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系统研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共享系统研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共享系统研发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1

Abstract: The lack of an ope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reats to the contaction between multiparty rescuers for mass public emergency. The rescue forces cannot tim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scue job, and will also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rescue for the mass public emergency.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ss emergencies, and gives a multi-level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for the emergency system.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系统

Key words: emergencies;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07-03

0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非常规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时,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往往需要依赖过往经验或专家知识以完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1]。

在这一时期,受限于应急管理理论和相关系统开发技术的不足,经验型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经验型的处理方法在应对现代复杂的突发事件时也存在明显不足:①救援成功率过分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定效果,若决策者缺少遇危机冷静分析的能力,则很容易造成应急管理工作被动,甚至对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②与应急救援、危机处置相关的应急管理信息采集能力薄弱,不利于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突发事件的救援代价;③缺少对大规模应急管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无法保证在短期内调动跨级别、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力量以完成社会救援工作,容易贻误战机,也会不利于危机下的社会稳定保障[2]。在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多方救援力量都需要使用应急管理系统辅助完成危机处理与应急救援的相关工作[3]。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应急管理系统,使得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经常通常并不顺利,不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会造成各方救援力量曲解决策层意图,甚至做出不利于救援工作开展的错误行为[4]。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相关的应急管理系统设计方法。

1 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架构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B/S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基于Internet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开发成为主流。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环境下Web应用系统,不仅可以具有易扩展、通讯便捷、集中维护等优点,还能够支持分布异地甚至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协同研讨与综合决策,有利于保证应急救援方案制定的最优化。在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中,除了用户层和基础设施层为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撑环境,GUI层、系统层和数据层是应急管理系统主要模块的逻辑分层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1.1 应急管理系统的GUI层 GUI层是向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和多方救援力量等多类型用户提供Web应用的图形用户接口,在获取用户输入的同时提供系统反馈,并采用Web浏览器向用户展现各类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类应急管理数据,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系统层的数据分析和仿真计算以及数据层的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此外,得益于B/S模式的灵活应用架构,GUI层还可以在感知底层数据更新时,以触发事件的形式进行同步更新。

1.2 应急管理系统的系统层 系统层又可分为核心业务实现层和扩展业务实现层。核心业务实现层将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任务进行逻辑划分,如应急决策、多方通讯、数据展现、案例管理、虚拟现实等,并使用多个功能模块分别实现,在保证功能模块间的高内聚,又需要以松耦合的形式与扩展业务实现层保持数据交互,从而满足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和多方救援力量等多类型用户的访问需求。扩展业务实现层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扩展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初步实现应急预测、应急预警、案例重演、规则更新、系统后评估等高级功能。依据在系统架构中的总体布局与模块间依赖关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L1、L2和L3,L1表示与GUI层直接关联且有信息交互的模块,L3表示与数据层直接关联且有信息交互的模块,L2表示L1和L3之间的中间支持模块。

1.2.1 核心业务实现层 应急决策方案生成和决策算法模块的实现需要依赖于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型构建及算法实现,在获得动态变化的现场信息和救援力量信息后,可以动态自主调整推救援方案;多方通讯提供了视频会议、网络电话、邮件系统等三种通讯模式,其Web应用实现离不开协议管理、帐号管理和安全认证等模块的支撑,通讯链路管理主要解决应急管理过程中多方参与人员的通讯链接、中断、恢复、灾备等具体任务;数据展现模块主要满足用户的数据多模式展现需要;案例管理模块则是对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中的诱因、事态演变、应急处置和救援相关信息、结果等进行系统性记录,还将采取人机智能问答、人机分工计算等形式获取决策者提供的应急管理信息;虚拟现实模块调用市场化的虚拟现实工具,完成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虚拟现实信息表达与分析,以增强应急管理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追溯性。(见图2)

1.2.2 扩展业务实现层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扩展业务实现层逻辑结构具体如图3所示。应急预测模块为用户提供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事件态势预测和介入救援力量规模预测功能,通常情况下使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组合预测,将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应急预警则是在城市物联网、交通监控等多类型城市监管方式的基础上,调用事态分析模块和历史案例数据比对,获得当前城市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概率;案例重演则是为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单独设计的模块,同样采取虚拟现实方式对应急管理人员的相关科目进行系统培训,有利于增强其在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效率;规则更新模块是在案例库框架上进行智能化的信息获取与分析,通过分析决策者参与过程和具体实施方案,获取并更新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规则,从而丰富案例库;系统后评估则是基于预定义的指标系统,获取指标间主观指标权重,从而在评估证据和评估模型模块的基础上自动收集评估数据。

