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飞行员训练;初教机;课程安排;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92-02

0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民航飞行员的训练大纲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飞行员教育体系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民航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客观历史存在。

它首先在计划体制和政府覆盖最少的地方涌现。比如飞行员的非学历教育部分。这类飞行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远远超过学历教育机构,但由于其发展基础以及短期考虑等因素,它们往往很难提供完整和规范的执照教育,使得毕业学生的质量以及延伸训练难以达到法规标准要求。然而他们的市场机制发展相对较早,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并且迎合了飞行员短缺的一个机遇期。所以,人们对它们的产生看好,并得到管理层的部分认可。

传统型的由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复合而成的飞行员学历教育。由于若干现实约束――没有预测或者预测效度较低的招生计划。严格的培养规模计划和教育周期。迅速变化的飞行员的需求。这些往往导致供应不但严重短缺,而且时滞性表现显著。

1解决飞行人员缺口问题的途径

如何才能真正地解决飞行人员缺口问题,一个是从飞行员的培训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也要保证飞行人员的素质水平,实现高素质、高要求的全方面的飞行员。

解决飞行员素质水平问题的关键就是教育,必须走上社会化办学的道路。

目前国内飞行员培养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提前录取,在航校学习4年时间(称为养成生);二是招收高校大二、大三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学习时间两年左右(称为大改驾);三是军航飞行员转化为民航飞行员。

飞行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飞行员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机训练外,还要积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飞行经验。这三个途径中飞行人员的教育素质不是那么整齐,这就要因材施教,显示出培养的方式和机制上有区别。

由此,超预期的航空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周期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核心技术人才(飞行、机务和空管人员)的短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国民航运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性约束使飞行员培养成为一种教育竞争的热点。作为人力成本很高的飞行员培养,商业性航空企业缺乏人才储备和长远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民航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奇缺乏的飞行员人才数量与质量要求,成为这个教育体系推动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从飞行员招生的组织与选拔,到委托培养机构进行培训,再到接收毕业生进入岗前培训,安排工作岗位,整个过程都由航空企业主导,这极大地吸引了许多院校,国内外机构纷纷涌入中国民航飞行员培养领地,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竞争热点。

中国的飞行员培训也在摸索着前进,也在不同的机制和制度下前行,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这些培训机制各个公司也在自己琢磨,出现了不同的培训学校,这些都要进一步去完善和改革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2航空公司的分类及飞行员培训现状

目前中国的航空公司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国有大型航空公司,这些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飞行员培养计划行之有效,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第二类是中型航空公司,这类航空公司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从一架飞机到上百架飞机的跃升,在成立之初也是靠到大型航空公司挖人度日,目前飞行员比较短缺。

第三类航空公司是2004年后新成立的民营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应该说几乎得不到体制计划下培养出来的飞行员,所以无飞行员的储备,基本也是靠挖人生存。何况,培养一个机长最少需要9年,除非民营航空公司9年前就开始准备,除了用高薪到现有的飞行员队伍中去“挖”,也确实没有别的办法。而且它们的飞机基本是租赁的,成本比买的还要贵。

虽然引入了市场经营理念和竞争机制,促进了教育产生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开始逐渐显现,促进了全行业飞行教育培训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中国民航颁布的飞行员教育机构合格审定制度成为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促动了已有的和想成为飞行员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完善,以期获得政府的资格认证;但是,在当前需求大于供给的前提下,很难利用更有效率的手段来规范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因此,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

短短几年时间,我国航空市场对飞行员的需求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不仅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也与我国曾出台了多项降低航空市场准入门槛的规定有关。2002年8月实施《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及2004年出台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民航的政策后,一批合资、民营航空公司先后进入中国民航运输市场。据统计,自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已经有6家民营和4家合资航空公司投入运营,已提交申请设立航空公司的还有10多家。

虽然航空经营模式“丰富”了,但飞行员培养机制却没有改变。在飞行员短缺的情况下,不断有新的培训机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2007年9月,深圳航空公司开办了自己的飞行学校,开国内航空公司自行培养飞行员的先河。到现在,国内开设了飞行专业本科教育的大学也达到了8所,只是除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外,其他7所大学都只有飞行员理论培训资格,而飞行驾驶部分,都要送学员到国外去培训。

