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1

随着日益提高的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快速扩展的行业规模的挑战,对公路水路交通输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要求。今年2月初,交通输部了《公路水路交通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环保法规、监管体系、科研体系建设及低碳技术应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构建绿色交通输体系,加快转变交通输发展方式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作用。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交通输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交通输行业将全面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行业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建设力度和科研力度,到2015年,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取得实质性突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行业环保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规划》明确了交通输行业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行业环保监管体系建设、行业环保科研体系建设、行业低碳技术应用和推广、公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水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七大任务。水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十二五”期重点建设内容包括:

生态型港口工程示范:结合各港口自身条件和建设基础,选择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的沿海及内河主要港口开展生态型港口工程的示范建设,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和连通、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等内容。

港口生态修复试点:针对重大围填海港口工程较为集中的渤海湾、江苏沿海、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区域,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港口工程生态修复,开展港区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主要包括生态移植、植被恢复、增殖放流、人工渔礁等内容。

内河航道生态修复试点:在内河航道建设较为密集的长江干线、西江干线等流域选择合适水域建设航道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主要包括鱼道建设、增殖放流、生态护岸等内容。

施工期港口航道污染治理:针对港口码头建设和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水、噪声、粉尘和固体废弃物进一步开展治理。

营期港口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建设:在各沿海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内河主要港口及京杭河沿线港口扩建和改造污水接收和处理设施,推进污水回用系统建设;补充和完善大连、青岛、宁波一舟山、泉州、惠州、湛江、钦州、洋浦等油品输大港的油污水接收和集中处理设施。

内河船舶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在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河、黑龙江、松花江、澜沧江和赣江等重要航道沿线,建设船舶油污水和垃圾集中收集站点,配备油污水和垃圾接收船舶。

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建设:在三峡库区、清江、乌江、松花江等旅游客区、京杭河和大连、烟台、威海、海口、深圳、珠海等客量较大的港口,建设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并逐步推行客船生活污水收集存储设施。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2

具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是长江上游、乌蒙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曾因水质恶化、生态破坏、湿地面积缩小,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威胁。

近年来,从中央至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山治水治环境,使草海重获生机,呈现出山清水秀景美的生态活力。

草海之变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喜欢到草海划船,那时湖水干净、清澈,一碧如洗。”船工祖叶辛一边划着船,一边和记者闲谈。

祖叶辛今年56岁,以渡船为生,他告诉记者,“没想到,我的一生竟和草海紧密相连”。

同呼吸,共命运。祖叶辛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草海上的一艘渡船,载运来往观光的游客,载运草木飞鸟的“心事”,也载运草海这些年的历史。

草海与滇池、青海湖并称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建国初期,草海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最大蓄水面积有200余平方公里,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

长期以来,草海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陷入了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鸟争地”矛盾交织的局面,曾一度濒临消失。

濒临消失的草海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恶性效应,草海面临的严重威胁和困境,曾被媒体称为“草海之痛”。

198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1982年,草海水域面积恢复到25平方公里;1985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惨痛的历史教训,让“草海人”迅速明白了保护草海湿地迫在眉睫。2015年9月2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的陈敏尔在调研草海时就提出,草海是数万年前上天赐予我们的一颗高原明珠,要把草海治理好、建设好,还草海一片洁净、一片碧波荡漾。

2015年10月,贵州省投资109.9亿元,启动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

2015年11月,《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提出,按照“治、建、管、改”总要求,着力从“治山、治水、治环境、生态修复”4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有理由相信,草海一定能恢复到清澈见底的状态。”祖叶辛说。

刮“骨”疗伤

一直以来,草海的保护与综合治理从未停步。

2008年,毕节市成立草海办,开展草海综合治理工作,草海由此进入规划治理阶段。自《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以来,草海的保护与治理可谓一场“刮骨疗伤”。

治山。草海周围的山坡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要恢复草海往日的“容颜”,治山必不可少。

“为了给荒坡铺绿被,栽种了108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并配置落叶、常绿和色叶林,形成北岸集雨区面山层林尽染的风景林与草海水天一色的景色遥相呼应、整体统一的自然景观效果。”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余敏告诉记者,目前,草海流域退耕还林8000余亩,封山育林及经济林21000亩,北坡植被恢复工程1800余亩,人工造林1.4万亩,种植华山松等树种187万株。通过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北岸水土流失情况得以遏制,草海保护区的生态屏障得以守护。

