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1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际指南; 比较

 1947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报告,1951年,出版了第一个官方的国际指南。此后,又出版了多个国际指南,这些国际指南便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二次大战以后的时期可以称之为“国际指南的时代”。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代国际指南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代国际指南。第一代国际指南:即1951年和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和1953年联合国的指南;第二代国际指南:即1968年联合国指南(1968年sna),1970年欧洲的指南(1970年esa)以及1969年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69年mps);第三代国际指南:即1993年由各国际组织合作完成的指南(1993年sna)和1995年欧洲的指南(1995年esa)。由于mps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中已不存在,下文中将不再涉及这一体系。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发端于1947年出版的联合国报告。这一报告主要由斯通撰写的附录构成。尽管这一报告代表了联合国,但这一体系是以“货币交易占支配地位的先进工业化经济模式为基础的”①。

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身)的请求,斯通指导完成了一份国际指南。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国际指南,它主要用于马歇尔援助计划。1951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1947年的报告相比较,这是一个简化的体系,只区分了往来账户和资本账户,部门的数目只有3个(即政府、企业和住户),对部门也没有进行任何的细分。

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取代《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新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考虑了在贯彻简明体系中的经验,包括了更多的账户,但与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相比,仍显得非常简单。

在斯通的领导下,1953年联合国发表了一份新的指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附表》,这一报告第一次使用了“sna”这一名称。这一份指南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非常相似。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指南不同的是,1953年的联合国指南还打算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区别反映在生产范围的扩展上,即1953年联合国指南也包括了某些非市场产出。1956年,联合国在对1953年版本做了少量修订后重新出版了这一报告。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代国际指南。

1968年,联合国出版了一个经过全面修订,更加详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作者是艾德诺夫和斯通。1968年的报告在如何使用这一体系上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观点:即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各自使用该体系的优先次序。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设计了一章包括对有关内容优先次序的建议和某些特定的有用分类,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区分及现代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区分。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出版了一系列补充指南。这些指南阐明了1968年sna没有包括的若干问题,如资产负债表及调节账户,收入分配,不变价格和有形资产等。

1970年,欧洲共同体出版了其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在概念上与1968年sna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虑了欧洲的具体情况,如该体系包括了就业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某些内容。

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三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代国际指南产生于10年以前,即经修订1993年得到核准的sna和经修订1995年得到核准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诺利和希尔。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核算结构并提出了考虑到不同数据需求和不同国家环境的灵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认为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标准的国际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合作下共同完成的,这为更好地协调某些相关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政府金融统计手册》和欧洲共同体的1995年esa的协调。其次,mps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已不复存在,所有东欧国家已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为欧洲共同体政府法规的一部分,即成为法定文件。这与所有的其他国际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对各国推荐使用,而非强制执行。

考虑到欧洲共同体的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的标准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内含着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须的。这要求1995年esa更加准确,同时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一文件。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的比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选择核算目的、概念解释、观察和推算、核算体系的灵活性、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5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核算目的。

在联合国1947年的报告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报告中指出:“认识到怎样将国民收入与其构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总量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现代调查起源于试图对某一概括性总量的测定,目前已将重点放在构成交易的结构和这些交易的相互关系上。”②因而,国际经济总量的估计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里只是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相比较,概括性总量的测定在1953年sna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这可以由其部门核算证明:它们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记录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国民经济总量。

1968年sna、1970年esa则接受了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类似的方法。例如,1968年sna指出:“为了分析和政策两个方面的许多目的,仅仅利用这些总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详细地探索一个经济体系的许多方面。探索的结果,现在已经建立了经济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主要的总量被进一步地细分或分解。”③

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强调了指南的多重目的特性,如:“本体系主要是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汇总数据以满足对经济行为和造成重大失衡现象的因素如对通货膨胀和失业感兴趣的分析人员、政策制定人员的需要。

