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教学生活化重要性
语言来自生活,是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的体现。言语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将语言还原于生活,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把课本上的规范的死的内容融于生活,实时营造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的接受型为主动地要求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语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是学好英语基础
英语教学不应该每次都按照认识新单词、朗诵原文、解释句型等传统教学顺序进行。这样学生就只能捧着课本死学,不能把英语灵活的运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的规定,英语教学要重视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实际的运用语言能力。教师要坚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来讲课,尤其是那些日常的、常用的句子和短句。比如“请坐”、“很好”、“再读一遍”、“请把书翻到第**页”等等。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开始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发,先说一遍英语,再说一边中文,等学生习惯以后,就可以直接讲英文。使学生上课时刻保持这种英语的环境氛围,更好的锻炼了听、读、写能力。而不只是能看懂英语,更要学会听英语、说英语,以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同时,同学之间交流,也可以尝试使用简单的英语进行对话,让英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也可以多看看原版的美剧,从中体会原滋原味的英语,更好的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二、英语生活化是英语教学的目的
学习英语不是只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而是让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一种基本的交流、使用工具。不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而是为了生活需要而去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度的重视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检测学生学士英语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习英语用来生活交流这个最终目的。否则便失去了我们学习英语的意义。在生活中,看电视,看报纸,与外国人交流,英语的使用就在我们身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使用的生活化越来越显著。很多英语教师忽略了这个目的,一味的强调句型、语法、考试分数,会经常使一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起到了物极必反的效果,这是十分不应该的做法。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许多英语单词和短句,比如电视、家电上面的说明书,还有街头广告牌上的宣传语等等。可以帮助学生尝试去收集、发现那些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回忆复习课本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看到知识点很多活用的方式。总之,要搞好英语教学,就应该把英语更多地融合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环境中去,把更多的生活情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把生活和学习两者合理有度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为了应用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提高了,老师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以及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进而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英语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快乐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学英以外,更多的是在英语课堂外学习、温固、应用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趣味的课后作业,以实现英语教育生活化的拓展,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家庭与学校中养成时时学英语、处处学英语的良好习惯。老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尽量多的用英语交流;也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每天都坚持听读英语录音,看英语电影;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英语故事书,欣赏英语歌曲。鼓励学生给家庭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等贴上英文标签。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努力的拓宽学英语和用英语的空间;还要经常性的举办一些英语比赛。比如:唱英文歌比赛、讲英文故事比赛、英文朗读比赛等富有竞争意识的活动;另外,还可组织排演英语文艺节目,举办英语商业街的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去运用英语,从而获得成就感。并且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去学会交际。比如采访外籍老师和参观英语俱乐部等。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开展与国外学生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社会中的英语生活,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英语世界。扩展生活化的活动空间,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论
总之,要想实现英语生活化教学,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教学真正的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让英语走入学生的生活。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生活化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何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及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定的体验。因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这一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让学生真正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初学数学时,对数学知识缺乏形象的了解和体会,因而很多时候对一些概念和算法并不理解。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从低年级的简单计算到高年级的应用题,都存在着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从最简单的计数到买东西到计算机的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能够更加生活化,将能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能够跟学生喜欢的玩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解题的兴趣绝对要高于解一道普通的数字计算题。
2.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认识到数学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即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时,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再排斥数学。
3.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数学学习的真正目标是能够将数学用于生活。教师注意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学生反过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整个生活的空间、时间也有了比较具象的看法,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内容知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盲目设置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讲新课的内容知识时就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随着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观察逐步学到数学知识。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会学到100以内的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时间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位置的认识,这些知识都可以统一到“卡通小镇”中学习。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到一条卡通画的小镇,小镇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告诉学生,这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都在这个小镇上。镇上有商店、有动物园、有住宅,其中主人公是卡卡,今年7岁,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可以到一个积木拼图店中游玩,让卡卡帮老板把图形进行分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让卡卡帮助妈妈到镇上买水果,不但要学会认识人民币,还需要会简单的计算。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用“卡卡的一天”进行引入,从早上闹钟叫醒卡卡,不同的时间卡卡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练习题的完成还可以安排卡卡到钟表店里修钟表,表店里挂着不同的钟表,认识这些钟表的时间。这一情景的引入,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卡通画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的场景有一种带入性,让小学生把自己当做小镇的主人公完成一系列任务。这种情境可以一直伴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另一方面,数学作业的布置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测量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尺子,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宽高,也可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教师长和宽的测量中,学生自己带的尺子都比较小,那么如何能量出来,便成了一道思考题。此时,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发表看法,最终看同学们提出的哪一套方案最快捷。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应用题,比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放学后到商店里买10块钱的文具,第二天回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说说10块钱都买了哪些文具,每样文具的价格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就更了解。
