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的问题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1

(1.南通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摘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以及农民素质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培育过程不科学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对美国、德国、韩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进行借鉴分析;从制定全面培育内容、建立创新培育方式、加强培育监管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101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64

收稿日期:2014-09-0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3ZDAXM002)

作者简介:吕 佳(1980-),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创新管理研究,(电话)13813720270(电子信箱)joylv@ntu.edu.cn。

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都必须依赖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步较晚,仍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根本问题,积极地向国外学习成功的经验,找到适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效率和劳动力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于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1.1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的农民不同。首先,他们有较大的职业选择权,可以自主地选择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职业;再者,新型职业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并具有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和经营的潜力;其三,新型职业农民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的职业农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益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相同;其四,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培养方法,使得农民学会相关的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并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观念,使得传统农民和其他农业工作者能够转变成有技能、有稳定收入、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培育的对象是传统的农业工作者和有意向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培育的目标为培育一批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对于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和培育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必须有较大的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同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的主力成员、种养殖大户等,同时还有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的学生、乡村干部,以及农民植保员、信息员等。以期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素养、懂经营管理、明法律政策、通组织营销的实用型人才。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体是多元化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农科院校共同培育的格局。政府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和技能化,企业经营者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文化培育等工作,也有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农民自身为了快速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也会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更强。与一般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主要是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农业创业能力、现代农业观念等;在培育形式上,它是以农民的生活特点为基础,在充分考虑农民时间、地点等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

1.3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农业不同,它将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销售和管理中,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是一种科学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的最新农业发展阶段。

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农民培育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从农民技术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培养,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历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

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2014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在2003~2010年间培训了800万人,“百万中专生计划”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队伍。

2.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2.2.1 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1)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村居民难以接受到高质量的知识、文化和技能培训,由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比为84.4%;而高中、大专的受教育人数每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表1)。同时,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还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较大,如上海为8.6%,北京为13.5%;而西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如贵州、甘肃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超过10%(表2)。

2)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农民所掌握的与现代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较少,同时现代化机械的使用率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使其熟练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才能真正形成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队伍。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5%以上,美国也已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引入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仅仅是48.8%,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2.2 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人才较为缺乏,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呈现出失衡的状态。首先,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由《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知,1978年我国农村就业人员中,92.4%的人从事第一产业,而2012年年底农村就业人口中,只有65.1%的人从事农业工作。

同时,农业从事者的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失衡的状态。相关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口是主要的农业劳动力,而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较少,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壮年农村劳动者,因此老龄化的现状将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找到良好的解决对策。

2.2.3 培育过程缺乏科学性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较为单一。农民的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大相径庭,但是目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的培育模式无法根据个人的特性来展开,因此实效性较差。同时,培育农民不同于学校教育,它还受到时间和地点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需要培育模式的选择必须更具有科学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但是,财政拨款的过程较为缓慢,资金注入也十分有限,无法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农民的培育,这也就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变得更加困难。

3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步比我国要早,发展也较为迅速,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进行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

3.1 美国

美国农民培育体系的建立,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推动力,其核心是形成农业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推广工作三者并举的完善的科教农业体系。在农业教育方面,公立大学、农学院、社区大学等部门将会选择恰当的时间开展农业培训课程,以课堂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育;其所选取的培育对象主要是青壮年农民群体以及有意愿从事农业工作的人群。在科研工作方面,农学院和各州的试点站则主要负责农业科学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会全力承担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资金;数量巨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农业人才储备,为农民培育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在推广工作方面,完善的技术推广机构也提高了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并有效接触到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

3.2 德国

农民培育工作在德国是关乎国家兴旺的大事,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农民的职业教育,并对其提供大量支持,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专业化、个性化,同时具有较高的质量。

