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1
(1)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明确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全国各省市均兴起了物联网产业建设与发展的。经到区模范马路科技园等部门调研了解到,从省、市到区都就物联网产业做了详尽的目标规划,其中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达到1500亿元,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形成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区的模范路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聚集各类物联网相关企业200家。到2015年,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500家,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等领域培育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规模型企业3—5家,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2)发展物联网的优势显著
区作为市中心城区,汇聚了20所大学、86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58家科研院所、42位两院院士、10万人的科技队伍,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潜力。其中模范路科技创新园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中枢神经”,位列省十大创新型园区之首,是市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之一;软件园和科技街也形成了鲜明的规模和特色。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无线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力自动化等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全区各科技园、街形成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物联网产业已处于领跑之列
在区政府的主导下,“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成立了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专业研发机构,致力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例如大学依托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微纳技术与研究院;邮电大学作为国家工信部共建高校,依托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学科优势及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首家以物联网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园,成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泛在通信实验室。
二、如何使物联网产业做得更有规模、更有特色
目前区在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规模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确定了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平安应急、智慧家居、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系统建设等板块为优先发展方向;在布局上,规划了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软件园等;在产业运作上,规划了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集聚平台、服务经营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等。
下一步,如何结合区的特点,在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做出自身的特色,建议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定位思考。下面简单罗列三个城市的物联网发展特色,供分析和参考:(1)无锡市俨然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零头羊,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大量资源投入,从国内外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业、高校进驻无锡,打造国家级物联网领军基地,其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是广而强。(2)北京市抓住政府机构云集的的特点,着力发展物联政务网,建立政务物联网投入于社会管理。(3)深圳市重点打造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的主要构成部件均为电子产品,深圳借助“制造之都”天然条件,重点发展物联网制造业,并快速形成大规模的产值。
作为市高校集中、科技企业集中的核心城区,可以做精做细的方向很多,本调研重点建议的一个特色发展方向——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整合国内外的物联网核心技术,重点研发出物联网涉及到的40多种核心传感与传输技术模块,并将研发的所有物联网技术全部对高校师生、社会企业开放,源代码开源,从而使教育领域和企业领域,都能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地学习、研发和生产物联网产品,从而快速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总结为一句话:开源物联网技术,为全社会无偿培养物联网人才,形成区的一大特色。
三、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的措施建议
按照做精做细的思路,组建开放的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该基地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集中研发和积累一大批物联网技术;二是利用掌握的物联网技术,为驻区高校和企业服务,帮助驻区高校学生促进就业,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形成物联网产业群。
(1)组建开放的实验室,研发一批物联网技术单元
组织由企业牵头、高校配合、政府扶持的物联网实验室和教育基地,研发出一系列物联网技术单元和平台。涉及到的技术可包括3G、4G无线模块、WIFI、蓝牙、2.4GZIGBEE、433M无线传输、COFDM无线传输、电容式触摸技术、电磁触摸技术、录音录像采集、GPS定位、北斗定位、雷达测速和感应、RFID(包括13.56M、924M、2.4G)、IC卡、磁条卡、温度传感、湿度传感、光敏传感、压力传感、罗盘、压力传感、重力传感、各类气体传感等,以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等。将上述各类传感技术研发成一系列的“物联网积木”,使用者根据应用需求,快速学习或研发出所需要的产品。
(2)研发专门针对驻区高校和技校的特色产品
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如能帮助学生改善就业,则善莫大焉。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企业缺技术人才,而大量的大学生却很难找到工作。我们觉得,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尝试由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部分科普基金、劳动人事部门提供部分就业资金、高校筹集部分教学资金,组成物联网教育基金,建设一批物联网教育学习硬件平台,并免费提供上述物联网各类技术和开源软件;在辖区高校、技校建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为科技类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实习环境,增强动手和实战能力;与全国性的人才网站合作,实现将需要物联网人才的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对接。
在上述效果验证可行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在互联网上,建立开放的物联网实验室,为全国所有的高校、技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开放的技术支持。同时,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有偿提供物联网硬件平台和技术模块的形式,产生收入,形成良性的市场化运转。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2
