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1

摘要:有趣的生物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课堂教学原则的。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但是高中生物科目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加上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的相对薄弱,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就必须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字:高中生物 科目 教学 兴趣 激发 经验 心得

一、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其次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巧用比喻: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利用科幻。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再次教师要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亲其师则重其道”,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教学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这也是高中生物课改教学的一大教学指导理念,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比如在《细胞增殖》这一节教学中,我用硬胶片,小磁铁,针线,做成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桌当成细胞,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中,边学习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主要变化,边动手摆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难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能真正的掌握细胞增殖的过程变化,再比如用染色体模型去解决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一些习题也不适为一种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2

关键词:生物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资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5045221030

作者简介:高秀芝(1977-),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王晓东(1965-),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系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食品安全的标准与法规等方面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在疾控、卫生、防疫等机构从事食品安全分析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能在食品企业、食品餐饮业从事食品原料及相关产品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工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具有农产品和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控制与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生物学基础是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生物技术、免疫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讲授生物学基础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出适合生物学基础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1.生物学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教学重点不突出。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生物种类,掌握全部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基础课程系统性强,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相互之间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基本的组成都是相同的,遵守相同的遗传规律,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发展迅速,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生物学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生物学基础作为食品系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应该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联系,把和专业知识关系远的内容删减,同时增加和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每次上课均是老师讲理论或者实验知识,学生只需按要求去做,不用查资料、动脑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讲授及讨论过程,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令学生更觉上课枯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的课程的教学效果。

2.生物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1]。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传统的实验课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实施多形式的生物学基础教学体系。11级教学大纲将缩减的理论学时并入课程实验学时,总计12学时,实验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关系着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来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采用积极的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在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启发学生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共性,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由学生自己总结的知识,要优于教师直接讲述、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教学

生物学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有很多部确定性,对于新知识或者实验技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术。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求学与治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把一些学生能自己看懂的,或者只需老师稍加引导、参考一些工具书就能自学的知识放给学生自学。

4.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生物学基础课程来说,单纯抽象理论的讲授虽然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抽象的理论、概念更需要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的形式强化其在学生中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最大限度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可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感方面的不足,其本身就体现了教学手段上的优化,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知识的接收与强化[4]。

(2)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

生物学基础课程自2010年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络平台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书及视频资料等诸多内容提供给学生课下学习之用。同时课程论坛里可以和同学探讨交流及问题答疑,学生可以及时反馈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布置作业,及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教师对于学生在网络课程的登陆、浏览和作业完成等情况可以轻松掌握,进而可以更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唯一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据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考核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70%,考题注重对基础知识运用、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考核;实验成绩占20%,通过平时实验课上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给出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评出勤、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多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便进一步生物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3

1 把握起点资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这些起点资源是生物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可能教师在教案的预先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直接经验已经有所估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调整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传染病”这一节,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于是,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传染病,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生物教学变成了学生间学习经验的汇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的传染病有SARS、狂犬病、流行性感冒、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一位学生紧接着说:“我知道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有的学生说:“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如果仅和艾滋病人握手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还有的学生说:“艾滋病病人很可怜,我们不能歧视他们,而要关心他们。”学生小小的脑袋中竟装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提升和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获得的知识。

2 研究疑点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于学生,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次公开课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情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哪些物质呢?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一来,预先精心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问题全都泡了汤,学生都知道了,这节课还学什么呀?于是笔者就用咨询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同学请对老师点点头。”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点头了。“那么你们知道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呢?”“不知道。”许多学生边摇头边回答。好一个“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比一比哪个学生、哪个小组能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最先得到验证。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如何证明”这个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3 利用错点资源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道判断题,学生独立练习后,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判断“只有动物才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是正确的,就启发学生:“向日葵向光生长,含羞草的叶子遇到刺激会合拢,这又如何解释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并认识到,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利用错点资源,不仅使学生订正了错误,深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4 挖掘亮点资源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具体测量,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这一部分内容,再加上知识、技能是显性的,往往直接体现在教学中,而情感、态度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把握。因此,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4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5

