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物流;文献综述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integ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been on the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search, cover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text, necessity and power mechanism, the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theoretical macroscopic,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gistics angle,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ve logistics system is less. Therefore, the futur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should focus on starting from the micr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lementarity, combin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new idea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deas.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提出并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探讨,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尤其是在党的十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使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物流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在近十多年,本文在对国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互动发展规律,以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关系研究

1.1 基于城乡物流基本概念研究

城市物流是指槌鞘蟹务,包括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品、垃圾废物等在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质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1]。

关于农村物流的概念,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已有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农村物流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大致可归纳为如下[2-6]:农村物流指在农村范围内服务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括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包括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村逆向物流。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特殊性、多样性等特点。

在概念认同上,学者对于城市物流这一概念达成了一致,但在农村物流这一概念上却出现了分歧和争议。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差异较大,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是以城市为中心来展开的,因此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这便导致了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二元”形态。另一方面,物流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基于这两点,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物流虽然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存在的,但它只是城市物流的一个延伸,并不能完全脱离城市物流而单独存在。

1.2 基于城乡物流差距的比较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村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物流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形态,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表现为两个“物流孤岛”。从多个学者相关研究[7-12]可发现城乡物流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物流市场方面,农村物流市场相比于城市来说,市场体系分割,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少大型的物流市场主体。其中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之一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承担起其主体角色,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有限的流通渠道,难以保障农村市场需求与供给,使农产品流通陷入“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之中。(2)城乡物流功能方面,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网络、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上。由于农村物流分散性、特殊性的特点导致农村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设施落后、密集程度低,远远没有城市物流高效、便利、快捷。(3)城乡物流环节方面,物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和客服八个环节,农村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不高,环节之间流通不畅,导致物流效率低下、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4)城乡物流配套体系方面,农村物流表现为物流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物流技术落后、金融体制不完善、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等。

1.3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为解决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内涵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上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物流是城乡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刘宝认为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体制的阻碍、农村和农业物流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在发展现代物流进程中“重城市、轻农村”等原因导致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并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因而提出了协调城市与农村物流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的破解思路[13]。丁俊发指出城乡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首要解决的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的矛盾,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14]。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城乡物流有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赖盛中认为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双向物流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消费增长,因此应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专业人才多元主体、创新模式等多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物流发展,从而促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消费[15]。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消费的制约,以及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消费并深入探讨了其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互动物流体系主要通过丰富流通业态、加速流通组织创新、整合提升流通网络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消费[16-20]。

2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的互动物流体系,并不是要求城乡物流一样化,而是为了我国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协调,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这是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形态过度的必然阶段。城乡物流的薄弱环节是农村,难点是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重点是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的双向流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1 农产品流通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农产品具有易腐易逝性、季节性、随机性等特点,这也给农产品物流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农产品物流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许多学者为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当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运作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李敏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从农产品物流视角分析了其物流活动的技术经济特性,提出优化资源利用科学配置物流要素,立足城乡一体化和现代物流经济理论,进行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做好战略选择组织模式规划等一系列建议[21]。王彩霞分析并指出了湖南果蔬农产品物流环节过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的现状,提出在物流主体中发展核心企业,构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一体化运作模式[22]。白晋湘提出在湘西以怀化、张家界、吉首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内构建“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23]。郎喜庆等结合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了其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并进行对比,提出了适合安徽省城乡统筹的农产品物流创新模式[24]。胡云涛以“盐源苹果”为例,从城乡双向物流的流通物Y生产主体、流通主体、物流主体三个角度,探讨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双向流通模式及相关对策[25]。

