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

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生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生产外包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56-02

1 生产业的理念内涵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Coffer(2000)认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

总体上来说,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2 服务供应链研究概述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供应链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来定义服务供应链的,称之为服务端供应链管理。认为服务端供应链是指保证产品售后服务顺利开展的所有支持活动,涉及维修用备件的计划、采购、运付,以及故障产品的回收、处置和维修。而另一种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则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第三种服务供应链的界定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于服务行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这种观点强调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区别。由于服务业的宽泛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业、物业管理服务业、酒店航空业和港口服务业等。

3 生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及其特征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也就是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生产外包活动。通过借鉴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生产供应链可以进行如下界定:所谓生产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生产为主导的,在生产外包过程中,针对服务的产生和交付所形成的,从最初的服务提供商到最终的顾客之间的对信息、服务过程、服务能力、服务绩效、服务资金进行集成化管理的模式。

3.2 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及分析

尽管服务供应链与制造供应链是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在供应链的构建上有相似之处。基于对产品供应链常见模型的借鉴以及对服务外包特点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型,它以间接服务提供商、直接服务提供商、集成服务供应商、服务发包方企业以及最终客户为主体,以集成服务供应商为核心,包括服务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管理、服务交付管理以及现金流量管理,融合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间接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汇集到直接服务供应商,再由直接服务提供商汇集到集成服务供应商,由集成服务供应商将整套个性化服务传递给服务发包方企业,由其将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最终交付给顾客。

3.2.1 生产外包的理论基础

(1)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就曾探讨过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并引入了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活动进行了解释。

(2)资源经济理论。Andrews于1971年在他的战略理论中提出了企业资源的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直接或间接控制竞争对手所无法控制的资源,以提高对手的产出成本或是降低其使用收益。

(3)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环境中形成的竞争合力,其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3.2.2 生产供应链模式特性分析

各节点的服务的传递和汇集都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整条供应链中流动的并非实物产品,而是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服务仍然要依附于产品的实体流,如物流服务,但我们的研究重点是针对服务的流动。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制造性企业围绕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生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现实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服务是无形的并且难以测量,顾客常常会参与到服务的交付过程中,服务供应商和顾客要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服务供应链的结构相对产品供应链而言要简单得多,与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相比,服务供应链往往只有一种,即完全拉动和市场反应的,这是由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和服务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3.2.3 生产供应链运行研究

在构建了一个通用的企业生产供应链结构模式后,提出生产供应链的设计过程模型。并考虑将生产产品按照其特点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服务,即一般常规,模块化选择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产品提出相应的服务供应链运行模式及运行策略。

3.2.4 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的生产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及评价

在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服务外包供应商作为生产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制造性企业之间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服务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产品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条生产供应链的价值和绩效进而影响到制造性企业最终向顾客所交付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3.2.5 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改进研究

什么样的服务供应链才是最有效、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个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也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外包绩效的评价,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虽然与产品供应链管理内容有许多基本相似之处,包括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采购与交付管理,但由于服务与产品之间内在的差异,导致具体管理内容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产品的需求通常是平稳的,可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和估计,产品供应链中的需求管理重点是预测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并试图通过生产计划、库存缓冲、外包及灵活的生产体系来达到能力和需求的匹配。然而,服务的需求通常是波动的、不确定的且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在服务供应链中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创造和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4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外包的兴起,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在回顾了有关服务供应链管理的3种研究视角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给出了生产供应链的界定。分析了生产特性并借鉴了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模式,构建了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并分析了其特点。由于生产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未来的研究既可以开展对不同生产行业的服务供应链的共性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行业的实践。由于服务外包不同于产品外包,针对生产供应链管理,未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对于服务外包需求方,如何编写一个有效的服务水平协议以防止服务价值的流失,如何在服务外包过程中选择服务供应商并对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难以测量性,如何评价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绩效进而如何评价和改进整个服务供应链绩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2]袁航.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14-15.

