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1

吴 涛 著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管理的滞后导致环境污染事件越来越多,特别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尤为突出。虽然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许多企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环保管理能力薄弱,加之,编制环境应急预案需要编制部门及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格的科学性等要求,导致企业制定的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照搬照抄环评,脱离现场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更有许多企业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之混为一谈,缺乏对环境影响和人群健康的关注。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及体系

  (一)发展历程

   1.2003年应急管理元年,提出了: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管理,保证快速反应;完善检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改善基础条件,保障持续运行。

   2.2004年应急预案编制年

   3.2005年推进“一案三制”,4月国家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月首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2月国务院应急办成立。

   4. 2006全面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管理进企业,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

   5. 2007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年:5月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1月《中华人们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应急管理体系

   1.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1.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狭义理解: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3.广义理解:广义的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紧迫性

   2.不确定性(复杂:“涟漪效应”)

   3.损害性

   4.蔓延性

 

  (三)环境应急管理流程

   1.简易流程

    

   2.详细流程 

 

三、环境应急管理的意义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环境综合管理职能的应有之义。社会各级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社会各界人士要切实注意身边潜在环境风险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应。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也随之频发。突发环境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公共性、高危性等特点,通过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环境应急人员的预警及应急能力来减轻其造成的危害。

    2. 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接连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引起了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何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空气污染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当前环境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3.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化工行业、运输行业污染事件发生的次数多于其他行业,污染物以液态为主,事件表现方式主要为爆炸和泄漏。

例如: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2018年11月泉州碳九泄露

   4. 针对环境风险源的特点,环境应急管理的主要控制点首先在于预防与应急监测准备,其次是应急监测的分析与信息,最后是应急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环境应急能力只有从不断的建设中才能完善。突发环境事故是有重大隐患的,如果有一支高素质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及精良的应急监测设备,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才能被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政府行政部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污染,才能尽可能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当然,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还是从立法上进行约束。环境风险管理是社会行为,只有从法律上规定环境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将重点风险源纳入日常监管,突发环境事件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有研究者提出中央政府部门应直接管理环境风险源,这样就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源清单,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虽然对风险源的有效管理可以降低突发环境事故的发生,但是只要风险源存在,就有一定的几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因而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也是环境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结语: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正处于高峰期,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是个关键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设属于公共事业的范畴,其建设所需的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需要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而且加强应急管理也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通过环境应急管理减少当前环境风险,确实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减少人民群众因环境污染事件而带来的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1. 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

2.张璐. 浅谈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J]. 科技展望, 2015(10).

3.刘伟龙. 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的问题和对策[D]. 兰州大学, 2011.

4.赵永. 雾霾天气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比较[J]. 资源   节约与环保, 2016(7):114-114.

5.杨岚. 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和启示[J]. 中国应急管理,        2016(1):44-45.

6.张迅.环境事故应急管理与处理.河北环境保护,2008(11).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担负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系统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更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近些年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矿难等事故亦揭示出国内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压力、社会的关注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大力推动了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但由于该理念成长历史较短,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研究成果。而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或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如贸易壁垒;或只是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食品行业;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缺乏一个合适的视角,更为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企业环境的视角,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现有研究及其局限

当今学界与企业界关于CSR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用何种理论对其相关主体进行划分,以求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从什么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至今,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并成为绝大多数学者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象与范围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家安索夫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并将其具体划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及顾客五种类别;1984年,弗里德曼扩充了其内涵,把社区、政府和环境纳入其中;此后,西方学者们开始基于不同的视角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如索尼菲尔德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宏辉教授的专家评分模式以及深交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的划分模式。

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有效地归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国际上的许多权威机构也倾向于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目前被多数企业广泛认可的SAS80OO社会责任标准、G3指标体系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李伟阳和肖(2005)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李丽清(2006)从人权保障、劳工权益、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方面出发,建立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也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由于研究目的各异,当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之中时,对该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如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朱永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展开了研究;而吴燕霞则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对不同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

从对现有研究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很少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处的环境来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然而,企业是环境中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环境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做一个初探。

3、新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笔者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企业环境”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新的研究框架,并分别基于企业环境中的四个子系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3.1企业环境视角下构建新框架的理论基础