1.3 应急管理系统的数据层 应急管理系统的数据层是对与应急管理过程中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从功能上划分为: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维护四个功能模块;从业务分类上分为:决策数据管理、预测数据管理、预警数据管理、评估数据管理和案例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维护等功能模块分别为与数据管理相关的业务功能模块提供支持,保证数据管理的流畅性和独立性,其逻辑结构具体如图4所示。

在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案例库的构建关系到未来应急管理决策方案制定的有效性,其案例框架设计与规则制定主要是基于多Agent技术,将相关模型框架与规则框架定制为相对独立的Agent,每一个Agent是拥有独立目标、知识和能力的实体,并可进行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应急事务处理。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与案例库管理相关的Agent采用.DLL动态链接库、ActiveX控件或.EXE可执行文件等形式存储,从而为系统中相关模块的调用提供便捷。

2 结论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沟通方式的便捷化、多样化和自由化,我国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复杂性显著增强,并对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3]。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提高政府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应急救援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重点研究了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从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入手,给出了由GUI层、系统层和数据层组成的应急管理系统逻辑层次结构,并着重分析了每一逻辑层的核心模块与具体功能划分。

参考文献:

[1]Guth DW. Organizational crisis experience and public relations roles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5,21(2):123-136.

[2]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业;经济评价;系统工程方法

引言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必要的步骤,也是对项目进行管理的首要内容,是项目能够得以进行研究的关键,并且它是始终贯穿于项目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反应,一般会进行两方面的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它对于一个财务项目的进行具有巨大的作用。国外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并且一直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我国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将一直不断的发展下去。在冀-宁(安平-青山)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就进行了对工程的经济评价,此项工程的实施也是在我国如今各类石油天然气管道产业改造提上日程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解决西气东调、紧急情况下的天然气供应等等问题,进行改造,在此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经济的评价,本着减少成本、保证质量的原则结合实际数据和基本的工程参数进行经济评价,以保证工程质量。

一、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

一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对外汇平衡的分析、对清偿能力的分析。它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上文提到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指标。就宏观来讲,经济评价实质上就是一个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企业在进行实战之前要先对他们所要进行的经济项目进行研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探讨及方法的提出,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使自己顺利发展下去的必然要求。石油工业中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同样也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并且它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于是在石油工业的建设项目中进行经济评价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也更要求了石油工业建设项目过程中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经济评价,以谋求更大的利益,减少失误。这主要是因为源于国家新的财税制度的约束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例如在石油项目中,很多的评价是不可以单一来分析的,而是需要将它和油田勘探捆绑在一起看作一个项目群再来进行评价;资金筹措方面也是有着地质事业费、油田维护费等等的规定。综上,在石油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其特点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在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对于工程的经济评价主要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冀-宁管道进行整体测评,而后设计预计整体的概算投资以及后期财务评价的投资,还要对成本费用进行估算,比如作业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等,都要纳入经济评价的范围之内,按照估算,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年平均总成本费用是122490.42万元,单位运输成本为0.12元/m3。对于此项工程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以及其他的分析,从而尽量减少成本,完成工程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工业不断发展,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克拉玛依油田进行经济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后时期受到破坏,接着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项目经济评价再次得到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外海上合作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并且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果,从而也推动了接下来的发展和进步。在项目经济评价不断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条理地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地进行经济评价,更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利益,带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寻找系统的方法,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经济评价方法的运用及未来发展建议

社会依旧在不断进步,石油产业也会一直发展,对于石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方面来讲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相关的技术型人才,都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能够真正的投入力度进行发展,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建立更完美的经济评价体系。另外还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学领导,合理分工进行有效管理,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都要有秩序,并且保证资金的充足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新的财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评价作了新的规定,在财务评价方面的实际操作内容有:

(一)投资部分

投资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和建设期利息

(二)成本估算

将成本费用分为产品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三)油气价格

新的规定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价格的计算数据

(四)资金筹措

给企业更多地自,可以多放筹措资金、吸收现金

(五)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实现的利润缴纳所得税,计算税后评价指标。要注意把经济评价的工作和科研融合到一起,研究的同时促进具体措施的实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要明确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真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先评估后决策。除了本国内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并向国际方面学习优秀的方面,以促进我国经济评价的进步。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也伴随着各个领域产业的不断进步,石油工业建设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石油产业的不断进步,就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体系的完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评价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它,以减少项目建设中的成本或是失误性的浪费,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靠着全体石油工作同志的努力,以求在我国石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刁凤琴.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2]赵俊茹.石化企业重大危险设备模糊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3

