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1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7-02
建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可丢弃的。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而传统建筑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建筑艺术来说,它由古至今衍生出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随着当今社会,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建筑文化的东渐,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真正实现文化的大众性、民族性、科学性,那么在建筑艺术领域有必要也必须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一、文化与建筑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文化便是广义的文化,就是所谓的大文化。自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建筑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积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俄国作家果戈理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和彰显着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建筑,即他不是以追求形式体量的美为主,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为基本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混沌性在建筑领域的表现。所以如果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并希望继承与发展之,首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不是肤浅地用‘洋框框’来修正删改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艺术”[1]。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发展的阶段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的变迁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具特色,同时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受那个时代文化领域范畴的控制,但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导地位阶段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尤其在封建社会达到了高峰。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尤其是文化艺术日趋丰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中国古建筑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和儒家文化。有些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西化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新建筑学理论和新建筑材料的诞生,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的过程。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缓慢发展,“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西式建筑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2],这一过程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城市的殖民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西化趋向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木结构古典建筑体系逐渐被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框架结构为基础的近代建筑体系所取代。在中国建筑艺术西化的过程中,虽然传统建筑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风向的西风强劲的势头下,对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破立推动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洋风建筑、教会、意识形态入侵大面积地占据中国建筑艺术。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2
关键词:室内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设计艺术是一个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功能要求,而且亦情亦理以人为本的现代室内环境,室内艺术设计可以将建筑风格文化集中体现。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先生说过“每一个建筑都需要独特的设计,不仅要和地点、气候有关,而同时当地的人民、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传统习俗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建筑仍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构思、创意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以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社会发展、艺术、文化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等同或停留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一般是和家具以及建筑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
1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空间、色彩、光影、空间界面、家具、陈设和绿化。一个成功的室内装饰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足适用的;在视觉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要始终注意室内意境的构思和创造。虽然构思和创意无法套搬,同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要素和创作原理。设计者只要在设计中以创作原理为基础,变换处理各种设计要素,突出特定场所的特征和环境特色,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美观大方、格凋高雅、富有个性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根据空间所处环境和使用性质,运用物质以及技术手段,创造出健康、功能合理、美观、舒适、以及符合人心理和生理要求的理想住所。目前室内设计的发展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风格多层次多元化。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投资标准以及建筑功能的差异,使得室内设计明显地呈现出多风格、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2室内设计是空间功能的设计
室内设计中常见的空间形态有,开放、流动、封闭、动态、共享、开敞、灰空间、母子空间、地台车间、下沉空间、虚拟空间等。室内设计围绕空间功能进行规划,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进行室内形态的塑造,并依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空间具有“凝固音乐的韵律美”。
