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1

新认识: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47号文件是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文)后,对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全国国土资源部门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具体部署。3号文件下发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战略的职责凸显。但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多年来也只是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一项日常专项工作来做,而没有进一步的延伸。47号文件的出台,实际上是在昭示,节约集约用地不只是一个专项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此,本人在北京市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实践中深有体会。作为首都,北京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个服务”要求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仍是一个瓶颈。在这个背景下,只有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才能达成目标。

可以说,北京市在贯彻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中,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更为迫切。因此,47号文件对实践有很大指导意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的任务。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全面贯彻落实了节约集约用地观念,对城市建设发展用地进行控制和引导,在耕地、人均建设用地等指标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作为专项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经济指标,例如地均GDP等。北京市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一,通过加强规划的引导,在空间布局上,细化区域功能,发挥土地集中效应,提高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度。例如,在修建公共服务设施时,兼顾其他的功能。现在北京市的一些公园,不仅是公共服务休闲场所,还是应急避难所等公共安全设施;一些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既是社区办公的地方,又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是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等。这些做法实现了一块土地上承载若干功能,这是集约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二,通过产业聚集效应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网工业区,以诺基亚为龙头,聚集了上下游产业链的20多家企业,在75公顷的土地上,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

这种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和设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比如,为什么北京的路虽然修的越来越多,但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如果在城市功能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在区域空间内实现既有居住又有就业,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得到缓解。这样,少修一条公路实现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远远比在单独的一个项目上节约集约用地更有意义。新体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硬约束,把握土地供应时序第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不仅要设置控制性的数量指标,还要研究空间中各个功能的关系,通过功能的优化来实现节约集约利用。第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有天然的内在力去引导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因此,划拨土地的范围应该越来越小,让更多的土地尽量通过招拍挂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出让。第三,对于不通过市场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要出台标准,建立用地指标硬约束。当然,用地标准是阶段性的,应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用地水平的提高,不断地修正和更新。第四,合理把握土地开发和供应的节奏,在时序上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府主导统一储备开发,避免了原来开发商自下而上开发造成的浪费,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调控市场,落实保障性住房供地。因此,政府主导土地开发,实现有时序的开发,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手段。

新考验: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创新节约集约激励政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对地方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了较大的考验。这其中有两项内容,对落实这项工作至关重要。第一,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涉及教育、卫生、交通等不同行业,他们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用地需求。国土部门面临的难题,一是如何平衡这些需求,让大家对节约集约用地达成共识;二是如何调动地方政府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对国家财税体系进行重新设计。第二,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政策。以北京为例,为了盘活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激励措施,如多种土地收储模式。过去的土地储备以货币补偿为主,现在我们正在探索给农民留产业、留地等多种补偿方式。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郊区集体经济组织,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挖掘存量资源的积极性,能使农民长久生存得到保障。对于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北京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一些保障性住房用地,原来是工业用地,容积率很低,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去支持。总之,通过多种模式的激励,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最终目标的实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

提高现有工业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为此切实提高现有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尤为重要。

一、加强存量挖潜,着力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处于放量增长,一些地方和单位习惯于大手大脚用地,存量建设用地比较多,低效粗放、闲置浪费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花大力气推进存量建设用地深度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把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作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任务来抓,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指标盘活管理、批而未供土地核销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组织开展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专项行动,通过“落实项目供应一批、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完善手续补办一批、查清情况核销一批”等方式,加快已批准农转用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二、我省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不足

1.节约集约用地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在政府层面,部分地方政府“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少数市、县仍然未能改变过多依赖土地资源、获取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政绩等眼前局部利益的冲动,仍然没有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从追求发展的规模扩张向追求发展的效益增长转变。面对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强调土地要素外延扩张的保障方式,而忽视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在用地主体层面,缺乏节约集约用地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土地资产在保有环节成本偏低,加上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重属性,在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过程中呈现了较强的保值增值陕,部分企业“借项目占地、占多用少、占而不建、建而不用”以及低效利用土地、坐等土地资产升值,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引导用地主体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主动意识需要下更大的工夫。