一、过于追求“规范化”

如果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用成人严格的科学研究的整套要求进行规范的话,就会背离初衷。过于规范学生的探究会将目标集中在探究结果上,甚至可能将探究性学习当做学科知识一样去“教”,然后让学生记住甚至是背出。有的教师将学生的每一个探究行为都用一定的模式去套,如研究计划的模式、研究报告的模式,甚至于研究过程的模式,等等。应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当然,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

二、过于追求学科倾向

学科倾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误解为就是某些学科的学术性研究。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术性问题上,探究性学习也就完全成了学科学习的延伸。二是将探究性学习当作学科课程的学习来组织,比如有的预先编好一些所谓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进行探究;有的按学科学习那样预先设计好学习过程,甚至是一份完整的“教案”;有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甚至是背出了多少;有的还像学科学习那样用量化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等等。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是一类综合课程,而不是一门分科课程。这就意味着探究性学习不是某一类分科课程的简单延伸,而是不同分科课程的有机综合。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依附于某一类分科课程的课外科学活动,如“物理课外兴趣活动”、“生物课外兴趣活动”等。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的知识资源与要实现的发展目标,都是超越单一学科界限的,以达到对不同学科问题、知识与方法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从小培养学生学科之间整合的意识、素质与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会影响文化课成绩

学生文化课成绩最典型的表征就是高考分数。教育部考试中心早已明确表态:“高考必须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进行到哪里,高考的改革就进行到哪里。”这个精神在最近两年的高考改革和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考改革趋势已由单纯考查知识变为着重考查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表现;变文理分科为文理结合、融合贯通;变单纯考查解题能力为考查自主设计、创新思维;变封闭的校园文化为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世界、关心人类。认真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卷,就会发现各科命题在这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可以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与高考改革的趋势完全是一致的,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四、探究性学习是少数学科、少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事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片面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这种习惯往往使不少教师轻视甚至排斥探究性学习,认为那纯粹是个别学科和少数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精英主义的价值观一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二是把探究性学习面向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只配做观众。根据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探究性学习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因此,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都应该把担任探究性学习教学作为自己份内之事,并力求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探究性学习只是城市学生的课程,广大农村学校无法实施

应该承认的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教育、交通诸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这难免使城乡在探究性学习课程上产生不平衡性。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农村学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从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角度上看,农村学生又具有城市学生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以就农村的各项改革、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各种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就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及农业环保等诸方面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听各种讲座、进行市场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探讨城市学生关心的问题。

六、探究性学习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管理

探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但是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征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不是对立的。正常的学习秩序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学校同样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管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无论是在问题情境阶段,还是在实践体验阶段或表达交流阶段,都必须强调严格管理、统一组织。即使是访问专家或调查研究等活动也同样离不开学校的必要管理和统一安排,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安排一定的时间有序地进行。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6

关键词: 思想品德 生态课堂 构建策略

课堂教学与自然界一样,应该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都在这个生态系统内良性互动。生态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主体是学生,讲究学习的快慢有序,张弛有度。生态课堂的学习是动态的、生成的、热烈的、民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交流的、高效的,特别倡导体验和幸福。生态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的种种非生态现象,构建生态课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新课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生态课堂的有关认识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课堂指的是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传递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生态”是个包容性很广的概念,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具有独特的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课堂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共同使课堂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动态性。

传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的教案。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教学情境是流淌不息的“信息流”,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所以对教学时空必须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的准备,体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必须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

2.整体性。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即由“师生和教学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首先表现为师生与课堂环境的相互影响。其次是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

3.生成性。

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此,首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次要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产生新知识。最后,要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4.真实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后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有一种好学上进的精神;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情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从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困难的磨砺下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生态课堂中,要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探索、真实的框架下进行自主创新的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真实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生态的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它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课堂构成的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的课堂由认知领域扩展到生命领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那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思品课充满活力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感