3.创建生活化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除了考试测评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考核中,从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得到一个综合的成绩。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更重视数学的生活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相对基础也比较简单的内容,这些知识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重要性;认识;理解
中图分类号: TP3-4
以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领域中的专用技术来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是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原有的一些不适应信息时展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教育中逐渐显现出来,计算机教育如何适应现在与未来,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解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思考。
1 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不断发展,中学生计算机教学早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有娴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密不可分,各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掌握不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率的生活与工作,将成为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文盲”,也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我认为计算机教育还应该紧抓一条自始至终的主线,即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的中学生求知欲强,个性突出,对生活对世界充满新鲜好奇,但是由于年龄限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理解不尽相同,必须加以有效的正确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都普及有计算机,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接触到计算机,俨然已经是“计算机高手”。不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网上冲浪,聊天,收发邮件,游戏等浅层次理解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计算机技术对帮助自身的能力,效率提高的决定性。中学生对计算机教育课程有着热烈的期望和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程度存在着差异,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们的差异程度,因材施教,决不能忽视分层教学,大搞一刀切方式。否则部分学生中的“计算机高手”往往会觉得这样的计算机课程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一些对计算机技术比较陌生的学生会对计算机课程怀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学不会,不由得产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抵触情绪,最后自暴自弃,从不认真学习到干脆不学习计算机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是以长期潜移默化出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中心,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课程,认识其重要性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即使相同的省份,不同的地方也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针对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应提高学校,教师,包括学生与家长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 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3.1 学校要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为中心的意识,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在课程安排上有意无意中缩减计算机课程,学校应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计算机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2 教师要多元兼顾,从计算机教育的实际出发。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灵活备课,应注重难度多层次的调和,既要保底基本的知识传授,又要照顾到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难点,疑点,开展小组讨论,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身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重点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少讲多练,大力支持学生游戏中学习打字,画图等上机操作与课外实践。
3.3 要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最后,要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在现代社会,不懂计算机知识或者知识水平有限,将会制约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当学生明确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教学过程自然就会更加顺利,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家长,要提倡多和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多了解,多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意义与教学要求,积极配合好计算机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进度,督促好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课外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对计算机教育理解简单粗暴,往往和电脑游戏与聊天划等号,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家长怕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甚至不赞同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对于这部分学生家长,我们教师是有责任,有义务向他们说清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明白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
3.4 架设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普及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意义。计算机游戏是我和学生家长谈话中多数学生家长提及的话题。在这里,我想谈谈本人关于电脑游戏的一点看法。电脑游戏就是个游戏,它是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游戏软件运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它不是谈虎色变的,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比较复杂,新颖,更有吸引力。我们小时候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等游戏,都是经常玩的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忘记睡觉,直到大人来找,强行拉我们回家。而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上学后很难找到许多玩伴,只能在计算机上和虚拟对象玩耍,也会经常玩的忘记时间,觉得玩不够。这两种游戏都是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让参与者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对游戏病态的上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绝大多数是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有极少数人会发展到后一种病态。即使这极少数人上瘾,也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孩子即使生活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他的空虚的灵魂,残缺的心态也会被其他什么事物拉下水的。事实上,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势所趋,无法抵挡的。我们只有只能考虑引导好学生在电脑游戏中既能放开包袱得到快乐,又能自我约束得到成长。
我曾经到一个学生家里家访,这个学生爱好计算机技术,学习起来进步很快,但是家长因为孩子应考科目成绩一般很是着急就强烈反对孩子接触电脑,甚至密码锁住了电脑。我和家长心平气和的谈论孩子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经过耐心细致的谈话学生家长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意义,理解了孩子学习的想法。现在,这个学生不仅计算机技术能力突出,连应考科目成绩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家长特意到学校找到我表示感谢。这只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情,但是对于这位学生,对促进他的学习人生却是影响巨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位学生在家长的粗预下不能继续学习他的计算机爱好,很可能得到的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多方面,多层次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在计算机教育实际过程中积累经验、创新改革,探索出更实际、更有效、更科学的途径来教导与帮助学生,实现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本文只是我的一些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粗浅理解,在计算机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几点心得浅谈,我将在计算机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与思考,希望与广大朋友们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2-53.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4):205.
