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1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42-03

1 引言

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促使生产装备迅速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生产装备大型化后对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复杂,设备之间也需要具有更好的协调性。这就需要自动化供应商或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解决生产设备大型化和连续化后面临的所有自动化技术问题,并提供“现场仪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3个层面的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即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自动化系统集成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兼具对行业知识和自动化知识的双重理解。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宽泛的、深厚的自动化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用户的工艺、控制难点、不同类型仪表的功能和性能都十分了解,能通过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服务于最终用户[1]。

市场竞争加快了企业升级换代的步伐,设备制造商需要通过系统集成形成为用户所需的整体功能,提高设备的装备水平。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等也急切需要自动化系统集成的人才。而中原工学院缺乏相关的专业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已有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1)侧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且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讲”与“做”不连贯;2)各课程实验独立设置,验证性实践多,各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挖掘;3)综合性实践环节多停留在“图纸设计和程序设计”层面,现场工艺分析及处理、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工程实践环节较少。因此,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进入角色。

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经过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2007年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在电气类专业中开设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并组织落实培养计划,就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组的当务之急。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原工学院的定位为培养面向现场一线的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师,属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现场的电气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配置与集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安装与调试。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他们可以成为企业、电气自动化公司或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2]。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为主,并与典型工程的系统集成紧密关联,强化工程应用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行业特点及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中原工学院该专业方向的定位是从事以PLC及其网络系统为主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配置与集成、软硬件设计、安装与调试。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要适应这一学科领域内的工作,并能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除了具备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变频器及其应用、工业网络通信技术、组态监控技术、触摸屏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组需要对这些技术的内容进行整合,来设置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大学生为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将来要面向企业、面向工程,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理论教学及实践体系构建时,除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前瞻性外,更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交叉性。有必要循序渐进,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融入多种类型的工程课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资料查询、系统集成、设计、安装调试任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工程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和“做”的反复训练中积累经验,强化工程意识。提倡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养成与人交流合作、互利共赢、追求卓越的习惯。

4)学校现有师资和设备条件。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是近年来新兴的行业,中原工学院师资有一定的实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学校现有一定品牌和数量的PLC、变频器等基础设备,能满足基础实验条件,但做综合性较强的课题,设备仍有欠缺,因此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整合、改造、丰富。实践环节设计时,既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又要开发出更多覆盖知识面广、与实际工程接近、不同层次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实训课题,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训练。

综上所述,确定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组成,开设的课程有:①电气控制与PLC,作为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电气控制技术及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理论,以西门子小型机S7-200PLC及其网络系统为目标,学习其基本应用;②3门专业主干课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变频器及其应用和新型自动化软件,它们包含了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过程中必备的、联系最紧密的核心技术。其中自动化系统集成课程包含了大、中型PLC及其应用、工业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系统集成等内容;变频器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变频器的基本构成及原理,调速系统设计、选型,变频器内部参数设置等。新型自动化软件课程主要包括组态软件的应用、触摸屏的应用以及AutoCAD绘图等内容。

实践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与课程同步的基础实验,以及与其他课程相关的综合性实验;第二层是专业方向综合训练,设置了为期3周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第三层是毕业设计,进行典型工程设计,运用大学4年所学知识,对自动化系统集成,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报告撰写进行综合训练。

3 教学模式的凝练

该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课堂推向实验室,使学生面向控制设备和对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无缝连接。

理论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基础知识,每个阶段都有设计实例,详细讲解系统集成的思路、方法、步骤以及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安装调试方法。多媒体课件中广泛纳入各种电气控制元器件、PLC及变频器等设备的图片,不同层次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图,还可以演示设计的结果,课堂信息量大,感性且直观。

随后跟进实践环节,布置工程应用设计小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安装和调试,通过反复运行监控、发现问题、修改完善,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结果。教师下达任务,讲清控制要求,指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验收设计结果,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表彰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和学生。对于程度好、动作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协助教师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这样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在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难题,增强团队意识;在同学的相互帮助下共同进步,加深同学的情谊。