蓬勃的航空市场与滞后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鲜明对比,瓶颈问题凸显出来。航空人才炙手可热,飞行员更热,机长热上加热。人才的争夺成为竞争的焦点,然而现有的人才就这么多,每年新添的人才也就这么多,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是不争的事实。

新设立航空公司的陆续运营对促进中国民航发展总体是好的,但如果总量控制不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基础设施的容量和技术水平、空域资源的可使用状况、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现阶段的综合管理水平,均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的增长速度。因此有必要从适当控制准入入手,主动遏制目前偏快的发展势头,为民航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早在2007年中,为确保中国民航安全正常、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就已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调控航班总量,提高航空运输市场的准入门槛,控制运力增长,以防止运输市场过快发展。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飞行员以及其他航空技术人才与民航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民航局已经制定飞行、机务、空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规划。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长明确提出,今年将严格控制飞行等保障人员与飞机数量的比例,达不到要求的航空公司,不得引进新飞机,不能开行新航线,以确保飞行安全。

飞行员培训体系固然要改,但当前国内飞行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飞行员市场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但飞行员只看重哪个公司给的钱多就跳槽,只看到与外籍飞行员收入的差距却不考虑自己的培养过程,并且采取一些极端手段,甚至绑架公共利益去“维权”,实际上折射出飞行员素质修养的缺陷。飞行员和航空公司都应该以安全和旅客服务为重。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2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公司对优秀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航空服务人员重要培养渠道之一的职业院校,近年来为航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服务人员。但由于我国航空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很多共性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从专业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 :航空服务;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改革探究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4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06—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魏桂花(1974—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高级, 研究方向:航空服务。

在教育领域,“教学模式”一词先于“人才培养模式”而出现,并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在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教学模式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简单的程序性教学制度,也涵盖了复杂的研究策略。1972年,两位教育家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书中说道:教育模式是指课程、教材及其指导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展开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模式。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形式,本质在于宏观上如何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与微观上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课程模式”。而其他学者则以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与要素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新的观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的统筹划分,本质是回答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问题。

一、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投资72.7亿元,在五年内全省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以原有及将要新建的九个支线机场为辅(一主九辅)覆盖全省的网络格局。通过对吉林省内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航空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很少。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每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职业教育,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而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航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了解旅客和货主的心理领域,灵活运用服务、公关沟通技巧,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了解社交礼仪知识,达到航空服务各个岗位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要求。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并拥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英语运用,能与旅客和货主进行交流沟通,并能阅读日常工作中的英文业务文件。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 “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翼式”即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人才培养的“双翼”,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航空港旅客服务、客舱服务、机上急救、航空服务礼仪、安全检查等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边理论,边实践。通过“龙翔实训中心”功能性实训场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以航空服务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走出教室,在模拟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开展技能训练。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基地+企业+师生员工”的专业实训培养方式。营造航空企业文化氛围,引进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品牌和高端服务要求,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职场化,在实训室墙壁悬挂职业道德名言名句、航空服务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行为礼仪守则、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实现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方面,充分利用航空企业资源,按照“合作共建”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海南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的合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使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其航空服务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双方立足于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举办由航空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蓝天之梦”航空专业技能大赛。以巩固航空服务专业知识、提高礼仪素养及专业技能为宗旨,以利于引起学生对学用结合的高度重视。通过竞赛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定期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校企良性互动,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体能素质与内心修养提升为最终目标。礼仪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也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修养教育,这是我们“双翼”中的一翼,职业素养要靠礼仪和艺术来完善。

“2+1工学结合”即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年,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与航空企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关联,拉近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缩短学生和员工间的差距,培养技能型可持续学习的实用型人才;在航空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感受真实的航空企业环境,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服务操作流程,按照员工标准完成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校企携手,企业自始至终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型航空专业服务人才。

(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按照“双翼式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制定职业标准,进行项目驱动,通过两年时间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三门,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理念的体现、课程呈现的方式、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及办法》,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社会评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对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考核,推行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形式,校企共同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定,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并探索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相替的评价方式,使课程教学评估服务于课程建设,从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6).

