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1
关键词:酒类文化 ;酒类包装 ;市场误区 ;设计体现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F7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159-03
1.酒文化在酒类包装设计中的因素分析
对于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中国传统酒器,即物质性酒文化的研究;二是对酒与文化艺术,即精神性酒文化的研究。
(1)酒本身是属于精神领域的一种物质产品。一般来说能够带来精神享受的产品,它的价值总是体现在它所能带给人精神愉悦的程度上。所以它的附加价值总是远远超出它的成本价值,而在资本的运营中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也正是它的附加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总是在“酒的文化”上做文章的理由所在。
(2)酒的包装作为品牌效应的外在体现形式,通过视觉的形象语言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它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最直接的手段,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认知产品,从而引发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所以包装设计要与市场接轨,要与产品接轨,与消费者接轨,其包装风格思路应该最直接地满足其产品定位,满足其目标消费者需求,符合其品牌理念。
由此可见酒的包装已经脱离了实用价值范畴,成为酒文化的一部分,是酒的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好的包装,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传递出酒的品牌信息。因此,可以这样说:酒包装,具有文化和市场的双重意义。
由于组成“酒文化”含义因素内容上的差别,不同品牌厂商的“酒文化”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酒文化”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促使酒类产品必须从外观来进行区分;虽然“酒文化” 概念包含了从生产到销售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内容,但最终“酒文化”的体现却是以产品包装设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形式得以实施,并以外观造型、色彩、图片、制作材料等形式具体展现,因此这也是酒包装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2.酒文化在现行酒类包装设计中较为突出的几个误区
(1)一味地追求包装的高档化,忽略了目标市场的需求:眼下酒企一味地追求包装的高档化,甚至把高档包装的概念变成了高档材料的简单堆积。忽略了产品品质和包装的匹配关系。
(2)过分强调自身的视觉冲击力,忽略了与同类产品发生同时对比时的视觉冲击力(如:现在一些白酒包装,都喜欢用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色,这些色就其自身的属性和搭配效果来看视觉冲击力确实很强,但是在销售过程中同时上架后会发生产品间的同时对比,这时原本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争相冲击视网膜,反而引起视觉的混乱,影响了视觉传达效果)。
(3)错误地将酒文化的普遍性概念,作为自身的特色强加于具体的包装之中。产生出空洞、缺乏底蕴的缺陷。 (如:金麦积酒,从瓶体造型与瓶内注入的塑形来看,形成了非常完美的搭配,但是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特色“麦积山”做塑型,而采用了“一帆风顺”的普遍理念,反而弱化了自身特点。)
(4)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只强调单体包装的面面俱到,这种盲目的自大元素对品牌的长远建设将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5)所谓“有效利用每一处空间传递更多的信息”所造成的包装中的堆砌感。
(6)滥用设计中的移情作用,捏造一段历史,编造一个故事,并简单体现在包装上,使整个包装体系显得矫揉造作。
(7)盲目地采用独特性材料用于追求个性化特征,而忽略了产品的整合性因素。
(8)有一些商家甚至认为酒的品牌反正是“一年喝倒一个”,所以包装随便就可以做,不用付出太多代价。
(9)过于强调图形的民族性,产生国际交流中的沟通障碍。(如:有些图形是我们自己非常熟悉的,但外国人并不认识, 不具备国际共识性;还有一部分图形已具备国际认知性,但表现形式需要改进,以符合国际化的审美需求) 这些都是使酒类包装市场显得杂乱无章的原因所在。因此要真正体现出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个性的酒文化,走出现行酒类包装的误区,就必须全面了解酒类包装设计中的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对酒文化的体现方式。
3.酒类包装设计中的酒文化体现
3.1 酒文化的设计定位
(1)市场需求定位:包装作为商品的一部分必须在符合市场的条件下分清设计的主次。
(2)产品价格定位:产品的价格决定产品的档次,包装设计要与产品的档次相匹配。
(3)目标消费者定位:包装设计的前期要对其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个性特点。
(4)品牌内涵定位:品牌是产品多年文化的积累,包装设计应该与其理念、内涵相一致,与品牌延伸方向相匹配。
(5)产品包装连续性与延续性原则:任何产品的包装都具备其统一性与延续性,这不但是一个形象问题,也是一个传播问题,所以包装设计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消费者看到包装就能联想到其品牌,在包装上体现其系列产品的特性和共性。
3.2 酒文化的设计切入点
(1)以酒自身的品质作为设计突破点;
(2)以涵盖企业自身的文化理念作为设计突破点;
(3)以与酒有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设计突破点;
(4)以形容酒的精神享受所带来的利益作为设计突破点。
(目前较成功的高档白酒都在传播中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的诉求重点(即品牌核心价值),如:茅台――独特的地理位置、酿造工艺流程与原料;五粮液――独有的原料和水质;酒鬼酒――独特的酒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小糊涂仙――别具一格的传统处世哲学。)
3.3 酒文化的设计表达
(1)容器设计表达(酒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具的造型样式丰富、独特是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较好素材,一个造型独特的容器能突出产品品质和品牌文化含量的心理冲击力。在容器设计的过程中,“酒文化”中饮酒时的感官感受能强化消费者在拿放产品时的触觉感受,和把玩、欣赏的感觉。(如:“酒鬼”酒的布袋造型设计,“天书”酒的书造型等。)
(2)商标、商品名文字设计和运用:商标和文字是传递产品信息的有效符号之一;在设计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系列产品和衍生品牌,文字和商标的统一标识化作用能使产品的文化传承和品牌文化优势得以继承。
