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1

创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由“轻”向“重”的转变,即屏弃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落后观念,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任务,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由“堵”到“疏”的转变,即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口前移,在重视创新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源头预防和引导化解的措施,实行标本兼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推动由“散”向“合”的转变,即努力克服当前某些社会管理领域仅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推动由“冷”向“暖”的转变,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综治对象,努力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实现“情、理、法”的统一。

多渠道保障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2.实行专项扶助。借鉴某些地方做法,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社区建设的福利服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由政府出资,社会提供服务。3.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由政府投资,按规划同步建设配套的政务管理用房等。加强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移交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足额及时移交。4.鼓励社会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社

1.搭建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由街道或民政部门牵头的集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内部协办、资源共享”,满足居民各个层次的社会化服务需求。2.推动城市执法职能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边界统一、协同巡查、分类执法”的社区行政管理执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范围,形成管理主体清晰、执法到岗到位、一线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3.提供及时有效的社区服务。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启动居家养老、育婴托幼、美容保健、健身娱乐等新型服务,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积极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的科技现代化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2

一是突出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在培训内容上精挑细选,围绕社区领导班子建设、社区党建、居委会自治、安全消防、综合、城市低保、劳动保障及妇女维权等方面内容,邀请富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的干部和专家授课,力争让社区干部深入了解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突出学习纪律与改进作风相结合。严格学习纪律,狠抓考勤,要求每位社区干部在认真学习规定培训内容的同时,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廉洁从政、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强化学习培训的实效性,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是突出业务研讨与经验交流相结合。通过召开学习交流座谈会,组织社区干部广泛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积极探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区业务的新方法,交流加强社区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理清今后发展规划和今年工作思路,为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社区环保;社会工作;多方合作

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威胁。在经济大发展的今时今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环保的意识以及自身环境权益的维护意识都日渐提高和加强。

社区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范围。社区作为一个既是中观又是微观的层面,对于环保的意义非凡,它可以作为一个全社会环保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又可以作为一片试验田。同时,将环保事业着眼着力于社区环保对社区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环保必然需要政府的协调、市场的调控及社区内公众的全民参与,也就是说社区环保是将几者关系有力协调的良好契机,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口,特别是相关硬件设施及人文环境的建设。

对于社区环保,我们的态度是治标治本,我们的思路是从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到社区环境建设,我们的落脚点在于“建设”,怎样创新社区管理以最终创新及完善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环境的规划、管理、监督和执法,包括自治组织、基金会的创立等等。

一、社区环保的现状及其弊端

(一)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主要方式

从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治理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但以市民环境维权为主要目的其他治理途径也同时存在,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的总体结构,概括如下:

1. 行政治理方式。目前各类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都为行政环境执法提供了制度标准。由于单个社区的微观环境污染对整个城市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有限,影响范围较小,因此难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而主动采取治理行动,以至于一贯被动地采取措施,政府被“赶着”治理社区环境。比如说环境,就是市民通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就当今社会大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而言,只要这些污染不危害到个人利益,甚至说不严重危害到个人利益,市民们是很少会选择“向上反映”的。

2. 直接交涉途径。指污染受害居民直接同污染者进行交涉,要求停止污染行为和进行赔偿的单方面维权行为。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直接博弈的过程,博弈者的个人因素对博弈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污染受害居民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且受到个人知识水平、信息获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说较为有限。

3. 司法诉讼方式。指污染受害居民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侵权和进行赔偿的方式。由于诉讼途径一般需要当事人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加之目前社区污染方面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的不尽完善,以及客观污染取证方面的困难,诉讼成本较高。

4. 第三方调解方式。指通过第三方出面主持,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消除污染、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目前污染纠纷调解的第三方主体主要为司法部门或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实践中,调解方式多发生在居民之间的污染纠纷上,以自愿为原则,在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治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行政治理、直接交涉、司法诉讼、第三方调解方式构成了目前社区污染治理方式的总体框架。从社区层面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行政管理和执法为主,由行政系统推动执行的政府包办模式仍然在现有社区污染治理体系中占了绝对主导,市民对环境污染矛盾解决主体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政府依赖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环保的必要性

目前苏州的环保工作也是以行政治理为主,主要依赖政府。同时,政府对环境的保护主要侧重于从整个城市出发,针对社区层面来开展环保工作的意识较薄弱,工作较欠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层面的环保对于社会的环保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各个击破”的意义。

面临以上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对于社区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社区环保的体系,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代替政府所唱的“独角戏”。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做“人的工作”的职业,有利于联络各方资源,将社区环保的“资源网络”构建起来,协调各方关系,以形成一个居民、政府、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环保体系,搭建一个汇聚“生旦净末丑”的戏台。

