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知识培训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沟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0-01

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临床医学微生物检验获得了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因此,在现代医疗工作中,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医学微生物检验。但随着微生物检验项目增加,影响检验标本及检验结果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2]。故加强临床医生与微生物检验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临床实践与检验诊断紧密结合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经验,旨在说明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择检验科微生物学检验人员7名,其中,男2名,女5名,年龄在22-55岁之间,平均为(39.5±2.2)岁;同期临床医生55名,其中,男28名,女27名,年龄在28-48岁之间,平均为(33.2±2.9)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操作规程规范化、提高临床检验及诊疗质量的根本保障,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全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信息,确保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2 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 应定期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微生物学科室医生定期向临床各科室咨询检验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处理临床医生对于相关检验项目所提出的建议,及时予以咨询、答疑和反馈,并定期进行汇总和评估。制定微生物科参与临床病房巡房、危重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3]。此外,微生物检验医生应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根据检验结果向临床各科室诊疗措施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将检验数据转化成为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信息[3]。

1.2.3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 组建临床沟通小组,积极主动地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可将各科室分配到各个专业沟通点,定期由各专业主管对相应科室进行重点沟通可意见询问,同时详细填写沟通记录表,并由定期科主任与各专业主管召开临床回馈信息讨论会,做好记录和存档,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回馈给临床[4]。

1.2.4 加强检验培训和学习 医学微生物检验项目与各类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密切关系,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应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还应积极主动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微生物检验相关资讯和服务,而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应定期组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检验专业培训以及相关临床疾病知识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知识和技能[5]。同时,应加强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成果等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检验效率和质量。

1.2.5 构建沟通平台 充分利用短信、微博、网络技术等建立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的信息化沟通平台,也可定期组织召开座谈讨论会、专题讲座、查房、墙报园地以及简讯传递等形式,增强医学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并及时更新相关的检验知识[6]。建立专门的网络留言薄,及时将微生物检验以及临床相关信息共享,以便医生、护理人员、同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协助临床各科医生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报告的阅读以及分析,以解除其对于检验资料的错误认识或者疑惑,协助其及时、正确地判别检验报告中的各类信息,并正确地理解报告中较为罕见或者少见的菌种,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准确判断药敏实验结果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撑[7]。

1.3 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各科室沟通交流前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P

2 结 果

实施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策略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显著降低(P

3 讨 论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要是分析和检验各类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指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而各项标本均是由临床医务人员所采集,标本采集的规范性以及准确性均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遵循技术操作规范及检验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检验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只是阅览检验报告,护理人员则负责将检验单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而对样本留取注意事项缺乏详细的说明。此外,检验人员往往只是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检测,对于检验异常结果缺乏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当临床科室对于检验科提出质量问题时,未及时进行解答,从而无法及时纠正相关问题或者及时纠正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变异因素。应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责任、指责等,而应及时补救工作,以免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在临床诊断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疾病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判断。而实验室检验指标参考范围的设置,均应由临床医生以及检验人员沟通和相互配合,方可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合理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全微生物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检验与临床沟通制度、组建临床沟通小组、加强检验培训以及构建沟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微生物检验科与临床沟通之后,临床对于微生物检验质量及时反馈率达80.8%,较此前的34.6%显著提高,而临床医生对于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判读失误率仅为3.8%,较此前的15.4%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检验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而临床医学的发展又可促进微生物检验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更新,促进微生物的快速发展。加强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临床更加科学地收集完整、合格的标本,确保检验前质量控制效果,并更好地判断和利用检验结果。与此同时,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微生物学检验更就具有针对性,使微生物检验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最终提高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彪.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276.

[2] 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7-157,164.

[3] 洪继波,陈海泉.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5491-5492.

[4] 曹慧玲,史恒芳,李岷等.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9):1194-1195.

[5] 花南霞,陈翠.加强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21):2670-2671.

