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引言
2000、2006、2010年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参与水平提高,老龄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居家养老意愿占据主流,空巢、独居老年人显著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社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在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中也有反映,尤其是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其劳动年龄阶段,城乡劳动收入差距大,农村劳动者难以老年所需的资金,年老后,在如养老金、福利设施等方面国家投入资源更倾向城市,因此,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状况和满意程度应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84.4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7%;80岁以上高龄老人82.22万,占老年人口的14%;老龄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五。2013年,重庆市常住人口为2970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732.76万人,城镇化率58.3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37.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66%。其中,0-14岁人口占16.40%,比重下降0.2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1.72%,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8%,比重上升0.30个百分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困境。其中,低龄老人数量大也寓示着重庆市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一、重庆市城乡老人的生活状况
随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生活状况也备受各界的关注。重庆市城镇老人自我感觉“健康”的比例是47.15%,农村老年人则是35.25%,城市比农村高出11.9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老人自我感觉“基本健康”的比例基本相当。但农村老人自我感觉“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比城镇高出8.58个百分点。农村自我感觉“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也比城镇要高出1.4个百分点。
重庆市农村老人有劳动收入的比例比城镇高出34.08%,但有离退休养老金的比例比城镇低46.16%;农村获得低保的老人数达5.38%,比城镇高1.13%;农村有家庭其他成同供养比例为为41.15%,比城镇高出11.4%。但提醒的是,2011年新型农保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老人领到80元以上养老金的比例达95%以上。至于“其他”项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储蓄、保险、社会救济、出售财产、金融资产性收入和亲友赠送等,但城镇、农村老人的“其他”收入均较低,仅为2%左右。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以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茄子溪街道和梁平县云龙镇、合兴镇四个地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2013年在重庆市人口信息中心的带领下展开的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14份,有效问卷812份,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384人,占47.3%,女性428,占52.7%;60-64岁占29.3%,65-69岁占21.7,70-74岁占20.2%,75-79岁占11.7%,80-84岁占10.8%,85岁及以上占6.3%,已婚有配偶的占64.8%,无配偶的占35.2%,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87.1%,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2.9%。
(一)经济状况评价比较
农村老人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有48.5%的老人选择大致够用,30.28%的老人选择有些困难,11.4%的农村老人选择比较宽裕,8.9%的老人选择很困难,仅有0.7%的农村老人选择很宽裕;城镇老人超过被调查人员的一半近57.1%的老人选择了大致够用,22.9%的城镇老人选择了有些困难,11.4%的老人选择比较宽裕,很困难选项的选择比例为7.3%,选择很宽裕的城镇老人占比1.3%。可见,农村老人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低于城镇老人对于经济状况的评价。
(二)健康状况比较
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54.6%,城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60.8%。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比例大致相近,分别为25.5%和23.4%;而自我感觉身体基本健康的农村老年人比例却比城市老年人低14个百分点,自我感觉不健康但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比例高出7.2个百分点,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为7%,而城市老年人比例为1.8%。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比城市低,但是,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更高,生活能够自理能力也比农村老年人强,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城市老年人更需要医疗保健服务。
(三)社会支持比较
在农村老人情形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43.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12.8%,城镇老人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为33.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2.5%,商业养老保险为1.6%,企业或集体养老补贴为0.4%。由各项数据可看出,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占98.4%,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仅占2.3%;但城镇老人中,76.6%参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6%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有2.9%参与商业医疗保险;2.3%享受公费医疗,但仍有3.6%的仍未参加医疗保险。可见农村仅有新农合,但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医疗保险。
(四)休闲娱乐比较
可知,休闲娱乐活动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农村比例45.6%,城市为42.3%,城乡差异不明显;但是在读书看报这一休闲方式中,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城市仅有5.9%,城市却高于农村近16个百分点高达21.5%;体育健身方面,农村比例仅有2.5%,城市为8.8%,几乎是农村的4倍;麻将作为娱乐方式,城市居民14.2%也明显高于农村的6%;农村老龄人口用手机比例为7%,也低于城市的13.3%;至于上网,城市3.5%的比率依旧是农村0.4%的八倍以上。而农村在其他比例为8.7%,高于城市的0.9%。可见,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但农村老人休闲娱乐活动项目相对更为单一,娱乐休闲总体水平也较低。
可见,对生活不满意的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比例非常接近。但是,对生活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明显比农村老年人高,而认为生活状况不好不差的农村老年人又比城市老年人多。说明,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对生活不满意的老年人都是少数,认为生活质量一般的老年人却超过一半多,反映出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
四、重庆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本文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休闲娱乐这五大方面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口社会学特征选取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四个指标。经济条件包含经济状况、住房两个指标。由于调查问卷特有的限制性,本文只选取了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种数三个指标。社会支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三个指标。而日常生活则选取闲暇活动、家庭成员关系两个指标,其中,闲暇活动是测量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人口学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人口学特征包含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等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不同。研究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索人口学特征影响生活评价的规律,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可忽略;值得探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年龄越低、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是,城市老年人却没有存在此类或者相反的关系。
(二)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其对整个生活的评价。因此,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必不可少的变量。
不管农村老年人还是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对其生活的自评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经济状况自评月宽裕、没有领取低保的老年人对生活的评价越高。
(三)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是否经常患病、能否自理日常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心情,而一个人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就依赖于其心理状况,因此,选取了健康状况自评、有无慢性病两个变量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与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皆呈负相关。自我感觉越健康、没有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越满意;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可关系并不密切。
(四)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加强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建设,说明当前养老问题并不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本文选取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变量来分析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上表可看出,城市老年人只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才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而参加养老保险却没有明显的关系;值得反思的是: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生活越满意。
