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改革试点 公共政策导向 公平

2009年初,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证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将在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五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关系数千万人切身利益的一场破冰运动,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继续深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拟从公共政策学科角度用公共政策分析系统简述试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浅谈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导向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政策问题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构建政策问题是进行政策分析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政策过程后续阶段的程序与任务。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属于政策范围,我们认为,所谓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原因;

1.1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科教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纳入改革范围,尽早提到国家发展议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我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数目庞大,据统计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庞大的人口总数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此外,在供养事业单位人员方面,随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1.3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1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0%,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关系民生的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1.4 一般认为,在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方而发挥首要作用,但现实情况通常是政府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完成使命,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为养老这一社会问题的多元化解决提供了条件,如企业介入养老资金的筹集工作,第三部门通过社会救助为特定的老人群提供公共服务,社区解决等都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创了新的方向。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唯有事前进行良好的政策规划与设计,得到一个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开展顺利,政策运行才能确保成功。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此次改革立足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大体方向和思路是: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有行政职能的要纳入公务员劳动保障体系;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与企业基本一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将有所调整,但不会产生大的落差。按照国家要求,总体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搞好平稳过渡”的原则,重点是“中人”的衔接和过渡。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内容涵盖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此政策旨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该公共政策主要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3、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是政策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务院决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推进。试点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组成试点工作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各试点地区按照《试点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各试点单位主要从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开展工作。

此外,各试点地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在开展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为规避风险,上海市有关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更加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因改革可能使事业单位员工损失的那部分养老金,计划通过增加“职业年金”缴付比例等方式加以弥补。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政策评估有利于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决定该政策应该延续、调整还是终止。此外,政策评价还有利于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得失与教训,为以后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4.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积极意义分析。

4.1.1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如上所述,目前全国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数目庞大,国家财力不堪重负,如果这样沉重的包袱继续长年累月挤压,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共财政就难以真正推进。事业单位参照企业标准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解决了财政远期压力问题。

4.1.2 适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需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一部分,并非单独针对养老金改革。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将分割化、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了社会保障制

度内部公平和统一的实现。

4.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政策消极意义分析。

4.2.1 公共政策覆盖面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低,体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城镇企业职工,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享受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即使在城镇企业职工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较低,还有不少城镇企业职工未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此次试点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到公共政策层面上,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不将其他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外的群体纳入议程。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施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本无可厚非,但一向同事业单位同进退、共荣辱的公务员,同样是国家财政负担对象的公务员阶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此番为什么没有纳入到改革范围?公共政策在增进社会全体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偏差。

4.2.2 公共政策的制定未能很好地兼顾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是根据不同的群体来划分的,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实际上未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保障。由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不同群体中的实施程度不同,其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旨在缩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差距,但公共政策改革的方向并非只能是单一地降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标准,与企业平齐,既然我们的改革以增进社会整体利益为基本原则,为什么不能提高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标准,与事业单位同步呢?

4.2.3 缺乏执行细则。我国未富先老,国家财政将不堪养老重负,非改不可,这是实情。但这项改革涉及千家万户,而广量多,应慎重行事。方案草率出台,其间有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去年年底,为刺激内需,刚出台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的政策,因政策疏漏,各地尚在弥补缺失,可时隔不久,今年新年便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一项如此重大的公共政策,应先向社会征求意见,绝不应如此草率。方案缺乏细致的分类指导和配套改革措施,简单沿用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办法有失偏颇。

5、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导向分析。养老保险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平公正应该是社会保险的第一要义。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却存在着与此相悖的地方。这就涉及到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相关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策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与公共政策选择密切关联。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确立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对于推动社会转型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主要价值取向应当是公平。

社会正义是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概念,体现在公共政策上,就是公平。公平是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基本权利,所有社会成员在人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相互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公共政策本身是对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调整过程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应充分运用政策手段为社会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公平是公共政策调节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的基本准则,公共政策过程必须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与原则,在内容上做到实质公正,即内容科学、合理;在形式上做到程序公正,即公共政策的议程建构、规划设计、执行评估等环节按照科学客观的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开展。

公共政策本质上存在个人偏好与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公共利益少数人决断的公共悖论,这在理论上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公开提出了要求。一些政策的制定过多地掺杂了部门利益并存在强势集团左右政策的倾向,因此在实践上也使公共政策民主、公开就变得十分重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要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让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合理、充分的表达。要特别重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注意采纳弱势群体的政策要求:要公开政策制定、执行、调整的有关信息,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必须保证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公共政策只有在理念上确立了公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彰显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突出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才能正确地引领和有效地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不断创新。