1)“双元制”模式,促进德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德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双元制”的模式,即以学校和企业两者为主要培育主体,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育的农民,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企业中开展农业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需制定培育方案,两者共同承担培育经费。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加,农民所接受到的理论培训将会逐渐减少,相应地实践技能培训占比将逐渐提高。“双元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也促进了德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持证上岗,保证农民接受系统职业培训。德国对于农民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人们必须先接受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再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取“农民从业资格证书”,最后才能成为“农民”。同时,德国法律规定,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不少于三年才能正式入职,且入职期满三年后需参加统一考试,才能获得“绿色证书”,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德国“绿色证书”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对于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多元合作,确保培训体系科学发展。德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合作的模式,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统筹和协调工作,并对民间企业、私人协会进行领导和鼓励,使其参与农民的培育工作。这种政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加大了农民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还形成了科学的、全面的培训体系。

3.3 韩国

韩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较为健全,且层次清晰分明,分为“青少年农民”、“农民后继者”和“专业农民”三个层次的教育;同时,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私人协会等都根据自身特点对农民开展了不同侧重点的培训课程,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清晰的分工,多方共同合作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4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基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同时向国外学习成功的经验,提出培育高质量、高素质、有文化、懂经营、晓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4.1 制定全面的培育内容

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必须具有全面、系统、科学的培育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通晓现代技术,熟知农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形成农业安全环保的观念,并掌握农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完善必须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来制定培育内容。

第一,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的教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农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田间实际操作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第二,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法规教育,帮助农民充分了解惠农强农政策、认识国家政策法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增强法律意识;第三,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环保教育,现代农业要求是“绿色农业”,所采用的化肥等原料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让农民认识到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第四,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场经营管理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成功转型,掌握市场分析、农产品开发、品牌建立等多种经营管理知识。

4.2 建立创新的培育方式

要在传统的培育方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找到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现状的培育方式。

第一,培育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选择培育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如采取“轻理论、重实践”的培养方式,在田间为农民进行现场的专业技术指导;第二,培育方式要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接受培育的农民同样也要从事农事劳作,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农民的农闲时间开展培育工作,如在冬季时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聘请专业的教授和科学家来进行讲解;第三,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培育方式,通过远程教育平台的建立使得农民能够快速地获得最新的农业信息资源,同时,远程教育平台也能够提供在线专家答疑,形成培育主体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知识共享。

4.3 加强培育的监管力度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培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是正式的培训机构,且具有合法的培训资格,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培育方式能推陈出新。其次,要对培育的教师等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方面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促进其不断进步。其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来提高监管效率,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询问或问卷形式了解农民接受培育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完善培育体系。其四,试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上岗,学习德国的成功经验,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考核,要求其持“绿色证书”,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

4.4 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够掌握经营管理知识、通晓法律法规政策、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因此,为了储备一批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

1)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较强,从小对其进行专业的知识培养和道德培育,有助于其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鼓励教师深入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

2)加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同时,还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等方式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而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性新型职业农民。

3)政府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需要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拨款、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使得适龄者能够接受必需的教育。例如,可以设置专项培育基金,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财政预算中。形成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中心,配之以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5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且监督管理力度还未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力求培养出一批“熟练农业科学技术、通晓经营管理理念、掌握农业基础知识、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智奇,齐 国,杨 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4.

[2] 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6.

[3] 徐 涌,戴国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77-80.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 现代农业 发展 对策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在我国有些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飞快,农业技术信息充分得到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还有一些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2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

2.3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要求政府为全体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领域,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逐渐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各项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各种保障制度的发展极为欠缺,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就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以及大力宣传。当前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居民的养老制度等都是急需的公共需求,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缓解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政府的引导和投入,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广泛合作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这也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农业企业及其会计的特点

(一)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中部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以相互转化,部分产品可作为生产资料重新投入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要求经营管理上必须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农业生产不仅在经营上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而且在管理上实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

