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 口语教学 沟通能力 教学措施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园建设、办学规模、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高职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较短,教育教学的经验积淀还不够,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譬如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方案、管理及实施等急需完善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欠佳,学习方法不科学、目的不明确;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受上述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学校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学理念,以及客观实际情况,导致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各有不同。就整个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口语教学方式,这是一种严重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取代了学生,学生严重缺乏英语口语实践,这注定难以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优于教师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老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三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口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到了语言在口语表达及交际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的实践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忽视了从沟通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从沟通能力提升的维度,探讨在沟通能力提升视角下英语口语教学的合理有效措施,以期推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53)认为沟通是指某个人传播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过程,它是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以改变被传者的行为的过程[1]。而关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含义,Kathleen K.Reardon(1987年)在《人际沟通心灵相遇》提出:“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是指你的行为适合情境,并帮助你实现个人或关系目标的程度。”[2]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效率,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基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阐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研究沟通主体,因材施教,实现口语教学的适应性

奥苏贝尔(D.P. Ausubel)和加涅(R.M.Gagne)等的研究都已说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和了解的程度是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3]。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研究学生在口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比如在性格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大胆外向,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承担口语学习任务;一部分学生文静内向,在与其他同学的口语交流中主动性不够,导致教学的趣味性、创新性、有效性不高,这些学生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引领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口语交际;一部分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表现胆怯,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声音小,举止不自然,难以在公共场合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台上紧张,手足无措,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同样严重影响自己口语能力的提升。面对沟通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口语老师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口语操练分组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小组成员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同学,而不能简单按照坐的位置就近分组,这样让积极主动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讨论话题,快速优质地完成口语任务。在此过程中,内向、胆怯、紧张的学生在受外向活跃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正因为有了对班上每位学生沟通能力情况的掌握,老师在口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才有了可靠的依据。由此而安排的口语材料、教学内容和口语任务才能满足个体学生的需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强沟通指导,关注学生,实现口语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自行操练完成就可以。事实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好沟通指导,首先要做好表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口语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与示范者。教师只有参加到学生的口语活动中,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无缝沟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情感上能进一步接受老师,使得口语教学活动能更加顺畅地进行。另外,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具体的沟通示范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师要重视心理上的指导,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和陌生人生交流或在公开场合讲话感到紧张和恐惧的学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制定相关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大方、自信、自然地进行口语沟通交际。培养大学生主体沟通意识,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习惯,重构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喜欢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理环境[4]。教师可以制定专门的口语教学情况跟踪表,详细记录每位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进步与缺点,这样能够判断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状况,能够直接了解同学们在口语学习中是倒退、收效甚微、或者是进步显著,这样有助于口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三、丰富沟通内容,联系实际,实现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效果。同样,口语教学的内容选择也决定教学的成效。那应该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性格、爱好、水平的语言材料;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效、有梯度、有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堂口语课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在口语的表达或者与他人的沟通方面取得连续的进步。教学内容的体系化能够保证口语教学的严谨和科学性,从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选择,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话题自选一些口语材料。这样一方面防止老师选材的个人意志性,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都是无穷的,所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口语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口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丰富沟通技巧,方式多元,实现口语教学的多样性

沟通技巧对于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熟练掌握沟通技巧的人而言,他们无论是在台上发言,还是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参加小组讨论等各种场合,都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人不能很好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人不能有效沟通不在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在于他们的沟通方式缺乏合理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口头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候语,选择哪些常见的话题来开始双方的沟通交流等。第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姿态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通过台上演讲时的眼神、站姿、手势等各种姿态语言的运用,达到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引起对方兴趣和共鸣的目的。沟通技巧的传授不是简单地做一个专题讲解就能够迅速解决学生的问题的,所以沟通技巧传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视频讲解、老师或者学生示范等,这样学生能迅速地领会并运用沟通技巧。

五、搭建沟通载体,立足实践,实现口语教学的可操作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学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沟通载体,真正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师要思考以何种载体来承载口语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比如英语演讲比赛、对话活动、集体讨论、英语戏剧等。第二,选择各种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操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该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他人的沟通效率,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口语教学任务科学高效地完成,最终推进高职院校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卡尔·霍夫兰.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3:12.