在工业4.0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现有的物联网专业教学无论从教学设备还是师资配置上,都远远达不到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开设了一些物联网工程的核心课程,但是实践环节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书本知识的加深,没有相应的硬件实验室和有物联网背景的教师,很难完成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鉴于此,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采取基于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改革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首先,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的需要。企业通过学生简历和简短面试的方式很难招聘到理想的人才,而如果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企业可以有超过半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考察,最终选聘出优秀的学生留下来就职,无论从学生毕业顶岗所需要的时间还是从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的顶岗的技能所需要的投入,对企业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企业可以借此与高校进行密切深入的校企合作,也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竞争力。其次,高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需要。很多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年期教师,让他们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指导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教师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便于今后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对学校而言,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技术难题以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今后的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指导会更科学合理。再次,学生对口就业的需要。针对学生不知道将来该从事什么工作,毕业设计盲目进行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和重视,从而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基于校企合作,面向企业需求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基本内容
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一些物联网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中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设计题目,参照物联网企业的工作形式,建立课题小组,让小组成员从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运维等各个阶段自由选择题目完成课程设计。在毕业设计阶段,可以从企业急需发展的方向中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特点进行提炼和改造,以期突出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也拓宽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导师制度改革探索:探索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开拓学生毕业设计思路,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又能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而学校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度的推行,既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校、企双方的优势,又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可以胜任岗位的毕业生,可谓互利双赢之举。毕业设计成果改革探索:目前的毕业设计成果主要是纸质的论文,不能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恰恰是企业所看重的。如果毕业设计成果将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而得到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也纳入设计成果体系,并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出的组织、领导、沟通、协作能力作为毕业设计的成果,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基于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基于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但是要想颠覆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现实问题。没有固定的、理想的毕业设计实践基地。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也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有没有特定的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学校和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保障制度,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制度,这样往往会变成学生的简单实习,发挥不了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毕业设计模式的优势。
4结语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现代医院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发展探讨
引 言
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社会的潮流,医院建设也随之进入了绿色医院时代。“绿色”实际上包括节能、环保、生态三方面内容。我对绿色医院与医院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的认识是:绿色医院是总纲、目标、方向,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是手段、方法。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建筑概念的兴起,我国也提出要在医院中建设低碳化环境。今年初,国内首家低碳医院,广州仁爱医院已经正式挂牌成立。我认为,我国医院的建设应该以绿色的数字化医院为发展方向,因为低碳这一概念可以归纳到绿色的范畴之中。
医院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系统组成
智能化系统包括基础部分和专用部分。我曾参加总医院、深圳滨海医院,上海411医院、无锡101医院咨询工作的经验显示,基础智能化系统大致包括七个系统,医院专用系统可以归纳八种应用方向。在我参与编写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的医院建筑部分中,医院的基础设施系统被定义为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工程七部分内容。医院的专用系统则包括呼叫系统、排队叫号系统、手术示教系统、重症探视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特需医疗与体验中心检验系统、追踪管理系统、SOS系统。
医院信息化系统包括MIS系统、CIS系统,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两部分内容。目前,医院信息化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正日益得到拓展。以江苏盐城城南医院来说,这所医院建设规模达到350000m2,投资达20亿元,一共有14栋建筑,2000张床位,在为他们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家医院的所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拓展的功能非常多,可以细分为几十个系统。
关于数字化医院,这里引用我在前年的全国卫生建设大会上提出的一个观点,即数字化医院等于“医院智能化+医院信息化”,供大家参考。这个观点比较明确、简要地描述出了数字化医院的内涵。我认为,智能化实际上是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信息化是数字化医院的核心。
当前,全国医院建设轰轰烈烈,不仅三甲医院的建设广泛铺开,很多地市级医院的建设也颇具规模,像刚刚提到的盐城城南医院,作为一所地市级医院,其建设规模、投资力度,都是以往少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主管领导对医院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以医院的定位为出发点,才能确定应该设置一些什么样的系统。总体说来,医院建设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以人为本,按需设置,量身定做,适度超前。
医院智能化系统
接下来我们具体地看一看医院智能化系统,首先是医院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医院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包括通信接入及信息网络系统、电话交换或虚拟电话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移动通信覆盖系统,以及医院机房工程五部分内容。通信接入及信息网络系统目前主要包括内网、外网、专网。这个系统的建设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无线网络的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对于军队医院来说,除了普遍性的建设内容之外,还牵扯军网建设的问题。军网有一些与地方网络不同的特殊要求,军网建设属于部队建设的范畴,这些问题对于像北京这样的有很多军队医院的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机房工程的建设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这里所说的机房实际上包括信息中心机房和消控机房这两大机房,这两个机房都是重点。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大量的计算机网络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现在,GB/T50314-2006已经把机房工程列为一个专项,防雷接地、精密空调等相关内容都被纳入到其中。十几年以前,香港新机场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发生了软件全部瘫痪的事件,造成很多飞机的起降都没办法进行,被迫转到深圳。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我们的医院的信息网络出现类似的问题,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包括急救室里面的抢救、手术在内,所有涉及医院智能化的应用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彻底瘫痪,其后果将是何等严重。所以,医院的领导非常有必要对机房工程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问题,提醒大家注意。首先,对于数据机房、数据中心,要考虑进行必要的备份。再有就是过去的机房规模往往比较小,也比较分散。现在要建造大型的、集中的机房更有助于节省人力物力。另外,我们可以在机房中也设立大的显示屏,以便了解整个医院运行的状况。
