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产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74-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渐行渐近,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建设发展的理念模式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赵四东指出,智慧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与范式,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与规划领域关注的焦点[1]。钱斌华阐述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2]。Suharman Hamzah提出管理者应该设想出一套关于设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禹银燕、金江军等研究了国外推广最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应用,逐渐发展信息化产业,使城市居民随时随地享受科技智慧服务[4~5]。陈隽对信息产业进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对信息产品、服务的需求进行了研究[6]。G.Piro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应包括许多可利用的以及即将开发出的无线技术,同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许多部门及领域[7]。M.Angelidou以各个城市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环境下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导向,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策略及建议[8]。窦中达提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了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9]。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制约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亟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归纳现有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智慧城市,从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建设、政府支持四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智慧城市的界定

2007年欧盟率先设想提出“智慧地球”,2008年底IBM公司给出“智慧城市”的定义,但是国内外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例如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0],C.Harrison认为智慧城市是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以及智能化功能[11],Toppeta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J.Augusto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的需求[13]。国内,张永民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14],钱斌华提出,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1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基础、政府支持等要素的影响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技术,使城市各子系统智能调控、协调运转,从而实现城市居民智慧化、舒适化、便捷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形态。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亟须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构建,以期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的界定

根据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成城市基础建设、产业模式、技术开发与应用、政府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城市居民期望等因素,各方面的影响指标界定如下:

(一)城市基础建设

1.传统产业。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金属制造、食品、纺织、轻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基础,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状态,类型相较于新兴产业齐全,是我国城市运行的主要物质来源,同时,新兴产业的建设依赖于传统产业现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等基础培育发展,节约了建设新兴产业的大量成本、时间等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城市传统产业分为传统需淘汰产业以及传统待转型产业两类,其中,传统需淘汰产业的技术落后、能耗高等突出问题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而传统待转型产业需经过整顿、转型对城市建设依然具有推动作用,且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转型成本,这类传统产业逐渐升级为新兴产业,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传统产业的生存状况以及转型状况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信息互联。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与历代工业革命一样,显著加速了经济增长,其贡献程度也呈现了加速扩大的趋势[16],进而推动城市走向新的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使生活趋于高效化、智慧化。目前城市基础建设从传统状态向信息一体化过渡,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产业的信息互联化一方面使城市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各功能的运作时间,节省了城市运行成本,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3.能源系统。我国城市目前的能源主要来源仍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稀缺资源,并为城市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城市各子系统的供电、供热和供气的能源设施系统,在用户不同时间、空间对能源需求不同的前提下,做出提供能源的智能响应,使城市各产业的运行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化、智慧化,提高了城市的智慧化水平,进而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4.交通运输。目前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交通运输压力也随之增长,拥挤的交通状况阻碍了城市的快速运行,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亟须对交通设施进行智慧化处理,以便利智慧的交通运输体系来应对城市各子系统的互联交流,进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5.城市生态环境。当前城市雾霾加重,甚至pm2.5严重超标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过快的发展节奏,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一方面跟进了可持续发展举措,另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绿色面貌水平,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6.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医疗卫生产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居民与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人员的高效交流互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城市生活,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7.城市安全。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安全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依照分级控制、风险分散的原则[17],将城市安全问题分级控制,使城市针对各安全问题做出灵敏反应,提高城市智慧化程度,加快城市建设。