课下再布置一些选择性课题,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开放实验室或用仿真软件进行调试,使学生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训练时间,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各课程的后期,都设置有与其他几门课程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如打包机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就融入了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组态监控技术和检测技术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环节,将电气控制技术、PLC及其网络应用、变频器应用、组态软件、触摸屏应用、检测技术、自控原理、过程控制等课程的内容融入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完成控制系统搭建、软硬件设计的同时,在开放的实验设备上完成控制系统的安装、配线和调试,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讲解和演示正规电气设备安装、配线的过程。通过完整的工程设计、工艺施工过程,一方面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电气施工现场各阶段的工艺处理方法、调试中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故障的方法[3]。

毕业设计阶段,建议系统集成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报本方向课题,运用大学4年所学知识进行典型工程设计。用PLC及其网络对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完成控制系统搭建、组态、软硬件设计、电器元件选型、控制柜设计/安装和调试、毕业设计报告撰写等系统训练。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技能和先进手段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通过近2年系统的学习,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训练,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当具备以PLC及其网络为主体的小型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能力、处理实际工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进行自主创新的精神。

4 结语

目前,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已经连续运作了几年,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幅提升,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显著提高。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系统集成相关的工作,并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反映良好。学生选报工业自动化集成专业方向十分踊跃,中原工学院将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体系,丰富实验条件,培养年轻教师,使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进,张洪.自动化系统集成已成自动化行业新发展趋势[EB/OL].[2010-06-01]..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2

自动化所建所50多年来,共取得实用型科技成果600余项,其中获部级奖100余项,获国家级和国际性奖50余项,有40多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形成了从开展应用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到系统集成的技术实力和承接大型、复杂、高难自动化工程的综合能力。目前已完成各类自动化工程项目和新产品开发1000余项,其中大、中型项目500余项,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水利、电力、军工、冶金、航天、航空、环保、建材、煤炭、轻工、食品、交通、能源等众多行业。尤其在现代物流及自动化仓储系统、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监控管理、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机电一体化专用自动化设备设计与制造、企业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等十多个高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制造行业物流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有何特点?

荆明:在机械制造行业,物流系统较多地应用于中小批量产品规模的生产领域,此外,在定制类型的产品生产中也占有相当比例,以针对不同的加工工序对物料进行分层次存放、缓冲和管理,还需要对废弃物物料进行处理。

因此,要求物流系统也应是多种形式(如:重庆隆鼎动力机械公司ATV生产物流系统使用了重力库、高架库、悬挂积放链、流力架、旋转库、穿梭车、输送系统等不同类型的设备和系统)规模适当(中小规模的物流系统,如:车间内的局部存储、加工站台附近的缓冲存储等)、形式合理(所采用系统的形式和配置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冗余适当)。

记者:以贵所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案例为例来看,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物流主要有哪些环节与关键步骤?

荆明:以重庆隆鼎动力机械公司ATV(沙滩车)生产物流系统为例,其物流系统包括计划、采购、零部件收货、优化调度、搬运、物料存储、加工缓冲、加工制造、在制品处理、补货、检验、包装、威品发货、搬运、出厂运输等环节,其中收货、优化调度、检验和发货是关键。

通过收货环节,确认到货与采购计划的符合性,进行数据登录,以此作为人库、安排生产的基础。通过优化调度,使整个物流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存储效率最高。检验和发货是产品出厂前的最后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完整的关键环节。

记者:你认为现在的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物流处于什么状况?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荆明:随着科技进步和投入的加大,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设施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有些企业里还普遍存在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路线重复、绕远、交叉较多等)、物流效率偏低(未使用恰当的设备处理物流问题)而导致总体效率较低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物流更重视了,投入加大了,也增加了一些物流设施,但在目前通过加大人力和传统设备能勉强完成物流任务的前提下,企业物流现状仍未有很大的改观,物流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从而影响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低水平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生产加工技术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难度是很大的,必须付出超常的代价。而各企业大都意识到企业内部的物流潜力大有可为,只是苦干一时无良策或有立竿见影的改观。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人才成为了关键。较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一般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企业,有着丰厚的技术底蕴和人才资源,这正是可以充分发挥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生产厂家通过形成批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要不断为用户提供不同要求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是多种模式相融合的架构,并且要提高物流和信息化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您认为现在机械制造行业采用的物流关键技术有哪些?为什么?