(五)休闲娱乐与生活满意度
闲暇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年人不用工作和学习,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就很多,那么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就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除去闲暇活动时间外,老年人的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与家人共同相处的时间。
由上表得知,体育健身、用手机等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都有影响,只是抛开这两项活动后,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打麻将等休闲活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同样有影响。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差别很大。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用手机对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同。但是,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和其他休闲娱乐之间的影响差别很大。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非常明显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公共娱乐、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因此养老服务的供给上,应当注重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农村图书室和村广播站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特别重视高年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老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社会支持因素特殊关注的是: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状况并不满意。这种不满意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不管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不能解决农村老年人日常消费和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农村和城市的保险待遇差别很大。因此,应该加快对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
[2]唐晓诚.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3]段昆.离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4]陈薇.武汉市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5月
[5]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草案)[J].ChinJGeriatr,oet.1996,Vol.15
[6]陈薇,周琼.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综述[J].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独居老人 社会支持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独居老人研究背景及意义
按照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步入老龄社会10%(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或7%(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标准,2000年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6.96%,到2010年上升到8.87%,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阶段,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总趋势为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的19.3%,到204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总人口的24.48%,届时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50年将达到4.4亿,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8 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属典型的老年型国家,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
截至2010年11月,空巢老人家庭超过49.7%,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随着生育率下降及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多,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还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空巢老人家庭里,约有30%左右为独居老人,其数量逐年在增加。
独居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大力关怀和支持,对独居老人开展生存状况、生活状况、生活质量及其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社区照料供给分析、社会支持状况及流行病、慢性病情况、意外伤害现状及护理、人身安全、再婚问题及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健康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生活服务和健康保健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方法
国内对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①生活质量调查表、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以及Ordinal Logit回归分析方法、Stereotype Ordinal Logit分析模型。调查数据采用SPSS处理分析,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内容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主要侧重在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价以及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分析等方面。李建新(2007),所谓社会支持是个体处在危机之中可获得的资源支持,这种支持来自他人、来自群体、来自社区,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社会支持还可以从感知或可获得支持和实际支持方面去理解,前者是指需要帮助时,感知到支持的可获得性,后者则是指实际可得到的。基于2002年的中国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在考虑人口社会特征和身体健康变量的情况下,应用Stereotype Ordinal Logit模型,从不同的纬度分析考察了社会支持对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不同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张磊(2002)分析和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对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和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两个量表测出的生命质量的不同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情况是与其生命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在社会支持方面较SF―36中文版量表更敏感、更明显。③陈传峰(2006),调查了272名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期望的现状和特点,结果发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很不平衡,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对老年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互助行为,住房情况和经济状况,以及心理需要和社会期望等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在不同侧面尚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④白涛(2012)为了解湖北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情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农村地区≥60老年人过去1年内抑郁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⑤张旭(2013)应用Ordinal 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支持方面和实质性支持方面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影响。⑥严建雯(2005)鉴于我国老龄化现状,回顾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种类,考察了我国传统的孝顺价值观和行为,着重分析了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服务,包括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照料,老年组织与公共老年服务,以及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⑦为了解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马静(2009)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008年5月对上海市黄浦区116名高龄独居老人进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增进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提供建议。⑧贺静(2010)对陕北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进行个案调查与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分析了农村独居老人群体存在的社会问题。⑨
4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对策
李兆良(2008)等对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提出全社会应积极关注空巢老年人,尤其应给独居、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⑩马静(2009)针对上海市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总体偏低现状,指出要提高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关注女性高龄独居老人健康,加大高龄独居老人照料力度和丰富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近年来,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尺度越来越小,出现针对具体社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典型案例分析少,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问题研究几乎没有,应该加强该区域典型案例的研究。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调查问卷样本数量偏少,导致从调查数据中对事实的真实性了解不到位,调查结果缺乏科学性。总之,切实提高独居老人社会支持水平,改善独居老人晚年生活质量,除了开展相关研究外,更需要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注释
①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② 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7.31(3):50-60.
