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1
关键词: 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美与美的概念
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 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1.当代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3.城市设计的规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四、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
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2.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2
【关键词】文化观 设计 公共设施
一、文化观的释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解读复杂而多样,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可以以狭义与广义加以诠释。[1]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正如弗莱在《创造与再创造》一文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他说:“人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与裸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而是生活在他从自然中建构出来的封套里,这个封套通常被叫做文化或文明。”[1]弗莱此处所说的文化,就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它指自然之外人类所建构的一切生活。基于对文化广义的理会与全面的认知,文化观可界定为以广义文化内涵为指导,建立的面对与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依据思维取向的差异,文化观可划分为: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与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按照文化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又可划分为:传统文化观、现代与未来文化观等。
全面理会、认知与把握文化是建立文化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清晰、完整与正确的文化观则是审视、考量文化的依托与保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整合形成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提炼与嬗变构成了未来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与未来文化总是在矛盾中完成和发展。我们要有新而全的文化观概念,摒弃狭隘的文化观。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将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现代与未来的文化也未必就是先进的代名词。
二、设计与文化互动关系诉求以“文化观”的视角来审视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作为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中的一个门类或领域,设计的文化观建构于设计的特质与属性的认知。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称之为文化活动,它既是“新生文化”的构建、传播与发展,也是对“旧有文化”的传承、梳理与提炼。[2]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清华大学的柳冠中先生在《事理学论纲》一书中写道:“设计是一种投射文化的活动,是将文化意象物质化的过程;同时,设计对文化具有反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并不仅仅与宗教、政治、伦理或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人们创造的、组成生活环境的物(设计)有关。”[3]
作为人类的众多设计造物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设计门类。它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是城市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城市细部文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公共设施是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一种交流媒介,它不但具有满足人需求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是设计构建的原生动力与驱动力,而设计的效应则体现在与特定民族、地域文化的契合与共鸣上。[4]设计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研究设计必然关联文化,而作为设计内容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也需着眼与把握文化,并应将其纳入文化的范畴。公共设施设计并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及交通的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的信息传播设计、生态环境学、设计心理学、造型学、行为学、美学及人体工程学等一系列的广义文化,是透视一个社会文化内涵、文明程度的载体与标志,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文化观是架构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有效途径
有些学者不将公共设施划归工业设计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具有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公共设施设计往往采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这与环境设计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较多的将公共设施设计视为环境设计的延续。事实上,随着以加工工艺与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进步,早期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人性化”、“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因素已经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一点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设计意味着创造,而公共设施的创造有别于其他设计之处便体现在其设计的独特性上[4]。公共设施设计的独特性表现为: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地与人相契合,与环境相融合。如2004杭州公共环境设施竞赛中有一个名为“框景”公交站台的设计。该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准确、巧妙地把握了杭州的传统文化,采用现代文化语言,符合了杭州未来的文化取向。
“设计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李斯维克:《工程设计中心简介》)。要“创造”就需灵感;有“创造”才具独特性。[2]就设计而言,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就文化论文化的空谈阔论。设计是实实在在的造物活动,公共设施设计更是人们所必需的物质存在。既然设计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架构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觅创造的灵感,用现代文化来获取创造的依据,以未来文化把握创造的方向。
四、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理”的基础与保证