承办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会议目的:通过工作交流,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文献查询获取行为的新特征,并根据用户需求的特点,探讨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在资源体系规划、资源采集、获取渠道建设、资源组织和资源传递等方面的新的趋势与对策,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在优化文献保障体系,提高文献保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作用与措施。通过业务交流,提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情报机构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开展新合作的平台,促进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图书馆联盟方式在资源集团采购、合作保障、集成揭示等更多方面的合作。

征文提示:本次会议重在业务实践交流与探讨,因此,征稿体裁不限,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实施、发展规划、业务布局或建议方案等,但内容应侧重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业务开展中的具体实证分析,提倡关注现实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鼓励机构、团队、小组以群体作者身份参与。

会议主题: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发展与共享合作

一、征文(会议)内容

工作交流(约稿)

1. 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2.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与规划;

3.中国科学院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系统;

4.CADLIS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系统;

5.上海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网络建设;

6.各类型图书馆资源建设案例交流与分析(征稿)。

学术研讨(征文)

1.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分析,

2.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

3.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内涵与作用;

4.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5.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6.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的新要求。

合作洽谈

1.NSTL及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为国家创新体系各级、各类创新单元(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洽谈;

2.建立跨系统、跨行业图书情报机构区域性、专业性合作机制洽谈。

二、征文要求

内容要求

1.研究问题明确、具体,论点明确,

2.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3.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笔精炼;

4.立论扎实,数据准确。

格式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未在公开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过;

2.字数4000字以上;

3.论文请用A4纸打印,格式为: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工作单位、电话、E-mail、邮政编码);

4.征稿截止日期:2008年3月30日;

5.推荐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

6.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三、论文评选

会议将邀请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证文进行评审,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联合证书,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

四、其 它

1.会议地点:待定

2.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3.来稿请寄: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邮编:100080(请务必注明“联盟”字样)

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电子邮件:wangyy@mail.1as.ac.cn

中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资源专业委员会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4

【关键词】园区网系统集成项目 课程开发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37-03

一、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缺陷

根据近几年对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学生在求职中屡遇挫折,尤其在面试一些专业的网络系统集成公司时,常面试失败,连一些平日在教学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变得缺乏自信。经与企业的充分沟通得知,工程能力的缺失是学生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的关键原因之一。

工程能力,按网络工程售前、售中、售后的阶段划分,应包括需求分析能力、方案设计能力、产品选型能力、专业方向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技术实施能力等几个方面。赢得工程竞标和完成工程实施是网络公司的主要工作任务,而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完成定制好的各项实验,忽略了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普遍对“产品”、“竞标”、“验收”等关键性工程内容一无所知,工程方案的设计能力也相当薄弱,没有工程概念、缺乏工程能力是毕业生难以上岗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缺陷。对企业来说,工程能力的缺失即是工作概念的缺失。

二、开发园区网系统集成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

园区网系统集成项目课程主要以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师和企业专家扮演工程甲方的角色,各组学生为参与竞标的不同公司,以竞争的形式,对一个工程项目售前、售中、售后的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实战演练,并将学生所学的各种网络技术或知识贯穿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使学生了解操作一个工程项目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具备完成工程各阶段任务的基本能力。课程能力培养与实训流程见图1。

三、课程内容结构和学时分配

课程主要以实训的方式,按照一个工程售前、售中、售后的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践,计划72个学时,采用集中实践的上课方式,每天8个学时,连续9天(周末除外)完成课程。设置案例讲解、需求分析实训、产品调查和选型实训、方案设计实训、工程竞标实训、工程实施实训及工程验收实训共7个实训环节。案例讲解环节以讲授的形式,通过讲解一个网络工程实施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各阶段的一般性方法,各实训环节则主要以工程模拟实战的形式开展,采用角色模拟和分组竞争的创新模式,锻炼学生的各项工程能力。课程进度和学时安排见表1。