(3)图形、纹饰的设计和运用:图形和纹饰的历史远比文字要早,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图形、纹饰的信息传达具有直观性、有效性、生动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凭借图形在视觉上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反应,进而引导购买行为。包装中的图形,往往构成了包装整体形象的使用部分,使商品突出了个性和审美品位,并加强了促销功能。加上“酒文化”中与饮酒相关的文化典故,使得包装图形再选用时相对集中的表达富贵、豪气、雅致、吉祥、喜庆等寓意的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图形、纹样上来。(如:“宋河粮液”酒包装中的“清明上河图”;“林家铺子”酒包装中的白描;“百年清宫”酒包装上的“江牙海水”纹等。)
(4)色彩: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领域中最具视觉冲击力,是包装中的重要元素,是体现品牌、品种形象的重要手段。色彩的使用除能表现产品的档次定位还直接受到“酒文化”中对季节、消费目的和相应视觉审美习惯的影响。使得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相对集中在传统喜爱的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色彩中来,主要有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色。(如:“金六福”“浏阳河”酒包装中的红色使用;“黄鹤楼”“水井坊”酒中的黄色使用;“汾酒”“剑南春”酒中的仿青花瓷器效果等。)
(5)包装外形:包装外形在包装设计的功能走入美化商品和传达信息之后,成为反映产品个性特征的重要信息源,产品的特色化和个性差异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特别是在造型的象征、寓意和整体文化品位的体现上造成直接影响。(如“三千年”酒包装的“阙”造型;“龙晶玉液”酒的“玉玺”包装造型等。)
(6)包装材料:酒瓶设计的材料使用现在市场上分为三大类,一是陶瓷瓶类,一是玻璃瓶类,一是塑料瓶类(目前还有人提出采用“竹类”作瓶体),就材质特色而言陶瓷厚实、古朴会产生格调高雅、朴素、敦厚粗犷、笨拙感;玻璃透明、晶莹会产生华丽、豪华、玲珑、高贵典雅之感;塑料轻便、简单易产生现代、快洁、大众化之感。盛酒容器材料的选用要考虑到不同酒体的色泽和文化传承关系(如:陶质容器能衬托酒体的醇厚,玻璃容器能衬托出酒体的纯净)。
外包装材料的选用要考虑到品牌、品种的消费定位、产品的消费季节和消费地域的文化特性(如:不同纸质材料适合表现产品的档次和价格定位,金银光泽材料适合喜庆、节日消费,木、稻草、竹等材料适合表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的环保品质)。
“酒文化”不仅仅是酒类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指导思想,它渗透到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酒类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一部分,它指导包装设计视觉中的视觉元素的设计实施,视觉元素反过来体现“酒文化”,丰富“酒文化”的文化内涵。
5.未来酒类产品包装设计中“酒文化”应用的前景
(1)“民族性”即“世界性”,会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而更加强调它的文化传播使命,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特色之间的结合将使得中国的酒包装设计更加具有民族性和个性化特色,随着酒类产品市场的整合,市场将会淘汰那些包装设计无个性和抄袭包装的品牌,市场竞争的次序化和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将迫使企业在将“酒文化”作为包装设计中的关键元素运用。
(2)酒包装作为批量化工业产品,有着产品的基本属性,离不开功能、结构、材料和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在最终成品上都会打上这些影响的烙印。但因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在陶冶餐饮气氛等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所以,在酒包装当中附加了更多人文的因素。因此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和分析饮酒的主人以及喝酒的场所与气氛的需要。只有在基本的使用功能和附加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才能算得上是一件精彩的酒包装产品。
(3)由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的需求,设计中必然要求寻求国际共通的表述语言,对商品信息的认知和达成共识,这就使民族图形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如:获得第30 届“莫比”奖的“水井坊”酒包装设计,是典型民族化风格的设计案例。设计中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的创意,纸木结构的传统包装材质,内烧花工艺将六幅古帛画烧制于瓶底的井台六面,展现了“水井坊”历史文化与现代工艺、传统审美与时尚理念的完美结合。)
(4)材料的环保性需求使得创新加速;酒包装的突破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装材料的创新和升级。利于环保的包装材料将被广泛的开发利用,并且有意识地降低材料成本。
(5)力求简约冲刺视觉;著名品牌大师马克.戈贝(世界十大品牌形象创意公司――“D/G国际”总裁、首席执行官兼执行创意指导)在他的最新中文著作《情感品牌》 一书中提到:包装就是一部半秒钟的商业广告,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引起您的注意,或者建立您对于一种产品的亲密感情,好的包装就是一个无声的“促销员”,即使消费者与产品接触的半秒钟里,就会吸引住消费者,达到促销的目的,因此在群雄纷争的市场中为了便于形象传播,势必要求采用简约的包装设计,以达到冲刺消费者视觉的效果。
(6)挖掘趣味性观赏点。酒包装的观赏亮点,可以让产品在平淡中生色,平凡中增加了它的趣味性,所谓“画龙点睛”趣味性地观赏点必须符合产品的内涵,才会为整个包装增添色彩,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趣味性的传达出产品传统而现代的品牌思想,稳重、华贵、经典的品牌诉求,作为观赏亮点使整个包装跃然生辉。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2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3
一、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
