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培养;公民;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W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l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0-01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在各个阶段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和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面综合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
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然后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以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而核心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价值观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必须建立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上。
2.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2.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版块,如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学机会,学生就能从试验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独立或者小组之间协作完成实验操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实验的成功与否都能让学生加深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证实实验结果,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结果有误差的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将结果得以验证为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2.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有很多实验的学科,所以这就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校给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将探究教学方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有效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验证,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想象、自主思维和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极大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主动学习,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老师在实施研究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对资料的自主收集、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在教育教学^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越来越紧密。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都要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解答。比如,在学习叶绿体知识点的时候,就涉及到用化学方法来解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再比如,在生物中学习分泌蛋白知识点的时候,就要涉及到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哲学讲述教学原理的知识点也很多。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解决生物中的问题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生物问题的解决时,要以不减弱,或者强化生物教学知识为前提。
2.4 要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老师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老师具备强大的师德素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事业心,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学生。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不仅仅要督促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高中生物老师还应该具备从教材中挖掘新知识点的核心素养,将学科中与其他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系统。在引导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同时,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再利用众多的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不同学科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曾严.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1):48-48.5
[2]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5,(4):56-57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三维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03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要求: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后又一个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产生的。
1 再释“三维目标”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有两处提及“三维目标”。一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描述中有所提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对课程标准的说明中有所强调:“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人们将此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15年之多,学术界对“三维目标”的争论和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对“三维目标”实施尴尬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绝大多数学者和广大基础教育教师认为:相对于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是与时俱进的超越和进步。这是因为“三维目标”是从学生学习意义形成的过程建构的,它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什么是值得学和学什么”视角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从“怎样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视角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从“通过此过程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视角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三维目标”的准确表述是“在正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认同并践行这样的理念:“知识与技能”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经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的载体,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需要“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和融合的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抓手。因此,有学者认为“三维目标”是荡涤应试教育的一帖“解毒剂”,“三维目标”落实之时,就是应试教育崩溃之日。
在学术界[2~5]对“三维目标”进行争论的同时,基于“三维目标”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三维目标”瞬间在全国成为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实践着基于“三维目标”的学科教学。但是,诸如“知识与技能”的僵化与虚化、“过程与方法”的简单应对与形式主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等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随处可见;关于如何将笼统的课程“三维目标”转化为章节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基于“三维目标”学科教学与“能力立意”的学科考试有效对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合、落实“三维目标”,并用“三维目标”评价课堂教学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成为难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来临之际。进入21世纪后,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2 认识“核心素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纷纷讨论这样的问题: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世界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开始启动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经多方研讨和论证,于2003年形成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 Functioning Society),其中,“Key Competencies”意思椤肮丶的”、“必不可少的”的“素养”,简称“核心素养”。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相继公布了核心素养清单(见表1)。
为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的课题组,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召集几百位教育领域专家重点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至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框架(见图1)基本建构完成。
综合分析比较国际组织、国家(地区)所公布的“核心素养”可以发现,虽然它们存在侧重点、视角、内涵的表述差异,但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首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是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综合品格。核心素养并不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更是面向人人的,是一个人在21世纪获得个人成功并贡献社会最为重要的“共同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中的高级、关键素养。
其次,核心素养是跨领域、跨学科和多功能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数学、人文、科学、体艺等)教育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可以在不同社会领域,如政治领域、科技生产、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满足未来个人成功生活、社会健全发展和职业世界不同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复杂问题[7]。
再次,我国建构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汲取了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时展对人的需求,体现了21世纪对人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我国学生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际而建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8]。
3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3.1 “核心素养”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21世纪的世界正在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经济形态为知识经济,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了商品,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会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会持续的大幅度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够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数字科技对人们认知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
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地、有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怎样才能与他人联合,全面地搜集、分析、综合信息?
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管控和适应不同价值观、、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化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使全球化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生活?
