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1
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必然会为我国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原来的应试教育被人们所重视,而“素养”一词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词汇。历史教育作为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多教育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有关历史教育的内容,并且热衷于介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
中韩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韩国和中国都偏重于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只注重收集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及教育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此达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目的,但是由于研究过于偏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结果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学科教育比较研究多是同欧美、日本学科教育进行的比较。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欧美国家在诸多方面都与中国有显著的差异,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历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疑会有更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自从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逐渐得以开展。
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启林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1995年)、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1996年)、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2003年)、孙启林和安玉祥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2004年)、蔡正默和李光华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2009年)、艾宏歌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全面、概括地论述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在部分内容里涉及有关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
直接对韩国历史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有,许华和刘传德的《韩国的历史教学》(1998年)、赵亚夫的《韩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国史教育》(2003年)、许斌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006年)、沈海燕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2012年)、尹姬燕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2013年)等。这些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韩国的历史教育、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介绍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十分有限,使得已经形成的研究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简略。
韩国学者对本国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孙峰浩的《韩国社会的前途和市民教育》(1997年)、车照日的《对社会科通合课程标准模型的研究》(1999年)、朴采亨的《课程标准地域化的性质和课题》(2003年)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韩国的学校教育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对了解韩国的学校课程及课程标准提供参考。但是,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详细论述本国的具体情况上,相比较而言对其他国家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金荣华教授著的《韩国社会与教育》、郑范谟的《教育与教学》、金钟哲的《韩国教育政策研究》等都阐述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教育的开展。
韩国对本国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梨花女子大学赵瑞衍的《国民学校历史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1993年)、建国大学杨承德的《初等学校社会课第6次和7次教育课程历史部分的内容分析:以初等学校3~6年级为中心》(2002年)、全州大学崔南淑的《小学教师对历史教育的实况分析:以全州市小学教师为中心》(2009年)、庆仁教育大学崔润静的《2007年改正教育课程小学社会课历史领域的分析》(2012年)、汉阳大学申慧敏的《依据社会科统合论议与教育课程变迁的历史教育研究:以2007年改正与2009年改正教育课程为中心》(2012年),这些研究具体的将韩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中小学历史教育课程、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等,对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的诸多学者们对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做了很多介绍和分析,形成了许多令人称赞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有关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上,而对韩国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有限;二是因为语言障碍,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简略,因此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
二、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教育亦担负重要的责任。但是韩国历史教育的现状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距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这是人类发展进人新时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一种表现。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与对精神财富需求的重视程度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表现在社会各领域中,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状况,历史教育的问题不如科学教育那样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调查表明,大、中学生和青年人的历史知识普遍缺乏,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他们常常束手无策,不会运用历史思维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种状况极为令人担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2.在历史课程建设上,综合还是分科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综合编订课程成了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趋势。从历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功能看,历史教育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综合课程中,这种独特的功能是被削弱还是合理地得到加强,不仅是韩国而且是当前各国综合社会课程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
这样说来,在科学或学科的层面上,要把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解决的。这说明,在对待“文科”课程是采用分科还是综合这一问题上,还需要很长的探索之路。
3.依据怎样的价值取向恰当地选择历史课程内容,是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怎样确定选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现代汉语 教学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现状