二、社区环保的社会工作介入

本文研究的社会工作要介入的社区环保的领域主要限定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社区居民环境权益的维护问题。

社工及社工组织的介入主要表现在协调个体(居民)、政府、企业、组织(NGO)这些环保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多中心治理和管理模式,上下协同,多元互动。具体说来,这些行为主体都需要增强意识、明确定位、强化责任、提高能力,但又各有所侧重。

(一)居民层面:增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社区居民身负多层角色: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监督者、受害者。这些角色都要求他们增强意识:减少环境污染的制造;监督社区内外对社区的环境污染行为;当权益受侵害时,主动维权。社会工作要做的是协调居民与政府、企业、组织的关系,增强居民各种角色应具备的意识,提高社区环保的公众参与。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4

一、怎样做到科学规划布局美?

笔者认为要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加快编制全县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工业、旅游等各项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配套性和可操作性。

修编完善全县村庄布局规划。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基本指向,首先完成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全县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完善工作,明确县域内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引导鼓励农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推动自然村整合撤并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规划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分期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分年度编制和完善各个实施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明确村庄功能定位和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各项建设内容。着眼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文化,实现村庄功能的相对完整和合理分区,更好地体现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村庄建设规划水平。

二、怎样让村容整洁环境美

笔者认为要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健全机制、突出重点、连线成片,进一步推进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农房改造、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抓好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旧房改造、平原绿化、村庄亮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建设水平,优化农村环境。

推进村庄整治扩面提质。继续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工程,村庄环境整治覆盖面达到90%以上。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抓好实施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作。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深入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池塘改造、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提升工作。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努力打造森林村庄。加强沿线村庄建筑物立面统一色调改造,规范村名村牌设置,清理整治违法建筑物,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推进连线成片整治。按照“一乡一品牌、一路一风景、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综合整治,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充分挖掘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等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精品村。

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农民自愿”的原则,以自然村撤并、整村搬迁和“空心村”改造为重点,科学规划,细化方案,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努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推进宅基地复垦工作,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宅基地流转机制,把下山移民与中心镇、中心村培育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流转到中心镇购房换房落户,到中心村建房落户,促进农村人口集聚。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继续深入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工程、农村电气化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套推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村内河沟、池塘得到全面治理。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农村服务配套功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从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等方面入手,强化村庄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财政补助、乡镇村配套、村民适当缴费”的筹资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队伍,强化督查考核,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业功能区所在乡镇(街道)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物业公司,配备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保洁人员和义务监督员,建立相应的管理、收费机制,推进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市场化、物业化管理。推进工业功能区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整治,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污染达标排放。在南部山区乡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三、如何推进创业增收生活美

要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料加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深入实施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加强“中国有机茶之乡”、“武阳春雨”等品牌建设。加强农村养殖业污染整治,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围绕“打造中国温泉名城、构建东方养生胜地”目标,积极发展温泉养生、休闲养生、理疗养生、茶饮养生、运动养生等十大养生产业,建设国际养生产业基地。努力推进旅游与农业、生态、文化等的融合,充分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开展步行健身、自行车游和自驾车游等生态休闲绿道建设,把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水平。

着力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依托工业功能区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超市经济,推进“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网络,提升我县超市竞争力。

四、怎样推进乡风文明素质美

要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群众素质。

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标准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培育文化特色村。继续实施农村广电服务均等化工程。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纳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推进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村民的行为。积极开展文明清洁户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怎样提高综合改革增活力

要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推进农村配套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森林资源流转。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5

一、积极主动,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上有新举措

把“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出现大的起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扎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全力确保乐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全面贯彻宏观经济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和省委、省政府推出“三个千亿”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做好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和报批工作,加快启动一批对经济增长见效快、有利于发展环境改善的重点工程,推进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有效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同时,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把上级的各项经济政策、扶持措施与企业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求发展新机遇。

第二,多措并举强化企业帮扶。进一步完善和整合现有各项扶持措施,抓紧研究出台一批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是实施好乐清市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50奈优惠政策、促进船舶工业发展以及在财税、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基础上,全程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项目联合审批、竣工联合验收、重大工业项目协调等三大机制,联动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以“服务到位、办事高效、支持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克难攻坚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六区联建”,重点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工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建设,努力确保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规模。不断加大工业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挂钩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制度,重点抓好一批“创新强工”产业化项目的落地、12个供地项目的开工建设、15个重点工业项目的竣工投产,确保重点工业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竣工投产。

第四,千方百计抓好要素保障。加大工业用地出让力度,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二、三期、乐成、象阳等产业功能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加快乐清湾港区围海(涂)项目和乐海等围垦工程;继续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大力争取信贷规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快500kV乐清输变电、220kV乐成输变电、220kV茗山输变电等建设,加快楠溪江引供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用电难”、“用水难”问题,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要素环境。

