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1
一、我国环境现状
目前,全国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源头的环境恶化程度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益萎缩,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沙漠化严重;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开发不当导致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生物资源总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环境安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要大量的使用自然资源。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这非此即彼的矛盾。这种认识显然错误,从历史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利用自然同时改造自然,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送社会向前发展。但改造自然中,人们却片面强调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其结果是人类自食恶果。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是运动变化的
强调“发展第一”的经济乐观论”和“零增长”的环境悲观论”都是孤立静止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后者局限于短期状况,对科技进步的估计不足,看不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前者只看到了经济增长的一面,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也应随之互相转化,二者应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对立统一的主次关系,直至达到较协调完善的程度。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一些开发和建设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破坏。所以,在F代化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才能妥善化解环境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在迅速追赶日本和美国,但真正执行的环境标准却接近于贫穷的国家。能源、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目前,三者处于弱协调状态,明显影响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质量,但矛盾若能控制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转化为发展动力,可从多方面进行积极调控,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
(一)建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制定政策必须在充分研究当前协调状态基础上,由有关部门多方参与,最大程度的避免过去单项规划在协调问题上视野的局限性和由此多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制定好备选方案与应变措施,尽全力避免和弥补单项政策的不合理确定或调整所可能早场的损失与破坏。
(二)改革环保收费制度
在确定收费种类和标准时,要做到科学设计、反复论证,使收费能基本反映出污染治理成本从而抑制能源消费、鼓励治理。增加SO2收费、提高排污超标费或改为总量收费,征收汽车排污费,收费后核减下来的预算作为环保专项投入
(三)建立国家级新能源基地
基地包括新能源资源技术及生产供应,可对相当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GDP;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S7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 能源利用 环境保护
一、导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当前世界都很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不仅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几代人需要考虑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来不仅注意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环境的保护。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事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力度。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依然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山东省为例,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空前提升,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且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投入极大。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已成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平等,能源消费行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还存在着资源不足、排污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据山东省科技部的数据,山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在中国地方排名中排到第一,第六,第七和第十。山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例子。因此,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
二、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从1978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在社会和经济发明经历了迅速的发展。2015,山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002.30亿元。和之前一年相比,增长明显。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不可避免的能源需求量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目前来看,山东省的主要能源依然是各类化石燃料能源,资源短缺已经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方面来看,总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远远大于总能源生产量。
举个例子,煤炭消费量自1990以来急剧上升,但煤炭生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差距越来越大,煤炭消费量是煤炭生产总量的两倍多。山东省2003年前的原油生产能力始终大于消费量,而2003至2008的原油产量低于消费量,这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相似。自2003以来,煤炭生产量占全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70%,而且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山东省,煤炭消费比重为70%至80%,原油消费比重为20%至30%,水电比例只有1%。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中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固守原有的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日益面临着国内资源制约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约束。
同时,作为山东省政府关注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一些措施正在积极展开。比如关于节能重点行业的推广和重点大型企业的减排,以及关闭一些小造纸厂,小水泥厂等。二十世纪90年代末,山东省的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例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空气污染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化学需氧量都随时间有了显著的降低。
三、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协调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其中,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而经济增长又是能源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成为可能。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不断的过度使用又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当排放量超过一定的自然能虺惺艿南薅仁保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作为代价,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总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关系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如下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自1990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一直在上升。变量X的系数(能源利用率)是0.96,接近1,表明每增加1亿元GDP约需要增加10000吨标准煤。根据其他研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11.5倍,日本7.7倍,德国的4倍以上。因此,山东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消费率仍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山东省的能源而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把更多的能源需求量转移到其他省份。据报道,山东省的许多煤炭企业获得了外省的探矿权,在中国其他地方开采煤炭。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只会不断的增加,而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几乎保持不变这是不理性的。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会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然后不断的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但是经过一定的时期后,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源消耗率大于资源循环利用率,导致污染物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的时候,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有助于改善经济结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有效管理措施的实施,先进技术的采用,以及环保开支的增加,使得环境问题逐步解决。当收入水平超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对此,本文在分析山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基于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的模型如下:
其中Et是环境污染的水平,Xt包含其他相关变量,像产业结构、贸易额等等。在本文中,我们还使用了四个指标衡量Et,这其中包括废水排放量(E1),二氧化硫的排放量(E2),烟尘排放量(E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E4)。
图2中每个模型系数呈现一阶序列相关。考虑到序列相关系数,在基于温斯滕估算提供的估计结果下可得,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总体水平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它们的关系也不遵循倒U型曲线的库兹涅茨理论。这和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E1)之间的相关性是相似的。这意味着,如果其他因素是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放量将先下降,换句话说,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提高后降低。当使用其他三个指标进行估计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相一致的。换言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烟尘排放量将稳步增长,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会呈“S”型增长。
在我们的研究中,产业结构是由工业增加值与GDP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估计结果在表2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是负相关的,而与E1、E2和E3确实呈正相关。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不断上升,废水排放负荷逐渐下降,而二氧化硫和烟尘总量稳步上升.。以下可能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的潜在原因:首先,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废水得到处理,然后,随着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总量稳步下降。其次,工业增加值与排放量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之间是一个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的结构不合理造成如上的结果。例如,山东省的主要能源是煤炭,50%以上的煤直接燃烧,而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所以煤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剧了大气污染状况。
到目前为止,有对于自由贸易和环境的之间的影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自由贸易会导致负面的环境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其他人认为自由贸易造成的负面环境效只会存在于短期之内,长期来看它对环境的影是积极的。另外有人认为自由贸易和环境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小,贸易政策的变化对环境政策的福利影响也不大。在本文中,我们发现,尽管国际贸易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它仍呈现正相关性,与总排放的污水和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呈现负相关性。
此外,我们还估计了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是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废弃物的排放总量稳步增长,当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某一数值时,排放总量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目前,山东省人均GDP为64358.13元,如果全省继续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率。10年后,排放总量将缓慢下降,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当然,对于山东省来说,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使用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环境牺牲型增长模式。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考察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名义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烟尘和固体工业废物的排放量与实际人均收入呈现线性和非线性的关系。其次,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近年来,尽管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平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质量下降一直存在,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将直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此外,工业废物和污染物排放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步下降。然而,仍有一些污染物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在可预见的未来污染物总量将达到一个高点,环境压力也将达到顶峰。
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山东省经济改革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不算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由于山东省经济依然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适时的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可以减少污染和环境压力的服务性行业。最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政府可以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收以及贴息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完善法律法规,逐步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国涓,王玲,孙平.2009.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学,(2):31-39.
[2]林伯强.2009.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9(5):130-142.
[4]关华,201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5]梁进社、王红瑞、王天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2-26.
[6]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3(5):96-114.
[7]齐红倩,黄宝敏,李伟.供给与需求冲击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中国产能过剩[J].南京:社会科学,2014(8):16-23.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环境质量;非线性回归模型;EKC;环境质量综合指标;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25-04
一、引言
经济与环境共处于一个自组织系统――环境经济系统。生态环境中包含各类生物与其他非生物的资源,为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折旧与破坏。环境污染从客观上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达到了难以分割的地步,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二者也均有相应要求,如何分析与解决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成为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发展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不同时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早期人们认为经济系统的产出增加,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使用增加,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各类废弃物的量也增加,即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破坏。伴随某些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消耗,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甚至停滞或衰退。然而,人类社会具有复杂性,不断进步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类替代资源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频发的生态灾难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这给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带来了变化:低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而下降,但是,高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质量却随经济发展而提高。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模型对此理论进行了验证或创新分析。目前,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EKC理论而展开。EKC是指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首先恶化继而好转的趋势,即环境污染状况与人均GDP水平之间表现为“倒U型”的数量关系。虽然Grossman等、Seldon等、Cole等和Sun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呈现典型倒“U”型的EKC在其他地域的普适性备受质疑。在研究方法方面,以联立方程模型为代表的结构性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但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足以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严密的说明,而且方程的左端和右端都有可能出现内生变量,这使得参数估计和统计推断变得异常艰难。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Correction Model,VECM)作为典型的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
