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60-1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灌溉渠系老化,灌溉面积萎缩
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运行50多年,虽然每年各地都会组织劳力清淤、修补、加固等进行补救,但农田灌溉主、支两渠全部处于漫流状态,宝贵的水资源一半以上都流失掉了。
1.2 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水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意识没有高度统一,对水利的基础地位认识不深,许多干部开展水利建设只是被动应付。不少群众对水患存在麻痹思想,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1.3 劳动力缺乏,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农田水利建设往往是被动进行
外出务工、经商现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不仅数量锐减,且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农村耕地丢荒现象严重。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故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加之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往往是被动进行。
1.4 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目前镇村一级经济薄弱,资金匮乏,大多数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项目,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严格规定,给政府资金增加巨大的压力。由此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这是农民群众最密切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基层干部最操心、最难搞的“心病”。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蛟河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精神,破解历史难题,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
2.1 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相关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重点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合办水利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总投入水平。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农水“民办公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对上争取工程项目资金;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
2.3 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 ; 水利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85-01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1、1、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1、1、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1、1、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2、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采取工程性措施,大量利用过境水发展低成本灌溉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
2、1、3、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1、4、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1、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2、1、6、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3、 结论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3
一、提高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农民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农民自觉的在政府引导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大多数农民固有的观念和思想,即使意识到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相应的收益,但是却在行动上缺乏作为,积极性不高。这是有很多因素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受益范围广,使用期长,人人都需要,对于我国以下进行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成为最典型的公共产品。而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也是将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来建设的。比如,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在生产之余公益的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在计算农业生产投入时,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用的是天然的雨水河水,在计算农产品成本时并不考虑水库,水渠的费用的;在其他年份,成本计算也只包括了农民花钱买灌溉用水的支出。农田土地、水利设施的成本并没有计入农产品成本。而这一部分成本就是由集体或者政府承担的,久而久之,在农民的思想认识中,这些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公共产品,自然没有积极性自己个人去承担农田水利建设。
二、农业收入已不再是主要收入来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是主要来源。农民主要是以务农为主,加上计划经济时代公社期间集体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只需要将农田水利设施稍加改动就可以加以利用了,因此,在这个时期,农民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是有一些积极性的。在耕地少的地区,农民会积极的开发荒废土地,扩大自己的耕种面积,增加家庭收入。在一些地区,承包地耕地如果发生了被水害损坏或水体流失,承包者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以修复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再也不局限于土地,开始发展副业,外出打工,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收入再也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庭收入中占的比重也不断在下降。青壮年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在各个地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不同。平原地区,易于机械耕种,这就使得闲置土地相对较少,劳动强度也相对较小。除了退耕还林因素外,在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区,闲置废弃的土地越来越多。大多农民宁可发展其他副业,也不愿在土地上过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整治土地,疏浚渠塘沟堰更是少之又少。有一部分人通过承包别人的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经营收入。但这些人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收入所得投入到农田水利设施的修缮中去。因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收益期限是长期的,而包租种植的期限却是短暂的。而对于政府来说,更多的是关注农业外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和财政收入,而农业投资大却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长久以来是需要财政补贴的产业,难出政绩。他们认为这是上一级政府和中央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三、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最直接和最终受益者。因此,发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我国重视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社会也迎来了新的形势,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最直接的货币奖励激励农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农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是对社会有利的劳动,是应该得到报酬的。多年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农民的经济行为也理应换回应有的报酬。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本身难以对农田水利建设这类基础设施进行调控和倾斜。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公共产品投资可以建立相应的回报机制或和政府签订必要的回报协议保证的前提下,许多像农田水利设施这类的公共产品也开始由私人来提供。因此,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宏观方面,采用必要的现代机械设备;微观方面,将农民的生产劳动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结合起来,采用报酬奖励机制。不仅实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让利广大农民,而且在以后长期生产中让广大农民受惠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尽管取得长足发展,但水利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要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可谓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目前,国家水利部门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而地方政府同样为了创造较高的GDP去搞工业、搞房地产建设,严重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