1.3室内设计是自然的语言的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室内设计通过自然语言来诠释设计的魅力。室内设计借鉴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叙述,比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情感意境进行表达,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处之道,通过“自然”语言的呈现,使得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1.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室内设计和人文关系也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室内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室内设计体现着地域文化和风俗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风俗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一个地方室内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理念的表现,是对现代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运用与继承。
2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2.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通过室内设计艺术有机合理的整合建筑内部的各部分,达到情境、韵味。一个大型的时尚商业空间,结合联乘以及经典流行设计,利用西方视觉技巧,给人以视觉平面的夸张美感,再加入各种元素,混入传统元素以及建筑室内概念,从而提升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质感,表现出商业空间和品牌文化的价值。传统建筑设计往往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件,摆设在屋内,如对联、字画、宫灯、牌匾、屏风等等;墙上还可以悬挂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结、挂屏,摆放盆栽、瓷器、古玩等。这些极具特色的陈设品对设计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室内设计将这些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不但能使设计增加风采还能有效营造丰富的人性空间。
2.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借鉴建筑装饰材料时需要有多种选择,借鉴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如粗糙的石膏仿石材料或者岩石墙面,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饰物,能增加天然的意境。如米黄色砖形墙纸的书桌上,错格相间的桃木色地板整齐干净,给人一种典雅严肃的感觉。如今大量具有材料本色和自然纹理的根雕家具、竹藤家具以及越来越多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品进入室内空间。
3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创作思维的借鉴
室内设计会经常借鉴建筑艺术的创作思维,可以通过对建筑艺术兼容并包精神的吸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民族艺术独特性的尊重。
3.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
自然景观在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中都被当做背景,来强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在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许多传统建筑的设计都源于大自然。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不仅能够落实可持续的发展,也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观念。例如由杜昀主导设计的“恒大海花岛”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筑-景观-规划”一体化设计,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全面构建海花岛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并陆续打造了1号岛风情商业街、游艇俱乐部室内设计、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等项目。如在风情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将16国风格各异的饮食街与商业街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同时对街道与海洋、堤岸的关系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处理,营造出独特而有秩序的游览氛围。
3.2儒文化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这种影响展现的更为深刻。人的审美、兴趣、爱好、阅历、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个性化已经文化底蕴等都能得到极大的体现。设计师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对优秀作品的不断创作。尊卑关系和主次等级在建筑体系中要着重强调,为了满足等级秩序,传统建筑要设计一个主轴空间来连接周围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遵循这种思想观念,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对空间设计因素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建筑主题,从而使各个要素能够合理搭配,使建筑设计的人本思想得到真正体现。设计的追求就是使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得到充分表达和升华。例如《考工记》记载,城制分为天子都城、诸侯国都、宗室和卿大夫城邑,分别为城的三个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其有着不同的建筑标准。《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对宗庙建筑等级的规定。《明会典》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门屋三间五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由此可见,在单体建筑之中,建筑等级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间架、屋顶、台基以及构架的做法上均十分显著地体现出来。
4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历史延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对时代的追踪和对历史的尊重,其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折中主义、复古主义盛行之际,兴起了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哈尔滨的各类建筑物基本都采用新艺术运动处理手法,因此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座建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功能变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大多数工程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产物,遵循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计算机管理系统、消防、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还存在着是否保持各类艺术造型原有风貌以及各系统所占空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能比较成功的改造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装修工程,实现艺术与技艺的结合,在一些宾馆的公共空间中,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构件和装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保留,例如: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大理石壁炉,经铸铜转门等。