[3]纪玉书.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216+218.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48-01
音乐教育是通过歌曲、乐器、舞蹈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获得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学前音乐教育概述
将音乐教育独立于生活教育之外,使其成为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表现之一。这是因为,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逐渐被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当前,很多幼儿园甚至将音乐教育作为办学的一个特色,力求为幼儿打造一个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空间。
二、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和初中教育,幼儿是通过感知来进行学习的,因此,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其前提都是幼儿需要用用与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音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大多数是接近幼儿生活的的儿歌以及动画片歌曲,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大多数作品都带有叙事作用,在现代多媒体辅助的帮助下,幼儿音乐甚至可以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例如《数鸭子》这支儿歌,其flas色彩鲜艳,任务丰富,能够使幼儿在听歌学歌的基础上,刺激他们的视觉,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在“数鸭子”情境中的愉悦心情以及场景色彩的美感。音乐教育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是非与正误;通过听歌和欣赏歌舞学会认知事物,这都是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赋予幼儿的必要的发展条件。
2、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例如。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会使幼儿联想起该动画片中的一些鲜明的角色,聪明的喜羊羊,勇敢的沸羊羊,可爱的懒羊羊以及羊儿们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等,在学习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幼儿会对这些角色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除了动作模仿,也包括了情感和行为模仿,这正是幼儿进行积极性感学习的过程。另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以及幼儿根据节奏学会的身体律动发生表达以及肢体表达,都能够使他们学习到如何通过正面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理解他人的情感,这种积极的情感教育,成为幼儿日后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为幼儿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3、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幼儿生活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生活教育包括了日常的行为守则以及生活习惯教育、与人际关系交往相关的行为教育以及孝道教育等。生活教育关系到幼儿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发展以及后续的各种与心理、生理相关的发展环节,甚至关系到幼儿个人人身安全。为了对幼儿进行高质量的生活教育,学前教育机构采取了各种方式,而音乐教育,是进行生活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对生活教育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儿歌《好妈妈》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幼儿如何对母亲正确表达爱意和尊敬的方法,很多被宠溺过分的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之后,都会因为模仿以及练习儿歌而对母亲表达出合理的尊敬和关爱的行为,这些行为即是幼儿学习如何尊重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家人的表现;另外,儿童歌曲《小红帽》也教育幼儿“不理会陌生人”这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法则;还有许多儿歌涵盖了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对这些儿歌进行记忆、理解和实践的过程,即是幼儿学习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
三、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的关键
1、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些音乐作品的优美旋律以及充分的画面感需要通过幼儿教师的课堂演奏或者多媒体设备才能够表达出来;幼儿经常有机会唱诵儿歌,也是巩固音乐教育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在音乐教育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购置并为幼儿的音乐表达创造条件。
2、重视音乐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性强弱由幼儿音乐教师直接决定,教师对儿童音乐的的作品的理解越深刻、与幼儿交流越多、在课堂中的创造性教学越多,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越深远。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该重视音乐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除了聘任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之外,还要重视对校内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素养培训。
综上所述,成功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其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前教育机构应该从教学环境建设以及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使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薛 可.动画音乐用于学前教育的探讨[J].广西教育 ,2015(03):120-121.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5
一、教育现状: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2、家长在工作之余,用于与孩子玩耍或教育孩子学习的比例高于家长自我学习、工作、或娱乐。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多数家长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能力发展、以及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能力发展的问题。