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有利支持,本文对相关主体的选取和分析将依旧以该理论为基础。

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国内学者陈宏辉教授依照专家评分法建立的体系对国内企业最为适用。该模型使用一份包含20个选项的利益相关者调查表,由24位职业经理人选出符合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以入选率50%为界,被定为利益相关者的依次是: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分销商,自然环境和社区十个群体。

此外,由于企业始终存在于整个环境系统之中,并在其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资、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转换中,实现投入与产出。考虑到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将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交互影响,本文引入了企业环境理论。在众多关于企业环境理论的研究中,笔者认为赵锡斌教授对企业环境的分类,在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到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变量,为本文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视角。具体来说,赵锡斌教授将企业环境分为四个子系统(如图2):1.社会环境子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法律与社会文化等);2.市场环境子系统(包括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3.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技术与结构,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研发及企业文化等);4.自然环境子系统(包括生态与资源系统等)。

图1 企业环境系统

3.2新框架的构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站在企业环境的视角,把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划归到各大环境子系统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首先,笔者将陈宏辉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合并与简化――将股东与债权人合并为投资者,分销商划入消费者一类,将管理人员与员工并称为公司员工,自然环境代以资源环境,最终将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简化为7个,分别为投资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和资源环境。

图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其次,关于企业环境的分类,我们依旧沿用社会环境子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这样的分类。

最后,我们将对企业影响最大的7个利益相关者合理划分到各类企业环境子系统中。如图3所示,我们将政府和社区纳入到社会环境子系统,将资源环境纳入到自然环境子系统,而客户和供应商统一归入市场环境子系统,员工和投资者则归入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整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企业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系统的影响,环境也时刻鞭策着企业采取措施适应内外部变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面前,企业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履行其社会责任,才能和谐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下面笔者将就各子系统中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具体分析。

图3 企业社会责任新框架

3.3 基于各个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3.3.1 基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社会环境子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中心与主体。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企业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是受到彼此发展规律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政府与企业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仅靠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调控,道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永恒的义务。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首要必须自律,奉公守法,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并积极去履行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利益相关者则是社区。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和韦里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揭示了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2 基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是破坏自然环境的罪魁祸首,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主体,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社会的问题,而是一个表征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产方式变革的哲学问题。

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争议颇多,但在对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责任的观点上却早已达成一致,并将其纳入其社会实践指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自然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环境。短期看来,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效率,但从长远看,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也有利于社会正义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

3.3.3 基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共同形成一个大系统。而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市场环境子系统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市场环境这一子系统是企业很难控制的客观条件,且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因此,企业必须经常调整自身,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这正像生态学中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一样,企业也必须顺应“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实际上,市场环境子系统所包含的主体很多,如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等。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客户和供应商这两个群体。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Drucke Peter,1970)曾强调企业要为顾客提供至高无上的服务,并提出“企业目标的唯一正确意义,就在于创造顾客”。的确,客户是企业服务的对象,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对客户的责任是企业最应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必须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导向,努力完善企业营销网络,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效应,通过为客户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同客户实现双赢。而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中间产品或服务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最终质量和成本,供应商运作的效率直接制约着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效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分享“链条成本”降低的好处并共享资源与信息,以整合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供应商已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并且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合作极大牵制着企业的发展。

3.3.4 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合,它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环境影响着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健康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优劣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其它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能够有质有量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对投资者和员工的责任,有利于稳定企业的内部环境子系统,营造一个良好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在知识经济下,尽管随着智力资本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财务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充足的资金来源仍然十分必要,如企业的研发、战略扩张、企业收购及兼并等。同时,投资者给企业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承担着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内部环境子系统中,除了投资者,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者是员工。员工是企业业务流程的直接操作者,企业的有关计划和决定都要由员工去执行。而且,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消费者及其所接触到的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智力资本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企业要让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满意,首先要让其内部利益相关者既员工满意,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优厚的报酬、健全的福利、职业发展通道、培训机会等,才能吸引、留住和培育人才。

4、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文献的回顾,本文从企业环境视角,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但因时间和水平有限,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章对企业环境中的每个子系统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就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详细说明。其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受企业很多方面的影响而有差别,如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等,文章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系统考虑。再者,文章是基于企业环境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初探,现今,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怎么从企业的角度更为宏观地把握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及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赵锡斌.企业环境方法与调试: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李彩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9):48.

