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1
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国各地的农民,无论是东中西都对信息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轻人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求索。
信息的需求与传播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原始模式、传统模式、现代模式、网络模式,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几种模式往往都同时存在。1、原始模式:该类型主要依靠人口舌相传,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包括手语),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传播效率较低、信息可追溯性较差,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2、传统模式:以文字为媒介的传播模式,其传播介质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纸质媒介,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的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3、现代模式: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4、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问卷调查表明信息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报纸书刊杂志等、科技人员推广、现代模式、传统模式与原始模式并存,而网络模式所占比例很小。
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全国和农产品价格信息。需求重点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第三位是生产资料信息。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等三方面。农村城镇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金融税收信息化。
二、当前“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72%的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4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依靠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了农村信息员近11万人。
三、“三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04年7月)显示: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涉农人员还没有接触网络。
“三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省、地、县、乡(镇)、村等不同层次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差异问题;二是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问题;三是“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问题;四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体系不健全;三是投入不足;四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六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现为:一是政府调整;二是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四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三农”信息化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
五、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模式
1、区域模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典型类型:农民网吧、农技“110”模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建设模式: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模式,包括国有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专业协会主导型、农民集体主导型、个人筹资型。
3、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将信息化分为若干模式,主要包括无偿共享型、有偿共享型、交换共享型。
4、推广模式:根据信息推广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专家系统等。
(二)工作重点
根据对我国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农”的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实用技术信息体系、生产资料信息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及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三农”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的因素,集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国家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将信息化纳入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战略。信息化不应是一个与其他战略相独立的概念,而要贯穿于各大战略落实的始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解决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政策。
3、区域梯度推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依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推进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技术传播方式。
4、促进市场融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各类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信息服务事业。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版权所有
6、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据农业信息的类型,将农业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不同级别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无偿共享、有偿共享、交换共享、知识产权形式共享等。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支出;优化结构;科教兴农;城乡发展
一、何谓“三农”问题及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和。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其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结构不协调,有着历史长远、负面影响严重、解决困难的矛盾。
中国农村人口约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中国“农业大国”的身份毋庸置疑。从微观讲,农民解决全国人民吃穿问题,农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宏观方面,“三农”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辐射范围波及整个中国,甚至还会通过进出口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
聚焦“三农”,我们发现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善,农民面临增收难、文化水平低的现状,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问题的大头,所以,三大问题各有侧重点,增大了解决难度;自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三农”被正式提出,经过多年探究,已将“三农”的根本问题总结为如何在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三农问题”又是息息相关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考虑。
通过研究,我国财政局在2007年至2012年间对农业生产的各项资金投入,具体有:农业生产支出、补贴支出、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支出以及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总支出在近几年中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指出、促进农村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等支出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补贴支出在前3年呈上扬趋势,第4年有所放缓,第5年又逐渐上涨;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始终在同一水平线(580亿元)上波动,变化不明显。
第二,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且降幅较大,由此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支出投入越来越多,导致基数越来越大,这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三,根据表格数据可猜测,今后,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绝对额还会大幅增加。这充分表明了“三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总体可见,我国各级财政正在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惠农惠民政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农业现代化。
三、与美国农业相比
美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目共睹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维持农业收入稳定的财政支出每年就超过15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平均每年支出达650亿美元,占联邦支出的3%~4%。现在,美国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0多万美元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每个农业劳动者占其中的18.1万美元。
与美国、印度这样的世界农业大国相比,中国的农业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层组织缺乏活力;农民经济来源单一,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现代化水平低。而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在投放环节监督不够严密、体系不够完善,使中央对“三农”的拨款大打折扣。
四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一)发展转型与结构优化