2.2 农村物流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状还不足以内生出具有辐射城市市场能力的物流主体,因此怎样解决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政府职能角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物流市场各主体组织完善起来。(3)完善物流体系政策法规,弥补市场不足,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6]。从农村物流发展角度,史晓艳、吴委哲提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物流连锁超市并结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小件快运网络,形成农村物流动态联盟,实现物流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27-28]。上官绪明结合农村物流特征,将农资、农产品、农村居民消费品相关市场信息整合,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的农村物流系统城乡双向流通优化模式[29]。梁晓音、张毅提出基于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体系,并对政府部门、农企合作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部门战略实施进行了部署[30-31]。针对农村物流配送的问题,张强波提出城乡一体化农村连锁经营配送理论,运用配送网络规划的三阶段控制模型等构建了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配送体系[32]。彭永涛运用超网络模型对城乡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了优化[33]。

2.3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现实当中许多学者将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城乡统筹的含义是指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的高级状态与最终目标,城乡统筹则是走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并是贯穿城乡一体化的主线[34]。秦星红等基于城乡统筹运用SWOT全面分析了重庆城乡物流发展特点和现状,提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和以连锁经营为框架的两种城乡统筹双向物流模式[35]。董威选取浙江松江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城乡物流业产值、城乡公路里程、城乡物流量等因素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并提出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对策建议[36]。夏春玉等通过对沈阳蒲公英和南京苏果两家企业案例研究,讨论了消费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所主导的城乡互动双向流通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整合批发企业的农产品、消费品城乡互动双向流通模式,并提出相关系列政策建议[37]。密海英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其的影响,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功能完善、信息平台内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区域物流网络配送信息平台相关建议[38]。王秀荣提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整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原则、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四项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原则。同时构建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基本框架,并给出了相关推进建议[39]。

3 城乡物流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任保平以城乡商流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城乡信息流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特征和各种评价方法特点采取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对我国1991~2008年进行测度考察,得出了加大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构建城乡双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强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三方面建议[40]。卢美丽从城乡物流一体化框架构建的总体方向、内容建设、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对A、B、C三地物流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41]。姚舜等选取地区物流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发展环境为一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春地区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该地区以长春为中心扇形的极核式物流网络空间结构[42]。高志飞通过对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内容建立起的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综合分析,选取了因子分析法,然后对山西省情况进行了评价[43]。濮帅综合对物流系统的多种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综合选择了德尔菲法、熵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代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进行评价[44]。

4 研究评述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以城乡物流一体化为目标的研究成果涉及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与对接模式等多方面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农村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物流体系框架构建等问题的定性研究,也有基于城乡物流与经济影响因素、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城乡物流一体化水平发展评价等问题的定量性研究。

针对已有文献,笔者对当前研究状况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看法:

(1)研究内容方面。首先,目前研究虽涉及城乡物流的诸多方面,但多数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物流以及农村商品物流网络上,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更应注重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一体化的视角协调城乡双向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真正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实现城乡一体化。再者,针对我国生鲜冷链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内研究还不够具体化,应该与多门学科包括食品科学、农学、车辆运输、管理学、运筹学等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现实技术实践同步。最后,结合当前社会趋势,随着技术及理念发展,可更加注重与其它新兴领域诸如“互联网+”、信息网络、云物流、物联网等相结合进行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如策略探讨、路径探讨、体系框架和对策建议等,少量定量研究多为现代物流理论中常用方法在农村物流的应用,对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部分也多是浮于表面的影响因素或系统评价分析,只是提供了宏观对策及模式运作,而对于具体细节方面缺乏深入的实证等定量分析。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研究重点应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入手,定量研究城乡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聂家林,沈晶. 苏北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60-62.

[2] 吴震,朱亚伟. 论农村物流的中心题[J]. 中国合作经济,2007(9):54-55.

[3] 周建勤,鞠颂东.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2):40-42.

[4] 谢水清. 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1-53.

[5] 王新利. 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70-72.

[6] 李宏宇.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2):235-237.

[7] 宋宇. 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1(3):32-35.

[8] 钟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 商业经济研究,2012(22):33-34.

[9]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33(1):47-50.

[10] 周凌云,顾为东,赵钢,等. 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 现代管理科学,2013(7):39-41.

[11] 焦瑞,余晓琼.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02-13204.