2.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是软要求多、硬约束少。体现在土地供应管理上,现有的土地供应政策缺乏对土地需求的药束和引导,缺乏土地需求合理性、节约集约科学性的更效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措施。由于供需环节衔接不够紧从源头上加大了土地供需矛盾,加大了耕地保护压力,加节约集约用地管理难度。在土地保有环节,土地保有成低,多占少用、浪费土地现象缺乏经济制约措施,使得土用者难以在主观上形成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转型升级的动力。在工作推进机制上,节约集约用地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还不够强,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威远建业集团建设天科煤化工业园为例)

1.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走工业集中发展之路。天科煤化工业园是在四川威远冶金化工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逐渐扩展而成的。2003年,县政府把威远冶化公司及其附近区域规划为严陵镇工业集中区,并提出以威远冶化公司为中心,建设冶金化工分园区的构想,从而催生了天科煤化工业园。在开发建设中,改变过去粗放用地的方式,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达到“因地制宜”地实现“地尽其用”的目的,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目标。

2.天科煤化工业园节约集约用地在环境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公司投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建成了废水处理设施2套;废气治理设施2套;煤气净化脱氨、脱硫、脱苯装置5套;消烟除尘装置2套;COD、氨氮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已通过省环保局验收。2004年又投资1751万元对难以治理的焦化废水进行彻底治理,通过了由省经贸委、省环保局联合组织的废水达标验收。焦炉配套硫铵装置工程。投资850万元,利用喷淋式饱和器新工艺,用H2SO4吸收煤气中的氨,以替代洗氨工艺,大量削减废水中COD及氨氮含量,使焦化废水在原处理系统得到更有效的净化处理。产品:①硫铵,产量4350t/a;②煤气,干煤气量16000Nm3/h、煤气处理率100%,③废水量由原来的45 t/h 减少为9t/h;大大的减少了焦化废水量。

四、依法推进工业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

1.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国务院要求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 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 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 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 要按照出让或者划拨土地价款的 20%征收土地闲置费。

3.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 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 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 应当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 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 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 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国务院规定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 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 责任单位应当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4.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

五、结束语

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工业企业用地效益,是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丽. 工业用地节集文章怎么做 [ N ].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8.02.15.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临汾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只增不减,致使其日益短缺,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出有限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下辖17个县(市、区)。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山西省13%,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和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平川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地多平川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加快“四化一体”的步伐,即工业新型化、城乡生态化、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地的需求刚性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二)二现状分析

1、建设用地供求不协调

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快,集聚效应较强,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土地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2、耕地的保护与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之间存在矛盾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事实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保障土地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难度大。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汾市的平川面积占总面积的19.4%,水分、气温条件好,适宜耕种,且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6%,水分、气温条件差,不宜耕种,且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普遍

在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临汾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城市的空间利用出现了低密度和分散化倾向,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展,投资开发强度不足,导致推动闲置和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例如,建设厂房,单层多于高层,容积率低下;在城市的拆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拆迁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闲置土地。而在农村,随着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导致了不少偏远地方出现了大批的空闲住宅、空心村及闲散地,土地浪费十分严重。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了提前完成某个惠民工程和公益事业设施,追求利益,最大力度的给予招商引资项目最优惠的条件,用以租代征的办法搞建设。如,用农业用地搞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开发用地面积,新建各种开发区,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情况下,擅自先征地、供地等。在一些乡镇中,政府即使土地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致使职责划分不明确,土地监督力度不够。

(三)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乡镇企业、工厂大量涌进城镇,由于企业设施陈旧,技术落后,且缺乏系统的环境规划,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城镇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工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地下含煤面积为1125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49%。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大量开采煤炭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了土地,造成地表塌陷,土壤污染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措的措施