(二)技术支撑

1.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将城市各子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快速运作,物联网技术以传感技术、互联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城市中各子系统的感应互联,满足了城市各子系统整合发展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18],目前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将城市中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设备等整合起来,形成交互网络,实现了城市的互联功能。例如,近期智能wifi、智能家居服务等技术的开发为城市终端设备节约大量电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提高了城市智能化程度,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云计算技术。在即将到来的web3.0时代,城市运转需要更智能的运算,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各功能的运行效率,其对交互整合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整合、挖掘分析、运算,进而将信息快速的反馈到各子系统,实现城市各功能的协调运行以及智能化调控,提高了城市运行过程中的智慧化程度,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3.大数据技术。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计算要求,NoSQL、GBase 8a等新型数据库在近几年应运而生,新型数据库系统内含有大量各个领域专家的知识与经验,且数据库里的知识融会贯通,可应用于各类产业获取信息,解决现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以后城市生产过程中出现相似情况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社会成本,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4.技术专利以及知识产权。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城市不断演变等压力的日益增加,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高频领域的标准一般引进于国外,国内自身的技术自主创新力不足,且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直接导致城市产业的竞争力无法上升到新的层次,亟须新的发展模式与先进技术来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形成我国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核心优势。

(三)人文基础

1.智慧认知程度。人文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居民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者,然而目前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程度仍处于欠缺状态,不够明确智慧城市不仅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产业的信息化,而且是吸引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此,对智慧城市进行一定的人文普及,对智慧城市具有明确认知,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社会责任意识。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责任意识、行为举止等水平普遍较高,但仍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在城市中蔓延,影响了城市文明建设,阻碍了城市的智慧文化建设。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城市居民的支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3.教育程度。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各子系统趋于信息化、智慧化,而目前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对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接受能力,因此,为了智慧城市更好更快的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教育程度,一方面对加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因此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更好的容纳接收新型的城市形态,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4.人才队伍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开发利用均需要人才支撑,出台优厚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能。同时,社会上已工作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考虑范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四)政府支持

1.智慧城市政策体系制度。政府犹如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协调城市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均衡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19]。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各产业紧跟政策体系导向,实现了产业趋于前沿性智慧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2.科研技术支持政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而我国有力的技术支撑较少,推进技术研发、支持科研等政策不仅有力的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减少了因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问题而引发的高额成本。

3.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合理有力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的空间、土地等合理的规划利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新规划的时间、资金等成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起了导向性作用。

4.产业管理政策。目前城市中存在产业类型鱼龙混杂,传统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并行,然而过多的传统产业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对传统产业管理整顿,推进新兴信息产业是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5.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产业增加一定的税收额度迫使其转型,而对新兴信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即相比传统产业税收额度相对较少,鼓励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的转型整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6.投资融资政策。新兴信息产业经营上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量,但在市场完全接受新兴信息产业之前从传统的融资模式获得资金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来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设。出台合理的投资融资政策,落实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科研项目等资助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证。

7.宣传力度。在建立相关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智慧城市宣传力度,加强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提高城市整体素质水平,进而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人文建设、政府支持五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系统地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首先,加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投资融资模式,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保障,并且加强技术开发支持政策、科研支持政策,健全的政策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有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制定统一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犹如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风向标,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其次,城市产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上,彻底实施创新驱动,落实中央关于“腾笼换鸟,凤凰涅”产业转型理论方针,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产业升级,并且大力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技术角度

首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紧跟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技术创新,掌握国外核心技术,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需信息技术的研发,吸取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等的经验,摆脱我国对诸如IBM公司等国外公司的技术依赖、技术垄断等问题,避免因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引发的高额成本,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且节约建设过程中大量成本资源,促进其发展进程。其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所研发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中普及运用起来,使城市各子系统在RFID、传感器、云计算、新型数据库等技术的运作下,城市内的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信息化、智慧化,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三)人文角度

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注重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的人才培训,紧贴智慧城市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来进行着重培养;另一方面在各高校开设以产业为引导的核心引导课程,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应注重人才的引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其次,针对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智慧城市体验馆,利用声、光、电以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互动、体验、艺术展示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20],使城市居民体验先进的智慧生活,对智慧城市的认知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打好稳固的基础。

结论

本文系统地从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基础以及政府支持四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制约,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从政府、技术、人文的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四东,欧阳东.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规划师,2013,(2):5-10.

[2] 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2012,(10):15-19.

[3] Suharman Hamzah.Private Involvement 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Indonesian Port:Need and Strategy with PPP Scheme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5):187-196.

