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1
的出现、网络社会密度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本文在
介绍社会化媒体营销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消费者当前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间的差异和特征,针
对初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企业提出一些营销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消费者行为特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1j.issn.1672-3309(s).2011.04.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55―02
社会化媒体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工具。这一从媒介角度定义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一种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外还与处于媒体中的人们相互影响:其二,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网络社会化产生的,可以说社会化媒体是技术与社会共同进化的产物。进入20世纪,因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社会密度赶上了技术的步伐,社会群体中互联网这个生命空间正逐步形成,这是互联网能够成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原因。
社会化媒体营销则是基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间的关系形成的产品或品牌信息的宣传。当前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企业过剩的兜售宣传,消费者早已显出抵触和疲态,传统的媒体营销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态势,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出现无疑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传播主体的变化,消费者由被动接受变为现在主动的内容创造者及传播者,基于这些新的特点归纳出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创新点:
1、为品牌营销提供更适合的平台
社会化媒体这一新接触点的诞生,是企业接触并融入消费者的新平台。通过社会化媒体,企业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一起来参与品牌的延伸与塑造,同时,还可以让品牌越来越归属于消费者需要的某种文化、时尚或潮流。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品牌渐渐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与信赖,
2、为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多元化渠道
社会化媒体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我们最常接触的微博、以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团购网站以及以内容为主的社交网站,都为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
3、以人为本的营销
较传统媒体及其营销方式来说,社会化媒体营销因其更容易接触终端消费者、并且围绕消费者因而更注重如何有效激发用户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更是要有趣味十足的内容和形式做支撑,从而吸引互联网用户自觉自愿地开展大范围传播,进而促成个人价值的发挥。
4、为企业和消费者间搭建了新的关系模式
与传统沟通方式,例如电话、邮寄、传真等相比,社会化媒体不论是时效性、沟通成本以及效果都明显优于前者许多倍。社会化媒体正是为企业能够快速进行市场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例如及时处理消费者的不满及投诉、及时应对负面新闻等。成功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又能挖掘出消费者对品牌的归属感,实现品牌再造的过程,达到品牌宣传信息传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形成人际关系的交流而不再停留在商业层面,从而品牌传播达到新的境界。
企业与消费者间建立的新型关系目前还尚在探索阶段,虽然企业放低姿态与消费者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就此与消费者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其中企业既是媒体又是受众时,关系的把控及企业作为赢利者如何实现价值,还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摸索解决。
在这场由技术更新引发的、新媒体产生及生活方式变革的浪潮中,消费者即媒体的受众人群在此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凸显出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特点:
(1)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感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介入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的极大化使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时还有精神性的价值需求,即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寻求归属感及认可,对产品或品牌内涵的人性化因素产生更感性的认识。
(2)女性消费群体的增长
女性群体的崛起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于2010年7月的《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网民虽然只占全球网民的46%,但她们更积极地参与网络活动。她们逐渐成为网络购物和团购的主要驱动力。ComScore的报告中显示,女性每月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比男性高30%,女性用户平均每月用于社交网站的时间是5.5小时,而男性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社交网站时间仅为4小时。
(3)乐于参加娱乐性的、体验式购物
体验式购物不仅是一种营销观念的变化,也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思考方式,企业注重了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注意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同时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者,全新的体验可以通过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及关联(Re―late)重新定义产品及其服务,表达个性化需求外也在寻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企业在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以社会化媒体社区一员的角色参与互动。本文针对初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企业提出一些营销策略,
1、进驻社会化媒体,建立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网络,寻找营销的目标人群
在各类社会化媒体上建立企业账户或许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搭建企业营销的社会化媒体网络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企业要根据营销的内容确定营销的目标人群。不同社会化媒体覆盖的人群可能稍有差异,企业需要做一些调研功课,了解目标人群到底位于哪些社会化媒体网络中。Web2.0提供了一些常用工具,例如Tag(标签)可以很好地将用户分类。
2、选择适当的营销渠道
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做什么,可能是企业在面对社会化媒体营销之初最经常提出的疑问,答案其实就在企业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的实践过程中。社交网站是社会化媒体中群体最为集中、用户粘性较强的一类网站,发展较好的例如人人网、豆瓣网,都建立了品牌社区。品牌社区的产生正是对顾客消费行为转变的一种响应。在品牌社区内,通过给顾客传递难忘的品牌体验来提高顾客忠诚度正是其目的所在。
3、基于内容营销的策略
社会化媒体发展之初,搜索引擎营销领域曾有句俗语:“内容为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可以随意写,感兴趣的访问者总会到来。而当内容作为营销的一部分在社会化媒体中展开后,企业就要利用社会化媒体社区传播内容或信息,并且与那些愿意阅读和传播的人们分享这些内容或信息。内容本身如果不能被人们发现,那么它的
价值也无从体现。