四、角色模拟和工程竞争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工程中必然存在着供需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众集成商之间的激烈竞争,要使课程实践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工程“角色”便不能缺少,竞争需贯穿始终。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工程中的甲方和乙方,对工程项目售前、售中、售后各阶段过程进行实战模拟,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将学生分组并开展工程竞争的实践形式,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机制。

(一)角色模拟,师生关系变为供求关系

课堂上分“教师”和“学生”,工程中只有“甲方”和“乙方”。甲方是工程中的需求方和出资方,在课程中,该角色应由教师扮演,负责提出网络建设的需求,审核及评价乙方提交的技术方案、标书、施工组织方案、验收报告等各类材料,对乙方的工程实施进行监管。

乙方是工程中的承建方,在实战模拟中,该角色由学生担任。乙方的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的实训环节和进度安排,完成分析甲方需求、现场调研、合理选用产品设计技术方案、编制标书参与工程竞标,中标后需制定工程进度计划、组织工程实施、申报工程验收以及接受甲方的各种评价考核等工程任务。

要达到认知和锻炼学生工程能力的良好效果,教师和学生需要把握好各自的角色特点,履行角色职责。

(二)实行组长负责制的工程竞争实践模式

采用以组为单位的工程竞争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以5~6名学生为一组,每组即是一个项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工程任务,并在工程竞标、工程验收等实战环节中开展团队间竞争的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二是在工程竞标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三是使学生感知到行业内残酷的竞争现实,初步认知竞争中的一般性方法和竞争技巧,为就业打下基础。

组织有序、分工合理是团队参与工程竞争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岗位分工下的组长负责制是各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参与工程竞争的重要机制保障。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团队的灵魂,是团队的领导者和协调员。每组设组长一名作为团队的项目经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领导和协调本团队完成工程目标,参与工程竞争。具体有以下内容:一是组长负责按照技术和商务两类岗位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充分考虑本团队每名成员的优劣长短,合理配置资源。二是组长负责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工程实施任务,协调各岗位成员合力实现工程目标。三是组长负责本组考勤和各岗位成员的工作考核,在完成工程目标后对本组成员评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组长是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竞标失败、工程无法完成或工程验收不通过的直接后果(课程考核分数减扣)。

五、工程竞争模式下课程关键性环节的设计

竞争贯穿于工程模拟实战的各个阶段,而工程竞标和工程验收两个实践环节则能直观的反映团队前期工作和后期工作的完成情况,是课程的关键性实践环节。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5

关键词:二乙基甲酮;气相色谱;工作场所;活性炭;二硫化碳解吸

Investigation of Gas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Diethyl Ketone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Using Activated Charcoal Sampling and Solvent Desorption DING Jin-chun1,CAI Yue1,XU Yi-sheng2,YU Jia1(1. Minha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1100,China;2.Shanghai Municipal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03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precticable method for quantifying of diethyl ketone(DEK)in the air of workplace. [Methods] Gaseous DEK was adsorbed with activated charcoal(AC)tube,then desorbed with a solvent of carbon disulfide(CS2),and finally separated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GC(FID)]. [Results]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eak area of the DEK chromatogra(y)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linearly with DEK concentration(x),indicated by =-­11.3+15.5 x(n=6)and r>0.999 9.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for the quantitfying was between 2.7% and 6.1% when the DEK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between 625 and 5 000 μg/ml. The method had a detection limit of 33 μg/ml(injection for 1.0 μl). The average desorption efficiency reached 81.9% and the breakthrough volume(BTV)was more than 24 mg(100 mg AC). Using 100 mg-containing AC tube that had absorbed 2 439 μg of the DEK and closed stored for 5 days,the decay rate was 9.0%. The sampling efficiency was perfective,attaining 100%. [Conclusion] Results above indicate this quantitative GC method might be applied in the detection of gaseous DEK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Key Words:diethyl ketone;gas chromatography;workplace;activated charcoal;carbon disulfide desorption

