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1

近半年来,教育界谈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学生核心素养”。这个词儿很热门,几乎所有基础教育方面的研讨会都提到这个概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可谓与时俱进,人人不甘落后啊!更有个别学校竟然已经组织展示活动,拿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实在让我们这些还停留于思考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层面的同行“刮目相看”。不管怎么说吧,这种教育的快文化现象至少再一次说明: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未来教育研究的热点。这确实是一个我们今后教育研究与实践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会牵动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修改、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再建设、中高考与学生评价变革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说任重道远。

不过,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当许多学校已经抓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要忽视,甚至应该高度重视,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因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急急忙忙从形式上、表面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弄清楚了,教师自然会实现教育教学的转型,自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素质很可能难以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师资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只会讲授课本知识,自己没有创新意识与精神,那么又怎么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有的教师自身就缺乏人文素养,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夯实人文底蕴呢?因此,培育与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

客观地讲,目前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多,谈教师核心素养的少。但是,冷静想一想,办学的主要力量依靠谁呢?一定是教师。办学质量的保障是什么呢?是教师质量。记得一位教育界的老领导曾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会高过它的教师质量。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还得回到提高教师水平上来。认识到了这点,搞教育管理的各位同仁才抓住了改革的关键,才找准了自己的发力点。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呢?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时髦名词满天飞的今天,我仍然把“热爱学生”作为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语呢?因为在基础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坚信,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不论学校形态如何存在,教师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也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所以,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职业性,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前教育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需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抓住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机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为学前教育机构输送第一线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使其满足区域性行业发展规划和要求。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职业能力是指对人类活动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由于职业能力与岗位胜任的工作能力相关,它注重应用性和针对性,需要合乎逻辑的创新性思维。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是面向一线学前教育机构的应用型岗位,需要从事的是学前儿童的教育与活动内容,他们是推动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基于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基础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首先是思想道德素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促其形成对学前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认同感,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具有更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现代科技知识素养,促其形成提升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给幼儿,可以用高尚的职业道德引领幼儿,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和渗透。学生还应当具备基础计算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与质疑创新能力,以基础能力培育奠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架构的基础。

(二)专业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三方面。

1.专业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而要学习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掌握前沿专业理论知识,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初步生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习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并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观察和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例如,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采用游戏、模拟课堂、情境表演与说课比赛等方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1]

2.专业技能

一是普通话语言技能。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标准普通话是必须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至少应当达到国家二级普通话甲等水平。二是保健教育技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也要有系统的了解,应细致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观察、记录和了解幼儿的行为活动状态,对于幼儿常见疾病、传染病、外伤等能够快速有效地及时处理,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实施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和妥善处理,进而对幼儿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引领幼儿进行自信、独立的自主活动和实践。三是组织游戏活动技能。学生还要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具备弹、唱、跳、画等技能以及折纸、泥塑等手工技能,能够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和情境扮演活动,并在与家长进行全面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下,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开展适宜幼儿的一日生活实践活动,要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选取适宜的游戏材料和工具,在有效的游戏时间保障之下,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玩伴、游戏材料和游戏方法,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幸福成长的伴侣。[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引领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科学的专业教学态度实施幼儿教育。

(三)关键核心能力

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倡导之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要高度关注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培养,将其贯穿和渗透于学生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判别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

1.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即学习能力,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我完善能力,是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自我学习和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深入地思考,学会学习,具备钻研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搜集相关的教育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实践。

2.社会能力

具备社会能力是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跟随社会发展进程进行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调整与发展,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善于和幼儿家长交流,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在与社会各方面资源协调和配合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为核心,创设以教师为轴的辐射型的、开放式的交流环境,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真诚对话和理解。[3]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培育路径探索