[3]胡正华,宁宣熙.服务链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3(7):111-114.

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文2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产品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社会信用低、融资难度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只有通过转移产品市场、改变经营战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必将引发其新的融资需求,它是一块极大的市场蛋糕,是金融界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金融机构应当以其为服务主体,在经营方式和融资模式上为其提供方便,将金融资源注入其中,服务实体经济。

一、小微企业特点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成为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表现为“周期短、额度小、需求急、频率高”的特点,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抵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抑制了很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随着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资金融通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收益,金融机构逐步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开展,竞相开展相关经营业务,与企业的融资需求直接对接,为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广、成本小、门槛低、流程短、互动强、灵活度高的贷款产品,小微企业享受到金融服务提供的各种优惠与便利,融资方式由过去的单一融资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转变。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市场持续升温,银行信贷与大数据的紧密结合,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能够提供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目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和民间金融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1、银行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发展小微金融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进行战略转型,不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积极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形成多元化竞争的格局,各银行均先后推出了多种多样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首先,大型商业银行承担着较其它银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负担,它们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分支机构网络优势,为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大型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有:工商银行的小企业循环贷款和小企业网络融资等;建设银行的网络E 贷款、小企业网银循环贷;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周期性产品系列;农业银行的“简式贷”、“智动贷”和“厂房贷”;交通银行的“网上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蕴通电子供应链”和“小企业e贷在线”等。

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代表,以各自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产品设计以及战略思路成为业内的领航者,民生银行与招商银行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引起了其他商业银行纷纷效仿。2011年,民生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小微企业贷款,还为其提供结算和家庭财富管理服务,在保证贷款需求的同时扩大中间业务占比,实现其可持续发展。2011年底,招商银行正式将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从“对公”划归到“零售”。2012年初,招商银行推出“生意一卡通”业务,该业务为小微企业经营者提供贷款资金周转业务服务的同时,还为它提供存款结算、转账汇款、工资、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更可享受商旅预订、折扣优惠等增值金融服务。

最后,外资银行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上存在的劣势,如税负水平高、客户资源少、网点密度低、业务收费高、业务范围窄等。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时候,外资银行明确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理念,渣打、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均建立了专属的中小企业服务团队,为客户配备自己专属的客户经理,提供一对一的专属金融服务。客户经理通过与中小企业进行深入、及时的沟通,能够为企业量身打造更为细致、合适的产品服务。如渣打银行的快捷贸易通、Straight2Bank;汇丰银行的应收账款融资、中小企业资产贷款;花旗银行的“优智商务”成长企业服务和应付账款融资;东亚银行的“金赢贷”、“设备通”;永亨银行的“小东主”小型企业无抵押贷款;星展银行的“机灵通”等。

2、民间金融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民间金融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服务机构,具有交易成本低、交易方式灵活、速度快等优势,符合小微企业融资“小、频、急”的特点,是对正规金融的补充,是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尤其在银根紧缩、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变得更为困难,民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地位和力度明显提升,成为其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除传统民间金融形式外,尝试通过互联网金融,突破地域的限制,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借贷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如拍拍贷、翼龙网贷、人人贷、宜信等。

三、大数据时代对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的影响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卡锡了《大数据:下一个竞争、创新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报告指出:“大数据将影响到每一个行业,将引发新一波的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其中金融、电信等领域首当其冲”。大数据是互联网、视频监控、移动设备、智能设备、非传统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聚合了海量用户的海量信息,“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的‘4V’特征”。依托大数据,人们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分析超过万亿字节的有关消费者、供应商和运营管理等信息,必将改变传统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赖于经验甚至直觉的现状,同时让企业外部协同环境也能转化成企业的金融资本。

首先,在大数据背景下,未来金融服务行业的趋势一定是产品、服务、流程的虚拟化,将金融服务的整体运作虚拟成了数据流,大数据时代为银行业提供了新颖的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与客户建立全新的交易方式,将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