营造氛围,激感,是构建生态思品课堂的基本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的乐园。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促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为此在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后,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道德情感因素。设计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学生的学习热情,探寻兴趣,对问题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仅靠书本这种封闭单一的知识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思品教师应把课堂教学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和社会,和学生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1.以事唤情。

在思品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因此要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中激发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驱动,促使学生自觉去实践道德行为。思品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学生们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事例,不足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一些时事资料,充实感性材料,满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

在学《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从各种途径收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迹,准备在思品课上交流。等到思品课交流时,学生异常活跃,有的组列举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发射成功的动人事迹。有的组收集了很多有关512地震中出现的感人事件: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谭千秋老师为救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女警蒋敏家中10口亲人全部遇难仍奋战在抗灾一线;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社会各界伸出无数只援手,百亿捐助物资迅速聚合,突破万难调集到位;在天安门广场,默哀完毕后,人们列队高呼“中国加油!”等口号,显示出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等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同学们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当学生的情感涌出,课堂在情感中开始,他们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走进教材,主动探索知识。与课本材料相比,时政材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情染情。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同理,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情感的兴奋点,用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和表情实施教学,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体验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才会诱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并付诸行动。

例如上《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大量丰富的录像图片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加上严肃的表情、动情的语言介绍黄、赌、毒的诱惑及危害。当学生观看了因赌博和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录像及图片后,都为片中的当事人感到愤怒,有些同学甚至还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样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渲染,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3.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学生“触景生情”,从强化直觉的道德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爱我家》一课中,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来创设情景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非常感人。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感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会了新知识,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思品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思品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思品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对学生而言,思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思品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1.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文本上来,同时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2.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教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三)让课堂充盈开放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生态课堂的教学环境应该是适度的、开放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样式,而反常的、恶劣的环境对生态样式的破坏可想而知。如同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流转和转化,课堂教学中,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的信息流动也必须在相对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

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场所,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构成因素的复杂性,重视课堂建设。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以及其他课堂生活中,教师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多方向、多角度地协调课堂的多种因素,保证信息流动在课堂中的畅通无阻,让信息能通达每一个学生,并促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最大限度地把有效的和有用的信息固定为本身的心理品质。当代课堂,也是信息时代的课堂,要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利用来自校园、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信息。课堂在教室的布置、设施的配备、人际关系的协调、规章制度的制定、氛围和舆论的营造等方面都必须力求做到有利于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此,课堂教学才能超越传统的仅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的封闭的教学系统,才能使教学从形式、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摆脱单一孤立的困境,才能使课堂从时间上、空间上得到扩展和延伸,为课堂教学彻底走出传统的“满堂灌”、“乌龟缩头式”的教学模式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要求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书本知识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价值。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挫折,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一位同学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的同学把自己在生活中受委屈的事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适度的开放的问题和表演活动,既注重了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又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获得了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活活力。

(四)让课堂展示个性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遵循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地发芽、开花、结果。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平衡(动态的)并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以物种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失去这一基础,系统就会失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的生物特性、生长需求和生存规律,具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作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必然也必须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培养的不是规格化、标准化的人才,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人”。

1.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传统的课堂过多地追求统一性、标准化,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体力、智力、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这就势必使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产生盲目性,失去针对性,背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现要么就拔苗助长要么就压制学生发展的尴尬。这就好比“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教师必须努力尝试去适应学生。

学生们在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节奏等各方面存在永久的或暂时的个别差异,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就如同承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在课堂中,教师是管理者、调控者,也承担着教育(教学)中介的角色,从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教师就需要努力使课堂从情境的创设、课程知识的建构、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去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自己看书。让学生自己将整框知识看一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2)自己提问。学生自学后,我先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要求每个小组在各自的讨论记录本上,以自主形式将主要知识点和问题整理出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整理归纳。(3)自己讲评。在学生代表上台谈了自己整理的思路后,学生们自己进行了讲评。每次颇有见地的发言都能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听得认真、评得仔细,开放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主动学习的心境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课堂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