(二)农业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

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与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了专业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无疑会给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现代农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企业财务是指以农业企业为财务主体所进行的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内外经济关系。它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三个方面。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要利用资金、收入成本等价值指标,来组织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经济关系。另外国家新出台的财税、金融、投资、外汇体制改革政策,赋予了农业企业一定的理财自,为农业企业经营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如果农业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就必然造成对整个企业失控,从而导致生产经营危机,可见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企业管理又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的对象是农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即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指标,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农业企业财务活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促进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高效益,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

财务管理是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的中心,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企业竞争能力就得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规范资金运作;二是加强成本管理。资金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三、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纷纷加强了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但由于目前体制尚不成熟和健全,当前条件下,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针对其与新《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有冲突的地方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二)财务管理未体现经营的经营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包含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是实施财务反映、监督、决策三项管理之基础。目前一些农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混乱,领导班子懒散,纪律松弛,工作效率不高,加之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一些农业企业会计分工不明确,出纳和会计由一个人担任,从而造成账目不清、账物不符等。一些农业企业的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财产清查等基础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规定,但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失去了反映和监督作用,以至于有的农业企业成为“无收支计划、无正常审批手续、无领报制度”等,财务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可见,财务管理意识淡漠,财务人员素质高低足以影响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的会计核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缺乏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失真

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企业不能够实行电算化财务管理,很多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户、核算公司经营情况。同时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反映自身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依据。但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财务部门依据领导意见等做假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五)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

成本是经济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成本是以货币形式对生产耗费进行计量,并为农业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提出资金补偿的标准,同时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现在,一些农业企业,因为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可控制的成本没有认真对待,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逐年亏损,效益上不去。还有一些农业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上新项目,盲目引进,重复建设,长期投资规模过大,造成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债务负担越背越重。可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降低各项成本,农业企业才能够搞好。

(六)财务人员权责不对等

财会人员首先必须对国家负责,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但同时财会人员的业绩评价和职务任免权掌握在企业手中,缺乏自身利益保护机制。而对企业来讲,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会使国有资产受损,而财会人员处于自身生存考虑不得不惟企业领导是从,这种利益的矛盾使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免出现了很多问题。

四、制定现代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修养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从传统的记账、算账的报账阶段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方面把会计工作深入到各环节中,人、财、物各方面要充分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考核作用。努力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必须拥有一批观念新、素质高、善于管理的财会人员。应建立激励机制,倡导长期自我学习,对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进行奖励。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财务人员及时更新与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会计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监督,正确地掌握和遵守价值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农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是保证其他各要素资金正常需要的手段,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等相互协调才能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平衡开发投入、近期利润和远期发展的问题等。优秀的财务管理应是从农业企业经营长远发展和近期目标的平衡,为各部门实现经营提供资金支持,而不单纯仅仅以什么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不落实到生产、技术、开发、销售等具体环节,不以这些具体环节的目标为管理要求,单纯从财务部门角度的近期“增收节支”对农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百害而无一益。

(三)加强外在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 会计报表失真是农业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有效制止和防范此类现象,提高会计报表质量,除了确定合理的财务人员责权匹配和职业素养之外,还应加强外在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为此应建立起“三监合一、三审分离”的机制,即依法实行报表审计制度,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分离。其中,农业企业应设置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达到真正的审计效果。而对于外部审计,相关机构则应依法严格执行,共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四)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资金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也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完善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农业企业应实行资金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部门定期将企业一定时间内的收支情况汇总反馈给领导层及各相关部门。

2、强化资金统一管理。农业企业应将所有收入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对于资金支出,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经费指标,编制部门的月资金支出预算表,财务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3、建立资金最低限额保障制度,在保证正常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的同时还要保障资金的安全,建立资金日清月结制度,对于超出资金限额部分及时送存银行,杜绝公款私存现象的发生。

(五)实施预算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职能 预算管理是控制经费支出,保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是财务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把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准确全面反映农业企业收支全貌,减少预算外支出现象。重点强化项目建设预算和收入预算,杜绝只重视支出预算而忽略项目建设预算收入的现象出现。