另外,当前的研究的范围有两种趋势,一是仅进行省、市层面的小规模分析,二是进行国家或超大经济体层面的大规模分析。小规模分析忽略了经济与环境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忽略了地区之间地理上或经济上的联系;超大规模的分析规律性很强,却又在对局部区域的指导功能上有所欠缺。西南地区作为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五省(区、市),不仅保持了地区之间地理上或经济上的联系,而且还呈现出一定规模上的区域规律性。同时,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西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为了推动西南地区区域整体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必要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就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影响进行分析。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基于西南地区五省(区、市)近年的统计数据,先对经处理得数据进行因果性检验,然后基于AHP构造测度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最后针对EKC假设进行验证分析。鉴于此,本文在西南地区环境经济数据的基础上首次实证研究了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通过探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波动规律,探索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是否存在EKC关系,本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于评价西南地区的环境经济现状、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西南地区的生态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二、基本理论概述
(一)因果检验
Engle和Granger借助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 Model,ECM)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tor ErrorCorrection,VECM)。众所周知,只要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由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 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ARDL)模型推导出ECM;而在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模型中的每个方程都是一个ARDL模型,因此,VECM就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其多应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VECM可以用来检验人均GDP与环境质量指数之间的因果性。
其基本原理是:响应变量的变化量是自身滞后期的变化量、其他输入变量的变化量以及误差修正项的函数。考虑两个经济变量(xt,yt)的包含滞后差分项和误差修正项的VECM。模型表示如下:
式中:y为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差分算子,εt为随机误差项,ECTsub>t-1为误差修正项。基于上述模型的因果性检验的步骤为:
Step 1:对误差修正项系数θ进行t检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如果不显著,那么说明人均GDP与本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
Step 2:对输入变量的系数β1和β2进行Wald卡方(x2)检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下,如果不显著,那么说明人均GDP和本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之间并不存在短期因果性。
鉴于VECM要求多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长期协整关系存在的条件为经济变量的数据序列具有相等的平稳阶数,因此应当首先利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响应变量与各输入变量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最后依照SIC和SC准则,确定所构建模型的最优延迟阶数。
(二)层次分析法
在AHP中,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常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一种常用的1~9标度方法表示。依据矩阵理论:设λ1,λ2,…,λn是矩阵A=(aij)n×n的特征值,当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λ1=λmax=n,其余特征值均为零;当A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时,
λ1=λmax >n,其余特征值有如下关系:∑ni=1λi=n-λmax。在AHP中,引入一致性指标CI来作为测度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其表达公式为:CI=λmax - n/n-1。衡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须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CR=CI/RI
(三)EKC假设
EKC假设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单向影响,而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双向影响。通常情况下,EKC在实证研究中存在二次型、三次型和对数行等多种模型。考虑简化模型: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动态关系的模型研究
(一)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确定
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质量现状需要用“好”的评价指标来表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动态关系计量模型的关键。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具体实践,本文选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Product,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环境质量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一般包括大气、水质和噪声方面的环境质量。因此对于环境质量的衡量,可以采用污染集中度或者排放量、资源开采量等因素。本研究选取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具体包括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单位GDP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单位GDP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等。
为确定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本文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污染物排放量的权重。首先根据各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利用MATLAB数据软件对判断矩阵进行特征值求解和处理,得到各自权重;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必须满足完全一致性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到此,得到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公式如下所示:
(二)区域经济发展一环境质量动态关系模拟
结合上述前期工作,基于人均GDP与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数据,以前者为响应变量,以后者为输入变量,绘制散点图,运用不同函数模拟人均GDP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数量关系。鉴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模型的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历年的GDP总量与GDP指数均来源于对应年份的相应省份的《统计年鉴》。但是,由于部分统计年鉴并未公布全部相关数据,导致部分数据出现缺省,本文采取应对之策是利用非缺省数据的年均增长率作为缺省数据的估计值。同时为处理的方便,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其中:i为年份;j为某类污染物;yij为无量纲化后的赋值,xij为原始数值,max{xij}和min{xij}分别为污染物j排放总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基于近年来西南五省(区、市)相关数据和上述模型构建流程,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该区域的人均实际GDP、单位GDP32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GDP32业废气排放总量、单位GDP32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单位GDP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单位GDP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等7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人均实际GDP和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单位GDP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单位GDP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按照SIC和SC准则,最终确定向量误差修正(Vector Error Correction,VEC)方程的最优延迟阶数为1。至此,进行每个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性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t检验结果显著,说明各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会对上期长期趋势的偏离产生反应,即人均实际GDP是造成污染物排放变化的长期原因;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1下,x2检验结果显著,说明各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会对上期短期趋势的偏离产生反应,即人均实际GDP是造成污染物排放变化的短期原因。
结合MATLAB软件,得到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77、0.249、0.166、0.1、0.125和0.083;同时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为6,CI=CR=O,通过了完全一致性检验。
基于上述指标权重和公式(3),构建环境质量综合指标。在此基础上,经多次模拟试验证实:运用Quadratic函数对人均实际GDP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的效果更佳。最后,为更加相近地剖析西南五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演变规律,经多次试验观察,分别以Inverse、Cubic、Power等函数形式拟合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单位GDP