[4] 禹银艳.智慧产业概念、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C].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2012.

[5]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6] 陈隽.上海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94-99.

[7] G.Piro.Information centric services in Smart Citie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3,(29):169-188.

[8] M.Angelidou.Smart city policies:A spatial approach[J].Cities,2014,(41):3-11.

[9] 窦中达.智慧城市:开局与走势[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9):12-16.

[10] 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11] C.Harrison.Foundations for Smarter Cities [J].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0,(4).

[12] Toppeta.The Smart City Vision: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J].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Practice,2010,(3):136-145.

[13] J.Augusto.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J].Agen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1,(7):

425-432.

[14]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15] 钱斌华.智慧城市建设亟需实现标准化破题[J].宁波通讯,2012,(13):29-30.

[16] 朱翔.互联网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7] 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18] 孙伟,马东洋.RFID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7,(1):57-59.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信息化;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9

[中图分类号] F299.24;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21- 03

0 引言

随着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信息化和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极大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出现和智慧城市新常态的发展,促使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实质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互联网+”、工业4.0等新技术理念的出现以及在社会上的渗透,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智慧城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在对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以及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困境等问题进行适当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希望能够在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变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中国城镇建设逐渐开始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开始对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进步,城镇化和信息化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社会发展趋势,正在“智慧城市”的作用下发生交际并实现深度融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智慧城市是一个国家城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中,全球智慧城市思想之父倪会民曾针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准确而完整的阐述,即各个城市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建设条件以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目标等基本情况,充分应用人类社会现有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模式等最优质的资源,全面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如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安全、方便和舒适特点的追求以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在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那么智慧城市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是城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表现。早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积极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思想,并且将其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工程中,先后在400多个城市开设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阶段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已经存在部分城市取得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城镇化建设工作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 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城镇化建设为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并且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城镇化建设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能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出正确的指引。

2.1 智慧型城市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主线

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智慧型城市的构建是城市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的高水平发展态势,因此必然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甚至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基本发展主线。如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基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2.2 智慧城市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建设资源会在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应用,并且不同技术和资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推动城市运行的“智慧性”得到相应的凸显,促使城市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2.3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新出现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并且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以城市主体为标准,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是对城市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善。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智慧城市在现阶段内表现出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高度融合,因此也可以说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在较高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3 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困境

受到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效果的凸显。

3.1 没有综合分析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建设措施流于形式

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盲目的追求建设效果、随意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没有对本城市建设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导致所制定的智慧城市建设措施缺乏可操作性,部分措施流于形式,对城市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无法得到顺利推进。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以地区实际情况为依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更为科学的建设措施,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3.2 统筹管理效果较差,顶层设计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统筹管理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工作,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总体规划不够清晰的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对部分地方的智慧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直接导致部分地方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哄而上,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限制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3.3 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乏建设主动性

受到经济条件和不良管理理念的限制,我国部分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独立自主性相对较差,无法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实施综合管理,资源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往往更加倾向于借助政府投资推进建设工作。这一问题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该地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力量也不能真正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对智慧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城市建设本身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城市化建设工作相对较为缓慢,因此无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强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4 信息时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

作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创新和投资驱动力,尽管智慧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智慧城市仍然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以及各地区试点工程的开展、阶段性成果的获取,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新时期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城市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应该积极探索更为系统完善的建设措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4.1 以信息技术作为建设依托,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工程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信息化特征。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系统、科学的管理系统,进而保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对各项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城市建设资源,实现对有限建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同时,逐步完善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产业经济、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和技术支持等多种管理模块,实现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以及市政问题的综合管理,增强城市管理的智慧性,有效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4.2 以城市实际建设情况为基础,探索科学化管理

智慧城市的构建应该以智慧城市的本身发展情况为依托,结合城市建设背景、经济情况以及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对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实施优化配置,进而有效发挥出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价值,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兼顾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现代管理理念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思想,进而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统筹安排,以更为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实施动态、全过程管理,促使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效用得到充分激发,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借助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凸显,整体社会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3 将落实民生作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相对科学的城市化建设工程,即将智慧、幸福、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的城市化建设工作,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关注公民的幸福指数,关注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民生属性。所以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以民生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进而有效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新形态城市,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唯有如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5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建设措施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湛泳,李珊.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6(2):4-15.