系不得不是一种折衷的选择,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极为理想地适用于任一孤立的目的。”④

2. 概念的解释。

1947年联合国报告及1993年sna,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二者被认为是从逻辑和基本原理上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1995年esa、1953年sna、1968年sna、1970年esa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记账规则更多地采用了系统列举的方法,在这些国际指南中,对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概念的讨论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在1968年sna里,某些议题也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如核算体系的结构、投入产出表等,在1995年esa导论中,也讨论了核算体系的结构和一些基本概念。然而,1968年sna修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多数使用者特别是初学者,这种讲解的方式是难以接近的”⑤,而在1993年sna中,“关键性的概念是通过基本原理而不是列举的方式定义的”⑥。基于这一观点,1995年esa也只能被视为1993年sna的补充。

3. 观察和推算。

所有的国际指南都认为,多数流量的估价可以很容易进行观察而有些流量只能进行推算。这可以使用实物收入和自有住房服务为例子说明。在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中就注意到了推算的问题:“表中的项目可以划分为现金项目和推算项目两类,前者反映的是市场交易,后者则是在缺乏市场交易条件下所做出的计算。对于后者的估计要找到一共同的可接受的基础是困难的,只能尽可能将这种实物项目单独进行表示。”⑦1993年sna和1995年esa在补充分类中明确体现了推算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区分。

1968年sna则强调了区分哪些是可以观察和计量的,哪些是可以根据某些理论和惯例来推论的重要性。“因为为了得到对分析有用的东西而需要处理数据时,就有可能进行到这样的程度,即得到的结果已不再是数据。例如一种商品的供给可以根据这样的假定分配给使用者,即每个使用者都按照一个共同的比例从国内生产和进口方面取得的它的供给。这同观察不同的使用者实际上使用的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比例结果将大不相同,这会给人以非常错误的印象。在处理数据时几乎永远是需要假定的,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这些假定起着主要作用,所得的结果就不再是一项观察,而是一项推论。同时,进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做出推论,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把两者混淆起来。”⑧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接受了类似的观点。

 

4. 核算体系的灵活性。

根据1947年的报告,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指南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文件。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惯例没有考虑到世界上或所有特定使用者的制度差异,所以灵活性是必须的。例如,它明确表达了“在运用这一核算体系时常常有必要加以扩充以适应不同国家的特定环境”⑨。而且,“经验表明在大量测定中某些交易处理时引起不同意见是不可避免的,这归结为不同国家的制度差异。”⑩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国际指南中,则缺乏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概念与特定环境相互关系的讨论。1993年sna又回到了1947年联合国报告的基本原理上:“新体系有两个内在的重要的灵活性。第一个是分类的灵活应用,其基础是对交易者、交易和资产分类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对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国家的其他特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个灵活性……它将新体系结构拓宽到所谓附属账户,该附属账户使用了可以替代中心框架的产品和收入概念。对有关环境的附属账户的描述就是体现这种灵活性的一个明显例子。”11

5. 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

国际指南在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47年的报告设计了一套详细和完整的核算体系,包括了24个账户和5个部门。在第一代国际指南中,像1953年sna,提倡一个更加简捷的核算体系。该体系只包括有限的几个账户和部门。第二代的1968年sna和1970年esa则使用了与1947年报告中数目类似的账户和部门。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账户的使用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例如,对收入使用的描述,1968年sna使用了一个账户,而1993年sna使用了6个账户。

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第一代国际指南中,部门分类是完全功能化的,例如,住户部门仅包含消费者职能而不包括像自我服务活动这样的生产者职能。在1968年sna和1970年esa中,生产账户是功能化的,而收入账户和其他账户则是机构化的。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所有部门都是机构化的。

1968年sna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用了矩阵的方法,这一矩阵概括性地描述了各个账户及主要分类,它将供给表、使用表及部门账户连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矩阵比1968年sna描述的账户体系更加完整,在矩阵中,展示了资产负债表和重估价账户,尽管在1968年sna中它们并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矩阵只是国民经济核算描述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其他的形式还有平衡表(“t”账户)、图示法及方程法。