[6] 刘文阁.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9):152,154.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2

有文献报道,医科大学生在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做贡献,长才干,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思想认识、知识掌握、专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公众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提高相统一[1]。学生参与“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前,由学校专业课教师、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教师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教师对其进行4学时的“防艾”知识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方法宣传资料让学生自学,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的专业知识后再向青年学生、家人及社会公众进行“防艾”知识宣传教育。自2003年以来,我校有3万多人次大学生参加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研究分析了参与“防艾”专题培训及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探索改进这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毕业后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2008―2014届316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参加艾滋病相关活动的学生信息,包括社联大学生红丝带协会志愿者、寒暑假红丝带小分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参与教师“防艾”科研项目的学生,2008―2014届毕业生中有1087人在校期间多次参与“防艾”社会实践活动,其中926人又参加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参加“防艾”专题培训及宣传教育活动的学生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在校临床本科生最早参加“防艾”社会实践时间

收集学生2006―2012年参加大学生红丝带小分队或社联大学生红丝带协会组织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情况,整理学生最早参加“防艾”活动时所在的年级。大一、大二学生参与“防艾”活动占总参加人数的63.5%。

(二)参加防艾活动对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成绩的影响

毕业1年后参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2008―2014届3160学生中有926人参加了防艾活动,2234人未参加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防艾”组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结论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3

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观察分析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分布结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本,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不合格的原因为:标本的采集方法不规范,采样时无菌观念差,标本存放时间过长等情况。结论:在临床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应强化微生物的质检控制,重视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推进各合作人员的合作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29-01

临床微生物培养是医学检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诊断疾病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重大[1]。临床微生物培养可按时间划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几个阶段,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最多,而且其涉及的科室部门接触人员广泛,往往较难控制,为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即为严格控制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问题[2]。本院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

1.2 方法:

对每天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进一步统计出微生物合格标本每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及分布的情况。

1.3 统计方法: 对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的统计用构成比来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率:

研究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

2.2 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 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本,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详见表1。

表1 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包括:(1)对患者留取标本是给予的监督教育管理欠缺,患者不能正确留取标本;(2)医务工作者本身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正确指导患者留取标本或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掌握准确关键的操作步骤;(3)医务工作者宣教力度不够,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对正确留取标本的重视;(4)虽然医务人员工作已到位,但限于患者或家属自身文化程度及合作能力,无法配合正确采取标本[3]。

按照不合格标本分布情况逐一分析其原因如下:(1)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极易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致使培养的真实性发生改变。所以在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口咽部细菌的污染以确保痰培养获得真实结果。(2)尿液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易收到会杂菌的污染,由于其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意义重大,为此应重视尿标本留取中污染的问题,避免污染杂菌的尿培养结果对临床产生误导,延误患者病情。(3)大便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也应注意留取方式。(4)血液及其他穿刺液体,采集是要注意操作技巧,及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械的无菌性。(5)有些分泌物在留标本时也容易受到污染,临床上应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4]。

针对以上问题,临床医护人员应从一下几方面应对:(1)建立分析前质量体系,标本送检前先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制定验收标准及拒收原则。(2)强化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其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质量偏差的出现。(3)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死亡造成结果的准确性降低。(4)加强各科室人员的合作与沟通,及时正确沟通降低微生物检验的不合格标本,减少标本的分析误差[1]。

参考文献

[1] 杨秀云. 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5:1933.

[2] 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于农,宋世平,左向华,金欣,王淼.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0:2499-2501.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4

1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情况

现阶段,临床科室和医院实验室的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检验项目完成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开具申请报告单、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析等,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当环节越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较大,查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院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是平级关系,各科工作较为繁忙,科室间在具体工作沟通方面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科室之间沟通工作不好,对标本采集以及运送等造成影响,检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作用

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医院的综合能力。但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检测水平、能力是必备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也非常关键。实验室人员对临床科室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标本的采取和送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此外,如果检验人员缺少临床知识,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为阳性时,没有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对检验结果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微生物检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3 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方法

3.1 微生物标本采集: 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采集标本主要是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了解采集标本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标本采集达到合格。临床医师需要向检验科室人员说明在标本采集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化脓性分泌物在采集之前,需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采取脓汁部位是化脓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白细胞释放出溶菌酶,将化脓中心细菌杀死,活菌比较少,检出阳性率比较低,对于此必须引起注意[2]。