4、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5、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不能了解游戏活动、操作活动、探索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义务感的起跑线。对知识学习要求过高过急,忽视依靠孩子通过自主的活动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环境不能发挥良好作用。
6、2至6岁幼儿家长年龄在26岁至36岁之间,用在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忙自己的事业。31.82%的家长还要照顾老人,精力分配不当势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社会化大教育观逐步得到深化。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没有较好地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欠缺,经验少以及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二、思考及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利用;重视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发展。家园一致培养儿童遵守规则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育方法;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须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生活教育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选择;信息来源;学校特质
一、研究缘起
在国际视域下,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讨论通常属于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颁布《关于提供优秀跨国教育的实施准则》(Code of Good Practice in the Provision ofTransnational Education),将跨国高等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本国接受教育而由设在另一国家的教育机构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项目、课程和教育服务(包括远程教育)”,其主要以分校(branch campuses)、特许项目(franchises)、衔接项目(articulation)、双联项目(twinning)、企业项目(corporate programs)、远程网络项目(onlin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programs)、留学(study abroad)等七种形式存在。可以说跨国高等教育以项目和机构的国际流动为主要特征,即便“留学”一项关涉人员流动,但仍以隶属于合作项目或机构的学生身份为前提,区别一般意义直接隶属于海外学校的学生留学。从全球来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跨国高等教育中扮演不同角色: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作为教育资源输出国的先驱,主要以经济获益为导向;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以教育输入为主,通过合作项目学习、模仿西方先进国家;中国香港、新加坡兼备教育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双重角色;中国、日本正由教育输入国向输出国过渡,从单纯地学习转向关注国家能力建设及向外输出自身特色资源。
具体来说,在中国大陆情境下,跨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中外合作办学,举办形式包括:(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2)不具独立法人资格,依托于中方合作院校的二级学院;以及(3)依托于中方合作院校的项目。与就读普通高校和出国留学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学生的第三种高等教育选择。不过,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西方优质教育资源与教学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存在合作层次不高、师资不到位、学科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保障、学位文凭难认证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利弊相比较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做出选择则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在跨国教育选择研究中,国际学者从“消费者行为理论”(consumer behavior theory)与“推拉理论”(pull-push theory)两种理论视角进行过阐释。其中,借助消费者行为理论依次考察了:(1)信息收集过程,即学生通过朋友、亲戚、同学、报纸、招生手册、参观校园等各种渠道获取备选学校信息;(2)条件评估过程,即根据备选学校的具体条件,例如课程、学费、学制、声誉等做出选择;以及(3)消费后的反馈,即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借助推拉理论对影响学生选择跨国教育的学校特质的考察,包括海外文化与海外教学方式、先进知识与理念、提升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格、海外深造机会、中方合作大学的学位、外方合作大学的学位、合作项目的地理位置、入学要求、教师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学费、课程设置与教材、项目声誉、校园设施与环境、住宿条件以及合作大学排名等。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尝试建构“信息策略”作为研究视角,一方面关照到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关照到信息内涵,即信息所反映的学校特质。有别于上述研究,本研究除了考察学校特质的重要性,还进一步分析入学后学生感知到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实践,即信息实践程度。对信息实践程度的考察,实质上也可理解为从信息策略的视角考察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研究问题
现有教育选择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想上大学”,“是否申请了大学”,“是否入学”。本研究尝试进一步探讨影响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的因素。以学生选择为因变量(选择中外合作大学赋值为1,选择普通公办大学赋值为0),以学生背景(如性别、专业等)和信息策略为自变量。其中学生选校信息策略包括选校信息来源(学生从哪里获得有关学校特质的信息)与信息内涵(学生在选校过程中看重哪些学校特质)两个方面。
研究问题:(1)在选校过程中,学生认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什么?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的两组学生采用的信息来源是否存在差异?(2)从信息内涵来看,影响学生选校的学校特质是什么?两组学生感知的信息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信息实践程度是否存在差异?(3)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入学前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发现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的办学形式、生源与地域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只考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另兼顾办学层次、地理位置等因素,研究者以J省作为抽样省份,选取该省唯一1所投入运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高校和2所普通公办高校。上述3所高校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拥有较为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环境;且学生均为高考第一批次录取,学术能力水平相近。