治水。“截污、引水、清淤是改善草海水质的三项重要工程,为此我们建了草海污水处理厂、杨湾桥水库,并组织实施了草海底泥修复试验性一期工程。”草海管委会规划建设科副科长祖启朝告诉记者,已建成投运的草海污水处理厂,日收集处理城镇生活污水8000余吨,老城区6条截污沟及片区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收集处理,同时,在草海边上又建了19座规模和投资相对较小的污水处理站,现已投运14座,日收集处理生活污水3000吨以上,基本实现环草海周边村庄直排草海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祖启朝告诉记者,在草海水源补给方面,杨湾桥水库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可实现年补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在治理污泥上,2015年启动的草海底泥修复试验性一期工程已完工,累计清除草海上游西海码头片区底泥15000余立方米。

治环境。草海紧挨着威宁县城,周边常住人口超过10万。“草海的生态恢复离不开良好的人居环境,在环境治理方面,为从源头上减轻草海污染负荷,改造工程、移民工程和防洪排涝是重中之重。”草海管委会副主任李茂告诉记者。目前,草海周边生态敏感区7112户棚户区的改造和移民工程已完成90%以上;草海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工程全面启动建设;白水河(草海出水口至黑岩洞段)河道防洪排涝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的30%以上。

为保护鸟类栖息地,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和草海管委会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鸟类栖息觅食地实施退耕还湿项目,征收土地1.8万亩,建设鸟类栖息地围栏59千米;在栖息地清除芦苇、香蒲等高杆植物200余亩;种植紫花苜蓿、绿肥、水莎草、洋芋和胡萝卜等珍稀鸟类喜食植物2000余亩,开展越冬期鸟类人工投食玉米工作,让胡叶林成为“候鸟的粮仓”,缓解鸟类食物匮乏;组织开展人工清除固体垃圾、整治栖息地周边环境,并安排O管员对栖息地进行全天候的巡查管护……

2015年1月,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2300余只,比1985年建立保护区之初的230只增长了10倍。同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威宁“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

百鸟归来

乘着祖叶辛的船,行进在草海深处,不由想起诗人舒婷《难忘草海》里的诗句:

“夕阳半睁半闭,浴于烁金灼红的湖波,两三蛱蝶怯怯地飞着。依依不舍间,鹤唳忽然拔地穿云,嘹亮高亢,未悟其语先醉其情。”

草海留住了诗人的乡愁。舒婷说,“草海为威宁人仪态万千地美丽着。”

如今,草海重拾过去的“芳华”,水清、草绿、鸟欢、民富。草海周边流域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这道生态安全屏障变得更加牢固。

作为乌江的水源地,草海治理不仅改善了乌江的水质,还改善了整个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

草海周边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2016年,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草海的水位相比往年要高出很多”。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3

其中,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更是大刀阔斧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启动下调GDP增速、不断加大生态投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

实践表明,青海去年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青海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半壁江山,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破性化解;淘汰水泥、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全省人口最密集的西宁市、海东市的空气优良率均在70%以上。

生态权重不断加大

在GDP与生态孰重孰轻的选择题中,青海将目光坚定地投向后者。

本刊从日前举行的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自去年将GDP预期增速从10.5%左右下调至9%以上,实际完成9.2%的基础上,青海今年再次将这一数字下调为8%,以适应新常态,更加积极地推行生态保护第一战略。

同时,今年以及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青海省将继续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三江源地区坚持不考核GDP,同时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环境损害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新考核办法预计今年一季度修订并实施。

去年投入116亿元生态资金

据了解,自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后,青海就把支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去年共投入116亿元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为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资金57.5亿元,支持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全面启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积极支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湿地保护和修复等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资金24亿元,支持以西宁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整合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技术改造等予以补助。支持启动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整治,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而为进一步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投入资金34.5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1+9+3”教育经费保障、异地办学奖补、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草原日常管护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有效落实,并重视补偿政策之间的衔接,不断优化补偿程序和补偿范围,逐步建立起动态的补偿标准调整机制。

生态领域改革总体思路基本形成

事实上,青海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后,就开始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能形成特色、打造亮点的重点领域进行总体部署、系统谋划、整体设计。

经过一系列精心谋划和设计,青海目前已基本形成省级生态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针对具体工作,生态领域改革专项小组起草的《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规划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6个重点领域、19项主要改革举措和30项具体改革任务。

