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周秀慧(1963-),女,汉族,山东安丘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科学与区域规划学,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引言
信息化的时展是21世纪的标签,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老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够真正的将“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利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是未来教育产业的必然趋势,网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我们的学习环境。
2研究现状
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后期,初步阶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仿真功能、运算快速以及图形动画帮助老师解决一些教学方面的难题。第二个发展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时,逐步由辅助教学模式转变为辅助学习,在该过程中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这一阶段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教育的同步发展。第三个发展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教育逐渐被替代,主要强调营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时期。当前,国内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网络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为了加快学校的网络化课程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已在全国各地、各地区建立了师生交流、网上作业、辅导解疑以及网上测试等网络学习系统,教育部承诺将花费五年到十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化课程的全面普及,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网络化教学模式。
3人文地理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开展
人文地理学科学习内容广泛,涵盖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文地理之间的构成,知识需求量较大,课程介绍时需要的内容资料必须充分,因此,仅靠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不能够满足教学的真正目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网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课堂本身需要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思考、自我学习、交流协作的学习能力。
3.1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技能
学校的教学不会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教学实践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所要学习课程的真正意义。学习目标主要包括技能、情感以及知识三个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促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自己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学会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方便自己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地理环境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3.2将人文地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能够打破书本的限制,丰富课堂知识,不会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能够极大地拓宽信息获取的范围,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我学习素养。开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以及学习使用的能力。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3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网络教学的实践性
老师通过分析学习内容,明确人文地理课程所需的学习内容。依据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做成课件,将问题利用课件展示出来,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过程,在课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留言簿以及视频会议等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此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同学们营造一个专业化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开展人文地理知识的探索。
3.4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像以往只能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现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等。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因此,老师只需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设置不同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4结束语
采取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于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改善了当前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课程开展过程中,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尽快地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为了增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进度,必须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建新时代的新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军.影响网络教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0,(24).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教学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风格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①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②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是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③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进一步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第一线工作者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不仅出现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而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匮乏等重大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成为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④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重点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阵地,⑤在地理类、资源环境类课程中极其重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中,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的最主要两个基础类课程之一,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⑥该课程涉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所重点讲授的复杂多样的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往往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难点内容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开展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1 教学组织形式
(1)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其部分内容很抽象,如非物质形式的文化景观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客观存在,属于只有当事人在其中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理解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内容较多。因此,该课程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实践,以强化教学效果。在不破坏学科的整体性,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打好必备的理论基础前提下压缩部分较深的理论,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我们在总学时不变,56学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观察的实践内容,由原来未设实践教学改为4~6学时,以观察学校周围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或参与各类课题的完成。
(2)解决好进度与效果的矛盾。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较多,同时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多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讲好、讲透基础知识性内容则实践环节的授课时间被大大缩短,无法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问题。如果加强实践,压缩讲授内容则达不到培养厚基础人才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之间发生冲突。为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去向,根据以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为依托,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和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教学大纲,理论课的讲授时间比原来减少的情况下重新分析讲授内容的重点。保证基础知识完整、连贯的前提下,压缩和简化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些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时适当地增加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的简介。