其次,利用数据的能力日益成为银行竞争的关键,银行业运营过程中积累下了海量的客户数据信息和交易记录,这些是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源,将拥有的这些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获得很多有效信息及具有指导意义的统计结论,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特征和消费习惯,并依据信息进行精确的管理和营销,将银行内部数据和社会数据融通,获得完整准确的客户信息,细分客户需求人群,提升其营销能力与行业竞争能力。

最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公司尝试利用自身优势介入金融领域,最终导致出现了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融资流动性,扩大了需求供给,大大地拓展了小微企业市场空间。

四、小微企业Y公司金融服务模式

Y公司是一家第三方金融服务公司,2010年成立,创业团队具有丰富的金融领域经营之道与计算机运用技术,以利用数据处理与互联网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高效整合行业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主要业务包括基于核心企业的战略服务与基于行业背景的大宗物资交易服务,细分为应付账款融资、货权质押融资、统购分销业务、票据贴现业务以及贷款发放等金融服务。Y公司的创新业务正是借助于第三方金融服务使各方的顾虑得以打消,并借由专业的数据服务实现银行的风险可控,同时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利用供应链真实贸易背景带来的协同效应,整合银行等资金供给方、小微企业、核心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物流、担保公司)等各方的优势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在线金融服务,营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1、建立BAB系统

Y公司通过BAB系统开展业务。此系统的本质是一种平台金融模式,通过在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上下游、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如物流公司等)之间搭建平台对接数据,解决整个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流程中的数据整合问题。它不仅可以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信息完全整合以掌握其真实贸易背景,提供有保障的线上服务。企业可以直接提出融资申请,凭借系统连接信息与相关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直接判断是否满足融资条件,金融机构再通过系统实时监控真实贸易背景与控制监管账户资金收放。整个BAB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总平台下的资金平台、交易流程信息化平台、办公信息平台。其中资金平台包括资金支付与融资服务,交易流程信息化平台包括船务管理系统、国内物流配载管理系统、国际货运管理系统、装卸仓储管理系统、国际贸易管理系统。通过BAB系统及时掌握各种真实的数据,对一个公司的数据可以达到有真实贸易背景,有完善货物周转记录,同时根据流量和营业额来计算收入回款,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匹配对应的每笔订单和金额收放通过BAB系统也可以做到清晰明细化,同时保证总数相符。在平台业务流程中,主要涉及的参与者有资金供给方、核心企业、物流机构、其他伙伴。在平台化的服务流程中,Y公司提供专业的中间业务收取服务费,这是Y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BAB系统各方实现互惠互利,银行等资金供给方通过Y公司的平台实现风险控制达到业务拓展获取利益,同时,小微企业也可通过平台增信获得贷款。

2、业务模式

上述平台为Y公司各业务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处理以及第三方支付的延伸产物。在其基础上,Y公司设计了多种业务模式,这些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融资需求,现择其主要的几种业务模式加以介绍。

(1)核心企业应付账款融资业务。现实的供货商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中,核心企业一般在货物验收后数月才向供应商付款,这种结算模式严重制约了供应商的发展,同样也破坏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的稳定性。基于此,Y公司推出了核心企业应付账款融资业务,通过对其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的掌控和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综合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整体风险承担能力,为核心企业和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银行在Y公司平台上核实交易数据并审批通过后,在几个工作日内即向供应商发放贷款。该模式如图1所示,需要融资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企业先在BAB系统中在线提出融资需求与相应的应付账款资料,然后Y公司在线查询核心企业的系统,核实应付情况,同时派遣该核心企业联络专员去核心企业获取印鉴证明。核实完毕后,整合资料向银行提出授信申请,同时将该融资企业的相应物流公司信息与核心企业内部账单信息和银行系统对接,进行实时监控。银行方面根据真实的订单信息逐步发放款项,根据核心企业系统的返款实时情况控制回款账户来保证本息回收,Y公司则根据融资期限内提供的系统服务收取费用。

