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允价值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允价值研究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 价值相关性 IFRS13

一、公允价值及价值相关性概述

2011 年5 月IASB 的IFRS13 为IFRS体系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了统一的框架,该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当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将要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要支付的价格,也可指脱手价格。该定义强调了公允价值的相关性。Barth认为价值相关性是指能表示某一特定会计信息的会计金额与证券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的联系[1]。对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准则制定目的的研究, 用以判断会计数据的有用性或潜在的有用性,即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二、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的相关研究

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是检验股票价格与特定的会计数字之间的关系。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有两个论点:一类认为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和增量的信息含量,而另一类研究结论却并不完全支持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

(一)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信息的研究。

1.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和长期债务

自SFAS107以来,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国外最早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信息的是Barth(1994),其发现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估计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显著地提高对股价的解释能力,但历史成本却对公允价值没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不仅是权益投资,国债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也相关,且相比那些地方性的公司债券和其他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投资工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证券的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Barth(1996)发现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均具有增量解释能力。Koonce(2011)实验验证了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看法不是固定的:相比金融负债,投资者更倾向于根据金融资产发生的损失或收益对公司的价值作出调整,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具相关性。而从金融工具的持有期限看,相比打算长期持有的金融工具,近期出售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更具相关性。当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时,额外的信息会增加投资者选择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负债最具价值相关性的计量工具的趋势。

2.公允价值与长期有形资产

除了金融工具与债务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长期有形资产也具有价值相关性。以Herrmann(2006)为代表,综述国际上对房地产、厂房和设备的计价模式,认为对于这些资产,公允价值对决策制定更具相关性,而且认为相比历史成本,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除了提高预测价值外,还能提供更大的反馈价值和更多地即时财务信息。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在研究了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下,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 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

3.公允价值与养老金会计

Barth(1991)比较了美国公司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几种度量方式,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养老金资产的计算结果,比FASB 颁布的87 号准则确认的金额计量误差更小[2]。最近Barth通过收集世界前200名的公司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养老金信息进行回归发现,基于公允价值的养老金信息比SFAS87下的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而且资产负债表外披露的养老金金额更能显著地解释股票的价格。Barth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养老金会计的计量在允许的情况下应使用公允价值。

4.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

谭洪涛(2011)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股票回报为研究对象,发现股市过度反应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相关[3]。新准则颁布后,国内学者就新准则的使用是否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郭立田(2009)发现公允价值运用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是投资者似乎更关注收益信息。朱凯(2009)等比较分析了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因会计准则改革而产生的投资者信息准确度调整,不仅直接影响了公司资本成本,而且显著改变了新会计准则的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刘永泽(2011)发现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的信息含量,并且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未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没有增量信息的研究。

与Barth之前的研究结果不同,Nelson(1996)发现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以及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显著解释能力。而邓传洲(2005)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显著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或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且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路晓燕(2006)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研究发现,其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额及净资产对股票收益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在资本充足率的视角下,银行业坚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充足率并不能反映银行的资本潜在情况。Liao(2012)从资本充足率与破产风险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仅仅高质量的披露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充足率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更能解释破产风险,而在披露质量不高时,公允价值并不具有价值增量相关性。

三、结论

综上,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且我国财政部对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且上市公司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是也相当谨慎的。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审计风险

一、公允价值审计的内容

公允价值审计即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项目的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针对具体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或交易所采用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在财务报告中,对于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有关科目,审计人员要衡量公允价值应用的恰当性,主要包括计量方法选择的一致性以及披露内容的充分性,以此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意见。

(一)公允价值计量适当性的审计。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规定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当存在活跃的市场时,若交易是公正自愿的,则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可以用市场的交易价格来表示;若仅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的报价,则以此报价为依据进行调整,确定相关的公允价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需要采用其他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通常较多使用的有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期权定价模型等估值模型,具体方法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计量的适当性是公允价值审计的核心,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确定其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这是判断适当性的主要依据。同时,了解公司经营业务的性质以及管理层意图,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判断被审计单位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与会计准则及法规的要求相一致,相关的处理是否恰当,综合对公允价值运用结果进行评价。

