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思想;运用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建模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数学内容较为繁杂,而高中学生的心智模式还不成熟,教师在高中数学中运用建模思想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灵活运用。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1.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语言把某种事物的主要特征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它主要反映数学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数学建模知识的完善和普及。

2.高中数学建模要解决的问题

高中数学建模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条件完全明确,问题有准确答案;第二种,条件不完全明确,需要在建模过程中对假设明确化;第三种,条件不明确,情况复杂,而且存在多个变量。在高中数学中建模一般步骤如下图所示: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运用

1.理顺数量关系,渗透线性规划思想

高中学生对事物有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而数学建模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关系,其中要用到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运用线性规划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根据影响所要达到目的的因素找到决策变量;其次,由决策变量和所在达到目的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目标函数;再次,由决策变量所受的限制条件确定决策变量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这样我们得到的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为线性函数,约束条件为线性等式或不等式时称此数学模型为线性规划模型。

2.多角度思考建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建模。主要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有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平面思维、组合思维,这些思维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数学建模中,从而帮助学生从全方位出发,建立数学模型。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指向实用性的,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如买房问题、银行贷款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能够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建立数学模型,要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关系,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模型的建模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12).

[2]王茜.构建数学模型 培养创新思维[J].成功:教育,2009(8).

[3]陆世标.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实例[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傅海伦.论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 数学建模 应用

前言

数学的研究是对模式的研究,而数学建模即是通过数学方法对现实规律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求解的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数学建模利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数学语言求解出了更为精确的方案。

而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得数学建模技术逐渐运用到了金融、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计算机本身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复杂的数学建模成为了可能,逐渐成为建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一、数学建模的主要特点

数学建模的分析流程包括:通^调查分析了解现实对象,做出研究假设,用数学语言构建约束条件,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数学建模与数学研究相比,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

1.数学建模与数学研究不同,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以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四道题目分别为:系泊系统的设计、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的影响、电池剩余放电时间预测、风电场运行状况分析及优化。可以看出,数学建模主要研究工业与公共事业规划等应用问题,比纯粹数学研究更为实际,更讲究可操作性。

2.数学建模中的模型设定具有主观性,合理修缮模型能够得出更为精确的解决方案。对于同一现实问题,不同的模型设定者的思路、角度、约束条件等参数都有所不同,因而数学建模中的模型设定是具有主观性的。在实际运用中,完美的模型很难建立,模型的多次修改与完善才能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数学建模涉及的学科领域更为宽泛,一般需要运用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数学建模的运用领域涉及到工业规划、环境保护、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数据的种类与数量往往十分庞大,运算过程较为复杂,一般需要重复引用并多次计算。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5年B题“互联网+时代出租车资源配置”为例,涉及学科包括交通规划、公共服务、人口学等领域,在建模求解中很可能将处理出行周转量、出租车数量、人口数等大量数据。

二、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建模运用中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为数学建模提供了海量计算与存储的强大支持。自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开始,计算机的存储与计算能力迎来了飞速发展。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更是使计算机的运行能力达到了新的量级。现如今,计算机的大容量智能存储与超高速的计算能力,使得气象分析、航空航天与国防军工等尖端研究课题的数学建模成为了可能。

2.计算机为数学建模提供了更为直观全面的多媒体显示。目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数字化的存储与显示方式被大量运用,使得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变得更加顺畅。在数学建模中,多学科的涉及使得建模过程中的显示、推断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机的出现大幅提高了信息传递、显示、交互的效率。

3.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的属性与数学建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计算机的辅助下,程序能够智能化地进行模型建立、模型漏洞的修缮,避免了低效率的计算过程。例如,某个关键数据或参数的修改,对于整个模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计算机不仅能够保存多个版本的计算结果,它的智能引用还能够使得各项计算自动引用修改后的新数据,从而使整个模型时刻保持统一。

4.计算机模拟能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模拟现实生活中难以重复的试验,大幅降低了实验成本,缩短了辅助决策的时间。由于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所需参数的值通常是不确定的,无法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且通过大量实验来确定参数的过程从时间、人力、物力等因素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从客观上无法进行。而计算机通过历史数据或者特定函数或概率关系能够建立预测模型,得到目标值的概率分布从而辅助决策过程。

下面我们以经济管理中的项目决策为例,简要分析计算机模拟的强大功能。

假设我们要启动某大型商场的建造,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项目成本与项目收益都是不确定的,我们便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辅助我们的投资决策过程。