[2]Kathleen K.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ere minds meet[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1987.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2

【关键词】医患沟通;技巧;脑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

沟通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是医患双方在诊疗中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交流和思想达成一致,保证感情的通畅。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提出“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种是药物,一种是语言。”目前,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医患沟通问题[1-3],中国亦存在医患沟通问题[4-6]。现有统计资料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有关[7]。由此可见,医患沟通贯穿于临床工作和医学教育全程,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加强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是医学环境和医疗模式发展的需要

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医学模式,在古代,主要包括自然哲学模式、神学模式、机械物质主义模式等三个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早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跟着产生变化,人们认识到人不止是一个生物个体,还是一个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不仅重视其生理和病理,还重视心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对患者的关心和关怀,同时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同质化提升。现代医学模式拓展了医学发展的内涵、广度和深度。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医疗环境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医患关系亦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和冲突十分突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恶性伤医事件时有报道,表明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处于临床第一线,在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如果医患双方沟通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误解和曲解,极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尤其是在脑病科,医生面对危重患者、介入手术患者时,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准确的医患沟通和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可以在诊疗过程中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而且有助于减轻医生工作和心理负担,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临床活动中,并在资深医生的带教指导下,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疗决策。

2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现状

文献调查研究[8-9]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纠纷和投诉并不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患者认为医者服务态度不佳,或者是由于人文关怀不足和医患沟通不畅曲解误解所致。脑病科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就诊患者的特点是“危、急、重”,起病突然,病情较重,时间紧迫。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这就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以体现其专业素养。医师住培不仅高度重视住院医师是否具备急救知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还要重视医学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因素[10]。医学人文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轻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现象。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亟待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3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3.1理论学习,人文教育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生执业过程应致力于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关爱和守护。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要从人文理念和人文角度对医学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医学不仅仅是“纯科学”或“纯技术”,医疗活动的对象是生命个体,除了治疗疾病本身,还有情感和道德的付出,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因此,在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具备高尚医德乃至受人尊敬的优秀医师、合格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变的桥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德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课的“纸上谈兵”,使住培医师觉得空洞而乏味[11]。建议脑病科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以及专业组长定期在晨交班、周例会或专题会上结合近期科内、院内发生的典型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医疗纠纷事件以及相关的时事新闻进行总结和点评,结合医德医风及医患沟通技巧展开教育教学专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使医患沟通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有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医患沟通培养质量[12]。

3.2转变观念,强化意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相应的教学医院也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13]。但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由于脑病科专业性很强,往往医生更多关注点聚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两个方向,带教中常常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然而,国内外医患关系并不乐观,医疗纠纷甚至恶性医疗事故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医患关系是影响社会和谐、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医患沟通是关键因素[13]。因此,有必要转换医学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和方式,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和历练。

3.3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临床医生每日都会和患者及家属交流和沟通,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亦是临床医生工作能力的体现。带教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因门诊接诊、住院诊疗、出院和回访而呈现不同的沟通内容及方式。同时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知识背景、病情轻重缓急、年龄结构、性格脾气等因人而异进行沟通。在脑病科专科住培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优秀的医患沟通实例,让住培医生对有效的医患沟通有一个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确保住培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有效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脑病患者以中老年脑血管病居多,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年龄大、恢复慢,大部分属于卧床患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卒中患者普遍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对于刚刚上岗的住培医师来说,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由于缺乏同理心、社会经验和流程经验均不足、心虚胆怯等因素,经常导致沟通不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掌握患者病情、理解患者痛苦,做到临床共情[14],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住培医师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后,本脑病科教研室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以急性脑梗死患者继续静脉溶栓为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明确医师职责的同时,换位思考,用心体会患者身心痛苦。演练完成后首先进行课堂集中式讨论,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演练中的优缺点;其次由教师点评学生演练前准备、演练中的表现,和学生讨论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学主任进行意见反馈和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教在一旁观察,模拟练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指导。通过情境模拟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训练机会,通过训练,及时纠正医学生在诊疗和沟通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为以后真实的临床诊疗打好基础,减少风险。提供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培训生的积极思考,便于打开思维。