[2]袁晓燕.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丁永玲.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成功,2008(10).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空乘专业 非对口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民航学院等院校率先开办高职高专空乘专业以来,我国已约有300所各级各类院校招收空乘专业学生,按每所院校每年招收50名该专业学生估算年均培养专业人才1.5万人。此外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民航业2010年、2011年分别新增飞机180架次、167架次。按每架飞机配备20人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3500人次,供需关系失衡严重,每年空乘专业毕业生至少有80%无法实现“飞天梦”。

1 高职高专空乘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利用调查、回访、座谈等研究方法从“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专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七个维度具体了解空乘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1.1 数据获取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目标研究院校2008届、2009届、2010届学生随机抽样调查产生。该调查通过现场访谈、电子邮件、电话询问等形式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1份,有效问卷897份,回收率92%,有效率97%。在有效问卷中空乘专业学生870人,占样本总数96.98%;有27位学生为转换专业,占样本总数3.01%,样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就业地区”及“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1)现阶段学生流向不同的地区就业,包括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省会城市(武汉、南京、杭州、济南为代表)、其他非省会城市(苏州、宁波、青岛、厦门为代表),其蕴含的机会效益有所不同,通过分析能了解空乘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区方面的选择偏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学生选择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包括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知名国企或外企、知名私(民)企或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小型私(民)营企业、灵活就业(出国、创业、升学)等其工作环境和待遇有明显不同,则更能体现高职高专这一即将走进社会的群体的职业期望。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空乘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具有多样性,没有盲目地将“空姐”、“空少”作为自己就业的首要目标,“公务员”和那些发展规范、薪酬合理的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对他们都有颇高的吸引力。但那些中小型私(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却很难学生们的关注。访谈中发现他们最看重首次就业能在较好的公司平台工作,学习掌握关键技术知识,并获得所在行业的第一手业务资源。此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抱有“要么上天、要么待业”的情况。

1.3 “薪金水平”及“专业匹配度”分析

(1)薪金作为劳动价值的体现和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学生较为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调查中发现,第一年平均月薪收入2500~3500元之间占比较多,占比第二的是那些顺利成为“空姐”、“空少”的学生,他们表示虽然平均月薪在5000元以上,但工作压力大、强度高,薪酬满意度低。其次是1500~2500元。而此外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薪金水平低于1500元。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2)专业匹配度是就业主体通过就业后自我回溯的定性指标,记录学生首次工作的实质内容为评判标准。但在国家宏观政策加大民航业发展的背景下,2011年起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加大了扩张力度,加强了人员招聘的力度,直接表现为2009、2010届空乘专业学生的专业匹配程度较2008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1.4 “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分析

就业满意度是就业主体对现在从事工作的心理满足程度;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主体在选定的领域里,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顺其自然型、努力发展型。就业方向是对学生签署《就业协议后》的首次就业单位统计。调查中笔者发现,受访者对首份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对现在工作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者近总人数的60%,其中还有8%的学生认为“很差,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地学习技能和知识。对学生就业方向统计的结果显示,目前空乘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样性。调查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表6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职高专空乘专业就业现状具有以下特点:多选择国内一线城市和各省会城市就业。主要因为学生们受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认为在这类地区工作机会多。可不容忽视的是,这类地区是国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地,高职高专学生面对充分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在面对空乘专业就业机会时,可能又会因为宏观政策导向、自身形象、外貌、体能等客观条件影响名落孙山。对于就业单位多青睐于知名国企或外企、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而中小型私(民)营企业则备受冷落。学生们对工资收入水平、个人未来的发展和晋升关注度较高,对是否匹配个人所学专业方面则关注度不高,并且学生能够认识到能否对口就业很大程度受航空公司当年的招聘计划决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能够关注市场上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进行有效尝试。另一方面也说明空乘专业的就业推介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们普遍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不高,问题多集中在薪酬、工作强度、公司内部环境等方面。但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多认为应以“顺其自然”的方式进行职业发展,正是这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观念造成学生们缺乏工作的热情,如果用人单位又缺少最起码的后续职业培训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们对于现在工作的不满。学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多样性,其中真正对口就业比例不到40%(如遇行业调整则对口率更低)。