另一方面,有了社会化媒体这一传播渠道,内容本身也要尽可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和口味。消费时代的到来使得内容的娱乐性、趣味性更加重要,体验式营销、参与式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针对营销的内容设计企业应该考虑以下4点:实用性:可以体现在营销活动最终可让消费者获得怎样的好处,不论是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还是物质上得到实惠;趣味性:无疑是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最具吸引力、最容易被传播的引爆点。基于创意和新意的营销内容使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更乐于谈论、分享和推进,同时也让参与其中的消费者有美好或快乐的感觉:主题突出:当前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化媒体中可利用的工具多种多样,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甚至基于社会化媒体单独定制的应用程序,但不论形式如何多样,内容都应围绕营销的主题内容来进行,时刻让消费者了解营销的主体是什么;恰当的切入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互动不止是消费者的自娱自乐,而是给消费者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用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话来说,就是以商品为素材,塑造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抓住消费者注意力,为他们制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并为产品找到新的存在价值与空间。因而企业了解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或需求倾向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营销内容对这些切入点加以包装,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这些切入点会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不同印象,从而与消费者的需求接轨。
4、社会化媒体营销实施和过程监控
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取悦并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因而在营销策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保持与消费者顺畅的沟通,适时给予反馈和认可,发挥社会化媒体中企业人性化的优势。社会化媒体营销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不是短期促销,而是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而关系的维护更多则建立在营销活动中的互动接触及日常消息互动。
5、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果
至今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的评估还是其一大软肋,作为一种媒体,社会化媒体之上的营销不论从可测量性、传播可控性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先天的缺陷。但也并不是绝对不可测量的,当前已有一些软件及评价模型,例如中国领先的社会化商业资讯提供商CIC的网络口碑监测平台、社会化媒体的CIRCLE评价模型等。
未来针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的评估体系、评价指标会越来越完善,从而建立完整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体系。我们在期待这一新营销工具帮助企业获得更好营销效果的同时,也热切希望消费者也能从中获益,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注释:
(1)Muniz和O’Guinn(2001)在实证研究(以Fairlawn Neigll―bor―hood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品牌社区”(Brand Community)的概念
(2)《社会化媒体时代:运营第一营销第二》本文来源于l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原文地址:http://weiwuhui,com/4130,html
参考文献: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2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来讲,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而习得社会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念和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以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传承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个人通过能动地释放、外化自己的社会属性、本质力量,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生活,创新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因而,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适应社会和参与、影响社会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此,社会化的内涵当然也就寓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之中。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从近期的“复旦投毒案”等多起校园凶杀案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心理上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加之当下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矛盾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愈发突出。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表示心理出现困扰。具体看来,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消极
自我意识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中,犯罪者林某在某种程度上因其农村家庭背景,有一种较为不正常的自尊心和不自信,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发生偏差。同时,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形象性及独特性。就林某来看,其在自我意识上表现为自我矛盾型:内心的矛盾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统一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从而难以产生积极的自我,使得自我调节也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样,自我形象伴随着自我情绪体验,如林某在想象他人关于自己的外貌、行为、性格时就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二)人际关系矛盾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也是情感上的关系。它反应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幸福,紧张地人际关系不仅为人增添烦恼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在这起投毒案中,毫无疑问,林某与黄某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这构成林某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三)社会动机不足或者是过度
社会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需要所激发的。社会动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多数学生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就动机感强烈,但是有一些同学的社会动机表现的反而过于强烈,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同样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庸碌无为,成就动机不足。如此下去,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
(四)社会态度出现偏差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所构成的心理结构,使人们对人、事、己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并在他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对行为发生动力与调节作用。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的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内因决定外因,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不够端正、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等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其次是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当。这两个方面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欠佳,并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三)学校原因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首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障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其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度降低,进而使他们对社会化产生距离感和恐惧心理;再次,大众媒介以及新媒体的负面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众媒介和新媒体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信誉度、传播品质的下降以及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冲击。