就文化观而言,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可释义为符合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正如上文所述,公共设施设计涉猎众多文化门类,其中便包涵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成型工艺等理性科学技术。
公共设施设计是设计师依靠现实的材料和工具,通过深刻的想象和艺术的直觉而进行的创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代表的理性文化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提供了可以信赖与依托的物质基础,更从理性的角度为公共设施的创建拓展了空间。科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既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注入了“合理”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公共设施新语言文化的出现。[5]
公共设施的建构不仅以科技文化为创作手段,而且还以科技文化为实施基础。公共设施的科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设施构建、形成所需的诸如材料、成型、涂饰与人机等科技文化因素;二是通过公共设施语言所蕴涵与传示出的“科技文化感”。
首先,就公共设施的生产成型过程而言,形态的建构包括形成形态所需的材料,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以及材料成型后的涂饰、组装等工序,可以说每一步工序自身及其实施均体现着科技文化的“存在”。[6]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其基础是构成公共设施的物质材料,材料学自身的发展与材料加工工艺、成型方式的进步为公共设施的建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文化依据。就材料而言,它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条件,技术则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有力保障。没有材料,任何设计师也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将成为纸上谈兵,设计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缺乏技术,设计师难以实现公共设施造型的物化,即使再高明的设计师也难以造就功能优良的设计。
其次,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体现设计理念的视觉语言,在其构建中由于科技文化因素的介入,在语义表述上必然存在科技的“身影”,在一定意义上,公共设施便成为科技文化的视觉“代言人”。
五、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情”的核心与依托
公共设施设计的“合情”则是指其设计应合乎文化观中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这个“情”可以解读为:人情、地情与时情;就设计而言,则可诠释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与时间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可以说,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公共设施的存在及构成,物质层面的需求左右着其功能的实施形式,精神层面的活动诉求其审美与价值取向。所以,公共设施设计应该首先着眼于人,而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则成为设计的必须要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7]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公共设施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以达到实现“完美人格”。
其次,公共设施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它从属于环境,是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文化观所赋予的社会与历史责任诉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环境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注意设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共生。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环境,通过具有“合情”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
再次,文化依据时间的界定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意象物质化过程的设计活动,公共设施设计也具有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是全面的、动态的,既表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与周围环境文化上的呼应与契合,也彰显于公共设施设计对整体环境现代与未来文化的反映、引领上。
注释:
[1]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左铁峰.产品设计进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9]张夫也,孙建君.传统工艺之旅[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3
关键词:行为学;环境设计;运用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王凯(1963―),女,河南新乡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24-02
1引言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为人所设计、营造和使用,因此,无论社会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物质环境是人日常接触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总和。重视物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有关的实例和记载很多,中国古代朱子就提出过“居气论”的论断;《鲁班经》也曾认为“二家不可门相对,必主一家退;开门不得两相冲,必主一家凶”,迷信的外衣却包含有“私密性”这一重要的环境心理概念。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以及人们环境意识和人本意识的加强,使用者要求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呼吁环境改善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求环境设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在环境设计中,如何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如何使环境设计具有较高深的文化品位,如何把这些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环境的物质形态中去,这就需要把行为学应用到环境设计中去,从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中去寻找答案。下面是对行为空间中的微观行为空间、中观行为空间和宏观行为空间[1]理论研究得出的一些指导环境设计的方法。
2行为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2.1微观空间行为及其应用
微观空间行为包括人本能生理需求的个人空间和社交时涉及的人际距离两方面,微观空间行为在环境设计中运用较多。