2 高职高专空乘专业“非对口专业就业”原因分析

2.1 从空乘专业学生的角度分析

(1)自身定位不准确,择业时没有端正自身就业观念。“空姐”这个职业开始时总和“高薪”、“潇洒漂亮”、“环球旅行”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中空乘人员表面光鲜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艰辛,“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鼻窦炎”、“变压型眩晕”等等职业病更是让那些心怀梦想的学生们知晓了现实的残酷。因此当这层神秘面纱被揭开后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产生消极或失望的情绪,逐渐开始厌倦直至重新选择就业岗位。

(2)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空乘专业学生在就读该专业前学校对学生外貌、身材等方面要求较高,然而部分学员片面地把外表作为就业选拔的唯一标准,把能否顺利就业寄希望于走捷径而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只注重形态礼仪方面的课程,不注重学习其他课程和辅助技能,特别是外语课程学习,认为只要有好的形态礼仪就算是达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英语口语、电脑操作、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都有待加强。在跟踪回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的外貌条件较为优秀的学生却在空乘招聘复试的过程中惨遭淘汰,说明学生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从高职高专院校的角度分析

(1)空乘专业招生院校泛滥,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当下就业环境。空乘专业所属的乘务类专业被列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相较机维修专业、飞行技术等专业而言技术门槛明显偏低,属于典型的低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以办学门槛较低,但开办该专业却能为院校带来经济价值和形象价值方面的提升。粗略统计目前开设空乘专业院校300余所,平均年招收生源逾万人,远高于同时期空乘岗位增长数量,从客观因素上也增大了学生们“非对口专业就业”的比例。

空乘专业本质上属于现代服务业,虽不生产产品,确要提供高质量服务。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民用航空器的性能、结构、使用方法等基本民航知识,还要熟悉医学救护、社交礼仪、地理常识、旅游餐饮、风土人情、心理学等技能。可以说空乘工作是集服务员、安全员、播音员、导游、护士、厨师等多种职业为一体的特殊职业。但到目前为止,全国空乘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自发形成了“理论+实操”的培养模式,开设的课程也大同小异,以民航概论、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乘务英语、空乘实务、形体礼仪为主。显然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市场需求,所以空乘教育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应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攻方向。

(2)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师资力量。作为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设备,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学校要购置这些教学设备无疑要负担高额的成本,显然会有很多学校无力承担。即使一些优质院校有能力,可如果办学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产出比过低也会抑制学校购置教具的步伐。正是这种情况造成很多空乘专业的学生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实践教学。

此外,一线教学老师中具有空乘工作经验的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无专业背景的老师改行充当。尽管这些老师能够把书本上的内容知无不尽地传授给学生,但一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例如提醒带婴儿乘机的母亲在起降时给婴儿喂奶、婉拒客户不合理要求、安抚旅客的激动情绪等等,只有真正有过空乘经历的专业人员才能把第一手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而且这些宝贵的经验还能启发学生未来在不同岗位上解决问题的潜力。

2.3 从航空公司的角度分析

由于民航业的垄断性和空乘岗位的稀缺性,使航空公司具有了绝对的话语权,而且现阶段大部分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航空公司的用人需要,造成航空公司近年来的人才引进工作基本以社会招聘+短期培训的方式完成,如果各大院校日常又不注重与航空公司建立长期联系,那么航空公司完全不需要或不屑与院校沟通合作,客观上又让学生在就业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3 高职高专空乘专业“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对策

3.1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空乘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入学分数低,文化底子薄,学习不努力,有些还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习惯,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学生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何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笔者认为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不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能树立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一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会反促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发展方向及对职业规范的认同。经过积累的良好习惯会让人能够高效完成工作、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奠定学生成功成才的基础。

3.2 注意树立学生综合服务意识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目前空乘专业学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岗位多集中于技术门槛低的服务型行业,然而空乘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面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旅客提出的各种挑剔要求,还要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必要时还要协助旅客克服旅途中的焦虑。以上这些都是综合服务的体现,这种综合服务意识可以说在整个服务型行业里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意识尤显重要,应该成为今后教学的主攻方向。

