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1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及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4-01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护理、预防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各领域,其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使人们对于所致疾病的病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围绕医学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关键。

1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在医学教育中,各院校为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压缩教学学时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院的医学微生物学学时也在一再缩减;然而,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深入研究,以及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使得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1.2学科交叉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既有基础学科,又有临床学科。众所周知,微生物学的发展派生出免疫学课程;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也密不可分,同时该课程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2.1优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7-908.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专升本教育;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科研人才。[1]由于专升本教育对象有的从事过医学工作,有的尚未参加工作,但均经过专科培养,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仅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难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专升本教育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应以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本文根据专升本教学特点,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

1 针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重点突出,体现微生物学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个微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总论的理解。如果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学得扎实,各论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少讲或自学。针对微生物学科特点,专升本学生虽然经过专科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一些知识在专科时没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给予阐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要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教学深度,适当补充新知识,以拓展教学广度。

2 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2.1 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问题的深度、难度适中,使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确保了PBL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这一章时,提出如下问题:临床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与哪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如何?其致病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如何?怎样进行病原学鉴别诊断?在肠道感染细菌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见病――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区别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学生对原先繁杂、无条理性的微生物学性状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以便于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腹泻患者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进一步引出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3]。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重点讲授

针对事先留下的问题,采用“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老师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对各种化脓性细菌,老师最后通过列表比较各种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强化记忆。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也受到一些启发,既增长了临床知识,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相长。

3 PBL教学法的效果与评价

3.1 成绩比较

我们在2004~2007级专升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200名学生,将其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其中2004级和2005级共100名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法,2006级及2007级共100名采用PBL教学法。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增高趋势。

3.2 学生意见反馈

由教研室统一制作学生意见反馈调查表,每学年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进行统计。通过对两届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统计,28.2%的学生认为适应传统教学法,70.7%学生认同PBL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这两年对专升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专升本教育不应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教学应与普通本科、专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认识到专升本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从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和体现其继续教育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微生物学学科特点,采用适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成为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戎华刚.“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远,杨远,等.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1-92.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3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医学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医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手段的使用,以及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诱发或导致治疗更加困难的多重耐药和医院的二重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1]。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2]。医院感染除了经济上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危害,微生物检验在对医院感染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三个主要环节,包括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与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医院感染包括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医院感染正确的诊断,必须依赖于微生物学检查,因此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抗菌药合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检验可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遭受的感染,可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抗菌药物的滥用等,使医院感染的危险极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及时准确的病原学检测与诊断是重要手段。目前临床细菌培养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与完善,给病原学检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基本操作技术及经验在病原学检测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检测外,必须做到型的检测,即分型技术。目前临床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3]。

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伴随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生产、应用、甚至滥用,随之产生的人类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和复杂。其中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展也很迅速,美国从1975年的2.4%增长到1991年的29%,我国则更为严重,约在50%[4]。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也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分枝杆菌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达30%以上。所以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刻不容缓。

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研究发现住院病人中约有80%患者给予抗菌药物,但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仅占14%(4%~34%),也就是说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因此,要大力改进微生物检测实验条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采集标本,尽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减少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 向临床科室定期报告病原学检测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临床医师要对该院引起感染的常见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把数据作为在得到病原学确切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之前参考用药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仍距临床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医院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要定期提供当地医院病原学检查结果,作为临床医师初步用药的科学依据,再根据病例分离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或更改治疗方案。卫生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中明确提出,每半年要报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4 重点检测医院重点科室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手的病原学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不仅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也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重点检测医院重点科室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手的病原学很有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必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绝不姑息。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流行,除对各种临床标本严格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也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5 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标监测

所有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同时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也很多,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仍然是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检测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作为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等,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指标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有效途径之一。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涉及多学科的组织管理科学[1]。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发挥着他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积极预防医院感染,又要及时科学地治疗医院感染,通过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不仅明确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体外药敏试验,而且正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敏感、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才能较好的治疗医院感染,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张培珺.《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218-219

[2]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997.21-26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护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目前,在微生物学课堂上部分学生机械记忆,应付考试,教师灌输式教学,学习效果差。

1 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教学的责任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查阅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任课教师首先应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1.2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更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会给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Flash制作简短录像,例如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病毒的复制过程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1.3多样化教学手段,加深理解

1.3.1 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种病原体存在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体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较容易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3.2 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3.3互动引导法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与归纳。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1.4 加强微生物学教学与临床的联系

病原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病原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又与各临床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

2 护理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我校护理本科现使用教材是第八版“医学微生物学”这本书和临床医学等其它普通本科专业一样,其它本科专业的课时数为30学时,而本专业课时数仅有20学时,此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教师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从而教学效果较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条件,要适当的增加课时数,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护理专业学生都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与他们以后的护理工作关系不大而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微生物学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实用性”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踏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为患者服务。