(1)模型建立

建立基本的函数关系,构建目标变量。在本案例中,收入减去支出等于利润为最基本的关系,而利润最大化即为目标。

(2)具体参数输入

分析每项变量的影响因素,收集相关数据。在收入中,决定因素包括了消费人数和人均消费额,这两项参数又可由商圈人流量、地理位置、居民的人均收入、商场的档次定位几项参数决定。在成本中,商品成本、以广告费用为主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非经常性项目构成了主要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指标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例如商圈地理位置将影响到租金,商场的定位将影响所售商品的成本,而销售费用除了直接影响支出以外,在一般情况下也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这些复杂相关关系的运算量很大,使用计算机能够高效地实现计算和模拟。

(3)具体参数预测

分析每项细分参数的概率分布,控制输入。可以通过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进行预测。例如人流量、人均收入等都是不可控变量,可通过不断的实时数据输入进行预测,而销售费用等变量可通过内部管理进行调控,可以使用特定比例等方式直接进行静态预测。

(4)结果分析

根据各项变量的概率分布,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变量的特定值进行组合,从而得到特定组合下的利润值,最终得到利润在其值域上的概率分布,从而辅助我们的决策过程。例如,在利润为负(即亏损)的概率超过某个百分比时不启动项目,在利润超过某个值的概率超过某个百分比时启动项目。

笔者认为,计算机模拟集合了海量存储与计算、仿真与模拟等功能,是数学建模中最为强大的运用,大幅提高了决策过程的效率。现如今,计算机模拟已经在经济管理决策、自然预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建模中的主要运用工具

3.1数学软件

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是数值分析计算、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的高级计算语言,不仅能够对微积分、代数、概率统计等领域进行常规求解,还在符号、矩阵计算方面各有特长。这些软件是数学建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具。

3.2图像处理

(1)Photoshop: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主要运用于平面O计与图像的后期修饰。

(2)CAD:可视化的图像处理软件,能够实现三维绘图,广泛运用于工程设计领域。图像处理软件能够满足部分建模问题中精确构图显示的要求,例如工程设计等问题,CAD的三维建模能够有效协助决策分析。

3.3统计软件

(1)R语言:免费开源的统计软件,程序包可以实现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

(2)SPSS:入门级统计软件,能够完成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基础的统计功能。

(3)SAS:专业的数据存储与分析软件,具备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广泛运用于工业界。统计软件能够满足数学建模中对于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的要求,是建模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3.4专业编程软件

(1)C++:严谨、精确的程序设计语言,因其通用性与全面性被广泛运用。

(2)Lingo语言:“交互式的线性和通用优化求解器”,是一种求解线性与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强大工具。专业的编程语言能够结合、辅助其他类软件进行程序编写,完成特定情况下的建模、规划等问题。例如Lingo语言,便能实现在规划类问题中优化分析、模型求解等强大功能。

四、结束语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基础科学,已经成为了解决众多实际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而计算机作为规模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计算工具,将进一步扩展数学思想在众多领域的基础实践。可以预见的是,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学建模理论,将不断运用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协助人类攻坚克难,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永不止步。

参 考 文 献

[1]高瑾,林园.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应用[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54-57.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大众化 数学建模 教学模式

一、数学建模大众化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大量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增多,水平也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已逐步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数学教育观念也由“英才数学”转向了“大众数学”,其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是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素质,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大众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就是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即用为了认识客观对象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定量地分析对象的内在规律,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图表等近似的刻画和描述实际问题,然后经过数学的处理,通过计算、编程等手段得到定量的结果,以供人们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等参考。数学建模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医学、地质和工程等各种广泛的领域,成为对研究对象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

目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真正的“一次参与,终生受益”、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一届的规模最大的传统竞赛。参加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并很快适应工作。但竞赛毕竟是竞赛,参加竞赛的同学较在校生而言仍是很少的一部分,实现数学建模大众化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大众数学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建模大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一个基础,一个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并能学以致用。作为工科院校的一个分校区,针对当前学生的层次和校区现有条件,我们对数学建模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比和探讨,进行了以下探索工作。

1.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类主干课程中的渗透。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将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等主干课程中渗透,尝试改变传统的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各种计算软件,遴选典型案例库,穿插到正常的授课过程中,宣传数学建模,将数学学习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了解数学有什么用,怎样用,并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应用还需要继续学习,数学不是学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设选修课。数学建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建模的主要类型和方法等数学知识,更需要掌握常用软件(如Matlab、Lingo等)的使用方法、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写作能力。我们在校区范围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优秀案例》三门选修课,涉及到的主要建模方法有: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图论方法、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概率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法、对策论方法和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等。采用多媒体上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案例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亲身体会到,身边的实际问题是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感觉很有趣、有意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要借助数学软件求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相关软件的自觉性。