(一)更新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

临汾市政府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将节约集约利用地水平的提升作为全市重点的工作之一。同时,还需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观念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创新宣传方式,向全市人民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举措及成效,使国土资源知识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市民珍惜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通常情况下,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区域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临汾市第一、二、三产所占GDP比重是7.8%、48.5%和43.7%,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极大地制约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和整合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层次,并根据临汾市山地多,平川少的特点,将其设立在远离城市,且符合园区发展要求的山地丘陵地区,以缓解用地压力,从而有效保护耕地,加快产业的发展。

(三)做好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是城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以来,临汾市作为全国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本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损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临汾市各县(市、区)应加强对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增加对环保的投资逐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走绿色健康的城市化道路。

(四)加强闲置土地的处置

一是要盘活闲置低效率的土地。采取“引、促、限、逼、罚”的措施引导用地单位主动盘活闲置地,同时要建立预防新生闲置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废弃场地和仓库等闲置用房。适当地增加厂房的建筑高度,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容积率。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旧小城区改造的资金投入,把分散的,小块的面积利用起来。四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17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矿业存量用地,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支撑。

四、小结

如今,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是保障经济增长保护数量的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举措。临汾市要系统地长远地规划处理好耕地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桥陆印,周伟,曹银贵.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3).

[2] 杨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3,(1).

[3] 黄洁.山西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20).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4

关键词:土地 节约集约 技术方法 研究

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现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因此资源的利用消耗也不断加快,由于受到土地供给总量的限制,城镇发展用地的空间增量已达底线,土地的供需矛盾意境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节约集约土地以及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土地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形势下,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国内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促进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的创新发展。

1.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述

1.1相关概念

中外很多相关学者都从很多角度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概念进行过相关论述。一般意义上讲,学者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首先是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其次就是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有序地置换土地,达到集约程度的目的,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还有学者认为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解释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相对于传统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提出的;除此之外,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是会随着时展更变的,不是静态的概念。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这就也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就致使土地的集约程度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相应的不同。只有真正深刻理解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正确地确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相关理念。因此在理解其内涵的过程中,就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的分析。从狭义上进行探讨,就是要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来做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最终也能够获得土地报酬的最大化。广义上来讲,就是要通过先进有效的指导思想来做到土地集约利用,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存量土地投入量等方式来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使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效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土地集约利用的实际效果和具体各方面的投入量并无明显的关系,同时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过程时动态的,因此其标准也比较模糊。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就是在最佳集约度的基础上达到土地利用的各方面效益的综合统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更具有科学的发展思想,因此也就比狭义的概念就显得更加科学准确。

1.2实施的目的

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就是要将土地利用各方面的效益进行综合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预计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城市土地来讲,均是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用地,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是要研究其余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联系。首先,两者之间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类似的,都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控制、土地经济等理论为依据。其次,两者的实现途径相似,主要包括宏观调控、科学预测与评价、相互制约机制。第三,从范围上来讲,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范围大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范围,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盖范围又大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但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区域实践研究等方面。

2.1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理论

由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实际上是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基础所在。不过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的系统建设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仍需要进一步充实相关的理论体系。第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理论仍然不够完善。所以,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建设问题,只有健全相关的理论建设,才能研究出更加有效可行的利用方案。

2.2 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方法

在研究这方面的部门里,国土资源部最早的,先后在各地进行试点研究,研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这两部规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仍然不断在修改完善。另外还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对相关了实施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开展了统筹增量与存量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释放、土地节约集约体制创新以及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研究。但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时空尺度、标准、评价指标的动态性与客观性等定量评价方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环境效应问题

在环境效应方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着一定的最优集约度和合理限度的要求,超过这两方面的要求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统一的矛盾体,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再则,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改善环境以提升自身的利用效率。因此要想经济、生态和社会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就要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2.4 节地控制与集约利用土地技术方面

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土地科学利用防线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因此需要不断深化土地科学利用技术方面的技术研发。国内关于能源节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技术难题等待攻破。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规划布局方面的技术研发、土地潜力释放等方面措施的实施,同时也包含了土地开垦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城镇建设区中生态环境指标控制技术以及建筑容积与密度控制等技术,以及退化废弃地再利用技术等,将上述技术相结合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土地集约利用技术育节地控制技术的研发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5 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研究