3.5制定考核,专业评估

对于住培学生考核的形式,国内考核方式更多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住培医师出科考核时科室多从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历书写、接诊能力和急救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虽然可以客观评价住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往往忽视了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考核[15]。通过医患沟通教学培训考核和专业评价,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培训质量。因此,有必要定期收集住培医师的医疗质量情况、医患关系状况、医疗纠纷发生率和第三方评价(患方和带教医师的评价)等。在学生出科前如使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telicitgiveunderstandend,SEGUE量表)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检验住培医师的真实沟通能力,分析评估结果,提升住培医师的沟通技能,提高临床服务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培训的意义

脑病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一方面,对于住培医师来说,其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专业性极强,是比较难学的临床学科之一。另一方面,对于患者来说,很多脑病科疾病的诊断和专业术语闻所未闻,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非常有限,增加了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感。而医患沟通是日常诊疗工作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技术和非技术两种水平上的交流得以实现[16]。提升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做到有效沟通,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更能使患者积极支持和配合临床诊疗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是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治愈疾病的关键。

4.1医患沟通是医疗诊断的需要

疾病诊断的前提是了解掌握疾病起因和病情动态发展过程,病史采集的过程就是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同时,在做体格检查时医者的情感、动作和言语沟通方式等,都会影响患者的配合度。因此,诊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病史采集信息的可信度,对医生准确把握病史、做出判断有一定影响。医疗活动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医患沟通既是医务工作者的日常活动,也是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过程。

4.2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高速发展,部分临床医生对辅助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对医患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使医患双方从生理、病理、心理全方位认识健康和疾病,携手并进。

4.3医患沟通是减少纠纷的需要

临床大部分医患纠纷的发生,并非医疗技术水平所致,主要由于无效沟通,医患双方交流和沟通不到位,致使诊疗过程中认知存在误解或曲解,或是其他心理因素导致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引发纠纷和矛盾。因此,良好、有效、及时的医患沟通是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4.4医患沟通是双向的互动

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的互动,是医学整体意义和完整性的真实体现,是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生的心理负担,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5结语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更加注重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要求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索养和人际沟通能力[1]。

沟通能力是护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2]。但在实际工作中,护生体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1.护生与患者沟通不佳的原因

1.1 目前大多数护生都是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而来自家庭的呵护、社会影响以及独生子女自身的优越感,造成了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及奉献精神。来到临床后,他们由被服务者变成了服务者,由索取变成奉献,由于角色的转变,一时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帮助他人,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

1.2 护生刚进入临床时,因为环境不熟悉,流程不清楚,面对病人时普遍信心不足,在与病人沟通的实践中缺乏自信,感到困惑。

1.3 护生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从学校到进入临床实习,由于外界环境及新型人际关系的陌生感和护理工作较强的责任心所造成的压力,往往会产生自卑、羞

涩、抑郁、害怕、不善言辞等心理。有调查显示心只有40%的护生在工作之余能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

1.4 护生进入临床后,受目前医院护士角色和功能定位存在偏差的影响,往往注重技术操作及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3]。

1.5 护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并缺乏临床经验,对患者的疑问解释不全面。加之护理操作不熟练,容易失去患者信任。

1.6 有的带教老师每天只顾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注重指导护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及沟通技巧,这也是影响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方面。

1.7 有的带教老师自身沟通能力欠佳,对护生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1.8 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生的能力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想让护生为其服务,故不愿主动进行交流。

2.对策

2.1 护生进入临床前,护理部应该统一组织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培训、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等,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2.2 护生每到一个新的科室,首先应由带教教师或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设备及工作人员,介绍各班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及本科室工作特点,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为沟通交流打好基础。

