。

通过对240名大学生学期成绩测试发现:有1年网球学习史的学生进行测评时,实验组队员成绩比对照组好,技术动作掌握快且规范,连续击球意识强,对照组在这些方面都不如实验组。运动训练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条件刺激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容易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和改进技术动作。特别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技术动作,多球训练比单球训练密度高、强度大,在一定时间内训练次数多,再加上教师的辅助,更有利于队员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或改进技术动作。

2.5多球训练有助于增强网球技术运用的节奏感。

网球运动的节奏感主要指网球比赛中队员对场上击球和移动中动作幅度的大与小、速度的快与慢、力量的强与弱等规律性变化的感觉能力。具体表现为网球比赛中击球和移动时,控制自己的速度变化或与对手的速度相吻合的能力。笔者在网球教学中发现节奏感差的队员,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形似而神不似”,难以掌握击球技术的精髓。而多球训练可以有效培养队员节奏感,具体来讲就是:教练员通过供球速度、供球频率、供球力量、供球落点及路线等,让队员体会网球各种不同技术组合的节奏。

2.6多球训练有助于增强步法训练的连续性。

在测评直线上网这个动作时,对照组在这些方面不如实验组,失误率较高,常移动不到位或击球下网。由于多球训练连续性较好,因此对照组同学可以连续跑动,教师可以连续供球30个~40个,为了刺激队员的直线上网和退后场速度,并适量提高供球速度,从而强化提高队员直线移动的速度。另外,多球训练时,可以训练各种各样的步法。教练员可以根据每个队员步法上的缺点通过连续供球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7多球训练有助于提高队员战术素养。

学期考核中的单打比赛一项考核发现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在得分手段上要多一些。多球战术训练可根据规定的战术球路供球,有利于提高和强化战术的连续性、意识性。多球训练易于控制供球速度、落点、弧度,可以对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调整训练难度。多球训练可根据不同训练水平,增多供球数量,增加训练组数,不仅可以提高队员的耐力素质,而且可以使队员的生理负荷达到一个接近极限的水平,很好地磨炼队员意志,磨炼队员良好的意志。具有特长的运动员可通过多球训练强化其特长。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多球训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和改进技术动作、网球技术运用的节奏感、增强步伐训练的连续性和提高队员战术的应用率。多球战术训练的优点不少,但有局限性,因为它不以近似正式比赛和训练的击球方式供球,供球速度、力量、弧度与正式比赛、训练还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多球训练时,供球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运动员的注意范围小,对扩大运动员的注意范围作用不大,因此,训练中应将多球战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结合起来。

3.2建议。

3.2.1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按照水平层次分组进行多球训练。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供球难度,加强供球速度、落点、弧度和力量的变化。

3.2.2掌握好固定球路、半固定球路、无规律球路训练的合理安排,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固定球路,再半固定球路,最后不规律球路,并注意多种训练穿插安排。注意掌握好运动负荷量的控制,一般采用定量方法,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3.2.3多球训练不能取代战术训练,因此,应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的战术训练,从而不但可以弥补多球战术训练之不足,而且可以防止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志翔.跟专家练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

[2]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MOOCs;C语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42-02

1慕课简介

1.1慕课的现状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在线网络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性的特征。慕课最早于2008年加拿大学者提出,其后它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国外已形成了EDX、Udacity和Coursera三大知名慕课平台,全球有上百所一流大学相继开设了500多门课程,吸引了500多万学生注册学习。2010年,我国学者侯勇等在《计算机应用》上,第一次《在线课程下的自适应查询调度算法》,标志着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慕课,随着国外慕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12年“世界Moocs元年”的到来,国内学者特别是教育界对MOOCs的研究开始逐渐兴起。2013年中国大学开始建设慕课,打造自己的Moocs平台。2013年8月,海峡两岸5所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新竹交大)联手打造了“在线学习联合体”。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开发了“学堂在线”平台。2014年4月,上海交大研发了“好大学在线”平台。直至今日,慕课教学早已走人了中国各大高校校@,包括笔者所在的攀枝花学院。

1.2慕课的特点

慕课是新型的在线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教学视频公开,并配套每小节知识的练习资料,将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拓展。相对于传统教学它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无限开放性。慕课的开放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开。一是学习者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来自全球各地,五湖四海,还可以不同年龄,不同肤色,只要你想,你愿意,你具备上网的基本条件,那么就可以注册为课程的学习者,获得MOOCs教学资源。平台凭借宽带网络、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实现了全球范围最大限度的学习开放。二是教学的开放性。在线平台上授课课程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大学校园。MOOCs的开放性给学习者提供了完美的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学习者只要愿意就可以选择性的自主学习,在家就可以倾听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师的精彩授课。