作为社会安全稳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它本身就是为了平衡社会收入和财富差距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制度框架内,不应存在特殊的利益群体,各个群体应该是平等的。以公平为诉求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须以公正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改革。应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在这个体系中,再论及公务员特有的福利保障。如此,才能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财经信息摘编》,2009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2

在高中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些的知识点是学生必背的,而且这些知识点是高考中政治的常考内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11.市场调节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原因: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意义)

3.市场秩序

A、市场秩序、市场作用和市场规则的关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

(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遵守市场规则;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2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

(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能区分四种行为即可)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3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4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5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③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④.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及标准?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1)原因: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⑤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1)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党和政府:①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总量。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②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提供就业的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劳动者: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③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企业:①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9、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

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二元结构 社会保险机制 劳动力流动 影响 对策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力的大为增强,社会保险已经由单纯城镇职工扩展到全民社保,其项目和保障的方面也在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保险的管理和执行提高到了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和强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实现的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杰出成就。然而,从目前来看,虽然实行全民社保,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参加的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目前这两者之间还没有一个相互转化的方式和渠道。

1.现行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简介

将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下文简称《社会保险法》)是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的专门性法律,规定我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失业保险等,以保证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及失业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取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承认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社会保险法》明确提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统一执行。

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各省根据实际情况有些补充性规定和差别,基本是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辅以大病医疗互助等;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根据各省推进情况而有所差别,现已实行的有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和两种保险制度之间的兼容问题,这对劳动力流动有一定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到流动于城乡之间劳动力的保险待遇享受问题。

2.城乡二元社会保险机制对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受到需求及分配因素的影响,数以两亿计的农村户口人员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工作,成为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通常称之为农民工。从其身份来讲,社会上认定的为农民;但是从其工作生活的区域和方式来讲,与城镇居民类同,但又缺乏相对稳定性,流动是其主要的表现特征。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险机制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尤其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带来了明显的限制和不便。

2.1 保险缴纳依据和续接不对口

一般而言,社会保险缴纳应按照社会成员参加社会工作的形式来进行,但如何界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方法呢?在倡导“同工同酬,同岗同酬”、“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按照农民工户籍身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农村社会保险,那么如果农民工想实现其入城定居并实现产业化工人身份转变将遭遇尴尬;如果给予农民工按照务工所在地城镇人员相同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如果其在城镇中务工时间较短而又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其社会保险账户将如何处理?在政策规定和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脱节或执行缺乏依据的情形。

2.2 流动中的劳动力保险待遇落实难度大

虽然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如时间、体力、心理压力所造成的成本,但是政府在引导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个人因流动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在现实中,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过程中,其社会保险待遇核实及落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农民工被迫终止合同为例,农民工非自愿终止劳动关系与城镇居民的失业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不同,城镇人员失业将意味着丧失收入来源,而农民工却可以去掉工字,直接转换成农民,在其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也有农民工被迫终止合同后滞留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情形。如何界定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在很多地方执行过程中,即使同样标准缴纳失业保险,但是在遭遇失业时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在失业待遇领取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农民工的失业待遇低于城镇居民,这是社会保险制度执行中的一个有失公平之处,但确实又受到现实状况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3.缓解城乡二元社会保险机制的思路

3.1 探索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一的可执行性

《社会保险法》对城乡现行二元社会保险制度给予承认,但是也提出在法律框架内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这是我国社会保险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受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又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剧,不断出现城郊失地农民等社会时代性问题。在充分尊重历史、现实等各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乡社会保险机制的统一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险制度带来诸多问题的根本解决之路,除此之外的其他措施都是针对特殊问题的暂时性缓解措施。

3.2 自愿原则下的可选择方式参加社会保险和差异补贴执行

在充分考虑城乡劳动力流动实际的情况下,采取自愿原则提供可选择的参加社会保险形式。仍以农民工为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农民工根据自身考虑和发展进行参加社会保险方式的选择,计划长期居住城镇的农民工可以倾向性地参加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而短期或临时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倾向于保留农村社会保险,并给予适当的差异补贴。

3.3 针对城乡区别的商业保险补充

对于城乡身份有明显差异对待的社会保险,可以辅以无身份差别的商业保险进行补充。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险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和规范,在现实执行的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解决突出矛盾,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消费信贷;中国;商业银行;问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11-01

一、消费信贷的概述

(一)消费信贷的概念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用于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用未来收入做保证需要还本付息的信贷行为和消费方式。

需指出的是,消费信贷是和生产信贷相对的,前者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个人,后者的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消费信贷和超前消费也是两个不同概念,应当区分开来。消费信贷是消费者个人以未来收入作保障的有计划性的消费贷款,这种消费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超前消费是脱离自己收入水平的不计后果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商品为特点。