(二)公允价值披露充分性的审计。公允价值披露,通俗的理解就是对报表中运用公允价值的部分进行解释说明。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公允价值的都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应的披露。同样,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对公允价值披露做出的规定是审计人员判断公允价值披露充分性的依据,对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是否充分恰当是目前审计工作关注的主要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估值原则是否适当并得到一贯运用,使用的估值方法和重大假设是否作出适当披露。公允价值披露的越充分合理,能给被审计单位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越多的财务信息,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能帮助投资者作出更合理的决策判断。同时,审计人员也便于获取更多的审计信息,降低审计风险,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谢诗芬(2006)指出“公允价值审计:任重道远、风险近期高远期低”。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但是各种非市场化因素的存在仍使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存在不足,公允价值的应用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导致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判断交易价格的可靠标准。不管是以相同、类似资产负债还是参数计量方式来定价,会计人员主观估计和判断的因素太多,报表数据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极有可能被歪曲。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专业知识的不足情况,审计人员不具有弥补的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出公允价值运用的漏洞,极易使这种计量方式演化成一种利润操纵的工具。总体来看,公允价值审计风险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不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所运用的一种审计模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从该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引入后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1.增加了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但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固有风险取决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是刨除掉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考虑,在客观环境下财务报表的列报、披露和账户余额等方面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价格的公允与否对整个交易过程至关重要,相应的审计人员对价格公允性的判断掌握程度对审计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若审计人员价格判断是主观的,通过公允价值审计得出的结论也是主观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发生的日常业务中如果经营风险比较大,不管是战略层面导致的全面风险还是较低层面的交易风险,都可能产生各种收入、成本等的不公允,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固有风险增加。

从控制风险角度来看,也就是企业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却没有被内部防止和纠正的风险,显然,控制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当然,整个内控体系也受企业相关会计人员经验技能高低的影响。会计人员技能的高低直接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相关,从一个递进的角度讲,即使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较好,也不能保证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重大错报被发现并解决,更何况在内控体系存在较大缺陷的情况下。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单项或组合增加都将使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加大审计风险。

2.增加了审计的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但是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尽管从众多方面新会计准则都使会计确认计量工作的规范性增强,但是就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来看,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留下了过多的空间,对于公允价值审计的直接影响就是不确定性增加,这必将对审计人员传统的搜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和程序产生挑战,检查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审计过程中较多的主观判断也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例,由于没有确定的计提标准,不同会计人员对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是不同的,这就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威胁。另外,从公司管理者考虑的最现实的角度,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使得财务数据操纵的空间加大,也就是说,管理层通过简单变动一下所谓的“公允价值”就可以起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结果。综上,不管是通过公允价值操纵减值还是操纵日常交易数据,都将影响企业的资产、利润等,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发现与公允价值的引入相关的重大错报,检查风险加大,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

3.增加了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风险。这里所分析的职业道德风险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受到干扰。保持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观估计性以及专业技术性较强,即使存在报表编制者对数据的操纵行为,审计人员也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判断。当面临自身利益以及外在压力等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将很容易丧失独立性原则,针对公允价值主观性和估计性加大的情况,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审计报告。另一方面,即使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较大的效率压力也将会使实施过程变得艰难。

(二)从具体项目分析公允价值审计风险。

1.投资性房地产。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选用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选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一旦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将不得再随意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变更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考虑到企业有利用变更房地产用途等方式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企业经营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用途的变动较多,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搜集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标准、计量方式合理性证据的困难,审计风险较大。

2.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商誉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再摊销,而是采用减值测试。涉及到无形资产的减值问题,即当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计提减值,而可收回金额的确认涉及到公允价值或者其估计值,或者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获得时的折现值。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公允价值估计的较大不确定性来调大或者调小减值准备,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不能判断出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是否真实,这将增加审计风险。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对换入资产进行计量,在交换过程中,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重要判断标准,而且是否确认损益与采用的计量方式直接相关。对于公允价值,应该是在活跃市场中所形成的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而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因此,获取的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较差,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

三、结语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相对是谨慎的,这也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少量不同但不构成差异的部分。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信息提供鉴证,既可以被认为是风险降低者,也可以被当做是风险分担者,审计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寻找新方式来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要保证公允价值的健康稳定实施,应该加强法律环境的监管,强化会计准则的约束,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创新审计证据的收集程序。同时,会计界、审计界以及资产评估界要加强联系合作,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最终降低公允价值审计风险。S

参考文献:

1.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44-50.

2.谢诗芬,胡振国.公允价值审计的国际研究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5):67-70.