2、细化预算,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各个建设环节,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3、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强化预算的刚性。规定预算一经批准下达,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更改。

(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财务结构 融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流动资金的缺乏是许多中小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有效融资。农业企业融资应坚持两个原则:科学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合理选择资金来源。其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农业企业应首先明确合理的计价方法,并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农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为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还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确定合理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组合比例;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觉.关于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09(8).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现代化 问题 选择

一、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差异较大

广东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广东内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东翼地区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区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则稍微落后。同时开始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达标程度高的越高,达标程度低的越低。由于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建立农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农业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向现代部门,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则现代部门经济的增长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广东人均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较少,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耕地减少速度相当。随着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目前广东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直接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广东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农村通讯网络、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广东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少数发达城市情况较好以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2006年12月笔者曾到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进行实习调查,发现目前在村内的1768亩土地中,尚有40%的面积未建立配套灌溉系统,同时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户拥有的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比较陈旧,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此外,村道公路建设滞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农户成为了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生产手段、技术管理和组织销售等方面有一个高要求,而现有资源条件和制度约束决定的人均承包土地的做法,带来了规模不经济问题。农业产业化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它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快,面临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和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总体而言,广东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农民素质不高

农业主体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新内涵的一个方面,指的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目前广东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极低,2005年仅为4.1%,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稍高,但均未超过30%。农民素质的表现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培训,许多农民仍然保留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民主法制意识比较淡泊,同时缺乏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难以摆脱陈腐落伍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关键,农民素质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回顾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从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集体化到家庭承包制的转变;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看,广东农业经历了从机械化到以生物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的确定。总体来看,过去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然而,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最终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适合广东的省情,应该予以矫正。

广东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可供投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少,同时农村落后,大量劳动力剩余,以及农民素质不高,这是广东的基本省情。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比较,广东的省情与日韩国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应该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牺牲和恶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农业投资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采取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9-01

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各环节对金融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决定了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步伐。应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增强金融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还存在着些许不足,现论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1 金融支农的服务功能薄弱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农业相关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增量的30%。进一步推行农信社深化改革,目前我国由农村信用社改建的农村银行机构已超过400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数据显示,各商业银行出于商业效率考虑已经在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服务功能逐步减弱。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在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且服务手段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 农业保险体系缺位

农业保险为国家的农业政策服务,对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根本保障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三农”提供保险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农业资金的流入,但因为农业保险回报率低,而且缺乏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多不愿办理农业保险。数据显示,2007―2012年,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赔款超过400亿元,5年来,农业保险的总体赔付率已经超过66%,明显高于其他险种的赔付率水平。这也成为各保险公司“惜贷”的主要原因,由此增加了农业融资的难度,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各金融机构严格控制成本高、拉低平均收益率的农村贷款。

1.3 需求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对“三农”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广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多数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了解仅仅是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对于贷款、理财、担保等其他各项服务不甚了解,对于各大银行新推出的业务信息也无法及时获取,这都限制了金融支持的推进。由于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农业企业由于对金融业务不了解而无法顺利获得贷款。

2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由于农业企业运营风险高且收益低,使得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支持其他高收益的产业,而不愿支持农业企业。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和质量。例如可以针对农业产业的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开设业务网点的金融机构给予优惠政策,对新兴农业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支持等[3]。

2.2 疏通农业现代化风险分散渠道

农业保险为国家的农业政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从国外农业发展来看,很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开办各项农业保险提供低费率和高补贴;通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整合农业保险与信贷为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同时通过规范现有的保险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政府提供补贴等方式提高参保率。此外,试推行存款风险基金和存贷款保险制度也是有效的措施。最后,还需在农村金融的监督管理上进行改进,主要的途径是增强监督力量、明确分工、提升监管技术等[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除了信用社、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邮政储蓄以外,农村金融体系应将证券、保险、汇率和信贷等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通农业现代化风险的目的。