(二)我国消费信贷的特征

1.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

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在2010年达到了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个人消费信贷贷款余额最大国。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支撑下,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2.品种日益丰富、结构更加完善

中国消费信贷的品种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由汽车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旅游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汽车信贷成为仅次于住房信贷的消费信贷品种;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

3.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中国各地区消费信贷发展很不平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信贷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局限在城市,潜力巨大的农村发展的很缓慢。

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程

我国消费信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起步的。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但之后十余年间一直发展缓慢。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在我国才开始蓬勃发展。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改善消费者生活质量;优化社会信用结构,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中,消费需求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拉动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对我国消费信贷的启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可以发现存在宏观环境性、制度性、社会性、法律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没有一个统一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的权威性不高,其数据来源缺乏可靠性。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一些贷款申请者往往提供高于自己实际收入的收入证明等来获取贷款,且部分贷款者会违约。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传统消费观念制约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众的心理负担,其中相当一部分都不愿意贷款消费。受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以来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多居民还不能接受消费信贷。居民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高也使得信贷消费的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理想社会经济环境,相关法律不完善

作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消费信贷业务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在这块新领域占据市场份额,各银行间竞争激烈,一些工作人员为完成下达的硬性放贷指标,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向高风险低信用客户提供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须有相应法律法规引导,以规范和约束参与方的行为。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专门法律,现有的《关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客户违约的处理办法没有明确规定。

(四)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

资产证券化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消费贷款期限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而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因此形成“短存长贷”局面,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增加。

(五)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备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管理方面的经验,仅凭贷款申请者提供的个人收入、学历等证明是不能做出合理决策的。各银行之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导致一些银行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可靠。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对客户的实际收入、信用情况准确把握。部分业务员素质不高,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放宽贷款条件,泄露客户资料。

(六)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

消费信贷的客户分散且数量大,而每个客户的情况不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应实行不同的利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现阶段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市场上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对信用较低客户实行较高贷款利率。对于分期还款的居民,收入较高时不能提前还款,减低了消费信贷的灵活性。

(七)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不发达,抵押物难以变现,担保制度约束力不高

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二级市场也不完善,导致经济效率不高。对于以住房、汽车作抵押的消费贷款申请者来说,一旦其违约,银行很难将其抵押物变现以弥补损失。还有,近年来,汽车的市场价格一度下滑,即使能将抵押的汽车顺利变现,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实,法律对于担保人的约束也是有限的,有时,为了保护贷款申请者及其担保人的利益,银行只能承受损失。

(八)手续繁杂,交易成本高

贷款申请者须向银行出具各种证明,包括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学历证明等,而不同的证明又需要由不同的单位来开具,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如时间成本和现金成本。比起支出的成本,消费者获得的消费信贷收益就明显减低了不少,对于申请较小贷款额度的客户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这也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信贷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亟待找出合理对策,以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1).

[2]梁燕俊.消费信贷缘何发展缓慢[J].经济界,2007,(29).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5

政府绩效评估是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催生下“政府再造”运动中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工具。我国各级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侧重经济目标考核评比模式逐步转向社会发展全面动态的绩效评估轨道,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完善。当前学界在研究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具体评估方法、手段较少述及,以福州市为例,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考核视角,就绩效评估中运用统计方法评价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深化该领域研究视域。

关键词:

绩效评估;统计方法;指标实践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3002

1政府绩效评估简述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在一定时期的效益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各级政府绩效评估从制度管理层面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责任分解、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考核评估、绩效结果运用、绩效整改提升六个方面。评估范围对象为本级政府的党政部门和所辖的县(市)、区,或县(市)区所辖的乡镇、街道。

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

正确评价政府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前提,指标体系在整个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中占中心地位。正如任何事物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一样,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同时充分体现对政府发展的引导作用,最终目的是直接考察政府行为,践行科学发展的真实效果及成果。最终则表现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1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考核的内容变化,突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科学的指标体系设置,要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即有利于分析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改善程度,更有利于从实践的角度为证明改善成效提供定量支持。

(1)绩效评估指标不唯经济增长,而更趋于社会全面发展。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从福州市政府绩效评估一级指标设置的内容上看,2013年作出了较大调整,具体见表1、表2。

过去缺乏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或缺少有效激励的公共服务项目在评估中有了一席之地,从而提高了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服务转变。以与民生相关的环境保护对城区考核指标为例,在统一考核指标中,2011年资源环境考核的指标仅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控制指数和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2014年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有“十二五”节能目标完成率、污染物总量减排、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综合指数4项。PM10的出现,则顺应了当下公众的期待。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正不断修正与革新,以此综合反映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观、政绩观。

