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F230-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l展,计算机网络也广泛应用到教学方面,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已经开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后“慕课”即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在高校实施,但无论哪种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从而混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解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与信息数字化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和多元化的智慧课堂。这种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师在线上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时,根据自身上课的需要,辅助使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优质资源,线下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需要设计任务和项目,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在线下与学生交流,也可以利用线上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现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和面授课堂的融合。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教材、老师的教案、课件,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中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线下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与老师布置的任务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提升,它有利于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更是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的改变,也是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我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专业1401班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该班学生人数为52人。通过将近1年的尝试后,发现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因此在15级授课中仍采用该种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反响也非常好。在实施中具体的运用步骤如下:

(一)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因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该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课-证”融合的一门课程。所以在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前先要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1、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分析,使学生从认知会计职业岗位的背景、特点和要求出发,培养学生能建账、记账、算账、更改错账等的职业能力。在职业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诚信品格、优良的心理素质等,最终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初步具备一名会计职业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该门课程在会计工作中体现的特点,我们将此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单项工作任务、一部分是综合工作任务,单项工作分为4项,即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和1项综合工作任务,即以某公司一个月的真实业务为情境,以轮岗的训练方法,完成该企业的全套账务处理过程。在任务中以复式记账法贯穿始终,以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标准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来衡量课程标准实施的效果。

(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在教学实施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环境、学习环境和管理环境三大部分。其中教学设施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机房和配套的课程教学软件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软件等;学习环境包括公用计算机机房、学生寝室、图书馆等;管理环境包括课堂的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等。各部分环境又通过校园网及网络教学平台互联整合,使得整个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建构整体。

2、教学资源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在课程面授和在线课堂中讲解知识点和技能点,需要依靠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参考教材.教材的来源主要有出版社出版的、自编的和网络化的教材。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根据课程标准达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目标就行,所以无固定的教材,但老师必须要推荐给学生至少3本以上的参考书和专业链接网址让学生课后进行学习和参考。

(2)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随时随地学习,所以需要构建网络资源。这些资源要通过老师进行整合才能避免信息的杂乱,也防止重复开发资源,学生学习起来才有章可循,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但在整合或构建新的资源过程中要设计好学习的步骤,如课程章节视频、PPT、技能操作、练习习题、测试、交流模块等,可以利用世界大学城、QQ群和专业网站把整合的资源挂入相关的网络中,利用QQ或微信或大学城进行在线教交流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中华会计网、湖南会计网、233网校、无忧网吧、对啊网等专业网络进行在线学习。

(3)教学软件设计。根据该课程理实一体的特征,需要学生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生和基本技能的操作以及考证的特点,需要购买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购买了网络版的网中网课程教学软件和无忧考试系统。这样可以在机房针对自己的问题,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因材施教。线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与在线测试。

(4)教学活动设计。在上课前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好坏的情况分组安排座位,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强和具有团队精神的组长。老师所讲授和布置的内容通过检查组长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线上线下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讨论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一对多的方式老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分层的方式也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辅导。

(5)教学安排形式设计:该课程采取分段和集中的方式安排教学,第一阶段为实际操作,主要操作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个阶段学生还不太清晰会计的知识,为此,可以对涉及浅显的专业知识通过演示和讲解后让学生操作,对涉及到复式记账法等比较难的专业知识时只告诉学生怎么填写,依葫芦画瓢就是。这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整个账务处理的流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奠定后续学习基础。第二阶段为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此阶段主要讲解会计要素、等式、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等基本理论,再将其与第一阶段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三阶段为综合训练,以一个月的业务为背景,完成某企业一个月完整的业务。将所学的前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会计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第四阶段为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中利用构建的教学资源集中进行训练,实现“课-证”融合和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初步具备一名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6)多元化教学评价设计。考虑到此课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会计基础的一般原理以及主要的方法的掌握、应用能力以及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性,成绩考察强调网络学习成效、技能操作过程的和从业资格考试的情况,其成绩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网络学习(20%)+技能操作(20%)+平时成绩(10%)+考证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体现平时表现。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分析