2.1.1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人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个人空间如受到别人干扰,会立即引起下意识的积极防范动作。当个人空间未扩大到固定的围合构件所限定的范围时,它是随人身体移动而移动的[2]。关于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人乘公共汽车,不挤时总找个单个空位就坐;顾客在餐厅中总是尽量错开就坐;而在公园中,只要有空位,游人就不会夹在两个陌生人中间。个人空间起着分隔个人的作用,以便个人在空间中保持各自的完整性不受侵犯;同时个人空间使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处于最佳水平――相互越接近,从对方接受到的感觉信息就越多。为了减少信息过多所产生的压力,人需要在自身周围保持一定的空间范围。从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得出结果表明:个人空间前部较大(约为1.3m),后部较小(约为0.8m),两侧最小(约为0.5m),即从侧面更容易靠近其他人[3]。
2.1.2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指人在交往中人际间所保持的距离,人类学家霍尔(E.Hall)把这种距离归纳为4种,不同种类的人际距离具有不同的感官反应和行为特征,反映出人在交往时不同的心理需要。
(1)亲切距离。这个距离是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距离,只有双方同意才能如此,有很大程度身体间的接触,视线是模糊的,声音保持在说悄悄话的水平上,能感觉到对方的呼吸、气味等。这一距离主要用于格斗、亲热、抚爱等行为,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处于这一距离时会使人感到严重不安。
(2)个人距离。与个人空间的范围基本一致,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在近距离可以握手言欢,促膝谈心,言语声音适中,眼睛很容易调整焦距,观察细部质感时失真较少。
(3)社交距离。接触的双方不扰乱对方的个人空间,能看到对方身体的大部分。观察表明,熟人出现在这一距离内,坐着工作的人可以不打招呼,继续工作而不致失礼。若小于这一距离,对于熟人,便会相互致意,对于陌生人,则会招呼发问。
(4)公共距离。这一距离主要用于演讲、演出和各种仪式,此时所发生的行为与其他距离相比有较大差别:不仅声音提高,而且语法正式、语调郑重,在远距离时连手势和身姿也有所夸大。
将这些距离总结如表1。
表1距离与交往
2.1.3微观空间行为在景观中的应用
微观空间行为概念主要用于解释公共场所中人们的就坐习惯,例如,在外部公共空间中,为了保持这个空间,人们喜欢坐在角落或边界明显处,因此把座凳设计成凸出或凹进的式样而避免直形,方便个人就坐休憩或面对面谈话,同时能移动的座凳可组成灵活布置,有利于群体交往,这样会更受使用者的欢迎。
人际距离可作为设计环境小品和不同的交往空间时的依据。如在公园等外部公共空间中,用于交谈的设施就应符合个人距离、亲切距离及社交距离中的近距离的要求;而公共距离则可作为旁观时的最小间隔――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偏爱从这一距离旁观他人的活动。人际距离还表明,人利用空间进行交往时,具有多种需要。因此,在公园等场合,座椅布置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才能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人际距离的需求。
2.2中观空间行为及其应用
中观空间行为是指人的相互依赖性和对参与交往活动的一种空间需求行为。包括家庭与邻里两个层次[4]。从人的群居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住宅均成团、成组出现,相互有个照应,给人们以同属于这一组团的感觉,由此形成组团式住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原始部落中就出现了,农业社会中的村落,现代城市里的邻里街坊为这种集团式的家庭基地。我们这里只讨论邻里这一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归纳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其次的安全需求;再其次的被尊重需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只有在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好的邻里关系和环境能使居住区里的居民感受到安全感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社交需求,从而带来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为此,居住区的环境对邻里住户而言,是一处理想的场所,在居住区合适的安排面积充足 的交往场所配置设施齐备的硬质及软质场地,可吸引邻里住户走出居室,参加公共活动,从而增进邻里住户间的交往,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此外对植物、围墙和小品设施的配置恰当处理,也可以增进视觉效果,满足居民的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在这种空间活动范围的行为通常有一种误解,以为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远离人群的地方,而实际上,最吸引人的往往是人群的自身活动,人们最喜欢去的是那些行为活跃、人群密集、会晤和交谈最多的地方――这就是自我聚集行为。当各种人群为了交流信息和刺激在乔木下聚集时,还表现出一个强烈的行为特点――人群的分离性。根据行为的聚集和分散特性在这种行为空间安排适当的活动设施。
2.3宏观行为空间及其应用
宏观行为空间是指人离家出走到城市的某个或某些地方的行为。宏观行为空间研究的离家活动范围、活动模式、出发地与目的地调查及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这些对环境的具体设计没有什么大的指导作用,但对我们在是否在该地或在何地设置环境景观却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以主题公园为例加以说明,自美国1955年的Walt Disney 构造的迪斯尼乐园为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蓬勃发展。那么是否所有的城市都有条件发展这样的主题公园呢?以我国深圳为例,深圳、东莞、惠州市的居民经常离家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深圳,且这3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已达600万人(1993年),另外,深圳属于高消费高收入地区(1993年深圳职工人均工资7 947元),人们有能力也乐于进行高消费[5]。因此深圳的主题公园1993年前后接待了311.53万游客,营业收入1.538亿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1992年开业的昆明云南民族村,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可当年门票收入仅630万元,1993年仅691万元,扣除1年200多万元的开支,远远不够支付利息,更谈不上还本赢利了,昆明云南民族村的失败,重要的一点是对城市居民的宏观行为的认识不足:人们不乐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出游。云南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人均收入不高(1993年职工人均工资3 803元,相当于深圳的47.85%),人口不过362.87万人,且交通不是很发达,所以其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3结语
专家学者对微观行为空间的研究远远多于中观空间行为和宏观行为空间,因为微观行为空间对环境设计能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而且宏观空间行为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3者之间却是一个互为依托的关系,只有在宏观空间行为方面有所把握,同时依据对中观空间行为和微观行为空间研究设计出合理、完美的环境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高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 诺曼・K・布里.风景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4
关键字:高层建筑 一般建筑 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从建筑建筑设计上深度剖析高层建筑和一般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异同,既分析了高层建筑和一般建筑的相同点,也分析了其不同点,并在高层建筑设计原理改善上提出了建议,最后做了相关总结。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迅速发展,不管是企业规模、经营规模、从业人员规模,还是管理者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设计趋于复杂化,逐步朝向艺术型、节能型、智能型、绿色型等方面发展。这些方面在高层建筑设计上更能体现。
