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进出口贸易总结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1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中泰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速,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在不断深化,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交换与物质交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加入了世界贸易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出口总额更是不断加大。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双方贸易不断增多,再加上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加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根据中泰入世谈判双边协议,90%以上的商品将要实行“零关税”政策,中国承诺大幅度削减进口关税和降低非关税壁垒[1] 。随着两国之间贸易的不断加深,进出口的经济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因此分析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影响因素变得十分有意义,为今后继续深化贸易,通过国际贸易来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中泰双边贸易的现状,进而根据中泰贸易的特点,分析影响中泰进出口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对策,使得中泰进出口贸易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1.背景分析

中泰两国的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是泰国的最大贸易商。中泰贸易虽然迅速发展,但其在发展中要面临了不少问题,例如贸易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趋同等。[3]因此,中泰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是合作与竞争并存,既通过双边贸易实现物质交换,又由于双边贸易,使得进口产品与国内自产产品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需求量、供给量大的国家,因此,泰国在与中国的经济贸易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很大。一方面,中国需求量十分庞大,这使得泰国有机会通过向中国出口商品而获得极大的收入;另一方面,泰国也可能由于接受中国的进口产品,而使得本国产品的地位收到影响,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收到阻碍。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更好地利用进出口来实现中国与泰国的双赢,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问题,本文通过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中泰自2011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国从泰国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了一半以上的总量,并且自2011年以来有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中国对泰国的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的比重相对较大,2011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向泰国出口占了出口总量的79.4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述数据表明,泰国的出口产品多以原材料以及初级加工品,反映出泰国的制造业技术的欠发达以及中国的原材料的缺乏。处理初级产品和制造业机械产品外,一直以来泰国的另一主要出口商品是橡胶及制品、大米、木薯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

以上是从商品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泰进出口贸易的特点。按主要市场来看,泰国进出口的主要市场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知,中国在泰国进出口总量上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进口总量与出口总量均排名第三,这说明中泰之间的进出口对泰国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将着重分析关税和汇率对中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关税政策对中泰进出口的影响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运用关税手段以达到特定经济、政治目的的行为准则,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关税政策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该国政治、经济及产业政策等分方面因素。关税政策对中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果蔬产品上。

2003年10月1日起,中国与泰国之间取消了108种蔬菜和80种水果产品的贸易关税,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第一个“零关税”协议。协实施两年以来,中国与泰国的果菜贸易有了新进展[4]。

自实施零关税政策以来,中国对泰国的果蔬出口量大幅度增加,泰国对中国的果蔬出口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实现了果蔬交换。然而,由于中国果蔬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种类不齐全;而泰国多以种植园的形式生产果蔬,并且规模大,品种多。因此,在果蔬双边贸易中,泰国比较具有优势,形成果蔬贸易顺差。

零关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泰的进出口贸易,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增加关税,则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从而抑制进中泰进行出口贸易。

3.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又叫“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汇率对商品流动有重要影响[5]。汇率的变动带来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价格方面。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进出口产品来说,影响也不相同。

对于一些刚性需求或者本国不存在可替代产品的进出口产品来说,汇率对其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比如,人民币汇率的下降,使得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降低,因而,进口同一个产品所花费的人民币金额较大。但是由于该产品本国不存在可替代产品或者替代产品价格更高的时候,汇率的下降对于该产品的进出口量没有影响。就中泰进出口贸易而言,泰国特色产品(如泰国香米)的出口不受人民币汇率影响。

对于一些本国存在可替代产品的进口产品或者进口的发生是由于国外产品价格低的产品而言,汇率变化会导致进出口量的变化。比如,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使得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加,在国内可替代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此时从国外进口产品可以减少成本,因而会导致进口的增加,同时伴随国内相应产品需求的减少。

汇率的变化对中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于不同商品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在汇率变化的时候,要结合商品的特征来研究其进出口的变化。

4.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货币汇率和关税对进出口有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对中泰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自然条件的影响。泰国的农产品很有潜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泰国大米、橡胶、蔬菜、水果等。这些产品在泰国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的成本小很多,因此具有成本优势,此外,泰国为提升竞争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竞争因素的影响。全球化的加速使得贸易的竞争上升到全球范围内。比如,中国是泰国大米的一大出口国,而近年来,越南大米作为一个竞争者存在,分摊了中国市场对进口大米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泰国大米的出口量。因此,泰国需要积极应对这些竞争因素,发扬创新精神,使得自身产品更具有特色。