中古代文化包含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为此,乞求“福禄祯祥”的生活理想,就是向往富裕美满、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幸福平安的美好生活。这折射出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各种祭奠礼仪、亲友送别、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酒的衬托,民俗节日如成年礼、婚礼、春节、中秋节等都要以酒设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通过喝酒联络感情,增进情谊,创造和谐的气氛。总之,酒宴成了公共交际的一种手段。酒文化与祭祀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涉酒字词也彰显了这一特质。比如因为古代人对“福”的追求,所以这个汉字中的右半部分是由酒坛子的形状构成的,这也体现了酒的功用就是祈福;而酒与祭祀的关系则更密切,中国古代是个“以礼治天下”的“礼治社会”。尊崇的是礼仪、等级、尊卑、长幼之序、天地至尊、祖先至长。即便是祭品都要用经过蒸馏的最好的清酒祭祀以便求得鬼神的庇佑。古代这种祈福、寻求庇佑的思想使得酒由礼序、礼仪发展成礼俗,即使在现代清明节扫墓时要举行祭祀,必须酹酒致奠。在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时,民间有“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之说,中国古代思想因其重视和谐的原因,所以很重视情意,正所谓“遵礼、守义、有序、有义之人自然重情”,酒与情可谓情天酒海,有情就有酒,有酒就有情,酒与礼教表达的情意更密切。比如古人的得意之事有晚年生贵子,他乡遇故知。其中洞房花烛夜,要喝交杯酒、合卺酒;金榜题名时要喝谢师酒、谢亲酒,同年好友也要喝上一杯庆同酒,以乐同喜同荣之情。人生失意时也离不开酒,如:摆酒压惊,设酒赔罪,酹酒致奠,泼酒冲侮,等等。可见,酒已经是表达礼仪、表达愿望不可替代的事物。可以说无论是得意或失意、兴奋或沉沦、兴国或亡国、写诗或书画、祭祀与盼望,这些事情都需有酒的参与,因此涉酒字词也体现了酒文化与其他礼制文化的交集。带有酒文化意识的词汇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盼望和谐的心境而相得益彰,它们相互促进,使得酒文化得以逐渐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
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1. 酒与哲学
精神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在人类改造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模式、审美趣味、、民族习性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艺术。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潜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是其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崇天、敬天、畏天”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世人,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就有了“天意”“天尊”“天伦”等词汇的出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包含了“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的含义,也就是“天人相通”,而作为普通的人类,要想达到与天相通的目的,则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媒介,恰好“酒”出现了,因为饮酒后人的心智与平时的状态不同,可以激发人的灵感等内容。对中国酒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酒文化的实质是指中国历史中以酒为核心,围绕酿酒、饮酒、论酒及酒礼、酒政、酒歌、酒俗、酒风及酒德等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现象。也就是说,“酒”满足了作为通神工具的需要,也间接满足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需求,因而被更多的人痴迷。涉酒词汇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醉可神全”“壶中日月”“壶中乾坤”“一壶之外”等都是典型的哲学观念的体现,涉酒词汇也体现着哲学观念,酒文化与哲学文化交集使得涉酒字词更有推敲和使用的价值。
2. 酒与文学
酒在文人雅士之间盛行“酒谈、酒诗”之风,“竹林七贤”“酒中八仙”,陶渊明、李白、杜甫、张旭等人都与酒有着趣闻雅事,留下了著名诗篇,有人统计在李白、杜甫的诗集中,言及酒的诗,李白占17%,杜甫占21%。在中国的诗词史中,以酒抒怀、以酒咏物、以酒解忧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总之,酒对于文人来说,可以启迪文思和灵感,所以有“斗酒诗百篇”“酒肠无酒诗不流”的说法,酒仙式的微醺和酒神式的狂醉都引起了痴迷,酒文化因与文学或书画作品的完美协作而流传至今,两者相得益彰。诗人是人间赤子,诗是天籁之声。“赤子”和“天籁”的沟通、拥抱,酒便是心中的桥。在不同的心境、物境中,酒和诗一拍即合,均能产生火花和灵韵。酒来自人的初始,诗亦来自人的初始,人喝着酒,吟着诗从历史的深处走向了未来。“一醉累月轻王侯”是用酒气来弘扬志气,在“醉”中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借助“醉”来追求、来对抗。李白是诗仙、酒仙。可是“仙”要借助酒,“酒中仙”三字一语破的――酒中才能为仙。陆游生于半壁江山难保的南宋时期,外则强敌压境,内则奸佞当朝。陆游自号放翁,其“放”也得之于酒,只有酒中才能“诗墨淋漓”,酒中的豪情,焕发出金戈铁马的壮志。酒中的豪情,酒中的壮志,吟出来、唱出来、喊出来,终是诗。酒不负诗,诗不负酒,人更不负诗,不负酒。酒和诗的拥抱,不禁顿生豪情、亲情,“酒本多情”,相思酒、定情酒、合欢酒、送别酒、洗尘酒……情意绵绵,诗意亦绵绵。酒中情,酒多情,诗缘情而生,缘情而发。酒性炽,酒诗相合后,自有万般情。汉字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而且是一种根深叶茂的艺术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不但“同源”而且“同缘”――均和酒有缘。书法有草书,笔走龙蛇是狂草,狂者非笔狂,心逞、心驰也。绘画有写意,意突发,念突生,泼墨即成心中的画境。书法中有“恭笔小楷”,绘画中有“尺规小品”。狂草与恭笔小楷,泼墨与尺规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饮与小酌也。书圣王羲之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兰亭集序》,后来多次再写却难现“兰亭”神韵。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挥毫,实难一气呵成旷世极品,三境难再现,可见极品本自天成,这都是酒的功劳。酒中意、酒中情、酒中画、酒中字,朦胧之中的境,就进入了意境。“诗歌”一词则表明诗者,歌也。酒中的诗也就是酒中的歌,酒中放歌一曲,心知、人知、世知。“酒”这一事物经过文学家画龙点睛的比喻,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甚至作为警戒,更能使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中的酒文化更显示出了一些雅致之美,从中我们更能够理解从文学作品中渗透的酒文化。反过来说,酒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人在清醒时不能达到的巅峰境界。