(2)绩效评估指标不再重叠,而更趋于简明化、科学化。2011年该市绩效评估方案中,“民生改善”一级指标下分别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2个二级指标;在“经济发展”二级指标“财政发展”下分别设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虽然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职能,且职能有时相互重合,但其实现的目的是一致的,显然,上述庞杂的指标设置忽视了指标自身内在差异性。到2014年,绩效评估指标已向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扩展,更加注重指标设置的科学与系统,二级指标缩减9个,三级指标缩减13个,具体见表3。

缩减且优化后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则较好地体现各级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服务民生为本,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核心,以民生特性为民众评判的出发点,以民众满意为最终目标,达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目的。

2.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考核的分值变化,突出科学发展民生关切

长期以经济建设占主体分值的绩效考核风向转向了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考核,表1、表2显示,经济指标分值大幅下调,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政府绩效评估已深入各级部门核心职能,且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反映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3政府绩效评估指数应用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考核计分是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计分计算方法的合理应用影响绩效结果的科学与公正。该市绩效评估指标计分主要采用指数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类指标,并尽量向社会指标拓展。指数法将单个指标就前三年加权平均值和当年值,分别计算出速度贡献指数和增量贡献指数,二者比重设置为60:40,通过功效系数折算,进行动态、持续、稳定的评估,客观反映所辖县(区)的发展成果,从而有效杜绝各级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

3.2应用评价

发展指数,反映某县(区)自身发展情况,大于100,说明该县(区)当年的发展水平较前三年的基数有进步;贡献指数,反映某县(区)相对全市的贡献情况,大于100,说明该县(区)当年的发展对全市而言是有拉动作用的;综合指数,是前面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反映该县(区)综合发展情况的指数。

功效系数法,是建立在多目标规划原理的基础上,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根据评价对象的复杂性,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计算评分,从而反映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满足了效绩评价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县(区)的要求,减少了单一标准评价而造成的评价结果偏差。本研究中,以综合指数为范围,用最高值减去最低值,得到差值,其本身的功效得分=(a-差值)*40+60,最低分为60分(即为基础分值),最高分为100分,(a-差值)即平移的平移量。其余县(区)在60-100分内分配得分,较直观地显示本县(区)在本组考核中的位次和组内的差距,达到了客观、准确、公正评价县(区)政府绩效的目的。

当前,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为公众所关注,统计部门在各级政府绩效评估中承担了指标数据采集和计分工作,统计独立性倍显重要。科学的统计方法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将其作为研究课题,是统计部门践行科学发展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周俭司.减负-建设服务型统计的最佳切入点[J].中国统计,2013,(08).

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开元寺东西塔;服饰结;装饰结;宋代中国结

众所周知中国结起源于原始时期的打结记事,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在历史上和她相关的名称有绶、缨、络子等等。他的作用与实用、装饰、标志、制度有关。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结被大量的用在器物和服饰上,在壁画、器物上都有所体现,如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银香炉、唐代周P的《挥扇仕女图》、唐代的《宫乐图》、唐山西省太原市金o村七号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宋代的《货郎图》,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都有装饰结的影子。但是这些结的结形大部分不是很清楚,因此只知道是结,但结构如何就很难了解,少数结构清晰的就显得十分珍贵,它对我们研究结的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结在历史上只是一个琐碎的小物件,可它却延续了几千年,因为对这一物件的兴趣,我玩赏、编制了12年的时间,因为心中有结,所以对有关结的历史遗迹格外的留意,2008年我在开元寺参观,发现东西塔身雕像上雕刻有大量的装饰结,我又一次激动不已,因为这些雕刻十分写实,因此详实的记录了南宋时期装饰结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今将这些雕刻分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东西塔的建造背景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印度的Stūpa {佛塔}随着佛教传来中国。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习尚的影响下,逐渐的汉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逐渐形成真正中国化的佛教。作为佛法象征的塔,在佛教汉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衍变为一种多角、孤俊拔地、高耸凌空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建筑物。

在唐代佛教兴旺发展的背景下,泉州的佛教蔚然兴起,在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开元寺大殿东侧建九层木塔,咸通五年完成,赐名镇国塔,北宋公元1017年―1027年增至十三层。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开元寺大殿西侧建七层木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赐名仁寿塔]。