本课程目前已进行完毕,从结果来看其学期期末成绩平均为85.03分,考证成绩一次性合格率为85%,技能测试合格率为100%,其中优秀率为90.28%。与13级学生效果进行比较,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72.06分,考证一次性合格率为20.13%,技能测试合格率也不到70%,优秀率只有60%不到。从学生的调查来看,有95%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和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感到“非常满意”,学生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了自主学习。

由此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POC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

[2] 蒲新薇、孙畅.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提升高校教学成效的策略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3] 林晓凡、胡钦太、邓彩玲.基于SPOC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院校;英语教师;角色转换

一、“互联网+”时代下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现状

高校旅游专业口语实训中,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混合式学习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结合,改变以往传统口语授课方式,在线上线下多元环境中进行口语教学,合理、科学化地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形态教学资源,提高口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和适应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互联网+”为我国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环境改革提供了途径和思路,不仅建立了新的教育形态,还实现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多种信息技术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必会引起教学环境的变化,突破传统教育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必定对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口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提高口语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在多元化引进真实语料和先进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积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依据开展研究性和实践性口语教学的过程,确定教师角色,探究教师角色转换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师角色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探究英语教师的角色,其实是从生态课堂的创建和课堂元素,对具有生态状态的课堂、师生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的创建要求,确定教师在旅游口语实训教学模式中的地位。生态课堂秉承创建生态教育观和人本主义,以人本思想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看重学生成长和潜能的挖掘,师生在生态课堂系统中,主要是受英语讲授方式的影响,通过与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配合,创建有机课堂生态整体。师生在生态课堂系统中,会接触更多关于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内容,因为生态课堂主要是将英语学习方法和评价等多个环节结合,创建教学生态系统,所以教师在生态课堂主要是承担起设计者、创建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引路者等多个角色,教师在课堂中并不局限于某一角色,而是依据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的改变,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在动态课程系统中不断地转变角色,引导学生学习和展开课堂教学。(一)设计者。教师在旅游口语实训和课堂教学中,是整个生态教学过程的设计人员,选定生态教学的主题、教学范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对目标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应该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时间等。因此,教师既要在确保生态课堂的精度和深度下,设计好教学过程,还要调用生态元素进行课堂教学。(二)组织管理者。人本思想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口语教学,故而教师就承担起组织管理者的身份。在创建生态课堂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管理,课前要积极搜集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任务型、项目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教学期间依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推动教学课程,但也要维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中收放自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三)协调者。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是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口语实训的三个组成部分,教师是口语授课的主导者,也是三者和谐关系的协调者,教师引导学生,并且是教学环境的创建者和课堂秩序的维持者,不同以往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话语权,生态课堂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教师将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想法去表达观点,按照学生学习动态切换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学生口语实训中实现生态平衡。(四)引路者。这是对教学形式转变的教师角色定位,旅游口语授课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再是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形式,而是同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教育形式转变后,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支持,教学环境从课堂搬到了社会,面向社会培养人才自然要在社会环境中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依据不同的实践环境锻炼自身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除却第一课堂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第二课堂展开口语教学活动,例如演讲、旅游胜地讲解等,在具有真实感的教育情景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基于交际和表达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五)综合评价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教学的评价者,新时代中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实训表现的评价必须要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按照评价改进和提升自我。教师评价中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和优点,提出改正意见的同时,将评价过程与结果和教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评价与学生考核联系,基于学生平时表现和最终考核,对学生能力和发展进行生成性评价。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高校教师角色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重性,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就要按照角色一一实现教师思想、能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改变,满足生态课堂和口语实训的教学要求,使得教师就有创建生态教学环境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能创建生态教学系统。以下是笔者结合“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应用型旅游口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提出的角色转变策略。(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高校英语教师角色转换,要让教师意识自身角色的改变,让教师以现代教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口语实训进行思考和教学改革。我国传统教育中,英语教学都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科为需求,寻求改革创新的道路。旅游专业口语教学中,主要是面向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口语实训模式,要积极开展语法和词汇等专业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化,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英语教师应该面向时展,不断了解和学习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从新的教学视域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依据学生今后发展制定教学计划,将教学延伸至课堂外,向专业英语方向靠拢,进而参与到课堂体系建设中,以探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创建教学生态环境,推动旅游口语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二)创新教学模式和引入新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在教学前认真做好学情研究,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利用好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格局,用新媒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我认知和实际需求,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训中,可以按照O2O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利用微信、互联网等平台在网上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实践锻炼,按照理实一体化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促使师生互动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三)整合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新时期教育生态视域下掌握的新技巧,旅游口语实训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中具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资源,为学生推荐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将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按照学生学习以及能力提升的要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和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建愉快且轻松的氛围,减缓学生英语学习的紧张感,进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3