(一)现代汉语教改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很受重视。陈黎明、温欣荣在《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中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以教材编写为重点阶段,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阶段,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阶段,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阶段。[1]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现代汉语教学需要宏观的指导,也需要教学手段的改进。现代汉语课程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本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研究(包括教学)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缺乏相应的学科独立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对传统学科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较为依赖,包括现代汉语在内的许多课程在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学科独立性都需要逐步建立。
现代汉语课程之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是语言分析应用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侧重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应用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立足于现代汉语作为理论课程的现实,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该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更加契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实践性人才目标,实践与应用在教和学两个方面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理论的宽度和深度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2],为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教学目标适应的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现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基础,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更加突出了实践性,同时提出了对学生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3]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入多家观点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深入思考;在延伸阅读中将其他版本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利用现代汉语相关的公开课等网络资源,拓宽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
(二)引入语言现实“活水”来丰富课堂
对外汉语教学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随时面临并需要解决种种动态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很难在现代汉语或者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答案。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已吸收的营养不断地消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观察、分析及研究能力。
语言相关的理论是静态的,动态的语言现实则是语言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源头活水。社会生活语言异彩纷呈,新词新语往往成为年轻一代的标签;留学生的洋腔洋调和语用偏误往往出人意料,也是学生以后要面对的现实。把这些语言现象引入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三)设置语言实践环节
前面两个方面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的改革,而从学的角度,学生要对身边的语言现象进行调查,培养独立的语言分析和研究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提高自身对语言生活的敏感度,对现实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能够进行正确的解读、解释和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现代汉语课程设置中的语言实践环节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明确而独立的学科意识是规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前提。在该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是对该学科的性质界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也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的。我们认为,该模式应具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的特点。
(一)点面结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尝试范例性教学
现代汉语教学中,应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知识与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胡裕树、张斌等人主编的教材以及其他的前沿学术成果也应当加以关注。我们把教材和课堂教学要点作为该专业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中介”,用这一“中介”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然后进行反思、评判和建构。
“范例性”指的是把教材当作一种范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作为引玉之砖,不强迫学生完全同意教材的内容,而是用案例或范例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把教材和补充材料作为分析语料和思考问题的范例,着重体会其如何归纳、总结、批判、辨析等。
(二)动静结合,围绕语言现实,展开形象化教学
现代汉语理论属于静态的描写,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做到对汉语知识的动态应用。理论来源于对语言现实的整理和归纳分析,而语言现实又是变动不居的。对语言现实的关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这里的语言现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生活语言;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代表性的语言实例。
现代汉语知识和理论源于生活,理论教学却容易与生活语言脱节,导致教学改革的效果不够明显。生活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形象化教学是用具体、生动、形象、易解的语言事实、生活现象去解释现代汉语的抽象理论,[4]化虚为实,化深为浅,从而做到理论来之于实践,回归于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至臻结合。现实语言正是现代汉语课程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语言现实的引入,可以加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生活、与留学生汉语学习现实的联系,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实践贯穿于教学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学生语言分析与研究能力的获得,要吸收众多知识、众多理论的营养,同时需要不断地消化所吸收的营养。教师应重视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生活语料调查,进行语言资料收集与研究,加强对比分析,并加大实践环节在平时考核中的分量。
语言实践与现代汉语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更加契合专业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应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不只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所有专业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温欣荣.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98-101.
[2]郭莉琳.发挥地方方言优势,提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
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2):83-84.
[3]郭智辉.谈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建设[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07,(12):92-94.