尽管国内早已认识到,传统的耕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量,但转型一直不够深入。所以健全工农结合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扶持“三农”政策、着力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转型优化过程中,必须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等各个层次入手,最终实现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飞跃。
(二)发展劳务与拓宽收入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是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发展现状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进入新行业;加大鼓励政策力度,增大钱物支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忘根本,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利用。
(三)科教兴农与政策扶持
将科技与教育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把农业生产引领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加速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土地、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
总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而财政支持是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信乃诠,邓庆海.中国农情.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1
[2]理查德.A.马斯格瑞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
[3]李果仁.国外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的经验及启示.中国乡村发现,2010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 会计委派制;问题;对策
一、珠三角地区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村级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的选用存在很多问题;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农村会计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管理松弛混乱。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少地方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农村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1999年起,珠三角大部分地区村委会、村民小组开始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到2000年底基本完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会计委派制,是改革农村财务管理方式,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实现反腐败关口前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做好农村会计委派工作,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化解农村社会热点问题、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体做法
珠三角地区实施的农村会计委派制是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经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委派到辖区内村、组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组的内部管理。在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时遵循: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民主”不变的原则;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财务审批权“四权”不变的原则;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接受委派会计人员与统一服从执行的原则;以村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的原则,业务指导、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不变的原则;遵循法规、政策和有关财务制度的原则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和村组会计站。在明确各级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由当地党委政府发动,集体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纪检、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配合,乡镇农村管理站通过考试、考核、考察、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或录用财会人员,成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和村组会计站。
2.公开招聘、委派村组财会人员。会计核算中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村组财会人员,并派驻各村组会计站。村组财会人员实行易地任职,受委派的村组财会人员人事关系隶属于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对受委派的村组财会人员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并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合同中对受委派的村组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行使权力、考核办法、奖励和处罚、福利待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3.培训村组财会人员。公开招聘的村组财会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会计核算中心要定期对受委派的村组财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定期集中委派会计人员互相检查财务收支、建账、记账、报表编制等情况,提高受委派的村组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4.对村组财会人员定期考核、适时轮岗。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对村组财会人员的素质、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奖惩,并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对村组财会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在聘任期满后,根据村组财会人员的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或解聘。
5.联组会计委派。对于村民小组,采取对几个村民小组合并委派一名会计人员的方式,即联组会计委派。联组会计委派是根据村民小组的经济规模情况,采取“一组一人或多组一人”的方式,对经济业务少的村民小组,不独立招聘会计,由村会计站的会计兼任。
二、珠三角地区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实施农村会计委派制,提高了村组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了村组财会核算及管理工作,强化了村组财务监管机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心方面的问题
1.存在委派会计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村级委派会计与组级委派会计之间工资存在较大差距,村级的要较组级的高;另外,已入编的委派会计与合同制的委派会计之间的工资差距更是以倍数计算。在工作性质一致,能力相当,而且有部分合同制的会计在综合素质及学历上还高于已入编的会计的情况下,两者待遇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合同制的委派会计心理上的不平衡。同工不同酬,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同时,也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村组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农村会计核算中心的长远发展。
2.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一般分为已入编人员(即职工)的考核和未入编人员(即合同工)的考核两种。在进行考核时,有些乡镇对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员是分开考核的。在同一性质的员工考核中,先是员工之间相互打分,所得平均分一般占个人考核总分的60%,再由各员工所直属的部门领导打分,所得平均分一般占个人考核总分的40%,员工互评分加上领导打分,就得出此员工当年的考核总分。这种考核评分制度的最大弊端是欠缺公平。由于委派会计人员与上级及其他部门人员接触较少,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加上评分标准不具体、不够细,导致评分欠缺客观性及公正性。另外,对村组委派会计的考核没有考虑到村组领导的评议,使考核欠缺全面性。
(二)村组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别村组领导对委派会计不够重视,架空了会计职能。如有个别地方村组领导在签订经济合同或在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时,根本没有与委派会计商量沟通,待经济项目需找委派会计支付款项时,委派会计才得知有此项经济事项的发生,这种情况严重违反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规定。目前并无相关的惩罚措施来监管、规范村组领导的违规行为,致使委派会计所处地位极为尴尬。
2.农村委派会计兼职太多,少则二三职,多则四五职,远远超出了会计的范畴。不少委派会计人员在所被派驻的社区既担任会计,又担任统计、文秘、总务等,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委派会计轮岗时移交工作走过场,使原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在一个村组工作满3至5年的委派会计要实行岗位轮换。在会计移交时,原任委派会计没有向新任委派会计作详细的交待说明,所以当翻旧账时,往往会造成新任委派会计不清楚具体情况,需要找回原任会计才能了解、说明当时的情况,不能及时处理相关财务问题。
(三)委派会计人员自身方面的问题
1.个别委派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履行职责。能够坚持原则,按财经法规办事,顶得住违法乱纪行为的委派会计人员,会被村组领导所排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难以在村组站住脚。而要想站住脚的委派会计人员,为了不得罪村组领导,又往往有辱会计使命,未能正确行使会计职责。
2.部分委派会计人员只能停留在代记账的职能上,未能对村组的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有部分委派会计人员缺乏农村财务的实际操作经验,把农村委派会计的岗位误认为只是一个普通的代记账员,参与村组集体经济事务的意识不强,未能提出村组经济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未能有效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三、完善农村会计委派制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一)针对会计核算中心采取的对策