1 引言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校积极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我校近几年已在多个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计算机公共课也在改革之列。[1]在实践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MOOC的优质名师资源及本校计算机教师的资源,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雨课堂这一智慧线上教学工具,开展“MOOC+微课+雨课堂+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收获了一些启示。

2 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共享优质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2012年美国一些名校率先提供了免费的MOOC课程,任何人都能从MOOC平台上免费获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2015年中国成立了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工作组。[2]目前,在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平台“爱课程”网上,提供了9门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15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等;在“学堂在线”MOOC平台上提供了100多门计算机大类课程。教师可以借助MOOC资源,从中精心选择相关内容,使用“雨课堂”将带有MOOC视频、语音、练习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资料推送至学生手机。学生不仅学习到国内外优质的学习资源,与教师共同研讨,还能直接借助手机表达观点,提出疑惑。

教师向学生推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视频、教案、课件、习题、课后拓展知识等,其中不乏名师大家编写、讲解、设计的。名师知识渊博、站在学科前沿、教学经验丰富、语言幽默风趣、表达精准到位,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单调孤立的。有了名师的栩栩如生地描述,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拓宽了解题思路,拓展了学生视野。

2.2 观看微课视频,理清课程要点

微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辅助教学模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3]它主要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选题,以时间短、内容精、质量高为特征,向学生传递精华内容。这种形式是适合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用碎片时间刷机,因而容易被他们认可采纳。

教师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创意设计,录制微课视频,使用“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时,遇到问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复观看,这样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学生也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及时个别解答,也可以将问题带入课堂教学,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交流、深入讨论,达到答疑解惑之目的,真正理清课程要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雨课堂”把教师与学生的手机连接起来,师生实时互动。教师将设计好的手机版课件、预习任务、复习任务和练习题,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便于学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借助手机,学生将学习过程延伸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4]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对于那些不善表达、慢热型的学生,借助手机也能参与到交流讨论中,能够让问题得到及时解答,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雨课堂”的??幕功能,匿名提出疑问、观点和想法,教师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解答,如遇到共性问题,教师还可实时调整授课内容。弹幕,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时反馈的平台,也赋予了课堂趣味性。在课间开启弹幕,让学生聊天吐槽,放松紧张的情绪,这样也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2.4 实时数据分析,获取过程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个别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测验考试来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具体操作时存在不够科学、准确、客观的数据,课堂回答问题覆盖人数少,课后作业抄袭复制现象多,测验考试成绩反馈滞后,很难真正反映某一课堂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雨课堂”从课前预习、课内互动、课内限时测试、课后作业等层面采样数据,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支持,提供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的个性化报表。[5]

“雨课堂”的立体化数据分析,让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用时长短、易错点、测试成绩、互动情况,既可以实时给学生反馈学习状况,同时也让过程性评价有了较客观、准确的数据。“雨课堂”的立体化数据分析,也让教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哪些方法需要改进,哪个环节需要加强等,使得教师的教学获得实时反馈。同时,教师还可以投票功能,允许学生匿名投票,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最真实的想法,有利于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初探