[2]程小燕,张所地.信息价值链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4):190-194.

[3]王静远,李超,熊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39-259.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城市感知网络 身份认证

一、城市感知网络发展现状

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后衍生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信息化与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两项重要任务。二者的高度融合使得“智慧城市”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

建设智慧城市的平台是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是全面感知(物联网)、可靠传递(通信网)和智能处理[2]。

智慧城市具有灵敏、高效、泛在的感知能力,需要建立覆盖城市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的感知系统。简化后的城市感知网络总体架构自底向上可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处理层[3]。

信息感知层负责从各类传感器或含有传感器的智能终端中采集信息。可以是各类传感器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用来进行安全监控、环境检测、交通流量、建筑能耗测量等应用;也可以是用于产品或身份识别的RFID标签采集系统;还可以由移动智能终端采集,如智能手机的内置温度湿度、噪声、光强、GPS、海拔、加速度、烟感检测等传感器。

信息传输层将感知的各类信息通过Zigbee、蓝牙、红外、WiFi或者3G等不同的传输技术高效可靠地接入以IP协议为基础架构的公共数据网。信息处理层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从中提取出相应结果提供给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比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公安等城市功能的需求。总之城市感知网络是综合了城市现有的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的新型网络。

二、城市感知网络身份认证技术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问题。若不能处理好信息安全问题,那么信息技术运用地越广泛深入,智慧城市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就越大。

以城市感知网络为例子:从系统角度看,它既然综合了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优点,那么它们在安全方面的缺陷也同样存在并衍生出了新的安全隐患[4] [5];从网络用户角度看,同一个自然人在不同的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中具有的身份标签不同,也就涉及到在不同网络中的身份认证的安全与效率问题。

更有恶意用户使用虚假消息签名、拒绝服务攻击等手段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身份认证是实现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认证安全,其它安全都是空中楼阁。

安全专家认为:“需要从感知、传输等多个层次来确保智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序性。”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存在问题 政府职能定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3

[中图分类号] D630;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15- 02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攀升。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涌现。与此同时,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在此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1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智慧城市的提出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国家开始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相继颁布。“十三五”划中,国家明确指出了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及人民智能生活的发展方向。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够更加透彻感应和度量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系统,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治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对社会基础秩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革新,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将信息基础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无线通信网络以及宽带覆盖率等都有明显的提升。交通管理、商业发展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250多个关于物联网的试点项目,建立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创新示范城市。在此基础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基础的物联网产业链。

2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依然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趋同,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思蓝图基本遵从了IBM所提供的架构设计,导致多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一致。二是目前智慧城市的基础技术供应有待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不够,基础薄弱。主要是人才缺失及产业链断环。四是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不清、布局不当。五是资金到位困难。六是缺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3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基于以上六个问题,我国政府要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和完善其在经济建设以及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3.1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起着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明确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市政府要明确建设目标,针对本市特有的资源和环境做出符合本市发展特色的规划,避免由于城市模式趋同造成竞争优势缩减。

二是要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产业政策方面首先要培育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的成长,同时要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要推动产业连的系统发展,鼓励企业从事下游产业,完善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最后是要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同信息化企业的实践发展相结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主要是要通过降税免税以及政策倾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融资体系上的制度安排。首先要通过发展风险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方式构建起系统的创业资金链,不断吸收民间资本以补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落实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以及互助担保等。