3. 酒与交际
酒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它能起到与人沟通的作用,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酒有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功效,可以说酒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交谊桥”,酒宴、酒席和送名酒这些手段都成了重要的交际手段,并且从古至今仍被推崇和采用。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答问,一个个具体的词汇都有着具体、实在的表意对象,因此,词汇往往代表着一个个具体的文化要素,人们可以从具体词的演变与消失上追寻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我们能从文化背景中窥探出词汇使用如此生生不息频繁的原因。酒文化词汇现在使用频繁的原因和现代中国人注重人际交往意识是分不开的,并且开辟了人际关系学,这使得现代人看到了人际关系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稳定。涉酒词汇使用和文化的走势是一致的,例如:酒令这个主观旧词汇已经不常使用,而是采用了其他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词汇。二者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涉酒词汇的使用,但是正因为主观旧词汇的问题因新观念的影响而变得带有了“旧”的色彩,一旦新观念发生了变化,旧词汇就会发生改变,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酒保、酒力、酒闷子等词汇已经不被经常使用。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酒文化词汇的活跃和现今的人际关系活跃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到了语言形成与发展的方面”。总而言之,涉酒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广。这种影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层面,正是因为汉字表意文字的特质,使其形体结构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心理。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引言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应不断探索适用于市场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培养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本着终身教育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职场上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在学习教育部16号文件,领会其精神,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所做的尝试进行探讨。
高职旅游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造就所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专业重点专业课程之一。因此,《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质量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旅游人才的质量。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的中国旅游文化课主要是介绍各地山水、各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化遗迹、风俗、民俗、民间艺术等内容,仅停留在介绍层面上,很少从深层次产生的原因、原理上上去探究,没有深挖其内涵,这样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以及影响学生发挥其潜质与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学理念不明确。《中国旅游文化》课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了历史、建筑、文学、宗教、艺术等,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以及创造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明确这一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去《中国旅游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其科学依据。但是针对不同专业又要有区别得对待,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导游与旅行社方向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实践能力中,中国旅游文化对其专业理论指导的作用非常明显和必要。因此,笔者在针对导游与旅行社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定位为专业技能课。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总体思路与实践途径
(一)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学时数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课程定位,将《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专业技能课,从整体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学习学时数,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换能力。以前《中国旅游文化》总学时数为54,其中实训学时数为18,现调整实训实时数为27。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实训项目(如图所示),实训项目明确,针对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准确,针对各章主要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
实训项目
实训基本内容
本实训涉及以下具体的知识点
实训要求
实训项目一:黄鹤楼(建筑文化专题1)
1、整理黄鹤棂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1、黄鹤楼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黄鹤楼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黄鹤楼建筑特征;