(2)货权质押融资业务。核心企业通常对经销商都实行款到发货的销售政策。这种结算模式虽然保证了核心企业的资金回笼,但不利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基于此,Y公司开发了货权质押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以货权质押,通过Y公司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向银行申请融资支持,银行在平台上核实交易数据并审批通过后,在几个工作日内即可向经销商发放贷款。该项业务革新了传统的货权质押模式,引入了核心企业回购的概念,成功解除了银行等融资各方在质押物处置方面的后顾之忧。该模式如图2所示,首先是经销商在线提出融资需求,经过Y公司的核实与核心企业的沟通向银行提出授信申请。对于资信较弱的企业提供担保方来达到增信,可以由经销商找评估方但同时要求评估方承诺逾期回购。货物质押过程中出现货物贬值情况要求经销商及时缴补质押物,否则有权处理质押物。在业务过程中,由物流监管方的系统提供经销商货物实时信息,一旦货物出售或者有其他进货时就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方便资金供给方及时控制风险和监督回款。

(3)统购分销业务。统购分销是Y公司运营的垂直行业应用平台上的交易会员或交易发起人,通过应用平台发起统一购买请求,召集其他买方与某一供货商达成优惠供货意向后,生成电子交易合同。统购分销能将众多买方集合起来,组成团购规模,从而形成批量优惠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可以有效缓解采购会员的资金压力。对厂家而言,拓宽了销售渠道,加速了资金回笼;对参与采购的贸易型会员企业而言,可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直接在线销售,减少了物流成本;对参与采购的生产商而言,可分批进行赎货,减少了流动资金的需求。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

3、其他服务

Y公司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由于充当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和小微企业的增信机构,可以利用中间位置的特点撮合一些其他业务,其中包括票据贴现业务与第三方资金放贷。票据贴现业务是指Y公司整合所运营的垂直行业应用平台上的交易会员,统一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从而为会员获得批量优惠贴现利率,并为自己取得贴现服务费的业务模式;第三方资金放贷业务是在其他金融机构联系过程中发现双方需求,通过平台向企业发放贷款并提供调头业务支持,既满足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拓展业务需要,也满足了平台会员的融资需求。其他服务是开展业务过程中通过特殊地位和中间服务发现双方需求借以继续撮合的一种衍生业务。Y公司所有业务都是围绕平台上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数据来展开的,本质上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应用商,由于数据平台的对接可以方便快捷地发现企业的需求和资金,同时通过平台可以即时整合数据,撮合和金融机构相匹配的融资业务,任何业务模式对于Y公司而言都是创利的方式,Y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各项服务费,业务开展过程为了获得最完整的贸易背景信息,和多方达成合作,让业务开展可以使多方获利。随着业务运作经验的积累和客户需求的发掘,未来Y公司除了提供以上服务外,服务可扩展至为核心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咨询。

五、大数据时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数据系统之间相对孤立需要联通共享

大量的基础数据为政府和银行体系所掌握,但是系统之间并没有联通,处于孤立又封闭的状态。需要建立各个系统之间数据开放共享所需的基础设施,增强数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增强金融服务安全。

2、保护用户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为信息使用各方提供方便,防控信息泄露又成为难题。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发展太快,相关法律规范滞后,无法同步于信息技术前进的速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用户个人还没有足够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快大数据时代金融法律监管体系建设,修正和完善金融立法体系,使之更适合现代金融市场的特征,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用户也应当加强隐私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部分行业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

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贷款目标是小微企业,该模式是资金需求方通过第三方P2P互联网借贷平台直接匹配资金供给方,通过平台进行直接交易,大大节约了融资成本。但是,我国对P2P 网络借贷模式的政策监管基本还处于空白,使得P2P网络借贷市场容易成为非法集资、高利贷、庞氏骗局等违法行为的温床,容易产生互联网金融诈骗、洗黑钱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监管,即对经营过程进行日常监督,依据其网络管理数据对其业务范围的合理性、营业资本的充足性、货币资金的流动性、经营能力的优劣性和市场风险的防范性进行监管,通过对其过程监督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4、信用风险亟待解决