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单位GDP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单位GDPZ.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单位GDP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与人均实际GDP之间的趋势关系。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并由之可以看出,标准的EKC曲线并不符合西南地区的实际。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会计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
一、引言
在经济管理中,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伴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会计的发展也应该及时做出相应性和适应性的调整。这不仅是因为,会计必须在适应环境的时候才能发展,更是因为会计能够直接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世界的经济环境做出重大影响。只有在会计环境的宏观视野内研究会计的一些科学问题,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会计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进而更好的认识和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目前学者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分别从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等因素进行,我则主要是对经济因素进行讨论。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会计的发展极大一部分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体制和理论,会计模式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例如,对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了占主导地位的必须是会计的计划性,企业会计主要是为上级管理部门和国家计划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为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利害人,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开放的格局下,会计主体拥有相对来说极大的自,实时清楚和细致的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给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和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则相差更大。
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从微观方面来看,需要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建立发展观,进一步提升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抗压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的良好稳定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从宏观方面来看,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调节,建立一个稳定的以各种市场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以使会计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等影响很大。从整个会计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会计实务的复杂程度成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会使得其会计实务的复杂程度更高,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广泛,会计的发展更科学,会计各方面的工作更完善。
3.知识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经济,是以知识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体系中,这种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会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也由资源依赖型向知识依赖型转变。作为可以保持长期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它的发展,必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调整,促使产品成本迅速降低,加快产品更新速度,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会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财会的重心应及时的向无形资产倾斜,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也应从以劳动生产率为标准过渡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并且应将企业的无形资产放在企业财务报告的显要位置,详尽地予以披露,恰当的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价值,突出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下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的加快,各国的经济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并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逐渐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会将本国的经济机制与财政政策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因此,就要求各国在对经济环境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行动上要有积极的措施,使本国的会计理论和准则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使会计与经济环境融为一体,使会计这项经济管理活动在新的环境里有着全面的发展。
5.企业组织形式及规模的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组织形式决定着会计核算的方法。因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同的组织形式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这是因为它们的所有者权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独资企业来说,业主独资出资并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业益无需分类;而对于合伙企业,由于是合伙人共同出资,其权益分配就应该按照合伙企业的规定进行。并且,企业规模的不同也会导致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例如,同样是对于一笔宣传广告的费用,在一个大公司里,可能会直接被作为当期费用,但是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这笔费用可能相对来说占了公司支出的绝大部分,这时,在小公司中,则可能会采用递延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会计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会计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效益好的企业会吸引会计信息流向本企业。理论上,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最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就可以使宏观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并且,通过运用会计手段,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还可以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避免限制、阻碍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2.会计对微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品多,价格波动大,仅仅凭借和依靠个人的管理经验或直觉已经很难及时有效的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所以这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明确企业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得企业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会计信息系统,会使得生产环节日益增多,生产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想合理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就要依靠管理者将生产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与记录,使得企业内部能够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微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3.会计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在新时期下,会计发展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在一步步地建立、完善和发展,在这整个过程中,正常并且稳定的经济秩序是一道重要保障。当然,有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这就要通过会计职能的发挥,尽最大可能减少市场混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经济秩序的混乱总会反映在会计活动中,无论是在票据管理还是收入管理,会计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会计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在不断进行,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会计在维持和创新自己强势的同时,针对劣势采取对策,积极探索改变劣势的方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营造良好的会计法制环境,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应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扩大对外交流,在会计国际化中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如何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入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刚.浅析会计与经济环境[J].当代经济,2008,(2).