极具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石膏浮雕纹样,具有西伯利调的木门和精美雕刻的木质构件,充满审美价值的木装饰,金属铸造的罗马立克柱式和楼梯扶手等等。面对这些物体,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这些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虽然外观上有霄壤之别,但却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室内艺术的产生、变化以及发展,不仅延续和发展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脉,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化和风格的关联就是对更高层次和谐的追求,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共同享有和发展人类文明,遵循并超越历史传统。
5结语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呈现多元,其中最值得现代建筑设计继承的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特征。传统建筑艺术崇尚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美学、建筑形态与人性文化的完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传统设计文化,是对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室内设计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为合理更加优美的生存空间,作为室内设计中主要元素之一,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用有感彩的,直截了当的语言与人对话,在创造情调、塑造风格展现艺术上有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李梅.浅析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心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78~80.
[2]杨志林.浅析建筑设计艺术与室内设计艺术[J].美术大观,2014(7):109~110.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3
关键词:传统建筑匠作;结构;引入式教学;举一反三
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是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环境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理应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匠作是指工匠技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古建筑外表的学习,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建筑构件部位的名称、功能作用、构件连接结构、构件尺度选择、构件材料选择和建筑施工工艺等,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是一门工、艺相结合的课程。在目前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传统建筑匠作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传统建筑匠作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在当下国家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设计的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本体和室内外空间的了解和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为主,这样既符合了新形势,也能简便的找到现实案例进行观测。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单体建筑本体、群体建筑组合、建筑围合空间、以及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家具等。通过对于传统建筑匠作的了解和熟悉,让学生能够知道传统建筑匠作的工程关系、传统匠作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关系、传统匠作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关系等,初步树立工、艺结合的专业认识,拓展学生的有关传统建筑方面知识及文化素养,为环境设计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对于传统建筑匠作课程的教学创新点,有如下三方面:
一、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
传统建筑匠作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中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对于美术学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传统建筑匠作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或者说让学生从哪个角度熟悉和深入,是需要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传统建筑匠作对于他们未来的设计起到设计尺度和构造连接确定等有相当的帮助,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注重对于传统建筑结构的了解和熟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结构的讲解,从易到难的仔细剖析,布置必要的课堂和课后作业,让学生临摹传统建筑结构,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结构进行临摹,体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结构特点,从而对于当下的建筑设计能有所创新。临摹练习中要注意体会同一结构在不同时代的构造演变,以便理顺结构的发展脉络。学生通过临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材料、工艺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分析不同时代、文化、审美下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同环境、条件、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通过临摹,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传统建筑的构成规律、艺术特征、处理技巧;通过临摹,学生能够发现传统建筑结构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把握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精神性,进而从文化史的层面上,理解结构工艺背后的隐性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性地发展传统建筑艺术。
二、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式教学