四、优化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探析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尤其如此,在校时有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临近毕业会有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等,若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大学生就无法成功的进行社会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路径进行探析。
(一)从个人方面来说
1. 大学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地自我意识
从复旦投毒案以及近年来多起校园凶杀案来看,犯罪嫌疑人多数都是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矛盾型人格体现得较为明显。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影响。我们个体自身要学会确立统一的自我、积极的自我,使自我调节形成稳定性和确定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形成积极地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态度,加强自我控制,以巩固我们的自我意识。
2. 积极进行人际沟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万千宠爱,进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以后,由于生活方式、个性差异等等,极易引起人际关系矛盾。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良好的、积极地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人际关系是人际沟通的进一步基础。拥有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我们大学生进行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树立正确的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加之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权力意识、功利意识泛滥,因此,许多大学生并未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动机,不少大学生也认为权力压倒一切、金钱压倒一切,不以丑为丑。因此,成功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必须敦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
(二)从外部环境来说
1.发挥家庭教育的支持性作用
家庭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尽管大学生走入大学以后,家庭在时间、广度上的影响力相对衰弱,但是家庭环境、父母亲人依然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情感支持以及人生指导作用。
2.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阵地
首先,高校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鼓舞人、感染人;再次,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吸收国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这方面,美国大学的架构或可学习:内容上,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等;实施途径上,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等等。这些远较国内简单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几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更系统和全面。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新型 传播媒体 社会影响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地不断发展,新型传播媒体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促使传播行业不断的发展和兴起,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1.新型传播媒体的界定
所谓的新型传播媒体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不断升级传播设备,创新传播媒体的技术和,逐步细化传媒市场和传播新技术而产生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互联网等网络媒体;二是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型电视媒体;三是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等手机媒体传播媒体。
以上传播媒体都是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不断增加而逐步更替,并且在竞争中会加速更替的速度。这种更替和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新型传播媒体的影响
传播媒体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于人们的生活,还有助于便于政治、文化和经济信息的流通和改革进程,促使信息公开化。总之,新型传播媒体对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自然也是双向的,不仅存在积极的影响、还包含一些不良的影响。
2.1新型传播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传播媒体不仅对人们的个人的生活有影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也比较大,同时对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可能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1)对社会个人的影响
新型传播媒体加速了个人社会化发展。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新型传播媒体作为文化的具体体现,逐步在传递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传播着外来文化和新形成的各种文化,这就创造和积累社会文化,构成了个人社会化所必需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也可以为个人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向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更加多的现实中发生的案例,促使人们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有一种新的认识,通过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促使人们形成概念、思想和理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时时都可以接触到新型的传播媒体,并且通过交流和学习,可以促进人在传播媒体的具体内容的影响,达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的目的。
新型传播媒体在促使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也会给人们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新型传播媒体的信息量很大,尤其是网络在我国普及过程就缺乏教育和引导,就在新型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包含着众多方面的内容,还缺乏管理,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慎独意识也比较底下。这就使得人们在新型传播媒体下,人们在自认为是虚拟的环境中,从事一违法、犯罪的活动。诸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向社会传播虚假信息,散播影响祖国安定和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宣传非法组织等等。这些活动都会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2)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新型传播媒体对社会群体具有巨大作用,主要会影响到社会群体的规模、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与竞争、社会群体的领导和社会群体的决策等,从而增强社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群体间的沟通和缓解社会群体间的冲突。