二乙基甲酮(DEK)又名3-戊酮,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相对分子质量Mr 86.13,密度0.813 g/cm3(20 ℃/4 ℃),沸点101.5 ℃。主要作为化学试剂、有机合成原料、医药及农药中间体。毒性表现,大鼠经口LD50为2 140 mg/kg,兔经皮肤LD50为20 000 mg/kg;对眼及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口服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昏睡甚至死亡[1,2]。因此,美国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规定阈限值为8 h工作日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705 mg/m3(200 ppm),15 min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1 058 mg/m3(300 ppm)[3]。我国工作场所有毒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为8 h工作日PC-TWA为700 mg/m3,15 min PC-STEL为900 mg/m3[4]。国内硅胶管采集空气中DEK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已有报道[2],由于硅胶的吸附力与活性炭相比较弱,且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降低甚至失去它的吸附性能,故不适宜长时间连续采样。鉴于目前本国尚无相应的标准检验方法,本研究参考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所(NIOSH)分析方法手册中的酮类部分[5],就活性炭管采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6890型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内装100 mg/50 mg(GH-1型 6×80 mm,江苏通州金南玻仪五金厂);注射器:1、5、10、100 μl及100 ml(上海高欣玻璃仪器厂);个体采样器:流量0~0.2 L/min(江苏建湖仪器二厂)。

1.2 试剂

DEK色谱标准,纯度≥99.5%(瑞典Fluka公司);CS2,纯度≥99.9%(德国Merck KGaA 公司)。

1.3 方法

1.3.1 原理 空气中DEK用活性炭采集,CS2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1.3.2 采样 ①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200 ml/min 流量采集15 min 空气样品。②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 ml/min 流量采集2~8 h空气样品。③ 个体采样: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 ml/min 流量采集2~8 h空气样品。④ 对照试验:将活性炭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1.3.3 分析步骤 ①色谱条件:色谱柱,HP-FFAP(30 m×0.53 mm×1.0 μm);柱温,95 ℃;汽化室温度,150 ℃;检测室温度,270 ℃;载气(高纯氮),4.0 ml/min;氢气,40 ml/min;空气,350 ml/min。②样品处理:将采过样品的活性炭前、后段分别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 ml CS2,封闭后,多次振摇,解吸30 min,解吸液供分析用(空白对照样品同法处理)。若样品中DEK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CS2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③标准曲线的绘制:将5 ml CS2加入10 ml容量瓶中,用微量注射器准确加入123 μl DEK(色谱标准品,20 ℃时1 μl DEK质量为0.813 mg),用CS2稀释至刻度并混匀,即为标准贮备液(10.0 mg/ml)。取10 ml容量瓶5个,分别依次加入标准贮备液0.00、0.625、1.25、2.50、5.00 ml,并用CS2稀释至刻度混匀后密闭,此时DEK标准系列浓度为0、625、1250、2 500、5 000 μg/ml。分别进样1.0 μl,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DEK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④样品分析: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解吸液,以测得样品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减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由回归方程算得或由标准曲线查得DEK的浓度(mg/ml)。⑤结果计算:C=(C1+C2)V/V0 D,上式中,C:空气中DEK的浓度(mg/m3);C1,C2:分别为测得前、后段解吸液中DEK的浓度(mg/ml);V:解吸液的体积(ml);V0:标准采样体积(L);D:解吸效率(%)。⑥最低检出浓度计算:C = c×v/V,C:最低检出浓度(mg/m3);c:定量检出限(μg/ml);v:样品溶液总体积(ml);V:采样体积(L)。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照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规定计算。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与方法精密度试验

采取“1.3.3 ③”方法配制DEK标准系列,并分别以每天每一浓度重复测定3次,连续测定6 d,结果(见表1)表明: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2.7%~6.1%;回归方程为 =-­11.3+15.5 x,r>0.999 9。

2.2 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的确定

根据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的研制规范》中检出限的测试方法[6],配制浓度为62.5 μg/ml的DEK标准溶液连续测定10次,由测定值计算浓度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结果见表2。以3倍标准偏差所相应的待测物浓度确定为检出限,则DEK的检出限为33 μg/ml;STEL最低检出浓度为11 mg/m3(以采样流量200 ml/min、采样时间15 min、采集空气样品3 L计),TWA最低检出浓度为1.4 mg/m3(以采样流量50 ml/min、采样时间480 min、采集空气样品24 L计)。

2.3 解吸效率试验

依次取DEK 1.5、3.0、6.0 μl分别注入盛有100 ml清洁空气的注射器内,扩散0.5 h。每一浓度按同样的方法配制6次。此时,相应的浓度分别为1 220、2 439、4 878 μg/100 ml。以200 ml/min 的速度使DEK标准气收集于垂直放置的活性炭管中,然后将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次日分析。解吸效率的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管能吸附不同量的DEK,其平均解吸效率为81.9%,相对标准偏差≤6.4%,结果见表3。