 [注]

①②⑦⑨⑩un,1947,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counts.studies and reports on statistical methods no. 7 (un,geneva),p24,p18。

③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闵庆金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p9-p10,p46。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2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 发展 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 会计 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 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 农村 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 企业 (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 经济 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 工业 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 138亿元,gdp25 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 计算 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 发展 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 参考 。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 自然 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3

一、考查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解析:由氨基酸的通式可知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R基上也可能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参与形成肽键的氨基和羧基不再称为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故任一多肽链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且分别位于首尾两端.该蛋白质由4条肽链组成,应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4个游离的羧基.答案:(D).

点评:蛋白质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中间过程,可以生成多肽,但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审题时要注意对题干中关键词(如“至少”和“游离”)的理解.

三、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规律

例3图1为结晶牛胰岛素分子结构示意图.已知胰岛素含有A、B两条多肽链,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两条多肽链间通过两个二硫键(二硫键由两个―SH连接而成)连接,在A链上也形成1个二硫键.则胰岛素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和5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胰岛素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的数值各是多少( )

解析: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肽键断裂.故解答此题只需正确识别选项C是肽键即可.

点评:蛋白质的水解遵循“哪里来,哪里去”原则,即水从哪里生成,就从哪里加水进去,所以蛋白质水解中的断键位置,就是羧基中的碳原子和氨基中的氮原子相连的肽键.

五、考查确定多肽彻底水解产物

解析:利用氨基酸脱水缩合前后某些特定原子数目的守恒是解决此类计算题的突破口.由于4种氨基酸分子各含有1个N原子,根据该多肽的分子式,可知该多肽为十肽,其水解需要9分子水,又每分子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各含有2个O原子,每分子谷氨酸含有4个O原子,设谷氨酸有x个,其他3种氨基酸有(10-x)个,根据脱水缩合前后O原子守恒可得:(10-x)×2+4x+19+9,解方程得x=4.答案:(A).

点评:根据2个氨基酸脱1分子水形成二肽,含有一个肽键,3个氨基酸脱2分子水形成三肽,类推(n+1)个氨基酸脱n分子水形成多肽,含n个肽键.反之,一个链状蛋白质分子(多肽分子)水解生成n个氨基酸分子,则要消耗(n-1)个水分子.

六、考查蛋白质水解后生成氨基酸分子数

解析:(1)解此题可根据蛋白质水解规律,利用原子守恒法解答.因这几个氨基酸均只有一个氮原子,多肽的分子式中有十个氮原子,则有十个氨基酸参加反应,故为十肽.十个氨基酸之间可脱去九分子水,则有九个肽键.(2)因十个氨基酸脱去九个水分子后,生成多肽中有70个氢原子和19个氧原子,则十个氨基酸共有70+18=88个氢原子和19+9=28个氧原子.设该多肽中含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分别为a、b、c、d个,分别由C、H、O、N原子守恒得关系式如下:

解得:a=1,b=2,c=4,d=3.故该多肽水解后有4个谷氨酸,3个苯丙氨酸.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4

关键词:评价体系;环境负荷;建筑材料

1前言

对于建筑业基础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在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完善且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建筑业应用材料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就将得到有效降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与使用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行业本身在我国经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一贡献背后占据全国40%的木材消耗量、25%的钢材消耗量、70%的玻璃消耗量、70%的水泥消耗量却在提醒着我们,建筑业建筑材料本身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相背离。对于我国当下大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本身的采集、生产、使用、废弃、再利用等环节都会造成一定量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粉尘、CO、CO2、SO2、铅、铬、砷以及各类氧化物的排放都属于建筑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将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材料在使用阶段的采暧、光照、生活、装修等环节也都会造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为了将这一建筑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由来[1]。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都在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我们国家现阶段建筑行的发展来说,其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出于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考虑,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十分必要。