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非关税壁垒指的是由于各国各地区产品的标准不同,而使得国家间贸易不能正常进行的一种现象,这是国家为了控制进口额,缓和贸易逆差而采取的措施,也是影响中泰进出口的一大因素,通常是由当局者制定,可以归为宏观调控因素。

5.总结

中泰进出口贸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如何应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是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所在。中泰双边贸易给两国都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进出口贸易良好发展的控制极为重要。对于外部因素,如对方国家的关税政策变化等,国家应该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小化不良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而导致的本国经济的影响。对于汇率的影响,国家应当充分考虑汇率的变化,对于是否进出口做出权衡。而对于自身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泰国,都应该对自身产品进行改进与完善,使得自身产品富有自身特色,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使自身在全球化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国富. 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合作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J]. 经济论坛,2014,09:139-145.

[2] 薛铭铭. 中泰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11.

[3] 陈梦瑶. 中泰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4.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2

(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工程机械近几年来的进出口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其原因和国内现状,设立了图表一目了然的对现阶段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对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的总结和概述,进一步提出了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特征和原因;扩大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30-02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的一些工程机械已经适应不了我国的发展,需要寻求进口。同时,我国的工程机械企业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亚非等国也依赖于我国的工程机械产品,因此我国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一、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概况

(一)工程机械进出口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趋势,在国际上拥有了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国的工程机械产销已经突破了2 233亿人民币,进口贸易额达到50.2亿美元,出口成交额达到87.3亿美元。但随着国际环境不断变化,国内通货膨胀等现象不断发生,近几年来,我国的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呈现起伏状态。2013年比2012年同比下降0.98%,进口贸易额为3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22%;出口贸易额139.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03%。到2014年,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还是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进口贸易额3.7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7.9%,出口贸易额18.5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65%。

我国每年每月进出口情况都有所不同,是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我们将近三年来每月的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情况制成图,如下:

由图可知,近三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情况都是不稳定的,2012年进口贸易最高,之后每年都有所下降。2012年,机械工程进口贸易在2月和5月额度较大,5月以后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虽然还有所起伏,但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在3~4月份时处于出口高量时期,但最高进口量还是比2012年少。从出口情况图来看,每年在8~9月份时出口量最大,12月和1月出口量最小,总体呈现抛物线的状态。出口贸易额2012年最高,到2014年有所下降。

(二)工程机械进出口地区分布特点

我国国家面积比较广阔,不同地区对于工程机械的进出口情况也不同,在我国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量非常高。南方地区夏季时间较长,适合工程建设,因此所需要的工程机械量也比北方多,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图表如下(见表1):

从表中我们能看出,工程机械进口贸易华东地区相对比率较高,也就是说进口量较大,这是由于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主要沿海城市都分布在华东地区,且每年温差小,冬季短,更适合发展城市化。近五年来,华东地区的进口所占比例都在30%左右,华北地区居于第二。

通过出口贸易表可以看出,华东地区依然是出口最多的地区,这和当地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分布在华东地区,且出口便利,因此成为了出口最多的地区,五年内一直保持在40%左右,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出口也相对较多(见表2)。

(三)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分类情况

我国进出口的工程机械类型广泛,并逐年增多,大型的工程机械产品和零部件都有增长趋势,有些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较多,(见表3):

通过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量虽然在同比增长上出现负值,但总体来说,出口数量远超过进口数量。只是在履带式挖掘机上进口数比较高,这需要我国吸收先进经验,制造属于自己的履带式挖掘机。

二、进出口扩大建议

(一)改革出口体制

我国应该针对此现状进行出口体制的改革,适当对企业的出口权限进行放宽,使一些较大的工程机械企业进行自主对外出口。我国可以选择一些口碑好、质量过关的企业进行权限开放,这不仅有力与我国的工程机械出口贸易,还增强了部分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强,有利于我国工程机械的生产和研究。我国政府还可以给出口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照顾,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等,增加出口补贴、出口保险等,使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更利于他们对外进行市场的开拓。国家还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先进的培训和设备,使工程机械企业能更好的生产出国际上需要的产品,增强工程机械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国家还可以建立出口加工区,集中生产一些工程机械所需的零部件等。

(二)加强营销策略

1.传统营销策略

我们通常采取的是传统营销策略,也就是按照按照企业现有的生产标准进行对目标国家的出口,这种出口方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成本低,但是为了出口可能会出现价格战,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利润。企业要做到根据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排放,拓展市场,与国际接轨,将目标国设定在本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并不断开拓市场。