荆明: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完善物流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改变传统的物流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使人机(系统)结合、地空结合、时空结合、厂房内外的结合、自动与人工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更为流畅、合理。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信息技术(提高整体物流系统的效率)、物流调度与优化技术、物流实时跟踪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等,以及机械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成为物流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

其中,物流规划设计技术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基础,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为系统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物流规划设计包括调研、需求分析、建模、布局、仿真、修改设计、选配合适的设备、形成方案等,显然,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即使采用再先进的设备,也可能使整体物流系统的效率低下,布置重叠,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记者:在提供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服务方面,北京自动化所主要有哪些特点与优势?

荆明:自动化所的业务主要是制造业自动化的应用工程,为用户定制适合其使用的物流系统,以及伴随系统应用而开发的物流产品。我们的主要特点有设计能力强(包括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设备设计等),控制和管理系统先进、可靠,制造、安装、调试周期较短;系统、产品质量好,服务全面周到(对所提供的系统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价格合理,形成了较鲜明的市场特色,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例如,我们在给某机械制造企业做的一个自动化仓库项目中,在签订合同后,按照质量体系的规范要求紧张有序地进行项目的实施和规范的现场管理。而在我们的施工现场旁边是另一家企业同时承接的类似项目,在部分设备运抵现场后工程上迟迟不见动静,严重影响了工期,给用户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需要,我们在信息系统结构和管理的功能上、在设备调度上以及环形输送车(车的形式、上下料点的衔接、安全保护设置等)的设计和方案上都做了很多改进,以满足生产使用的要求。

记者:你认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荆明:我们最突出的优势是人员结构比较合理。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了一支能出色完成物流工程的队伍,从售前(初期调研、初步方案设计、方案探讨、方案确定等)、售中(实施、协调、培训、验收等),到售后服务,我们都能以用户第一的原则认认真真地把承诺的事情做好。

我们在员工中树立了市场第~和技术服务的意识,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一直坚持做下去,并且还要做好。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3

一、现状分析

1.招生难一方面,本科院校大力扩招、“高中热”再加上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导致技工院校招生困难。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校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后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一些重复、机械的工作,这些单调的工作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也失去了家长的认同感,就业难导致招生难。2.校企合作难为了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技工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事与愿违,很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愿和学校合作,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3.教学质量提高难技工院校的教师多是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不清楚企业的生产流程,更不了解企业对电工技术人员的具体岗位要求,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严重脱节,教学质量很难达到企业标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学校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多方面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职业要求,认真分析典型工作岗位职责,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门办学,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层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及专业教师座谈会,共同修订课程内容,明确岗位能力,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就业环节,增强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直接上岗就业的毕业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从而树立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和课程对接职业的教学理念。技工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将电气自动化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增强技能培训的影响力,消除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企业用人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悄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悄梁道、营销计划等提出建议。

近年来,战略营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个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战略营销理论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本文希望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销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销渠道、营销计划等主题进行建议,希望能借此提高Z公司对海外市场战略营销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对提高Z公司全球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Z公司背景介绍

Z公司(浙江x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抢吐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之一,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高新软件园重点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Z公司以Z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Z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工业IT技术和产品的开发。Z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主要包括WebField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InPlant企业整体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为超过6000多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从工厂类自动化到非工厂类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Z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中,Z公司作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拥有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并已经为超过6000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过程行业用户提供了产品与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Z公司已经形成三大类五个型一号的产品体系,见表1。过程自动化是Z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WebField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一与产品,ESP-Suite企业增效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Z公司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Intelligent-Plant)。据美国ARC公司调查,应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

三、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具体举措

Z公司争取在3—5年内从通过战略营销实现从国内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发展成为全球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为此需要对公司的品牌建设、战略联盟、组织变革、海外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及营销计划制定等五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1.品牌建设。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其中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品牌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起点、要素、细胞和载体,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谁拥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更为重要。强大的品牌是高新技术产品高质、可靠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多国调查显示,z公司品牌仅处在全国知名阶段,尚不具备全球闻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品牌知名度还远远落后于业内的跨国公司。现阶段,z公司的工作重心是产品销售,销售部门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负责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活动的市场部在公司架构中地位不高且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这与当前一些跨国企业纷纷以市场部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围绕市场部开展工作的做法是相反的。z公司必须意识到建设强势品牌是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进军全球自控市场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战略营销的第一步和有力保障。因此,品牌建设对于Z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