4、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
5、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二: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文化专题2)
1、整理课前查找备用的有关资料;
2、结合所学中国建筑文化知识,分析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分析总结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1、中国民居的主要建筑类型;
2、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三:苏州古典园林例证分析---拙政园(园林文化专题)
1、介绍中国园林的分类法;
2、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巧;
3、分析了解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分类;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3、私家园林、江南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探析。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四:茶文化专题
(茶艺实证)
1、对课前查找备用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能运用所学茶文化基本知识;
2、熟悉茶的主要分类,中国主要名茶的特点;
3、介绍一种名茶的茶艺;
4、分析总结茶文化之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茶的主要分类;
2、中国名茶的特点(茶品)举例;
3、一种茶艺具体演示程序;
4、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学习、了解一种茶艺
2、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五:中国酒文化专题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中国名酒品鉴举例。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酒趣、酒器、酒德、酒礼、酒楼、酒旗、酒联、酒令、酒诗);
4、中国名酒鉴赏知识
1、分析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个人独立完成实训报告。(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六:民俗文化专题
1、端午节习俗由来简要介绍;
2、举例分析民间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
3、寻找主要端午活动,举例分析主要活动内容;
4、演示并介绍:整理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图片、音乐所制作的小组或个人课件。
1、民俗文化的概念及主要分类;
2、端午习俗由来与主要民俗表现;
3、分析了解主要端午活动内容重点:旅游地端午民俗文化特点)。
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七:旅游文学艺术专题
利用课件介绍你熟悉的(例如你家乡的)旅游文学艺术:
1、历代描写你家乡(或其某一景观)的诗词、游记文、旅游散文、传说轶闻、名胜楹联等;
2、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书画、雕塑、戏曲等
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八:中国宗教建筑赏析——武当山(宗教文化专题)
1、整理武当山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武当山建筑特征、宗教文化内涵
1、武当山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武当山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武当山建筑特征;
4、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5
在当今的白酒市场中,无论是高档品牌,还是中、低档品牌,对白酒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最大的品牌因素均不在产品方面,而是在品牌文化所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性需要方面。目前,在定位于中低档市场的众多白酒品牌中,品牌的精神文化内涵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大都只能依靠白酒企业历史、名气、包装、质量、价格等非常被动的、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于是造成大部分中低档白酒品牌内涵的不完整,各品牌间的对比优势微弱,这可能就是白酒业品牌集中度始终是如此之低的关键原因。
不少白酒经营者也许认为,品牌高中低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白酒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上面,这是非常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品牌文化的差异才是核心所在,因为人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今酒类市场,品牌所能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文化差异才是成功的关键。不同的消费层次对精神满足需要的类型和迫切程度是有差异的,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酒文化是难以满足许多消费者的精神需要的。
茶和酒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共通性的,近几年茶饮料市场的成功对白酒行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茶饮料当初如果象现在的白酒行业一样死死抱着传统茶文化不放的话,绝对是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市场规模的。可以说茶饮料市场开发的成功最主要原因在于抛弃了传统的茶文化,重新赋予了她新的现代时尚文化。
对各种层次消费群精神需求的差异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白酒行业冲破传统文化的约束,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制定新的品牌战略,赋予品牌新的内涵就有了正确的策略导向。改变白酒行业品牌分散的现状,使市场朝少数白酒大品牌高度集中发展就有了希望。
一、我们应该对白酒的消费过程、情景、消费者主要类型等与精神需求的关联性进行推理,找出相关的精神性需求,并依据不同的消费者类型按照关联性的强弱进行排序。关联性越强的需求对购买的决策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对目前白酒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品牌进行分析,衡量其品牌精神性形象的类型、比重、适合的消费者类型,以及目前的市场影响力等。