3.邹晋.公允价值审计探析[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舒潼.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3

历史成本长期以来都是最重要的的会计计量属性,但是,现今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出现巨大波动新型的交易工具不断涌现,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会计经济资源的其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差很多,已经不能如实地反映其价值。因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计量方面的缺陷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之下下,公允价值,这种新型的交易工具既可以进行合理计量又能真实反映会计经济资源的计量属性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理论界及实务界的重视。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实用性,各个准则制定机构都开始把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研究目标,尽管困难重重,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仍然进行的如火如荼。

我国在九八年首次将公允价值的概念运用到投资、债务重组等一些具体准则中。但是,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尚不完善,以公允价值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会严重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为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2001年财政部取消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正式纳入了基本准则。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就有30个之多涉及到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并且,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其中的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被适度谨慎地得到了运用,这成为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个亮点。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来公允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我国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属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我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新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具体应用应该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必须是谨慎、适度的。我国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及运用实例,恰当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顺应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

在已经的38 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而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当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计量及确认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1)《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将公允价值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且,增加了相应限定条件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虚增企业利润。规定同时还指出,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并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该规定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股份支付》,这是是新增的一项会计准则,旨在规范股份支付的计量、确认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股份支付分为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该在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费用或成本,并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该规定不仅完善了会计信息的披露功能,同时采用公允价值属性来计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也提高了会计利润计算的可靠性。

(3)《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四种情况:第一,不是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账面价值与重组债务的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第二,用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实际支付现金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重组债务的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将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第四,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将重组债务的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上述规定我们可以得出,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债务重组准则的适用范围,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公允价值是不容易确定的,相应就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了当期损益,并且通过评估等方式,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评估等方式被人为调整,其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了“资产转让收益”,这样,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绩差公司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行为进行利润操纵,从而使利润表中净利润一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债务重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在会计上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因此在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会被相应的扣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可靠性被降低的风险,因而客观上维持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虽然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但 的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准则尚未详见,计算方法还不规范,理论基础尚没有定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具体于各个具体的准则之中,从而使得公允价值在计量方面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指引与解释。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其中突出表现在估价技术还不成熟。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4

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市公司率先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许多具体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这次会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公允价值受关注度日益提高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放大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面,所以最近美国通过的救市方案中的内容之一,就是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所谓的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这也引起了

三、我国应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研究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5

【关键词】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近年来,根据金融创新的需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我国也于2006年颁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其中明确规定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然而自从公允价值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成本忽视了市场价格,而公允价值能够以市场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均高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将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国内外学者已经作出了大量研究,虽然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具有价值相关性。Gates(1997),Mengle(1998)及Barth(2006)所作的规范研究的结论基本上都肯定了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该被广泛运用。国内学者,如徐培红(2006),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及胡庭清、谢诗芬(2011)等也同样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实证研究方面,Landsman et al.(1996),Khurana et al.(2003)及Eric D.Hirst et al.(2004)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而国内学者则较少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做出研究,罗胜强(2007)认为已经实现的公允价值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但未实现的部分却是缺乏价值相关性的。李琴、朱凯、潘金凤(2008)发现会计环境会显著影响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刘永泽、孙翯(2011)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且该相关性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6年新会计准则广泛引入了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部分财务数据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引入后,无论是企业资产的价值还是因为持有该资产而产生的损益的数值都会有很大的波动,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和净收益。而投资者往往会根据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来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作出决策,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另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股权不断分散,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的产生,因此决策有用观就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下,净盈余理论以及实证检验的结论都促使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而在报告企业资源的价值时,为了及时反映环境变化,能够提供与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计量观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具有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与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关的。同时考虑到公允价值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中,最主要的就是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基于以上理由,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利润表中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年—2012年3年期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CSMAR数据库和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与处理:(1)剔除ST、ST*、PT的公司;(2)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3)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零或者缺失的公司。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三年间共705个有效样本。

(二)模型构建

修正的Ohlson模型(价格模型)采用的是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模型简洁而实用,并且同时包含了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两个因素,即同时包含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和利润表的信息两类信息,所以一经推出,就被广为应用。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该模型来研究会计信息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其中,表示公司权益在t时刻的市场价值或价格,表示公司权益在t时刻的账面价值,表示公司的每股收益。

本文假设检验的是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则对价格模型中每股收益E进行分拆,分拆成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FV和扣除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收益ENFV,参考前人研究,得到本文的假设模型如下:

(三)描述性统计

由表4.2可知,2010年至2012年3年中A股上市公司股价P的最大值为61.48,最小值为3.35,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不同的公司的股价有高有低,而且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在不同期间也会有差异;再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FV的均值为-0.00015,中位数为0.000222,二个数值都比较低,这就表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划分为第一类金融资产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在对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计量时,上市公司对其价值变动的估计都比较谨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FV的最大值为0.848703,最小值为-1.46086,二个数值也都比较低,这也说明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划分为第一类金融资产的数量比较少。

(四)回归分析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模型中Adjusted-R2的数值为0.843,说明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也就是股价P的变化中,可由三个解释变量解释的总比例为84.3%。模型的F值为16.531,说明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对被解释变量P而言是显著的。表中显示出自变量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EFV与股价P是显著相关的,说明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中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具有价值相关性,且对股价产生正向的影响。表中还显示出每股净资产BVPS和扣除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收益ENFV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股价P也是显著相关的,说明财务报表中的这两个数值也有价值相关性,且对股价产生正向的影响,从而说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参考了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值。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文的假设得到了验证。

三、结论

本文通过修正的Ohlson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一方面说明资本市场已经产生积极效果,财务报表使用者已经接纳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非常必要的,增强了财务报告信息的解释力。最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时间的增长,能够对本文的结论作出进一步的扩充研究。

参考文献:

[1]Barth,M.E.Including Estimates of the Future in Today’s Finance Statement[J]. Accounting Horizons,2006,20:271-285.

[2]Feltham,G.A.& Ohlson,J.A.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arch,1995,2:689-731.

[3]Gates.The Situation of a New Model about Financial 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72:475-488.

[4]Mengle.The Feasibility of Accounting by Commercial Ban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33-56.

[5]徐培红.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价与应用[J].会计之友,2006,2:27.

[6]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7-12.

[7]胡庭清,谢诗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6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运用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已较普遍地应用。“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是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研究

( 一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前期运用 (1)公允价值的提倡应用时期(1998年至2000年)。我国最早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是为了满足资产评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我国积极争取加入WTO,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识到公允价值能够体现了会计期末企业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债务清偿时需转移的价值。于是,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出现公允价值的概念。之后,在非货币易准则及投资准则也出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阶段,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公允价值的回避应用阶段(2001年―2005年)。由于要素市场不成熟、公允价值运用随意性大,公允价值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阶段,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作用,而应在有把握的情况下逐步采用。”我国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的会计秩序,阻止会计信息质量失真,2001年1月我国对1998年到2000年间颁布10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了八项会计准则,取消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运用,“尽可能的回避了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

( 二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再运用2006年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最大的变化就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据统计,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股份支付、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超过会计界的预期。(1)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动因(2006年至今)。公允价值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公允价值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经济业务的出现给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反映市场变化的,与经济决策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因而单一的成本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的需求。决策有用观要求采用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快速发展的国内资本市场,使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因此,要求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运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欠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应用于我国会计准则,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担心,因为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这的难题。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确认的三个级次。但我国不够成熟的市场经济,复杂的产权关系,不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难以形成真正的公平、公正、公认的市场价格,因此,公允价值取得难度较大,这极大的挑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过程中需要人为的估计判断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会计诚信缺失是一直困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允价值的确认被人为操纵的现象出现,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需求,但是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大了获取公平、公正、公认的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实施成本包括增加相关人员,如信息收集人员及专业估价人员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收集市场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因审计公允价值信息所造成的审计收费增加等。公允价值是动态的计量属性,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都要在每一会计期末重新计量,导致企业的资产评估成本、账务管理成本以及监管成本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第三,对利润以及税收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不是利润操纵的元凶,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被一些企业用来进行利润操纵确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和净收益的指标值越来越被会计信息使用者重视,而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 国内评估机构缺乏确认公允价值的经验,公允价值取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完全满足,因此管理层往往将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换且具有商业实质的条件下, 换入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换入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成本,不确认损益;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结果使得这一交换将再次产生利润。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操纵企业利润。尽管企业的运营不受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但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在诸多方面受其影响,在对经济业务计量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会使税法和会计产生更大的差异,差异的协调及其在会计核算中如何处理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第四,易导致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但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频繁变动,就有可能造成在不同资产负债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差异,甚至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的业绩。另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营业务的发展,而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企业损益和资本公积的巨幅波动,会遮盖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业绩,使得投资者无法辨认企业经营业绩的真伪。所以,“评价受托责任要求更多的注重利益相关者的交易信息,更多的注重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及其结果能否导致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仅仅是未来的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现金流量。”第五,财务人员素质有限。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并快速发展起来,会计人员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会计制度中过多、过细的规定大大限制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成为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又一重要因素。最后,监管不到位。我国行政处分的威慑力不强、刑事处罚力度有限以及不够健全的民事赔偿制度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中法律监管的缺失。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公允价值的实施有效的控制。我国不够强大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及会计事务所之间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效果。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研究展望

