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一、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会:会听讲,会学习,会做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

会听讲:即做好课前准备,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

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观察,善于总结,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我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了就会有用,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提醒自己,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从生活中学习。

会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作业时,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从要求书写规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会做作业。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对同学、老师、学校各方面相当好奇,因此,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不容易进入状态,为了转移他们的视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周布置他们进行一次总结或反思(50字以上即可),内容包括本周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已掌握的知识,知识网络结构,还未解决的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即复习和反思了本周学习的知识,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改正,为下周的学习明确了方向,通过总结、反思提醒学生把心思和时间放地学习上。

三、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地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必无芥蒂,在课堂内、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说出自己真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有效教学

在开县第六届骨干教师培训期间,进修校李胜利教师给我们提出了有效教学要回答三个问题:

1、把学生带向哪里

2、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

3、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

把学生带向哪里——教学准备,实际是教学的重心前移,进行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重点。包括调研学习情况,研究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包括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教学实施,借鉴中感悟,实践中探索,学习中升华,反思中前进。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注重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针对性地设置例题和练习,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同的教学实施过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教学评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师生鼓掌、等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物和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初中数学新教材、新理念、新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1]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数学模式。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多地发挥主导作用,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二、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觉得每个知识点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⑴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⑵具体转化方法是采用添线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⑴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⑵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⑶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⑷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总结出许多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既活跃了思维,又锻炼了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乡邮政储蓄点和信用社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的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最后选派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教学,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师要特别关心后进生,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发展,时刻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这句话[2]。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启迪后进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后进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后进生思考的权利。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步,指引着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特点包括探究型、合作型的学习方式;更为人性化、图文并茂、新颖灵活的教材编排;更加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形成;突出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创新性等。这些特点不仅使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更为完整有序,而且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在数学中感受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充分体现了教学新理念与时代新要求,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必然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合理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包括好表现、好胜、好奇、好动等。而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应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呈现数学教学"。因此,授课教师应多设计出活泼、生动的场景来对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包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能够让学生在多样的形式中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快乐的一种体验。

比如在平面图形镶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感受,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自主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型学习,从而使课堂气氛更为活泼、生动。教师应给予学生空间,利于他们探索,给予学生时间,利于他们支配,给予学生机会,利于他们创造。另外,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的呈现与编排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适用探究式学习。

二、教学内容综合化、生活化

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开始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选择社会、自然与其他学科里的素材"。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

数学是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之中的。应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际来对知识进行理解,最终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对知识加以运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生活中的数学。比如在平面图形镶嵌教学中,可在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采集各种多边形,并拼出各类图案,再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展示,加强学生的感受,进而思考如何将现实数学化,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性,让他们能够以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另外,教师不应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孤立分割,而是要体现出各个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善于有机结合各个学科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各个学科里的数学。比如,在认识几何图形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各类大小形状的贴纸开展图画设计,或是运用电脑来设计图形。

三、开放的教学问题

学生的创造、探究与思考均来源于问题。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设计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创新与探索得到引导"。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探索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不断研究。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问题形式表现的,教师不应简单化处理问题,即直接将问题答案抛出,而忽视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或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太简单,而使学生失去了继续探究的意义。

比如在有理数加减法教学中,可将24点游戏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的算法。一改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数学教师应对新教材中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刻领会,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使学生能够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全过程。

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传统的老教材只是对各类习题进行了编拟,并且归类了各种类型不等式组的解情况。而新教材则特别将"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突出,使解题中的数轴作用得到了强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用数轴体验各类不等式组的答题,同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应的解题口诀归纳出来,便于学生加深记忆。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应是面向学生、面向现实的,力争让学生能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自主、主动地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初中学生好胜、好奇、好动,同时对于知识的探求、探索与创新精神也正在可塑时期。因此,教师应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教学中的中心思想,充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 理论联系实践; 表扬与鼓励; 多种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46-001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很多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学生都喜欢玩电脑,自然都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老师上课也应该比较轻松,但事实并非如此。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向其他学科一样按一个统一的大纲来组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教学大纲,不属于必修课,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所在地学校以及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高度相关。因此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二、学生虽然喜欢信息技术课,但他们并不是喜欢信息技术课本身上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喜欢利用电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老师一旦不同意学生的这些行为,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出浮躁不安的现象,自然老师的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勉强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三、因为现行初一上册的教材前面部分都是理论性的的知识,实际操作相对比较少,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就接触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三、理论联系实践

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四、展示作品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互助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

六、表扬与鼓励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

那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成了学校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是我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一点看法。

1.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知识结构相当严谨、紧凑,没有前面的基础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就无法学习,层次十分分明。而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其中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的前后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变得谨小慎微,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问题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因材施教,照顾整体。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总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由于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中小学几乎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要明确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注意处理好学习任务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让学生会学、乐学。要上好初中计算机课,教师须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重视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让两个人轮流操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初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就是要建设优秀的教育,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要正确认识新课改下的教育观更新教育观念

数学课程的改革,冲击者数学教师的一些旧有观念,也对数学教师本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数学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应正确了解和看待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实。具体来说,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让学生大胆动脑、动手、动口,尽力提倡按照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出数学规律或结论。且要在课堂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平均来讲,一堂课中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得少于50%,教师主导活动时间不得多于50%,并且在教学中不应以知识为“占有者”高高在上,而是设身处地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特别紧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地解决际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二、 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兴趣一一变要

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会”,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首先使学生“爱学”,所以课堂教学应围绕“爱学”“会学” “学会”来展开和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要达到学生“爱学”数学,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把握数学学课能引人入胜和喜闻乐见的特点,创造“爱学”的氛围。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刚好可以利用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令人心神摇荡、奥秘莫测无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与解读中找到加倍的乐趣和愉悦,并从身边熟悉的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开始,探索和认识数学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数学问题应用联系起来,体会数学科学知识与方法在人类社会实践 中的应用。只有教者所扮演的角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便能“爱学”,就能“会学”,从而达到“学会”,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他们把学习和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升华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其实,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源之间相互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让学生变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注重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或相近的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或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与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重视探究的过程中,师生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交流,彼此分享思考成果,沟通相互的感情体验,并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各自的生命价值。当然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我们应注意不同的教学方式适用与不同的教学内容。

四、要改革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手段很多,包括:板书、挂图、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视机、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