南宋半壁江山,因江南的富庶经济保持了152年的繁荣,南方的佛教也因此大为活跃,建塔之风在南方兴起。随着港口的繁荣,经济迅猛的高涨,泉州的佛教也发展到一个高峰。到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4年]唐、五代所建的两座木塔都被火灾焚毁。公元1186年开元寺僧人重建这两座木塔,公元1227年再遭火灾,不久僧人守澄在原址新建两座砖塔,公元1228年,僧人自证将西塔改为花岗岩五层石塔,至1237年竣工,费时10年,1238年东塔也被改为五层石塔,至1250年竣工费时12年。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因在开元寺东西两侧又俗称东西二塔。

二、简述塔身浮雕

在东西塔身上,装饰有160块浮雕,雕刻在宽0.6-1.2米,高1.5-2.0米的花岗岩石板上,综观这些浮雕,除了马郎妇取坐姿,其余都是立像,依据身份特征,表现不同的动态、情神、服饰、道具[辅助的动物、兵器、花卉等],姿态生动、百相分成。

东塔须弥座有辉绿岩和花岗岩图雕54方,环绕须弥座束腰部分的40幅佛教故事浮雕,每幅长1米,高0.34米,内容分别为: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阿育王皈佛故事、佛教东传和比喻经故事;东、西、南三踏阶两侧各雕有释迦摩尼成道和花卉图案。西塔须弥座有花岗岩和辉绿岩图雕56方,环须弥座束腰部分有40幅图雕,每幅长1米,高0.32米,内容为双狮争球,双龙戏珠和花卉飞禽;东南西北四踏阶侧有三角形构图的孔雀、花鸟、莲等图案,内容十分丰富,雕刻生动写实,构图灵活,富于变化,体现了南宋时期,泉州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这主要应归功于当时的画家、匠师[他们都是闽南本地人]善于观察、吸取、并应用于石雕上。仔细的欣赏这些作品,无数的细节在向我们表示,如果不是深熟于生活中的原型,单评想象是制造不出来的。可以这么说,东西塔上的人物浮雕、装饰物品,正是那个时代佛教造型艺术和世俗生活交融的突出成就,也因此,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便可以知道南宋时期泉州人们文化、服饰的种种现象。

三、分析塔身雕像上的装饰结

在东西二塔的雕像服饰上,共有101处用到结,其中73处表现有明显的装饰性,如上图所示[图为本人描绘]:塔身雕像上的结,表现华丽、细腻,线条流畅、优美。

这些“结”主要作为腰带上的装饰,也有作为头饰装饰的。主要装饰在菩萨、和金刚、力士、天王、将军的身上,而在尊者、禅师、僧、法师、罗汉、和尚、佛、居士身上则没有装饰结。因此可以推测在南宋时期结常用在女性和将军身上。

同我们今天的中国结名称可以对应的有:吉祥结、平结、系物结、云雀结、绶带结、十字结、双钱结、草浆结。其中吉祥结、平结、绶带结的使用方式最为灵活,吉祥结有单层的、多层的,耳翼变化也十分丰富,有的还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变来的。平结使用有横的、竖的两种。我们今天的绶带结只有一种,而塔身的绶带结有单耳、双耳、多耳。有的结单独装饰,有的则组合使用,还有的配有玉佩或者金佩等。之前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结是到清代才出现组合结的,现在可以推进到宋代了。

结通常直接挂在腰带上,也有的从武将腰带装饰的狮头口中吐出,如图中所示。玉佩有圆形、菱形、双菱形、方胜形、四瓣花形。从材质上看有带式,长短、宽窄有所不同,有绳式,绳头有流苏。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些结并不都是一条绳子或带子编成,有的是上下各有一条,有的是编的过程中出现加线的方法。这些对我们今天编制中国结都有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编制中国结常用绳式的,绳的表面本身比较光滑,因此,有一些结编了之后很容易散开,如单个的平结,单层的吉祥结,根本不能用,而使用带式来编结,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样就可以不用定型胶也可以是结体结实不变了,这样又可以很好的表现材质的飘逸感了。

总之,位于泉州开元寺东西塔身上的装饰结象一个宋代结的宝库一样,向我们展示真宋代结的魅力,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结的样式和使用情况,还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结并非中原所有,它也是宋代泉州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当时,应该也是泉州女性女红的一部分,如果它不是一个普遍的又受人们喜爱的物相,就不会被设计并雕刻在佛塔上了。只因自己的学疏才浅,仅能分析至此,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此塔的这一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夏生著.《中国结3》. 中国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

[2]王寒枫著.《泉州东西塔》.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

[3]白庚胜,于法鸣著.《结艺技法》.中国.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

[4]班昆著.《中国传统图案大观(二)》.中国. 人民美术出版社

[5]杨湘贤著.《泉州东西塔雕刻》.中国. 文化艺术出版社

[6]徐雯著.《花结制作技法》.中国.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7]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 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