3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

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开展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在这一研究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建立环节中,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环节研究的较好展开。

3.1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

为了能够明晰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我们必须明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结合相关资料笔者将这一评价因素概括为施工过程能耗、使用寿命、生产加工过程能耗、材料再生难易程度、废物产生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毒物质产生量、拆毁建材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参考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2]。上文中笔者介绍了大量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而想要将这些评价因素逐项进行定量评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为此笔者选择了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之所以选择这三方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三者所占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的权重较大所致,而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我们就得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确定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建材组合加工成的二次建材、细微的建筑材料分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3]。

3.2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

上文中笔者提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需要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面建筑材料环境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消耗指的是建筑材料生产使用环节消耗的原料资源、化石燃料资源、资源的浪费,而环境污染则是指建筑材料采集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废弃过程的环境污染等,而能源消耗则是指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电力资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4]。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生命周期评价首先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考虑,而结合这一考虑我们就可以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中,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与电力能源消耗之和作为其本身能源消耗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这一指标的确定中,由于我国当下绝大多数的能量源于燃烧矿物燃料与固体燃料,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消耗天然气、燃油、煤、电等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之和作为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环境污染指标;而对于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来说,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资源能耗的计算方法,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认知笔者将这一建筑材料资源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总结为生产建筑材料所需原材料资源能耗的总和,结合这一认知我们就可以将这一总和视作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的能源能耗指标中,由于建筑材料原料在矿上等地的采集、剥离、精选环节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较好统计,故此本文所进行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影响[5]。

4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而为了更好完成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还需要详细论述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这里的可再生性指的是建筑材料损坏后经过加工处理仍能循环利用的性能,建筑领域中常见的钢筋、铝合金、木材等都属于典型具有可再生性特点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可再生性影响下,在进行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我们就需要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指标的确定中通过可回收系数做出指标的改变,这样才能够保证完善、科学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顺利建立。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需要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符合进行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筑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这一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下暴露无遗。在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中,这一体系除了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能源能耗等三方外,还必须将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加入这一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以某单位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为例,总结出了这一指标的计算公式,“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单位能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建筑材料单位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单位资源消耗量×(1-可回收系数)+可回收系数×再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都属于这一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指标的计算实例,而结合这些实例我们就能够完成具体的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

5结论

在本文就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展开的相关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的建立、建筑材料环境负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而结合这一内容我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建筑材料环境负荷指标及评价体系,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设计的创建带来一定动力。

参考文献:

[1]骆雯,张斌.中国绿色建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0,06:10-15.

[2]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龚志起.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04.

[4]李飞飞.基于能源审计对太原市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案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张敏.绿色住宅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5

关键词:会计信息 经济学 质量 思考

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是根据一定时间内的财务数据通过合理有效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交易行为和经营效果做出数据性的统计。会计信息的作用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财务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同国际市场的接轨,本土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和更多机遇的竞争机会。而一个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是对一个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

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关于会计信息的失真,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通常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仅仅制定了一定时期内的财务预算和相应的配套动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以往的被动式计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压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方向,战略目标以及市场的动态,制定详细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对企业自身的财产,经济行为进行良好的约束,保护企业的产业产权,规范企业的运行模式。理论上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在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同时,兼顾企业的发展和规范经营。

2.非法收入和逃税行为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常常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在经营过程中掺杂着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反市场交易道德交易行为。企业中违约成本与违约收益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不断泛滥。而导致这种行为的越发张狂,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在某些部门在执法力度上的欠缺。法律规章的不够完善可以通过时间进行弥补,但是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包庇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正常运行的影响