2.3 带教老师首先通过言传身教,注重与患者沟通,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用,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知识传授给护生,为护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尽可能为护生创造有利条件,增加护生主动与患者交流的机会,从实习点滴处得到启发和收益,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使护生对护士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较快地融入临床,快速适应护士角色。培养护生具备“四心”,即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其次要求护生学会倾听和多做介绍,多听病人和家属说几句,多对病人和家属说几句,多为病人和家属想点事;有意识地要求护生多参与术后及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支持。

2.4 根据护生特点,采用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培养方式,以提升其沟通能力,有利于提高护生从事护理工作的自信心[4]。指导护生运用一些临床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提问、沉默、倾听的技巧,赢得病人信任的技巧,消除病人误会及避免纠纷的技巧等,促进有效沟通。

2.5 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给学生提供沟通锻炼的机会,充分鼓励、肯定护生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要仔细地分析原因,引导制定解决的办法。

2.6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让护生分管患者1―2人,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生的信任度,运用沟通的技巧,熟悉患者的需求,使护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2.7 护生应主动树立与他人沟通的意识,不断学习沟通技巧,提高自身修养,在患者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寻找沟通机会,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2.8 在护理过程中,用亲切文明礼貌的称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护患之间的小摩擦少了,患者心情好,恢复也快了。因此护生称呼患者要根据患者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准确恰当,如“小朋友―老师一师傅”:叔叔~阿姨”等等,不能对患者只喊床号或直呼其名。

2.9 护生要理解患者拒绝其进行操作的行为,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因患者的拒绝而耿耿于怀,而应该给予患者更好的关爱。

3.结论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获取患者有效护理信息和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一名稚气未脱的护生如何通过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成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关键,但对护患沟通能力、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对护生、带教老师都是新的挑战。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带教过程中.根据护生的反应,不断调整带教内容、带教方式等,探索适合不同层次护生的教学模式。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做到持之以恒,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磊,王斌全,商临萍.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标准及评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3):1136.

[2] 吕海琴,在实验教学中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体会[J].当代护土,2010,2:99.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4

临床药学沟通是药师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借助语言、举止和神态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合作所体现的技能。临床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顺利实现预想的目标。

1.1国外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

国外医学和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和药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开设人际交流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有关临床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医学院协会1999年制订的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第一、二学年,培养医学生在医学性接触时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能力及策略基础;第三、四学年,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培养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2]。临床药师培养计划也将《与患者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药师的临床沟通基本知识和技能[3]。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获得有用信息,如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患者与医生观点不同时的矛盾并促使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等各种策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对不同患者情况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应对患者的不满来说,RuthE等[4]编著的PharmacyStudentSurvivalGuide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例:诺道夫先生正拿着处方在药房门口等候取药,忽然他嘟哝了一句:“处方上的药品这么贵,没准药师又赚了一笔。”你正在审核药方之际,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该做什么反应?教材提供了8种回应的方式:①评判型———您不该抱怨,诺道夫先生,这些药物有助于你身体康复。②安慰型———您不用担心,诺道夫先生,我肯定您会解决的。③探究型———您每月花的医药费用是多少?④泛化型———每个人有时都会有同感,或我自己看病也会有同感。⑤转移型———哦,您的处方药品马上就好。⑥建议型———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能够支付处方药物费用的公司。⑦理解型———我很理解您对于医药费用太高的感受。⑧同情型———的确,试图支付所有的医药费和其他生活费肯定令人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学生需要思考和分析每一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以及可能带给患者的感受。比如,对于评判型回答,言外之意患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安慰型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是虚假的保证,通常是人们无话可说时候的反应。探究型通常会由一个问题引发额外的信息。不回应患者的话语,尽可能迅速转移话题,或者泛化患者的感受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反馈要么无视患者的感受,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再袒露自己的想法;要么会转移话题,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担心和抱怨,并分析判断造成这种不良情绪感的原因,才有利于培植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便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服务。