3.2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职能

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方面主要是保障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的数量以及质量。要提高政府的供给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法律规范的建设。首先,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从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完整范本。为了规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从宏观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发展标准是必要的。其次,不断促进信息化法制建设,为企业机密、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要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要借鉴发达国家的ICT厂商的先进经验搭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建设整合城市信息数据网络,调动城市内的优势资源,实现城市信息的网络化、系统化,从而方便企业获取重要信息以及促进市民生活的智能化。

三是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智慧交通方面要完善综合交通服务系统以及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的发展,提高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提高以及避免交通拥堵的频繁出现。在智慧医疗方面,要通过电子处方的推广形成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统一平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智慧社区方面,通过推进电子政务、电视政务以及移动政务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是要营造一个有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政府要秉持“人性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引进具有分析处理数据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同时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应用最新技术研发产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爱萍.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径[J].电子政务, 2016(4):98-103.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中小城市;智慧城市

一、目前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有利条件。(1) 政策支

持――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契机。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城市人口大幅增长,这种城镇化给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极大负担。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城市管理提供新思路。2014年3月,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契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2)基础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起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初步形成。目前,中小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种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起步。以烟台为例,截至2014年底,烟台城域网已达 30 万纤芯公里,互联网出口达 340G,宽带互联网用户达119.87 万户;实现了3G网络在市辖各区、各县的100%覆盖。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公安等信息系统已形成六大平台,初步建成了大批社会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不利因素。(1)理念束缚。主要是有些城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创新城市管理制度与采用新技术缺乏能动性。目前有许多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城市管理阶段,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缺乏必要的准备,尤其是当新的治理模式或技术手段与现存政策发生冲突时,许多管理者往往不考虑新模式或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高,也没有考虑如何做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仅从本位出发,从减少管理量,为减少麻烦,简单地制止。这种管理模式已严重妨碍了效率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者必须改变思维,更新理念,实现政府治理在信息社会的转型。(2)法律缺位。我国智慧城市领域的相关法规仍不够完善。智慧城市的基础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立则基于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一点目前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利益冲突,出现了许多利益纠纷,产生了种种合法与非法之间性质相对模糊的行为,这些法律关系都需要由立法界定并进行调节。但目前我国法律中虽然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概念,却没有对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无论涉及个人信息的搜集、利用还是保护就会产生诸多纠纷,如到底是可以公开的个人信息,还是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使用收益在收集部门和个人之间应该如何分配。这些问题如无一定的判定原则或具体法律规定,则很难厘清,也很难判定或履行相关的权利或义务。(3)协调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跨区域、跨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步伐仍然滞后。一般来说,中央、省市等各上级部门在中小城市都有对应的业务机构,每个部门也都建立了垂直的信息平台,搞了很多信息系统的应用。这些应用现在来看很多成了信息孤岛。原因是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以烟台为例,信息孤岛的现象烟台是特别严重的,信息孤岛的存在,危害有三:其一,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信息建设资金;其二,部门条块分割,居民办事深受其害;其三,现存信息系统仅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管理者无法获取城市管理的必要信息。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这就必须加强协调。(4)财力不逮。智慧城市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对中小城市是一个难题。中小城市财政状况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而其城市基础设施与大城市相比却普遍相对落后,大部分中小城市目前处于城市改造、建设投入高峰期,负债比较严重。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模式再也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有智慧。(5)技术约束。中小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在技术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标准滞后。智慧城市要改变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使各信息系统互联、互动、共享,必须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目前,从国家层面上还缺少这样的标准体系。这个问题必须靠顶层设计来解决,否则将来还要再解决“车不同轨,书不同文”的问题。二是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目前的信息网络安全状况对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严重制约。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那么个人隐私问题、财产安全问题、国家安全问题都会受到严重挑战。但是安全问题至今我们还不能彻底地解决,因为在目前的智慧城市框架下,还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机构和单一方法能够独立、有效地完成对多维世界的身份管理。

