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1
一、实训内容
我校自与实训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每学期都会安排班级进行集中实训。本学期的实训课程以西式面点制作为主要内容,囊括了面包、蛋糕、西饼等常见西点品种的制作以及蛋糕裱花等范畴,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对课程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堂内容大致由4部分组成,首先由老师进行示范操作,接着在老师示范操作后提问要点并提出注意事项,然后是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老师指导,最后由老师对作品点评打分。
在实训课程的最后,我们还大胆地把本次课程与我校一年一度的技能节相结合,采取了以赛代试的方式对学生本次的实训效果进行评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二、实训反映的问题
尽管学生和老师对本次实训教学课程满意度很高,最后以赛代试的检测也反映出,同学们在本次实训教学课程中所掌握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从中仍然能找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本次实训教学的课程相对集中,内容紧凑,劳动强度也较大,每个成品的练习时间却相对较少,对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技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西餐烹饪专业是我校去年新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对口老师仅有一人,转专业老师一人,专业内教师一人身兼多职,既要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工作,还要参与实训指导工作,这样的师资队伍配置显然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真正的解决学生对专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渴求。
(3)学生学习态度不稳定。本班学生对本专业兴趣较大,尤其对实训教学课程更是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因此在第一周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氛围甚好,学习态度都表现的很积极。可是,由于学习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以及长期处于重油和高温的环境中,后面几周学生的学习兴致逐渐减弱,学习态度有了较显著的改变,部分学生还出现厌学情绪,大大影响了实训教学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4)学生专业素养不全面。虽然本班学生已学习了《营养学》、《烹饪原料学》等课程,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应该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但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掌握的不够牢固,对部分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烹饪专业是集技能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实用型专业,应以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主,合理设置并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程比例与时间。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程比例应该是2:3,如课程每周10节课,其中理论教学占4节课,实训教学占6节课;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程时间应该是为课程每个月安排一次集中实训教学课程,这课程以一周为宜。只有坚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二)加快烹饪实训室建设
烹饪实训室是西餐烹饪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实训场地。目前,我校烹饪实训室配置较为简单,虽然具备烤箱、冰箱等大型设备,但是实训常用的工具配备不齐全,实训场地较小,无法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课。
本人认为,比较适合我校现有问题的解决措施应该如下:每个月定期的实训周可安排在实训中心进行,集中进行新品种的学习。之后再回本校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程学习,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应为实训周所学习的各种品种的反复练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可以从大学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以外,还可以从本校对本专业感兴趣或是有能力胜任本专业的教师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尽早进行转专业学习,同时尽早把师资队伍“双师型”化。
对于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健全制度,将新招收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奖励、惩罚、解雇等各方面以制度形式规划化,同时明确已在本校工作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要加强培训,学校应有计划的将专业老师或有发展潜质的转专业老师定期派送到校企合作单位中进行培训,将本专业在市场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融入到新课堂中,除此之外学校也应有计划的安排本专业老师到相关的高校进修、出国交流,不断学习更新新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第三要建立考评制度,在具体的评审中,理论专业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也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训教学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
(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2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立,随后形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并运用于各方面学习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文字、图像、色彩与节奏等元素,通过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性模块,并以放射思维模式和发散联想模式为基础的图示形式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2]。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与学习,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免疫学系统繁杂的理论来说,的确为一种较好地手段,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基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在大脑储存加工信息方面有较好地心理与生理优势,同时可通过不同形式反映大脑节点间的动态联系并形成不同结构与模块的“思维中心”,并进一步发散出更多地联接点。分析及研究其特点将更有效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进行运用。
1.思维可视化。
信息记载与呈现于大脑的方式被称作知识表征,知识类型不同决定了其表征的形式,不同表征形式即为编码,编码所表示的共同信息被认为是表征内容。思维导图利用图示、文字等元素形象地将抽象事物转变为直观图像,形成可直接被感观接受地外在表现形式,促进知识的接受,增强创造性思维与记忆力[3]。
2.思路清晰化,逻辑合理化。
思维导图强调主线的寻找,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发散,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逻辑关系。通过绘制“中心”与“卫星”间的联系图,进而理顺事物内在逻辑,有利于琐碎繁杂地知识点记忆与理解,也能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提高其综合素质[4]。
3.信息综合化,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综合教材知识点的过程,并有序地将知识点形成网络,并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力。创新力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发现问题以及问题间相互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难以培养这种能力,而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就是易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事物内化关系等,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体会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理论过程中,面对大量琐碎、晦涩的概念与知识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知识点理解与记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免疫理论系统化。
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相关前后章节理论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帮助教师对讲授内容形成系统观念并创造整体图,增强其对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控。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时,能更充分地掌握各种知识概念、机制的联系,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2.促进课堂交流,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课堂运用思维导图,采用互动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导图的绘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更为广泛,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进行信息归纳与整理,将各章节免疫学知识进行比较与联系,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地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教研结合;免疫学;研究性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3-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该学科发展迅速、交互性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已经广泛渗透到生物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1]。免疫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各章节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系统性强,并且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免疫学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普遍感觉难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学术、学科发展的两翼[2]。将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笔者根据讲授生物学本科专业“免疫学”课程的实际经验,探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探讨如何强化免疫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