3.3 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真正做到优中选优

最近1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黄金十年”,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空乘专业,而快速发展背后却是培训市场行业规范的缺失。学校只注意扩招带来的收入,不加约束地盲目招生,却忽视了人才供需的转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再加上空乘人员的来源的广泛性,现阶段真正留给空乘专业的份额相对较小。所以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大院校必须深入调查真正的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招生的规模,加强各开办空乘专业院校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对于那些报考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资源的紧缺无形中又会倒逼各院校严把生源关,优中选优地进行学生录取。

3.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进外训机制

现阶段各个高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所聘任的空乘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却缺乏空乘实务经验的教师。对于曾在一线工作过的航空职员有因为学历、教师资格或薪酬等多方面原因不愿到院校任教,进而造成各个高校很难组建起一支经验丰富又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无形中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院校应因地制宜地主动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短期集中授课的方式邀请航空公司为现有教师补补专业课。

3.5 加强校企联系,努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目前已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大部分不是民航类院校,不具备航空行业背景,而且与各大航空公司鲜有交集,造成院校的招生、培养都忽视了最终用人单位——航空公司的真实需求,两者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所以作为院校来说应花大力气了解人才供需的具体流向,以及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到招生、培训、就业等环节中来。除此之外院校还要广开渠道,从服务型人才推荐入手努力为学生打开就业之门。

4 结束语

又是一年毕业季,2013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99万之巨,可以想象多么激烈的人才竞争正在上演,看着那些即将迈出校门的空乘专业学生心中不由得生出疑问:又有多少学生今年不能“上天”?他们的去处会是哪里?所以明确市场需求,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全面、科学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成福.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空中乘务;形式;发展

一、空中乘务专业的建设

(一)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确立目标

对于当今世界大发展,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很大的竞争,给空乘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也带来的较大的冲击,但中国航空的发展,空乘专业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在航空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飞行人才、机务人员、空管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空乘人员。但是由于现在的各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不同差异,课程不能实现统一化,学生就业就不会形成统一的规定,师资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专业建设需要,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就会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二)确定校企合作模式

自这个专业开设以来,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乘务人员,但是这并没有满足现在对空乘人员的需求。这个专业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它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可以有航空公司的人员和学校的人员一起来招收学生,严格按照空乘人员的要求来找收学生。

校企合作可以是学生从录取到就业一条龙的过程,学校建立以航空公司企业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企业直接面向学生招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也保障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与民航企业合作,保证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

几年来,学校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条件也日益完善,目前学校里建有好多专业实训室,供学生们实训,但实训不同于实习,实训毕竟是在自己的学校进行的,而实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经验,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都能想到各种办法去解决,而不会手足无措。选择与民航合作,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师生之间的相互结合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不仅对学生有利,对老师也有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教师要进行相关培训,包括参加民航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到相关航空院校及空乘培训基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要及时向教师提出问题。

二、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选择交通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择飞机出行已逐渐成为人

们的第一首选交通工具,所以,对空乘服务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严格控制,把好生源质量,专人负责,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航空条件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自身条件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形象好,气质佳,有才艺,会外语,身体健康等,所以在招生的时候,要严格把好关。

(二)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学管理上,在第一年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参加考试,成绩必须合格;其次,在第。年的时候就可以去航空公司实习,但要按时缴学费,在航空公司的初始训练上需要合格,而且需要有上机资格证、空乘人员飞行执照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不能通过考试而拿不到毕业证,也不会因为要考试而请假了。再次,与航空公司合作办学,成立培训班的教学模式。

与航空公司合作,可以真正意义上的把合作办学的道路开拓出来,在招生时,可以和航空公司一起面试,按照航空公司的标准来选拔考生,如果出现这种办学模式,学生的校外实训也将迎刃而解,同时也可保证在招生时,学院的空乘专业也将会有竞争力。

(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好的额培养人才

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强化职业素质教养时,特别是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英语要达到最好水平,计算机要达到。级水平。专业教师要研究教材,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旧的知识进行充实、完善。

三、总结

空乘专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它对人员的要求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它是新兴的专业,没有经议案可以用来灿口,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来向前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会存在不少问题都需要我们去一一的克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是今.对南航空姐大赛的反思[J]. 中国民用航空. 2010(07)