二、加快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立法,制定相关规范标准。首先,从国家层面应加快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当前应尽快解决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个人数据的界定,明确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在搜集、运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打击信息领域犯罪,有效保护计算机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营。其次,必须尽快建立智慧城市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当前尤其要重点解决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智慧城市这种管理模式,运行正常能给我们带来效率提高,生活便捷;运行不好,则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保障,没有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则很难防止外来的攻击和入侵,很难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很难避免冒名操作、无权和越权访问,很难杜绝人为的一些安全漏洞。因此,建立国家层面的标准和规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宣传培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首先,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产物,其思想基础是互联网思维。在智慧城市模式下,管理从来没有如此快捷,管理从来没有如此宽泛,城市管理主体与客体从来没有如此遥远而接近。面对这种变革,如果不能更新管理理念,管理者在新的管理模式前势必手足无措。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既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领导者。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应加强与当地高校、职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对分管此项工作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

(三)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市县、部门间协同。首先,作为一个系统,最能决定工作进展顺利与否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因此,各部门、各区域必须做到统一调度,协同推进。其次,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是一个部门利益、权属重新划分的过程,许多工作常产生外部效应,会引起一些部门的变相抵制和故意拖延,这些必须由有权威的领导小组来协调推进。

(四)加大引资力度,创新融资方式。首先要加大引资力度。要摒弃过去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对于需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要坚决依靠市场。其次,在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要创新融资方式。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通过私募市场和投资基金支持智慧产业的发展,勇于试水PPP等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武汉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

自2008 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IBM公司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①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一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则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2l世纪以来在世界展开的关于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新理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诸多前沿产业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相关的设备制造、网络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同旅游、医疗、交通、商贸、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这些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业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拉动和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型城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过去的城市化进程多体现为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集约集聚利用水平低下等。智慧城市建设以整合、节约资源和创造宜居、绿色生活为宗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模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存环境的集约型、生态型模式转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城市通过一体统筹、协同联动、智能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到城市管理当中,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过渡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打破既有的管理藩篱和消解责权利过度交叉重叠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于全面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智慧城市将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定、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形成稳定的社会与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形成市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级、多元化、和谐、高效、低碳的城市系统。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5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截至目前共27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含省会城市8个,地级市90个,县级市(县)81个,区和新区85个,乡镇13个,覆盖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对外的年度报告总结情况看,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 万亿元。

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资金来源不足。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征,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社会资本并不乐于过早介入,由政府承担的财政投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往往造成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后续乏力,尤其对于原本该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智慧应用类项目,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然而,正是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就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在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信息和数据安全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三,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城市中个人、组织与政府的数据交互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政府及各行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共享,但促进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个领域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

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网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其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高速运算的智慧感知、传输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信息化保障。第三,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广泛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以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广拉助力,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中心领导机构,负责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明确重点部门,特别是有具体项目的责任单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将重点项目和推进目标层层分解,研究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绩效。同时,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和民众进行公示,或由各级党政领导向公众作出发展建设承诺,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公告建设投入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征求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具体项目的意见,以民众需求为发展动力,形成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在建设初期,财政投入应当突出扶持重点,通过政府与相关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和产业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起好步、带好头。但是,财政资金最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建设主体作用。首先,应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智慧医疗、教育、环保、交通、养老等基础领域全面开放,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智慧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多点开花,获取广阔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风险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运作,提高风险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回报率,出台有关市政建设的财政信贷担保政策,调动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快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和成果应用,将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向有一定风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促使智能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总体效能,避免重复建设。而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将面向党政机关的各个方面,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需要整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数字都市、应急指挥等各类信息系统,并最终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的无缝连接智能政务平台。这一项目,既能为提升政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标准,合理规划和布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应当首先推动智慧政务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智慧政务的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引导,逐步打造涵盖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平台,首先实现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全覆盖。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对外服务接口,将包括行政审批、监管监察、社会保障、警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应急救援等涉及政府服务的全部项目纳入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在方便公众的同时,形成社会信息的实时数据捕获和分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宏章等.“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年第6期.

[2] 王静静等.浅析我国沿海地区智慧城市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 陈志峰等.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系统工程,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