关于医院的专用网络,有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医院的专用网络正在从有线向无线发展。在医院的专用网络中引入无线通信技术后,可以实现病区的移动查房、床边护理、医疗遥测、移动输液、急救辅助、移动视频、婴儿防盗等多种功能。无线床边护理目前已经被很多医院提上了建设的议事日程。这一功能实现之后,无论主任医生,还是护理人员,只要拿着一个PDA,就可以完成大量信息读写,彻底消除以往在病人床头柜挂一个号码卡的做法很多信息得不到体现、每次查房都要重复的缺陷。无线输液也是目前相当受欢迎的应用形式。传统的输液记录都是纸头的,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应用无线输液系统之后,输液的种类、药量,以及病人所有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利用PDA记录在案或是方便地读取。借助无线通信网络,心电监护可以在病床上进行,病人不需要再前往心电图测试室,测得的结果也可以自动送到信息中心、建立档案。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等许多医院的专用无线网络都已经建设得相当完善。
对于医院建设来说,专用网络与通用网络相比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在安全性、管理维护、应用拓展方面,专用网络也比通用的无线网络强得多,所以投资建设无线专用网络是很值得的。对于军队医院来说,一些军队的高级首长的信息一般是要绝对保密的,可以采用医院专用的无线网络,另外再专建一个内部的局域网,利用无线网络的管理系统、控制系统,把整个医院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医院专用系统
在医院的专用系统中,病房呼叫、排队叫号等的应用已经相对较为普遍,“一机通”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应用形式。传统的一卡通系统多应用在物业管理领域,而“一机通”的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就医院来说,要通过统一的终端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统一的控制,只有利用手机这种使用比较普遍的终端才比较容易实现;利用手机,所有的检测数据都可以发到病人手上,可以实现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和病人之间随时随地的联系和定位,也可以保证病人随时都能呼叫到值班医生、值班护士——事实上,呼叫系统已经开始向一机通呼叫的方向发展。
物联网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物联网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物联网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物联网,美国的MIT、ITU,以及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都提出了一些看法,但国际上尚没有确切的定义。2010年6月29日,中国物联网大会将物联网定义为凡是由传感器和传感技术而感知物体的特性来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物之间、人和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的网络。笼统地说,物联网可以理解为能够感知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联系的网络,它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在应用层增加的中间件,现在Intel公司正在大量开发中间件。
目前,物联网最主要的应用方向是公共安全领域,包括高铁、机场的安检等,都应用得比较广泛;医院紧随其后。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实时定位系统,RealTimeLocationSystems(以下简写为RTLS)。RTLS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中应用的典型,这个系统已经在无锡101等医院得到了应用。无锡101医院实施的定位系统包括母婴配对,婴儿防盗,特殊病人的管理,病人对主管医生、护士的呼叫——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机通,医疗设备的管理——诸如呼吸机、急救机、氧气机等设备的随时定位,特殊药品的管理,工作环境的优化等。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应用现状 发展趋向 困境
一、前言
社会信息化浪潮与知识经济浪潮推动我们进入了21世纪新的历史进程,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时代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各种分析,提出了种种看法,如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经济、比特时代、数字经济、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网络经济等等。虽然众说纷纭,但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网络化是21新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其中,以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化则是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因为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是一种全球开放的,数字化的综合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通过在网络中对数字信息的综合采集、存储、传输、处理把人类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冲击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远程通信、远程信息处理和资源共享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经济、军事、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与网络打交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然而,却带来的严重的信息泄密问题及用户管理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目前,随处可见的网络病毒、垃圾信件、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防火墙、IDS等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及S-HTTP、SSL/TSL等网络安全协议技术日益成熟,然而,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二)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需求比较有限,大部分均侧重于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及网络系统的连接和传输等功能,然而,现在的网络需求量不断增多,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灵活、高效和动态。
(三)计算机网络的资源控制能力不足,许多复杂功能,如实时多媒体应用系统(在线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难以完好的展现出来。尽管流量工程、IntServ模型、DiffServ模型的研究已经开展,然而,拥塞控制、流量整形、资源预留、接纳控制等多种服务质量实现机制仍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现代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社会信息化进程殊重要作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应提高到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用系统观点来分析。人们也常用OSI分层通信体系模型及相应的通信协议来描述计算机网络,从系统观点看,这同样也已很不够了,下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发展方向作一些分析:
(一)开放和大容量的发展方向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特性,因此也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统一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结构,正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开放性的体现。统一网络分层体系结构标准是互联异种机的基本条件,Internet所以能风靡全球,正是它所依据的TCP/IP协议栈已逐步成为事实上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
(二)一体化和方便使用的发展方向