21教与学互动性。MOOCs教学的提供者是一个团队,由主讲教师、助教和技术人员组成,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知识讲解分析,助教负责课后的答疑与学生的互动,技术人员则负责MOOCs资源在线开放,实现共享和网络系统的维护。在教学视频制作中,团队成员还常进行协调和沟通,相互促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在慕课的网络教学模块中还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讨论区,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在此讨论,学习者相互间也可以在此讨论学习心得,实现线上交流沟通,形成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大的学习共同体。

3)学习者的“沉浸感”。拍摄技术的改进,MOOCs极大的优于传统在线教育。传统在线教育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录制。视频只是课堂教学的再现,学习者观看视频,感觉游离在课堂之外,仅是课堂教室外的一个远距离旁听者。MOOCs的拍摄场所,更多是在专门的演播室或者教室,视频里只有老师、课件和用笔在纸上演算的过程,学习者观看视频,感受到的是教师仅专注的和自己交流讲学,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专注力,营造了“沉浸”感的学习环境,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4)学习者的自主性。传统教学又可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授课、作业、讨论和上课进度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在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在课堂上听,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后作业。MOOCs则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在MOOCs学习中,学习者先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做每小节知识点相关的测试或者练习。当遇到困惑的知识点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者共同学习者间相互讨论,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看视频或者和视频配套的教程独立思考,直到困惑解决掉。甚至学习者可以中途暂停学习,一会儿再继续。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过程完全由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MOOCs颠覆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改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C语言传统教学的现状

《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类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数据结构、C++等课程的前导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编程课程。它要求学生先掌握编程的基本概念、语法,语句,编程逻辑思维,又要学生在编程环境中实现代码编程,并且能够调试运行出正确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学基本都是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方式。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实验课在机房学生调试代码。这种方式有些弊端,面临了如下问题。

1)教学方法僵化,以教为主

中国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几乎是全堂课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到了大学,改善也微乎其微。而《C语言》这门程序设计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抽象、概念复杂、语法规则多,对初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是很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绝大多数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课时比例一般是理论3/4学时,实验1/4学时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使用提前做好的PPT,PPT中可以加入动画,图文并茂。但是,仍然是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几乎从头到尾的讲解授课,学生被动的在座位上听和接收。由于人集中精神全神贯注的听课时间是有限的,总有走神开小差的时候,特别是使用多媒体,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无限加大,增加了理解接收的难度。在以教为主的授课中,学生只是传递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从而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低,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连贯性差,理论与实验严重脱节

高校开设课程一般是16周为周期,《C语言》的理论和实验独立开课,学时数分散到每周两至三次课。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如不及时复习,时间长了就容易遗忘,下次上课时新知识就难以理解;理论课程上课进度与实验课程的进度几乎都是不连贯的,不能同步,至少理论知识讲解一周后才会有实验课学生动手去编写代码去验证熟悉和真正掌握,甚至有的知识点会是理论课后的两至三周才会有对应知识点的实验课;还有学生在课堂外看书学习作业,产生疑问的时候,找不到老师答疑,师生间缺少良好的交流平台。所以,《C语言》课程具有临时性、不连续性、不可复制性,学生想再次重温老师讲解内容,难以得到实现。

3)课堂难以解决学生差异化的问题

《C语言》一般开始在大一学年,学生刚入校,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中,从而计算机能力差异很大。来自贫困偏远山区的学生可能没用过计算机,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编程思想和能力,所以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上容易“开小差”走神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3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冲击着高校的课堂,《C语言》教学也不能落后,要加入潮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在线的慕课教学相融合,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其教学效果。改革后的混合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三个内容,下面详细阐述。

3.1课前准备,慕课在线资料制作

慕课在线资料最重要的就是课程视频。虽然已有很多知名的网络慕课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知名度很高的慕课平台,这些知名平台上有大量的名校名师的现成的课程视频,但是,由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学课程要求不同,学生整体素养的差异对课程难易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所以最好录制适合本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的《C语言》课程视频。如果条件允许,不同主讲教师皆可自己录制视频。