( 一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当前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大多是缺乏全面系统的,零星分散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应加快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体系。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及早推出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得以真正的广泛应用的基础。鉴于前文的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合理运用的重点之一是要具备合理的估值技术。“如果不能获得被观察的市场价格,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8]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应共同研究现值技术问题,借鉴国际上各种先进的估价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合理的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什么情况下采用现值计量、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如何选择折现率和折现方法等,尽快改进我国公允价值估计技术。

( 二 )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统一的、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市场条件的建设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推行。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首先,应加强市场经济下的法制建设,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限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公正的环境。其次,应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理顺产权,明确责任,力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再次,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我国的要素市场,要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运作透明度,优化配置资源,建设交易信息系统,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夯实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实现金融价格市场化。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基础。我国应通过实现证券价格市场化等提高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交易的公允性,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在市场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市场平稳有序应加强市场监管。所以,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必备的市场条件。

( 三 )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在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部分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较复杂的情况,造成在重大会计政策披露中一些企业避重就轻,特别是对于具有重大盈余管理空间的会计政策的披露。因此,应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规范对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状况、使用的估值技术等信息的披露,以保证所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在公允价值的披露方面,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是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相比较而言,全面收益表比传统的损益表更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因为全面收益表中损益未实现,所以即使账目体现巨额利润或巨额亏损都不能全面肯定和否定企业的经营业绩。此时,报表使用者会通过比较来获得更可靠的会计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可以消除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动机。

( 四 )加强税收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确保纳税主体在纳税上的公平,我国的税收政策具有强制性。从我国现阶段的税收立法看,我国实行的是税法与会计相互分离的原则。由于税收制度中强调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因此,计量属性的差异使得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加大,纳税调整内容增加。由此可见,有必要加强税收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首先,我国应加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纳税调整事项的研究,加紧进行协调,保证税收征管秩序的良性运行。其次,应完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企业的利润总额的计算有了在一定程度的弹性。为此,税务部门应通过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并加强评级后的跟踪管理工作,以实现对企业的考核。再次,公允价值的确认受市场条件以及估值技术的影响较大,因此,应依托互联网健全公允价值的各种税务执法监督机制,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多方位对公允价值进行监督。

( 五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的合理的估计和运用就缺乏保障。因此,掌握理论、精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成为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又一必要的条件。当前,我国应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考核,以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理念、有深厚理论基础、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财务人员,从而适应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广泛应用。(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形成会计能力的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系统的会计核算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会计基础理论学起,应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各门主干课程知识,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逐步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原则上把握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2)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会计核算手段也趋于电算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会计人员应实行终身教育制,使会计人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3)加强实践训练,积累执业经验。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会计人员不仅要建立职业判断意识和不断学习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执业经验,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为此,我们要打破会计岗位终身制,实行岗位轮换制,甚至让会计人员深入生产、采购、仓储、销售等部门了解业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经常交流执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4)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上,应当建立两种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二是要建立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这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会计人员自身应当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讲求职业道德,树立自律意识。

( 六 )完善监督机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对我国企业影响很大,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完善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评估标准立法,提高企业价值评估信息的质量;完善会计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打击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修改相关法规,加速市场交易立法,形成完整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审计准则。我国现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中已有一些可用于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审计的条款,但是都还不全面。国际上己陆续制定一系列审计准则。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我国应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准则,尽快制定系统的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准则。同时,要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证监会的监督作用。证监会应完善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严密监督,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活动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可靠性,而会计信息是由受控于董事会的高层财务经理负责提供,所以,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是防范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盈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为此,企业应明确职责,完善组织结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完善信息系统,提高运作的透明度。企业应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来制约内部董事,减少人为操纵的可能,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这是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能够合理并恰当运用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1年第l期。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明》,《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6]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