在全省生态领域改革“设计总图”正式出炉后,青海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三个着重点:一是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努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二是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三是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具体落实中,首先要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等。

其次,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4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辖泸水县、福贡县、兰坪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52%,土地面积147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69公顷。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4.0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6%。2008年,怒江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8042元和1448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

怒江州委、州政府坚持突出环保谋发展,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怒江州州政府积极做好环保规划工作,启动怒江生态州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启动各项与生态保护、修复有关的活动,如云南环保世纪行大型活动、 生态修复工程全民大行动等活动。此外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重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给予援助。2006年4月9日至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联合省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人员,到怒江州就“三江并流”怒江片区进行例行监测考察。

但在调查过程中并没有资料显示有怒江州本地的环保组织有所作为;在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但相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实际实施的行动,也就是说在当地居民中生态保护也只是口头上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政府行为分析

首创了“怒江开发与保护立体建设”模式

通过“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三大区建设,以“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为核心,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对象,以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为主要手段,以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为重点,以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着力推进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立体生态建设。

为进一步扩大已取得的成绩,怒江州计划根据怒江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怒江高程生态差异明显的实际,通过“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三大区建设,建立“怒江开发与保护立体建设模式”。

“以林保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循环经济模式

怒江州水能资源丰富,但由于怒江洲州水能资源开发河段处于中上游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水电开发带来的水库淹没、移民安置、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改变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加强怒江水电开发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通过“怒江开发与保护立体建设模式”,形成 “以林保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循环经济模式,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生态乡镇建设

怒江洲生态乡镇建设项目的实施是要以点带面,以生态乡镇为试点寻找一条使全州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内容包括农药、化肥污染控制及使用管理,生态农业推广,农村环境治理保护。

生态保护与补偿制度的建设

1、开展了生态移民开发政策研究及其他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立法活动。

制定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兰坪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实施办法》以及《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等地方法规。

2、坚决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2005全州共进行现场执法监督检查179人次。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了“三同时”检查,“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3、目前怒江州还未出台与生态保护补偿相关的法律、法规。

没能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开发者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不能有效保障在开发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相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据统计,1997年森林禁伐前,木材收入占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30%,禁伐后,木材收入基本为0。停止采伐后,由于相关补偿标准过低,农民利益也受到较大程度的损害。福贡县上帕镇腊竹底村村民迪路东告诉记者,由于不能砍树了,又没钱买煤炭,每年9月开始就要到江边捡一些上游冲下来的枯树枝准备过冬的柴火。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容量有限,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激化,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极其严重,怒江、澜沧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怒江两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由于人口持续增长,为解决粮食问题而盲目扩大耕地,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极其严重。陡坡垦殖导致怒江州有林地减少,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耕层变浅,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如何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生态保护、修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两者能和谐发展,是州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

2、受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的制约,长期延续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怒江州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由于生存需要和基础建设欠投入、优势资源欠开发,陡坡垦植和砍柴取暖的生产生活方式继续延续,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还较为突出,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部分地区环境负荷过重,因灾因病致贫现象十分突出,生存与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

3、环境整体管理能力薄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环境预警及应急能力严重缺乏,环境执法、监测、科研、宣教、信息能力建设滞后,运行经费缺乏,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4、随着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耗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治理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七是由于历史的因素,部分重要河流的水质还处于严重污染状况,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1、坚持并强化环境分区调控与管理。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首先我们就必须对地域内的环境进行分区调空,因地制宜的管理,不能一概而论。

(1)对于科学规划后认定的具有可开发性的区域,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城镇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减污,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2)对于生态林地区、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珍稀物种栖息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后备水源地等具有重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敏感区、重要湿地区、地质灾害敏感区等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要限制开发。并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不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功能的损害,积极开展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

(3)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核心区,要坚持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国家禁止的开发活动,这一类区域边缘地带的经济发展要发挥好生态资源优势,用经营生态资源的理念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2、坚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严格环保准入标准,废除落后工艺和设备,明确生产者、开发者的环境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业发展布局,促进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要求资格;严格项目落户要求环保资格,严禁设置可能造成隐患的工业企业。

3、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提高预警应急能力。

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监测预警,尽力提高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和环境管理支撑能力,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5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用水,“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对于以前只懂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现在的人们更懂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挂钩。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水资源短缺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淡水相对于其他的水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他与现代人类的饮水质量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保障,不可被其他资源所代替。