随着免疫学相关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免疫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使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以往的教学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免疫系统、补体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抗体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感染免疫与疫苗、超敏反应、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系统的进化等内容。教学内容多,但是学时却有限。因此,我们把握住免疫学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删减整合,融合一些章节的知识点,做到“少而精”。如将内容相关的抗原章节与感染免疫与疫苗章节整合,将免疫调节与免疫系统的进化章节简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及教学效果与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条理性有很大关系[3]。免疫学作为一门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与其他生命和医学学科的交叉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教师要上好这门课,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文献,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并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在强调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我们适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免疫学的发展前沿融人到免疫学的教学内容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实例
以讲解“免疫标记”为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免疫酶标定位分析等不仅是病理诊断常用的技术,也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知道书本上的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中是怎样使用的。在此引入教师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对这些实验技术的具体应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免疫标记有什么用,怎么用。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东亚三角涡虫肌球蛋白必需轻链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侧枝的形成有关”[4]为案例,该科研涉及这些免疫标记,同时还涵盖以前学习的“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正在学习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后续课程“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前沿。教师先讲解小分子药物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用于核酸杂交的“亲和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涉及“分子生物学”中关于核酸转录和核酸杂交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抗体制备和酶标抗体的知识点,再启发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体中是否存在的原理:首先以线性化的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合成核酸探针,然后将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与转到膜上的涡虫RNA进行杂交,杂交后将杂交膜与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进行孵育,然后加入显色液显色,通过显色条带的有无来确定涡虫体内DjElc基因存在的情况。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中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和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和在涡虫再生不同阶段的时空表达的原理,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涡虫整体原位杂交后显色的阳性信号区域为什么是目的基因在涡虫体内表达的区域?”“为什么通过阳性信号的多少就可以判断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多少?”
接下来启发学生比较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在原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通过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来检测涡虫DjElc基因干扰后神经发育情况的原理,以及笔者发表的另一科研论文“PFOS对东亚三角涡虫HSP70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5]中使用酶标抗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环境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HSP70蛋白表达影响的原理,这些科研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科研成果的介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也得到加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增加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深刻理解免疫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加入科研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的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它涉及的内容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深更广[6]。笔者所在免疫学课程组成员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适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融人到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而且还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整理出一批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和吸引对相关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的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需要查阅文献,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需要对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时间流程等做出周密翔实的安排;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器皿和试剂;需要熟练操作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合作;遇到问题时需要思考,需要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需要与课题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讨论;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时,需要撰写结题报告,需要制作PPT参加项目结题答辩。因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接触到更多的科研技术,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亲身感受到与免疫学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了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研结合,并非教学与科研的简单相加。真正的教研结合,实际上就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融通:教学基于研究,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研究过程也是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反过来也督促了教师主动学习,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吃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断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将课本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钱莉,龚卫娟,潘兴元,等.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模式下的集体备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46-47.