[12] 李仕蓉.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物流技术,2014,33(1):34-36.

[13] 刘宝. 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J]. 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14] 丁俊发.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8-10.

[15] 赖盛中. 基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策略[J]. 江苏商论,2012(2):3-6.

[16] 储东涛. 搞活城乡流通驱动农村消费[J]. 江苏农村经济,2009(4):28-30.

[17] 张学海.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79-81.

[18] 臧泽华.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 商业时代,2015(29):11-13.

[19] 汪月.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0] 刘根荣,种Z. 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学家,2012(9):29-36.

[21] 李敏,吴群琪.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经济学思考与展望[J]. 物流技术,2015(4):1-3.

[22] 王彩霞,喻凤香,黄大喜. 湖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形式探析[J]. 物流科技,2014(10):45-47.

[23] 白晋湘. 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24] 郎庆喜,陈艳红,赵冰,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00-303.

[25] 胡云涛,张治国,王麒均,等. 基于双向流通的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研究――以“盐源苹果”为例[J]. 农村经济,2014(11):121-124.

[26] 赵萌,邬文兵.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战略探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31-35.

[27] 史晓艳. 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引发的思考[J]. 科技视界,2014(23):366.

[28]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1):47-50.

[29]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30] 梁晓音. 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 商业时代,2014(17):29-30.

[31] 张毅.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E物流模式构建[J]. 商业时代,2016(5):143-144.

[32] 张强波. 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 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 彭永涛,杜建国,罗建强,等.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 软科学,2016(5):136-139.

[34]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32(4):115-120.

[35] 秦星红,魏光兴,周靖. 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14-117.

[36] 董威,周伟燕,许燕琳,等. 城乡y筹环境下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浙江松阳县为实证案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3-5.

[37] 夏春玉,张闯,梁守砚. 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 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38] 密海英.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J]. 物流技术,2014(13):426-428.

[39] 王秀荣,刘照军,刘承秀.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与推进建议[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2-14.

[40] 任保平,魏婕. 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28-34.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思考;重庆市九龙坡区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3-041-03

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跨越的一道难题。重庆市九龙坡区如何解读城乡一体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思想观念,冲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规划,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建设全新九龙坡,是当前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1城乡一体化概念、内涵及标准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缩小、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同步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质是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生态建设一体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良性推进过程,包括以下四大内涵:(1)城市化首先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产业工人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2)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从事较低效率的第一产业转向进入城市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经济实力提高的过程。(3)城市化的社会内涵。城市化是广大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参与工业化并分享工业化成果的过程。(4)城市化的空间内涵。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技术、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传播、拓展的过程,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产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有三条衡量标准:(1)经济标准,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2)社会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3)制度标准,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可见,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高质量的城市化,它是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发展的需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2九龙坡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

(1)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先后走上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发展快车道。(2)21世纪初,沿海发达地区及成都等地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何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热点、难点问题。(3)“十一五”规划建设之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之年,重庆直辖10年之际,时任总书记寄语重庆“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九龙坡区为重庆市委、市府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

3九龙坡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1有利条件

(1)具备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综合实力;(2)具备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产业基础;(3)拥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4)进行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有益探索。

3.2制约因素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在城乡一体化认识上还存在三大误区:(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2)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农村,消灭农民;(3)城乡一体化就是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2.2发展规划欠统筹现有的规划是以城市为主体的规划,城乡分割二元机构特征明显,农村规划是规划学的空白,没有涵盖广大农村,即表现为:基础设施滞后,土地市场无主体,公共产品缺乏,产业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不力。3.2.3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二元结构障碍制约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设计造成的,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流转不畅;最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劳动力,且稳定性较差;最紧缺的要素在于市场主体,农村地区缺乏市场主体,导致各类要素不能充分流动,发展活力不强;最现实的差距在于公共服务,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薄弱,公共产品供给远远比不上城市,农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4推进九龙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对策