③ 张磊等.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与生命质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82-83.
④ 陈传峰等.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201-204.
⑤ 白涛.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44-1047.
⑥ 张旭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9(1):46-51.
⑦ 严建雯.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服务[J].心理科学,2005.28(6):1497-1499.
⑧ 马静等.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9.26(3B):23-25.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敬老院老人社区护理经验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护理方法及内容
2.1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护理内容。
2.2.1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老年人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经验与体会
4.1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老年慢性病,慢性病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慢性病常常持续或反复发作数年,难以治愈,使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而吸烟、饮酒、缺乏锻炼、高盐饮食是老年慢性病危险因素[4]。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鼓励体育锻炼以及定期健康检查等社区护理措施,提高了老年人预防保健知识,使敬老院的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了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开展此种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敬老院老人的健康保健的需要,又通过减少就医率和住院率降低了卫生资源耗费。
4.2老人的健康观念需要提高。我国80%的老年人处在身心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康[5],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如何提高老人的保健观念和健康水平是我们这次敬老院老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农村敬老院的照护水平有待提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多是在农村临时雇用的,人文化程度偏低,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照护老年人的技能,在老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等工作方面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所以,要提高敬老院老人的健康水平,敬老院工作的照护水平是关键,在敬老院护理中,我们现场给这10所敬老院的照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他们的照护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新晨:
参考文献
[1]杨团,李振刚,石远成.未来20年农村老人照护的政策建议.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3]宋朝辉,罗惠芳,童苏宁,等.我国老年患者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24):040.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4
古人曾曰:“人生七十古来稀”,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正逐年提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平均寿命为72.5岁。因此有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的家庭越来越多,而这些高龄老人也成了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有些子女甚至限制了他们的健身运动,怕弄出意外。
然而这样做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甚至带来负面影响。进入老年后,骨骼更新过程发生了改变,破骨速度超过了成骨,使骨皮质变薄,构成松质骨的骨小梁变细变小,使骨质变疏松;而适量运动会刺激骨的代谢,增加骨量,并能减少脱钙。因此缺乏运动会加重高龄老人的骨质疏松症状,更容易出现骨折等意外情况。同时,适量运动还会提高老人的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供氧量;增进机体抵抗能力,防止病变;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防止衰老。运动对高龄老人同样有着多种好处,因此,高龄老人也应进行健身运动。适合高龄老人的运动方式
由于高龄老人机体的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参加健身运动必须谨慎从事。在进行全身体能运动的同时,还要进行一些力量及柔韧性方面的练习。适合高龄老人的运动方式如下:
全身有氧运动
为了提高全身体能,高龄老人可选择各关节、各肌群都能得到活动的全身性有氧运动项目。动作要慢而有节奏,例如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散步、快步走、慢跑、健身操等项目。运动强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靶心率不宜超过每分钟100次,每次运动时间30~40分钟,每周坚持运动3~5次。可根据“晨脉”,即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脉搏数,来控制运动量,以运动后第二天晨脉不变为宜,如第二天的展脉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应适当调整运动量。
力量训练
许多人都认为高龄老人不需要很多体力活动,因此肌肉有没有力量无关紧要,这恰恰走入了误区。如果老年人没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储备,若伤病发生时,很容易把人击倒,如骨折、脑血管意外等。较长时间的卧床不仅可以造成肌肉萎缩,而且可以造成骨质减少,出现或者加速骨质疏松,并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老年人失去行动能力,只能卧床生活。这不仅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所以老年人应该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适当进行肌肉力量练习,不但能延缓肌肉组织的衰退,而且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内分泌系统的“第二春”。