通过对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薄弱,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仍然无法适应节约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在相关的技术标准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是针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标准,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虽然现阶段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面我国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章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技术规定以运用于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际调查研究,所以,在技术标准方面的欠缺仍是比较严重。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根据上文的论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发趋势重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土地集约利用过程及其效应、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退化废弃地恢复再利用技术节地控制技术,以及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监测中现代技术的应用等。下文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3.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

要对国内外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支撑理论以及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梳理相关的模式以及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标准,要对不同条件胁迫下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进行重点研究,研究土地经系统论、济理论、区域发展控制论、协调论、生态学理论,以及地学理论在土地节约集约研究中的应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与支撑理论体系。

3.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

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监测技术方法研究,鉴别各类产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监测的内容与指标,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调查方法及调查精度。其次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各类产业用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方法,基于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研究者、农民等多视角,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通过诊断不同利益主体认知土地集约利用的表现和特征,明晰不同利益主体土地集约利用行为驱动机制。再次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即不同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下的环境变化过程与模拟、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与生态风险机制研究等。

3.3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节地控制技术开发研究

重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主要行业建设用地节地控制方法,研制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与用地“定额”指标。其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节地控制技术,包括规划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景观复合与优化配置、混合土地用途配置、土地利用空间分区与管制技术等。再次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节地工程化技术,即地下空间建设的工程技术与新材料和工艺、节地型住宅新型墙体、复合地基与桩基结构化技术等。

4.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因此资源的利用消耗也不断加快,由于受到土地供给总量的限制,城镇发展用地的空间增量已达底线,土地的供需矛盾意境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节约集约土地以及保护耕地。通过上文的论述,对相关的理论方法有了相关概述,希望对未来土地集约节约的完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5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国家试点;双向约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64-06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onstraintsof Urban Land Intensification―A Case of Hefei

LI Xue-ming, SHI Lei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upply and deman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used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 new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Key words: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national experiment unit;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policy innovation

1 引言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按照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可减少的“红线”估算,每年可供占用的土地面积仅为200万亩,不足建设用地需求面积的1/6。此外,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并存的现象。现实的压力决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寻求在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发展新模式,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土地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西方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益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阐述。1867年,马克思注意到农村集约耕作中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规律性,“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于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而级差地租的存在,则促使土地利用者在空间上寻找最合理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地价昂贵的第一个后果便是,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集约使用土地”[2];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从土地产权配置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3];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学则进一步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间更加复杂的内在联系:Arnott和Lewis从微观行为理论出发,研究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发现在城市用地扩展中,投资密度(土地集约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资本的利率成反比,与地租的预期变化方向成正比[4];Brueckner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理论,扩展了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模型,证明土地集约程度的重要指标―建筑物层高从中心城市的CBD向递减,且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于小城市[5];Stern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出发,对不同形式的城市人口密度函数进行了估计,发现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是解释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6];西方学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带型城市、现代城市等多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整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践经验,以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等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情境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曹建海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此,不应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应寻找最优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7];毛蒋兴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当引入“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原因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济学中有一定的计量标准,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8];部分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9]。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10],不难发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依靠科学的规划、先进的管理,通过集中投入有效的资源、劳动和技术(设备),以环境消耗最小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主要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出发,通过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约用地则强调用地方式,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率先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并完成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工作;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当时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作保证,对规划引导用地的要求只是一纸空文,集约用地的思想,只能依赖与当时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进行管理;1998年以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后续的规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规范;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国土资源部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确定长沙黎托片、合肥市和广东省为全国的区域、城市和省级层面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开发区土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工作。

在2008年确定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中,合肥市是唯一的国家试点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土地供求差距不断扩大。为此,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合肥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年多较为系统的探索与实践中,合肥市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合肥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制度创新及成效