通过对3所高校、4个年级、6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学生98份,普通公办高校学生105份。样本特征如下:按性别,男生占38%,女生占62%;按年级,一年级占25%,二年级占40%,j年级占21%,四年级占12%;按专业,生物化学类专业占17%,电子电气计算机类专业占20%,土木建筑类专业占13%,数学类々业占14%,经济类专业占25%,人文类专业占11%。而从家庭居住地来看,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中4.3%来自农村,95.7%来自城市;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中32%来自农村,68%来自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从家庭年总收入来看,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中,3万元以下约占1.3%,3万-5万元约占1.3%,5万-10万元约占12%,10万30万元约占53.3%,30万元以上约占32%;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中,在3万元以下约占28%,3万-5万元约占18.3%,5万-10万元约占24.7%,10万-30万元约占26.9%,30万元以上约占2.2%,存在显著差异。
(二)分析方法
(1)应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最大变异法旋转提取学生的信息来源与信息内涵的主因素。(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学生在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学生在实际采用的信息渠道上是否存在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信息内涵进行横向比较,分别考察两组学生在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4)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信息内涵进行纵向比较,考察学生在选校阶段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四、研究结果
(一)关于信息来源
对信息来源的考察,参考了“高中生对留学海外高等教育的看法和意愿调查问卷”有关信息来源的题项,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境进行调整。调整后信息来源的题目共计13项,既测量学生是否采用这些信息来源,也测量学生认为这些信息来源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将信息来源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
1.信息来源的维度
对样本中测量信息来源重要性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KMO值为0.858,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性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可解释项目总方差的71.062%(见表1)。将提取的3个影响因子按其所代表的信息来源分别命名为亲友、学校与社会,其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888、0.862、0.828。按项目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亲友信息源包括同学朋友的家长、国内亲戚、国内同学朋友及海外同学朋友;学校信息源包括报考信息指南、大学招生咨询会、大学招生网站、中学老师及中学家长会;社会信息源包括咨询中介、教育行政部门、媒体及网络社群。
2.信息来源的差异分析
表2显示,不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都认为亲友、学校与社会三大信息来源在选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选择合作办学的学生的信息来源中,学校的重要性均值略低于普通公办高校,而亲友和社会的重要性均值略高于普通公办高校;不过,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通过卡方检验深入分析13种信息渠道的采用情况后发现,选择合作办学的学生比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多采用了海外同学朋友(23.3%>9.2%)与网络社群(47.1%>31.3%)两种信息渠道,存在显著差异。
(二)关于信息内涵
对信息内涵的考察,参考了“中国高校学生调查问卷”有关学生选择高校的影响因素的题项,并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境进行调整。调整后选校影响因素共计20项,学生既要评定入学前认为选校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等级,也要评定入学后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信息相符,即信息实践程度。同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将实践程度分为5个等级: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
1.信息内涵的维度
为了实现对学生选校影响因素的考察,首先对样本中测量信息实践程度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检验,KM0值为0.906,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性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可解释项目总方差的75.04%(见表3)。这三个因子即为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教学理念与资源”、“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其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946、0.936、0.916。
2.信息重要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两组学生的信息重要性进行横向比较(见表4),发现尽管从整体上看两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分析,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教学理念与资源”更重要,而选择公办高校的学生认为“资助与发展机会”及“设施与生活体验”更重要,存在显著差异。