2.4 稳定性试验

取30支活性炭管,每支均加入相当于2 439 μg的DEK,然后将活性炭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室温下放置。先取6支即刻按“1.3.3”法分析,然后分别于1、3、5、7 d后分析。结果(表4)表明:当吸附2 439 μg时,在24~26 ℃室温及58%~70%湿度条件下放置5 d,测得回收率为91%。与即刻分析所测得的量相比,下降率为9.0%,相对标准偏差为6.1%。因此,按上述的条件保存,样品采集后放置5 d分析仍可获得较准确的分析结果。

2.5 采样效率

在实验室3个点模拟现场配制3种不同浓度的DEK标准气(浓度分别为406、813、1 626 mg/m3),每个点分别串联2支活性炭管,以200 ml/min 的流量,采样15 min,均进行6次采样及测定。试验结果(表5)表明:配制3种浓度标准气模拟现场采样,第一管的后段均未检出DEK。

2.6 穿透容量(BTV)试验

室温25 ℃环境下,用扩散管动态配气法配制浓度为1 415 mg/m3的DEK标准气(约为我国TWA限值的2倍浓度)。在相对湿度80%,流量200 ml/min时,以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前段含100 mg活性炭,后段含50 mg活性炭)连续采样。随时间的增加DEK被前段活性炭吸附的量亦增加,当吸附量饱和时,则穿透至后段活性炭中。穿透容量试验分7个采样时间点,每一时间点均为连续采样并作2次实验(表6中的前段、后段测得量均为2次测量的平均值)。当某一时间点后段测得量等于前段测得量的5%时,其前段测得量为穿透容量(BTV)[6]。依据表6的实验结果,DEK的BTV可确定为>24 mg(100 mg活性炭)。

2.7 模拟现场应用

在扩散管动态配气系统中,串联2支活性炭管,空气流量为200 ml/min,缓慢注入3.0 μl DEK色谱标准液,采气15 min,同法采样3次,样号依次为1、2、3,用于STEL测定。当空气流量为50 ml/min时,分10次缓慢注入共20 μl DEK色谱标准液,采气480 min,同法采样3次,样号依次为4、5、6,用于TWA测定。以上6个样品的第一管后段和第二管前段以及空白对照样均未检出DEK,结果见表7。

2.8干扰试验

空气中与DEK共存丙酮、丁酮、4-庚酮、二异丁基甲酮等在本方法条件下不干扰测定,结果见图1。

3 讨论

本法标准曲线的上限为5 000 μg/ml。在STEL测定时,当采样量3 L,工作场所空气中DEK的浓度低于限值(900 mg/m3)或接近限值2倍(2×3 L×900 μg/L=5 400 μg)的情况下,可直接取CS2解吸液进样分析,否则对CS2解吸液稀释后测定。在TWA测定时,当采样流量50 ml/min,且连续采样8 h,采样体积为24 L的情况下,如工作场所空气中DEK的浓度接近限值(700 mg/m3)或高出限值,则应将CS2解吸液稀释4倍或更高倍数后进样分析,以将待测溶液的浓度控制在定量线性范围内。

本法所用的活性炭管采集DEK样品的平均解吸效率为81.9%,室温下可保存5 d。不同厂家和不同批号活性炭管的质量不尽相同,应对每批活性炭管测定其解吸效率。我们曾经将数支活性炭管中的前段和后段活性炭取出分别置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结果发现其实际量和标示量有较大的差异,当实验的重现性出现问题时,应考虑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对已吸附被测物的活性炭颗粒实施转移至溶剂解吸瓶时,应特别注意这一过程炭粒的损失。当用CS2溶剂解吸时需进行振摇并解吸30 min,另外还应注意密闭以防止溶剂挥发。

依据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的研制规范》中有关BTV试验的要求[6],配制目标测定物为限值的2倍浓度并进行连续性实验,在一定时间内测定后段活性炭所吸附的量,当某一时间段后段测得量等于前段测得量5%时,前段测得量即为BTV。表6 BTV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在临近时间内,每隔3 min设一个实验时间点,结果也无法找到刚好穿透5%的某一时间点。实验结果还显示:序号1~3无穿透现象;自序号4开始后段活性炭的穿透率显著增加,而前段的测得量相对恒定;序号1~7前、后段测得量相加再除以理论采集量所得的回收率在90.7%~95.6%。因此,将DEK的BTV确定为>24 mg(100 mg活性炭)是可行的,这一特性既符合短时间采样要求又符合长时间采样要求。

因FFAP柱通用并普及,所以为本法选用,但在本法的条件下甲基丙基酮(2-戊酮)的出峰时间与DEK(3-戊酮)非常接近而难以区别,遇此情况选择DB-5ms或HP-5色谱柱可得到很好地分离,如果必要可选用GC-MS仪器进行定性鉴别。

本法各项指标符合或基本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的研制规范》[6]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气态DEK的浓度测定。

参考文献: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EB/OL]. [2005-11-15]. http://省略/msds/wuzhi3/32074-3.htm.