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以案例或项目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测量和观看施工现场,能够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建筑和家具构件的尺度选择,结构连接,工艺要求等。如通过对于淮安市清河区清晏园中的古建筑关帝庙的测量和绘制,就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大木式建筑的构造,以及具体部位构件的位置、材料、尺度、造型和色彩等。这样有利用于学生在今后的环境设计中了解此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尺度选择。再如通过现代仿古建筑的施工现场的观测和对于工人的咨询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古建筑匠作的工序、构造特点、工艺要求和材料选择等,增加现实直观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后可以对比思考现代的和古代的建筑匠作的优劣性,以及现代古建筑设计和匠作施工的设备和材料等条件改变下,如何改进古建筑方案,为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宝贵的经验。案例和项目的引入式教学能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项目的测绘还强调采用传统手绘来绘制古建筑,同时也应用电脑软件加以辅助绘制,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精确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通过在理解古建筑结构和匠作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结构设计意识,以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设计的灵魂在于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匠作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临摹和了解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他们的应变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萌发,要加以呵护、培养,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传承、应变和创新能力。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的结构和匠作施工部分多为传统的,而学习此内容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为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得到应用,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多变性创新应用。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建筑造型和材料等条件,对于传统建筑结构和匠作施工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以更好的符合现有条件和现代施工需要。同时,也为创新型和创意型中国风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经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徐潜,张克,崔博华.中国传统建筑[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4
关 键 词:传统建筑文化 藏族元素 现代建筑
高原生活以民族艺术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使用功能,也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识。文章通过梳理和探究藏族传统建筑的视觉表现形态以及造型特点,结合藏族的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因素,总结归纳出藏族传统建筑的特征和审美价值,以期于藏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有效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
一、灿烂的藏族传统建筑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文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建筑文化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奋斗成果,建筑文化则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自然、人、民族、社会密切相关、水融的载体,建筑除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需要之外,要处理好其与空间与环境的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一定的思想行为和方法世代相袭而形成的精神支柱,它亦是千百万劳动者生活习俗和精神上的共识而自觉的被认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跻身于世界建筑之林,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当今中国的现代建筑,如何继续发扬其影响,是现代人、现代建筑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地域的广袤性和差异性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建筑上。具有神秘色彩的藏族建筑文化流传千百年来,与藏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建筑也正是秉承着民族传统文化而凝聚独特韵味。
数百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而考古界的数据表明,在4000多年以前的卡苦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其房屋形式多样,生活设施丰富,已经显示出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老而珍贵的藏族传统建筑有着其它建筑形式不能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民族精神的一种物质体现。由于拉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进程,这些古老的藏族传统建筑在具有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具备着现实的使用价值。它们如同活化石一般,帮助我们揭示拉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势恢宏的宫殿,如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庙宇,如哲蚌寺、扎什伦布寺,还有简朴的碉房民居……在世界屋脊,的建筑以华贵、庄严、质朴的魅力向我们无言地诉说着藏民族曾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灿烂文化。
二、传统藏式建筑特色
1.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特色
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特色,与藏传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藏传佛教的密宗信士,把曼陀罗作为观想的对象。曼陀罗外圆内方,中间有一个亚字形空间,亚字中间又一圆形绘本尊,四周为四殿门,修习者分别供奉不同的本尊像,而不同的本尊有个自的坛城。坛城即佛教的精神宇宙模式。是僧侣修习的崇高的境地,是凡人对佛教境界的一种空间概念,是一种向心性的空间观,在藏族地区根深蒂固的文化精髓。藏传佛教密宗还以之为模型建造寺庙。理解其精神实质的空间理念,应用于拉萨的城市空间及城市设计创造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的空间艺术。佛教建筑的基本形制为以佛殿为中心,周边殿布置走道及房间及的转经道,再外的城市街道及居民区,民居开门方向却朝向寺庙中心。无不以 “坛城” 的空间思想进行修建。在很多地区都可以找到这种城市聚落的例证,宗教文化理念是空间内涵的根源。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中,“坛城” 的空间理念可以成为拉萨的空间设计语言,应充分继承发扬。