我们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积极实践,旨在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改革之路。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MOOC、微课、雨课堂和传统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混合教学模式。我们在开课前及教学过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力图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前――课内――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6]

首先原有传统教学使用的材料已经远不能满足混合教学模式之所需,其次教师“单枪匹马”几乎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组织教学团队。我们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联合计算机专业部教师,通力合作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二次整合,对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整理,拆解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选用和加工,以更加适合于混合教学的授课模式。精选各MOOC平台上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视频及资料;从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中挑选出重点难点,设计、录制微课视频,编制教学案例、讨论问题等;专门制作适合手机屏幕的手机版PPT,既有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PPT还有教师课堂面授的PPT,导入习题、测试题等。

C语言课程中重点知识有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等;难点知识有语义符号化、数组应用(查找、删除、插入、排序)、字符串处理、函数递归调用、指针应用等。比如针对循环结构,录制了for循环、while循环、do-while循环的微课视频,研究枚举和迭代算法,编写教学案例A趣数求解(水仙花数、黑洞数、回文数、陷阱数等)、案例B[π]近似值求解、案例C猴子吃桃。

3.1 课前准备

根据现在大学生手机不离身的特点,我们除了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团队精心制作的教案、微课视频,教学团队精心挑选的MOOC资料、思考题、测试题,教学团队精心准备的教学大纲、阅读资料等外,利用“雨课堂”,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手机推送课前导学资料,其中包括手机版PPT、学习指导、拟讨论的知识点及MOOC视频、微课视频等。学生根据导学材料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并将疑问标注“不懂”,教师通过“雨课堂”直接掌握学生预习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教学内容的微调整。[7]

3.2 课内实施

实施课内教学时,会自动生成本次课程二维码,学生通过微信扫描进班。教师首先将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贯穿式梳理,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授。教师边播放PPT,边讲解,引导学生面对面讨论,打开弹幕让学生匿名表达观点想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讨论中学习了新知识,在讨论中解决了疑惑,在讨论中给出了解题新思路。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推送了适用手机版的C程序编译器,以满足学生随时编写、调试程序的需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堂PPT逐页发送到学生手机,帮助学生保存课件及课程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雨课堂”的限时测试,一般是选择题、阅读程序或完善程序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5-10分钟)内完成。现场统计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答案分布,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授课节奏。对课内学习的知识进行测试和评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8]