2.3 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推广过程中,应主动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及时反馈总结并进行研究开发,同时还应结合地域性与适应性。多措并举深化宣传内容、丰富宣传形式,根据不同客户层次和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客户回访活动等,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自助设备、电子银行渠道,鼓励客户体验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例如揭西农村商业银行于2013年9月1日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个人贷款、借记卡、信用卡、银行理财、网上银行、自助银行、银行代销产品、防范诈骗及非法集资8项银行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点、安全使用提示等内容向公众进行宣传讲解和风险提示。活动中,揭西农村商业银行分别在辖下营业部和17个支行设置了宣传展位,并采取手机短信、宣传折页、张贴海报、LED屏滚动播放、工作人员现场答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真实生动的事例向广大客户宣讲基本金融知识,推介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

3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关联性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310-311.

[2] 代洪丽.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7):76-77.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土地流转;作用;问题;对策; 湖北长阳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45-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YOU Kai-xun

(Changyang Sales Department of Yichang Tobacco Company of Hubei Province,Changyang Hubei 443500)

Abstract Effects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were elaborated and statu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was introduced.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 circul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bacco land circulation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Key words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land circulation;effects;problems;countermeasures;Changyang Hubei

实现现代烟草农业首要的是实现规模种植,土地合理流转是规模种植的前提。土地流转一直是制约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实现人、财、物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是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重要措施。土地流转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成败。

1 现代烟草农业实施土地流转的作用

1.1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植烟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并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种烟能手、种烟大户得以进行连片种植,进而推进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提高农户规模化种烟水平。

1.2 有利于推动新技术普及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土地向部分技术好、会管理的农户集中,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非常有利。同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用工费用增加,有利于烟农购买机械进行机械化种植,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1.3 有利于加快专业化分工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便于组织开展专业队作业,使小的分散的农户成为专业化产业链条中的一员,有效联接分散的烟农,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用工、提高种植水平、增加烟农收入。

1.4 有利于促进合作社发展

实施土地流转促使部分流出土地的劳动力参与烟叶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能较好解决种烟单户劳动力富余而合作社、家庭农场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同时生产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参股,按股分红,资金、技术、人力、物力更加集中,有利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 长阳县烟草农业土地流转现状

长阳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属老、少、山、穷、库区,全县县域总面积3 430 km2,总人口41万人。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96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35.9万人,拥有承包耕地面积3.32万hm2,人均耕地926.67 m2。烟叶种植以白肋烟、马里兰烟为主,年产量约1 500 t。

2.1 烟叶生产情况

长阳县2012年共有5个乡镇25个村67个组2 983户种植烟叶705.03 hm2,其中31户种烟1.33 hm2以上,面积58.8 hm2,133户种烟0.67~1.33 hm2,总面积107.3 hm2,515户种烟0.33~0.67 hm2,总面积206.4 hm2,其余为0.33 hm2以下户78.57 hm2。全县发展烟叶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4个。

2.2 烟草用地土地流转情况

通过调查,长阳烟草种植流转土地面积共35.8 hm2,占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5.1%,土地流转涉及农户82户,占总农户数的2.7%,其中,流出农户63户,流入户19户。一是按流转形式划分:转包2.33 hm2,占流转面积的6.5%;转让0.53 hm2,占1.5%;租赁32.33 hm2,占90.3%;互换0.6 hm2,占1.7%。由此看出,土地流转方式偏向单一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二是按流转对象划分:用于合作社22 hm2,占流转面积的61.5%;用于家庭农场13.8 hm2,占38.5%。三是按流转规模划分:流转规模在0.67 hm2以上的有6.93 hm2,占流转面积的19.4%;0.67 hm2以下的28.87 hm2,占81.6%。农户对农地的依赖性,使适度规模经营依然难以实现。四是按流转年限划分:1~2年的24.4 hm2,占流转面积的68.2%;3~5年的11.4 hm2,占31.8%。可见土地流转的期限以短期为主,这种短期行为是由农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2.3 土地流转的约定形式