藏传佛教的寺院及民居都有相似的空间组合特征,即平面为“回”字形布局,在寺庙中间布置佛堂,周边有廊道及房间,平面基本为方形,中央空间升高,成为共享空间。典型的民居院落中间为一庭院,四边布置各种房间,院子与房之间设有外廊或平台。这些建筑空间朴实、简洁、完整、严谨,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内涵,标志曼陀罗作为藏传佛教世界空间形式的实质。在外部空间的组织上,虽然藏式建筑每个单元空间比较简洁单一,但经过自由组合,高低错落,体量大小的变化,产生极其丰富的外部空间,因建筑多为平顶,建筑群体的外轮廓为梯阶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领会其空间特色,在空间形态的实质及组织上做到藏式建筑空间的 “神似”,从而使外部空间达到“形似”。“神似”的首要内容是在空间形态及其组织上符合藏式建筑的特点,这也是建筑设计核心空间实质问题。利用现代设计原理,吸收国内外各种设计流派理论及方法,加入拉萨建筑传统元素,灵活组织空间,努力做到空间形式应保持朴实、简洁、完整、严谨,这样才能使建筑达到“神似”,使外部空间,错落有致,造型达到“形似”。
2.传统藏式建筑的外装饰特色
在造型的基础上藏式建筑外装饰亦极具特色,建筑等级越高,装饰越丰富。寺庙的外墙建筑装饰多以佛教为题材,佛教的法器,铜饰屋顶。外墙,如墙上的铜装饰。铜装饰的雕刻图案丰富细腻,极具标志性。外饰用布装饰,这在其它地区是少有的,将布做成窗外帘、门帘并饰以彩条或吉祥图案。民居的屋顶四角升起柱子一样的 “土就”,插上经幡。在墙上饰红棕色边玛饰带。窗边饰有黑色梯形窗套,窗扇多为木窗,窗上出挑雨棚,多饰彩绘。大门上一般设有神像,门板上装有铜饰,并有日月吉祥图案。
为了使我们设计的建筑在外观上具有地方特征,即根据不同建筑的设计需要,选用以上全部或部分造型装饰元素进行装饰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或利用现代造型手法和建筑材料将以上某项装饰手段抽象或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使其既不失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又极具时代感。
3.传统藏式建筑的色彩特色
在色彩运用中同样要尊重藏式建筑的传统色彩,其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用色以原色为主,各种色彩均具有一定代表含义:白色—— 吉祥、温和、善良。外墙多用白色,红、黄色代表重要建筑,彩画及各种图案色彩均具一定的宗教含义或美好吉祥的寓意。
位于拉萨红山的布达拉宫是拉萨乃至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主要是由红宫与白宫两部分组成,白宫供活佛生活起居,红宫则是供奉活佛灵堂的地方。红白两色的墙和窗子,以及红色、白色的幔帐更是引领庙宇颜色的潮流。红与白成为寺庙或者建筑的主要色调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藏族食用的酥油和牛奶是白颜色的,同时食用的牛羊肉则是红色的,庆贺时用红色为主的牛羊红宴,而献给尊贵的客人则是洁白的哈达……所以,红色与白色在已经成为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颜色。
的民居大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碉房为主,其形状多呈方形,也有不拘一格的多角形出现。窗子略显窄小,外沿涂以玄色,与整体白色的外墙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这便是藏族建筑最典型的色调风格。外窗涂以黑色是受宗教习俗的影响,藏族认为黑色能够避邪,能够阻止外邪的入侵,窗子的形状也同碉房一样呈梯形。主体以黑白占据的藏族建筑,使用色彩大胆且艳丽、夺目,对比度强烈,是藏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藏族建筑群如同版画一般,夺人眼目。越是大胆的用色,越是常常用在庙宇上。经常有大面积的红色、白色、黄色的墙,紫色的房檐,金色的琉璃或金色的屋顶,还有随风飘舞白色或黑色的幔帐,彼此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幅色调明快的油画,慑人心魄,又撩人心弦。
建筑艺术的风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是历史长期不断的积累下来的,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珍惜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是最珍贵的宝藏。继承传统并不是克隆,一成不变,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材料来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独特、丰富的藏式传统建筑文化为我们今天的建筑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设计语汇,也为世界认识文化打开了窗口。
三、 藏族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装饰风格”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
中国的民族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自西方建筑传入中国以后,同新材料、新技术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课题。在20~30年代,对传统的继承就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出现,50年代,则以“民族形式”出现。在新时期,则在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索。有的建筑师认为应全部扬弃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突出时代感;有的建筑师则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建筑传统的意愿,并付诸实践,创造出现代化和民族化、地方化相结合的建筑。例如,拉萨饭店的外观是一座外形简洁、体量高低错落有序的白色现代建筑,体现了时代感,而室内设计较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是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实例。再如,众所周知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承载着独具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博物馆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馆内还装备有十分先进的监控和调温设备。极目回顾,馆区层楼叠阁,绿树成荫,回廊蜿蜒,整个建筑群碧瓦红砖,画栋雕梁,交相辉映,显示出浓厚的藏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气息。
藏族传统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建筑作为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点、线、面、体使各部分的比例均衡、对称,充满韵律、节奏、色彩而取得艺术效果。但它又不同于其它艺术,它不描写客观物体,不是绘画的瞬间直观印象,也不是雕塑的三维立体形象。建筑艺术的感染力,是在时间、空间的展开运动过程中对人们的情绪体验、情感活动产生影响。 传统文化在历史、民族习俗、宗教等人文因素以及社会组织文明上的体现我们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往往会追溯其历史的印迹和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在传统文化沉淀的过程中,心理和精神上的意识是其最高境界,让自然的气息与人心深处的精神互动,产生一种无意识的回归本元的心理状态。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中国的设计师要站在现代视角去解读它,汲取其内在的精髓, 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建筑作品。以自己的对历史的感知及丰富的知识去修补岁月的沧桑,重新完美地演绎历史的经典。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建筑文化,使中国的建筑设计作品成为世界建筑天地里一枝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绚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郭强:“设计与传统——藏式元素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陶城报》,2006,8,18.
[2] 王鹏:“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中外建筑》 2008年09期.