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各地的水专家对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做出了分析。据权威部门测算,当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口淡水引用不足,在这其中,有大概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的状态中。据估计,大概到到2025年,地球上缺水的的人口将上升到30亿,所以,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之间所产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水体的污染,实质上是由于污水排放超过了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方开采地下水,由于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沿海地区海水人侵倒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危害,其实质就是地下水过量开发超过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类治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严重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一方面,忽视水生态环境,对水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就会导致溪流、河流水量变小,江河断流,不少地方断流时间增长,从而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水源与生态环境;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沿海地区出现海水人侵倒灌;过度开垦山林,势必造成水土流失,由于对河流环境用水重视不够,造成河流污染、天然绿洲退化,泥沙淤积,河湖干涸,湿地退化;另外,局部地区由于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江河淤积,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生态恶化;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归根结底,就是在治水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建设并不是干扰自然水与河流的生态,我们考虑水与河流的生态文明,但是也同样应该注意以人为本的的原则,这是鉴别水环境好坏的标准。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自然生态,但是,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这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文明措施。所以,对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要与科学合理的水坝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绝不是什么生态文明,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特别是在现代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类存在的社会化的环境。

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现状

淡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淡水资源不够丰富,水资源严重缺乏,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特别是拦蓄工程相对较少,造成工程性缺水严重,也就是对地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对水生态保护较差,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质严重污染,用水大量浪费,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具体分析,可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资源型缺水

资源性缺水是指因为水资源总量减少,导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为造成,也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的。

、工程性缺水

在很多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与地质的特殊性,虽然水资源总量不短缺,但是因为工程建设设施的落后,造成供水不足。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暴露出云南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局面。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水资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工程性缺水仍是云南主要的缺水形式。

、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的措施

、加大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力度

要保护好水生态和水源水质、发挥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水源保护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水功能区划,本着因地制宜、便于监管的原则,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资源费收取机制。有效的提高城市用水水价,与水利工程供水的水价,征收污水处理费用,对于高耗水的产业与一般用水的行业适当调整水价,对于水权交易制定出合法的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

、积极探索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即系统的修复与环境的保护,对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于水质水量的保护,防治水质的污染。注重对于水域河流的自然形态的保护,每个水流域都有其特定的生物物种,要特别对珍稀动物与濒危物种的保护。此外,很多地方因为民风习俗的不同,有着特定的水文化,也是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的。第二,很多水生态环境已经受到污染或者退化了,应该及时地进行修复,采取措施,阻止其继续退化,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与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

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之善、水之利与水体的动能和势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人水关系是生命体与母体的关系,即依存关系。人类应当心怀感恩的态度,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水环境。当代人及当今社会,人水关系越来越不和谐,肆意排污、不合理使用已近邪恶之地步。在人类尚未自我毁灭之前,适时反省、回归自然、恢复理性、重新认识和定位人水关系、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水资源、加快水电建设十分紧迫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春喜,卢金伟。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06:10。

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范文6

关键词:生态科技;环境陶艺;应用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造就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然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必须要正视生态问题,要具有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环境陶艺发展很快,在各大中城市中建有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与生态融合的范例,但是也有的作品则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除了应用美学原理和陶瓷工艺以外,还应当关注于生态科技的应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是环境陶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科技内涵及其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态科技是相对于传统科技而言的,传统科技往往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因此,近年来,科技人员致力于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吸收生态性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科技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科技指的是以生态保护为理念,运用生态学原则的科学技术,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污染较小,消耗能源较少。生态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保护自然,既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在生态科技的原则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既满足于当前需求,更着眼于长远未来需求。环境陶艺作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在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开发建设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在其设计创作的各个阶段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引入尽可能先进的现有生态科技,成为生态友好型艺术产业。环境陶艺建设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真正的城市环境美化应是城市中的经济、文化、自然、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因此,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环境陶艺最重要的设计创作原则之一,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创作就必须采取生态科技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好周围自然环境,平衡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陶艺的特征决定了环境陶艺应当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环境陶艺采取的是经高温烧制的陶瓷材质,已经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异质化物体,不少作品体形巨大,许多依附于自然地形之上,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已经被打破,还有的环境陶艺作品采用了各种含有较多重金属的材料,对土壤、水体都可能形成影响与危害,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运用生态科技手段对自然进行修复和整治,研制新型无害陶瓷材料,恢复和建立自然生态平衡关系。生态性设计已经成为当代环境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环境陶艺也必须紧跟时代,建立起环境陶艺的生态性设计体系,而要实现生态性设计,就必须引入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仅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呈现出新奇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生态意味的艺术氛围。