(3)开展研究型教学形式。研究型教学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或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过程。⑦研究型教学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⑧。在空间信息迅速发展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显得不可缺少的信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专业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4)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评价教学效果的形式有多种,每一种方式的考核各有特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⑨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平时的复习与巩固、课后思考等多个环节的监控,建立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为了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效率,开学第一节课就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目的与要求、最终成绩评定的方法与比例,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可采用如下考核方式:最终成绩=课堂成绩?.75+实践成绩?.25;其中,课堂成绩=平时成绩?.3+期末考试?.7;实践成绩=实践过程?.3+实践报告或论文成绩?.7。平时成绩又由出勤率、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程度;实践过程主要评价学生对野外观察与实践的态度、掌握基本内容的程度和完成任务的进度;报告或论文是指将实践的目的、过程、结果、结论等以报告形式或论文形式概括、分析提交的成果,反映学生对项目目的、过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设备,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就不能存在。我们要深入发掘和发挥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类型教学手段各自的功能与优势,深刻地理解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按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而抽象,有的内容甚至无法直观可视,且具有动态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响并举、动静结合、直观明了的优势, 符合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快内容的更新,提高教学效率。
1.3 教学风格与技巧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理想、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措施、方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启发学生: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部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时都有特定的作用,为特定的目标而设置的。讲授新内容时能够抓住其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主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则学生会主动参与,有兴趣、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文化景观内容之前,给学生演示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后可提问“这些建筑物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来做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开始进入正式内容。
(2)提高查阅文献能力:一个人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扩大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其查阅文献能力。学生的知识也是一样,只靠教材和教师的讲授,永远都是有限的死水。只有查阅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才能科学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地实现由学生向独立工作者的转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交代实践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后,采用查阅文献指导法,给学生列出典型的几篇学术论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按关键词自己检索10篇论文,列出各论文的提纲、主要分析的内容、研究方法来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技术与手段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论文直接服务。这也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3)教态的完善:教师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体动作——站态、坐态、行态等,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别注重教师的教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生动形象地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积极运用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表情感染、以姿态影响、以手势吸引学生的优良教风,必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2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效果
近几年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跟踪调查2003、2004、2005、2006四个年级5个班学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掌握和提高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实践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期末闭卷考试上体现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良好,平均83分以上;实践方面在课外观察学校附近的各种人地关系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良好,绝大部分同学已达到实习目的;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撰写小论文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采集法,还提高了文献查阅、引用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数据信息,经分析、研究后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按实践成绩折算到最终成绩中。分析四届学生的成绩来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显著。而且60%的学生将本课程的小论文修改后当做学年论文来提交;此外统计毕业论文题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人地关系,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草场退化、畜群结构变化、湖泊面积变化等等为论文题目,并采用计量地理方法、统计方法和遥感技术手段等完成了毕业论文。还有部分同学扩充内容,精心修改后在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 最终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学生评价方面,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课堂教学质量优良,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和支持。
项目名称:“地理科学专业”国家级综合专业改革试点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10.
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令.
④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⑤ 林兆其.高等教育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⑥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 陆红燕.研究型合作学习理念与少数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J].科学创新导报,2008(23).
⑧⑨马晓旭.现实可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新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⑩ 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王立华.教育学院地理专业遥感课程和教学及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2]叶小梅,乌敦,阿拉腾图娅.鄂尔多斯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1):34-39.
[13]哈斯图亚,乌敦,包玉海.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79-82,91.
[14]王巨力河,乌敦,阿其拉图.鄂尔多斯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C].第三届中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2008.3:113-117.
[15]王海云,阿拉腾图娅,乌敦.农林牧交错典型区近二十年的林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2:42-45.
[16]包苏雅.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4:71-75.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3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的同时,适当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搜集整理资料、ppt制作、团队协作能力,逐步形成一边理论探讨,一边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一)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1.课程导入时的讨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从“破冰”开始,“破冰课”指的就是这门课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即第一堂课。所谓破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二是消除学生与课程教学之间的陌生感,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冰课”的效果怎么样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顺利与否以及今后的教学效果,因此能不能上好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破冰课”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该课程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本人通过几轮的探索与实践,确立较为有效的“破冰课”模式,根据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文地理学课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而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形成了班级学习风气、课堂氛围,这些情况要求教师在开学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本专业本班级的各种情况,即备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文地理学地域性学科特点,讲授绪论时,采用以生源地为单位的小组讨论的方式,如讨论自己家乡的农业、工业、、人口密集程度及其原因、民风民俗、旅游开况后派代表发言,轻松实现预期目标:一是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假期生活引到课堂上来;二是通过同乡之间聊家乡、在全班讨论,轻松交代人文地理学学什么和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其实人文地理学和我们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主要有:对于国内外时事热点,运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进行讨论,运用聚落地理学知识,从我国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土地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之间的矛盾;谈家乡的民俗民风、产业结构、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分析家乡城市地域格局和前景;分小组讨论分析家乡的地名及其由来,从而掌握地名景观这一内容;上网搜集逆城市化现象资料,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等。