[3] 方咸孚、王齐凯、张玉坤:《现代建筑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4] 郭一洲:《中国现代宗教空间设计初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5
关键词:徽派建筑艺术;网络游戏场景;设计研究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其覆盖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万人,网络游戏在中国愈加盛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游戏喜爱和追捧。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把网络游戏当作闲暇时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且它作为重要的文化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现在各种建筑艺术在游戏场景中为受众提供了无限遐想的虚拟场所和空间,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来设计制作出精美细腻逼真的游戏建筑场景既能烘托出游戏气氛,使玩家置身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在进行游戏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游戏所想要表达和传递出来的情感和内涵。徽派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传承的不仅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集绘画、雕刻、美术等艺术于一体,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精神文化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它通过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深厚而独特的艺术美。徽派建筑又是徽雕艺术的载体,徽雕艺术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安徽人的文化瑰宝,是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研究保护徽派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在传承徽雕艺术,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雕艺术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拯救徽雕艺术的工作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艺术上一种表现的重要载体,在此大背景下,通过网络游戏技术来实现徽派建筑的重现,不仅为徽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径,而且也把徽派建筑艺术带进网络游戏设计中,丰富了网络游戏的场景设计,使游戏玩家在游戏的同时能更好地体验到徽派建筑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游戏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少数人的接触到如今几百万人的在线盛况[1],并伴随着网络游戏技术的高速发展,游戏内容从一开始简单的两人太空游戏大战发展到现在基于完整历史背景和古代故事框架改编的大型网络游戏,如《桃花源记》《三国》《岳飞传》等。这些游戏里的建筑场景都无一例外借鉴和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形以及文化,让玩家在第一次接触中就能了解所玩的这款游戏的所处年代、文化特征包括游戏的价值观和地理方位等基本信息,提高了玩家的代入感。
一、徽派建筑结构形态的传承
建筑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经过了各种历史文化的洗礼,并诞生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建筑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标志性的建筑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建筑作为游戏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游戏中。在我国的网络游戏场景中,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或格扇等结构造型被普遍运用在其中。现代网络游戏中的门窗结构作为建筑的眼睛,在起到功能性作用的基础上,加上徽派建筑门窗中的雕刻花纹或图样,令其也具备了审美的功能[3]。认真研究徽派建筑艺术中的徽文化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网络游戏场景的创作设计中,设计出的游戏场景具有徽文化特色,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一边进行娱乐,一边感受到徽派建筑景观的美轮美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建筑对徽文化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诠释[2]。我们可以将牌坊作为游戏场景的一种造型设计广泛的运用在网络游戏的场景里。我国徽派古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构造之一就是牌坊,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展现外大门,牌坊最初的功能是用于祭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慢慢地演变成为了一种用于装饰和纪念性的建筑装饰物。《魔兽世界》是款具有魔幻色彩的大型西方网络游戏,游戏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化种族、不同职业,他们都各具自己的文化背景,玩家想要能够更加直观的区分出每个职业和种族就必须要通过游戏中所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的风格。在现代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基本上涵盖了欧洲、埃及、波斯、希腊日本和中国等建筑艺术,游戏中的游戏背景和人物造型都是虚幻设计出来的,而里面的建筑则是模仿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建筑形态,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成为游戏中的建筑。其中,游戏里的熊猫人部分里的建筑就是采用了徽派建筑里的特色造型———牌坊[1]。但游戏中的牌坊造型设计舍去了原有的复杂的结构,在对其造型样式进行简化的基础上仅仅保留了斗拱支撑且挑檐的结构样式。此外,徽派建筑中牌坊和马头墙的造型在网络游戏《九阴真经》中也得到了采用。中国传统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马头墙,因为其形状与马头相似,所以称之为马头墙,由于在建筑里起的是防火作用,又可以将其命名为防火墙,这种马头墙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马头墙高低错落,通常分为两叠式、或三叠式,甚至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因为有了马头墙的加入使原本单调的墙面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可想而知,在游戏场景中加入了马头墙这一造型不仅可以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还能令人深刻的感受到徽派建筑艺术[4]。