社会群体的规模大小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而新型传播媒体则可以为这些社会群体提供各种有效的宣传途径。诸如,利用电视访谈节目对这些群体进行采访,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社会群体的性质、功能,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从事的社会事业,使更多有专业爱好的人参与到社会群体中,扩大社会群体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组织内部人员进行活动,利用网站和各种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此外,其他社会群体还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竞争,吸引各种不同专业的人员,组织各种高质量的活动,这样发展的较好的社会群体就可以和其他群体提供榜样示范,其他社会群体还可以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竞争。这样就可以形成交流和竞争相互协调的格局,促使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
在社会群体内部,可以利用新型传播媒体进行内部的管理和交流,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竞争。社会群体内部成员可以利用新的交流工具对于问题各自表达看法,让双方在非面对面的冷静的环境中,根据对方的表达,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协调好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同时,其他的社会群体成员可以发表看法,对矛盾双方进行劝解,逐步缓和双方的矛盾,实现群体的共同利益最大最优发展。
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和领导则需要公开的环境,新型传播媒体就为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新型的传播媒体中,很多工具都可以促使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比如利用博客或微博,或者QQ群的功能通知组织内部成员有关信息和讨论制定大家认同的制度和规则。这些对科学管理都有很多好的作用,也促使在管理中的公平,并且管理者可以受到大家的监督。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新型传播媒体对于社会群体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方面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诸如信息的安全和内部保密信息的泄露,不合法的社会群体的组建等等问题,都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做保证,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还要加强社会公民的素质,建立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
2.2新型传播媒体对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全球社会联系、全球文化和全球社会几个方面。新型传播媒体对中国进入全球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交流和获取就是各国竞争中的关键和核心。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到新型传播媒体获取各种信息,还可以获得各种商业信息和劳务信息。在全球化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依赖于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这就也是促使新型传播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型传播媒体对于全球化影响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全球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竞争。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来看,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多为负面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步的流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步淡化,而特别热衷于新型传播媒体带来的外来文化。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从韩流文化冲击中国以来,人们对韩剧、韩国明星的热爱程度达到了极致。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外国节日相当热衷。这些文化都渗透着外国的思想,这就是国外借助新型传播媒体对我国人民进行的侵略。
2.3新型传播媒体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政治制度和设施的建设,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既定力量和现实环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还会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所包含的内容都是主流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态度,对于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制度具有巨大作用。这种宣传力量可以增强人民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制度的理解与支持。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建议、与领导网络对话等方式参与到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这些都对于人们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巨大作用。
3.小结
通过分析新型传播媒体的社会中的个人、群体、国际政治和国家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影响力,可以看出这种新的传播媒体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影响。因此,引导人们科学地、文明地运用新型传播媒体,才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更加便捷、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曹荣芳、吴新宇、吴飞.北京奥运会媒体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6-18.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4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教育的、文化的和报道信息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具有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各种书刊、资料、信息、民族文献等社会职能作用,图书馆的公益性以及它的社会性,决定了图书馆将在我们的现代化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图书馆的公益性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教育的,文化的和报道信息的组织,它应当完全以国家的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对象收取直接费用。图书馆本质是一种社会福利设施,是一种公益性的公共事业,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征,它以免费服务或收取轻微必要费用服务于全社会或有关区域与部门,为社会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设施。
从经费来源上说,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维持的。根据宪法关于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的规定,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做出场所、经费等各项投入,用于满足社会知识信息需求,而社会公众是受益主体,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目的上的公益性质。
从单位性质上说,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做出各项投入,并非把它作为营利工具,而公共图书馆贯彻国家意图,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共对象之间是无偿服务关系,反应了图书馆履行职能在手段上的公益性质。国家无偿投资和图书馆非营利服务以达到满足社会知识信息需求的目的就是图书馆公益性质的基本含义。
二、推出多项惠民措施,体现图书馆公益
公共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源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向读者提供知识产品和信息服务,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使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以达到提高全人类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文化世代传承的社会责任,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1.优化自身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展开各种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有了资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一步活动,才能为读者提供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仅我国每年就有十多万种的新书问世,如果把外文图书、电子文献算进去,数量就更大,而公共图书馆经费相对紧张,图书馆需要对大量的文献资源进行甄选收集,然后根据知识门类、主题内容和使用对象等对文献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使其有序化,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价值。