力量练习的方式,上肢可以采用哑铃(重量1~2公斤/对,不宜过大)练习,动作为直立位或俯卧位上肢前举。腰腹部可以采用仰卧位的“鱼挺”,即以足跟和头颈部支撑,腰腹部抬起,也可采用俯卧位,做“两头起”的动作,即上体和下肢同时抬起,以腹部做支撑。如果做不到这个动作,可以由简单的抬起一头为主,然后肌肉适应后再增加难度。下肢肌肉练习建议在床上仰卧位及俯卧位下用脚做抬、夹枕头的动作,不建议进行负重下蹲训练,因此动作对膝关节损害较大,不适合退行性变较重的高龄老人,尤其是已经有关节病变的老人。每个动作做5~10次即可,不同部位练习最好选择不同时间点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不可过长。特别提示:力量练习是无氧运动,因此力量练习一定要与跑步、健身操等有氧练习结合起来。此外应注意不能进行极限负重力量练习,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严禁大重量的练习。
柔韧性训练
在注重心肺功能及力量锻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柔韧性、平衡能力等的锻炼。其实,柔韧性对于预防高龄老人跌倒、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柔韧性锻炼,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1、腕部:两手手指交叉手心向外,做压指压腕的动作,充分向前、向上伸展或有节奏地振压:握拳、张开,反复练习;手腕屈伸、绕环;用左手掌心压右手四指,连续推压,两手交替进行。
2、肩部:单人健身锻炼时可以寻找一个稳定的支持物,面对支持物,手扶一定高度,上体前俯,做向下振动压肩动作;两人或多人锻炼时,两人面对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做身体前屈的振动压肩动作。
3、腰部:坐在垫子上,两腿伸直、挺胸,向前屈体弯腰,两手尽量伸向前方,使胸部贴近腿部,并持续一段时间。
4、腿部:面对高的支撑物(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高度),单腿提起,脚跟放在上面,两腿伸直、立腰、收髋,上体前屈,向前向下振压,左右替进行。以上每个动作每次做3~5次,可每天做1~2组。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 社区居民;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生活压力;调查报告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译为生存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有文化依赖性的多维概念,它指的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命质量是决定生命价值的内在要素,是生命价值的基础。生命质量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然素质的社会性衡量与评价,即它所衡量的是生命存在的生理功能状态,它用以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是生命存在的生理状态能够过一种愉快、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人的生命质量提出新说:“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其意就是告诉人们:健康地活着。居民的生命质量与生命态度、生活习惯、社会能力紧密相连,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人民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更在于对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等高层次的需求。人群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要有完好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生命质量已作为一个健康与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而且已经或正在成为医学或社会发展的目标。随着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对各式人群的生命质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对于各种人群的综合研究尚不多见。为探讨社区居民各种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我们在某小区内抽取100名不同社会角色的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其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旨在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小区100名不同角色的居民,其中高中生11人,大学生38人,工人16人,农民35人。所选取的对象均自愿接受调查。
2、调查方法和内容
(1)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包括生理问题、心理问题、日常生活中做事态度、如何评价自己、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价值等多个指标。主要就居民最近一个月的实际情况测定其生命质量。共32道题目,每道题目都有五个不同层次的答案,由低到高依次转化为1-5分,计算最后结果,得分越高说明生命质量越好。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
(2)调查实施由我们向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有填表说明和规则,由被调查居民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我们及时讲解补充,确保问卷填写质量。
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核实后计算平均数,输入电子表格,将结果划分成多个区域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资料
97名居民年龄在15岁-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中学生占11.1%,大学生占40%,工人占15.6%,农民占33.3%。
2、各人群生命质量与所选标本整体生命质量的比较
由表1可知,与各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相比,工人的生命质量明显较低。而高中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在心理领域方面,大学生因处在备战高考与步入社会的中间阶段,生活比较轻松,没有压力,因此得分最高。在生理领域方面,中学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农民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在生理方面得分最低。另一方面,中学生与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积极向上,在经历了困难与挫折打击后能够及时调整,积极面对,有着较好的自信心。其总体得分较高。而在职场上的工人在各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其他人群,职业生命质量作为特殊的生命质量,有待深入研究。[2]此外,从表中也可看出各人群在生活作息与社会价值认识方面明显较低。
由表2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命状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包括生理机能的不断降低,和由于生活压力而改变的心理变化,其中属23-35岁的人群心理领域得分较低。除此之外,我们不难看出,15-23岁与35-53岁阶段的人群在其他领域也都略高于23-3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这也就说明,中间年龄段的人群其生命质量较低。