丁锦春,蔡跃,王冬究.工作场所空气中二乙基甲酮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3):214-216.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Threshold Limit Values(TLVs)Chemical Substances and Physical Agents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 for 1998[M]. Cincinnati,OH:ACGIH,1998: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2002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PETER M E,MARY E C. NIOSH manual of analytical methods(NMAM)[M]. 4th ed. Cincinnati,O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1994.

徐伯洪,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98-402.

共享系统研发范文6

可喜的“负担”

2009年,刚刚成立5年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简称“研发平台”)宣布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经近20.3万,累计服务量达849.6万次,仅2009年上半年服务量近350万次……这样的数据在今天或许不足为奇,但在5年前,面向政务、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够真正被用活的并不多见。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平台旨在有效整合集成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研发资源,并通过开放仪器设施与研究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即便拥有成绩不俗的过往,研发平台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今这一基础平台正面临着瓶颈似的考验,需要提出应变的策略。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谭瑞琮介绍,2004年7月14日,研发平台正式开通。研发平台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由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十大系统组成。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平台将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通过近10年的积累,研发平台逐渐成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并帮助促进上海市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研发水平,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保持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年的成就原本是可喜的,然而,随着科技文献等信息资源以及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研发平台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库服务给应用系统运行所带来的瓶颈问题日益严重,致使一些应用系统无法满足性能指标,经常接到客户投诉。甚至在系统压力过大时,会出现无响应甚至宕机的严重情况,这让研发平台的工作人员一筹莫展。

谭瑞琮坦承,研发平台曾一度面临着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需求,和对可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的高要求。为了提升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等应用系统大数据量处理和高并发用户的需求,研发平台自2011年6月开始,利用数据库云服务器替换原来数据库集群和NetApp存储系统来搭建规模化数据中心。新数据中心的建立全面满足了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需求,改善了可应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同时有效整合了研发平台数据层的各种资源,实现了软硬件资源的动态共享。

谭瑞琮说:“新的数据库云服务器为研发平台构建规模化数据中心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软硬件一体化集成的系统架构使我们成功避免了多设备及多节点集成带来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问题,有效降低了系统部署成本和能源消耗。”

2012年5月,经过1年的安装、部署、调试、数据迁移及试运行,研发平台数据中心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并能够支撑起超过20万以上用户的高并发量应用系统的访问需求,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在访问量突然增高时应用程序无法连接数据库的问题,还使得研发平台部分业务系统的响应速度比原来提升了5~10倍。

从阶段性看未来

作为掌握大量资源的服务型机构,研发平台对于系统处理的性能要求依然在逐渐提高。以变应变,让研发平台利用新数据库云服务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处理性能,实现了针对系统中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使数据备份的效率大幅提升,将原来需要3~5个小时的全库备份缩短到十几分钟。同时,系统查询时间的大幅缩短,报表生成的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谭瑞琮还补充道:“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涉及的系统多、数据量大且数据种类繁多,因此数据存储和数据库服务系统整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处理性能对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部署数据库云服务器成功构建起规模化数据中心,并凭借其可快速及低成本扩展的基础架构,新的数据库云服务器可以快速及低成本扩展的特性可以很好地支持研发平台未来业务的扩展,从而使得系统扩展的成本大大降低。”

自2012年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至今已经运行了2年,研发平台形成较强的服务能力,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为了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适应能力、有效体现多年来集聚的资源并提高服务效率,研发平台开始对网站进行改版。根据对用户群体的细分,研发平台网站设立了“优创新频道”和“政务频道”。其中政务频道已初步构建了集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了从用户认证、服务申请、服务过程跟踪、服务结果传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了呼叫中心,开通了创新服务热线(800-820-5114),形成了专家咨询、服务配送等直接面向用户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