4.1以先行试点为契机,探索综合改革经验

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精心编制试点方案。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一体发展”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综合实力。坚持“五个突破”:(1)从重点地区突破,以华岩、西彭、白市驿为试点镇,沿华福路、白彭路实施主城西进,建设西部新城现代产业经济核心区,推进东西两翼互动发展,打造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试验区,努力建成重庆“1小时经济圈”重要增长极。(2)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绿色庭园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物流配送等为主的都市经济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市产业发展。(3)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4)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5)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创造经验。

4.2以统筹规划为前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按照重庆主城区总体规划要求,精心编制《九龙坡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城乡统筹的新农村绿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4.3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最大的制约是户籍制度,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制度,最现实的差距是社会保障,因此必须要在制度上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试点取得成功。4.3.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促进农民由就业性转移向居住性转移转变,实现农民市民化。4.3.2加快推进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总量不变、占补平衡原则,合理调剂区域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附着物物权化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新型农村产业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企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4.3.3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农民变市民参加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4.3.4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施卫生“五大体系”建设。4.3.5加快推进促进农村资本市场活跃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硬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形成财政投入“城乡统筹、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完善区镇财政分配体制,强化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建立控制使用土地补偿机制,对镇村社实施控制使用的耕地、生态保护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建立土地收益支农机制,将土地出让金的大部分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资本金补助。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信用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4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线,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需解决好“三农”问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形成以工促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1)鼓励工业集中发展,积极搭建产业发展载体。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农科城和农业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做强花卉、水果、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转变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休闲业。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提供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搭建新型工业产业载体。(2)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做强汽车摩托车、机电设备制造、材料加工业、电子产业,大力发展石墨烯、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九龙坡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产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3)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4)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模式,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新体制。

4.5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城乡统筹 路径探析 对策

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伐,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曾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来看待,十七届上开始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由于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人员开始增多,城市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同时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经济化发展格局放大,但也随之而来的各方面物价较高或其他政策方面影响,使进城的务工人员没有能力在城市安家户口,而农村由于劳动力减少、各方面观念体系的制约再加上养老、教育等政策还不完善,使本来就脆弱的农业生产得不到理想创收,导致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差距还较大。城市和农村之间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进步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要在其两者间找到制衡点,探讨如何有效汇聚潜在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快速发展。

1.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1.1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标志着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的缩小,主要以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我国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变革后发现,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较大,因此,有义务业有能力带动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是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等途径,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并以城市和农村为一体的发展思维,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使更多的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就业生活,更多的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来到农村,相互流通进取,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变。

1.2探讨城乡统筹的意义

城乡统筹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城乡统筹路径的探讨,寻找出一条规范的界定概念和理论。因为,任何客观规律的发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通过研究,揭示出城乡统筹一般规律在其特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表现形势,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合理利用计量经济学,使发展定量化,更好的剖析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实际做出策略和制定政策方针提供依据。

2.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制约其发展因素

2.1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

由于个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在实现统筹城乡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也有所区别,目前统筹城乡发展有三种可推进模式。1)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四川成都推进此种模式发展成效较好,主要发展体现在“三个集中”,一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二是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三大块,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发展的城乡共繁荣、协调发展之路。2)城乡融合的“合农模式”:推进此种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是浙江嘉兴,城乡统筹模式主要依靠“六个一体化”,即全力抓好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有效资源整合,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打造内外对接,实现资源优化互助利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实现城乡和谐发展。3)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此种模式改良明显地域是江西漳州,通过对农业、农村领导力量和工作机制的整合,成立农村总协调单位“农工部”,实现以农民为主的新农村价值,在“五大原则”的规范要求下,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从“三清三改”入手,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的目标,实现创收的同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并最终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2.2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

2.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我国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及根据这项条例所指导的配套生产生活供给、就业、福利等的制度,划分开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者的生存条件,成为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农村务工进城为了过好的生活,在为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工业发展等各方面做出贡献,但却不能享受城市同等待遇,也得不到较好的利益回报。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总收入实际增长7.4%,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增速为前十年最高点,但是农民收入稍有增长的同时,城市在快速发展,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城乡分割十分明显。