面对建筑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设计方面越来越复杂,设计艺术新颖,逐步赶上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并不断发展。设计阶段决定了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艺术性、功能性等,所以设计者在建筑设计方面特别的专注,在技术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的关键性。所以在高层建筑和一般建筑设计原理上都要其异同点,值得我们去分析总结。
1、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的设计原理的异同点
1.1建筑设计原理
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要遵循的规律。列如在建筑外形设计上,就要考虑运用艺术性的手法。还有在建筑结构的选择上,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结构和框架结构;还有在建筑室外环境设计方面,要根据建筑或建筑群体组合。
建筑设计原理包括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还有建筑设计概要。涉及到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建筑形态、建筑形式、建筑环境、建筑设备学概论等。在建筑设计中要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室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要使建筑物在内在和外界的功能条件上彼此协调,有机结合。建筑群设计时要在总体的构思下考虑到总体布局制约方面的因素,其次才能考虑次要部分。总体布局方面既要考虑到使用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经济和建筑艺术美观等内在因素,也要考虑到建筑当地的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根据外界条件来解决全体布局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各种空间的组合。
1.2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的相同点
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在建筑环境、建筑设计、建筑防火要求等方面都有其相同点。
在建筑环境设计方面,高层建筑和一般建筑都要考虑到建筑地的周围环境条件,建筑布置的环境条件,和建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城市环境。由于建筑物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所以不管是高层建筑还是一般建筑在设计原理上都得考虑到相关环境因素,这样才能使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不仅达到建筑美感要求,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在建筑设计方面,不管是高层建筑还是一般建筑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建筑的空间、外观、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好的建筑并不只是以外观和形态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中,还因有它的结构、室内设计、功能性、美感度等方面的先进设计。所以不管是满足一般需求的一般建筑或是满足特殊需求的高层建筑,在建筑设计方面都得考虑到这些东西。
在建筑防火要求上,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都要满足国家规定建筑防火要求。当然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在防火要求上不仅要满足国家规定要求,还得提高防火等级。任何建筑都要适合人类居住,当然人们在居住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所以不管是一般建筑还是高层建筑都得按照国家建筑防火要求设计。
1.3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的不同点
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的不同点主要包括建筑形态、建筑结构等方面。
在建筑形态上,高层建筑形态多样,设计方案多。高层建筑一般处于城市重要地带,在设计形态上,越新颖的形态,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提升人们多整座城市的看法。所以高层建筑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还得有必要的创新外形形态。而一般建筑在形态设计时,只需在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后稍加修饰,所以一般建筑的形态趋于简单、单一。
在建筑结构方面,高层建筑高度高,建筑结构必须采用适合的机构方式,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由于其高度高,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大,所以在结构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而一般建筑的结构比较简单,例如有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只需满足其安全性。
2、我国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值得改善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关于高层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技术上远落后与发达国家,对此本人对于高层建筑在设计提出几点建议:其一,要控制我国高层建筑高度与数量的建议;其二,关于对高层、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加强防范的建议;其三,对高层建筑设计低级勘察技术标准的设想和建议。
在控制我国高层建筑的高度与数量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我国的高层建筑高度和数量都飞速增长,形成了很多摩天大楼建设的热潮。同时,给我国超高层建筑在建设时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我们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高层建筑的发展应该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我们要严格执行各地城市规划,适度的建设高层建筑和逐步地开发地下空间。同时国家应调整对地方政府考核指准,引导社会科学的发展。总之,高层建筑有其好处也有其坏处。
关于对高层、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加强防范的建议。一座座高楼正在我国各地拔地而起,这也给我国消防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巨大考验。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节约用地,在我国各地城区不断的出现高层、超高层建筑,而且越来越密集。对此我认为一是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从此类高层建筑消防事故中吸取其中的教训,尽快的制定和完善国家相关管理规章。二是要增强高层建筑业主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对高层建筑内的消防安全监控。四是建设单位要严格监督建筑防火质量建设,达到设计和规定要求。
关于对高层建筑设计低级勘察技术标准的设想和建议。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关于高层建筑地基勘察技术标准的理论文本,对此我觉得高层建筑在地基建设时必须要努力创新勘探技术标准,做好建筑地基的勘探和建设,才能保证后期和整体建筑的质量要求。
3、总结