[2]刘是今.对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07)

[3]牛晓斐.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 2012(11)

[4]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3(06)

[5]邓翔宇.空中乘务专业基本介绍[J]. 山西教育(招生考试). 2012(04)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航空公司;航材;采购与库存管理;分析

0 前言

近年,由于各大航空公司的航材采购与库存管理模式混乱,造成航材所需成本控制不当。从而导致我国航空业的经济效益呈下滑形势,并且部分航空公司存在亏损现象。故需要转换传统的航材采购与管理体制,将经济效益作为航管项目的主要内容,使航空企业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以期有效的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为航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航材管理项目现状

在航空公司的正常运作中,航材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航空公司都越来越注重本公司的航材管理项目,并对航材管理进行全面的改善,与航材管理部门的各项监督工作之间联系重大。航材管理中计划、仓储、采购以及使用等几个方面,都在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内,下面将航管部门的主要监督职能浓缩为计划和仓储、采购和使用两个层面,分析国内外航管现状。

1.1航材计划与仓储

航材计划革新中最主要的两大方向:提升预测航材需求的精确度与强化航材保障制度的可靠度。依据航材的不同需求特征,建设科学化的计算方式,预先对航材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的周期可设定为年度、半年、季度等不同方式。近年来,全球许多专家已经提出大量的计算模型,例如:利用泊松分布、线性规划以及动态多梯队技术等繁杂的数学知识对某些具有修复性航材的需求量变化特点进行检测。虽然此类模型具有很强的受限性,但是这些模型对航材的管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2航材采购与租赁

作为航材管理项目重要构成要素的航材采购与使用,其主要构成内容是:购买、租借、分享、维修、输送等几个环节。采买与租赁的革新需要与完整的航材管理体系相结,其本质上无法实行独立革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作为电子商务主要组成部分的在线电子采购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购买形式,其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在线电子采购相比传统采购形式更具现代化优势,其在价格上更透明、效率更高,能激发市场的竞争力,大大的节约航材管理成本,促进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

1.3航材积压、报废率高

国际上,关于航材管理概念的理解为:最大限度的降低飞机AOG停飞与保留故障的出现,确保飞行安全与正常运营。飞机零件都由欧美国家进行生产,其采购花费时间长,中国很大部分飞机维修公司为了保障航空公司的飞行安全与运营,都会选择加大零件库存量的方。而由于航空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飞机数量、种类也持续增多,因此航材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从而导致航材出现积压、爆仓等现象。部分航材为化工制品或是有寿命期限,它们在期限已到之前都未能进行使用,只能进行报废处理,正是如此,飞机维修公司需要背负巨大的航材库存、压仓、报废。无形增加了航材成本。

2.航材管理应对措施

2.1强化团队人才素质

团队的发展与成功离不开伙伴。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当代库存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有:飞机维护、计算机、语言、物流、法律、管理、国际贸易等众多学科知识,因此管理人才团队的壮大显得尤为重要。实行多方位、全面化的人才培养,探究人才多种途径,鼓励人员参与技术科研活动,与外界科研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使团队人才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知识素养。

2.2航材库存趋于零库存

航空公司实施寄售措施,将库存多余航材放出寄售。在寄售过程中要求供应商飞机维修公司之间形成一种产品返销的供应链,回购的同时也在维修公司进行寄售,在不影响维修公司正常运营的状况下,将多余航材销售于客户。并且实行奖励制度,奖励维修公司工程师结合技术理论把不使用航材应用到生产中。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进行国内外积存航材售卖。将部分航材应用于技术人员培训、实践活动中,以期航材库存趋于零库存。

2.3实行航材共享模式

航材共享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航材压仓、富余的问题,并且优化了航材流通与管理制度。航材共享的理念是指几家航空公司共用同一个航材支援体系。通常使用航材共享的公司会将共享航材给予共享库进行管理。此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航材的库存量,从而降低航材管理成本。共享管理者为保障所有航空公司能够正常运营,通常会建立一个基地库,在基地库中存少数航材备件,以备突发事件所用。若是飞机出现突发故障,航空公司能够优先选用基地库的备件进行一对一交换,快速修复飞机故障,保证了飞机安全运营。而管理者再将故障航材送往维修公司,待航材恢复可使用后再送回共享库。并且,管理者会不定期补给基地库欠缺的航材,以保证航空公司整体正常运行。总的来说,使用这种管理模式进行航材的库存管理能够有效的保障公司的运营,并且大大的降低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这不失为一种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成本控制方式。