二、抓住机遇,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有新起色

第一,着力优化发展布局。以实施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相对集聚,逐步解决产业布局散乱、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着力构筑“一轴一湾四片四区”的发展新格局:以乐清湾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和温州滨海大道这条快速交通线,作为区域经济的黄金发展轴(“一轴”),充分发挥和保护乐清湾“港、渔、景、涂”海洋资源(“一湾”),依托大荆、虹桥、乐成、柳象四大城镇集聚片(“四片”),重点开发北部山海旅游区、乐清湾港区、乐清城市中心区、乐清经济开发区(“四区”),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第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重点在“三个改变”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农业小规模、高工本和低效益的格局。二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改变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格局。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遂步改变过分依赖工业支撑发展的格局。

第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乐清企业家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经营能力,大胆探索符合企业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一是做精做强主业。引导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业、做大主业、做强主业,努力打造企业“航母”,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产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创新环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三大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动企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三是培育隐型冠军。引导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生产能力,逐步形成“小企业、大龙头”的竞争优势,努力成为行业内的隐型冠军。

第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一是在节约上做文章。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推广运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结构、技术和管理节能,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在循环上下功夫。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启动乐清湾港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三是在治污上求突破。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十小”、“新五小”等“低小散”企业整治工作,坚决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确保环境得以保护、资源得以节约、产业得以提升。

三、解放思想,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

深入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敢发展、要发展、能发展”的热情和激情,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市场组织,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推进民企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本运作,使民间资本更自由地进入生产性、服务性、基础性领域,着力打造民营经济示范区。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结合乐清实际。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宅基地“城中村”房屋产权流转、乡镇政府管

理体制等五项改革,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三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乐清民间资金雄厚、民间融资活跃的优势,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尽力减少民间融资风险隐患,努力创造条件把民间资金吸引到正常的轨道。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集中审批、联合审批和网上审批,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二轻企业改革,切实解决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国有企业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内外互动,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有新动作

更加坚实地扩大开放,积极引导42万在外乐清人“回归发展”,为乐清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一,筑好巢,搭建“回归发展”大舞台。紧紧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的战略性机遇,重点包装好基础设施、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大招商项目,优先安排招商项目土地,积极培育城市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乐清湾港区、雁荡山旅游等招商选资主阵地,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投入产出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

第二,引好凤,构筑“回归发展”新格局。积极开展“以乐引外”,突出民营企业在招商选资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嫁接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以乐引乐”,建立在外乐清人资料库,积极引导在外乐清人回乡投资,鼓励在外乐清企业家和国内知名企业将总部迁入乐清,发展壮大总部经济。

第三,搭好桥,改善“回归发展”软环境。调整、充实招商选资项目库,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健全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招商选资项目等制度,特别是要切实做好世界500强企业和投资额超5000万美元大项目的全程跟踪、协调落实。认真落实招商选资项目审批一条龙实施办法。推出外资审批全程制,真正建立投资审批“绿色通道”。着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五、统筹兼顾,在加快城乡一体化上有新进展

继续按照“新旧联动、城乡互动”的建设思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以中心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按照打造国内一流的城市中心区的目标定位,着力完善中心区滨海片区控规修编,加快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体育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晨曦路、三环路等中心区主干道路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尽快显现新区雏形。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整治步伐,促进新老城区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继续保持大投入、大建设的强大态势。加快交通、水电、环卫、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和“清洁乡村行动”,全面开展黄华、象阳等10个乡镇和乐成慎海、柳市沙湖等4个片区的连片环境整治试点工作,提升农村新社区环境质量。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千库保安、农民饮用水、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和农村联网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中心水厂、文化大院、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三,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促进欠发达地区均衡发展。切实加大欠发达地区开发建设力度。充分依托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茶叶、枫斗、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移民安置计划,全年计划统筹安排扶贫资金55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5000万元,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条件。继续开展“村企结对共建”、“三帮一共富工程”和“一户一册一干部”活动,着力构建全社会大扶贫体系。

六、改善民生,在实现共建共享上有新提升

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第一,致力于强化公共服务。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主抓手,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建立均衡的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厦15年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全面开展“教师素质年”活动,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度,参合率达到90%以上,农民报销补偿比例提高到30%,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达87%以上。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卫生示范村”、“卫生城镇”等群众国卫生活动,认真做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综合改善农村整体卫生环境。三是建立广泛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温州市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力争新创建1―2个省体育强镇、5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40个省小康体育村篮球场。四是建立繁荣发展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大市”建设为载体,打响“民间工艺美术之都”、“人文雁荡”、“活力乐商”等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开展“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等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数字电影“2131”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乐清蓝夹缬、雁荡山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扎实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狠抓人口计生工作不放松,加大“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区丧事集中办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创新社区治理的措施范文6