[2]小丽.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J].现代商业,2000,(3).
[3]刘永祥,刘晓春,杨秀兰.论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6).
[4]汪小英.会计与知识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
[5]姜亚南.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J].财会天地,2013.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范文6
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让全社会以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方式感受到了环境与经济的尖锐矛盾、减排与治污的迫切需求。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结果,经济发展表现出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以及低效率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种种特点。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角度来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城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这是一组非常重要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将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城镇化进程在给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揭示城镇化、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挖掘出三者内在的深层含义。这将有助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完善并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走出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是同一系统中的两种因素,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制约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还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灵丹妙药,这些问题逐步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文献层出不穷,国内外学者专家在宏观和微观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模型,试图探讨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双赢条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同能源、原材料以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呈正相关关系。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Gene Grossman 和 Alan Krueger 在分析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效应时,首次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并非总是线性关系,例如、烟尘以及一些污染指标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然而当经济增长达到某点以后,环境质量则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渐改善。Grossman 等人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开创性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伴随着各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的发展,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且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重心也由资源耗减转移到污染排放。
另外, Dinda S(2004)讨论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关系[8];Mazzanti(2007)分析了意大利的环境——收入关系;Caviglia-Harris J L, Chambers D, Kahn J R (2009)进行了环境退化的综合分析等等[9]。
由表1可看到:国外对环境与经济的研究,数据选取主要以面板数据为主,且大多数学者都验证了倒“U”型曲线关系的存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空气、水环境等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或单独研究某一污染物(例如so2、co2)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从整体环境质量出发,研究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基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有:张晓(1999)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 (1985-1995)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气污染物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 EKC倒 U 型特征,但这一特征并不明显[10];范金(2002)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81个大中城市1995—1997年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浓度和年人均降尘量进行环境Kuznets曲线检验,发现除氮氧化物浓度外,其余污染物与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11];黄莹, 王良健, 李桂峰等(2009)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并结合固定效应分析,对中国29个省级区域1990—2006年间工业“三废”密度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空间效应的条件下,我国工业废气、固体废物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皆呈现出EKC倒U型曲线特征[12]。但是,实证结果同EKC假说不成立的研究也有不少,相继出现了 U 型、N型、倒 N 型、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型等多种曲线关系形态。例如李达,王春晓(2007)基于面板数据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4年)的三种空气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三种空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传统的倒U型曲线关系[13];丁继红等(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六类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整合成反映江苏省整体环境污染水平的综合污染指数,探析江苏省(1985—2006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曲线关系[14]。
然而,变量有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对连续型变量进行分组时就会存在不确定性,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中也存在以连续性变量作为样本分组的现象,因此,能否找到一个恰当的门槛值作为分组变量是确定样本分组的一个关键问题。Hansen(2000)的“门槛回归”(Threshold Regression)模型则可以解决相应的问 题[15]。韩玉军、陆旸(2008)采用“门槛回归”方法,以10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横截面数据,对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多个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都存在着“门槛效应”[16]。