慕课视频录制首先要确定录制形式,其常见形式有课堂实录、演播室专门录制、软件自助录制、图文配音、电脑操作录屏等。这些录制方式通常穿插结合使用,慕课的内容是按课程的知识点组织的,每个片段一般是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所以录制后的视频要使课程看起来是完整的。其次,要选择慕课拍摄场所,常见的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或者专业演播室。无论那种,都要注意使观看视频的学生有真实感和参与感。最后,要使拍摄的画面质量在视觉审美上让人感觉舒服,一门课程学习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如果画面光线不足或者文字图片设计不好,都会让人内心拒绝排斥线上的自主学习。

与视频同步的其他资源,包括讲稿、习题和讨论区。讲稿是提供学生复习的要点和提纲,编辑是尽量符合学生阅读形式,这样方便学生直接在讲稿上记录学习笔记。习题是学生自主学习视频后,自我测试掌握情况的重要资料;每一章结束时还应该有若干综合的c语言编程题,《CZ言》学习的好坏,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的编程能力。讨论区最好按照知识点划分,方便学生学习后学生间、教师间相互交流。特别是教师时间有限,而提问的是学生,一般回答问题的还是学生,有了讨论区,学生间相互答疑从而缩短提出问题到问题解答的时间。

3.2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交流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将传统课堂任务与家庭作业场所进行置换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了在线的慕课视频,在课堂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和相应的内容测试。课堂上教师就不在对知识点进行重复的复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慕课视频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慕课视频的效果,可以对网络在线的习题进行点评和解析,可以对学生进行答疑等等。

翻转课堂要成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有两个必须的前提条件:一学生课前的在线学习学习效果应等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面授的效果;二学生的在线作业也是自己认真独立完成了。为了能保证学生课外的在线视频学习效果,就必须有监督措施,即慕课的网络端设计者必须能统计监测学生的在线时间,教师也要在翻转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视频内容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可以是分小组课前视频学习,翻转课堂上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可以是让学生到讲台讲解本章节《C语言》的理论知识点;可以是从在线平台调出学生综合编程作业,让学生讲解结题思路,代码分析;也可以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

3.3课后在线作业,辅导答疑

学生的课后作业,已经通过慕课的网络资源(习题)模块包含进去了。学生在自主学习网络视频后,即可以主动去作业了,作业完成由在线评阅模块自动检阅。如果作业有误,学生可以重复再做。作业的过程中,难免有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学生怎么寻求帮助呢?途径有二:途径一,在讨论区直接抛出问题,等待在线的老师或者同学答疑;途径二,在翻转课堂上找授课教师答疑。在线作业都是可以反复做,所耗用的时间也是会计人学生的学习时间。

3.4课程成绩计算方法

《C语言》实行混合教学模式后,课程成绩的计算方法也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有的学校还会有期中考试,它们按照一定的比重折算成课程成绩。混合教学模式因引入了在线的慕课学习,在课程成绩中就要体现出对应的考核分数。笔者认为,可以将慕课这部分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时间,包括学生自学的视频时间和每个知识点后的小测试时间,花费的时间越长,则分数越高;二是每一章节的章节测试成绩。加入学生的慕课学习时间可鼓励学生更认真有效的利用慕课视频资源,加入章节测试成绩可增强学生过程控制。总的来说,《C语言》的课程成绩=慕课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慕课;学生主体;课程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建立的基础是学习者的大量参与,这些学习者可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背景知识和技能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1]。慕课的现代新型学习方式,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一、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特质

(一)学习平台的开放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主体,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已经成为现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人们的信息和资讯量大,传统的口授或者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习欲望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而良好的学习平台就至关重要,人们对于资讯,喜欢上网搜集信息,已经成为网络化的生活环境,网络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的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而且学习方式单一,与信息量大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这已经成为教学上的弊端,也不能养成学生收集资讯,利用资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尤其要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紧跟时代潮流。

(二)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个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和自觉学习是个人的一项优秀特质,主体的自觉性对于学习、对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树立现代学习理念,转变为探究和自主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整体素质以及主体价值意义的追寻,对于学生从学习中领略乐趣,用学习完善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习途径的多元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日渐加大,学习途径也日渐多元、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对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满足于传统的书本、教师,并从中汲取信息量,而且学习方式、途径也日渐多元。热门利用和借助信息平台,通过专门网站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网络成为人们学习、咨询的重要平台,而学习也不例外,学习途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尝试新事物,喜欢电脑和网络的新时期大学生而言是很适合的,也是这个群体乐于并喜欢接受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平台。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完善自身,也可以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点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显著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使个体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是良好的学习平台。