4.1 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计,合肥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2万亩,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严格保护耕地等农用地资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非常必要。

合肥市城镇市辖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2007年,合肥市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当年清理土地1600亩;2009年,再次清理闲置土地6700余亩,批而未用土地7000余亩;2010年,合肥市开展工业用地潜力调查,其中某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220.22万元/亩,闲置面积713.81亩;低效面积3911.17亩,占总量的25%。另外,合肥全市共有城中村358个,总占地7.9万亩,除去30%的安置用地,还有约5.5万亩潜力。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非常重要。

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全市特别是三县农村居民点宏观上布局松散,微观上缺乏统一规划,空隙地多,人均用地规模偏高。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231平方米,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相应的最高人均用地标准(120~150平方米/人)。据统计,合肥市农村现有70.74万个住户,农村宅基地占地96万亩,人均0.4亩,户均1.35亩,其中约70万人(约合21.4万个住户)已经有1年以上不在农村居住。按照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计算,实际农村空置住房面积达2739万平方米,浪费严重。如果按照人均综合占地100平方米规划,全市可退宅还耕60多万亩。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非常必要。

伴随着合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在市区增量土地的供应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从供给数量上看,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潜力有限。难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68.9%。不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闲置的荒草地与裸土地和其他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只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31.1%。从布局上看,西北部分布有饮用水源―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可利用的土地需要作为生态环保用地;东部分布大型铁路编组站,受其分割,土地难以成片开发使用;西南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增量土地资源较少,仅占6%,尚要在较高的土地利用水平基础上挖掘利用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合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必由途径。

4.2 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创新

合肥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主要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调整城镇体系布局、集约建设开发园区、集中改造城中村、规模推进土地整理和紧凑开发滨湖新区等创新手段,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4.2.1 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机制是合肥市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全新机制。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和过程管理。在以往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存在着博弈支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着博弈支付,项目用地之间在排他性产权未界定情况下在土地利用上同样存在着博弈支付,在排他性产权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较低成本掠夺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降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一个希望赚取稳定效用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1]。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契约与合同上,主体的经济行为受严格的市场法规的约束与调节,可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形成代价最小的规范性的经济行为方式。契约与合同以责、权、利三者清晰的划定为内涵,经济主体既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到公共意志中去,最终保护的是公众的利益。“双向约束”机制体现了现代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基本目标的治理理念,强调现代政府服务理念和现代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责任。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平等地面对社会其他主体,充分显示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公开平等的契约关系,展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与土地利用者和谐的委托关系,为实现双方互利共羸奠定了坚实基础。“双向约束”的具体措施包括:

对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双方都制定约束制度,平等共羸。“双向约束”机制最核心的是“约束的双向性”。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和具体方式,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对政府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制和行政领衔督办制。

政府负责净地阳光供应、降低成本。为真正落实“双向约束”机制,合肥市所有待供土地均为“净地”,凡不是“净地”的,不予上市供应。各类用地均在市场上实行阳光供应,工业项目的业主可以就用地规模和用地方式等与土地管理委员会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又给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使他们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一些大型用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块供应”。这其中,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的实施,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上,发挥了有效的“源头”控制作用。

建立全方位跟踪服务与监管控制。在每一个项目前期招商阶段,多个部门即介入服务。在土地上市之初,就以文字及要约的方式将土地的供应条件写进土地供应文件内,包括约束项目单位的产业类型、建设工期、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和税收等及约束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供地方式等;在依法依程序完成相关手续后,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过程中,严格按照土地供应文件的要求起草合同,并将“双向约束”的内容写进合同里,作为合同履行的必要义务,同时,也将违约责任写进合同,这样就使得“双向约束”的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受法律约束和保护;在项目的每一阶段及项目全部完成后,对于双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事宜执行双向约束要求的,都有一定的举措作为罚则。若用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供地方可以采取提高土地成本、行政罚款直至收回土地的强力措施;若供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用地方可以采取向上级投诉及人民法院的多种有效方法。