[5]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纵横,2010(10).

[6]吴燕霞.所有劝差异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J].理论讨论,2012(2):9-14.

[7]Simon Knox,Stan Maklan,Paul Frenc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xploring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ProgrammeReporting across Leading FTSE Compan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61,7-28,2005.

[8]王敏,肖,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原则、依据和框架模型[J].WTO经济导刊,2008(7):62-65.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学校德育 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 社区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8-01

学校德育应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世界是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也是道德教育植根的沃土。学校的德育渗透应该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来塑造人的价值与意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异彩纷呈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在体验中接受具体而丰富的教益,并在体验中领悟、积淀提升,进而升华凝结出自己的道德智慧,指引人生的旅程。

今天的教育已不是过去的单一的、传统的、闭塞的教育,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的参与,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所以要达到三者同步协调,三者之间的互动。学校、家庭、社区是学生成长的空间,是进行德育缺一不可的教育环节。今天的教育已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正如三点才能支撑起一个平面一样,学校、家庭、社会就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主动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保持密切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成长中应有的主导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家庭环境是由家庭作风、家长作风、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构成。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庭因素的积极优势和效应不但未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不少家庭最终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认识混乱,往往又通过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们过早地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社会伦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发生错误定格,将会给今后的学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负担。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学校德育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受较为稳定的思想教育。但随着学生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渗透能力的增强,教育者要把学生封闭在学校这个狭小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强制封闭只能引发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因此,逐步扩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与深度,锻炼其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社会学习心理,是教育者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做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

中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地发挥着作用。如果片面强调或忽视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会造成整个德育工作的失衡。因此如何控制、协调三要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联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可以通过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为了优化广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有责任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上和方法上协调统一,而不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形成制度。如:建立教师家访制。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搞好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家长的观念是否陈旧、教育知识是否贫乏,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据此做出切合实际的指导家庭教育的计划。通过这些,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的作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和“跟踪调查表”,这样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建立经常性的信息载体。

三、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联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种种教育事业中,社区教育是刚开展不久的新生事物。学校是社会文化的窗口,学校德育应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包括社区的智力、设施和热心学校教育的志愿者,充实学校的德育力量。今天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更应体现社区的功能,优化社区环境推动学校德育,达到学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主动争取社区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公安、司法、交通、企业、居委会等,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社区教育为形成德育合力架设了桥梁。利用社区教育的优势拓宽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增强适应能力。与社区教育协作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观念。还有社区教育委员会还为学校提供本区内知名英模人士作为校外辅导员。社区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限制和抵销了社会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然,关于如何增强人们的社区、家庭教育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如何进一步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实践。

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体系,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委会为平台,切实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1]邵瑞珍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2]赵翰章主编 《德育论》,吉林省出版社,1987年。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体育环境;体育锻炼;大学生

一、体育环境的含义

体育环境一般包括体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人是社会动物,体育锻炼属于社会活动,所以人是体育锻炼的主体。一切的体育环境的设置都应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的体育环境的设置能更好的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使人类通过体育锻炼使自身机体发生好的变化。所以体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1自然环境。体育的自然环境一般指的是体育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当地的气象环境,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地表生物圈。这些条件一般是体育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环境,是体育锻炼的外部条件。

1.2社会环境。人类为了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的总和。体育的社会环境一般包括体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和体育的内部社会环境。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积极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

1.3人工环境。体育的人工环境一般指的是人为形成的运动场地或是高度人文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后者却是违背人类的初衷的,并且这种污染一般对体育运动有害。

二、体育锻炼的介绍

如今,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广泛的、基础的锻炼活动,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因此,体育锻炼行为也具备了比较宽泛的含义,那就是任何与体育活动发生关系的行为都应该称之为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指的是运用多种锻炼方式,并且结合其他健身措施,以达到调节精神、强身健体、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锻炼活动。而体育锻炼行为指的是体育锻炼人在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达到增进和丰富社会生活为目的,体现人们主体意愿的行动过程。