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文3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以上,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上海口岸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连续第3年超过20%。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例仍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07年,上海口岸进口呈逐步加速之势,全年进口货值1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日均进口达5.2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以上升到6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物流业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和外贸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这为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地域优势看,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同时作为长江的龙头,上可辐射至华北地区,下可辐射到华南地区,沿江可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其辐射面之广,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

其次,从基础设施看,上海正在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上海在“九五”期间,与国际物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港、航空港、深水港“三港”逐步建立,其中,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的上海电信已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使上海国际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信息支撑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拥有一批强势的国际货运及仓储企业。1992年以前,上海只有29家国际货运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的上海货代企业目前已有338家,(其中,外省市在沪企业121家,占35.8%,上海本地企业217家,占64.2%。在这些企业中,三资企业119家,占35.2%,其中包括:马士基、APL、FedEX等国际级物流企业的参与。)

上海外贸仓储企业现有仓库47个,面积约99万平方米,2000年总收入3.7亿人民币,日储存量52.8万吨。

外贸货代、仓储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国际物流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海70%以上的进出口运输均由货代企业承担)代表上海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2007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超过45%。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156.6万人次,增长12.1%;航空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90.1万吨,增长14.8%,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已跃居全球第五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也对物流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要有新的内容,其中包括: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

然而,目前上海国际物流业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的物流状态和潜在的物流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除了物流“硬件”上的落后外,“软件”问题更大,体制和观念滞后,不少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国际通行的标准服务,尤其是缺乏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物流市场需求量增加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一、加快上海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规划框架和具体目标

上海市已把物流列为“十五”期间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速物流发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尽快改变物流落后的状况,以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应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新的环境格局。推进上海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和融合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有:

1.整合上海现代物流业;

2.加快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把上海建设成航运中心;

3.提高通关效率,按期、圆满完成“大通关工作”;

4.加速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5.注重发展第三方物流;

6.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等在物流中的应用。

二、上海发展国际物流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海物流业在上海服务行业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上海市将物流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年发展,上海社会物流总量基数很大,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信息港建设的阶段性计划――“1520”工程已经实现,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但是,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内大型海运企业的运作也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基本上处于物流发展的初期,上海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合现状存在“三分三不”问题

所谓三分,即物流管理分立、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流程分割。物流管理分立,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现代物流运行中的市场规则、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等四个方面缺乏协调,尚未形成合力;从政府管理来说,是管理体制不顺,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等10多个职能部门管物流,他们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物流资源分散,是指社会物流设施、设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分散在不同行业企业内,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源利用率低、积压浪费严重。物流流程分割,是指现代物流8个环节,缺乏合作与融合。所谓“三不”,主要指物流功能不全,物流服务不周,物流效率不高。这种“三分三不”问题,势必造成上海经济领域的物流普遍存在库存大、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2.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上海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3.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桥梁、纽带”,连接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相互衔接,多种设施、多个操作系统分工协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制造物流装备的厂家分属各部门,以致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了上海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上海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达到一定规模, 但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物流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式无缝连接不够,陆路运输较为拥堵,尤其是市内配送较为混乱, 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运营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港口国际中转比例太低, 距离国际枢纽港的差距还很大。

5.专业化物流服务跟不上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1)服务面较狭窄,市场覆盖面不宽,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多,国内物流服务的少;从事外资合资企业服务的多,国内企业服务的少;从事销售物流的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的少;

(2)物流服务功能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物流增值服务不够,如J IT配送、“零库存”管理、物流运作方案策划、信息服务等比较弱,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更少;

(3)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市场定位不准,往往一哄而上,无序竞争;

(4)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普遍较低,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等。