3.结语

总而言之,这样的航材采购与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保障飞机安全与运行、航材需求量,同时符合航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加强航材采购与库存管理力度,从航材需求预测率的精确度、航材仓储适量性、航材流通等几个层面进行考核,不断吸取先进管理模式,提升航空公司航材采购及库存管理程度。

参考文献:

[1]漆贵春.航材采购的管理模式及意义[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2(05):4243

[2]莫苏平.航空公司航材资源管理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1,12(04):1920

[3]王国志.零库存航材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04(02):3233

[4]杨立鸿.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J].价值工程.2014,03(12):2425

[5]吴亮德;朱新宇.航材管理现状及我国的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1,02(05):3536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公司法;“卓越计划”;民航;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包妹妹,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天津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112-04

一、“卓越计划”

德国于2005年根据《基本法》91b款通过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并在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的“卓越计划”。中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于2010年6月由教育部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推出,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与品质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卓越计划”在中国民航大学的实施

中国民航大学属于民航特色的行业院校。2012年,学校明确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教育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培养适应民航发展和实践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民航的行业需求。适应未来国际民航业发展。为此,学校专门下发《中国民航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各学院推行“卓越计划”,要求各学科发展紧密联系民航,理论联系实践,实施行业指导,校企联合。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尽管属于文科专业。但在法学教学中,也应时刻以民航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卓越计划”为引领,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程教育框架下的法学专业教育改革,实现“面向民航,服务民航”的办学宗旨。

三、“卓越计划”下适应民航需求的公司法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

公司法是各校法学院开设的一门法学专业课程。不仅属于法律范畴,从属于商法分支,而且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因此,公司法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强调实务性与技术性。公司法教学应着重体现公司实践,突显公司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明显的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在进行公司法课程改革时,不仅要体现一般公司法的主要内容和实践需求,更要注重民航领域的需求。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的适应民航需求的公司法课程改革。必须强调公司法与民航特色实践相结合。加强与民航领域相关制度规则的沟通。民航属于工科行业领域,很多方面需要运用工科思维、工科方法和方式进行,所以,公司法的改革还需以工科的实验方式方法进行讲授与传授。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公司法学专业在民航领域的应用与实施。

(二)改革内容

1.课程内容改革

民航业中。民航企事业单位是整个民航系统的主体,其中民航企业,包括民航运输、民航配餐、民航维修、民航制造等多方面,都是以公司形式出现。公司法不可避免地与民航企业的成立、运营、监督、管理等各方面产生联系。因此,公司法的运用在民航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卓越计划”下的公司法改革要求公司法与民航相结合,就应从公司法课程本身属性与民航特色出发。在强化公司法实践与应用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民航行业与公司法学专业的结合,将民航领域中的一些实践运作、模式、项目与现有的公司法理论中的公司设立、运营、解散和清算等制度相结合,利用现有民航资源,加强航空公司法律制度及性质研究,带领学生进入民航业内部事件,了解公司内部真正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深化公司法理论知识在航空公司的实际应用。

建议将公司法课程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公司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公司法在航空企业的运用。以公司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航空运营企业,包括航空运输公司、机场集团公司及与航空相关的餐饮、维修、订票、机场等相关民航企业进行分类介绍,再与公司法基本理论一一对应。一方面让学生对公司法理论有基本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通过专题实务研究,将公司法理论结合民航业界的公司形态对公司的设立、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控制关系等方面进行讲授,尤其是对现实中航空公司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讲授。比如讲授国营公司与民营公司分类时可以就三大航和春秋、吉祥等航空公司做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航空公司的优劣,也帮助其在就业时便于选择。又如讲到母公司与子公司,可以以南航集团与其下设的南龙控股、南方航空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方法改革