2.品牌营销策略

企业还可以进行品牌营销,也就是将企业的工程机械做大做强,将企业品牌和产品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商标、广告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企业要提高质量,使之前合作过的客户都认可,并通过客户向外宣传,这样的方式对企业出口有极大的帮助。

3.系统解决方案策略

企业还可以实行系统的解决方案策略,这是一种为客户全面服务的策略,企业通过对客户的需求的掌握,对客户进行全面的服务,并将自己的全套设备卖给客户。成套设备服务营销可以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如服务分包、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等。工程机械企业通过OEM的生产来填补自己的产品的不足,能有效的控制风险,拓展客户。

4.出口对准亚非国家

我国处于亚洲中心地带,邻近国家多为亚洲国家,例如越难、老挝、外蒙古、韩国、日本等,而非洲地区对于工程机械所需要的量也很大,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优势,针对亚非国家进行出口。我国对于亚非国家而言具有相当的先进技术,并且出口产品的价格通常很便宜,这种价格优势也成为了亚非国家所需要的。亚非市场是我国主要出口地区,我国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全面的服务,可以将产品打入到亚非国家内部,行程已定的竞争优势。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需要进行产品推广,并主动调查市场,享受世贸组织的优惠,将工程机械产品的性价比提高,将大量的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5.吸收和提升工程机械技术,促进出口

企业需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表中可以发现,我国还是有一些机械设备需要进行大量进口,如履带式挖掘机,进口量多于出口量,这说明在一些重型工程机械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开拓和发展。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是一项很好提高自身设备技术的方式,国家应该安排各大企业进行对外学习和交流,企业自身也要进行不断学习和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生产工程机械。另外,我国自身的发展和建设的不断加快也是影响进口的原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市场对于工程机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因此需要大量的进口。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是为了我国自己工程机械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对于碎石设备、雅鹿设备等都需要进行学习和改进。我国要开拓各种类型的机械保留非关税措施,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技术标准,将我国的机械产品正确有序的规范到市场中,加强企业的竞争意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工程机械进出口量近几年有下降趋势,这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国内通货膨胀等。相比之下,我国的进口数量比出口数量低,这体现了我国自主生产的优势。我国要拓展对外出口,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科技,提高我国机械的国际竞争力;要锁定亚非国家进行出口,把握自己的优势等。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3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4

[关键词]进出口 出口结构 进口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26-02

一、关于进出口关系综述

我国进出口关系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一个巨额顺差的状态,如罗进强(2006)认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大幅度波动,而且呈交错变动的态势。我国进口和出口的结构关系经历了从逆差到小额顺差,再到巨额顺差的转变。与此同时,贸易方式也是多样化,如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补偿贸易、易货贸易等等。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出口市场结构仍然高度集中,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而进口市场则是日本和欧美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裴长洪、盛逖(2007)总结了我国贸易失衡的总体特征,包括巨额外汇顺差、加工贸易比重高于一般贸易比重、商品结构失衡、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这种逆差在不断扩大、区域分布不均衡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在研究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把进出口总额与国内GDP或FDI进行一个比较,如张广盈、张兴旺(2006)通过对中国1978~2004年进出口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和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同时进口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口不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王蕙、郭显光(2007)根据1980~2004年的我国的进口、出口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利用虚拟变量、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建立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具有促进作用。易行健(2006)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和实际进口总额进行了协整检验,分析经济增长、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常分析进口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时,经常用到的实证分析是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耿楠(2006)运用中国1951~2004年间进出口的年度数据和物价指数,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进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刘富华、李国平(2006)运用E-G两步法,分析我国自1951年至2003年期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潘新宇,潘建中(2009)通过对2001~2007年进出口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在滞后4~6期进口增长率对出口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不过,也有一些别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如祝树金,赖明勇(2005)选自1989年1月到2003年5月的进出口贸易月度数据,采用R/S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计算得出Hurst指数,结论表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市场存在长期记忆性和分形特征。徐晖(2005)选择了1994年到2004年的季度数据,建立Husted模型,对进出口额进行了协整检验。发现我国进口对出口有着显著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进口对出口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进口几乎可以完全来解释出口。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导致了我国现在外贸局势的巨额顺差,而且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国内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时,基本上都是用到了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我国进口和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进口额在一定时期内对出口额的增长也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在研究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上,大部分学者仅仅局限在宏观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上,并没有具体分析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这也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着重点。