2.公益性信息服务发展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制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对公益性信息的需求向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拓展,需求的热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法规信息;涉农信息,包括农业、农产品价格、气象等信息;公共事业信息,如医疗、文化等信息;对弱势群体扶助信息,如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信息、残疾人救济信息等。
规模日趋扩大。
在我国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主体是以下两类国有事业单位:一是隶属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情报所等,主要提供经济数据、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信息资源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主要从事图书、报刊、文献和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资源提供服务。这些国有信息机构主要特点有: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多数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如从中央、省、市到县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国家科技情报系统、国家图书馆系统等;人才结构比较合理。在国有信息机构中,一般都配备有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人员和从事技术开发的计算机软、硬件人员;设备比较齐全。经过多年的建设,国有信息机构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及其相关外部设备;信息资源具有一定基础。建设了包括文献资源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系统,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气象信息、旅游资源信息、投资环境信息等。
服务日趋多样化。
社会在发展,公益性信息需求逐步扩大,公益性信息服务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服务对象多样化。服务对象从以科研领域为主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延伸;服务内容多样化。对应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各种新的公益性信息服务不断涌现;服务形式多样化。呈现信息资源提供与咨询服务并举,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并举,文本、数据与多媒体信息并举的态势。
三、社会化服务是目前世界大形势下图书馆的办馆方向
所谓社会化,通常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就当前国际文化信息资源形势来看,社会办馆和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是办好图书馆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联系依赖,相互影响促进。社会办馆是办好图书馆的外在条件,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办好图书馆的内在条件。
研究探讨图书馆的发展策略,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而且要探讨图书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图书馆如何面向社会开放办馆,把自己置于社会之中,使图书馆社会化。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5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使营销人对于用户的感知与洞察更强、更有效,甚至比你更懂你的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比其它媒体更准确地感知一个用户的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度地去理解这个用户,进而设计相应的策略。移动互联网就像在端一侧的布局,像一个探针一样随时感知到用户的需求脉动,在获取大量信息后,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储备与挖掘。运用移动互联做营销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随时关注用户体验。与之相比,传统营销的各种策略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清楚到底是谁买了自己的商品,更无法掌握用户的消费习惯与行为,尽管产品没少卖,但对客户的了解与把握实际上极为脆弱,这样的营销模式在移动互联下的商业世界中是走不远的。
移动互联网为今天我们品牌营销带来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目前中国大陆4G智能手机今年出货量破亿台,年轻人中超过70% 的人在使用4G智能手机(2015)。有研究预测中国移动互联网带来社会与经济领域的产业的发展可能是美国的3至4倍。虽然目前中国国内贸易市场的规模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的电子商务特别是用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游戏产业的规模等都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整体金融体系规模还远不如美国,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今天中国的主流消费者已经是80后、90后。这些人基本不看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只看手机、上社交网络。他们在社会化媒体上,更愿意相信一个大V或者是自己微信上的朋友圈,传统广告的影响力正在被迅速地弱化(丁家永,2014)。在移动互联网下,品牌的首要作用就是促使消费者更容易地选择你的产品(品牌)。因此在移动互联下做品牌营销关键是分析客户心理与行为,解析客户消费习惯,一切以用户为重心,重视用户体验,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平台的社交媒体将在品牌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消费者在碎片化、移动化的过程中,营销人如何增加他们的消费欲望已成为社交媒体上核心内容之一。在移动互联下做营销,一定要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实现内容端分层次优化用户体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优化策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无论内容还是传播,都将以用户作为营销核心,成为品牌连接用户的纽带,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双赢。截至2015年10月,人们使用移动终端时,有80%的时间是在使用各类应用程序(APP),因此营销人可以对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进行定制,从而以更流畅的无缝形式将更丰富的营销信息内容与消费者需求、体验结合。另外根据智能手机特点,营销人可借助视频游戏传达品牌核心信息,也可分享品牌营销活动中用户参与的视频等等,这些对提高品牌黏性非常重要。
营销人成功地开展一项基于移动终端的品牌推广中既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无论进行任何形式的营销活动,都必须针对具体事项和投资回报作为营销目标,要确保商和媒体合作伙伴根据这些明确规定的绩效目标展开营销活动。通过营销实践,营销人员、商及媒体商都认为,提升品牌广告宣传效果和销售业绩并重才是最适合判定在线品牌广告成效的指标。要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媒体的实时属性,采用各类技术与广告网络和媒体合作,将有助于在活动期间实时监控绩效,并可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社会化媒体的含义范文6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的怪圈,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
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的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了一学年的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取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也就是管得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化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集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了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而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
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一般会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