3.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启蒙和数学建模选修课的学习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很多同学对数学建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积极加以引导和鼓励,在校区范围内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小组活动比较自由,以自学、互相交流为主,主要目的是在校区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数学建模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主要是针对实际问题的某一方面,提出小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建立模型,并撰写小论文,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完成论文或报告。

4.竞赛集训。为了积极备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在校区范围内选拔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多数是选修课和数学建模兴趣小组的学生)组成数学建模研讨班,利用暑假为期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强化集训,内容一般是建模方法、软件使用和模拟练习。通过训练,大部分同学熟悉了竞赛的流程,掌握了竞赛论文的基本写法。根据集中学习结果,再选拔参加竞赛的队伍,并配备指导教师。

三、数学建模活动的启示

1.数学建模重在普及、重在过程、重在学生受益面。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如期举行,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尤其重视竞赛获奖和名次,这也是提高和刺激数学建模上水平的强有力指挥棒。但数学建模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为竞赛服务,参加竞赛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所以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重在普及、大众化,加大学生的受益面,不论水平如何,竞赛结果如何,重在学习的过程。

2.数学建模促进教学改革。几十年来,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明显的改变,重经典轻现代,重解析轻计算,重连续轻离散,重理论分析轻综合应用,重闭卷考试轻综合考查。数学建模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将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自己在计算机上实现,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教学效果。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主干课程中的渗透,小模型、小案例的引入,将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

3.数学建模促进科学研究。数学建模是“问题驱动的数学”。做好数学建模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还要有经济、生物、环境、工程等专业知识,要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和仿真等计算机手段,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数学建模大众化教学模式已从学生受益面、提高竞赛水平、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以期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静等.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乐励华等.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2.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4

运筹学是一种研究在给定的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

运筹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应用性

运筹学就是从实践和应用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应用性。目前,除了传统的应用领域外,运筹学已广泛应用于航天、通信、自动化等高新技术领域。

1.2 综合性

运筹学是一种综合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运用。

1.3 最优性

运筹学强调最优性,既在空间上寻求整体最优,又在时间上寻求全过程最优。

2 数学建模意义

2.1 数学建模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大学数学课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甚至害怕。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足,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大大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建模的题目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热门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建模活动,能够充分体会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数学建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由于实际问题各种各样、千变万化,故数学建模题目大都灵活性很强,事先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但只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合理可行、具有创新性,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因此,数学建模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3 数学建模能够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建模问题主要来源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故解决它需综合运用相关各个领域的知识,但任何学生又不可能全面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而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就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汲取和利用,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建模在运筹学中的教学案例

综合上述运筹学的特点和数学建模的意义来看,运筹学应该是与数学建模结合的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运筹学的教学上,一定要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并密切结合数学建模的案例。

例1 “田忌赛马”问题

在上运筹学的第一次课时,我就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与齐王赛马,两人各有上、中、下3个等次的马,两人规定三局两胜。若按同等次比,齐王的马均比田忌的马略胜一筹,田忌肯定会输;于是田忌想出一个策略:用他的一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终获胜利。

分析:这是我国著名的一个历史故事,田忌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统筹考虑,取得了最佳比赛成绩。这个故事的引入,不仅充分体现出了运筹学的优化思想,而且避免了直接给出运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枯燥乏味,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 “学生选课问题”

某高校规定,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至少学习过3门数学课程、2门运筹学课程和2门计算机课程且考试或考查合格才能毕业.这些课程的编号、学分、所属类别和选课要求见表1.如果某生既希望所学课程的数量少,又希望所获学分高,那么他该如何选课呢?

表1

分析:这是一个学生非常关心的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属分配优化问题,可建立一个0―1规划的数学模型,由此可引出整数规划及0一l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又可引出多目标规划问题。

例3 “服装评判”问题

设U ={款式花色,耐穿程度,价格费用},V ={很欢迎,比较欢迎,不太欢迎,不欢迎},现有一服装,其相关信息见下表2,请对其中单个元素进行评价。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上述所有单因素组成一评判矩阵:

A=0.7 0.2 0.1 00.2 0.3 0.4 0.10.3 0.4 0.2 0.1

由于每个人的性别、爱好、经济状况等的不同,对服装的三要素U所给予的权数也不同。若某班学生给出的权数为B=(0.5,0.3,0.2),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得该班学生对这种服装的综合评判为:

R=BA=(0.47,0.27,0.21,0.05)