大型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良性运行机制,以有效解决现存的诸多问题,确保入住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能推进社会风险矛盾化解,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和矛盾的扩大,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大型居住区建设涉及几十万群众的利益,风险评估工作尤为重要。

要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风险评估内容;广泛听取利益各方的意见,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进行相关的听证论证;要在全面收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对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所涉及的人员、范围和剧烈程度进行风险预测和等级评估;根据大型居住区建设中存在的社会风险和可控程度提出评估意见,作出可以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若决定实施大型社区建设,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必须制定风险化解的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和措施;对大型居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全程跟踪,持续完善工作方案,以应对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各类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建立投入倾斜持续机制

市委市府在建设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社区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扶持政策。由于大型社区已逐步进入入住阶段,希望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根据大型居住社区横向财力结算办法,由人口导出区按照异地安置房源300元/平方米给予导入区一次性补贴,建议市政府尽快将一次性补贴落实到位,同时,建议考虑将大居建设中的土地出让金支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大居日常运行管理。建议除一次性补贴外,根据导入人口数量给导入区增加的社会管理、服务成本(包括教育、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文化娱乐和老百姓“开门七件事”的便民商业等方面每年的持续性投入)等,通过市级统筹,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于补贴不足的外配套及卫生中心、文体中心等公建项目建设费用给予追加补贴,追加补贴标准建议公建项目根据一个大型居住区(或保障房基地)规划服务半径内导入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市政项目按照区承担前期费用、市承担建设费用原则进行追加补贴。对涉及“开门七件事”的便民商业作界定,并在工商登记、各种专业经营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给予优先,同时,应该制定鼓励具有一定实力、且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先期进入的相关补贴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与此配套,满足先期入户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建立市区联动专项机制

规划建设市区联动,保障各方利益。对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要市区联动,注重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政策的落实。具体侧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统一办理规划、建设手续,全过程控制保障房的质量;统一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并进行管理运营,保障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行;综合考虑大型居住区内农民动迁相关问题。

产业政策市区联动,解决就业问题。大型居住区的建设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将大居建设和上海市周边新城等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产业发展,将上海市产业发展规划与大型居住区的建设联动,给予大居建设所在地区的产业用地增加指标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结合导入区的特点,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必须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的数量、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等结构特点做好大型居住区的多层次的产业布局。

建立公建配套机制

优化大型居住区的公建配套能力。有效改善大型居住区的出行难问题,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轨道交通的运能进行加强和调整,同时增加地面跨区公交线路,特别是横向跨区路线。及时优化大型居住社区供水、排水、生活垃圾外运处置等方案,有效发挥已有设施的能力,通过管理上的优化设计,为导入人口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给予为大居服务配套的企业一定税收减免。公益性公共服务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盈利能力较差,然而这类企业的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故在政策上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十分必要。

提高大型居住区的社区服务能力。有效改善大型居住社区的就医、养老、教育问题。在医疗卫生人员招聘录用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优先扶持大型居住区卫生人才招录政策;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建议参照教育配套条件实施,减轻卫生事业经费压力。在养老方面,从布点的角度来说,养老机构不同于商业配套设施,并不需要紧邻居住区,建议将几个小型养老机构合并成一个中型规模养老机构,同时在功能区比例上,提高一级护理及专护的床位数。在教育方面,建议对大居学校的开办费、二次装修及启用后的日常经费,加强市级统筹;并形成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政策上进行落实。

建立社区管理创新机制

在大型居住区建设中镇政府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须坚持以“关口前移、服务下沉、条块结合、注重时效”为原则,探索“镇管大型社区”管理新模式。建议在镇政府的框架下,独立建制副处级“大居社区办”,相对独立地负责大居的社区管理工作。通过在镇与居委会之间设立居委会联合党总支和联合服务中心,形成“镇大居社区办—居委会联合服务中心—居委会”三级社区管理组织架构,配强镇级层面的大型居住区管理力量。延伸镇“三个中心”的服务,在大型居住区建设中设立社区事务受理分中心、文化分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力求将政府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贴近居民开展各项服务。在居委会联合服务中心内设立物业科,加强对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和考核。组建社区联合执法分队,联合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共同开展社区综合治理,深入社区化解矛盾,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

建立社区文化运行机制

建立新型的文化环境。要加强新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努力培育社区共同文化。增强行为规范的引导,为新社区居民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居民间的文化交流与整合,由此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扶持互助,逐步消除居民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上海“十二五”期间将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在这些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大型居住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足的问题,适当向这些区域倾斜,以满足大居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大居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