2.战略联盟。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实力往往比国内对手更为强劲,竞争威胁更大。我国企业目前整体实力较弱,同时在海外市场上普遍处于开拓初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目标市场中现有企业的过激反应以及贸易、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如果采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自己开拓市场或相互拆台抢夺对方市场,势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者“共损”局面的出现。

相反,如果与同行企业结成同盟共同开拓某个海外市场,实行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商标与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作用,相应降低每一家企业分摊的市场开拓成本.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买方,战略联盟会使每家企业的议价能力加强。因此在全球工控市场已被国际知名公司占据大半江山的现实面前,Z公司正确的战略举措应当是树立合作的竞争观,跟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利用这些公司的国外客户和渠道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品牌优势、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优势等诸多竞争优势,加速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3.组织变革。当前,Z公司为开拓海外市场,已经设立海外部,为适应公司战略营销需要,Z公司海外部的组织形式应该进行适当变革,变革的路线将是海外部—国际事业部—全球营销中心。

海外部。Z公司现已按垂直化管理原则,设置专业职能部门—海外部。该部门由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组成,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负责海外营销各种服务,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实践中,海外部是刚刚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公司必经之路,便于集中管理。

国际事业部。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Z公司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当地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颇有声望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分销体系,对各个地区、各个商分别进行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现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Z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客观要求对海外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Z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现状是:在对某一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建立商制度,而在第三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又在第四个国家开办合营企业,在第五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这样Z公司需要按照事业部原则,专门设立一个国际事业部,专门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活动。国际事业部由该部的总经理领导,负责制订其目标和预算,并负责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发展。国际事业部的职能人员包括有市场营销、工程服务、财务计划、合同管理与进出口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下属各经营单位制订计划,并提供服务。

经营单位的设置可按下面三个原则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考虑。它们可以是地理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由分别主管不同地区的业务主管对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这些地区业务主管负责管理承担地区业务的销售人员、商和经销商。经营单位也可以是按产品大类设置组织机构,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业务主管负责,主管每个大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主管可以向公司职能部门的地区专家征询有关各不同地区的专门知识。最后,经营单位还可以是一些国际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由一名经理主管,各子公司经理向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

全球营销中心。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Z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设备生产、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并提供后勤供给保障。此时,Z公司的全球营销职能将游离出来,依托单独设立的全球营销中心进行管理,全球营销中心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全球营销中心总裁对Z公司最高负责人和执行委员会负责,下属区域经理们受过全球经营方面的训练。经理人员可从其他国家聘任;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可以向任何价格最低的地方采购。

4.海外渠道构建未来几年内,为了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进程,根据Z公司的战略营销思路,Z公司应通过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指Z公司利用本国另一商业组织,如借助利用国内各大设计院、各大成套公司、各大进出口公司的项目资源、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进入海外市场,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式与国内市场大致相同间接出口是Z公司现阶段可用资源少、自身出口组织不健全、海外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情况下,交易成本最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小的出口贸易方式。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接受国外公司的订货及参加国外工程投标,这要求Z公司对海外目标市场了解充分,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Z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办事处,甚至创办合资公司,深人市场调研,充分挖掘用户信息,进行直接出口。

Z公司进人海外市场,与国外用户、官方机构直接、正面接触的最简单、最直接、低风险形式是开设国外办事处、代表处,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延伸服务工作,如了解、研究当地市场,办理有关出口事宜,提供售后服务;也可以作为Z公司推进海外市场进人的实质性、前瞻性步骤,使Z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积累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为Z公司进一步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入做准备。建立办事处还可以作为Z公司学习竞争者、研究竞争者、模仿竞争者、监控竞争者的有效手段。

海外商和经销商。Z公司在本国自建分销渠道,对产品定价、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能够很好的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然而在国外自建分销渠道,不但资本需求量较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还要配有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渠道维护成本也相当高,同时又需尽力规避由立法、惯例、政治因素造成的海外市场进人壁垒,与当地商或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解决前述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一战略要求Z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寻求具有强大营销能力和在市场定位方面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作为其在当地的商或经销商,将该合作作为进人新产品市场进行扩张的手段,因此正确的选择海外商和经销商对Z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营销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应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入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将顾客置于计划的中心地位,并使企业的定位策略能够与目标市场相互协调。

Z公司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计划包括定价、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人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讲求系统化管理,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强调协调与统一,不仅仅使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