二、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学课程中,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显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兴趣度不高,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成为学生真正体会这门课程乐趣和专业魅力的重大阻碍,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不能有所收获,对这门学科也带有偏见,影响了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危险的,也对于学习极其不利。学习方式为被动学习,学习中以消极和抵触的情绪去应对,对于整个高校学习氛围的塑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同样是不利的。这是综合因素造成的,有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教师讲授的不到位,教材上缺乏灵活性,这些问题在慕课上都能有所解决。公众学习平台,学生对于学习专业的魅力和基础有基本的正确认识,最新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实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二)理论学习多于实践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较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于当前的热点缺乏解读的力度与深度,不注重与最前沿、最热门的社会焦点相联系,老师只注重对热点的简单解读,忽视了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也不能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思修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加强理论与学习实践的结合,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有些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结合最新时政热点的解读客观、全面、上课内容充实,赋予表现力,不仅学生可以用心学,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习途径单一

我们高校教学中,存在着尽信书的一种理念,多读书这本是好事,但缺乏对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引导,这点对于思想与法律基础知识学习是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局限,轻于实践,只是在理论上不断苦学,影响学生思维的提升,创造力的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百无一利,是值得关注的。现在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手机传媒咨询的快捷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与应用能力,因此传统的单一式教学,靠老师、靠书本,是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与需要的,这对于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得以改进。而利用好新型平台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关键重要的一部分,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

三、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慕课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激发。因为学生主动利用慕课平台,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平台上提供最优质、全面的教学资源,是对平时课堂的重要补充与发展。同时,慕课教学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细小的知识点,制作8~12分钟的微课程,学生可以就某一知识点反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2]。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充分的学习乐趣,爱上学习,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值得推广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要充分挖掘慕课学习平台功能

慕课依托互联网而生,开启了线上教学的新时代,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这样既可以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又可以开展大规模教学,减轻线下教学的压力[3]。MOOC学院是最大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收录了1500多门各大MOOC平台上的课程,有50万学习者在这里点评课程、分享笔记、讨论交流。在慕课的学习平台上,有丰富的资源和信息,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借助于慕课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心得体会和笔记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融学习与交流为一体的学习平台,也受到广泛的欢迎。

(三)要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已经成为一项自觉的活动,因此,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慕课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最终导向,同样也赋予了学生以自主学习选择权利[4]。慕课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了主观的学习体验,“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成为学生喜欢自愿的自觉行动。同时,慕课丰富的资源和信息量,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满足其求知欲,而且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学习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在学习中成长。

(四)要注重加强学生专业基础

慕课平台,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有慕课网和酷学习网等,慕课网是目前国内慕课的先驱者之一,由北京慕课科技中心成立的,现设有:前端开发、PHP开发,JAVA开发、Android开发及职场计算机技能等课程。其中课程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而酷学习,是上海首个推出基础教育慕课的公益免费视频网站。酷学习的价值观,就是免费、分享、合作。该网站创始人李旭辉表示,对视频的热爱驱动他去无偿做这个公益慕课网站,希望孩子们看了网站后能更加快乐地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孩子也能得到优质的教学。而这些视频,注重针对目前出现的学习上的最新问题,并对此予以解决,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而这些精品视频学习资源中,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于其扎实与巩固,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的,是对于日常课程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对于其学习的一个提升与发展,是学习重要的平台,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

(五)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学习模式

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理论与应用型的人才,才是社会最终需要的,能给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所调整和改革,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的便利,实现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老师通过借鉴和学习最新的课程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查漏补缺,且针对最新发展的时事热点,对其进行解读,不仅培养学生分析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树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也是时代对于教学,对于学习方式提出的最新要求,是课程改革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值得关注与重视的。

四、结语

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慕课,也已经影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极为有利的,这也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实现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学生自觉主动、自愿的学习理念以及发展。学生的不断学习,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素质与水平,尤其是我国的创新水平与能力,有着显著地推进意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不仅是对教育最好的阐释,更是对慕课学习平台的完美总结。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力凝聚和发展的平台,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大提升,对学生和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借助慕课平台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学习方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提升,具有发展的空间与潜力,必将会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新视野,2014(4).