首先,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产生过程,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可以分为由于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由于企业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两种会计信息的失真中,会计事项失真是由于财务管理中,会计事项的记录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运作和经济活动的成果导致的,很多时候,会计事项失真代表了企业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存在歧义,只有会计事项的失真才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从主观因素上考虑我们还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理解为主动和非主动两种,由于会计信息的统计和计算是处在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部门有可能对企业和市场的经济行为存在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导致在会计信息计算的过程中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济经营情况。同时,也不排除人为的有意造假,在实际的企业公司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常常为了满足自身或者某些人的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串改,使最终企业决策层最终得到的会计信息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对于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着重点是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意的进行欺诈行为。

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的失真在部分情况下存在由于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的失真情况。所谓的会计处理,是指在不断得到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步骤,将财务数据转变为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在实际当中,市场和经济行为都是处在动态当中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相对来说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由于市场变化或者企业经营行为的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不适宜,都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常见原因。

三、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要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在企业内部,要加强会计系统的建设速度,规范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通过战略化的规划,细化会计信息的流通渠道。加强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通过有纪律、有章程、有计划的会计信息处理机制,可以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高速运转和真实可靠。而针对建设适合我国现有市场情况的会计信息处理制度,需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其中的管理方法,加强我国本土企业同世界市场的接轨。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处理制度的切实有效,必须吸取国王的经验,听从企业各个部门中各个员工的意见,确保会计制度的实用性。同时,相关机构要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维护自身权威的严肃性,对于任何违反会计准则的违法行为都要予以重罚,使造假者消除造假的心理。

2.强化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行为的约束力

在经济学中,针对交易双方有着“契约关系”的说法。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中,我们要考虑到企业交易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强化交易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增加企业违法行为的运作成本,降低企业违法行为的经济效益。通过减少违法者的收入,可以有效地减少违法者的违法动机,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而加强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要通过经济行为中,双方交易合同上着手。同时,要确保制定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必须在相关章程的执行力度上给予支持。这不仅仅需要一个科学合法的交易规范,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运作管理过程。同时,要明确加强交易双方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订立关系合同之上的,对于企业的交易行为不存在阻碍,为了加强管理而拖累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四、总结

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个企业制定决策的有效参考。致力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分析了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原因,并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别进行了区分。如何在财务工作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日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商业,2008,(09)

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范文6

一、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在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偏重于对过去经营活动的财务评价,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这样不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容易忽视非财务指标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在企业的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将绩效评价指标拓展到财务指标以外。

(二)财务指标设置不完善,对现金流量分析不够重视 现金流量是现代管理会计有关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其流入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量的动态分析,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企业在绩效评价指标中应考虑现金流量指标,以增强绩效评价的综合性。

(三)偏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忽视外部环境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飞跃进步,企业的运营环境在最近几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充满机会和威胁的条件下,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把视野投向内部生产过程外,还必须投向外部环境,以提高对坏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创新能力指标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之一,是经济发展和企业获取利润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创新能力越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业绩越好。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和保障,增强企业的战略能力,使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如表1所示:

(二)财务绩效指标财务业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反映,是所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最终的市场结果。传统的绩效主要是利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指标来进行评价,一般不考虑现金流量指标。如果能够将传统的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可以增强财务指标的综合性,更好地体现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结果,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如表2所示:

(三)企业文化指标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通过构塑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可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文化认同度,增强组织内部的创新动力。如表3所示:

(四)无形资产、人力资源指标 在当今这个以知识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信息社会中,商誉、专利权、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等软性资产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在我国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中很少有此类资源的指标。因此,应开发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评价指标,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表4所示:

(五)业务流程指标 业务流程是输入各种人力、物力资源,消耗一定时间,转化为资源输出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规律的、连续的活动,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成本是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质量是保留客户的根本,流程的效率是占用资源以实现有效性的程度,流程的发展性是评价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如表5所示:

(六)外部环境指标 企业的成长是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保持受到环境因素的支持和约束。对外部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表6所示:

企业想要长盛不衰,必须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基于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使企业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为决策者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更有效地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