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
(一)整合教材内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三)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五)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阿罗热布.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策略[A].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
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充实和拓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又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优化”成为我们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而优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应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实现提升学生素质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十分熟悉教材体系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的状况,确定恰当的知识点和练习作为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可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手帕、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促进了学习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剔除传统的小学数学中人为编造的情境,将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进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中优化教学内容。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章课本例题“56.28÷0.67= ”(六年制第九册第20页),考虑到例题计算时可以将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两位成整数而不影响结果,从而有学生可能误解产生“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价于直接同时去掉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即可”,为此,不妨将例题中的数据改为“562.8÷0.067= ”,从而避免有上述的错误认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现实”理解情景,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研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注重学习中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前后6人一小组,接着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摆小圆片,先在一边摆4个,再在另一边摆3个,然后让其他同学据此提问,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有的学生说:“左边有4个圆,右边有3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4+3=7”;有的学生说:“左边有3个圆,右边有4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4=7”。分歧由此出现:“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进一步引发出新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不难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后,对教师下面要教的问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停留于怎么写,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验收和反馈的优化
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多是将课堂讲授的知识以考试或者课堂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这样固然可以起到验收课堂教学成果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实现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优化反馈形式,比如竞赛式、游戏式、合作任务式等,用以激发学生努力完成任务的欲望,同时实现验收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另外,课堂开始不妨设置“猜一猜”“想一想”环节,课堂结尾设置“比一比”“赛一赛”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或生活中的情景为载体,让学生来开动脑筋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如,课堂开始预设问题“小象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海龟也是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它很烦恼,请大家帮小海龟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问题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从而为“年、月、日”的教学做好铺垫。课堂结尾公布上述问题的答案后,通过随机选择现场两个小朋友的生日,请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年龄大小,巩固课堂知识要点。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教师应当牢牢把握住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个重点,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努力研究学生心态的变化,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适当转变教学成果的验收方式,注重课外教学成果的跟踪和信息反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姜淑华.探索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其相关策略[J].现代阅读,2011(10).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3
例如:计算97-40等于多少?这样的题对有些学生可能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来解决。教师在讲台将解决方法演示出来。先将小棒摆成9捆和7根,每一捆10根,9捆7根也就表示9个十和7个一,然后从9捆中拿出4捆,也就是说从9个十中减去4个十,还剩下5捆,就是5个十,最后将这剩下的5捆和7根加起来,也就是5个十加上7个一,得出57。所以97-40=57。通过对这一计算原理的演示,学生能更直观地得出结果,明白其中的原理,从而在以后的计算中从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从图形中联想到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的过程将抽象的算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初步认识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图式。
二、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概念教学中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题。小学生普遍对于直观的、具体的图形和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兴趣不浓,接受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其中,运用直观的、具体的图形使概念形象化、简单化,以便于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掌握概念,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题。例如,在初步学习乘法时,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摆苹果的例子。用PPT课件先出示一排苹果,问学生有几个苹果(5个),再出示一排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算式?(5+5=10),再出示一排苹果,继续问学生此时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算式?(5+5+5=15)……依次出示至求7排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时,学生依旧将八排苹果的个数相加得出总的苹果数。然后问学生如果有20排苹果、30排苹果,怎么计算呢?此时,学生肯定会犯难,如果继续用相加的方法计算,肯定会很麻烦,学生会绞尽脑汁寻求其他的方法,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当求多个相同的数的和时,可以用乘法运算。例如5+5=10,用乘法运算写作5×2=10或者2×5=10,5+5+5=15用乘法运算就是5×3=15或者3×5=15。这个例子中,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进行乘法概念的教学,出示相同的图形来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正是乘法的初始状态。学生在算直观的、具体的一排排苹果的总数时,运用抽象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来求,然后又将抽象连加算式转换为更为抽象的乘法算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换,从中不仅理解了乘法的概念,还懂得了怎样运用乘法更快的解决问题,懂得了相同加数相加是乘法的简便运算。可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入木三分”的理解,有效地避免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知半解”。
三、结语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4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非唯一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在小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根据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数学充满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注重训练学生发现规律,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结合2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说说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样做,比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比比皆是,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实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正确推理。例如教材在讲计算法则时, 一般通过实例都要求大家来总结计算法则。我们根据教材精神,注重训练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再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和步骤,学生发现教材先通过实例引入一组算式,再到两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 再根据共同点揭示规律,这实质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学生归纳上述推理过程,所以到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虽然它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些,但由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同,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起来就显得轻松,应用运算定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高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出来的。例如,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既从除法、分数、比的意义方面类比,又从除法、分数、比的写法上类比,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相互之间关系方面进行类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得快。