但是,上述研究却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往往只是从环境中具体的某一方面出发研究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从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出发来研究论证;二是大多数研究为了论证倒U型曲线是否存在,往往采用的是EKC曲线模型,模型中包含人均GDP和人均GDP的平方,这样的计量模型一方面是建立在人的主观猜想之下,另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变量之间多重共线的程度会很高,导致建模的失败;三是很少有研究从城镇化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第三部分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其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从全国的角度出发,首先研究了环境污染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以及第三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环境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第四部分,首先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多个环境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并最终形成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利用静态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检验了双门槛效应是否存在,并分析了各省市城镇化水平是否通过了单门槛和双门槛;本文的第五部分分析论述VAR模型与门限模型的实证结果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三、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我们分别用(今年污染量-去年污染量)/去年污染量来作为环境污染指标,记为Y;由于用第一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第二产业与GDP的比值,第三产业与GDP的比值更能反映三次产业的发展规模,因此本文用以上指标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记为X1,X2,X3。
VAR模型实证分析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取样时间段为1991—2010年,所用到的软件为EVIEWS7.2。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和异方差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为了反映消除物价影响后三次产业与GDP的真实比值情况,本文将按照现价计算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和GDP分别转化为按照不变价计算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和GDP。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是时序数据,在对模型进行相关的计量分析前,应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
通过表2可知,时序变量Yt、X1t、X2t、X3t都是平稳序列,符合做VAR模型的变量条件。
(三)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和滞后阶数的选择
经过的相关检验发现,所有变量的单位根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所以模型是平稳的,可以进行相关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选取VAR模型变量滞后阶数一般采用AIC和SC原则,通过表3可知,AIC和SC准则选取的最佳滞后阶数都为3,因此本文选取的滞后阶数为3。
(四)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是一种非理性模型,所以,在VAR模型分析中,当一个误差变化或者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我们称这种分析法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脉冲响应函数衡量来自随机干扰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环境污染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以及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状况,具体如图1、图2所示。
首先我们观测的是第一产业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如图1所示,受到环境污染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后,第一产业首先产生了负效应,并在第3期负效应达到最大化,之后随着时期的发展,虽然呈现出一定细微程度的波动,但一直保持这种负效应。
其次,研究环境随着第三产业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如图2所示,环境受到第二产业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后,在1-10期之间出现了正负效应交替出现的状况,且波动比较剧烈,在第2期达到最大正效应,在第7期达到最大负效应。
四、面板门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一)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1.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确定
(1)变量的选取
度量环境污染水平的指标有很多,但是一个变量只能反映污染现象在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为了能够较全面反映环境污染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构造了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环境污染水平的度量指标可大致归为两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与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鉴于本文主要目的是考察在城镇化视角下,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处采用排放总量指标对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度量。同时,由于反映污染物的指标有空气质量指标、水质量指标和其它环境指标,且构成环境威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另外,考虑到部分指标数据统计年份较晚,存在数据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选取1991—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六个指标来测度我国历年各省、市、直辖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中,各污染物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基于因子分析法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各污染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我们选用因子分析法计算1991—2010年各省、市、直辖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由于自1997年起,重庆市正式从四川省独立,而1991—1996年期间,两市各污染指标的数据都是合为一体的,出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对重庆市与四川省1997年以后各指标的数据进行了加总,统一命名为四川省污染物指标。另外,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各指标的数据获得较晚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较小,因此,本文数据分析中忽略了西藏自治区对全国环境污染的影响。下面针对合并后的29个省、市、直辖市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首先,对各种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标准化;其次,建立各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贡献率,按照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了两个公共因子,对其进行旋转后计算因子得分;最后,根据因子得 分计算我国29个省、市、直辖市1991—2010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借助于SSS16.0软件操作完成。
2.其他指标的选取
由于本文分析的是从城市化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门限模型中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作为城镇化的指标;另外,为了较精准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又加入了2个控制变量,其中以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工业化水平的指标,将本科、大专院校在内的人数/所在地的总人数作为各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本文对门限模型实证检验采用的是stata12.0软件。
(二)模型的设定
模型的先期设定往往是以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条件,因此,首先应明确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又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各地经济的发展差异又会影响到城镇化的建设,这样必然会带来城镇化发展差距,而城镇化的发展差异又会进一步对环境状况差距带来不同的影响。
基于此,如果假设i省t期的环境综合指数为enviroit,相应的城镇化率、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分别记为:urbanit、PGDPit、agrit和zztit,则有:
模型(1)为不考虑城镇化“门槛效应”的模型,为了准确估计出门槛变量值,并同时考虑对内生的“门槛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采取Hansen(1999)的静态面板门槛模型的做法,首先假设存在“单门槛效应”,并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单门槛面板模型(2),多个门槛模型可以在单门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得到,即:
则模型(2)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方法