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既能避免教师传授知识陈旧,又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通过鼓励调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在讨论步骤上,先由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由每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对参与积极性高的、有自己观点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刺激同学们讨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及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教学又是“教”与“学”的结合,在“教”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利用ppt讲解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人文地理学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上讲台讲解民俗;从自然、资源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区位差异等方面,查阅城市规划资料,分析并解释呼和浩特市城市向东南发展的合理性;调查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分析客源市场的特点,总结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世界三大宗教的中心思想和传播方式,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调查内蒙古地区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原因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有演讲、讲课、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中还要求有ppt、文档,必须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并展示,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思考当前的很多社会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缺少适当时间、适当内容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不但不能突出人文地理学应用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难以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三年制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教学中专业的外业实习不可能像地理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一样进行较系统的野外实践,但是在当下,光凭传统的讲授与板书结合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很难吸引学生。而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又可以借助影音文件的优势,直接影响学生感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实现野外实践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宗教景观、不同区域民居的比较、旅游景观等教学内容时就得利用影音和图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探索和建构新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人文地理;认识
人文地理包括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特点等多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区域的重要区域特征。学生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掌握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学习任务之一,认识人文地理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特点
人文地理包含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整体上是依附于初中地理教学来向学生们呈现的。在每个章节中,关于人口、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种族等都是被频繁提及和叙述的,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更多的有趣的东西,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去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对人文地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体系中,自然地理相较于其他地理学知识而言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自然地理中穿插人文地理教学,对学生们而言是既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对日后更进一步地接触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
1.运用故事法教学提高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因此,对于故事性的叙述还是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关于该地域的故事穿插在地理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国际日界线时,教师可以先在正式讲课之前向学生讲解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回国够,发现船上的航海士在航海记录中少记录了一天,这对于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他们来说是相当困惑的。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很自然地引出是国际日界线的存在使得东西两边的日期出现了差异:每过一次国际日界线,日期就要变更一天。教材中也提到了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早出生了一天,也是因为国际日界线的存在。学生通过对这个趣味性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更能将国际日界线的重要意义、变更方法等牢牢地记在心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国际日界线进行引申,例如,为什么国际日界线是弯的,而不是直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日界线的真正含义。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时是初中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向前推动的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必然条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较为紧缺的一个国家。因此,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依附于自然资源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越短缺的地方,人口就越稀少;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人口就越多。在我国典型的地区就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其可探明储存量可占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区,此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3.人文地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规律性特点
古代时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气候和播种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就是说腊月七号、腊月八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两天,因此我们要喝腊八粥取暖,才不会冻掉下巴。像这样的民俗谚语还有很多,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文地理附属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研究人文地理时,自然地理能够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研究人文地理也是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规律的总结。初中地理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区域地理这一块尤为复杂,学生对于其他陌生的区域本就了解不够,再加上要记住许多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将人文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综合记忆,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全面认识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对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魅力的了解,如同学生在世界各地畅游,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初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广、学习难度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但是如果从自然地理教学的角度引申出学习和认识人文地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一种良策。
作者:曾志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5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论文格式是:人文地理论文格式要求;论文格式说白了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那么人文地理论文格式又有哪些要求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人文地理论文格式要求,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2.正文
五号宋体通排;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10幅为限。尽量采用Word文档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线表。图(表)须有图(表)题,紧随文后,且在同一页面。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须写清。标目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表1、表2:
表1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与举例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仿真实现方法”三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1管网仿真实现方法”四级标题五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表2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图题五号黑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3.参考文献
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请列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文中对应位置以右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四字作为标题,五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参考文献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序号]作者.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序号]作者.文题[EB/OL].http://…,日期.