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言语、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地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社会参与”素养,包括具有全球化公民意识,能有效进行群体互动、合作和交流等,才能在全球化社会过上成功的生活,并对全球化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地球村的公民惟有具有“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意识,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等,才能适应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9~11]。
3.2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和提升
“核心素养”与过去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学者形象地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描述为: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欧盟将“素养”界定成“公民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因而“核心素养”是个体获得成功、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所必备的、集“知识、能力和态度”为一体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整体表现[12]。
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前提和载体。没有知识与技能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但知识与技能并不等同于素养。建立知识与素养的关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如何获取知识与技能”。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事实性知识、理论原理性知识和学科观念性知识构成的。学科观念凝聚着所在学科思想的精华,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更本质的东西,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信息时代,学科知识的衰减和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但学科观念或思想却相对稳定,学科观念也是学生应对复杂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时所必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核心所在。因此,舍弃无法穷尽细小的“知识与技能”的点,将学科知识提升为学科观念,就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否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还要看知识与技能是如何获取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形成核心素养,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学科特征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样也是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三维目标”强调在正确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养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三维目标”聚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核心素养”聚焦教育对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获得成功所需要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核心素养”更能体现时展对人的需求,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三维目标”体现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核心素养”指向多学科、跨学科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品格”的贡献,“核心素养”更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3.3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任重道远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教育、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教师、课程、资源如何才能保障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清晰认识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本质特征,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贡献。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如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自然)课程,他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同和特殊贡献是什么?这就有必要分析研究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其内涵、要素、表现和素养水平评价体系。
其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地将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课程、单元(专题)、课堂教学目标中”。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制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课堂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任务(活动),需要建构和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三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上承着宏观目标,把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等有关内容要求具体化;下启着课程实施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考试评价等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既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校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举措。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会涉及中高考制度改革,也会涉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结果性评价的改革。研究分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校本化,分解和细化到课程模块、单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这既能发挥学业质量评价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也是深化学科教育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13]。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T].人民日报,2016,(10):20.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蔡铁权.三维目标的课程观释[J].全球教育展望, 2006,(3):57~61.
[4]王策三.“三维目标”的教学论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11.
[5]崔允t.追“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98~104.
[6]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7]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8]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
[9]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5,(9):13~23.
[10]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11]周平艳等.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驱动力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22~28.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一般来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基本指标既包括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如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也包括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如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学校教育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当是怎样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201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北京市基础教育的专家讲述了北京市在上述各方面的实践探索。
当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新热点,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怎么认识核心素养的结构?现代学校建设应该怎么把握核心素养这个主题?这些是必须澄清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把握核心素养的三层结构
核心素养的结构至少是三个层次,最基础层次是学科层,它所指向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最上层的是思维层,指向的是一般核心素养层,即在系统学习之后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方法论。而中介环节则是联系两者的重要途径,我们称为项目层。(结构如图示)
所谓项目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任务,以便群体间可以相互合作,并有效组织和利用相关资源,从而创造出特定产品或提供服务。基于项目的学习则是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将内容标准、高级思维与真实世界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习者真实性学习和拓展性表现来开发内容领域知识和技能。
项目学习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实践性。项目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是“真实情景”,不仅使学习更接近真实世界,更为学习者提供“学以致用”的创造机会。二是综合性。学习内容不是单纯指向某一学科内容;学习结果除了内容进展外,还包括协作、问题解决、作品展示、交流等方面,通过项目的成功完成,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习者对探索的不同主题进行深层次研究。三是选择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选择参与有兴趣且较擅长的任务进行探究,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内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机会开发复杂的技能(如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合作、增加沟通等),发展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规划和自我评价等),改善对社会、学校和学习的态度。
归结起来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使之具有学科思维方法和习惯,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信任和依赖感,这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继而通过回归社会生活真实情景,完成寻求学科独特价值和多学科共有价值协调融合的任务,才能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和内化、体验和理解,形成较为稳定的一般性核心素养。
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
学校改革的成败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学校的发展也决定人的未来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实施路径,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发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以北京教科院A-S-K实验为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A-S-K实验试图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尝试在核心素养三层结构基础上,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九年一贯地进行素养培养;二是跨越学科界限,通过复杂任务的解决和实践,形成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在纵向上,通过一贯制的科学设计达到逐层进阶;在横向上,通过不同项目任务促使学科核心素养向一般核心素养转化。因为在具体的每一功能领域上,都注重“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关键概念或知识(Knowledge)”三个方面,故称A-S-K实验。
从流程上讲,A-S-K实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判断阶段―任务阶段―过程阶段―目标达成阶段。就是说,A-S-K实验首先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这涉及到教师要运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寻找什么证据来证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其次,提出若干长时间、指向跨学科技能任务情境,并协助形成学习任务小组;再次,观察学生活动,并推动任务解决和高级技能发展;最终实现目标。
综合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实践力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在户外进行观察、分析,进行社会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有如下特征:一是综合性。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地理思维品质、行动能力的综合表现,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是发展性。地理实践力随着特定的环境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并随着学生地理知识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三是长远性。地理实践力是在学生地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长远的地理品格与地理能力,所以其具有长远性,并对学生未来产生长远影响。四是实用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地理知识,地理实践力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是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地理教育要能发展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性的地理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国家的许多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地理知识作支撑,地理实践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能力;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地理实践力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方法与途径
1.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体验式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分为实际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种。而实际体验又能分为如下实践内容。实际体验:一是栽培实验,二是制作和操作,三是现实生活体验,四是人际交流体验。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地理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和体验能形成认知能力,并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
探究式学习是主要在学习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探索性学习或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主要是进行探索学科知识的获得途径与方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把握从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学习转向通过具体的实践探讨来体验和感受地理学科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验证和获取某个知识结论为目的进行学习。二是要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本质进行学习。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其本质在于探究,而不是对某个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单的再现与重复。三是探究式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以及制作模型等方面的能力。
3.运用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