二、徽派建筑色彩的设计运用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色调分明,对比强烈。建筑物的颜色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风俗习惯来选择不同的色彩对建筑物加以装饰。现实生活中,建筑外观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的巧妙,有能表现出高贵华丽的色彩也有能衬托出清雅脱俗的色彩,这些都是为了遵循色彩能够表现建筑主题的作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须融入到周围的建筑环境中。同样在游戏中出现的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建筑素材也要有着色这个步骤,游戏场景中建筑色彩要与游戏的故事背景、游戏的环境以及和游戏中周边建筑的风格相协调。中国建筑有许多色彩可以被我们运用,在中国的建筑流派领域里,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派建筑,其色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运用色彩上,强调对比感,虽然画面是黑白对比,但整体画面和谐统一。徽派建筑色彩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这四个字代表性的概括了徽州民居的特点。灰白色的墙体,高度错落的马头墙,青灰色的鱼鳞瓦[5],造型别具一格,极富有韵律。与中国其他的传统古建筑色彩比较,徽派建筑的色彩语言自成一体,颜色清爽的墙体,暖色调的门窗,都显现出了一份雅致的情怀。由于徽派建筑的选材所选的就是徽州本地的特色黏土、石灰等,因此徽派建筑会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淡雅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网络游戏中出现的建筑在颜色上可以运用徽派建筑的色彩,借鉴徽派建筑色彩的划分比例,为网络游戏中的建筑场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朴素淡雅的风格能为网络游戏场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如在《御龙在天》这部网络游戏中,游戏里的一些建筑物场景就是采用了徽州地区所特有的徽派建筑。徽派古建筑特有的白墙灰瓦,色彩对比层次感不仅强烈而且丰富、序列分明,被运用得惟妙惟肖,建筑结构中的疏密、虚实的构图特点使网络游戏界面中的场景画面更加通透、和谐,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些审美是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基础下而产生的,色彩风格唯美悠远,颇受游戏玩家的喜爱。
三、建筑思想的文化传播
中国的建筑是以中国古代其特有文化脉络为背景,建筑理念就是将自然与精神统一。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徽派建筑艺术以其独有的儒家文化脉络为背景,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精神与自然统一,徽派建筑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而完成的。徽派建筑源于儒家思想,建筑结构整体方正严整、中轴对称、南北有序,且是多进院落结构,等级森严,道观、寺庙的建筑结构更是遵循了这种理念。当代网络游戏中尤其是一些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武侠游戏、传奇游戏里的建筑场景中的建筑牌坊、庙宇、宫殿等都是受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设计创作的。如大《大闹天宫》中的天宫、大殿亭台就是典型的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来设计,表现了气氛的庄严。
四、结语
现代网络游戏日益流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文化的载体在实现娱乐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其中徽派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徽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进行传承和发扬,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5],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让徽派建筑这一唯美而静止的水墨画通过现代数字的手段来实现,并令更多的人看到具有徽文化的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1]姜征.中外传统建筑艺术对现代网络游戏场景设计的影响[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2]王启敏.徽文化新论[M].黄山:黄山书社,2007.
[3]刘靖,马建军.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6,(07):106.
[4]杜英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游戏场景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11):236.
[5]汪世龙.中国徽派建筑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6
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主义思想理论也得以广泛传播,其影响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围绕女性主义与建筑教育、建筑艺术、建筑设计来进行探讨,针对女性主义在建筑领域发展所产生的性别偏见、观念束缚及设计的形式功能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当代杰出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为今后女性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女性主义;建筑教育;建筑艺术;设计
一、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它没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女性经验为来源所提出男女平等权利的一种社会思潮。女性主义者提倡女性在人类生活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都应与男性具有平等权利与社会地位,应关注女性,消除人们心理传统固有的性别歧视思想,使女性能够进入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展现女性的自身价值。女性主义视角旨在站在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上,根据她们自身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作的种类和性质,以某种策略所产生出她们独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艺术品味与心理需求,改善女性的根本权益。
二、女性主义与建筑教育
在建筑教育方面,应以女性主义视角来科学地分析女性在学术研究中所处的社会地位。由于在传统的建筑教育中,性别差异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当中,导致女性在教育资源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分配,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趋于不平等态势。性别偏见充斥在现代建筑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裸的显性偏见,与表面似乎是对女性的保护,实则低估并不认可女性能力的隐性偏见。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德的缺失。”柏拉图也曾对女性有过类似的看法。过去,在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课程内容大部分以男性语言和男性形象为主;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对男性的高度重视程度与女性被忽视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女性能力的低估与不信任都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女性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地位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女性被男性负面态度对待的例子,女性主义者认为,国家应完善相应政策来彻底消除传统建筑教育中的性别偏见,摆脱男女不平等的价值观;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都应重视女性的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鼓励与提倡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地评估她们的作为及价值。