1.2我国药学生缺乏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将这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于当年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4]。遗憾的是,高等药学专业则一直偏重于药品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技术,忽视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很少将临床沟通知识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更谈不上注重沟通、信息给予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药学高等教育的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生的执业素质和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1.3引入临床药学沟通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沟通技巧的培训内容,制定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鉴《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Calgary-cambridgeObservationGuide)》的一些指标[5]作为药学专业临床沟通环节的培养方案。该指南是由SuzanneKurtz和JonathanSil-verman在1996年根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涉及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旨在为划定临床沟通能力的范围,给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和开展临床沟通能力课程构建基础框架。观察指南的一级指标,包括开始谈话、收集患者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患者问题等方面。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指标作为教学大纲,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借助临床药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2.1制定完善的临床药学沟通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6],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每个领域有多个亚层,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因此,临床沟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建构系统连贯的教学框架。认知领域的教学是让学生熟悉标准化的临床信息和交流内容,掌握一些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患者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技巧和策略。交流技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能够借助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清晰地叙述患者的情况,协调医患之间不同看法和观点分歧,与患者最终达到一致意见。情感领域则涉及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学会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能够利用交谈技巧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和依从治疗方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参与的责任感。

2.2选择适合于临床药学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协会对144所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交流技能教学与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4%的院校采用讨论、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措施是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讲演、学生与模拟患者的交谈以及学生与真实患者交谈。所以,临床沟通课程的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模拟患者教学、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2.3案例教学对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目前高等药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认为对于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培训,最好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临床沟通案例展示。例如,有患者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谈话从以下抱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丈夫需要这样的治疗,这些抗生素纯粹是多余”,“你为什么不能制止医生滥用抗生素?”,“假如你是患者,你愿意这样生活吗?”,“难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作为临床药师,你如何记录你们的谈话内容,确切地说如何运用临床沟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你的谈话内容是否会涉及较多的医学术语?②哪种类型的信息反馈对解除他(她)的顾虑最为有效?③如何体现你对患者的关怀,即尊重他(她)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治疗信心?当然,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撰写书面报告,如何向同事介绍病例,如何同医生商讨和制定治疗计划等。大体说来,临床沟通的案例教学旨在借助具体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诸如判断推理、引导话题和归纳总结等必要的临床沟通技巧,培植和提升学生应对药学服务实践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顾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比如,除了讲解人际交流的一般原则,需要传授药学服务涉及的一些临床沟通基本技能,诸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恰当地使用倾听技巧,有效使用开放性问题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与患者共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协调患者和医生的分歧等。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意引入一些典型的临床沟通具体案例,尽量包括病史收集、病情发展、协调医患矛盾、治疗计划以及与医疗小组内部沟通等内容,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不同角度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分阶段开设临床药学沟通的相关课程

对于药学专业临床沟通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实践教学的模式,由专职教师和临床药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经验的临床药师负责见习或实习教学。至于学时和开设时间,认为最好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人际沟通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影响人际沟通的一般因素;大三学年开设临床心理学,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等学生系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之后,大四上学期开设临床沟通学,强化药学服务的核心技巧,尤其是病史采集、问诊评估、应对患者质疑等过程,同时利用学期中间长假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见习实践,充分利用医院教学优势使学生深刻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准则。

3借鉴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手段,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方式

3.1国内外关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培养和评价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明确指出[7]:“医学院必须明确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及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应该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008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强调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2参照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构建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对药学生临床沟通技能的研究,国内对于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技能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有一些,但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参照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经验,从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来指导和建立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标准患者法[8]由经过标准化培训者扮演特定的患者角色,模拟症状、体征和情绪等特定医学问题,让学生在沟通中收集患者的病情,并且回答标准患者的提问,学生的沟通能力由标准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即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使用同一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际操作性。再如观察法,利用临床专家设计的图片和视听材料,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情感状况的临床肢体语言信息,并对被观察者的沟通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沟通认知领域的掌握情况。