1.切实解决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只有解决了关系委派会计人员切身利益的工资问题,消除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委派会计人员积极努力地去工作。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情况,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委派会计工资方案,尽量缩小委派会计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应与称职、学历、工龄、考勤、考核评定等情况相挂钩,制定不同的工资等级,综合素质及能力强的、工作积极的,工资待遇就应高些。这样才能在体现公平合理的同时,促使村组委派会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努力工作。
2.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评价其工作实绩的有效方法。考核制度应将考核指标细化到委派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中,根据其对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经济合同管理情况、财务公开情况、对上级交办任务完成情况、对村组执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的监督情况、日常工作情况及会议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来设定考核分数,由会计核算中心主管依据委派会计人员对以上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得出其个人的考核分数。考核制度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作为评分标准,就可避免单凭个人感觉或私人感情来打分的情况出现,从而体现考核的真正目的及意义。
(二)针对村组采取的对策
1.要加强村组领导对集体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及政策的学习与培训。若光靠委派会计一人的力量来监管经济事务执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就显得单薄无力,只有村组领导真正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做到集体经济事务依法、依规执行。可定期组织村组领导学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法规、法纪及财务制度,在使村组领导提高认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其理解委派会计的工作,从而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约束村组领导依法执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如制定村组领导执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的情况与工资挂钩的制度,不依法执行的,则要扣减工资。
2.尽可能地减少委派会计人员的非专业性工作,要多给委派会计人员时间处理财会事务,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样才有利于委派工作的开展。目前委派会计人员出现兼职过多的情况,是由于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由村组上缴至会计核算中心,再由会计核算中心统筹发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组领导认为,委派会计既然是领取村组支付的工资,就应服从村组领导的安排,从而导致委派会计人员出现兼职过多的情况。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应与村组签订相关的用工协议,以协议的形式来约定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明确会计核算中心、村组、委派会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义务,避免村组领导安排过多的非专业性的工作给委派会计人员,确保委派会计人员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
3.完善农村委派会计人员移交工作的程序,及时解决存在的财务问题。委派会计人员调动或离职时,必须由核算中心派人监交,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并编制交接清单。移交前,移交人要及时解决处理好存在的问题,若确实存在无法及时解决处理的问题,要在移交清单中作详细的说明。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要在交接清单上签字盖章,报核算中心存档,未办妥交接手续前,或存在未解决的财务问题,财会人员不得离职。
(三)针对农村委派会计人员采取的对策
1.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妥善处理各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作为委派会计人员,要切实做到管理不越权、监督不越轨、原则不退让、服从不盲从、服务不偏向、定位不特权;其次,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通过优质服务不断完善管理,加强监督;再次,要处理好原则性与求实性的关系,既不能“死搬硬套”,又不能“信马由缰”,做到既坚持原则,维护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又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最后,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树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
2.不断加强财会知识的学习。一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二要加强政策、法规法纪的学习,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准确把握财经尺度,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要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做到热忱服务、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服务优质、把关求严、是非分明。村组经济日新月异,会计服务的对象日渐纷繁复杂,委派会计人员还必须学习掌握市场经济、股份制、合作制等相关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只有业务精,知识广,水平高,才能真正履行好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参考文献】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途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15-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
1新型城镇化和“三农”问题概述
1.1新型城鎮化
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和落实,我国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各项政策的施行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城镇化不断发展,一些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率降低、投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人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为了满足时展要求,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主要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生态和社会和谐发展,节约资源,使城市和农村互帮互助、协调发展。
1.2“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在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以实现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为目标,及时解决“三农”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1]。
1.3新型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的关联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突破的重点就是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二者需要相互推进、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适当增加就业机会,建设创新型产业,不断升级原有产业,为劳动人民提供发展平台,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有助于建设美丽农村,同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2]。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
2.1农民问题: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滞后
城镇化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所有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都能够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农村人口能够真正在城市扎根,这个过程就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降低了就业压力,同时改变了户口身份。
然而,我国目前在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还存在市民指标问题。分析相关的数据发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存在滞后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人口转移的管理力度[3]。
2.2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在城市发展中投入了更多资源,逐渐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城市和农村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逐渐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尤其是在人们的收入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此外,我国有大量贫困村,加剧了城乡不均衡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降低了农业产出[4]。
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在农村修建工厂利用农村附近的自然资源,导致农村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尤其是农业发展使用的水资源和土壤受到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5]。