3.2 微生物标本保存以及运送: 对微生物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淋病奈瑟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在进行标本运送时,需要保温,快速的送检,如若不然,检出率会明显的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在冰箱中,会导致脑膜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的死亡。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清楚送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解读检验报告: 在出具报告以后,需要理解,并应用在临床诊治中,防止滥用抗生素。以血液标本“无菌生长”为例,血液中是否无菌,需要和临床进行沟通,了解采血的规范性,若采血没有出现问题,就需要想到是否存在其他的病原体[3]。呼吸道标本在检出“XXX菌生长”时,若是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在进行报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根据其他的检查,综合分析。

3.4 实验室工作者需要定期的到临床第一线沟通: 在现代医学中极为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到诊断活动中,和临床进行紧密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沟通。实验室人员可以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应用临床思维的方法,提升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向临床提供相关的意见。临床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检验的准确性。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5

一、切实提高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S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213-01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与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运用生物、理化、医学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不良微生物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它是食品安全监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品可否被人类食用,不是看它的口味如何,而是看它是否具有危险性。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和性质一直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系统的检验工作可以判断出食品的加工环境,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严谨科学”的理念开展工作,有效地预防大规模食品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目前,我国卫生防疫机构和专门的食品化验室对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有五种:1理化检测,主要包括传统的形态检测和相关的理化方法。形态检测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显微镜和染色剂来判定菌落形态和结构特征;理化方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间接鉴别一些形态和其他方面不易区分的微生物。2微量生物化学反应系统,该法与计算机联合使用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用作分析肠杆菌、非发酵菌、葡萄球菌。3PCR技术,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法,可利用其精确微量的特点对食品中微生物特异基因进行扩增以判定食品是否受到了污染。4核酸探针技术,该技术于20世纪80年展起来,即利用已知的DNA或RN段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做成“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碱基序列来判定其同源性。5即用型纸片法,即采用生物测试片分别检测菌落种数、大肠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省料,已被列为国家标准方法。

2 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几点因素

2.1 检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要素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其作用是最主要的。检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因此,突出以人为本关系到实验室未来的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检验人员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应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学习和锻炼,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检验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具体要求如下: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种类、生长繁殖的条件,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无菌操作的有关知识等;掌握并正确理解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新制定)、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熟悉食品生产工艺,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人员应通过技监或防疫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法的上岗资质。

2.2 实验室环境与仪器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要定期监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完善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每天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废弃物应投入指定的容器内,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传播。

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较多,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要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操作方法和有关规定正确使用。对于某些需要长时间使用的仪器设备(如冰箱、培养箱)每天都要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某些仪器保养不当会丧失实际使用价值,操作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检验结果。例如,在使用高压灭菌器的过程中,物品不宜放的过挤,灭菌完毕要等到压力自然降低后才能开盖取出物品;干热灭菌器在处理带有纸包装的物品时,温度应≤160℃;培养箱在放入培养液后不能随意开闭,一次培养完成后需要马上清洁,时刻关注培养箱内温度是否与设定温度一致;等等。总之,正确的使用和养护,科学严谨的按照流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2.3 试剂与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试剂与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要严把进货关,选择质量合格符合要求、质保期内品质优良的干粉培养基,保存注意防潮不结块,对于受潮变质的培养基坚决不能使用。在实际的贮存中要加强包装容器的密封性能,一般性的培养基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强光直射,特殊性的培养基要放在干燥器内。培养基的配制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铝锅中进行,严格按照按照实验操作手册与GB4789.28-2010规定的配方配比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组成成分。记录配制量与操作者、日期,并于包装上标明使用期限,定期做质量检查,以保证其有效性。对于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不仅要做好分类存放,定时清理,也要做好防变质工作。坚决不使用已经变质的药品。

2.4 检验标准

在颁布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4789-2010》之后,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的发展轨道。此外,我国还颁布了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等。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项目检验是检验人员开展工作的最基础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更多需要灵活变通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自主识别验标准的变化,有

效控制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不至于变成“非法性”。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食品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工业化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引发食品污染问题。不良微生物往往会伴随着原料的生产、成品的加工、包装、贮存进入到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因此准确、快速、有效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预防某些肠道性传染疾病和食品中毒、保护消费者权益乃至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赫荣乔.《食品微生物安全成为我国重要研究领域》[J].微生物学通报,2011(01).

[2]李颖.《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监督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