3.3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

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借用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量表评价手段[9],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3种类型,采用“是与否”或者分数(如0~4分)来记录和评价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临床药师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素材,利用患者角色模拟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釆集病史、整理资料和完成药历报告。如果教学设备完善,还可以在无老师监督下用录像机记录学生的问诊过程,再由2名教师根据录像带情况间接性地分析考评,这对沟通能力的考核更为客观真实。

4结语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5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护生,沟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也随之转变和更新,护理人员的工作目的已从单一的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扩展到满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护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提供护理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而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沟通能力。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98年1月修订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界定了护士应具备4种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2]。由此可见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指在护士护理患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是护士做好心里护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临床上护士和患者接触十分频繁,长期以来受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护士就是发药、打针、测量体温的工作,忽略了与患者之间的互动,缺乏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护患关系被动僵持[3],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开始有意识的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使护生进入临床后能及时营造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要求护士转变护理观念,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充分调动护士主动性,加强责任心,为患者创造和谐、舒心的治疗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尽快恢复健康。

2护理实验教学中影响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因素

护理学基础是研究有关预防、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4],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近年来,随着护理理论及技能的不断完善,护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与以下因素有关:

2.1护生方面的因素

2.1.1目前护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缺乏社会经验,与人沟通较少,导致护生在沟通交流方面比较薄弱。

2.1.2 护生在实验室学习操作,扮演病人角色的基本都是模型,接触的物品是实验用物,缺乏逼真感,往往机械的进行操作,忘记了与患者进行交流。即使扮演病人角色的是同学,也经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不信任,不愿意开口解释或交流,怕说错被学生笑话,从而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2.1.3 通过与护生的交流,发现护生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充分认识到操作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普遍重专业轻人文,重护理技能操作轻沟通交流.

2.2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为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校当老师,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真实的临床病房环境不够熟悉,相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略了与病人沟通。

2.3护理教育理念的因素

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是“以疾病为中心”,重操作轻人文的护理实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护生动手能力强,但是缺乏护士必备的人文科学知识及修养,缺乏护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在临床上属于单纯的技术型护理人员。

1.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实验中的培养

3.1改变护理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为全面综合型,这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发生相应转变。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增加护生人文素质,适应21世纪“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在护理实验中,除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加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将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隐形课程的内容体现,这就是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新时代的终身学习型教师,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育能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新,在树立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注重护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工作,确保做到言传身教。

3.3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了解不够,就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护理专业学习,再者听闻部分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抱怨,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因此在护生刚进入学校时,就注重加强人文理念的引导、职业道德的熏陶、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一系列讲座,请优秀护士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护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结合国内外不断提升的护理专业地位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式和发展前景,激发护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主动学习。

3.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贯穿教学过程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5]。

3.4.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一项操作时,先分段讲解此项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连起来全程操作一遍,再请护生回示,此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启发其他护生进行思考、讨论,并且用学过的理论解释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以后自己会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等等,可以加深护生的印象。同样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示教时,强调了跟病人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学生也相应对沟通工作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了学生临床思维意向,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

3.4.2 案例教学法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患关系的好坏,而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沟通。为了更形象逼真地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向护生传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教师会收集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要求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哪些是不良沟通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学生之间进行了沟通,还与老师进行了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既生动了解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又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3.4.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追求与探索[7]。在课程基本结束学生能基本掌握各项操作时,把护生以寝室为单位分成几个组,让护生自行设计病例,根据病情需要预习操作流程。根据不同的病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有护生扮演病人,有护生扮演医生,有护生扮演护士,有护生扮演病人家属等,在实验室模拟病房里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护生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要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扮演家属和病人的护生要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扮演医护人员的护生要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能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最后请本组学生指出剧情中运用的医患沟通情况。论文参考。其余护生观看完模拟演练后,可以提出问题,指出哪些做的好,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才更好,最后老师总结评价。情景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谓“旁观者清”,使其余护生以后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提升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能力。