三、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身心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3.1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第一,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大学生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大学生的抗病能力,增强他们的有机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第二,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能及时地指挥大脑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2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

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的情绪处于健康的状态。

第二,体育锻炼同时能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指数,使大学生疲劳的身体得到有效的休息,使大学生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当中。

第三,舒展大学生的身心,因为,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而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大学生睡眠和消除学习带来的压力。

第四,同时体育锻炼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之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学习当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4.1自然环境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体育锻炼的影响一般不受人为的控制。从现今发展来看,人们只能适应它,而不能改变它。所以大学生应积极运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寻找适合当地地理位置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南方河流较多,因此,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与水的体育活动,学校也可以设定一些此类课程;在郊区,体育活动受自然影响较大,大学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设定相应的体育活动。

4.2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较大的一般在城市,城市是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这里一般聚集着先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项目,学校或者是大学生本人应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或者是学习各种体育器材,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4.3人工环境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这里的人工环境主要是一些人工的体育设施,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等。这些场地的设置,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加,同时也能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所以各类高校应该具备必要的体育设施,为大学生多类型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总结:体育环境对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所以,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体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地为学生准备优秀的体育环境,因为良好的体育环境,能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最终使他们培养成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体育行为。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当前的体育环境加大教学课程设置改革,重视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5

一、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分析

从体育态度形成示意图可以知道,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所接触的重要人物如教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还受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影响。因为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以学校环境居多,所以学校环境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自然成为了中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这两种环境因素可以辅佐学生对体育态度的转变由表面的服从到认同,直至同时使学生真正从内心上产生对体育活动实践参与的需要。

二、有效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的方法

1. 转变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扮演着学生身体机能的培育者、体育教学的指导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等多种角色。在新旧理念交替、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身体是学生革命的本钱。有些教师还认为体育是次要的科目,上课只是随便的应付,从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干,教师的观念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毫无目的,只是玩玩罢了。所以,根据改革的进程和实际需要,及时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变,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2. 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以“快乐体育”为宗旨进行教学

现代学校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民主而又平等的师生关系,克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从而心违”的现象,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教师既可以是学生的导师,又可以是学生的伙伴,还可以是学生的听众,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树立快乐教育的思想,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以展示体育的竞技之美和力量之美。例如可以把体育锻炼融入游戏当中,避免机械的跑步、技能训练等。

3. 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几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伦理;建立在理论、经验或规范基础上的体育专业体系;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环境的广义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那么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就是相对于职业学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而言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一个学校而言,自然环境已经是定数,无法进行人为操纵来改变。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社会环境就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当今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挑战,要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进行落实,需要从社会环境入手,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促进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当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改变。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职业学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经济制度方面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大量的外来政治和文化思想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加剧,主流意识有被削弱的风险,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产生冲击。市场经济制度使得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集体主义减弱;市场经济制度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却渐渐削弱学生的协作意识;市场经济制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公平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服务意识下降。这些都会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产生很大影响。职业学院的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主体之一,无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来自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职业学校学生对互联网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往往网络中的多种信息会让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清,分不清主次关系。除此之外,网络信息中还存在大量错误的和有害的信息,这不仅会使职业学院学生心思不定,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这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与完善的具体操作

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从影响职业学院学生较大的社会环境入手,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

(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是职业学校需要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所以职业学院中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校园中应该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栏或活动基地等,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到正常与普遍。另一方面,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条列入学校正常的德育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项工作又不可像考察学习成绩一般,变成机械化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应该具备多元性,不应该是数字化和单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可能有使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功利性的情况,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固定标准来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还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不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来进行自我管理。那么,这就要求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像专业技能一样,学习书本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从思想上树立一种自觉自律的意识。教师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做一个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单纯地理论说教,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全面发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最大程度地理解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可以让社会环境中校园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得以建设与完善。校园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占的比重较大,处理好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二)来自家庭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影响

职业学院学生在地理上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校园和家庭。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家庭中学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却并非全是有利影响。学生在家庭中接触到不利影响时,应该充分运用在学校中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排除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在于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世界来思考。职业学院也应该提倡学生家长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互联网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对待网络上形态各异、真假不清的信息,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部接受,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越来越重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面逐步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