二、出口结构综述

目前我国出口结构基本上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导向工业制成品转型,王珂、曾峥、胡小环(2005)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处于高速发展态势,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国际竞争力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孙林霞(2009)、冯春晓(2010)认为,在出口商品的大类中,初级产品的总额稳步提高,不过其占出口的总比重明显下降。从出口商品分类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类产品的比例是最高的。黄锦明(2010)指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一般途径是资源密集型商品(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结构的转变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冯骥(2009)发现我国贸易结构非常低端,高新技术产品少;超频附加值低;对外资的依赖非常严重,贸易结构的抗风险能力不强。最重要的是,作者发现我国出口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发展悖论凸显。蒋茂军(2009)认为,我国贸易增长主要是数量上的扩张型增长,出口商品的高附加值含量不高;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三、进口结构综述

我国进口结构在近几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裴长洪、盛逖(2007)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有明显的回落,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剧烈,我国产品提到进口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进口效率不高都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胡丹婷、黄鑫烨(2007)提出:我国进口贸易额持续快速的增长,中国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都要大幅度的增长,不过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率要高于初级产品进口增长率。汪汝(2009)提出在初级产品进口中,能源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我国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对高精尖技术的进口仍然受到少数发达国家的限制。

我国进口结构的实证研究有很多,如孙景家(2010)在研究江苏省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检验来研究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刘艳、程国斌、彭勇军(2010)将进口贸易按商品结构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类,用国内生产总GDP来反映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运用相关计量方法来研究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与我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李兵(2008)运用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05年间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进口比重在逐渐上升,说明了我国在高尖端技术上的需求。在进口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进口地区分布的均衡。目前,我国的进口集中度相对较高,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经济安全,导致经济危机。因此,我们在进口的同时,要注意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技术传递,将技术创新与技术传递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4-15.

[2]汪素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6):21-25.

[3]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2):112-119.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5

关键词:老挝;中国;双边贸易;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目前中国与老挝经贸来往越来越频繁,两国人民关系也同时越来越密切,中国政府也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虽然老挝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老挝还属于非发达国家,不仅缺少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在政府方面又缺少足够的资金来开发这些丰富的资源,所以老挝政府为了开发市场和改善国内的经济现状,在对外开放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欢迎世界各国来老挝开发投资特此希望中国企业到老挝能顺利开办企业也衷心的祝愿中老关系越来越亲切,中老两国经济蓬勃发展。

在1986年,老挝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解决贫穷落后的经济问题。老挝的“改革开放”使老挝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使老挝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老挝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区域合作,使老挝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老挝在1997年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充分抓住各个机会参加东盟组织合作,积极利用和东盟各个成员国开展贸易合作协议谈判,特别是大力推动区域合作的深化。进入2000年之后,老挝政府不断推动经济改革,大力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工业、能源、服务业、采矿业。老挝于2012年10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把老挝真正带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道,这也给老挝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提高老挝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老挝经贸发展概况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于1975年12月2日,随后,老挝开始进入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当时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国家调配国内的主要商品供给。这使得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对老挝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进出口贸易表现出进口多、出口少的状况。在1976年,老挝从国外进口商品约4000万美元,对外出口商品约800万美元;在1978年,老挝对外出口商品约1200万美元,从国外进口商品约8000万美元;到了1980年,老挝从国外进口商品13000万美元,对外出口商品3000万美元,由此可以发现,老挝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况,而且逆差金额在逐年增大。

因此,在1986年,老挝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解决贫穷落后的经济问题。然而,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问题,老挝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到了1990年,老挝从国外进口商品约23000万美元,对外出口商品约4000万美元。到了1996年,老挝对外出口额约32000万美元,对外进口额约70000万美元。在1997年,老挝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同年,亚洲地区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然而,在1997年之后,老挝政府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减少对外进口,积极鼓励发展本国的新兴产业,促进老挝国内产品的贸易,发展对外出口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老挝政府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进国外农业技术,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和建设,这同时也提高了老挝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到2008年间,老挝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不断增长得现状,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额关注。尤其是2006年,老挝的对外贸易总额约200000万美元,其中对外进口额约100000万美元,对外出口额约90000万美元。

三、中-老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

1.中-老贸易互补性强,贸易往来活跃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国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水力和矿产资源尤其丰富,而且森林的覆盖率比较高。而中国在技术、资本、人才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为两国结构互补提供了可能。目前老挝仍是农业国,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工业水平落后,发展缓慢。老挝不仅缺少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还缺少足够的资金来发展农业、矿产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技术、资本、人才力量雄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但国内农业、矿产资源、能源日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因此中国和老挝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合作潜力巨大。