[4]张华莉.浅谈现代汉语课程的形象化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3
一、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一种,相对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精神需求上的需求为旨归,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很难从内涵和种类上进行限定。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我们可以如下定义:文化活动是配合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和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前者在汉语教学界早已有之,国内外的汉语教学都有这种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相关文化内容为主题、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活动语言以汉语为主的活动。活动的规模一般不大,目的也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的某项内容有所了解。参与者有时会扩大到教师或家长,但不妨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后者,即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则淡化了学校和课堂的概念,面向设定的对象群体,不一定而且常常不以汉语为活动语言。这类活动的原则是注重活动的传播效果和持续影响力,这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当然也是判定活动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两类文化活动目前都是汉语国际教育海外主要机构孔子学院/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志愿者或外派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是鉴于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相对单纯,对其研究也较为充分,因此本文只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进行讨论。既然是重要内容,又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孔院/课堂的志愿者或外派教师就应该对此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计划组织实施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笔者曾参加过志愿者、外派教师的选拔工作,也曾担任过赴任前的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培训教师,平时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接触过很多归国志愿者或教师,谈到文化活动这个话题时,得到的答案往往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琐细、零散。组织者往往认为文化活动就是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脱不开教学,因此也走不出校园话题。这就很难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
二是活动规模不够大。参与人员都是自己的学生、朋友、同事,每个活动都这些人,文化传播成了小圈子的活动。三是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组织者往往是临时起意,或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和专长安排活动,完全不考虑对象的兴趣点和活动开展的时地因素。于是就会出现诸如组织者们兴奋、辛苦地准备了好几周的时间,可是活动开幕时只有三四位参加者前来的窘况。四是效果不理想,影响不大。完成程序、顺利进行、周围人满意就算大功告成,而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活动的效果。针对以上4种情况,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也认为这不是理想的文化活动形式,但又一时找不到如何改进的方法,因此,这些问题在孔院/课堂的文化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里面当然有我们活动组织者———主要是孔院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上的原因。其一与志愿者教师的培养过程有关。作为志愿者主体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中缺少这类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都是针对课堂上的语言文化教学和生活中的交际技能的,对如何设计、组织、评价文化传播活动缺少关注。所以即使是完成了课程学习的专业硕士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类活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框架。其二是行前培训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实战训练。行前培训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但往往在设计课程时就忽略了文化传播活动的内容,大多以文化教学和才艺教学替代了文化活动。即便有相关内容,也往往局限于课内、校内,而不是从传播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和模拟实践的机会。其三是不论学生、学员,以往经验中的“活动暠大都是校园内的活动,已形成定式,如果在学习和行前培训中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没有鲜活事例的刺激和模拟实践的练习,很难轻易改变原来的认识与方法。最后就是担任培养、培训课程的教师和专家也存在不足。很多老师也缺少在孔院/课堂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功经验,大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课堂和校园中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学和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文化传播活动现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的背后似乎正是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认识的不足和研究的缺乏。长此下去,必定会影响孔子学院/课堂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进入新阶段后,文化传播的新目标和高标准就无法实现。
二、维也纳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
如何开展孔院/课堂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一个新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我们只能从实践入手,在成功的个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在此我们以2010年“年度最佳孔子学院暠之一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为例,对他们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益的经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始建于2006年,至今不仅开设出一系列汉语课程,而且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影响很大。“孔院2013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同比增长20%),参加人数7000余人(同比增长7.69%)。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招待会、汉语日、文化节、展览、文化演出、高端文化讲座、研讨会,大部分活动由孔院单独承办,部分活动同奥地利各界人士和机构以及国内单位合作举办,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独特的贡献。暠[3]一年内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次、参加的人数、活动的种类、参与的机构应该说都是孔院/课堂中的佼佼者,而且不少活动都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维也纳电台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从传播效果上看也是广泛而深入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举办的较为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类:从文化活动的形式上看,除了政治论坛一项外,都是较为普通的形式,但是从活动主题上看,则有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首先,寻找并充分利用天时,即找出日历中蕴藏的有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时机,在一个恰当的时间举办一个恰当的活动。比如“中美大使论坛暠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正是赶在了《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举办驻奥的中美大使论坛,不仅时机恰当,而且内容合适,同时使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孔院的文化活动走入政治层面,凸显出影响力。“全聚德暠美食活动也同样是充分利用了恰当的时机。在孔院建立5周年、中奥建交40周年之际,在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帮助下邀请了十几位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师傅前往维也纳,现场制作北京烤鸭,引爆当地中国美食热。