建筑设计的概念是指建筑物在所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具体的建设任务,把建筑施工相关方面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并用图纸和文件把相关方面表达出来。所以不管是高层建筑设计还是一般建筑设计都有其相关设计原理。随着建筑行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关于建筑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人们不紧更加了解了建筑的性质,也对建筑专业知识做出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随着建筑形态的多样,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与一般建筑的有一定区别也需要我们分析其异同点。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的异同。从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建筑形态、建筑形式、建筑环境、建筑设备学概论等多方面分析了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设计原理的异同。还对高层建筑设计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邢双军,建筑设计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3.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5
学院拥有强大的教学科研团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设有工业设计系、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综合绘画与设计系、雕塑系、音乐系、基础教研部和综合实验中心等业务机构,设立33个可供师生开展课外艺术实践、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工作室。现有教职工118人,专职教师90人,其中正副教授44人,硕士生导师3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3人,并长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开展其它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活动硕果累累,每年市级以上科研立项超过40项,100余篇,出版教材或专著3部以上,展览比赛获奖70余项,多次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德国红点和IF等设计竞赛大奖。
2013年学院成功组织“首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奖”评奖工作,顺利通过“中国军工文化艺术团”认定,“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河北省工业设计产业联盟” 组建,《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河北省家具协会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
学院拥有近30000平方米的教学楼(美术馆和音乐馆)和一流的教学设施及先进的实验设备,为本学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良好的平台。
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3000余名,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部分高校的教学骨干和艺术团体及设计院所的业务主力,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专业介绍
1、产品设计 学制四年
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化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从产品设计整体内涵出发,训练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眼、脑、心、手,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设计基础、正确的思维方法与必要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设计的意识、创新设计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策略、产品设计表达、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展示原理与方法、展示专项空间、 展示材料、展示工程施工、企业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辅助展示设计、数字化设计基础、产品数字成型、虚拟现实技术、动画视频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企业策划、展示设计、动画设计、三维数码设计等工作,也可在大中专院校从事设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2、环境设计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人体工程学,专业制图,建筑透视学,艺术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园林设计,空间概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照明设计、室内快题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概预算。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艺术院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也可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工作。
3、视觉传达设计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创作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意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艺术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心理学、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印前设计、传播心理学,平面设计史,招贴创意设计,影视广告创意,视觉导向设计,广告媒体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设计,品牌形象推广、影视广告基础。
就业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专业设计领域的企业、传播机构、市场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4、雕塑 学制五年
研究方向:雕塑艺术;陶瓷艺术。
培养目标:
雕塑艺术方向:本专业培养掌握雕塑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具象和抽象造型创作的能力,能在传统雕塑、架上雕塑、室内外公共雕塑等专业领域从事专业设计与实践,并能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陶瓷艺术方向:本专业培养掌握雕塑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能力以及进行陶艺设计、创作、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意性思维的艺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能在艺术机构、陶瓷企业和陶瓷产区从事专业设计与实践,并能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雕塑艺术方向:艺术学理论、素描、解剖、构成基础、泥塑浮雕、泥塑圆雕、雕塑创作、传统雕塑、综合材料、金属焊锻、木雕、环境雕塑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
陶瓷艺术方向:艺术学理论、素描、色彩、构成基础、泥塑浮雕、泥塑圆雕、装饰雕塑、陶艺材料与成型技法、烧成工艺、陶艺创作、专业考察、专业实践训练、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城市与园林规划部门、雕塑公司、景观公司、陶瓷企业、艺术机构、艺术品公司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策划、设计制作、技术监督等工作。
5、音乐表演专业 学制四年