3.3 课后总结

课堂讲授结束,教学过程并未停止。教师课后向学生推送复习任务,让学生借此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巩固课堂所学。学生完成复习任务后上传结果、参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监控、答疑、评价。对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随时可查看上课的PPT,重点复习课堂中点“不懂”和收藏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将学生测试结果的详细数据发送到个人邮箱,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的具体参与情况和答案等进行仔细的研究,既可以对所获取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从而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还可以个性化地指导学生。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业财融合;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趋势下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核算的覆盖使很多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智能财务,传统的财务处理工作直接交由财务机器人高效处理,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往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都是相互分开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财务的职能不再是传统的简单记账、报销、成本核算等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发挥着财务职能。时代在发展进步,企业要做大做强,传统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企业转型,财务先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动业财融合。财政部在2016年出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企业应加强业财融合,更高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1]。业财融合,即业财一体化,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深入参与到公司的产供销各业务环节当中,通过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财务业务部门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共同做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财务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见,业财融合使会计工作职能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无疑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向管理型会计。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会计核算等传统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已呈下降趋势,传统手工处理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替代。而会计人员要做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深入到各业务环节当中,在规划决策、控制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网络收集等方式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工业、金融业等不同类型的50家中小型企业及财务主管、投融资管理、总账会计、出纳等财务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经理、财务分析师、投融资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见图1)。图1企业对财务类岗位需求情况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时代,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职业技能,由原来的会计核算技能逐渐向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综合管理技能延伸。财务工作职能面临从传统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这显然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精财务又懂业务,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处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维。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评估定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并且职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单位在看重法规知识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基础上还看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与绩效评价、财务战略与资本运营等专业能力,且基本呈现职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趋势。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学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从课程结构来看,部分学校财会类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将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大纲内容关联到课程体系当中,大部分的专业课都为初级会计师考证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理论课时相对较多,教师讲授也以考证为导向而采取满堂灌的理论讲授为主。而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这些管理类的课程在目前的考证中比重不大,课程设置比重较低,有些甚至不开设这些课。此外,课程设置也向会计技能比赛倾斜,教师授课时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时高压式的赛前演练。当然这样设置思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如果通过考证,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会更有保障。但是,这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设置的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局限在考证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以及在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对于考证及竞赛知识点以外的专业技能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况且,考证未必人人能够通过,竞赛也未必人人能参加,反而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战场。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其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数量及课量占比都相对较多。理论课以会计核算类的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少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在当前基础财务岗位大量缩减和智能财务的新要求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果还未进行改革优化,将无法适应新要求,最终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重基础核算技能轻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实践课程体系以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实训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传统的独立实训课为主,未能及时有效结合当前业财融合、云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等这些新形势进行实践课更新优化。专业课的课程实训,比如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训的授课课时不明确,教师在授课时容易与理论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以实训内容核算为主且不系统,决策分析内容甚少,没有突出相关技能点,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而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中,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性的会计技能,比如会计书写、点钞、收银、手工账、凭证装订等,电算化处理的内容还停留在将手工账务资料录入财务软件的初级阶段,跟经济业务处理独立分开,主要训练学生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熟悉度,没有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处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化处理技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评价能力的培养。在业财融合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术能力和全面的财务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书写、核算。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更新,将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

(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

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设备相对传统落后的问题,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智慧经济、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固化,上课只是单纯的“教案+教材+讲义”,授课时按教材目录讲解,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智能财务、业财融合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以综合技能素质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业财融合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懂管理分析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分析决策的综合技能素质。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账务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处理技能;简化核算类课程,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整合优化;增加管理分析类的课程,比如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课程的课时比重。此外,还要增加会计文化、文案写作、商务沟通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了解会计发展前沿,增强专业文案写作技能及沟通能力。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内外兼修的会计人才。

(二)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

专业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必须改革现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数量及课时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术类的实践课程。首先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课内实训的学时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类的实践课程,比如综合企业运营、账务处理于一体的财务管理技能实训课程,以小组创设并经营公司,角色扮演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总监等职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项业务,真实体验公司运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业财一体化,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分析、运营管理及数据处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实践课程内容,比如在税务实训课程中,增加网络报税模块,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税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中,增加云财务平台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掌握财务云平台的应用技巧规则,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工具进行财会业务的处理。

(三)创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业财融合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管理分析、决策控制以及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实践内容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像点钞、书写、纯手工账等在实务中已经由机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处理,因此这些传统基础性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要适当弱化,减少课时量。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纯手工账务实操,将手工记账与实训平台操作相结合。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要从财务链向供应链内容延伸并深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处理案例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全盘账务流程处理以及报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个环节的勾稽关系。计算机应用课程,除了对Word、Excel、PPT等传统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增加数据信息提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获取能力,适应智能时代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四)构建智慧课堂