其次,有明确的“本土意识暠,即充分考虑到了参与活动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在哪。比如《阿Q正传》朗诵会,邀请了当地著名的朗诵家,用当地语言朗诵《阿Q正传》的翻译本,而完全没有考虑用中文进行。这种人员和语言的当地化选择充分利用了朗诵家的声望和号召力,参与的人更多,对内容的理解更精确,从而保证了《阿Q正传》的传播效果。而环保主题的电影活动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环保状况和改进趋势,同时也唤起了重视环保的当地人对中国目前状况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本土、本地意识至少杜绝了组织者热心准备、参与者寥寥的窘况。再次,强调人和,即通过合作的形式形成合力,促进活动的圆满完成。比如“我家与世界大家庭暠书画征文展览活动,如果只是凭借维也纳孔院一家的力量,很难保证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影响传播效果。所以他们借助联合国新闻处的号召力,联合举办这一书画展览活动,引起广泛响应,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丝绸之路暠音乐会,则是调动起“丝绸之路暠沿途13个国家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国家贡献一两个特色节目,既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时也呈现出新旧丝绸之路的样貌与风情。而且,13国办一个活动,总要比孔院一家机构办更精彩、更有特色,影响面之广也不可同日而语。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讨论的只是孔院文化活动中的部分成功事例,前面提到,维也纳孔子学院2013年一年即举办了60多场文化活动,不可能场场都如此精彩,都如上表中所列活动那样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表中这些成功的文化活动的确都达成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影响既深且广,可以作为样板加以解剖分析,提供借鉴。对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如果想成功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维也纳孔院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一是要寻找并利用一个好的时机,使活动的意义凸显,成为一个社会事件,由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入乡问俗,深入了解、研究当地的文化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选题、开展方式得到认可和接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而且得到满意的收获,这是活动规模的保障。三是发掘、借助可以提供帮助的合作力量,合力出手,事半功倍。四是对活动的传播效果给予重视,既要重视人际传播,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探讨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创意,使活动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五是加强计划性。前面4条其实都要求提前周全地计划,然后一一准备,临时起意是无法完成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除此以外,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困境及其原因,我们认为各级主管机构、教师、专家学者也都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转变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人员都要认识到汉语过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是传播活动,要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要在观念上要冲破校园、课堂的苑囿,重视社会传播手段和效果的深广度。这必将带来培养培训课程的相应变化。其次,加强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的研究。这里说的文化活动虽然具有传播活动的性质,但是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毕竟是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框架中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都是研究薄弱的环节。再次,借鉴已有经验再实践、再总结。除了维也纳孔院外,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孔子学院开展过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也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但对此的整合不够,研究不够,也很少用于再实践的指导,使宝贵的经验得不到整理和推广。为此,我们需要对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提升的过程进行顶层设计。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4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教授的是汉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简介
1、学科性质
确定一门学科的性质,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该学科所独具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与内涵是语言,可见,其基本属性属于语言学范畴。再看其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同时也是外语教学,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2、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陪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能力、得体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范开泰,199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本的语言知识。
汉语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言语技能。
所谓言语技能就是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想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就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要素与言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3)言语交际技能。
在交际过程中,既要注意交际的正确性,也要注意交际的得体性。只注意到正确性却忽视了得体性,也会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4)相关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中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1、当今跨文化交际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自古就存在,只是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胡文仲先生认为,在当今之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更为顺利地接触和交往。例如: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联系在一起,进行各种交流与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时下,就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通过“网络汉语教学”来教授远在他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我有位同学在菲律宾担任汉语志愿者,今年刚刚回国,他在菲律宾的学生仍然通过互联网向他学习汉语。可见,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活跃,并使得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具有持续性。
2、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胡文仲先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着重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交际的内容,还涉及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
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什么是文化?在胡文仲先生的作品中介绍了多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定义,这是因为众学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社会的遗产,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为人们所不自觉。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采用了Kluckhohn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胡文仲先生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研究还不能面面俱到,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那些与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研究和解决那些直接影响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的跨文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而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胡文仲先生认为,以下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1)一个民族的历史
(2)一个民族的传统
(3)宗教思想
(4)价值观念
(5)社会组织形式
(6)风俗习惯
(7)政治制度
(8)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
同时,在研究跨文化问题时,应注意“主导文化”。如比较中美文化时,主要注意对比汉民族的主体文化和美国的主流文化。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将建立在更加广阔,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外文化交际这块狭小的天地里,也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交际,而要开拓一种“跨时空、全方位、多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活动
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着重介绍了传播这一概念。其实传播与交际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我们可以说传播是“信息传受的行为和过程”。传播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