光盘文献(数据库):[序号]作者.[DB/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4.作者简介
请在正文首页以脚注形式附第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四字小五号黑体左起顶格排;作者简介内容小五号宋体,100字以内,包括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从事的研究领域;参加的全国学会名称、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相当于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个人的学术号,如您目前尚无,可通过加入相应的学会得到,已是会员的,可向学会索要。学会的联系方法请登录中国科协网站查询)、联系电话(手机)、E-mail等
参考范文:
例谈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人文地理试题的特征
人文地理试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城市、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图表为支撑,考查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图表、数据解题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人文地理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人文地理试题常以微观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或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2.综合性
地理学研究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中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球表面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着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故人文地理试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3.探索性
地理学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学习地理是奔着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去的,作为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的人文地理试题必然具有探索性的特征。
4.开放性
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家国情怀,拓展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地理实践能力,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放的人文地理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是否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科学合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人文地理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二、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
1.科学建模
人文地理学虽然知识点多、散,但人文地理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可以通过建模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我们在学习鲁尔工业区时,要详细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类型、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兴起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整理出一套有关鲁尔工业区的模型。我们还要将鲁尔工业区模型进行补充、修正,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工业区模型。我们还可针对某类试题,建立答题模型。一个完整的答题模型包括四部分:标题、适用条件、答题要点、备注。
2.精准套模(套用模型),巧妙用模、验模
完成各类问题的建模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要想在人文地理试题上获得高分还得精准地分析背景材料和巧妙地运用模型。
一道人文地理试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图形、设问三部分组成。在做题时,我们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6年高考江苏省地理试卷第28题第(1)题为例(试题略),简述套模、用模方法。
第一步,粗读材料、细审设问。拿到试题时,要快速、粗略地浏览所给材料和图形,知道材料和图形描述的是攀枝花城市转型的地理现象。然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每一个设问,从设问中剥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思考可套用的模型。第(1)题设问有两个。一个是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钢城”顾名思义攀枝花的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中心,故可将设问归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另一个是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中没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该设问可以归为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第二步,依据模型要点细嚼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根据第一步对第(1)题设问的分析可知,本题要用到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要点为位置、交通、市场、能源、钢铁原料、水源、科技、劳动力、政策、产业基础等。第二个模型要点为产业结构单一、钢铁过剩、资源短缺、煤炭地位下降、技术冲击、环境问题突出、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
第三步,整理答题要点,并作修订检查。在整理语言要点时,要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用针对性和专业性强、逻辑性和层次性分明、条理清晰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要点间要相互补充,以形成完整的答案。
第四步,书写答案。要求字迹清楚,分点作答。
以上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实际上就是通过细审设问来套模,第二、三步就是用模、验模的过程。
在解答人文地理试题时按上述步骤和方法能有效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但要娴熟地运用此方法还需多加练习。
人文地理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AP课程;人文地理;AP人文地理课程
一、美国AP课程的相关概况
美国AP课程的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美国大学进阶先修课程。它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阶段进行授课的大学课程,它相当于大学低年级水平的课程,美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学业以后申请参加AP考试,考试合格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上大学以后这些学分会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缩短大学的教育时间。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大学承认AP学分并将其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
二、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相关概况
(一)AP人文地理课程概述
AP人文地理作为AP课程项目课程之一,其中的AP人文地理课程是为了满足高中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学习相当于大学初级的人文地理课程的需要。学习时间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大约为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
(二)AP人文地理课程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AP人文地理课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AP人文地理课程强调经济理论和模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发展、工业化和城市规划中运用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概念和景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及其环境后果;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这些议题,且能将所学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AP人文地理课程的目标
根据美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地理标准》,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门功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1)思考并使用地图和空间数据;(2)认识并解释不同尺度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3)辨识并解释不同空间尺度的模式与过程之间的关系;(4)定义区域并评估区域化进程;(5)描述并分析不同地区的变化联系。
(四)AP人文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
关于AP人文地理课程学习还没有指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只是提供一些参考教材由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教材。AP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的本质与前景;文化模式与进程;政治组织的空间;农业和农村土地使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城市和城市土地使用。
(五)AP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部分: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选择题一般是从五个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不像国内的四选一或者多选,一般是75个选择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自由回答问题部分一共是三道题,做题时间为75分钟;考试内容以一些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或者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为主,答题标准没有严格的规定,也不需要任何的答题技巧。选择题和自由回答题的考试分值各占50%,经过评分计算,从1分到5分换算成“不合格”、“可合格”、“合格”、“好”、“非常好”五个等级。一般需要4分以上才可以免修大学第一年的地理基础课程。
三、AP人文地理课程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启示
(一)构建我国高中地理先修课程体系
我国从2007年在北京市开始尝试AP课程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推进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力求在青少年中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尝试从高中阶段开始培养一批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尝试实验,发现成效还可以。因此,构建我国大学地理先修课程体系,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地理学习的衔接对于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拓展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跟美国AP课程相比我国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侧重于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窄。那么,一方面可以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一些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案例分析学习,寻找一种符合高中生认知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地理课程蕴含着全球化的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三)完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内容和要求来看,它强调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思维,并且能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批判性的辩述;同时强调联系生活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在加强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地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我国高中人文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往往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因此可以尝试适当减少考试中客观题的权重,可以仿效美国运用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AP人文地理课程考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和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对材料或者图表分析的方法来考核学生。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即使两个学生的观点完全不同,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他们也能获得很高的分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模仿美国的AP课程,而是结合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学习AP课程的长处的同时,使之发展成符合我国人文地理课程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采.美国AP人文地理课程项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