四、结论分析

本文从战略营销角度,结合Z公司企业实际,提出Z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运用战略营销进行市场开拓,保持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营销围绕营销产品、分销、价格、推广展开,也就是著名的4P营销组合。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越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是关于营销的一种新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营销的战略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性的特征。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WTO背景下,Z公司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通过全球营销向海外市场发展实现市场多元化,成为Z公司的现实选择,但由于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Z公司现阶段开拓海外市场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营销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推进出口的客观需求,国际营销理论和方法上理应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应用。理论研究表明,战略营销正是符合Z公司在WTO框架下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求的国际先进营销理论和方法,因此.Z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借鉴和实施战略营销就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5

 

4月底,这个世界最大的工业技术展在德国举行。今年展会的主题为“工业融合——发现解决方案”,聚焦智能化、数字化工厂与能源系统的改造,并重点展示工业4.0的实际应用。工业4.0,结合发达的物联网和信息技术,除了显著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能精准地利用材料和能源,减少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据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测算,以“工业4.0”引领的智能制造,将使我国总体生产效率提升25%~30%,降低40%以上的生产线能耗,总碳排放量减少20%以上。

 

智造带来的绿色变革

 

一辆蓝色的大众轿车前面,屏幕上不断变化的三维透视图向人们展示这辆车的内部结构和生产步骤。

 

“通过数字化软件的计算和控制,我们细致到机械臂给汽车喷涂的每一个动作,都做了优化,以减少多余的运动产生的能耗。”在汉诺威工博会最大的单体展台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及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的专家刘锴告诉记者。目前,数字化的汽车生产厂已能把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规划、工程、生产,直到最终成品整合为一体,通过集成软硬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数字化无缝集成。

 

现场同时展示的一辆奔驰汽车,就利用了该公司NX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及仿真模拟。“以前很多产品都要生产出来,才知道其实际性能和效果,通过软件模拟将虚拟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成本和样车生产的能耗、资源成本。”刘锴说。

 

在展厅的“工业能源”板块,一个具有互动功能的灯箱模型,直观展示了能源消费者、传统发电方式、可再生能源、以及储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参观者调节其中的不同因素,能直观看到从上游电网输入到输出,整个复杂环境下各要素的能源消耗量、发热发电量以及碳排放的变化。

 

数字化更变革了产品制造方式本身。“传统的制造方法是减材制造,也就是在制造过程中对材料不断削减加工,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大,而增材制造则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控制把产品的材料一层一层地‘喷绘’上去。”刘锴说。3D打印就是增材制造的重要领域之一,可制造出之前用传统技术无法生产的复杂几何形状,以客户的需求决定产品的设计。

 

记者看到,展台展示了3D打印增材制造的三种主要方式。一种叫粉末层融合,就是把粉末状的材料一层一层地铺在粉末床上,再用激光把粉末熔化成所需要的形状;第二种是粉末熔积焊接,第三种是材料挤出,是把非常细的塑料丝熔化后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

 

目前,已经有大型的跨国数字化工业技术供应商,能够提供涵盖整个价值链的一体化增材制造软件和自动化解决方案。

 

加速布局的数字化工厂

 

随着工业4.0的热潮从德国涌向全球,越来越多的中国生产企业也感受到数字化引领的工业变革。中国也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一方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另一方面是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的下降。

 

在汉诺威工博会现场,某跨国企业中国研究院数字化工厂专家告诉记者,“2013年我们接到5家企业关于筹建数字化工厂的咨询,2014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0家左右,去年上升到几十家。”

 

事实上,博览会展现的数字化案例并非纸上谈兵,在实践层面的数字化工厂已经在多地布局。

 

两年前,西门子在全球布局的第二个数字化工厂在成都落成。而在德国采访期间,记者有幸参观了成都这家数字化工厂的“姐姐”——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其作为在欧洲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被认为最接近工业4.0概念的工厂。

 

与以往充满噪音和油污的车间不同,安贝格工厂尽管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砖外观风格以及1万平方米的面积,但产能却较26年前提升了8倍,每年可生产约1200万件自动化产品,按每年生产230天计算,即平均每秒就能生产出一件产品,产品合格率高达99.9988%。

 