二、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途径与原则

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面对着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的具有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生态环境则已经被破坏,同时,还面对着状况不同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科技要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必须在设计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因地制宜,使生态科技渗透于设计创作的全过程当中。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规划阶段,其二是设计阶段,其三是创作阶段,最后是维护阶段。在环境陶艺的规划阶段,需要对环境陶艺设置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了解其植被、土壤、水源以及地形、气候等状况,从而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制定可行的开发方案;在设计阶段,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建设,从而为环境陶艺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然后再综合运用各种陶瓷及非陶瓷材料设计出具体的环境陶艺作品图纸;在创作阶段,创作者首先需要将场地中有害物质和垃圾处理掉,确保环境安全,然后再结合生态科技手段,尽可能地将作品需要传达的理念融合生态理念完整呈现;在维护阶段,环境陶艺在完成之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后期维护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生态科技进行长期的管理与维护。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生态保护的原则。环境陶艺大多设置于城市中的各类场所,其自然环境往往已经被破坏,而环境陶艺的设置则可能造成二次破坏,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旨在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应用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环境陶艺可以设置在城市中的各种不同的场所,包括公园、广场以及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办公区等,其自然生态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绝不可以一概而论,必须从实地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科技。第三是独特性原则。环境陶艺作品在设计创作中大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面貌,而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与环境陶艺作品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艺术景观。因而,相应地,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也应以营造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原则。最后是生态与文化艺术兼顾的原则。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不仅应当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特点,而不能单纯地以体现生态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的协调发展,而不应厚此薄彼,在强调生态的同时忽略了对作品文化艺术性的关注。

三、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从土壤、植被及水体的整治恢复入手。土壤是自然生态的载体,也是环境陶艺设置的基础条件之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应当应用生态科技对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土壤环境。最科学的治理土壤的方式是生物化方式,主要是植被方式,一方面能发挥植被的造景功能,为环境陶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背景氛围;另一方面则能够吸收和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可以多种植一些超积累植物,如向日葵、紫花苜蓿等,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水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景观因素,环境陶艺可以因适当的水体分布而显得更有灵气。水体可分为静止水体和流动水体两部分,针对环境陶艺所处环境中原有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溪流等,应对其进行检测,如有污染应采取有效的生态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如种植水草、营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方法,还可以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现水体的循环使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整治和修复土壤与水体之后,为环境陶艺的制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环境陶艺本身也应当是以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的,从而避免其对土壤与水体等形成污染。传统陶瓷材料中包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存在,铅、汞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较大,而近年来随着陶瓷生态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毒无害的陶瓷新材料越来越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有害陶瓷材料。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生态环保型的新材料,以使作品对自然环境不造成破坏。另外,有不少设计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陶瓷企业废弃或残破的日用陶瓷或艺术陶瓷来制作环境陶艺作品,如有的设计创作者利用各种破碎的瓷片粘结成环境陶艺作品,既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目的。除注重材料的环保性以外,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还应当关注陶瓷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环境陶艺作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应当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融洽地结合为一体,避免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更是巧妙地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种植植被,如在陶艺墙体上种植藤蔓植物,从而使作品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并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历史沧桑感。在环境陶艺景观的后期维护中,也应注重于生态科技的运用,其中,环境陶艺景观的照明会消耗大量能源,应当倡导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从而营造出既生态又美观的夜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设置风车、水车等进行发电照明,既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够与环境陶艺景观相结合,构成更为丰富独特的景观。

四、结语

生态科技在我国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认知上的不足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生态科技的发展水平,环境陶艺的制作建设应当在进行客观细致地评估以后进行,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应当将环境陶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规划当中。而在未来,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将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与空间,相信随着生态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环境陶艺将更加注重生态,更加人性化,生态科学与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新景观。

参考文献:

[1]陈艳云.论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0.

[2]曹阳.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D].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

[3]涂彦珣,余雅洁,何炳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下环境陶艺功能性研究[J].中国陶瓷, 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