[2]杨英,鲁明波,朱敏,等.基于教研结合的细胞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3):8-11.
[3]牛秀珑,王越,孙奕,等.免疫学PBL授课模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13(1):12-13.
[4]Yu SY,Chen XH,Yuan ZQ,et al. Planarian myosin essential light chain i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lateral branches during regeneration[J]. Mol Genet Genomics,2015,290(4):1277-1285.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4
1医学免疫学教学引入仿真教学法的必要性
仿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高度融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解答问题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传统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侧重于将教材知识点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医学免疫学是一些抽象概念的简单堆积,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仿真教学法可以通过精选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将学生带入现场,深入角色,以案例或仿真场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采用仿真教学法,将各知识点应用于仿真场景中,可实现由“静态学习”向“动态学习”的转变。
2仿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提
首先是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仿真教学导入方式,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式导入方式,如肆虐千年的天花是如何被消灭的?人体每天正常代谢死亡的细胞去了哪里?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得肿瘤类疾病?这3个问题可以解决“绪论”部分所讲的三大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也可以选择在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导入新课的过渡式导入方式,如抗原讲完后为什么不讲抗体而讲免疫球蛋白,从而引出抗体与免疫球蛋白间的关系。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创作对所学内容有启发意义的漫画、诗词、歌曲音乐等导入方式,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其次是创设仿真场景。创设仿真场景是把教材中有关免疫的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以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切实体会到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创设的仿真教学场景(如注射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型肝炎,能否用来预防其他类型的肝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对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仿真教学场景,使学生乐于接受。
3仿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采用比喻法进行仿真教学。
医学免疫学最大的难点在于内容太过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甚至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可将免疫应答过程比喻为一场战争,抗原为导火索,当导火索消除了,战争也就结束了;将中枢免疫器官比做培养士兵的军校,外周免疫器官为战场,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就是海、陆、空三军等,而免疫应答的结果就在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实施仿真教学法,学生既能系统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因此反映良好。
(2)配合表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解免疫应答过程时由学生分别表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首先让表演者明确自己的角色,牢记自己的职责。表演结束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实践证明,表演时学生情绪高涨,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通过创设情境和比喻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游戏和表演使学生产生切身体会,能够有效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借助多媒体开展仿真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一方面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整体过程局部化、静态过程动态化;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拓展了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免疫应答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再配合精炼的解说,使抽象复杂问题具体化,静止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传播快速、便捷,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量大的问题。
4结语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5
1.1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课堂讨论评价体系
免疫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免疫学教学
1前言
随着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对医学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但该课程概念多、机制多、英文缩写多、内容抽象晦涩难懂,涉及分子生物学、解剖学、临床学等诸多学科,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枯燥、难理解、难记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下列问题:在校时间短,课时紧,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再加上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严重缺乏,导致免疫学学习尤为困难。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在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借鉴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新的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前期准备
2.1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组织教学内容
免疫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很难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所以应结合所授专业特点,以“够用”为原则,制定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学习。比如教授的是药学专业,应侧重临床免疫学、免疫学防治等内容,而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来说则应侧重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等内容。
2.2根据授课人数,有针对性确定教学方法
大班化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交流,有利于因材施教,可采取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上具有很好的操作性,而对于人数较多的大班,则完全不具操作性,因此大班化教学比小班化教学要困难得多,而大班化教学方法普遍适用于小班化教学。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提高大班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