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切课程改革都属表面工夫。教育模式要具备特色和实践性,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实施传统的由上向下灌输式的、被动式的教学方法,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法律条文,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一些毕业生在处理航空公司并购的案件中虽然熟记并购法律条文却不了解公司并购的真实操作流程和运行程序的事件比比皆是。

鉴于此,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及挖掘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在学生中调研的结果以及考察相关学校的做法。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模拟角色法。通过设定公司运作的情境模拟课,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吸收消化知识,老师做一个引导者进行讲解与分析。可以由学生模拟股东、董事、监事等角色,模拟航空公司章程制定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方法已经在公司法的“普强实验”中得到证实。“普强实验”要求学生模拟某个航空公司的董事长、董秘,以及董事和独立董事,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在进行模拟时,学生表现得非常投入,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通过这样的模拟角色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董事会组成在航空公司中的地位以及不同董事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

(2)分组研习法。对公司法的一些知识点可以布置学生组成小组提前预习,然后由各组分别上台讲解。这种方法既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对公司法产生兴趣。如事先将班级分组,每组讨论如何成立一家航空公司,涉及公司的名称、组织形式、章程草案等。并根据每组同学的表现。可以给其设立的公司发放模拟资金奖励(如成绩奖励)等,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是最能体现理论知识与能力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的学习与探讨在增强学生处理实例能力与理解法条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法案例与研讨主要以现实中航空公司的具体案例为立足点,通过设计相关问题给学生,在案例中引出要点,用一个直观形象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单调、客观的法条与重点知识,先由学生进行互动性的探讨与分析,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解析。这样的教学方法旨在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思想等方面的能力。

(4)产学研实践法。中国民航大学“卓越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进行行业指导。实现企业从源头参与学校工程教育,构建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创立一套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既满足高校理论学习实践化的需求,又能为企业提供潜在人力资源,因而在各国获得青睐。美国30%以上的高等学校有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经历。许多学校会组织教师直接到企业公司里去为其雇员开设课程,还有一些高校则直接到企业中去办学。为其雇员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中国民航大学开设的公司法,可以采取实习与工科实训的方式,一边增加和扩大校外民航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业的沟通联系。组织学生到航空公司实地观摩实习,了解航空公司如奥凯航空、天津航空等的运作流程、经营管理、监督等等;一边设立工程实验实践环境,采取工科专业经常采用的实验室教学法,利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航空公司运行管理模拟实验室、机场运行管理模拟实验室、航空物流管理实验室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的模拟操作。最后形成一套适应工程教育模式的校内管理、监控、激励和评价体系,对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单位选定、实习实训考核与评测等相关整套程序进行制度构建。

3.考核评价体制改革

(1)形成综合的考核方法

传统公司法课程对学生考核一般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手段往往不注重对学生实际业务操作水平的评测,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分析评价,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必然会形成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而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也会促成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实施“卓越计划”后的公司法课程,在考核方法方面不仅要重学习结果,更要重学习过程,既要反映出学生的法学理论功底,又要突出学生的民航实践能力素质。所以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改革,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实施。

首先,在考核方法方面。应公司法应用性与民航实践性的要求,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评测,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闭卷与开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

其次,扩大平时考核的比重,由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成绩比重的15%变更为50%左右,加大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测。增强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持续性的监督与管理。

最后,采取师生共评的考核方式。考核不由老师单独决定。可以一部分由老师决定,一部分由学生互评。通过这样的共评考核,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沟通,为今后进入民航企业奠定一定的企业合作能力。

(2)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机制

评估体系是检验公司法学教育改革是否真正做到服务民航作用的重要标准。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缺失衡量和评价公司法学教育为民航服务的标准,就会造成教育空洞化,丧失服务民航的目标,更加会造成民航经济单纯发展,没有为公司法学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首先,评价对象多面化。“卓越计划”下结合民航实践的公司法教育改革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教师、管理机构,因此,应针对不同主体设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

第一是对教师的评价。对公司法教学制定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负责人评价制度。一个特色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来完成,其中课程负责人更是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所以应当制定一个公司法课程负责人考核评议表(表1),对其职业道德、学历、任课经验、学术能力、外语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方式等进行多方评价。

第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理论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公司法实训课程中的效果分析、民航实习部门的反馈意见等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判与考核,并将其作为推荐就业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