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非语言交际则包含体势语言、空间处理、声音变化、目视行为及面部表情等内容。《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还介绍了甲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交际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但在教授非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汉语时,也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交际活动。例如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正如在语言交际领域一样,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例如:各个国家的体势语言也各有不同,以手势为例,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一定意义,而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5、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语言与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融’来形容”。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操不同母语,持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又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无论他们学习的心态如何,要求如何,他们都希望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障碍与其说是语言障碍,不如说是文化障碍,而且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两门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都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宗旨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有紧密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引人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人发展。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最终能运用汉语准确而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中也需要注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探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有研究出版社,1994
[3]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5
关键词: 辽宁 汉语国际推广 现状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外汉语教学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于“走出去”。辽宁省作为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教育大省,在良好的环境与形势下,应该整合资源、抓住机遇。当前辽宁省已具备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日趋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保障下,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将其看做是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联系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深入研究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不断畅通,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留学生情况:来辽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学历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学历生水平差异很大,专业人数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作为中国首批确定的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省份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全省有44所高等院校接收留学生,其中本科院校40所,占辽宁省全部本科院校的95%以上,学校均衡分布在12个城市。留学生规模超1000人的院校5所,规模位居全国前100名的院校7所,10所院校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享受辽宁省政府博士奖学金生的高校达15所,在校奖学金生600余人,奖学金招生学校数量和培养能力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辽宁来华留学生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据统计,2008年来辽留学生11540人;2011年数量达到15079人,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9.83%;2012年为16694人,同比增长10%,且国别达155个,主要来自韩国、俄罗斯、日本三个国家。
辽宁省学历留学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学历生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所占规模较小。截至2011年末辽宁省学历留学生达6166名,占全省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4.91%,与2010年比增长幅度为18.05%,涉及11大学科门类,81个二级专业,还专门设立了汉语言专业。2008年省政府出资500万支持引进来华博士,使来辽留学博士增幅高达67.27%。但不同母语背景、不同留学目的、不同留学渠道、不同学习态度导致学历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从学历生专业结构上分析,文理专业人数失衡,文科专业占70%左右,理工类不到10%。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在于全省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高校特色化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辽宁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然选择。专业人数分布失衡说明辽宁省教育资源特色尚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好学科优势。
2.师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辽宁学习,辽宁作为教育大省,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多年学科发展和政府支持下,辽宁省各大高校已基本建设高素质、重科研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尽管如此,辽宁省除沈阳和大连外,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职对外汉语教师相对稀缺,教师资源分布不均。很多高校为提高招生数量,开设了很多课程。为减轻院校编制压力,解决阶段性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学校倾向于聘用兼职教师授课。大部分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有效传授知识,有的高校甚至聘请了校内外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辽宁省的汉语国际推广贡献了力量。但是,部分兼职教师无教学经验,学历低,非本专业人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教学态度不严谨,学校缺乏对大量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系统监督。
3.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高校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主力军,一个高校对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它对于促进辽宁高校进一步走向世界,提高辽宁高校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辽宁省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充分保障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辽宁省有71所省级以上高校,居全国第三。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数量统计,2006年以来辽宁省留学人数一直居全国前10,2007年和2008年按省份排列位居第一。
汉语国际推广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学成效的高低。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进行国际推广的最佳途径。从教学水平来讲,辽宁省具有一定留学生规模的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教师学历为硕士以上,甚至有高水平的博士群,锻炼出了一支适应工作需要的留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队伍。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精通、懂管理、会外语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批师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多年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和各个学校都积累了宝贵的、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监督系统。相比之下,小城市普通院校缺乏生源,留学生数量有限,学校财政投入不大,教学资源匮乏,学科建设滞后,无法承担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任。
4.派往海外教学现状:要成为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外国访问教授、访问研究员在一个大学里的比例和数量,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做好外派教师的推荐、选拔及培训工作是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基础。辽宁省高校中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通过校际关系到国外大学进行交流、进修或通过国家汉办派送到国外任教。以辽宁大学为例,80%的教师多次到国外任教,在海外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总体而言,只有部分重点院校才有资源公派教师到国外交流,其他普通院校的教师去海外学习的机会并不多。