三、分析讨论
1、由表1可得不同社会角色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工人和农民的生命质量状况
具体情况如下:
(1)生理领域。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氛围较轻松,主要靠自主安排,课程较少也比较容易,致使大部分的大学生出现懒惰、懈怠、智力减退的现状,忽略了锻炼身体等积极有益的活动,而高中生需要健康的身体为基础来备战高考,所以学校每天都会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且高中生正值年少,所以其生理状况会高于大学生,而工人反反复复枯燥的工作,尤其是对没有稳定收入的工人来说,其在吃穿住行方面也比较节俭,所以生理得分方面较学生低一些,农民大部分都是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机能也随之下降。
(2)心理领域。大学生此时正是完成严峻的高考任务后,享受美好大学时光的时候,既无学习的压力,也没有社会中的各种挑战,而农民处于年复一年的耕种养家,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其所牵挂的只有经济来源和老人、子女的健康,所以二者的生活压力都是相对来说较小的,其心理方面的得分也是相对较高的。而高中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承受着来自老师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它对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等多方面高标准的要求,导致日益加剧的职业紧张,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现象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工作倦怠。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个体的工作以及所在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工人面临经济,社会,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困扰,使其心理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从而心理方面得分最低。
(3)日常生活中的做事态度。由于高中生身边都会有家人的支持,同学朋友的陪伴,老师的关心,农民也是一直在家人的周围,所以二者一般都会有比较积极的心态,在遇到挫折和磨难后总会受到来自不同人的安慰与鼓励,所以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及时调整,积极面对。而大学生和工人大部分都是背井离乡,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亲人的关心,只能独自解决,在复杂的社会面前总会有消极的情绪。
(4)如何评价自己。由于心态的不同,所以高中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而其他人群则相对低一些,由于工人面临的压力较大,自信心不足,所以其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低,对未来也比较迷茫。
(5)人际关系。如上所述,高中生与农民都会生活在亲人的身边,有长期以来建立的稳定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与工人大都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在复杂的社会中很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个人与社会价值。学生在经过高等教育之后大都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农民等则因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社会的功名地位,想要的只是平淡安静的生活,所以主要以生活舒适和家庭幸福作为自己的个人价值。
(7)个人评价。综合来说,各人群的自我感觉状况都是较好的,而工人由于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在陌生的环境中闯荡,接触各种优秀的人,从而产生了自卑与不自信,每天反反复复的枯燥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从而觉得自己的生命质量并不乐观。
2、由表2可得知样本中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生命质量
(1)在15-23岁年龄段的人群,大都还在校园中学习,所接触的都是自己的同学朋友,有父母的经济来源,同学朋友的陪伴,因此并没有过多的烦恼,生活轻松愉快,所以其生命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2)在23-3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大都刚刚脱离父母开始独立,他们此时既没有年长者的工作资历和收入水平,又不能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各方面压力比较大,家庭和工作很难平衡。[3]在遭遇困境时的无人问津更让他们增加情绪低落、寂寞、忧郁等消极情绪。另外,在这个年龄段,有很多的夫妻去外地打工,而将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这样的打工者更是承受着经济生活的压力,与对孩子的想念与愧疚,要妥善处理工作-家庭-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确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和时间,[4]使他们的生命质量明显偏低。
(3)在35-5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由于年龄与身体的问题,大都不在外奔波,而选择在家耕种或者在附近小工厂谋求一份工作,他们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操心孩子的上学、婚姻,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若老人患有疾病,则住院看病便是常有的事。孩子的上学、婚姻,老人的住院看病,尤其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家里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小小都压在了这一阶段的人肩上,总的来说他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所以这一年龄段的人生命质量也并不是很高。
四、小结
调查显示,生活压力或职业压力直接影响生命质量,压力越大,生命质量越低。[5]只有拥有良好的生命质量,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首先,人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质量状况,尤其是老年人和工作者,积极锻炼身体,良好的体质才是生活的前提。其次,不要被各种压力所击倒,要勇于面对,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萎靡,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一笑解千愁。第四,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 高伟民,陈俊国.不同用工性质护士生命质量的调查[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5)73-74.87.