2.3农业:土地流转以及规模经营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土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已经从小农生产转向规模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利用率提高,但农业生产受不同地区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土地流转方式不同,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目前,农民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经济收入,然而这种模式无法提高农产品产量,也无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采用农户承包以及新型的主体经营模式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际的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在农业生产中,种子采购、播种、农药喷洒、后期储存、冷冻粮食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农民因为自身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资金短缺。
二是风险较大。如果在农业发展中出现自然灾害或其他影响农业发展的情况,都会增加农业发展风险。新型经营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更加集中、损失更大,一旦发生不可恢复的灾害,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6]。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3.1农民:完善制度,加快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进程
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等工作。国家相关规定启动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形成统一的登记机制,使居民使用统一的身份证登记,不区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促进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统一的身份制度有利于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住房社保、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制度,确保农民在城市中生活不会受到歧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偏远地区,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城镇化发展导致我国大气受到严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下、城市交通堵塞、公共设施服务不完善等。为了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可以发展郊区,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7]。
3.2农村: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和生活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农村走出困境。主要的发展途径有以下方面。
一是寻找更多方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这样不仅能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同时也能让部分农民在城市找到工作。此外,还应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尤其是在农闲时间为农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增加農民的经济收入。
二是推动农村联合社发展,不断发展规模化农业,促使农民在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三是健全农民保障机制,推广耕地流转补贴,不断增加农民的财政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去偏远或者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摆脱贫困,建设美丽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确保经济和生态平衡,打造绿色经济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文明发展,构建美丽乡村。
3.3农业:切实解决规划经营以及土地流转问题
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土地流转以及经营规模化问题应该得到良好解决。
一是政府应该不断推行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成立合作社,提供补贴资助,解决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转变小农户为新的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经营人员的经营水平。
二是提供专项补贴或者优惠政策,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如果农民全部转出土地,国家应该给予一定补贴;若是农民外出打工,不经营土地,国家也可以对这部分农民给予资金补贴。
三是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对土地流转的信贷策略进行优化。根据农业发展情况提出资金或者融资等优惠政策,确保农民有足够的资金对土地进行承包并解决生产问题。
四是对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优化,保证农业生产的合法性,合理流转土地,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整合农业生产使用的资金,提供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落实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9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农村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生活逐渐向小康社会发展。虽然从整体上看,农村的经济形势呈均匀向上状态,但是从细节上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受人为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依然存在着多种问题,农业发展环境中隐藏着多种隐患,给农民更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并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1 三农问题概要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模式,对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民生事业中的关键内容。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既是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将三农问题置于我国主要发展内容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注重三农问题,认为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即可,这种认知度不仅忽视了三农问题的本质,而且缺乏远见,难以满足农村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民的整体地位虽然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在很多事情的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包括农村户口问题、农村政策问题等,这不仅给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不利,而且难以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国民经济更快进步。
2 解决三农问题并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
2.1 重视三农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人并不注重三农问题,也没有意识到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将其置于主要工作内容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国民经济进步的需要。随着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各行业不断进步,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渐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有效改革,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环境全面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保障农民生活、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持续繁荣,更好促进社会稳定。有关部门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包括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结构、农民权益等内容,由于每种问题的涉及范围较广,而且隐患较多,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树立长期的解决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患,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2 落实三农政策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虽然逐渐凸显,但是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不利。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项政策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对相关政策严格执行,致使在农民层面,依然存在着乱收费以及乱罚款等问题,侵犯了农民的正常权益。因此,基于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对三农政策进行完善,细化相关条例,加强对有关人员执行过程的监督,对各类收费问题进行明确,并对三农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定期审核,及时处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确保三农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业进步、促进农村的更好发展。
2.3 提高农民地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民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种权益也不断增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农民依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取消某些歧视性政策,清除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农民地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3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民生问题中的关键部分,也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民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完善相关三农政策,从长远的角度积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整体的地位,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三农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 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