深入分析20项信息内涵的重要性后发现,在教学方面,对“国际化的教学理念”(4.015>3.68)、“全英授课”(3.786>3.147)、“外教数量”(3.591>3.28)及“英文教材”(3.545>3.213)等四项有关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资源的诉求,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升学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认为“海外升学机会”(4.126>3.651)更重要,而普通公办高校学生认为“国内升学机会”(3.902>3.621)更重要,存在显著差异。在资助方面,普通公办高校学生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更看重“勤工助学机会”(3.31>2.788)、“奖学金机会和数量”(3.813>3.299)、“助学金机会和数量”(3.373>2.9)及“贷款机会和数量”(3.061>2.636)等四项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在设施与环境方而,普通公办高校学生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更看重“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4.055>3.816)和“图书馆藏书”(3 896>3.576)两项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3.信息实践程度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公办高校两组学生的信息实践程度进行横向比较(见表5),从整体看,入学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信息实践程度的感知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差异非常显著。从信息内涵的三个维度分析,两组学生在“教学理念与资源”与“设施与生活体验”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资助与发展机会”方面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上看也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
深入分析20项信息内涵的实践程度后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全英授课”(3.975>2.789)、“英文教材”(3.913>2.9)、“国际化的教学理念”(3.815>2.848)、“开拓国际视野”(3.679>2.957)、“外教数量”(3.663>2.857)、“提升学术能力”(3.61>2.946)与“教师专业水平”(3.475>2.923)等七项关于“教学理念与资源”的学校特质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次,尽管总体上看两组学生感知到“资助与发展机会”的信息实践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海外升学机会”(3.506>2.967)与“就业机会”(3.235>2.968)两种学校特质上,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在有关“设施与生活体验”的学校特质中,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3.549>3.29)、“国际交换交流”(3 469>3.121)、“课外活动”(3.457>3.176)与“实验室配置”(3 392>3.087)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
4.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6可见,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为样本,在20项有关学校特质的因素中,存在六项均值大于4的影响因素,即代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六项因素,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术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海外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及“国际化教学理念”。其中排前三位的均属“教学理念与资源”。与之相比,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机会”(4.287),其次是“教师专业水平”(4.133)、“提升学术能力”(4.107)及“校园环境与生活质量”(4.055)。表6中重要性均值低于3的因素即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认为不重要的因素。从表6可见,重要性最低的是“贷款机会和数量”,其次是“勤工助学机会”与“助学金机会和数量”。而前文数据显示,上述三项因素仍是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的重要考虑因素。
另外,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6),尽管从整体来看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校阶段感知的信息重要性与入学后感知的信息实践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在“教学理念与资源”维度上,信息重要性与实践程度之间存在差异(P
五、研究分析与建议
(一)通过考察信息来源可知,不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都积极运用了亲友、学校及各种社会信息渠道搜集有关大学特质的信息,其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尽管从信息来源上看,选择两类高校的学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更多采用了海外同学朋友和网络社群两种信息渠道,表明在选校阶段寻找信息源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显现出跨越本土,开拓更为广泛的桥梁式网络关系的倾向。
(二)通过考察信息重要性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六项因素依次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术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海外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及“国际化教学理念”。其中排前三位的均属“教学理念与资源”,可见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最看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国际化程度。与之相比,虽然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也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水平”与“提升学术能力”两项因素,但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就业机会”。另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看来并不重要的“助学金机会和数量”、“勤工助学机会”及“贷款机会和数量”因素,在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看来均为重要因素。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主要因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具备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学生在学费与生活费用方面不存在太多顾虑;而选择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相比普遍偏低,学生在选校过程中难免更多权衡高等教育所能带来的经济资助与回报。
(三)通过考察信息实践程度发现,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整体上感知到的信息实践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公办高校,尤其是“教学理念与资源”与“设施与生活体验”两个维度。其中,“全英授课”、“英文教材”、“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开拓国际视野”、“外教数量”、“提升学术能力”、“教师专业水平”以及“海外升学机会”等因素的信息实践程度高于普通公办学校,说明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国际化办学特色发挥了应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