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转出承包土地的使用权,都需要以一定的形式确保其承包权不受到侵犯。从调查样本分析,流转的土地全部是以口头形式约定的。

2.4 土地流转的报酬

从整体上看,不管期限长短,土地流转价格都处于每年2 250~4 500元/hm2。

2.5 土地流转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自己耕种土地与流出土地所得经济收益的比较、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土地流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另外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费用不确定、相关制度不到位等也是制约土地流出的主要因素,劳力缺乏是烟农没有流入土地的主要原因。

3 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流转不规范操作

据调查,长阳植烟土地流流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普遍未签订书面合同,流入与流出以口头协商为主,缺乏法律约束力;二是流转期限短且不稳定,长阳县土地流转期限为1~2年,很少有3年以上的。无法使接包者能放心经营;三是村级集体组织对于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

3.2 市场配套服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缺乏土地流转的政策空间。同时,流转的服务也不到位,流转程序复杂,信息不畅通,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服务机构,致使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也阻碍了流转的积极性,特别是产权界限不清导致土地流转的责权利关系不明。土地流转中,虽然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但各项权利的界限没有具体的规定[1-3]。

3.3 烟叶信贷支持缺乏

农村金融信贷管理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资金借贷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土地流转的需要。在争取资金和立项过程中,由于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中,还没有建立农户直接信贷担保机制,金融机构对农户不肯或不愿给予资金投放。另外,各级政府虽然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力度不大,烟草公司也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现代烟草农业的规模化种植,烟叶专业合作社、烟叶家庭农场启动和运作的资金业主自行筹集难度大,不利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4-5]。

3.4 劳动力转移受阻

据统计,长阳农村劳动力65.4%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34.6%外出务工,流动程度并不大。此外,经济危机导致各行业大量裁员,阻碍了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存在富余劳动力。

3.5 土地承包田块零碎化

30年前,长阳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严重阻碍土地规模流转。

3.6 烟叶种植保险不完善

由于烟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种植风险非常大。目前,烟草行业对烟叶种植实施了风险救助政策,但是力度不大,救助范围偏窄,烟叶一旦受到大的自然灾害,烟叶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不仅没有效益,还会发生大的亏损。

3.7 烟叶生产比较效益不理想

由于每一个标准劳动日的烟叶种植收益低于蔬菜种植,烟叶种植物质投入又较蔬菜多,造成单位面积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烟叶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

3.8 畸形行政干预阻碍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必要的行政干预和监督指导,但有些地区无端干预,或在某种利益驱使下不顾农民利益强行干预,造成不良影响[6-9]。

3.9 土地承包权的福利性弱化土地流转积极性

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活命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荒芜弃耕,也不愿轻易转包。

4 对策

4.1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秩序

土地使用权流转不仅能改变一个地方的产业格局,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实施土地流转,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结合当地实际,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受益。二是充分尊重承包户的选择权,绝不能用行政手段包办代替。同时,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职能责任。

4.2 结合农村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土地流转模式

目前,可借鉴的模式有:一是烟农自发租赁流转。由种烟大户或专业户自找门路,采取通过亲朋好友、熟人介绍、自己登门联系等方式,与愿意流转的农户协商,签订租赁承包土地流转协议。此模式的优点是引起的争议小;缺点是时间长短较随意,难以形成规模。二是乡村协调引导流转。由乡(镇)政府、村委会牵头,联合烟草部门,对基本烟田保护区内宜烟土地,挂牌划线,建立成方连片烟田,鼓励劳动力少、技术差、面积小和不愿种烟的农户出让土地使用权,租赁给烟叶农场或专业户承包种植,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从而实现土地有偿流转。此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形成规模;缺点是难以做通个别土地使用权出让户的工作,可能形成玉中之瑕。三是烟农股份流转。成立烟叶生产专业组织,如烟叶农场、烟叶专业合作社等,由烟叶生产专业组织统一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带田入股进入烟叶农场或租股给烟叶农场,入股农户变成工人到农场打工,赚取工资并参加利润分红。此模式的优点是优化整合了烟叶生产资源,有利于推动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分散了风险,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缺点是容易形成工企矛盾。