(一)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创设各种平台,从思想意识领域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幼教专家和骨干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现场,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或者到校外基地见习观摩,在学生与优秀教育人员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不拘一格的幼儿教育形式,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和经验讲座,意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并逐渐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借助校园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诸如舞蹈、绘画、音乐、美工竞赛和表演活动等,让学生在主题活动情境之中,增强职业认同感,主题活动也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注重师德师风培育,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是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他们的思想水准和道德意识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重视自我思想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高尚的人格和师德师风渗透、感化和熏陶幼儿,引领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推动幼儿积极、健康成长。[4]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模式,如项目设计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等,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为主轴,进行教学方案的有效设计和规划,将教学职业能力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在多维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下,增强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这决定了他们要具备相应的音乐教育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培养。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形式和内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其次,提升学生的音乐体悟与赏析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音乐体悟和赏析能力,才能聆听音乐、鉴赏音乐,应鼓励学生积累不同的音乐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从而增进其音乐鉴赏能力,在体悟音乐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精妙与博大,为终身音乐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再次,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现是一种极具实践意义的活动形式,拥有这种音乐表现实践能力,可有效表达和阐释音乐体悟,使欣赏者感受音乐表现者的情感和音乐技能,为此,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水平,选取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如针对性、适宜性、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曲目,展示自己的音乐能力,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和水平。音乐表现实践曲目活动需要常创、常新,要富于变化和动感,在变幻多样的音乐曲目之中,可以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技能之后,还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一些音乐创作节目,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以练习和把握。对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音乐旋律切入,让学生体悟音乐节奏架构,了解和分析曲目节奏组成并加以提炼,在了解音乐节奏架构的前提下,练习编写变奏和节奏乐谱。然后在节奏框架下,把握和创造音乐旋律,要使学生全身心融入音乐旋律创造,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和情感特征,可以采用集体小组创作的形式,合作讨论并反复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编写曲谱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音乐创作手法,自主创作音乐艺术作品。[5]第五,培育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也是幼儿教学所需的重要关键能力,在引导幼儿进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能力,要能够带领幼儿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在这些音乐情境下,引领幼儿感受音乐艺术。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掌握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和儿童曲目,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面,并传授相关的歌唱原理和保护幼儿嗓音的知识,学生还要能够通过钢琴(或风琴)的弹奏技巧,引领幼儿进入声情并茂的歌曲意境。

(五)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口语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口语技能的培养,需要把握个体性、行动性、情境性、反思性等原则,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口语技能。首先应创设良好的口语情境以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幼师口语教学中,可精心创设相关情境,模拟幼教教学情景,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幼师”与“幼儿”进入模拟情境,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也培养了其口语技能。其次可拓展课外延伸,在快乐实践中增长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快乐、开放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增强职业口语技能,累积幼儿教育实践经验。

(六)全面构建“双师型”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双师”素质培养,就其表现形式而言,首先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就其外在身份而言,“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也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就知识能力要求而言,“双师型”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知识与指导幼教技能训练知识。“双师型”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培养路径有两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可以采用短期培训的方式,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现场观摩、活动研讨等专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在假期安排岗位锻炼学习;还可以采用长期培训的方式,提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二是开展学生实践锻炼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教学任务,了解幼教领域新动向,并定期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提升学生的幼教实践能力。[6]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备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点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实现由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幼儿教育实践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王立敏.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61-63.

[2]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52.

[3]丘东晓,刘楚佳.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2011(5):70-73.

[4]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61-63.

[5]范小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77-82.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4

进入大众旅游代,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人才的竞争,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和职业教育中形成和表现出来了综合素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促进人们在职业中全面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由旅游职业意识、旅游职业行为习惯、旅游职业知识和旅游职业能力四部分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的提升,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身心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一、加强学生敬业爱业的思想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教育学生要努力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价值观。“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观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旅游业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旅游服务业核心标准,也是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我国旅游业步入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回升。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很想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扮演中国文化的解读者角色,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国民形象。旅游从业人员要向入境旅游者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爱国”意识。

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游客,游客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衣食父母,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要求旅游人员树立“游客为本”思想,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全身心地为游客服务,游客就会获得更多美的享受,真正感受到旅游从业人员的关心和服务,从而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

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就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塑造“至诚”形象,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玩得开心快乐,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塑造“至诚”形象,要求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始终把游客放在第一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对游客的关爱中创造价值。同时,塑造“至诚形象”,还必须要有创品牌意识,金杯、银杯都不如游客的口碑,每个旅游从业人员都要注重创品牌,树形象,砸了品牌,损坏了形象,不仅砸了市场,也砸了自己的饭碗。

二、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教育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旅游人才。但是现实却存在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制约全省旅游长远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才严重缺乏,旅游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即使进了旅游企业工作也是不安心。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酒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应该从事酒店和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应该是管理层,一线服务员应该是专科生,甚至更低层次人所做的事件,对基层工作岗位不屑一顾,认为做基层服务员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跳槽现象异常严重。据权威统计,每年至少有80%大学毕业生面临转行。

为此高等院校应站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始终不渝的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首先,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是为社会服务,为大大众服务的,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

其次,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做起,不能好高骛远。这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为其大”。就拿当前众多毕业生眼望的金融业来说,很多大学生不也是从当银行柜员等基层做起,数别人的钞票难道就比酒店工作高档吗?