2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的渠系工程都是三四十年前所建,很多工程都出现了老化失修。全国有8.5万座水库,多数是改革开放前建设的,而且其中3万个中小水库目前需要维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连维修的工作都减免了,很多渠道和水库或被泥沙拥堵,或被用来排放污水。截至2007年底,中国病险水库已经占到了水库总数的42.5%。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从历史上看,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一直依靠的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强制动员机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实施后,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虽然减弱,依然存在在收取农业税基础上的“乡提留、村统筹”作为固定的村庄公共建设资金来源,并且从制度上仍然规定农民有义务通过“两工”来为村内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劳。但是,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使得乡村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不再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单纯依靠“一事一议”制度来筹集必要的管护资金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1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
国家应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为可以使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2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它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充足的资金资源是重要保证。过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事实表明,仅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足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筹资新范式,以此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融资难题。包括:a.财政渠道。b.市场渠道。c.发行彩票渠道。d.其它渠道。一是非政府组织筹资渠道。二是境外筹资渠道。三是个人筹资渠道。四是企业家捐助。
“3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源投入新格局。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历史角度看,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庄社区内的农民,他们是主要的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该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
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单方面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2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
2.1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这个问责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目前我国频繁的大旱大涝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政府的责任,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严重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小农水的问题。因此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
2.2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后,的确与过去相比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
2.3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我国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也很不同。应该在组织与制度上进行新的安排,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体现,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选择决策的依据,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农民的声音一直是缺失的。未来应该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这样农田水利才能真正搞好。
3倡议推广“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我国一直是季节性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在雨季时会下很多雨,而在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都不下雨。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大到大江大河的治理,小到沟田渠、堰塘的维护等等。这些设施在有雨时把多余的雨水贮藏下来,到旱季时拿出来用。
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所以,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调整水利投资方向,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如果能够从上千亿的水利资金中拔出600亿专门用于粮食主产区的沟塘渠堰建设,既可以增加1000万的农民就业岗位,又可以进行“贮水于民”的工作;既能提供就业岗位,又能使国家未来粮食安全有了长久保障,也不致于屡屡抗旱了。
三、结语
总之,应当继续发扬几十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好传统,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村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个人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5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和谐建设、自主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力水平落后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的小型农田,目前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普遍存在发展落后,技术员水平层次不齐,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人员等问题,当然这也许与县市及相关部门不注重项目有关,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一个项目的进行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骨干,只有拥有雄厚的人才力量,才能挑起大梁,承担起项目建设的重任,所以一定要注重技术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整体的科技水平,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创造深厚的基础力量。
2 监督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未建立完备的管理与监督体制,致使相关管理部门无法依据系统标准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还有一些县市及管理部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没有高度重视,一直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层次不齐,弊病百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都要有理有据,有1套明确的评判标准,方便评判工程是否合格,准备检验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性,所以无论如何都得建立1套完备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与监测体制。
3 工程负责权不明确问题
过去,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普遍低下,所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求也不是很强硬。相关管理制度也不严密,相关技术性人员也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管理人员不负责,工作人员也不负责的问题,不能有效做到上行下效。甚至出现一些工程后期崩塌,开裂都没有人及时处理的问题。可以实行责任到户,责任到人的体制,明确分配个自的任务与责任,做到有条不紊,出了问题有人可找,不要出现互相推脱,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搞不好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还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远远大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政府必须把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来讲,当务之急是在稳定提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人饮安全资金的同时,尽快扩大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以引导和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受益农户的投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2、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水利改革