它表示的意思是“很欢迎”的程度为0.47,“比较欢迎”的程度为0.27,“不太欢迎”的程度为0.21,“不欢迎”的程度为(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7页)0.05. 按最大隶属原则,结论是该服装很受欢迎。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已成为支撑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由于社会各生产部门均需借助于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将实际问题和建模思路加以有效结合,完善数学建模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实践性人才。

1、数学建模的内容及意义

数学建模,指的是针对特定系统或实践问题,出于某一特定目标,对特定系统及问题加以简化和假设,借助于有效的数学工具,构建适当的数学结构,用以对待定实践状态加以合理解释,或可以为处理对象提供最优控制决策。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是采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旨在锻炼学生的能力,数学建模就是一个实验,实验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并能够将其用于日后工作及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特点如下:抽象性、概括性强,需善于抓住问题实质;应用广泛性,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应用;综合性,要求应具备与实际问题有关的各学科知识背景。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积淀各领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及数据处理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由此可见,数学建模对于优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完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作为多学科研究工作常用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是实际生产生活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上文已经提到,数学建模过程中,多数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和固定解决方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要求高校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改革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多样性。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多对理论方法加以介绍,而且重点放在讲解与点评方面,学生独立完成建模报告的情况较少,如此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高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差,难以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有必要加快创新和完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策略

3.1科学选题

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题的科学与否,当前,可供选择的教材有许多,选择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教学计划、学生水平及教材难易程度。具体而言,在高校数学建模教学选题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价值性原则。即所选题目应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解释,包括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等;2)问题为中心的原则。是指建模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题目时,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将问题作为中心,组织大家开展探究性活动;3)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必须源自于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及研究能力,经学生努力能够加以解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4)趣味性原则。所选题目应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建模兴趣,同时切忌涉及过多不合实际的复杂课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学生研究过程能够保持足够的积极性。

3.2多层面联合

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模方法的各个层面,做到多层面联合。一方面,应着重突出建模步骤。对不同步骤的特点、意义及作用,以及不同步骤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从建模方法层面上,对情境加以创设、对问题进行理解、做出相应的假设、构建数学模型、对模型加以求解、解释和评价。在各步骤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着同一个建模问题展开,着重对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已知条件进行考察,对模型构建过程加以引导和讨论,力图对不同步骤思维方法加以展现,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各步骤及相互间的作用方式,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建模方法与思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构建模型提供依据和指导。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广普性建模方法的应用,包括平衡原理方法,类比法,关系、图形、数据及理论等分析方法。同时,善于利用数学分支建模法,包括极限、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图论、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合作对策等建模方法。在针对各层面建模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各层面分化为具体的建模方法,选择对应的实际问题加以训练,实现融会贯通,必要时可构建“方法图”,从整体层面研究各建模方法、步骤及其同其他学科方法间存在的多重联系,从而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数学建模方法结构体系。

3.3整合模式

所谓的“整合”,即关注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数学建模整合模式指的是加强大学各年级的知识整合,对其相互间的连续性与衔接性加以探索,以便提高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在模式整合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核心课程、活动及潜在课程的整合,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微积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课程;潜在课程主要指的是单科或多科选修课;建模活动,指的是诸如大学生建模竞赛、CUMCM集训、数学应用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与之所对应的建模教学结构,包括如下模块:应用数学初步、建模基础知识、建模基本方法、建模特殊方法、建模软件、特殊建模软件、经济管理等学科数学模型、机电工程数学模型、生物化学数学模型、金融数学模型、物理数学模型及综合类数学模型等。本文提出“三阶段”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针对的是大一到大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旨在培养其应用意识,使其掌握简单的应用能力。教学结构包括应用数学初步、建模入门、软件入门、高数、线性代数案例及小实验。第二阶段,面向的是大二到大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用以培养学生的建模及应用能力。教学结构主要包括建模基础知识、建模基本方法、建模软件,以及经济管理学科数学模型,或机电工程数学模型、生物化学数学模型、金融数学模型、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开设建模课程、群组选修建模课程、讲座、CUMCM活动等教学模式开展;第三阶段,面向的是大三到大四年级的学生,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意识及应用能力。教学结构包括建模特殊方法、特殊建模软件、综合类数学模型等模块。通过CUMCM集训、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3.4分层进行

数学建模教学应分层进行,根据学生掌握、运用及深化情况,分别以模仿、转换、构建为主线来进行。

3.4.1模仿阶段。

在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模仿能力必不可少。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要求学生对别人已构建模型及建模思路进行研究,研究别人所构建模型属于被动性的活动,和自我探索构建模型完全不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侧重于对模型如何引入和运用加以分析,如何利用现有方法从已知模型中将答案导出。在建模教学过程中,这一阶段的训练很重要。