6.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许多企业采取”大而全” “小而全”的模式,没有想到业务外包,没有注意到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企业物流需求未能释放, 物流服务外包明显不足, 以2004年为例,上海物流外包占物流总费用比例仅为25%, 明显低于美国的49%和欧盟的65%; 行业集中度。而另一方面当前的物流企业数目庞大,但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客户还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更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了.缺乏集成运用信息技术, 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物流企业,低端物流服务竞争过度, 金融物流、供应链策划等高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

7.长三角物流区域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海物流业同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物流业相比,上海的物流发展相对较快,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上海的物流业不仅仅为上海的企业服务,而是为整个长江流域的企业服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海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上海的物流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8.国内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目前对于上海物流整个行业来讲,具有物流性质的企业高达3万多家,其中有国外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内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数量占有半壁江上,但相对的规模较小。这些物流企业均有不同的分工,经济规模少、服务收入超5亿是少数,大多数在亿元上下,少的只有上百万、几百万元;主要有速递公司、仓储公司、运输公司、配送公司、货运公司、以及物流软件开发商和物流设备生产商等组成。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这些小公司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但是规模普遍较小,不足以与跨国物流公司如马士基、UPS、Fedex竞争,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9.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上海目前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10.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即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又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上海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上海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三、上海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措施

当前,国外物流管理和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积极务实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重视无线射频(RFID)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要用,加强供应链研究。随着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加快在我国发展的步伐。外企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提高物流能力和服务水平,缩短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要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国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1.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场

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物流信息动态,研究客户群体对物流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调整服务方式与手段;以电子商务网络为依托,建立与物流、商流相配套的电子商务网络,实现即时供应,网上交易,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同时,以多式联运为手段,建立陆运、海运、空运相互衔接配套的运输网络,注重整体规划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基地,结合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建设,形成立体化的物流系统。优化整合多种物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实施《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加快培育物流自主品牌企业。

2.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

结合政府“两大类型,五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提升,培育大型、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促使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转换、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部门,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柔性化。

4.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尽快淘汰已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研院校、协会和企业参与物流国家标准的制定,地方标准。支持电子标签(RFID)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应用。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加快物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要依托信息港的建设,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L原则。通过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港口物流等一体化的进出港快递联合处理、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和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的组织、中转、分拣、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实现通关、支付、保险、、反馈等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

5.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因而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加强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在职物流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物流人才结构向物流核心行业运输、仓储业、配送业等多点分布。

6.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应高瞻远瞩,在规划、发展初期就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将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7.构筑物流运输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物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港口、航空、陆地口岸相关联的水路、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极大地提高上海口岸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

发展港口物流枢纽。“十五”期间,上海将以深水港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建设。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建成国内最大、亚太地区重要的全球现代物流服务基地,成为世界经济供应链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物流节点之一,充分发挥港口在上海现代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为沿海、沿江经济带、华东地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服务,为国际物流服务。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根据上海空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市两场”的独特格局,“十五”期间将加快浦东机场建设和虹桥机场改造,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进一步开辟国际大都市直达航线,形成以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为基地,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航空物流网络;上海机场初步建成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航空物流枢纽基地。

公路物流枢纽建设。 “十五”期间上海将建成高等级、无障碍、覆盖面宽、设施一流的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全方位覆盖市域,呈放射状与周边省市对接,与全国公路货运主枢纽衔接,畅通物流重点功能区域和物流交通枢纽之间的连接。

铁路物流枢纽建设。上海将发挥铁路的行业优势,加强地方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合理规划、整合布局铁路货运站,增辟对外铁路通道,确立铁路市场化经营服务目标,推进铁路集仓储、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提高其集装箱等综合货运能力和实施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上海将强化多式联运向国外和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实现交通干支线网络的合理配置,形成以上海为枢纽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体系,达到“南接港澳,北连俄欧,东通海外,西达中亚”的目标。

8.构筑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