一是要针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行政区域或水利工程为单元,通过对基层水利队伍的改组、改造、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加强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的农村水利建设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自身建设的做法,工程建设与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要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验收。要进一步调整农村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包括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办公条件等在内的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以不断提高基层水管单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加快农田水利立法,从根本上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薄弱问题
目前,涉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还没有。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投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设、管理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积极探索和谐自主的建设管理模式
让受益群众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将水业合作组织模式应用于更为广泛的农村公益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中,将原有集体资产与农民投工投劳为主形成的小型水利设施按照市场化手段来评估资产,明晰产权,将公益性水利设施资产定量化、股份化,并鼓励受益农户资本入股,参照股份制模式来管理和运作。
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村民通过民主方式组建互助合作的用水组织--村水业合作社。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合作社辖区内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供水调度,同时负责向用水户供水并按时收取水费和提供咨询服务。村民是小型水源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建立水业合作社,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并对其进行建后管理,从中收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工程的维护及可持续发展。村水业合作社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式制定章程,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人员,每年改选一次。在股份设立上,将上级有关部门补助的作为集体股,社员按每户投入,及投工折现作为社员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6
【关键字】农田水利灌溉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国家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是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一、 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灌溉效率与质量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灌溉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及时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顺利实现;其次,科学、合理的水利灌溉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缺乏这一重严重问题,可以有效缓解与避免农民争抢水带来的矛盾与纠纷;然后,水利灌溉管理还有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盲目性;最后,水利灌溉管理是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水利灌溉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二、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水平也逐渐提升,但是水利灌溉管理相关政策欠缺、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严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水平的提升速度。
(一)水利灌溉管理相关政策欠缺
水利灌溉政策是有效开展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水利灌溉管理相关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现有相关政策未赋予灌区足够自主经营权利;再如,税费是水利管理部门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某些地方为了增加水管部门收入,盲目鼓励灌区农民多用水,从而导致实际用水量大大超过了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资金严重缺乏
资金支持是水利灌溉管理的必备条件。水利灌溉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与此同时,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费用与日俱增。比如:多种经营费、新修水利费用、社会公益费等。
我国水利灌溉管理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拨款;第二,水费收入。其中水费收入占据较大部分比例。目前,我国水费水平还比较低下,水费收取率也有待提升,水挪用、拖欠现象日益凸显,不利于我国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甚至,部分灌区相关管理单位常年处于亏损状态,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无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久未动工或者长期停滞,严重违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性与计划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灌区的水管部门均处于多头管理的工作模式当中,未能及时制定科学、合理、详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部分地区即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书,但其可操作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欠佳,不具备投入实际工作的条件。
(四)管理团队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水利灌溉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不利于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提升农田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相关部门应从当地水利灌溉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的水利灌溉推广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节水相关激励制度,显著提升水利灌溉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应该大力推行用水时间的阶梯水价。根据用水时间的不同,将灌溉用水价格分成基本水价与超额水价两种类型。与此同时,还应当适当提升大量灌溉型用水价格,并且进行及时征收;另一方面,激励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给予积极采用节水技术的用户适当补贴。
(二)加大水利灌溉管理资金投入
提升水利灌溉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是解决目前水利灌溉管理资金缺乏的关键性措施。多元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调整并优化设施建设相关投资结构,把农民、政府、专业经营公司的投资进行不断整合并成立水利协会。水利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有权进行自主经营并且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励农民加入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当中,从而有效实现“政府投资为中心,会员、水利协会投资相围绕”的多元化投资格局;第二,还应强化水费的征收与管理工作,禁止相关单位挪用、拖欠水费;第三,减少并优化水分征收环境,逐步实现投资经营相关单位进行直接征收。
(三)加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首先,应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相关规划;其次,确定水利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内容,并不断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后,核算项目成本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再者,对于某些大型工程建设,应当委托专门设计院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建立一支高效、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高效、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提升水利灌溉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与基础。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并健全水利灌溉管理用人机制;第二,管理单位要积极主动吸纳现代化管理人才,为整个管理队伍提供新鲜血液;第三,明确惩罚与奖励制度。一方面,对于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对于不具备任职资格的工作人员应当要求转岗或者下岗;第四,建立并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最大化激发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当明确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有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肖培旭.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4,5(6):96.
[2]张德承.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290-290.
[3]王立成.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3,(10):138.
[4]裴晓霞.探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