研究方向:声乐;键盘;西洋弦乐;中国乐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手风琴、双排键、琵琶、二胡、古筝、扬琴、小提琴、大提琴、基础乐理、视唱、和声、曲式分析、合唱、艺术概论、民间民族音乐、中西方音乐史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专业音乐团体、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招生计划
表一:美术设计类分专业计划
专 业
学制
科类
学费
合计
校考省份拟计划
山东
山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吉林
江苏
产品设计
4年
艺
术
文
8750元/
年·生
75
10
15
10
10
10
10
10
环境设计
50
10
10
5
5
10
5
5
视觉传达设计
50
10
5
10
10
5
5
5
雕塑
5年
15
5
5
5
总 计
190
35
35
25
25
30
20
20
表二:音乐表演专业分方向计划
专业方向
学制
科类
学费
合计
校考省份拟计划
黑龙江
吉林
山西
声乐
美声、民族
4年
艺
术
文
8750元/年·生
26
8
6
12
器乐
钢琴
15
5
4
6
双排键
3
3
手风琴
3
3
琵琶
3
3
二胡
3
3
扬琴
3
3
大提琴
3
3
小提琴
3
3
古筝
3
3
总 计
65
16
10
39
注:1、各专业招生计划以教育部最终确定公布的计划为准。
2、只招艺术文科类考生,若生源省份艺术类不区分艺术文、艺术理,则不作要求。
三.报名
(一)报名条件
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艺术招生工作规定报名条件,且具有一定的音乐或绘画基础,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音乐表演专业考生除外)的考生均可报名。报考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原则上男身高应不低于170CM,女身高应不低于160CM,要求相貌端正,形象、气质好。
(二)专业考试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地点:在我校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考生到本省规定考点现场或网上办理报名手续。不受理函报,考生不得跨省参加考试。
表三:专业课考试校考考点分布
美术类专业考试考点设置及报名考试时间:
考点设置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 名 考 试 地 点
吉林长春
2015年1月8-9日
1月10日
长春艺术实验中学(长春市朝阳区湖滨路788号)
山西晋中
2015年1月14-15日
1月17日
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319号)
江苏徐州
2015年1月21-22日
1月23日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河南郑州
2015年1月25-26日
1月27日
郑州市二十四中(郑州市建设西路109号)
湖南长沙
2015年2月1-2日
2月4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咨询),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湖北武汉
2015年2月1-2日
2月6日
网上报名,考试地点:省考试院标准化考场(武汉市江汉区杨汊湖常青五路)
山东潍坊
2015年2月2日-3月2日
3月5日
网上报名,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音乐表演专业考试考点设置及报名考试时间:
考点设置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 名 考 试 地 点
吉林长春
2015年1月8-9日
1月10日
长春艺术实验中学(长春市朝阳区湖滨路788号)
黑龙江哈尔滨
2015年3月10-11日
3月15日
网上报名,考试地点:黑龙江东方学院 (平房区哈南十九路1号)
山西太原
2015年2月26-27日
2月28日-3月1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市并州东街95号)
注:音乐表演(声乐、器乐)专业各考点只有初试,复试以初试录像为准;
四.专业考试及成绩
1.考试内容及相关要求。
表四:考试内容
专 业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纸张
备 注
美术设计类
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
素描(头像照片)
2.5小时
8开纸
校考按“美术设计类”报名,校考成绩各专业通用。
色彩(静物照片)
2.5小时
8开纸
音乐表演
声乐、器乐
专业主项、视唱
面试
校考考点为初试,复试以初试录像为准。
2.考生须持所在考点要求的证件进入考场,证件不全者不允许参加考试。考生应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发现有替考等作弊行为者,立即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由省招办按规定处理。
3.我校网上公布专业考试成绩的时间为4月1日前后,不采取邮寄形式。考生可根据本人身份证号和报考我校的准考证号在燕山大学招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包括名次),其中美术设计类专业排名为考生所在省的总排名;音乐表演专业排名为考生所在省报考小方向的排名。专业成绩查询网址http://zsjyc.ysu.edu.cn ,专业考试成绩不查卷。
4.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器乐)复试依据初试录像,按照主项、视唱各项100分进行评分,考生的总得分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总分=主项得分×95% + 视唱得分×5%。
5.根据招生计划,按照考生所在省的校考成绩由高到低,以1:4的比例确定“燕山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测试校考合格分数线”,并将合格考生的名单报送考生所在省招生办公室备案。
五.录取原则
1.我校组织校考省份的艺术类专业,报考我校的考生校考成绩必须合格,高考文化成绩必须达到生源所在省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相应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所在省组织统考的,考生的统考成绩应合格。若考生所在省教育招生主管部门另行要求,则根据相关文件执行。
2.对于美术设计类专业,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可报考所在省公布的美术设计类任意专业,录取时按综合成绩优先原则依次分配专业,综合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20%+校考成绩*80%,如考生不能满足所报专业志愿录取条件的,若服从专业调剂,则调剂到相应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予以退档。
3.对于音乐表演专业,录取时按考生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4.只招艺术文科类考生,若生源省份艺术类不区分艺术文、艺术理,则不作要求。
本简章的解释权在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本科招生办公室。
学校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438号
邮政编码:066004 招生办电话:0335-8057069 招生办E-mail:bzb@ysu.edu.cn
学校网址:ysu.edu.cn 招生办网址:zsjyc.ysu.edu.cn
附件:音乐表演专业考试要求
一、声 乐
测试内容:演唱自选歌曲一首
二、键盘乐器
钢 琴(以下测试内容自选两首)
测试内容:
1、复调(巴赫三部创意曲以上程度,含三部创意曲)
2、练习曲一首,车尔尼OP.740以上程度(含740程度)
3、奏鸣曲(奏鸣曲式乐章)或变奏曲一首
4、中型以上乐曲一首(中、外均可)
手风琴
测试内容:1、练习曲一首; 2、大型乐曲一首(中外均可)
双排键电子琴
测试内容:演奏自选曲目两首
三、西洋乐器(大提琴、小提琴)
测试内容:1、练习曲一首;2、乐曲一首
四、中国乐器(琵琶、二胡、扬琴、古筝)
测试内容:古筝乐曲一首、其余器乐乐曲两首
五、声乐和器乐方向注意事项
1、基础理论考试内容:视唱(现场抽签),其中键盘乐器和西洋乐器专业须按固定调视唱,其他专业首调、固定调均可;
城市环境设计概论范文6