2.22城乡空间经济发展不均,产业结构单元一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配套生活设施标准不等,使得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空间经济发展不均将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农村首要行业,同时为我国第一产业,由于近几年天气多变,大部门以农业经济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在城市有所出色,农村的特色产业也可以对外发展引商,第三产业在我国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充分,还有待改进。

3.城乡统筹发展路径选择与对策

1)以政策为引导,并加大财力支撑,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各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针对需求制定政策措施,可通过制定城乡统一户籍制,消除就业歧视和生活限制,建立城乡统一资源教育配置,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建设文明农村融入城市节奏;同时发挥财政作用,政府财政作为二次分配对挖掘农村潜在增长力具有抛砖引玉作用,争取上级对落后农村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外商资本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通过各种惠民、惠企措施来提高收益,财政支出可重点在农产业薄弱、公共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环节,促进农业和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农村和城市在共同需求方面求同步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依据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蓝图,汇集农村农民万亩良田可利用资源平台,产生最大化的聚合效应,通过农村人口城镇转移,进行有序的非农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先缓解部分农村人流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通过有效改善土地的利用率,合理分配生产力资源,最终实现乡村工业化、城镇化进度,实现成果共享,经济共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黄闯 安徽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探讨 规划广角 1006-0022-(2011)07-0093-05

[2] 张宜松 统筹城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探讨 2013-08

[3]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4

研讨会对人居环境科学在云浮的实验进行了审视,从2010年6月在云浮召开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达成了“云浮共识”以来,云浮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施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未来云浮将形成“交通轴线+城镇走廊+完整社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交通轴线、城镇走廊、生态环境的互相嵌套和连接,形成人工与自然一体、生产与生活融合、内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提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通过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通过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通过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云浮实验先是从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道起步,随后逐步向城市内部渗透,向农村拓展,改善环境,使民心凝聚。现在实践活动进入到了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城到村庄的规划,到城乡统筹,实践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现在,云浮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居乐业,2010年外出人员回乡购房人数增加,购买的户数占当地销售商品房户数的比重由5%上升到15%。经济发展加速,2011年上半年,该市GDP增长15.1%,增速排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4%,增速排全省第7位。毛其智教授认为,云浮实验取得的重要进展,具备普遍性和推广性。人居环境科学里面的统筹观、区域观和聚落的理论在云浮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云浮规划希望城和乡各得其所地发展,包容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从大处着眼勾画愿景,从小处着手,修路、填沟、改墙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理想观结合在一起。最富裕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地方,GDP最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最能实现每个人理想的地方。云浮的经验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突出的样板,至少目前在国内是很突出的样板。

2《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的创新特色

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没有受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束缚,而是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人为本,主动参加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探索,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周干峙院士表示,必须肯定云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正确的。云浮有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而且紧密联系实际。邹德慈院士也认为,云浮实验用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思想非常好,突出的感觉是云浮的实验是成功的,特别是把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实践了,而且落到了实处,也比较深,深的意思就是不但落到了城市,而且从县镇一直到村到最基层的社区都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进行了实践,真正把规划做到了镇、村,做到了最基层的社区,而且有实际的行动体现。这一点很突出,也很重要。崔功豪教授提到,人居环境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升就是把过去的居住体系扩展成为人居系统,人居系统是和环境相连的,不仅仅是居住的概念,而是整个人居环境的概念,这个提升怎么体现,最基本的就是社区。云浮提出完整社区建设的概念,其人居环境建设着重在基层,着重在农村,着重贯彻以人为本,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杜立群副院长对以人居环境科学指导规划一个比较突出的体会,是人的问题。即以人为本,具体到规划中对人怎样认识,对人群怎么划分,除了要对领导负责,如何对群众负责,这些在云浮经验的总结中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是最核心的内容。只有真正重视了人,规划的效果才会显著。