第三,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广阔,旅游专业毕业生应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工作岗位出发,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想象,沉下心来做事,一定能够在旅游行业做自己的一片天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第四,鼓励教育学生注重旅游职业的生涯规划。高校要经常聘请省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家、旅游从业人员、优秀老员工进校以身示教,安排同学们到本地著名旅游企业参观发展史,拜访老员工,与老员工屈膝交谈,用优秀老员工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看到希望、看到发展、看到未来。

三、对旅游专业学生要进行四个能力的提高教育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

由于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思想素质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差异较大,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家族的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对金钱、物质、人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也不乏不明是非的员工。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要受老员工的影响,出现站队伍、分帮派随大流,搞破坏、说坏话、占便宜等不良风气,否则会可能影响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就是要有自己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判断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不能说。提高辨别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学旅游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和考虑自己的言行,用管理者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免疫力,是指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游客的指责,刁难等情况,被同事误解了,受委屈了,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生活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旅游行业,由于大学想问题和做事情的角度、高度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语言沟通有一定的障碍,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沟通技巧欠缺,往往会出现“误解”、“委屈”等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免疫力,很多人不能经受住这种冤枉,就会导致工作带着阴影,影响工作效果。

提高免疫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把这些误解、委屈当成工作过程的小插曲,合理的或者叫锻炼,不合理的当作磨炼;另一方面,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责任换位思考,相信误解和委屈总会会消除的,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忍耐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在没有机会时,应不急躁,不浮躁,静得下来继续积累,并在学习、工作中等待机会,把握机会。有的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工作积极,深得游客赞扬,同事们反映也很不错,就产生要加工资,要提拔等之欲望,当这些欲望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不安心甚至萌生跳槽换单位等想法和举动。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忍耐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在隐忍中坚持的人才是有成就的人;另一方面,要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过程,学精一门,比什么都似懂非懂要好得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学会在忍耐中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多向老员工、前辈们虚心请教,学习前辈们如何在隐忍中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在隐忍中提高水平。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在实习、工作中跳出原在校对学习的认识,真正融入旅游企业的学习,工作氛围,掌握企业工作中的学习技巧。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中职德育 行为习惯教育 职业素养 成才教育

依据《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每个职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中职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要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出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高质量完成直接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为此,我校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素养。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职教有的育人模式:即以“成”(成型、成人、成才)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线,以严格管理加赏识教育为手段。以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成型”教育

“成型”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通过对学生入校后的军训、学习校规校纪、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举办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讲座等,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在对学生实行以爱为根本的人性化管理同时,采取勤跟勤导、严抓严管严惩的手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之达到成型的要求。主要方法和途径如下:

(一)规范教育

新生开学后,即进行十天的入学系列教育。首先完成七天的军训,通过军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然后召开校规校纪大会、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校规校纪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用校规校纪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公布《建平县职教中心学生量化考核方案》让学生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的具体要求。由礼仪老师讲解有关文明礼仪的要求;聘请公安人员及律师讲解有关安全及法律常识,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二)严格管理

对学生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全员包括由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老师、宿舍老师共同组成的德育教育队伍;全程包括学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都有专门老师负责监督管理;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是在教室上课、在实训基地实习,还是进行各种活动都有相关老师管理。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对学生严抓、严管、严惩,组建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惩那些在校园内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逃宿、上网吧的违纪学生。

(三)赏识教育

在对学生严抓严管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富含大爱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人文化管理的最好方法。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是缺少关注与欣赏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对未来都没有自信,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饱受老师与家长的斥责,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就是用关怀、肯定与爱来鼓励他们重新创造自己的世界,重新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目标,让学生重新塑造自己。因此,我们制定了系统具体的赏识教育方案,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如:开展“进步之星”评选活动,“寻找优点”活动,开展“学生特长展示”活动,设计“一人一职”活动。这些活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由的发展、快乐的生活。

(四)量化管理

依据《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实施量化管理。主要做法为:每名学生学期量化考核总分100分,按照学校制定的《德育量化考核方案》和《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进行加分或减分。对于学生德育量化达不到及格分数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学生的量化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升学、就业、贫困资助挂钩。同时,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与班主任的评先选优、绩效工资挂钩,从而激发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职业素养教育

中职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出发,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形象、职业审美、职业体能等。目前我校制定了四大主干专业,即汽修专业、数控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并按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目的是在学校环境下,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职业生活的人才;在专业环境下,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清晰职业方向的人才;在岗位环境下,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特定岗位的标准人才。

这样,通过对新生一年的严格管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基本形成,性格方面也日趋成熟,已达到成型的要求。

二.“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年,用一年的时间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成人培养。这段时间将完成下列任务:

(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二)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顺利成长必经之路,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学生关爱生命、重视生存、保护环境。

2、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感恩,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懂法守法。

3、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6、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如下:

教育学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