5.孔子学院建设现状: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就是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因此,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举措,是增强语言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对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扩大辽宁省高校的影响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辽宁省与国外合办孔子学院的时间不算很长,都是依托高校资源而设立的,主要采取了合作办学的模式。截至2012年,辽宁省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立陶宛、约旦、黎巴嫩、哥伦比亚等国的多所院校合作成立孔子学院14所,18所高校与8个国家的24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多语种大连基地,现有4所海外孔子学院。除大连外国语大学外,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先后合作建立了海外孔子学院,东北大学在内的几所院校正积极筹建中。
另外,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在全国建设了一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对口支持外国学校开设汉语课,建设孔子课堂,向国外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培训外国汉语教师,对外派志愿者进行培训并安排实习,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实习,接受外国中小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承办外国学生夏令营活动,对外汉语课程开发等。国家汉办已任命5所学校为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
二、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瓶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来华留学教育及汉语国际传播确实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来辽留学生规模有了跨越式进展,留学生层次进一步提高,学历教育专业分布日趋广泛,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省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尽管如此,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仍面临四大瓶颈问题。
1.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大。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
2.省内其他城市自身的教学资源、环境资源及教育条件有限,造成各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资金投入不够,来华留学吸引力存在较大差距。
3.“三大主要瓶颈”日趋严峻,即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师资短缺的根源在于师资培训严重不足,是对合格师资的奇缺,不在于师资本身。加上缺乏世界汉语学界公认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
4.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主力的各高校,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投入产出的风险限制,只有少部分院校直接参加国外教育展或者到国外进行招生宣传,而且对设立孔子学院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研究的新领域。辽宁作为教育大省,严格按照国家“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从战略角度加以谋划,完善措施,积极推动辽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全面、稳步、协调发展,增强辽宁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趋势范文6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模型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目前汉语学习在全球升温,学习人群急遽增长,随之而来,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数量要求剧增,需求也纷繁不一。伴随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而如何建设这样一支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达到应知、应会、应做的水平,达到不论面对什么人学习汉语,要有能力让学习者从接受汉语到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要有能力教会学习者可以利用方法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高素质队伍呢?
一、国际汉语教师的发展状况
“汉语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国际汉语教育的现实需要,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国际汉语教育的战略目标,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师队伍。
随着国际汉语的蓬勃发展,国际汉语的教师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根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球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目前,我国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球汉语学习需求,大量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巧高超的国际汉语教师数量不足,加强国际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迫切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语言学知识、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外语知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掌握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潜能。在国内,由于中国经济的繁荣,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人士涌入中国学习、经商、就业,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尽快地融入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他们都会选择在国内大学、语言培训机构等学习汉语,所以,高素质的专业汉语教师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国外,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一批国际汉语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授汉语,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让热爱中国的外国人士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走近中国。汉语的国际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师资要求,国际汉语教师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的主要瓶颈。在亚洲,中国的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泰国等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在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也急需汉语教师上课;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阿拉伯、南美等地区的国家都向中国提出派遣汉语教师的要求。除了师资数量不足外,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国外,由于许多教师是周末兼职上课,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不注重教学技巧的研究。
总之,国际汉语教师主要存在问题是数量上严重不足、质量上参差不齐。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教学,还是外派海外授课,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所谓“素质”是指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工作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素质的概念,并做了非常形象的解释。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也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1/8是其知识和技能行为;见不到的7/8则是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行为是较为容易观察和测量的,称为显性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称为隐性素质。如果一个人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都能够得到培养,那么对素质的提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美国学者斯潘塞(Spencer)于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后人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将其演绎得更为直观,如下图所示:
素质的冰山模型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胜任素质现已被接受并应用于人才的培训、招聘与选拔、职业发展以及激励等方面,基于胜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逐渐成为趋势。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培养,即对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知识和技能是外显的、可见的,是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也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等具体形式来测量;而综合素质的特质和动机是内隐的、深藏的,难于被培训,只可逐步改善的。国家派出汉语教师,最好的做法是挑选专业对口、素质和能力较好的人员。也就是说,根据教学的环境和要求,选拔符合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国际汉语教师,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
三、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探讨分析
(一)《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公布