3.4.2转换阶段。

指的是将原模型准确提炼、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或将具体模型转换为综合性的抽象模型。对于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而言,其实质就是多种数学模型的组合、更新与转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转换能力。

3.4.3构建阶段。

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时,基于某种需求,需要将问题中的条件及关系采用数学模型形式进行构建,或将相互关系通过某一模型加以实现,或将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简化、取舍,经组合构建为新的模型等,再通过所学知识及方法加以解决。模型构建过程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非逻辑思维,还要采用机理、测试等分析方法,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类比、系统、具体,想象、猜测等过程,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加增强学生逻辑及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注重全面及广泛性,尽量掌握更多的科学及工程技术知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辨识系统、准确分析机理,构建模型加以解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枢纽。在高校数学建模教学中,必须注重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需求及兴趣,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研究,鼓励大家充分讨论和沟通,使其知识火花不断碰撞,求知欲望逐步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杨启帆,谈之奕.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取得明显人才培养效益[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11):84-85+93.

[2]王宏艳,杨玉敏.数学教育在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经济类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38-40.

[3]胡桂武,邱德华.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创新与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116-119.

数学建模规划类问题范文6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建模教学

2003年4月国家出版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新标准对数学本质的论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与这种现念相对应,在课程设置上,新标准将数学探究与建模列为与必修、选修课并置的部分,着重强调教学活动之外的数学探究与建模思想培养。因此,可以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正式走向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现代路线。

一、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

根据新标准的指导精神以及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规划,本文认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作为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必须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这里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进行课程设计,勿庸质疑,这是实用性原则的最核心体现;其二是保持高中数学的承续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这要求课程设计的题材选取必须与高等教学体系和职业需求体系保持一致。如果说,第一层含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开放性,那么第二层含义则更多体现了数学应用的针对性。

2.思想性原则

正如实用性原则所指出的,课程设计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但教育理论同时也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数学探究和建模的研究思想的把握将给予学生终生的财富,而非某个特殊的案例和习题。这就要求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提炼出一些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一般性模型和理性分析思路,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训练中学生才能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入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示例设计:“我的存折”

笔者总结了几类重要的教学题材,按照数学分析原理可以有:最优化建模(如校车最优行车路线)、均衡问题建模(如市场供求均衡)、动态时间建模(如折现问题)。另外,按照不同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次数)、社会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金融数学应用)和日常生活应用探究与建模(如球类运动过程中的数学分析)。而按照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设计,数学探究与建模又可以分为函数与不等式类建模、数列建模、三角建模、几何建模和图论建模。事实上,不同标准的分类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但这样的分类对学生形成数学分析的理性思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以银行存贷为例对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进行举例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生活离不开金融,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要群体必须学会如何支配和规划他们自己的个人理财生活。因此,选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银行存款作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的题材是恰当和有意义的。“我的存折”将以高中生的个人零花钱(压岁钱)为题材进行设计,假设小明每个月将有10元的零花钱剩余,银行提供的月存款利率为2.5%。如果小明将高中三年所有的剩余零花钱都及时存入银行,那么他毕业的时候能得到多少钱?

分析与模型建立:实际上这是一个整存整取问题,其适用的数学知识是数列理论。首先,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一般公式:设每月存款额为P元,月利率为r,存款期限为n个月,第i个月初存入的P元期满的本利和为Vi(i=1、2、3、…),则:

V1=P+P×r×n=P(1+nr)/V2=P+P×r×(n-1)=P[1+(n-1)r]/V3=P+P×r×(n-1)=P[1+(n-2)r]/……/Vn=P+P×r=P(1+r)

因此,期满时的本利和,即A=∑i=1…nVi

将上面的计算公式代入并整理可以得到:

A=∑i=1…nVi=P[n+(1+2+3+…+n)r]=Pn[1+(n+1)r/2]

由此可以看出A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金Pn,第二部分是利息Prn(n+1)/2,而整个模型建立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等差序列的求和。根据“我的存折”中给定的数据,P=10、r=2.5%,n=36(不考虑闰月等因素),代入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小明高中毕业时可以得到:

A=10×36[1+(36+1)×2.5%/2]=526.5

对这526.5元进行分解,可以得到本金为360(Pn),利息所得为166.5[Prn(n+1)/2]。

以上是基本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扩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比如可以考虑利息每年一结算,结算利息进入复利过程;也可以考虑不同金融服务产品(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最优存款策略等。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研制正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它注重对学生深层次生活的现实关照,尽量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相合作、共同创新,使他们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