[2]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3]刘志山,李燕燕.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技能 学生

未来的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将被称为文盲。据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他们期望毕业生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文字编辑软件(78.1%)、数据管理软件(77.1%)、演示文稿软件(69.8%)、网络应用(68.6%)、安全防范(65.6%)、利用网络搜索和处理信息(81.3%)、利用网络通讯与其他人员协同工作(87.5%),这些是对最普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拥有电脑的人大多还是集中在一些大城市,而广大农村群众对电脑的接触就少之又少了。那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跟上时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使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在学生的各种情况,导致了“扫盲”效果不尽人意。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通常《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旨在解决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个问题。然而,通过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在校高年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人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及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换,在学生和教师中都会产生很多突出的问题,虽然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和探讨有所缓解,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学生,我们的教学主体,他们身上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首先,学生学得容易,忘得快是最突出的特点;一年级开设了课程,结课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到了四年级写毕业论文时,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到了单位接到简单任务时,通通都不记得了。我们这门课程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用进废退。单纯地作为一门课学习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次,学生精神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上坐不住,这样所学的内容就不够连贯,课下几乎不复习,这样沉积下来的知识就相对较少;而我们大班上课,没有能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我们的要求是学生要主动跟上教师的引导,而学生的要求是你要牵着我的手。这样,课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由于基本的操作相对简单,再加上一些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大多心不在焉,对操作的理解也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根本起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就认为这么简单,我已经会了,结果掌握了的操作还是以前会的,以前不会的现在仍然没有掌握。那么,真正做起工作来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现在都在机房授课,课堂的教学情况不好控制,明白点的不愿意学,不明白的不好意思学,也使教学效果达不到使之掌握一门技能的程度。最后,学生不能明确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总会有学生问为什么学这些,每增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会产生疑问,对教师的解释不信服。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容易掌握的知识多数没什么疑问,越是需要动一下脑筋,需要想一想的问题越是抵触。那么,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造成目前这样的现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教师通常是熟练掌握这门技能之后将它传授给学生。我们知道,学习它是必要的,有很多好处,那么,我们在讲解时是站在一个理论的高度说的,不是实践的高度,我们没有将它用在具体工作中的经验,所以我们的解释不够使学生信服。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的,但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其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打基础的东西。常会有学生议论,我们为什么学习高等数学?学习思想概论有什么用?学生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甚至4年的学习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那么,我们说这些潜移默化的知识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起作用时就来不及了。其次,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在一种表扬中,请求中学习的,而我们现在的教师可能还做不到这样的程度,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而严格教学,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这种矛盾还没有协调好,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解决教与学之间的问题。

二、改革措施

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我们将原来的教室授课改在机房,这样,生可以边学边练。把笔试改为上机考试,更加增强了操作的实践效果。授课内容上加强实践操作的难度和实用性,尽可能多地把各种操作都设置到课程内容当中来。还使用了入学分层考试的办法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以适应现在的学生。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可以提出更多的措施。就学生易学易忘的特点,是否可以考虑结合专业课程,在学完后就能使之有用武之地。比如,在工科院校有很多实验要写实验报告,能不能要求用文字编辑软件实现?作业能不能考虑用网络传递,课程的总结性复习能不能用演示文稿完成等。如果能这样循序渐进地使用我们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那么熟能生巧,它会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上网游戏。

作为一种技能的学习,是否可以考虑分批学习,分批结课的方法。先学会的先结束,记学分,这样对学得好的是一种鼓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学生会在短时间内专注到这种技能的学习中来,而不是思想很涣散,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会的和不会的相互影响。结束课程后,增加课程设计的项目,可以通过抽签的办法选择某一种类型的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实例,这样可以达到模拟真实工作情况的效果,随即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使学习更具实践性,更具技能性。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特点,也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上课时,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60,这样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无形中被放任自流了,在课堂上课中就掉了队。周而复始,到一个学期结课的时候,能够完全掌握的学生寥寥无几了。

我们常讲,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明确了需求,就有了动力,在需求的作用下如果能产生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那么,我们可以考虑组织人力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或者做好毕业生工作后的信息回馈工作,总结这种技能的应用情况,及时地传递给新一轮的学生,不只是百分比例,需要一些真实的案例,以此来刺激学生对这个技能的学习产生动力,并且要通过非上课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正确地传递给学生,例如,新生教育,主题班会等方法,以减少说教的感觉,增加寓教于乐的成分。

三、结束语

每个问题都有它解决的办法。授课不是一个单纯教的问题,或许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实质,或者换个角度分析会更好。教师和学生这种教与学的主体关系也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着微妙的变化,通过不断地努力、研究、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一定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