[2] 赵亦舒,刘晓丹,赵静 等.社区护士职业生命质量和工作绩效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637-1640.
[3] 丰呈祥,朱伟,张菲菲等.郑州市4所医院护士职业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2)263-266.
[4] 高伟民,陈俊国.三级医院不同用工性质护士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0)1060-1062.
[5] 唐娜,熊勇,陈燕芳 等.深圳市4家医院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生命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12B)14-17.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42-02
据多项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增长的速度很快。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1117.90万户,占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69.79%。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相比城市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一、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身体的健康状态。农村空巢老人自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从事各项重体力劳动,当他们上了年纪就容易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空巢老人的患病率为81.71%,其中56.41%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且多为慢性疾病。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下,多数不识字,不熟悉一系列医疗机构的看病流程,就造成了他们“小病挨,大病拖”的想法。国内也多次报道过老人病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例子。
2.物质生活的来源。农村空巢老人的个人收入主要来自种田、打零工、储蓄投资等,其他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孙子女的供给,亲戚朋友的资助,社会的救助,例如社会低保金、社会保险等制度性政策性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养老体系脆弱,老人获得政府救助、集体救助和其他补贴的机会较少。
3.情感生活的空缺。子女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人要长期忍受孤独、寂寞。这种孤独感会使得老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会使老人的生活目标模糊,人情世故的淡漠,生活意义弱化,继而出现精神空虚、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就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变得更加容易受伤,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二、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决定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经济支持,经济状况不佳,常常难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成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越少。例如存在以下问题,子女养老一直是我国的养老模式,这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子女的负担。空巢老人有的日常劳动量也很大,加之身体不好,高强度的劳动往往带来一系列疾病。与周围环境沟通少,情感上的孤独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与社会支持相关。社会支持通过沟通关怀、养老医疗等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终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解决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从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其他方面。空巢老人的可以让他们精神有所寄托,转移注意,减少抑郁。空巢老人的教育水平和养老方式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尽管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对自己长久居住的家仍旧有特殊的情感依恋,居家养老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性别与婚姻状况是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绝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女性空巢老人同男性空巢老人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欠佳。
三、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思考
1.物质上的满足。没有物质的享受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享受,子女家人给予空巢老人物质上的满足也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匮乏,经济有保障,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2.精神上的慰藉。物质经济上的改善很难代替精神上的慰藉需求,特别是当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出现困难需要别人帮忙却无人可找时,他们会更感到孤单、无助。在空巢这一阶段,精神慰藉需求是空巢老人的重要需求之一。虽然,人到老年,外显的物质需求逐渐减少,然而在他们内心对情感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一方面,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他们所爱的人身上,这些人是老人们全部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老人为家庭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这时候的他们希望他人能够用同等的爱去关怀他们,特别害怕寂寞、孤单的生活。拥儿孙绕膝承欢,携老伴相濡以沫的生活就是绝大多数老人心心念念的“理想国”。为此,农村空巢老人具有更强烈的精神慰藉需求,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3.社会支持。①加强邻里、朋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农村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当子女不在身边,邻居、朋友就是老人遇到困难时候最好的求助对象。俗话说的好,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朋友是离老人生活圈子最近的人,也是老人发生意外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援助的人,提高邻里、朋友对老人的生活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应急的生活需求。②积极开展乡村养老支持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年人的日常料理与生活服务己经从家庭慢慢走向社会,且主要依靠有组织的乡村养老支持模式来解决,就目前状况而言,城镇的社区养老模式已经日见雏形,而农村在这部分仍旧比较落后。若解决乡村养老支持模式在实践中的难题,将一方面有利于减缓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经济、生活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③提升村干部对空巢老年人的支持力度。空巢老人对村干部的认可与否,关键在村干部如何运用国家的政策,来支持空巢老人。④相关制度、政策的保障。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出台政策,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上,政府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主动担负起发展农村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组织引导、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及舆论倡导、伦理道德的发扬与重建等一系列非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职能。鼓励外流青壮年人口回乡工作,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同时能促使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有所依靠。完备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提升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依然严峻,社会支持质量不高、经济、情感、生活照顾匮乏导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途径措施,通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支持、政策保障提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同时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提升措施上有待进一步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静珊.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