三、女性主义与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即通过建筑群体的组织、建筑空间的形体、平面布局的比例、立体结构的造型、内外空间的组合、装饰、色彩及材质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女性在传统男权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很难有机会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即使是那些成功跻身于专业舞台的女性创造出的建筑艺术作品,也会很快被男性建筑师的光芒所遮蔽,更不用说对建筑艺术的深入研究设计。对于当时的社会,女性往往因为职业或私人的纽带而与某些男性建筑师合作,作为他们的依附体而存在。例如,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女建筑师和设计师夏洛特•帕瑞安德,人们最初对她认识更多的是法国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合伙人,而不是作为一名女性独有的设计视角。她擅长表现细腻的感性特质,通过简洁细致的手法展现出建筑作品中的艺术情感。尽管广为人知,但夏洛特的地位和价值依然几乎被柯布西耶的光芒所遮蔽,她与柯布西耶长达十年的亲密合作,以及扑朔迷离的情感,使我们认识到,女性建筑师在男性为主导的建筑设计领域仍旧处在一个预设的低级框架中,这就无形中决定了那些“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往往是男性。时至今日,女性才汲取到建筑艺术的养分,成为建筑艺术创作中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即使依然会承受社会的偏见,但女性还是应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出发点,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实用性基础上,通过激进的建筑形式与感性色彩浓厚的建筑艺术作品来展现女性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一直以“打破传统建筑”为目标的扎哈•哈迪德所创作的北京银河SOHO建筑,不仅拥有动感、柔和、塑性的曲面形体,同时,还通过合并、融合、分离、牵扯创造出流动有机的空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未来感和瞬息万变的视觉震撼,具有很强的建筑艺术气息。扎哈用她解构的设计语言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凝固的艺术。
四、女性主义与建筑设计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利用建筑学、结构学、建筑声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电气、排水、供暖、消防、自动化控制管理等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深入的设计工作,包括对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筑结构与构造等的设计。传统建筑设计的性别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具体形式上。例如,洛可可形式的建筑带有女性的细腻与柔媚,以流畅轻盈的弧形线条和唯美精致的建筑造型著称;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时期巴洛克形式的建筑则和当时路易十四国王的英勇善战有关,以动态和波折流转的建筑空间形态为主,具有男性独特的刚劲有力、汹涌狂烈和坚实稳定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效果,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女性主义建筑形式强调应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采用象征女性意义或体现女性价值的形式与符号,凸显出强烈女性主义的立场。女性主义建筑形式相比男性建筑形式,更注重人体工程学与功能需求,空间组织更有机灵活,空间功能更注重全面性与复杂性。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女性传统上关注的物与物、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系的品质,关注日常生活以及人的情感。例如,被称为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女性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撰写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就是以女性主义的特有视角,审视设计理想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关系,带来新的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五、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随着女性建筑师数量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著名作品都出自女建筑师之手,成为建筑界备受瞩目的力量。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是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性建筑师。她反感人们称她为“女”建筑师,她以自己独特的疯狂征服了整个建筑界。她设计的建筑作品柔中带刚,这种风格与她自身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有关。作品采用象征女性特征的柔美流畅线条,流线型的夸张手法充满视觉上的冲击,个性张扬,其张力令所有男建筑师也为之汗颜。但这仍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证明女性建筑师在建筑业取得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法国女建筑师欧蒂•黛克曾这样评价扎哈,“她是建筑界的‘贵妇’,她为女性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打开了很多道门。在同性别歧视问题长久抗争后,她变得自由、无所顾忌。她的建筑作品中体现着她的自由。”她用自己成熟的,独特的造型语言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是拓荒者,她的一生表明,女性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建筑师。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流线型香奈儿移动艺术展馆。以香奈儿经典菱格纹手袋为创作灵感,实现建筑艺术与奢华时尚的完美结合。它通过女性独特的感性思维与大胆创新的建筑表达形式,为我们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展馆的建筑结构形态不仅包含象征女性的流动性的几何形体与可塑性的有机线条,组成一个流动且充满张力的空间;同时兼具空间灵活与注重功能的特征,不断重新定义每个展示空间的品质与感受,使人们把身心的感受转化为感官的体验。
六、结语
扎哈设计风格的成功,鼓舞和启发着很多人,让人们知道了设计方法和思维固然很重要,但是设计师个性气质的培养可能也是设计风格形成的重要一环。[6]不可否认,对比往昔,女性主义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格局。女性主义与建筑学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我们应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建筑教育、建筑艺术及建筑设计进行一一检视。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否认女性主义在建筑领域不可磨灭与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学地评估女性的作为与价值,对整个社会来说,无疑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希望未来我国建筑界也能够涌现出类似扎哈•哈迪德那样的成功女性设计师,创造出更多优秀且具有女性特征的不朽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滕静茹.女性主义建筑学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
[2]袁熙旸.当设计史遭遇女性主义批评[J].装饰,2012(01)
[3]揭谜.论女性主义美学[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01)
[4]包志禹.香奈儿流动艺术展馆[J].建筑学报,2008(09)
[5]敬威.变化有章——解读银河SOHO的空间设计理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