在构建门槛模型的基础上,不仅仅需要估计出模型(3)中的门槛值?浊和斜率?专,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门槛效应检验。对模型(3)估计,首先去除其中的个体效应ui的影响,可以从每个样本值中减去组内平均值的方法来消除,变化之后的模型为:
进一步将模型4写成矩阵的形式:
根据对门槛模型的检验步骤,本文首先进行了门槛效应的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报告了在1%、5%、10%水平下的F值和值;从表4中我们发现:单一门槛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双重门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本文选取双门槛效应进行相关分析。
(二)门槛值估计结果
在进行完门槛效应检验后,应对相应的门槛值进行估计和检验,具体如表5所示:门槛1的值为:0.2631,且其在[0.1641,0.3382]内;门槛2的值为:0.7157,且其在区间[0.15,0.85]内,相应的似然比值接近于0,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即两个估计的门槛值都与实际的门槛值相等。
(三)双门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在门槛1和门槛2的值被估计出来后,进行的是双门槛模型参数估计,具体如表6所示。
六、结果分析
(一)VAR模型的结果分析
环境污染会对第一产业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且环境污染越严重这种负面效应会越大,特别是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境污染一方面造成了空气质量下降、CO2浓度升高、水污染以及耕地资源的减少,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
第二产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且随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污染状况出现了时好时坏的现象,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生产排污控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仍处在初级水平上,各类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缺失,生产企业对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相应的处罚机制和政策法规并不完善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存在漠视行为。
(二)门槛模型结果分析
1.控制变量的分析
从表3可以发现,工业化水平系数为负且显著,这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污染,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粗放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CO2浓度逐渐升高、空气污染愈加严重,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严重的影响了自然环境的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水平系数为负但相应的值高达0.513,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环境的作用并不显著,本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人力资源这一要素特征有关,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应有的成效;另一方面即使各地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对环境的改善和有目的的培养保护环境意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而目前对我国来说,恰恰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高级人力资源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仍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就目前而言并不能对环境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2.城镇化发展的人均GDP对环境污染的双门槛效应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水平未跨越第一个门槛值0.2631时,人均GDP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0.692;而当城镇化率跨越第一个门槛后,人均GDP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0.327;当城镇化率跨越第二个门槛时,人均GDP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0.032,比跨越第一个门槛时的效应有所减弱。通过以上分析,人均GDP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地存在基于城镇化率的“双门槛效应”。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城镇化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伴随着各地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也在快速提升中,当城镇化率未跨过第一个门槛时,此时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粗放式的,对环境的污染会不断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加重;当城镇化率跨过第一个门槛后,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前期的积累,经济的发展方式也会由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前期环境的污染也会得到逐渐的治理,因此,在城镇化率跨过第一个门槛后,此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我国的环境会逐渐的变好。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发展,达到并跨越第二个门槛后,此时环境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后续的改善和维持当 中,工作的难度会逐渐的加大,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环境也会得到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却并不如以前。
3.进一步分析
在进行双门槛分析后,我们将29个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并分别比较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我们注意到,通过双门槛的省市仅仅包括: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警示,说明我国环境改善的任务还很重,远没有恢复到污染之前的环境状况。通过单门槛的省市包括: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虽然这些省市全部都进入到了第一门槛阶段,但应注意到各个省市进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东部省份一般较早进入,中部次之,西部最后,且从以上城市和城镇化率的水平来看,东部的城镇化率最高,所以随着人均GDP的发展,环境改善最好的也是东部省份,它们将优先进入第二门槛阶段。
七、政策启示
(一)政府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应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环境法规政策,加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资金,以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改善,除以上两个方面外,我国还应建立环境绩效机制,采取问责制,确保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产业分布
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高耗能产业分布于多个地区,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服务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与第二产业相比造成的影响有限。从已有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加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点跨越当中,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向高级转变,我国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中,因此,一方面应该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培养和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产业,以提高其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的环境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全国产业布局方面,东部应该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应主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工业、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等产业,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