3.5 提高沟通能力分数的比重,改进实验评分标准

修改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学生的仪表、态度、沟通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5%。操作考核项目不单纯是考核一项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方法准确程度,而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实验操作考核标准引导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沟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树立关爱病人的服务理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

4. 小结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论文参考。如何加强护患关系的沟通已成为一个新的要求,对于每一位护生来讲,必须掌握服务患者、指导患者、尊重患者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神圣的护理工作。因此通过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护生认识到了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沟通技巧,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护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专业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护理学专业特点及护理模式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赵莉,龙霖,雷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对护理本科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7(27):759-761.

[2]shearR,Davidhizar R.Using role play to develop cultural compcompetence[J].NursEduc,2003,42(6):38-40.

[3]骆凤英.观《亮剑》谈护患沟通技巧的“五性”[J].光明中医,2009,12(24):2372-2373.

[4]冯先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5]王蓓,俞群亚,于冬梅,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70-71.

[6]杜维星,李启培.启发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6,12(17):1659-1660.

[7]陈丽霞.情景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B):1125-1126.

提升沟通能力的技巧范文6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商务沟通课程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尝试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商务沟通课程改革。

关键词:

商务沟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48-01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人才需求服务的,围绕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改革、创新。美国劳工部所做的《21世纪美国对人才要求》的调查结果将社会对人才需求总结为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其中三大基础中的智力基础要求人才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五大能力中要求人才具有合作及交际能力和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院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和企业专家访谈显示,除了专业技能外,学生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

商务沟通课程正是要解决在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沟通问题,让学生树立沟通意识、培养沟通习惯、提升沟通能力。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艺术性、可操作性极强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转变观念,从职业发展需要入手,以学生为主体,为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行动导向为本位,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宗旨进行课程改革。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美国等国高等教育阶段的财经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有商务沟通这门课程,其教学和课改研究都已发展成熟。由于正式引入我国时间短,课程本身发展不成熟,加之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商务沟通这门课程认识不足,国内高校中只有在MBA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目前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也广为开设此类课程,但并没有在财经类专业中普遍推广。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有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普遍开设的趋势。

1.2 教学目标

沟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反复的实践、总结、提升的一个漫长过程。通过商务沟通的学习,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掌握倾听的技巧,塑造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个人竞争力;分析和查找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方法,与掌握与上司、同事、下属和客户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掌握电话沟通、销售沟通、会议沟通、危机沟通、商务谈判等其他商务活动技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进一步开拓市场。

2 《商务沟通》课程开发思路

2.1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标准,并不是所有课程相关内容都是必须包括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严格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有所取舍,有所强化。本课程内容相对杂乱无序,根据基于一般性商务活动过程,立足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校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学生从就业到职场工作场景这一流程设计学习情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去掉不实用内容或重复性内容。例如,书面沟通。本来书面沟通应该是商务沟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职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然而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有经济应用文写作等类似课程,为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这部分内容属于“舍弃”部分;类似的还有沟通礼仪,为避免和商务礼仪课程重复,也是不被纳入教学内容的。

2.2 课程内容的排序

商务沟通情境体系的设计,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与就业岗位群紧密联系,按照其工作中所涉及的商务活动来设计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到外部,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情境体系。

3 商务沟通情境体系设计思路

以往商务沟通课程也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实施教学,各情境虽相互关联,但又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造成教学时不断变化情境,难以贯穿始终。

根据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商务沟通这门课的改革方向应该从岗位开始分析工作任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将之归纳为学习情境。基于此,高职财经类商务沟通课程开发应从就业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广泛从事销售、行政、客户服务等基层商务领域的工作岗位,除了部分专业领域工作内容外,大量从事的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基础工作。

情境体系是根据学生从毕业发展到职业人通常经历的过程来设计的,并形成了一个连贯、完整的情境体系。其中每一个子情境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其沟通能力、应变处事能力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都得将到全面的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