2.2规划实施方法创新,坚持城乡统筹

云浮统筹规划的创新,是形式的创新,是内容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云浮规划的主要做法是:县域主体功能扩展通过在空间上解决“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在实施上落实让“能干什么的人就干什么”,建立建设云浮人居环境的一整套政策保障机制。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工业化促进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生态与林业协调发展区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三化融合”发展,确定县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体,镇的职能以社会管理为主体,村的职能以社区建设为主体。同时建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在经济上,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在机构上,建立以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三办两中心”为主的“向下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与主体功能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框架强调空间功能和实施主体相匹配,在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落实规划实施主体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机制。人居环境的愿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领市域空间发展布局;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是落实理想人居环境的行为主体和政策保障,把空间布局和实施主体结合在一起;完整社区建设构建了人居环境实践的最基层单位,落实社会管理和环境建设,把人居环境建设落实到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体现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政策激励的行动安排。吴唯佳教授特别提到,云浮规划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个愿景,两个抓手。两个抓手一个称之为主体功能区的扩展,一个称之为完整社区,这个办法比原来的城乡规划办法有比较大的突破,主要抓住了影响云浮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的是怎么组织实施使愿景变为现实。除了组织之外,要让发展能够惠及普通百姓,抓完整社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在完整社区里面表现,不仅是GDP数据的增长,而是真正要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社区层面和老百姓的生活层面反映出来。就这两方面来看云浮实验很有价值。石楠副理事长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学科在做,国家政策层面非常关注这个话题,落实到具体地方和某个具体的行业,通过什么样的抓手推动这些工作,是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浮的工作确实是做得很超前,非常扎实。中央对“十二五”期间发展一系列的要求,转型发展是核心,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云浮的做法非常成功。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云浮本身长期的积淀,从几个规划统一起来做,到关键领导岗位有一些很有远见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等等,体制机制创新非常值得提出来研究,尤其是县层面,可以说县层面的管理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核心,云浮实验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包括从党和政府来抓走向民众积极的参与或者作为主体走向制度建设,都需要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2.3统筹核心重在基层,坚持自下而上

李强院长在谈到城乡统筹概念时提出了两点:一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并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二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是如何在农村重建有秩序的农村社会,如何把城市的文明引进农村。云浮提出的人居环境,强调以人为本,肯定幸福是目标,和谐是目标,人自身的满足是目标。云浮的实验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创造,创造一定是从基层来的,很多事情老百姓如果没有积极性是推行不下去的。云浮运用了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推进的时候很多都是从最基层的社区做起,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民间活力。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路是自下而上,是从个体需求扩展到整个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从城乡发展角度来说,显然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须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云浮实验一系列的措施做到了这一点,将城乡统筹落到实处。云浮在建设完整社区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慢行绿道为载体,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二是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通过三网融合平台推动镇一级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维稳工作站“一社三站”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五改”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以设立三级理事会为平台,形成社会管理群众自治的基本单元,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四是以培育“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精神为核心,营造具有地方感的社区文化。而亲身参与了云浮规划的梁勤理事在实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老百姓踊跃参与,出钱、出力、出工,追求美好环境的渴望和热情令人感动。在发动群众方面,云浮市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很重视培训,不单是培训各级干部,更多的是培训农民中的能人、社区的热心人,这是云浮统筹发展规划整体的含义。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城乡统筹 小城镇 总体规划 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O22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2008 年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和控制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城乡整体的区域范畴,改变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镇[注:本文涉及的“镇”或“小城镇”概念是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域层面的“城乡总体规划”才是统筹城乡空间的真正抓手。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近三十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粗及精的发展演变,但其核心内容仍是“性质―规模―布局”三步曲,关注重心仍然在于“镇区”的物质空间规划,因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小城镇规划应以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亟需加快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

2 对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实践评价

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法规、规范、标准,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一直面临着适应“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双重技术标准的尴尬。现阶段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具体编制仍然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注:2006 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执行,使其往往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化版,难以真正体现小城镇实际的发展需求与特点。从《城乡规划法》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回顾现有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定位前瞻性不足