(通讯作者:马海梅)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5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操作模式总是老师讲解、准备、示教,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操作,学生的操作严格地按实验指导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这样操作的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思维的习惯,做事喜欢依葫芦画瓢,最终形成惰性思维,缺乏创新和主动思维,更无从谈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往往自学能力不高,尤其是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的授课模式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教学考核等多个学环节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这种模式授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授课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三新的授课模式的实施要点

1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的教育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不仅可让学生学习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为后续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对课程的地位和意义往往认识不够,学习该门课程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以目的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让他们明白该课程学习地位、目标及和生物高新技术的关系,旨在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新知识的起始阶段就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深对课程的热爱。

2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在授课过程中,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几个讨论专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通过归纳、思考、总结,以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微生物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我们生活中抗生素利用的现状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后果”,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上台讲演积极性高涨,学生查阅的资料内容丰富,PPT图文并茂。通过专题讨论,可以使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有益的锻炼。此外,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是极其必要的且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尤其是PPT的色彩、图片、动画和信息量等都体现出它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网络资料,广泛收集各种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的图片,构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把显微镜下的影像搬到教室的多媒体大屏幕上,将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很容易看得见的世界,此外多媒体教学将微生物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4],上课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上课形式也变得生动活泼[5],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和接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4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的改革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关于实验课的教学我们的思路是:在学生掌握灭菌、无菌操作、涂片、染色、显微观测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分离纯化、纯种培养等微生物基本技术和基本操作后,再将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在这些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实验项目[6]。力争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对某种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可在实验的设计中把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点、病原学诊断及免疫诊断技术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机地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与基本实验结合在一起,深化对实验项目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来说可以在样品采集、分离纯化、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诊断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切实提高他们掌握实验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后,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极大地激发。

5考核方式的变革

教学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和复习,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这种考核反映出来[7]。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微生物学课程的考核多是以学生的闭卷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为依据。事实证明,仅凭书面试卷的成绩和实验报告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水平、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运用程度。事实证明,许多学生的理论考分很高,但动手能力很差,为了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在学生的考核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强化综合考核来改革教学考核。将掌握运用微生物学学科的理论知识的考试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考核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把学生的微生物学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能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均纳入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内,这种做法既能打造优质的考核方式,又有利于考核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水平提高情况。

综合考核采用课程的理论成绩占学科成绩的70%(包括授课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专题讨论等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40%),实验成绩占30%,实验课成绩采用综合评定办法:(1)课前提问评定: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将要进行的实验有一定的预习和熟悉,在正式开始实验之前教师针对实验的原理、操作程序、关键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中涉及的微生物理论问题进行提问,检测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悉即将开始的实验内容,这部分考核占20%;(2)操作技能评定:在每节实验课中为鼓励学生重视操作技能的锻炼,教师将对他们操作技术的正确性、熟练度给出成绩,占30%;(3)学习态度评定:好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教师将对学生对实验物品的准备、整理、卫生打扫及出勤等情况的考查进行评定,占20%;(4)实验报告的评定:将依据学生写出的实验报告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对结果的分析讨论等给出成绩,占30%。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各方面来体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力,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种考核同时也可以缓解期末考试的压力。

四新的授课模式的实施效果

运用这种模式授课,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让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将学生被动做实验转变为主动要求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实验指导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改革了过去学生照老师的葫芦画自己的瓢的“机械式”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将改革过去学生对实验指导的态度,迫使学生积极地理解实验指导上每一步骤的必要性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可以在设计实验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种教学模式将改革过去学生上实验课个人单枪匹马的独立操作情况,有利于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统一的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玉祥,汤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实验教学的首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81-84.

[2]张楠楠,朱昌蕙,王国庆.关于新型教学模式PBL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8):1480-1483.

[3]高玉千,邱立友,梁振谱,等.创新型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科技创新导刊,2008(18):171-173.

[4]叶姜瑜.高校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一些问题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2(6):95-98.

[5]朱永宁,吴海歌.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4):542-544.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6

摘要通过从充实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内容和合理按排实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实验内容,加强对实验课的组织、指导,重视实验成绩考核和记分等多方面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操作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的关键[1-2]。但在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多是把实验课教学看成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实验课教学时间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较小。学时少,实验课项目单一,上实验课常是以验证和演示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践性实验项目,严重限制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且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对其实验课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迅速,动物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内容不断拓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实践技术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是目前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利用教学、科研经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先后增添了一些高档的实验设备,如超纯水制备仪、全自动高压蒸气灭菌器、PCR仪、BS-1E数显振荡培养箱、HH·CP-7W型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20~200 mL 8道移液器(Transferpetteg-8,20~200 mL)、超低温冰箱、超净工作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物湿微镜等,更新了老化的常规设备。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2重视实验课教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根据实验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理论验证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只是模仿操作不动脑深入思考,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操作能力。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一种附属品,做好做差无关紧要。对此改革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将实验课时由原来占总课时的1/4增加到1/3以上,重视实验课教学,期终考试时增加实验课内容的比例,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