三、根据以上两个阶段结果,衡量企业的资源和实力条件,选择最有利的细分消费群作为目标顾客。
酒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6
摘 要:醉驾入刑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犯罪圈,通过对立法者立法思维和民意的影响,推动醉驾入刑,完善我国非传统社会安全法治体系。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国对酒驾行为的刑罚较其他国家轻,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对酒驾进行规制的刑罚体系稍显混乱、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文化;醉驾入刑;公共安全
醉驾入刑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法治的一大进步,对维护社会公共交通安全意义重大。其实质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和文化失调的一种反应。文化是阐释刑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醉驾入刑问题不仅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加以说明,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对醉驾入刑问题进行研究。
一、醉酒驾车的文化背景分析
(一)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渭城曲》,寄予了诗人对即将出远门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后人往往能从诗歌中营造的清新自然、旷远豁达的意境中感受到古人的豪放气概,而其中表达情感的工具就是酒。
酒文化作为广义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不是一种个体精神心理现象,而是一种集体精神模式。文化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观念性普遍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沉积下来并通过遗传、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等途径而延续和存在的。在纵向上,文化能把现在的人及其活动同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及其活动沟通起来使之形成连续性;在横向上,能把同一社会的人与人连接起来,使之相互认同形成统一性。饮酒是中国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从夏商时期至今,酒在中国延续了五千多年,酒文化也逐渐形成、积淀、延续至今,将古代的饮酒活动与现代的饮酒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酒在古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都是须臾难离的,中国人对酒的认同感不言而喻。中国人表达情感、喜事、白事、身体困乏等处处离不开酒。饮酒自古以来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酒是礼仪的象征、酒是情谊的象征、酒是情感的宣泄。劝酒也是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极富文化内涵。如果主人不劝酒则显得招待不周,诚意不够,酒桌气氛不够活跃。请人喝酒,不劝人多喝几杯,就是失礼,会让人误认为小气。而自己被劝喝酒,如果不喝,就是不给人面子,不够义气。
正是由于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劝酒之风的盛行,中国社会中的饮酒甚至一醉方休、不醉不归的风气才会如此泛滥。饮酒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添节日的氛围,适当饮酒还有益身体健康。但是,饮酒过度则会危害身体健康,情绪失控容易引起人身冲突。在古代和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前的中国,饮酒不会危害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共安全。中国酒文化不仅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甚至还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契合中国传统社会风俗习惯。所以,中国传统酒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现代,没有被明令禁止或规制。
(二)中国酒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
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酒文化和社会公共秩序没有直接的冲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社会交通发生重大改变,汽车被发明出来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因醉驾入刑是在2011年,因此我们研究背景仅限于2011年之前中国的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逐步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的保有量逐年提高。到刑法修正案八通过之前的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7802万辆,仅次于美国,超过日本的75361876万辆,成为世界第二的汽车大国。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里程已达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9亿量;拥有驾驶证人数接近2.05亿,其中汽车驾驶证人1.44亿。大踏步迈入汽车生活时代的中国,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驾驶员。随之发生的是违法驾驶行为及其所致交通事故的频发,其中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远远高于其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5075起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案件,造成2363人死亡;2008年发生7518起,死亡3060人;2009年1月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性、高发态势,危害更加严重,一次致多人死亡的案件屡有发生。