一体化是一个系统优化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对系统重新设计、构建,以达到进一步增强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和方便系统使用的目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确是由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系统简单互联而实现的,这种初期的网络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远程计算机资源共享),联网后的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基本上仍保持着联网前的基本结构。
(三)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方向
被称为多媒体的文字、话音、图像等,实际上并不是物质媒体,而仍是一些信息表现形式。所谓多媒体技术实质上也应是这些多种形式的信息如何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控制利用的技术,也是一种综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人自然信息功能进行增强和扩展的技术,人对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正是通过眼观(形状、颜色等形象信息)、耳听(声音信息)、手触(物理属性信息)、鼻嗅、舌(化学属性信息)而综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感性认识的。
(四)高效、安全的网络管理方向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显然,这些网络管理任务,都涉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用性及可维性等重要系统特征。所以,网络管理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任何一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工程实施,都必需对网络管理问题作一体化的统盘考虑。
五、结语
虽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但计算机网络并不是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简单结合,也不是计算机或通信系统的简单扩展或延伸,而是融合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等一切先进信息技术的,具有新质和新功能的新系统。对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分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有可能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性能及网络工程技术和网络实际应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更便于把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向;这对研究网络新技术、开发网络新应用和设计制造网络新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 输变电设备 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03-01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其建设和推广工作对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管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相关技术简介
物联网一般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是指利用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反映运行状态的物理量,对其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必要时提供报警和故障诊断信息,避免故障扩大导致事故发生,实现对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在美国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圆桌会议”中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8月7日,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感知中国”的称谓;“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以在线监测为前期的状态检修工作;80年代,状态检修从用于发电设备发展到用于输变电设备;2000年,清华大学、武汉高压研究所等研发了具有完整功能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2001年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院等研发了雷电定位系统、覆冰监控及自动除冰系统等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3 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3.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可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产业链主要存在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能力。全面感知是指利用RFID、GPS、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是指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是指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2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的现状
目前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往往都是对输变电设备的单一状态参量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及应用是孤立的、割裂的,各系统需建立自己独立的状态信息库,没有形成采集信息全网覆盖,大大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工作量,不利于后期的分析处理及预测诊断;且各系统的生产厂家不同,导致装置标准不统一、通信规约不统一,不利于系统的运行维护及后期与其他系统的联调;另目前就地监测层与站端控制层间的通信仍以有线通信模式为主,须铺设通信介质(如光纤)作为通信信道,不仅布线复杂、成本高,且数据传输易受强电磁干扰。
3.3 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是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作为物体智能识别、监测的手段,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有效解决有线通信方式的弊端。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射频通信数据通信,并结合无线通信网络借助GPRS等无线远程传输方式,可实现对输变电设备的实时同步管理,为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智能化手段。
在物联网的感知层,输电设备在杆塔、输电线路上部署传感器,变电设备在变压器、GIS设备、容性设备等设备上部署传感器,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过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和智能传感网络,实时采集输变电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其中,传感器以小型化、无线化为发展方向,以实现感知层输变电设备的全范围监测。在物联网的网络层,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装置之间实现信息汇聚和交互后,通过电力专用数据网络、光纤(OPGW)和无线宽带网络等将实时状态信息传送至变电站和输变电设备监测中心;在物联网的应用层,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平台及其辅助系统在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外,应加强与SCADA系统等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综合能力,实现数据的多方位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
4 结论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既定目标。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检修管理、提升输变电专业生产运行管理精益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升输变电设备监测诊断、运行管理的水平,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范文6
>> 基于CDIO理念与协同创新的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育生态视野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研究与探索 基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项目驱动法"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 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中原经济区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归纳式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金工实习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4] 沈苏彬,林闯.专题前言:物联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软件学报,2014(8):1621-1624.
[5] 丁晓昌. 加强省域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3(1):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