实验课教学中有些实验连续很强,在以往上实验课时,多是2学时上1个实验,有些实验时间够用,有些实验则不够用,有些实验做起来观察则需要等时间,例如细菌的培养及在培养基生长性状观察,病毒的HA和HI试验、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的消毒等。结果是2学时后学生去上其他课程,不能及时观察结果或不能善始善终地把整个试验结果观察和记录完整,当时不能看到结果的,过后学生又不及时去观察结果,写实验报告时没有真实的实验数据,而是相互传抄同组或其他同学的结果。有的实验为了赶在2学时内做完,就得省略步骤减少环节,这样势必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针对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改革实验课教学,首先合理安排实验,确保实验的连续性。具体做法是:将实验课安排在下午,2个学时不能做完的可以借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实验继续做下去直至做完。需要时间长的实验,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可以提前让做好预习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安排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或其他业余时间进行结果观察,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将每个实验都能完整地完成,即不能因实验课程时间安排不当而影响实验的质量。

3改革实验课教学,优化实验项目

3.1改变单独实验为综合系列实验

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精心备课,优化选择重新组织实验项目,把原来单独实验变为综合性系列实验,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结合临床实际开好各个试验。例如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实验1“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实验2“细菌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实验3“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定名为“细菌涂片的制备、染色、镜检及基本形态的观察”,用4个学时,分2次开出。具体作法:一是分发已培养好的各种细菌供学生抹片、染色、镜检,每个学生只涂其中1~2种,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换观察;二是将学生不易制出的荚膜、鞭毛等标本片放在示教镜下或从多媒体幻灯片中,供学生操作间隙轮流观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样做的效果是用4个学时开出了3个实验的内容,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实验的内容量,给同学们增加了操作的机会。可将实验指导中的实验4“培养基的制备”、实验5“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实验6“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及无能运动力检查”、实验7“细菌的生化试验”、实验8“细菌的药敏试验”等5个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疫病大肠杆菌病为实例,以分离培养大肠杆菌为主线,验证培养基制作是否规范合格和细菌的生化特性,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表现,穿行细菌运动力检查,并可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指导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可用6个课时分成3个下午进行上课完成5个实验,使实验更加紧凑,保持实验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加深学生对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致病性、生化特性等试验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2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过多的开设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很难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3]。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压缩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时间,增加和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相关理论课学习和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之后,例如: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鸡的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的微生物学诊断,分别在细菌各论和病毒各论讲过之后,这时学生对基本理论已经掌握,并对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涂片、染色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HA试验、HI试验以及沉淀试验等实验操作技能都已经掌握,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条件已经成熟。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和疫病发展流行趋势,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养殖场(户)调查研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做1个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养殖场(户)做1个细菌性或病毒性疫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从病料采取、送检、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到治疗方案的制定等,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吸引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新的实验内容中去,启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智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学生完成一个实验之后,非常有成就感,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综合性实验几乎应用了整个兽医微生物学的所有知识,好像把全书都串通复习一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增加,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1合理分配实验教学时间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务必增加了课时数,为把实验教学搞好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任课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合理搭配实验教学时间,如培养基制备实验中,高压灭菌需要等时间,利用这个空间可以增加贵重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玻璃器皿的洗刷、干燥、包扎、试管棉塞的制作等内容。再如在HA和HI试验时,加完样后需要等时间观察结果,可以利用给学生讲述试验中红血球的制备和稀释方法等,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4.2认真组织教学

合理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一些学生不动手的现象。首先指导学生对试验内容很好地预习,教师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例如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实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细菌是需氧的?厌氧的或兼性厌氧的?”做细菌制片染色前提出“哪些细菌是阳性菌?哪些细菌是阴性菌?”再如做病毒的凝集红血球试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病毒具有凝集红血球的特性?”这样使学生即预习了实验又复习了理论课的内容知识,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得出结论,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6]。实验课上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试验中的每个环节。

4.3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过去学生上实验课往往忽视试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相互传抄实验数据结果,有时出现错误结果也不查找问题出在哪。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的主要作业,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使学生全面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报告也是科学科技应用的一种形式。写好实验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次实验后都要求学生就试验结果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试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验结果误差等现象,对此要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再次发生。

5重视实验成绩,注意实验内容考核

实验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反应实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成绩的评分必须纳入兽医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成绩之中。实验成绩要细致化、严格化,从实验的不同方面综合评分。首先是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要单独技能考试,占实验总成绩的60%;其次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条理、清晰等)情况,占实验总成绩的20%,从实验报告中显示;实验理论记忆性的内容占总实验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30%~35%。重视实验成绩的记分,使学生上实验课出勤率、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动手操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6结语

总之,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尝试,改掉了以往学生做试验不思索、按部就班地照书本内容和教师讲的程序机械性操作的模仿做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中的失败体验和成功喜悦领会到了实验的真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兽医微生物学、做好实验、深入实践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7参考文献

[1] 杜扬.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探索,2009(3):8-9.

[2] 龙春阳,赵阿勇,周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9(2):64-65.

[3] 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44-145.

[4] 司振书.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