汽车的广泛使用和饮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发生在同一时代就造就了醉酒驾驶。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汽车是由西方人制造的以钢铁为载体,以追求速度为宗旨的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西方文明与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以水为载体,以追求悠闲为宗旨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相碰撞,结合产生了醉酒驾驶这一怪胎。中国酒文化在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国土壤,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之下极具生命力,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许我们不会去审视传统酒文化。但是两种文化冲突在中国当代切实发生了,造成了严重恶果,就使得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现实问题。中国人一头撞进“酒文化”的怀抱,无酒不成席、不醉不成欢的饮酒传统,把酒驾变成新的社会顽疾。
二、中国文化对醉驾入刑的影响
法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筑中国文化。如梁治平先生所说:文化是整体,法是部分,法是文化的命题中应有之义,法与文化不可分割,西方的法制是被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来看待的,法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国刑事立法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特定时期的文化要素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犯罪圈
社会总体文化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刑法也不例外,一国的刑法总是处于一国的社会总体文化覆盖下,这就使得人们对刑法的认识和运用带上了民族文化的特色。社会总体文化作为人们的总体精神指向,贯穿于人们的所有活动之中,人们在刑法问题上的精神指向是社会总体精神指向在刑法领域的具体化和特殊表现。
中西方在犯罪的认识上所受到的来自宗教和封建伦理的影响是不同。西方的犯罪概念深受宗教的浸润,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对犯罪概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中国文化缺乏宗教,一般认为宗教对“犯罪圈”界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伦理法为特征,犯罪包含许多伦理内涵,犯罪首先被视为对传统道德的严重背叛,是一种应当在道德上予以严厉谴责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饮酒行为没有被划入犯罪圈,但是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导致了我国将醉酒行为与驾车行为相结合的醉酒驾车行为划入犯罪圈。
传统酒文化与现代汽车文明的碰撞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影响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带来了我国犯罪圈的变动。饮酒虽然容易引起危害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行为,但是,酒文化在我国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我国传统酒文化和现实状况制约,将饮酒行为本身入罪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不可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行为入刑,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通过扩大犯罪圈,用刑法规制醉驾行为,表明中国传统酒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已经不可调和,行政法律法规已无法有效控制,只有通过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才有可能解决中国目前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醉驾入刑的方式
醉驾入刑的直接原因是醉酒驾驶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影响我国的道路交通公共安全,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将其规定为犯罪。虽然中国文化对醉驾入刑的影响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但是这种间接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立法者的立法思维影响醉驾入刑。对法律的直接制定者必然是立法机关,虽然各国的立法机关不同,但是,都是由若干人通过特定的方式,提出议案,制定并审议、通过立法草案。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沉积下来并通过遗传、社会规定、社会制度等途径而延续和存在共同的思维模式,虽然人往往不能自觉,但是这种共同的思维模式时刻都对人起作用。当醉驾行为对公共交通安全产生巨大威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时,立法相关者们便会将这类行为的立法规制工作纳入议题。
其次,中国文化通过民意影响醉驾入刑。在判断是否应将醉驾行为犯罪化,用刑事制裁处罚时,要通过衡量醉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在判断某一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时,将民意纳入参考范围是符合罪刑法定精神的。因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之一是法律主义,而法律主义是以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为基础的”,“从刑法民主的角度而言,何种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由国民选出的代表决定”,既然立法者是“国民”的代表,当然要受到后者意愿即民意的影响。而普通大众的意愿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模式。因此,醉驾是否入刑在立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倾听民众的声音,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法律才会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此外,在中国酒文化影响下的饮酒行为,是醉酒驾驶的前提,因饮酒行为属原因自由行为,醉酒驾驶的过错仍应由醉酒驾驶者承担,这也是要对醉驾者实行刑法制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文化对醉酒驾驶行为刑罚的影响