3.利用计算和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可相应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画数学 小学分数教学 分数意义 分数算理 分数问题
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儿童的认知主要通过动作、图形及符号完成。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借助动作和图形进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在小学高年级甚至更高年级,学生学习更多地依靠符号语言,其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逐渐摆脱形象思维,开始进行理性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画数学”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1.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意义
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分数概念时,理解难度较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分数的意义,可以借助“画数学”的方法。例如,对待截绳子的问题,当第一次截取绳长的四分之一,第二次截取绳长的四分之三,如果问学生哪一次截取的绳子较长,学生大都会认为是第二次,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透彻。分数的意义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透彻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有难度的。通过“画数学”,可以将数学题目用分一分、画一画的方式进行解决,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以一个画饼的教学环节为例,在分数课堂教学中,用画饼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首先让学生画一个大饼,表示该饼的二分之一,学生会将大饼平均分成两等份,取其中之一,然后分别将这等份的二分之一个大饼分给两位同学,并提问同学这样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接着,让学生画一个较小的饼,同样将此饼分成两等份,分别分给两位同学,与之前大饼做比较,提问学生这样分是否公平合理,同学会发现,同样是二分之一的饼,同样划分成两等份,但实际数量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发现分数的本质,对整体概念有深刻了解,也对1这个简单的数字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运用“画数学”的方法,可以寓学于乐,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深层意义。
2.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算理
算式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的魅力表达。简单的算式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仅用枯燥的简单算式进行教学,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积极性。单纯地用算式求解,会造成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用“画数学”方法,丰富了学生多样的解题方法,学生不仅可以用算式进行解题,还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对有些数学题目,画图的方法远比只用算式解题更方便快捷。在数学计算中,掌握算理非常重要,掌握算理的前提是有敏感的数感。将算式演变成图像表达在“画数学”中是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关键,一旦掌握了数形转换的思想,就能体验到“画数学”的乐趣。
3.帮助学生解决分数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哪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这句话说明了数形转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在教授分数时,教师们往往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尽管一再强调要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是搞不清楚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仅靠读题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借助画图的方式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将会更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图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问题用简单易懂的图形表示出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图形,这有助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运用“画数学”方法的同时,可以积极向学生解释数学算式、数学公式的内在含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数学问题时,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教师在教授分数时,首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形转换思想的重要性;其次要教授灵活实用的画图技巧和方法;最后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画数学”的应用乐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认知总体来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形象向抽象思维逐渐发展的,学习过程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学习。用“画数学”的方法教授小学数学,不仅能为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表象,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还能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更富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王韵俊.论小学数学中的开放题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8).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思维与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处在引导开发阶段,对抽象逻辑性的思维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因此,在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形象及逻辑的思维关系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和科学实践,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了让小学生对枯燥的数字算理加深理解,全面掌握数学技能知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小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例子,讲授给他们,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算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200-(82+104)=200-82-104题目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这个道理,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小明星期天去街上购物,总共带有200元现金,其中购买文具用了82元,将剩下的118元,再购买了一个篮球用去了104元,最后回家时只剩下了14元。与小明在文具店先买了82的文具,再买了104元一个篮球,最后商店只找回了小明14元的现金。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与生活对应的数学实例,建立起形象及逻辑的思维关系。
二、数形结合的动手操作,拓展小学生想象逻辑思维能力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处于发展期间,必须要有形象的支持。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训练学生的课堂动手操作能力,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拓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空间的有效方式。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实物、模型、实验等多渠道的动手操作方式,让小学生的“口、手、耳、眼”在参与操作中得到感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大脑中储存起表象形式的数学知识,在遇到抽象算理的时候,将运用这些表象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师在讲授和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用线段图画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与联想,最终得到应用题的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形的线段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在对图形分析的有关步骤中,是学生利用表象进行分析、拓展思维空间,进行联想的过程。
三、利用应用题的教学训练,促进小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任务约占有课程内容的60%,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训练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一方面对他们解决计算题的方法加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发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多向思维的探索性活动,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延伸与扩张。比如“动物园有3群猴子,每群有25只猴子,有4群山羊,每群有15只,动物园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列出争取的算式为25×3+15×4。这样的解答方法是小学生顺着已知的条件,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也通过解答过程训练了学生的顺向思维。再继续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通过对上述应用题的 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间的多向联系组合,变出新的问题,重新让学生来思考解答。例如将猴子与山羊的群体都设置为3群,那么动物园共有多少只动物,正确的算式变为(25+15)×3。再假设将4群山羊中的 1群减少3只,此时动物园共有多少只动物,正确的算式又变为(25+15)×3+(15-3)×1。这样的解答方法是小学生对已知条件的 逆向理解,经过反向推理才得出结论。在这两种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训练的是小学生的逆向思维,即反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上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设置,进一步训练了学生参与的多向思维。在教学中,还要视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切忌死板硬套。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在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其他方法与手段,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接触他人的 智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抓好数学课堂教学,不间断地训练小学生的 思维与能力,促进其提升拓展,最终实现其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