Wu Wen'ga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Branch,Tangshan 063000,China)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可能性的探索,打破这种简单的物质空间划分理念,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相融合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全方位的身心需求,探索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to the railed traffic stations. It breaks with the simple concept of dividing space physically, and explores a real "people-oriented" design idea aimed at creating coordinated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his idea focuses on an all-round satisfaction of human being by means of creating spaces of diversity, multi-level and integration.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自然环境元素 灰空间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port;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grey space
中图分类号:U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325-02
0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仅靠公共汽车这单一交通系统已无法承受公共交通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国家提出大城市应把发展轨道交通列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所以,健全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施建设,创造舒适方便的交通空间,已经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
1城市轨道交通站概论
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被重视和大规模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北京地面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已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北京交通矛盾的当务之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建在地上、地下或高架在空中,具有客运量大、投资省、污染小、建设周期短、有利于环境景观等优点,另外,其准点、快捷、安全舒适,人均占地道路少的特点是解决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人流高峰对交通压力大、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的理想方式。能大大缓解大城市内交通压力、分解地区之间的通勤客流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被称之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1.2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站现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经济日益发展,人口逐渐上升。由于流动人口及汽车猛增,城市交通量急增。道路的相对有限性与汽车生产的相对无限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汽车带来了交通堵塞、事故频繁、能源过度消耗、尾气与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地铁站内设施建设滞后、设备老化、维护困难,材料使用不当,设计上的生搬硬套,照明系统不尽合理,标识混乱不清等等,导致人们在使用时加剧了生理或心理的负担。这里有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也有不少是设计上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力加强城轨系统建设,完善轨道交通软硬环境,是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设计,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乘用空间,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2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1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几个世纪前,人类对自然心存敬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工业社会空前繁荣,使人类错误的认为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对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这一切的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厄尔尼诺显现、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物种加速灭绝……,人类也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在新德里召开的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报道,每年世界范围内的干旱、洪水及其他环境灾害,使人们付出约700亿美元的代价。
2.2 人类环保意识的回归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享受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使人们有机会从沉重的生活和工作中解脱出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麦克哈格在他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强调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他的设计有两个目的:生存与成功,也就是健康的城市环境。麦克哈格认为,大多数的规划技术都是用来征服自然的,然而,自然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因此,自然环境的破坏将对生态体系造成干扰。他认为设计应该与自然相结合而不是与自然相对抗。
国际生态环保设计流派兴起,在公共环境中创造田园似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或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公众生活提倡环保,崇尚自然;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师法自然,创造新的机理效果、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们联想自然,这都证明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
2.3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存在心理需求和精神依存,在提倡环保、崇尚自然的今天,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愈来愈向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强化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依赖这个过程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优质生态环境体系塑造和保持。通过这个良性循环,实现“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目标。
3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
3.1 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