一是要营造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要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需要构建能体现职业场景、岗位实践、团队协作等要求,创建集设施配置、资源共享及空间突破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首先是科学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多媒体设备、网络设施和云服务端口、云教学平台、云实训平台等,具备教学环境互联畅通和智能自动的必备功能,实现智慧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次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信息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富媒体、开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传统空间限制,借助虚拟现实、视频互动等技术形成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空间的结合互通,打造学习、探究和实践等模块,实现院校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共享协作,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创新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和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收集相关问题完善教学设计,建立翻转课堂,实现以学定教。课上,依托云教学平台授课,采取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通过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验、答疑、签到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云实训平台,建立虚拟仿真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岗位任务的智能化操作,犹如游戏般的实训既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又能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导向、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平台成绩分析显示,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分类设计作业任务,并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评价反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见图2)。三是要推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云平台打破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拓宽思维广度。课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及问题导向等方式参与学习,发挥个性特长,加深思维深度。课后,学生通过云平台成绩分析显示,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教师给予的学习评价、建议及辅导,及时改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四是要建立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评测、学习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方法,提供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2],构成动态综合的智慧评价模式。首先,智慧评价贯穿于全学习过程:课前评价学生预习情况,课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及实训操作表现,课后评价学生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其次,智慧评价具有诊断修正的功能,由于评价具体、实时,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及时掌握各自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智慧评价能综合反映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情况,包括学习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及练习、考试测评、团队协作、实习实训等,构成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面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对财会人才的新要求,必须科学合理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训实践;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对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总会计师,2016(10):15-16.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5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具象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来讲,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微课模式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3 信息化资源。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

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素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校内课程资源网站中的模具、设备等图片,加工视频及动画、案例库、习题库、电子讲义、注射机使用说明书、电子书、自主学习课件等;

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网络互动及答疑:网络论坛,QQ平台;

网络评价:师生共同进行,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测评。

随着免费而简便工具被应用频次的增多,创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变得十分简单,并可利用这样的环境为学习者的社交、职业发展、学习和其它活动提供支持。一旦找到所需的网上资料,就可以使用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聚合内容,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进行储存、标签识别、分类或监控,还能够非常简单地对资料进行多目的转化,无须掌握网页构成的专业知识。[2]

2 教学策略

在教学模式上运用了21世纪后教学设计领域新的热门理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资源与服务,结合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课内课外活动。

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学习两个阶段。

3.1 课前自主学习

3.1.1 学习情境:学生在课程网站上通过链接观看操作注射机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视频实况。真实试模生产的视频做到了“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及专业与职业能够达成对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真实岗位工作状态,明确岗位的生产情况,初步了解注射机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对试模生产过程中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控制面板上有哪些功能按键?如何操作生产出产品?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

3.1.2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查阅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教学平台上的电子教程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另外,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在课程网站上观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带有讲课声音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视频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重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做笔记,进行充分思考,不必担心遗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制作PPT时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了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平台。

3.1.3 课前练习: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设计了模拟操作注射机和让学生查找合适的工艺参数范围填写电子成型工艺卡片的课前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并且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3.2 课堂协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来了国内一些学校的群起效仿。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不是唯一,课改的着力点不应也不该只停留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当然,以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媒介,在资料搜集、保存、整合和作业的反馈及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确极具便捷之优势,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方式也会严重削弱师生间的互动。鉴于此,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团队协作和会话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2]

3.2.1 学习情境: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根据我校实训设备型号配套开发的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进行。直观、生动的仿真操作使学生犹如在真实的设备上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后续实训的劳动强度和成本。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2 布置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布置成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下发任务书。学生被分成四、五个人为一组,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分组,采用协作、竞争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独立探索。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完成任务,如本次课学生在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要根据课前练习中制定的成型工艺卡片进行工艺参数的设定。另外学生可自主探索进行手动操作试模的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态和塑料填充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高,有成就感。

3.4 协作探究。在工厂的实际试模过程中,成型件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何通过调整参数解决缺陷是本次课的学习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协作探究来解决难题,通过组内、组间可以进行积极讨论,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和在真实的设备上操作一样,仿真的注射机操作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模拟解决缺陷,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使协作探究式学习非常便于开展。在仿真操作平台上,很容易创设出能产生缺陷的情境,如果输入了不合理的工艺参数,就会造成短射等缺陷。缺陷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

4 评价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学生分组展示最终生成的试模卡片。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学生在组内要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对卡片上填写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给出评价及评分外,还要对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等方面给出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听课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等内容中的表现,最终形成考核评价表的分数。

5 教学反思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