2.地缘优势,高层频繁互访

中国和老挝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中国和老挝于196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两国高层频繁互访,双方关系深入发展。中国和老挝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良好而且稳定的的政治关系,为中老两国经贸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两国已经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文化、教育、金融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近年来,中老双方高层不断互访,围绕着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断探讨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未来合作前景广阔。

四、促进中-老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

1.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促进本国市场开放

在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上,老挝政府应该不断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大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保持进出口贸易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老挝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提升水平,借鉴其他国家的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推行不同贸易方式。另一方面,老挝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优化出口结构,考虑老挝各地区的贸易发展现状,让老挝不仅能够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扶植有利于老挝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因此,老挝应该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工作,推动本国市场开放,为加快本国贸易结构转型和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有利条件。

2.协调工业发展,优化贸易商品结构

一方面老挝应该扩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国出口导向产业。同时,老挝应该继续加强本国水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输送电力的基础设施。在推动水电建设方面,在满足老挝本国用电和出口需求受,也要扩大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老挝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老挝出口商品的品质、技术水平。同时,政府应大力推行设立工业特区,积极发展转口贸易,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提升工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是老挝提高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地位,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五、结论

本人通过参阅老中有关贸易研究的相关资料,结合国际贸易知识和学者们的观点对老挝与中国双边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从本文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老中两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前景良好,双方贸易额逐年递增,贸易发展潜力持续增长。老挝加入世贸组织后中老贸易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老中两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商品贸易和资源开发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但在中国与老挝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具有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中老两国在经贸合作上必须有一定的战略、理论和市场调研,另外两国政府还要促进双方企业商不断的交往,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贸易合作,持续扩大双方贸易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韩爱玲.CAFTA背景下中国与老挝双边贸易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

[2]唐志华.老挝与中国双边贸易合作的比较分析[J].中国商贸,2013年.

进出口贸易总结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政府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时的风险内容

所谓的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企业外部带来的风险,比如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动,国家的政策变化,自然的灾害冲击,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另一种就是由企业内部带来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目标变动,人动,新产品上线等等。企业是一种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它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包围,要想脱离这些风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加强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击打能力,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一定还会再次产生,因此,企业增强风险规避意识,政府采用有效积极的解决政策来面对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资金现金流风险,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进出口贸易风险,国际汇率风险。其中的资金现金流风险,是指金融危机产生后,作为市场资金调度主体的银行将会采用紧缩资金的政策,减少在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而作为市场资金调度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也将会减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产品囤积量,囤积量增加的话,产品不能及时转换为资金,那么将会影响下一轮的资金投放,以此往复,市场的现金流很容易产生断裂。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随着政府政策的资金大量投放,以及各地区的配套计划实施,使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贬值,也就是说,企业投放出去的资金大幅度贬值,而且生产成本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值增加,再加上国内需求的逐渐减弱,致使产生企业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资金不能够顺利收回等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其他贸易往来,无法偿还贷款,乃至破产,使企业的信誉度受损。进出口风险以及汇率风险,都是伴随金融的危机产生,各国为规避风险采用汇率以及其他政策或手段,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贸易和资金受损。

二、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与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势必要重视对金融危机的规避,从而缓冲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而政府作为我国市场的宏观调控主体,也有义务选择合理可行的应对政策,来配合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一)加强与他国的经济贸易对话,稳定汇率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其他国家造成经济影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国家的任何政策的实施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与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济大国的贸易对话,进行及时的政策沟通与交流,共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替代具有极大风险性的汇率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危机,并及时观测他国的金融走势,了解贸易往来国的经济结构,有效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贸易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产生,避免汇率调整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仅仅是注重对其的防范,调整外部环境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加宽企业的业务往来渠道。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各部门的任务以及职责进行整理和细化,做到权责相等,才职相称。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技能性。要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的创新性,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寻找国际上存有的新兴市场空白点,抢夺市场空白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创造需求机遇。

(三)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支持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产生的风险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都逐渐侧重于国外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金融危机产生时,进出口贸易也是受到波及最大,影响最深的。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政策调整,加强对企业的跟踪与调查,加快将破产企业与潜力较大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步伐,对新型产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信用担保,进行阶段性的企业峰会交流,加强利益一致性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互换,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四)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财务管理

企业要建立一个与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在产生风险时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解决,降低风险影响度。建立决策制定的相关团队,在人员的选择上具备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经验,提高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管理,充分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情况的资金需求,从而合理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对长期累积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理,转化成资本进行再次分配。

三、结语

美国的次贷危机带给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更大的警示,就是要注重对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性。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缓冲金融风险,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政策,给予企业宏观支持。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国内企业更为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江.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风险应对战备[J].现代会计,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