(一)国外对醉驾行为的法律规制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将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判处轻重不同的刑罚。如在美国,酒后驾车即上铐逮捕,并列入个人档案记录;如属首次醉酒驾车,除了罚款还可判处坐牢6个月;倘若酒后驾车被吊销执照后,仍继续驾车,则将罚款500美元或坐牢一年。日本刑法对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最高判刑20年;纵使无伤亡事故发生,最高亦可处拘役3年。澳大利亚则规定,对醉酒驾驶员,如系初犯,罚款10美元;如系重犯,要处10年有期徒刑;除判刑外,还要把驾驶员登报示众。马来西亚规定,一旦发现酒后驾车者,立即予以拘留,并将他的妻子也一同拘留,关在一起,令妻子彻夜教育丈夫。在土耳其,对酒后驾车的驾驶员由警方押出城至20公里外的地方,然后强迫他步行回城。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对于醉酒驾驶都规定了较重的刑罚,均可判处有期徒刑。美国除记入个人档案、罚款外,根据初犯和再犯分别可判处6个月或一年。日本可判处3年到20年不等。澳大利亚对初犯和重犯者也区别对待,初犯仅罚款,重犯可处10年有期徒刑。马来西亚和土耳其也对酒后驾车者规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刑法。
(二)我国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规定及缺陷
中国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危险驾驶罪规定,对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我国的拘役刑期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中国的规定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处罚明显较轻且规定过于笼统。
中国的立法规定与中国的文化不无关系。首先,刑罚是犯罪行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的集中体现,立法者和社会公众意识到醉酒驾驶行为带来的严重危险通过一定程序将其写入刑法。但是中国酒文化的盛行,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增加了饮酒行为的可接受性,因此,认为该行为的主观恶性较小,仅判处拘役刑。我国传统“慎刑”的刑法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立法者的立法理念。
其次,从我国刑罚体系上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均对醉酒驾驶行为作出规定,根据主观恶性和犯罪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共同构成了对醉酒驾驶行为的犯罪规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传统的“宜粗不宜细”的刑法思想的影响。但是,罪行的衔接问题会构成司法实践操作的难题之一。因此,可以将醉酒驾驶行为的危险犯、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统一规定到危险驾驶罪之下,以增加法律的明确性,方便司法操作。
此外,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醉驾行为的发生,对于危险驾驶罪本身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如规定可以对初犯判处拘役,对再犯者判处有期徒刑等等。
(三)通过司法活动影响个案量刑
对醉酒驾车行为个案的处理,是由司法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刑法进行处罚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该罪的法条本身和刑法第13条规定,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犯罪情节的判定和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判处怎样的刑罚则受法官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如前所述,法官的思维方式也无法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的酒文化和刑法行为也可以通过法官的具体司法活动,影响个案的量刑。
四、醉驾入刑催生新的中国酒文化
人对文化具有创造性,人具有想象能力、解释能力、重建能力,不仅可以否定旧文化,也可以重筑新文化。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意,有助于促进社会公众对刑事立法的认同,在运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才能最终获得公众的信仰。通过对某种行为一系列的立法司法活动,能够在社会中引导公众理念,重筑公众对某种行为新的认识。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两年来,治理酒驾取得了明显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酒驾行为已得到明显遏制。法律实施两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87.1万起,同比下降39.3%,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12.2万起,同比下降42.7%,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行为总量大幅下降。全国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呈明显下降趋势。据统计,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全国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12.4%。其中,因醉酒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2%、21.1%和34.7%。
“醉驾入刑”能够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对公民的行为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方式。醉驾就是犯罪,“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逐渐成为所有车主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醉驾入刑不仅仅对车主们的饮酒观念产生了影响,也让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和人们生活的行为习惯逐渐改变。醉驾入刑引导公众理性饮酒,让“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理念逐步深入到中国的酒文化之中,在新时代赋予中国酒文化新的内涵。(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赵秉志:《“醉驾入刑”专家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 许发民:《刑法文化与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
[5] 周振杰:《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6] 赵秉志、赵远:《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