在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小城镇规划更多地侧重于政府计划的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不足。同时,对小城镇“区域地位或作用”的分析不够透彻,致使全局性与前瞻性不够。

2.2 规模预测缺乏调适能力

人口规模预测一直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随后确定用地规模以及进行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通常,人口规模的预测对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因此经常会出现人口预测值远远滞后或超前于实际发展的现象。

2.3 “村镇体系结构”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的要求

以村镇体系结构为核心的镇域规划对全域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不能满足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城镇空间布局是基于一定人口规模的用地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局限于规划用地范围线以内的各类用地优化组织,缺乏与“线外”用地的衔接,导致镇区“孤立”于镇域的现象。

3 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导向

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及时转变视角,从“全域”或“广域”角度切入,变“由点及面”的规划方法为“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具体创新导向可归纳为“五新”,即新理念、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新手段。

3.1 新理念:城乡统筹;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3.1.1 城乡统筹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基层的衔接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抓手。因此,镇域层面的规划编制应将城乡统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应将整个镇域纳入规划范畴,统筹整合镇域各类产业、资源,并促进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1.2 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小城镇生存之本,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

3.1.3 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通过引导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两类空间在居住环境、就业空间、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化,实现城乡利益综合平衡,真正统筹“城”与“乡”。

3.2 新视角:全域高度;点面结合

3.2.1 以镇域为着眼点优化镇区空间

以实现城乡空间整体协调和城乡资源统筹配置为目标,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产业与设施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把握镇域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镇区空间的优化布局。

3.2.2 以镇区为核心整合镇域资源

依托镇区,进行镇区以外农村地域的空间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培育,繁荣农村经济。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产业体系、设施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3 新内容:强化战略性研究;深化镇域规划;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3.3.1 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

强化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对小城镇在较长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全局性统筹考虑,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3.3.2 深化镇域规划内容

(1)以产业导向城乡空间布局,构建“面”状覆盖的空间框架

规划依托镇域各类特色资源培育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多个产业平台,在镇域范围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2)完善贯穿各功能主体的“线”性设施网络

通过“线”性设施网络的组织,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系统;梳理水系、绿脉等自然要素并加以改造利用,形成链接各功能主体的景观纽带。

(3)进行全域空间管制

对镇域内的用地进行全面的分析,据此进行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空间划分,从而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必要的空间框架和实施依据。

3.3.3 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重视城镇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适当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总体规划层面,在城镇景观规划中深化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

3.4 新要求:与“土规”衔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

城市(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之间的衔接,在县(市)域层面重点是指标方面的衔接,而在空间上的衔接需在镇域层面具体深化、落实。因此,在镇域空间布局中需进一步深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并重视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的对策研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利用。

3.5 新手段:优化新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全过程公众参与

在规划前期,通过广泛的公众民意调查与群众走访,深入了解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在规划中有针对地加以解决、落实,以提高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新时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需要,更是促进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及时制订镇规划编制办法,科学、系统引导镇一级的规划编制;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规划实践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制定镇规划编制办法是当前迫切任务

[2] 蓝万炼,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经济地理 , 2001 (06)

[3] 陈怀录、华中,小城镇总体规划“规模―布局―时间”模式研究,2002(2)

[4] 陈志诚等,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规划师,2006(2)

[5] 王聿丽,《城乡规划法》视角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宁波大学学报,2009(6)

[6]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科技信息,2009(13)

[7] 杨保军,城市规划 30 年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城乡统筹的概念范文6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C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个案分析制度变迁碎片化的组织基础及部门互动策略人口管理部门(即公安部门)采取借力策略,社会服务部门(如教育局)采取应付策略,综合协调部门(如城乡统筹委)采用扩权策略,三个政府部门之间讨价还价、互相冲突加剧了制度变迁碎片化的程度