3.1采用多种方发,激发学生兴趣
免疫学课程抽象概念多,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免疫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不强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学生能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压力学习转变为兴趣学习,在学习中满足自身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开好绪论课培养兴趣。绪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很重要,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绪论的内容要精心的准备,对于学生而言,最想知道的是这门学科到底讲授了什么?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是什么联系?在医学中有哪些应用价值?这些都是刚开始接触免疫学知识的学生急需了解的问题[1]。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注射青霉素为什么要做皮试?当细菌、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是怎么把这些病原微生物清除出去的?人为什么会得肿瘤?人体是怎么抗肿瘤的?肿瘤是怎么被诊断出来的,如何治疗?等等,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在后续课程中找到答案。第二、巧设悬念和问题激发好奇心。传统免疫学教学,常采用提出概念,解释概念及举例说明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不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首先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采取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在选择的时候很重要,一定是要和他们相关的,以前遇到过,或者明显以后会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概念和机制前,先举实例,提出问题,比如在讲授I型超敏反应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蜂毒过敏的视频,提出蜂毒过敏都有哪些表现,再提出为什么有这些表现,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诊断如何治疗,有助于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从案例中引申出概念和机制,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多媒体及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在讲授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首先通过动画展示经典途径激活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整个激活的过程演绎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2串联零散知识,整体把握课程
教材由于内容编排和相对完整性的需要,一些有前后联系的知识和内容常常被放在不同的章节,然而教学活动通常要根据教学计划并按照章节的顺序来组织开展,但是由于医学免疫学知识抽象性与复杂性,导致学生不可能一下记住大量零散的、具有交互作用的知识,容易使学生心力疲惫,产生畏惧与退缩感[1]。因此,针对该情况,可以在第一次上课时,介绍整个课程的章节脉络,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免疫学知识贯穿起来,对知识点建立起框架[1]。通过整个课程整体框架的讲解,学生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知道哪些章节尤为重要,后面很多章节的内容都会涉及,如果不学好的话将会影响到整门课的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重视,有的放矢,学好重要章节,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细胞这章涉及很多细胞表面分子,由于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导致部分学生由此放弃了该章内容的学习,而细胞这一章属于免疫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后面很多章节内容都会涉及,如果这章没学好,将导致后面越听越听不懂,越听越糊涂的情况发生,学生就会产生排斥,进而放弃整门课的学习。
3.3巧用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普遍反映免疫学内容多、乱、杂、难记忆。平铺直叙讲解,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听课,听完忘记,学习效果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记忆方法加深学生印象,比如归纳总结、前后比较、推演法、理解记忆、编口诀记忆等等。比如,在讲外周免疫器官功能的时候,利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先讲脾脏功能,然后根据脾脏功能推出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找出外周免疫器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记忆。在讲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时候,把T细胞和B细胞对比着讲,然后以抗原进入人体后,T、B细胞表面分子发挥作用的顺序讲解,给学生一个记忆的线索。在讲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时,让学生画出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图,然后在上面标注不同区域的结构名称和功能区名称,以此作为该章学习的基础,只要记住了这张图,该章内容也算基本掌握了。在学习免疫系统功能的时候,列举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让学生判断哪种疾病由哪种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通过做题加深印象。在讲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时,以问题“什么样的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列出多种抗原,让学生做题,从做题结果来说明几个问题:异物性是决定免疫原性的先决条件,亲缘关系远近对免疫原性的影响,自身抗原为什么会引起免疫应答,通过做题来说明问题,加深学生印象。在讲解CD4/CD8分子和MHCI类,II类分子识别的时候,编制1-8、2-4口诀,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4教学保障措施
4.1明确课程考核方式
在第一次授课时,将课程考核方式及总评成绩的组成比例告知学生。比如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40%)、随堂测验(20%)、学习档案评分(20%)、上课出勤(10%)、教师评分(10%)组成。
4.2随堂测验
根据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随堂测验题目,检验教学效果。
4.3建立学习档案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内容包括封面(含学生基本信息)、目录、预习笔记(根据知识点脉络图逐点进行预习并记录疑问)、课堂笔记(记录课堂疑问)、课后笔记(归纳重点难点、学习心得)等。
4.4设置答疑阶段
每次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对学生普遍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逐一讲解。
5结语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对于枯燥难懂的免疫学而言,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这方面多下功夫,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才有可能克服免疫学学习困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减轻或克服免疫学学习困难,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免疫学学习的阳关大道!最终形成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的理想局面。
参考文献:
[1]甘瑞静,卢小玲,唐深等.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框架式教学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