记者看到,明亮宽敞的厂房内不见烟气与灰尘,齐胸高的灰蓝色机柜排成一行。员工身着蓝色工服,并不需要自己动手生产,只有生产过程的开头部分,即员工将初始组件(裸电路板)放置到生产线上的环节,是人工执行的。此后的一切操作都是自动进行。期间只需要操作触摸屏,通过软件实现对机器的监控和调节。

 

工厂地面与地下仓库有一个个小孔洞连通,部件和电路板通过传送带从孔洞运上来,并自动运输到逐个生产环节的机器中,随即被机械臂抓取加工,之后再放到传送带上运往下一环节。

 

上述生产自动化的基础,是安贝格工厂对超过3亿个元器件建立了“身份证”。这些基础识别信息包括:材质、生产线位置、甚至当时用的扭矩是多少、用什么样的螺丝钉等等。当一个元件进入时,机器会判断该用什么温度以及时间长短,并可以判断下一个进入的元件是哪一种。安置其间的显示器上,不断刷新着数据并闪烁着红、黄、绿光,告诉工人们每个元器件的加工状况。

 

近2000亿欧元的市场蛋糕

 

当然,除了安贝格工厂这样的工业数字化顶尖案例,数字化工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并非高不可攀。

 

“现在每天全球产生的新信息总量达2EB,相当于2000年之前一年的信息量,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增长至2013年的10倍。目前,我们的自动化业务中,几乎80%的客户都是中小企业。”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技术官Bernhard Quendt博士表示,2.0阶段的自动化水平较低,很多是通过人力工作。要想迈向4.0阶段,首先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然后把不同的设备联系起来。

 

此次工博会上,博世、西门子等龙头企业都有相应的产品服务,使中小企业加入工业4.0的门槛有所降低,不少解决方案兼容现有生产线,使得中小企业不必另起炉灶。

 

在中国,已有大型的跨国数字化技术供应商与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金达控股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建立了数字化企业的合作关系。又如今年3月份签约的中国石化油有限公司,将根据相关投资管理流程推进在3D实时虚拟现实工厂、生产调度及优化系统、节能系统、工厂运维系统。此外,中建钢构、华立集团也有数字化工厂的设想并进行了咨询或评估。

 

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由于工业自动化的出现,数字化制造领域全球销售额将从2013年的约1600亿欧元,增长到2018年的约1950亿欧元。

 

工业4.0下的中国企业机遇

 

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的巨大市场,亦成为国内智能技术供应商竞逐的舞台。

 

“中国政府推出了适合本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核心是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德国的工厂设备、企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具有领先优势,在中国大受欢迎。中国本身在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等工业领域投资巨大,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十分具有竞争力。中德两国在未来工业合作领域拥有巨大潜力。” 汉诺威工博会新闻发言人布里吉特·曼肯说。

 

记者从工博会了解到,与一些欧美大型企业信息集成度高、涵盖工业领域广相比,国内企业在特定的行业,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中,优势更明显。例如,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机械的龙头,科达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进军工业软件领域,推出了工业云平台,今年首次参加汉诺威工博会。

 

“以往在陶瓷生产中,喷墨打印机、炉窖、抛光设备都是独立运作的,出现了问题都要现场查看才能知道故障的原因进行处理。而通过物联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终端后,我们可以把这些设备的数据都传输到科大云计算支撑平台上,实现生产链条的远程监控,故障排查与控制。”科达研发院IT研究室副经理吴启荣说。陶瓷传统的生产工艺也因数字化发生变革,科达同时展出的陶瓷喷墨数字打印机,只要输入个性化的图案,即可实现自动批量打印。

 

该公司副总裁武桢坦言,虽然国外有的技术比较领先,但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国外大公司的设计往往缺乏中国应用场景的积累。”

 

在此次工博会上,华为携带创新的ICT产品、解决方案和11家客户及合作伙伴首次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主要展示其IoT(Internet of Things)联接管理平台。与工业云的工作流程类似,平台内置软件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该平台可支持测绘、汽车、智慧城市等多个垂直行业的物联网应用。

 

“以华为为首的中国企业,在云计算、IoT、SDN等ICT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而以德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合作是双方能力的互补,互相吸引。”华为西欧企业业务负责人表示。德国的SAP、库卡、宝马、奔驰等在传统工业领域很强大,但华为对ICT的理解很深,双方结合起来能达到落地的效果。

工业自动化行业调研范文6

论文摘 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技能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工作过程出发,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 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 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2] 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