制度变迁碎片化有深刻的组织基础,该理论是分析中国改革的一种视角。

[关键词]制度变迁 户籍制度 碎片化 行政性分权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4-0055-07

当代中国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改革,而是各个地方政府推行的改革。在地方性户籍制度改革中,不同的政府部门对待改革的态度和行为不一样,导致制度变迁出现碎片化现象。什么是制度变迁碎片化?为什么会出现制度变迁碎片化?制度变迁碎片化过程中部门之间通过哪些策略互动?本文尝试从政府部门的视角,解释户籍制度改革碎片化现象,并进一步探讨碎片化过程中部门互动的策略。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个案是C市户籍制度改革。C市是一个副省级城市,属于国家要求的“严格控制人口进入”的城市。但是从2003年开始,C市采取了比其他同类城市步伐更快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即城乡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因此,C市的户籍改革比较详实的呈现地方政府推动的最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动态。本文使用的访谈材料来自作者于2012―2013年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

一、制度变迁碎片化的理论脉络

1.已有碎片化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空间。目前学术界有三类关于碎片化的研究理论:权威主义碎片化、政府碎片化和政策碎片化。三者分别从政治体制、政府过程、政策视角研究碎片化现象。

第一,权威主义碎片化。权威主义碎片化(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由李侃如和澳克斯本提出,该理论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权威主义碎片化从政治体制的视角展开分析,认为权威分散导致政府部门间讨价还价。中国的“零散、割裂和分层的政府结构导致了充满谈判、讨价还价和寻求政策共识的政策系统。在这样的政策系统中,政策过程表现为杂乱、拖沓和渐变的特征”。其二,该理论关注部门互动的策略。兰普顿认为中国的资源分配和政策过程是各个政府部门相互交涉、相互谈判、相互妥协的反复的过程。翻他进一步提出权威主义碎片化的政府部门“讨价还价的铁律”: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都会夸大自己的成本,淡化自己的收益;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夸大别的地区或部门的收益,淡化别的地区或部门的成本,由此导致权力分布具有分离性和不连贯性。

第二,政府碎片化。政府碎片化是组织行为学分析部门分割现象的学术概念。政府碎片化不是中国政府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通病,俗称山头主义、部门林立、部门战、九龙治水。政府碎片化理论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政府碎片化采用组织学的研究视角,“从组织视角研究政府管理碎片化”。其二,政府碎片化对应的分析概念是整体型政府。其三,政府碎片化理论认为碎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部门分割。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认为政府碎片化既表现为分工过细、流程破碎、部门林立、管理主义导向,也表现为价值、体制、政府职能的碎片化等。部门拥有地盘(turf)和底盘战。地盘指的是不同部门具有各自独立的职能区域和政策空间,以及该领域的裁判权。地盘战是指各个政府部门都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发展成部门利益,甚至是部门意识,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政府部门会想方设法保护自身的权益,部门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此时政府碎片化的问题就会出现。

第三,政策碎片化。政策碎片化的分析对象是社会保障政策,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障制度等。政策碎片化的研究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学者们对政策碎片化的理解过于单一,认为政策碎片化就是指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不统一,出现“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人群分割和管理分割”,呈现城市与农村不同、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不同、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分立的多种社保制度并存的现象,即地区差异、单位差异和人群差异。其二,政策碎片化理论建构程度不高,学者们往往直接使用碎片化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但是既没有对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和概念化加工,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材料的支持。

如表1所示,权威主义碎片化、政府碎片化和政策碎片化这三个理论至少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分析视角的差异。权威主义碎片化的分析视角是政治体制,政府碎片化的分析视角是组织行为学,而政策碎片化的分析视角是社会政策。第二,核心涵义的差别。权威主义碎片化强调的是权威分散,政府碎片化分析的是部门分割,而政策碎片化强调的是政策分割。第三,三者对比的概念不同。权威主义碎片化暗含的对比概念是权威主义一体化,政府碎片化理论明确指出它所对比的概念是整体型政府,而政策碎片化对比的概念是政策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