以上几种模式,既可以实现土地依法有序地有效流转,优化和整合土地资源,促进烟叶规模化种植,又可以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符合农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为实现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创造基础条件。

4.3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建立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可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流转提供有关方面的指导等服务;可设立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10-12],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库,构建“土地流转超市”。在进行土地流转时,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作为中介,联系土地出租方和承租方商谈租赁事宜,若双方达成协议,即可签订合同。二是建立约束机制。各乡镇要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对流转的条件、方式、用途等进行明确,落实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措施和配套政策。三是建立市场机制。建立农村土地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法律咨询、土地融资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采取合作社型、专业协会型、租赁经营型及专业合作社型等多种形式,逐步培育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建立审批机制。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划和调控,土地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土地流转失控,确保耕地用途不发生改变、土地规范平稳流转。五是建立监督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法规和执法监管体系,使土地流转步入法制化轨道。

4.4 加大地方扶持力度,优化土地流转环境

一是财政扶持。财政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时,对农地流转扶持资金实行单列,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是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科学论证,允许业主用租赁的土地上种植的烟叶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三是税收扶持。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

4.5 发挥行业优势提高烟叶效益,形成土地流转动力

烟草公司要着眼行业发展需要,践行行业社会责任,以“一基四化”为着力点,重点在加强整体规划、健全服务体系、改革管理模式、培养职业烟农和推进烟基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种烟效益,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一是科学规划土地。制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坚持合理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整村连片推进,注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努力使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抓住国家加大基层建设的难得机遇。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立力度,全面提高烟水、烟炕、烟路和烟机配套水平,有效改善烟区生产条件,夯实烟叶生产发展的基础,为烟叶生产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三是搞好技术指导,提高烟农素质。大力实施科技兴烟,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把提高烟农技能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抓紧抓好,使烟农不仅会种植烟叶,还懂得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做到“服务零缺陷、指导零失误”。通过优化整合和组织培训,提高烟农素质,逐步将基本烟农发展成为职业化烟农,使土地承包者、小规模生产者向烟叶农场经理转变。四是完善服务体系。要建立起覆盖烟叶生产全过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育苗、烘烤工场化和机耕、起垄、移栽、覆膜、植保、打顶和调制的专业化,以标准化实现烟叶技术集成化,有效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烟叶产品竞争能力,提高烟农和地方财政的增收节支。五是推进科技创新。要搞好科技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实施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提高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中解放出来,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六是扶持发展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烟草企业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与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在条件成熟时,对烟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供规模发展基金,吸引农民和其他业主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进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七是建立风险救助机制。积极开展烟草农业保险,完善烟叶生产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保护烟农利益。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完善烟叶生产风险基金制度,扩大烟叶保险种类和保险范围,引入烟叶商业保险,推动地方政府、烟草部门和烟农共同投保。对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烟农给予适当救助,增强烟农信心和稳定烟农队伍。

4.6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土地流转障碍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使一部分农民真正离开土地,让留下来的农民专心种好烟,让转让土地的农民安心务工,按时足额领取土地使用权出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红。

5 参考文献

[1] 胡彬.抚州市烟叶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2] 周晓.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3] 孙东波.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36.

[4] 曾庆学.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08(22):6-7.

[5] 王文杰,庞敏,岳秀江,等.现代烟草农业土地流转现状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5):235-236.

[6] 袁满.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0-101.

[7] 蒋文伟.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J].天津经济,2009(6):35-37.

[8] 舒松华,王静.土地使用权流转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科技和产业,2009(3):16.

[9] 苏新宏.河南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C]//中国烟草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烟草学会2009年年会,2009:172-177.

[10] 陈亚东,刘新荣.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09(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