自2006年10月起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旨在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这个标准由 5 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师综合素质,它们构成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汉语和外语两方面。其次是关于二语习得的规律、特点、策略等各种因素。然后是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大纲、教材及现代技术运用等;最后是教师综合素质,包括反思教学的课堂研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
这个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新成果,是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研制的结果,并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收了国际汉语教师实践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特点,为我们进行教师培养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胜任素质的重要参考。
(二)大学的专业设置
1981 年,北京语言大学率先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1993 年,“对外汉语”作为专业名称出现在我国正式的专业、学科目录上。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开展、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2007 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推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和课程设置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满足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至 1986 年,已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或方向),率先招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在汉语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积极开拓新渠道,为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作出了新的探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办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并设立24 所试点院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对外汉语专业的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设立,都是从学校培养的角度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构建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的个人努力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教师还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专业的修养和素质。
首先,树立信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初期,面对各种课型、特色课型、新的课本、教学设施等情况,能否适应教学单位的教学节奏和风格,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能否得到老教师的肯定,是否能在第一次教学评估中通过,都关乎教师自信心的确立。国际汉语教师要立足现实的教学工作,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适合工作环境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力求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会合作,促进共同成长。合作首先是同行之间的合作,国际汉语教师应开展合作备课、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在合作备课时,虚心求教,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其次,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语言类课程占据多数的对外汉语类课程更是如此。
第三,学会反思,磨练教学经验。教育界知名人士叶澜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续三年写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书写反思日志,这是对教学中的重要情节、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与学生的交流等震憾点、思考点、疑问点的思考与梳理。感悟一点,总结一点,反思一点,提高一点。反思不一定要长篇大论,但反思一定要及时,要从别人让自己反思到自己要反思,再到最后养成的反思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教学日记要反复翻看,时刻提醒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磨练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四)单位的用人要求
上海早安汉语根据多年的招聘经验,对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总结如下:普通话水平过关;具备专业的汉语语言学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巧;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此外,还有其他诸如认真的态度、足够的耐心、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用人单位倾向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希望教师要有比较稳定的时间,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新汉唐语言学校认为是否一个合格的教师,主要考察两个方面:(1)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师综合素质,即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2)是否能够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做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汉语本体知识与技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文化,能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此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能掌握这门外语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能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进行交流。(2)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能够有效指导外国学生学习汉语。(3)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能顺利进行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指出国外机构的用人要求语言教学更注重实用性。有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到国外后很难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国内外在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国外的公共外语课属于综合教学,不是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注重的是实用性,通过学习语言达到运用、交流的目的。而到国外授课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是中文或外语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注重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教授基本知识外,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性格特点、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
为适应世界各国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培养优秀国际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保障并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是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根据本人在国外的工作经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接触,国际汉语教师在外派的时候需要严格考核程序,选用优质人才,并要对录用的新教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尤其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强化教学意识,熟悉教学模式;而海外授课的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依据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学理论知识、外语教学原则与方法、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知、应会、应做的要求,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达到不论面对什么人学习汉语,都有能力让学习者从接受汉语到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都有能力教会学习者可以利用方法可持续地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 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5.
[3]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28.
[4] 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 郑承军.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外汉语师资核心素质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动态·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