4.2.2 调整城镇体系布局

改变以往中心城区单中心和城镇分散无序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公共交通和产业布局为发展轴,促进设施共享、要素集聚、用地节约集约,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主城区、新区、组团、重点镇协调紧凑发展的目标。

4.2.3 集约建设开发园区

严格禁止开发区内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蔓延,逐步释放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实施用地评估控制、改革计划分配等手段,使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效益大幅提高。

4.2.4 集中改造城中村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突破零散的土地使用权限制,对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阳光操作、综合改造,配套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用地,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4.2.5 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将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新村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土地整理工作程序,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统一实施,规模经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2.6 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

在滨湖新区建设上,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区域实行紧凑式开发,并引入了六大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方格网道路方式,利用方格网道路体系通达性强,土地利用率高的特点,相对其他自由式路网结构节省土地5%~15%;综合交通节地方式,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统,有效降低小汽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立体城市开发方式,采用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实现交通组织的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的转变,节约道路用地面积;CBD节地方式,鼓励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社区中心节地方式,把社区服务单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合二为一,采用社区中心模式,既提升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走廊与城市综合管沟节地方式,结合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对外通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走廊,形成综合管廊骨干网络。

4.3 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双向约束”机制,既保证了项目又好又快建设,又切实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以“滨湖世纪城”项目为例,通过与土地受让人签订“双向约束”合同,项目提前近5个月开工建设,提前一年半竣工使用,项目单位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近460万平方米的开发总量(约相当于合肥市环城公园内的建筑总量),并且建筑质量优秀,人居环境良好。滨湖世纪城项目区也成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再如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项目一年内建成,成为合肥房地产市场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品牌大户和就业大户。“双向约束”机制还把一些土地投机者拒之门外,使得宝贵的土地资源免被圈占和浪费。

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25%;居住项目由过去多层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由过去的1.3提高到2.5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大型商办设施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

通过集约建设开发园区,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30%,节约工业用地25%,投资强度提高50%,亩均税收提高50%。现在,合肥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400万元/亩,税收要求达到30万元/亩以上。

通过城中村的改建工程,为合肥市提供了5700亩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筑面积4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地面积21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若干“规模推进”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年新增耕地约9000亩,其中村庄整治新增耕地5244亩,新增耕地率为12.54%。整理后的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社区化管理,推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种以土地整理科学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土地整理方式被誉为“合肥模式”。

通过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共节约用地29.16平方公里,节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减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承载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可增加44万人,相当于节约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从总体上看,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用地量仅占全国用地量的0.002%,同时,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以来,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以40%比例递增,而用地量却以10%比例递减。这两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合肥市成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范,为全国土地管理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合肥市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使用试点城市,两年来的诸多探索为其他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深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合肥市的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双向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开发中的操作流程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措施,完善土地审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双向约束”。第一,改进和完善国家土地出让制式合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第二,在经批准的规划总平图上应标注每幢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时序,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第三,针对具体项目设置容积率、绿地率等其他指标及开工建设要求。根据项目开工建设时序,统一规划,分期供地。细化双向约束的内容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申请阶段,即需提交用地计划预申请表、标有具置的卫星遥感图、项目分布图等材料和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指标,增加“双向约束”的科学性。第四,重点加强对政府的约束,提高行政效能。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坚持投资有强度,配套有限度,建设有进度,建筑有高度,监管有力度的项目管理原则。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建立“3+X” 并联会审模式(3为规划部门、发改委、经信委,X为针对具体项目涉及相关参会单位,主要为国税局、地税局等),合理核定用地规模,并重点对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其他用地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挂钩。

(2)在城镇体系建设和开发园区建设中建立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将用地由规划计划管理向规划计划和项目并重管理转变。分类(如交通、水利、电力、教育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对于重点开发园区要分区域设定投资强度、产业政策、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控制指标。我国现行的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如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国家标准明显偏低,应逐步提高。可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用地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项目倾斜。

(3)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中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发展权交易”不仅能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社会总收益。还能通过市场化的指标交易,节省政府进行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开发的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广大农村获得宝贵的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城乡之间财力的转移,也有助于乡村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保证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土地制度创新的成果。

(4)科学制定规划,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基于对所在区域未来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各类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应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主导功能区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规划融为一起,在具体制定规划时,需要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编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分幅规划图。在农村比例尺应统一为1∶2000左右;在城市密集区,比例尺应为1∶500左右。大比例尺的规划图有助于制作精细化的开发计划。在规划依法履行公示、审查和审批环节后,公告实施,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土地管理中,严格按规划用地和管地,依据规划管理项目。

(4)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中积极探索生态阈值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要着重体现下列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环境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保护;人口增长是否超越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能有效避免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等等。分区、分片确定土地开发程度和模式,检验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综合成效。尝试开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生态设计。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2]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6.

[3]科斯,哈特,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M].李凤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5.

[4]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5]Brueckner J K. 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87.

[6]Stern P C, Aronson, Ellio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for residential energy-conservation[J]. Evaluation Review, 1986, 10

: 147-176.

[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8]毛蒋兴,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48-52,57.

[9]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范文6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3-01

前言:对于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要进行集约使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土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强土地管理,调整用地结构,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现阶段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探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是简单指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而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指各项建设活动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指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而从广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二、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用地单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维和过去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不严的影响,一些企业取得土地后,完全没有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意识,地上建筑物布局随意,呈现出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在国道两侧和偏远地区,由于土地成本取得相对较低,用地单位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出现圈多用少,宽打窄用现象;三是缺乏向空间发展的意识,即由建低层厂房向建高层厂房的转变的意识;四是用地范围内安排了大量的绿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一方面要对用地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深入企业;另一方面相关决策和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在进行城乡的规划时注意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二)原有存量土地利用强度偏低,土地投资强度不足,用地产出效益低

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在新供应的土地中,出让合同已对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等都有明确的约定,可以防止出现低度和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在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土地使用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少,占地多,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小;二是投入少,或生产技术落后,出现了低投入、低产出、低回报;三是企业对市场前景缺乏预测能力,哪个行业热,跟着一哄而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特别是目前一些老工业企业的厂区内生产用地较少,空闲土地较多,而且企业仍在生产,在实际清查过程中,有的企业讲空闲地是企业发展再建项目的预留地,有的讲是堆放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用地等,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无法认定为闲置土地,但如何才能促使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闲地,目前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建议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同时对低度利用的土地启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采取等价置换、有偿回购、异地安置等措施,对的一些困难企业的场地、低效利用的办公用地应该进行重点收购。另外要促使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向园区集中,可腾出许多土地,盘活存量,从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闲置土地收回难度大

1.认定难。《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闲置土地一是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是已动工开发建设的,动工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25%且未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在2001年10月22日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之前,工业、旧城改造的住宅用地等很多都是以划拨方式处置的,不存在签订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上也没有开动工规定时间。同时,认定动工面积是否达到1/3或投资达到25%,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土地是否闲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2.处置难。一方面是由于认定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直接导致处置难;另一方面闲置土地处置,既要程序要合法,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一旦处置发生错误,就会引起法律官司;再者是来自用地单位的阻力很大,采取收回或交换土地的处置的,要么不愿交出土地,要么对土地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和地上物投入漫天要价。

因此,应尽快出台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进一步详细明确闲置土地处置的程序和步骤,为合法处置闲置土地提供依据和保障。此后的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也要日常化、制度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该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用地、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以便充分利用。

(四)除工业用地外,其他建设用地缺乏相应的控制指标

目前,工业用地供应国家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但是,对于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投资规模、容积率等指标达到什么标准,才算节约集约用地,目前缺少可参考的标准。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其他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便更好的掌握非工业项目的节约集约程度。

(五)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法律、法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我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我们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实时地调整和完善,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长期持之以恒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目前我们要尽快完善、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

三、结束语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要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使这一原则深入人心,这既是各级政府在土地资源使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