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运用;积极目的;消极误区;目的与效果
一、现代教育技术简论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对于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强调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应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创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方式、能力和资源的总和。
二、现代教育技术容易走入的几个误区
根据我国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情形来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硬件软件配置不协调性
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据200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各类计算机设备达24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5700所。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软件匮乏”成为已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国目前师范类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总体目标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具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设计与开发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具备信息化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可以看出,对于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目前来讲,我们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很多学校缺乏对教师较全面、较系统、深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相对滞后,根本不能达到上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2.理论与实践的不统一性
一方面,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很少能有让这两方人员同时参加软件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的机会。结果就导致“骨肉”分离,相互轻视。
3.重效应轻效果的浅见性
由于国家不断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不得不使用这些技术。事实上,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的精华。往往有一种重效应轻效果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多个方面:
(1)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愿意花费时间来制作各种课件;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2)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时华而不实,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3)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并不考虑真正的教学效果。
4.运用过程中的背离目的性
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夸大了它对教学的有利作用。有时候很容易忘记所有一切技术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而使用的。夸大技术的结果,就是依赖于技术,而忽略掉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开发出来的,不可能达到完美,都有缺陷。让技术成为主导,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走入模式化、僵化的这样一条死路上去。(1)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激发兴趣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培养主要还是靠老师的引导,而不是靠机器的引导;(2)过多强调使用技术,不论是否需要这种辅助手段,强迫使用。过度依赖技术和信息恐怕并非我们本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之所在;(3)拿多媒体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存在一种看热闹的心理。一节课下来,可能就是只看了热闹,这节课的重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不在学生关注的范围之内;(4)育人功能不足,情感交流不畅。教师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会走入一种模式化的道路,产生一些“PPT”教师。他们脱离了课件就无法讲课;(5)海量信息与有效信息的价值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省去一些教师板书的时间,所以这个本来可供学生对所讲内容进行处理和消化的时间就被剥夺了。
三、结论
善假于物而非为物所假,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选择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奋斗的意义,才能真正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避免其误区。
我们在运用教育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谨记,技术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要运用它来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更好,而不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要想真正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从理论上深化认识,在实践中多动脑筋,将这种辅助手段运用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徐菊红,赵呈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的一些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2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产生信息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将有效信息进行挑选。转换和分配,然后由学习者对这些信息加以掌握和存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其知识结构单一,这并不能满足人们本身的网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要求,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的思维更加扩散[1],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并通过有效手段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而且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合了学习者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运用能[2],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的展示,将书本中的知识更为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促进其大脑和思维的运转,帮助其构建认知结构和记忆网络,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会对传统医学教育体制加以变革[3],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不仅会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研究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还会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设计和落实,并以培养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4],更新发展医学教育的思想、理念和理论,使其医学教育的观念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确立和落实终身教育、学生主体等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下,就能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其跨越式的发展。
①新型医学教学结构的创建。医学服务于人,其研究是世界万物,针对的生命,这就要求其教育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并且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教育核心。但是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虽然也能够向学生传递医学知识和技能等,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5],不容易举一反三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新型医学教育结构中,遵循了教育改革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让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多维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角色,成为真正的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建构者,同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和整合众多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②高效医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想要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就还需要加快高效医学管理体系建立的步伐,在全面认识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基础上,促进医学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入,以探寻符合并促进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管理思路。这也就是有组织地对现代教育及时的高效合理利用进行探讨和倡导,使其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地整合,进而实现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机构的建立,从而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该管理体系下,教师能够相关机构的培训中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③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该种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以院校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满足构建条件后,该种教学资源能够为医学教学提供一种优质的整体教学方案,以满足实际的医学教育需求,并推动教学的改革。它虽然具有整体性,但是其中教学资源丰富灵活,涉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6]。而且这也是一种新的理念,通过数据库技术创建有利于教学资源管理的教学资源库,以学科、专业为应用对象创建教学资源网站。虽然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算吸收接纳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推广并应用优秀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就能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总结经验,完善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而且在医学教育中,往往会需要进行很多的医学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实验动物、器材等都是较为昂贵的,这并不能无限制的供以学生使用,但是在该教学资源下,很多医学实验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进而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个练习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中各方面情况和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等。
④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利用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就能够学习到医学知识,无论是在预习、学习还是复习阶段,学生都能够温习、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医学知识。这也是一种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课程的整合,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到世界前沿的医学知识。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学习状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现代教育技术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使用,与“教育技术”在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对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可谓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描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普遍接受的是尹俊华的定义。他认为教育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涵义: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狭义的含义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尹俊华关于“教育技术”的狭义定义也就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一概念使得教育技术带有更加明显的时效性与现代性特色。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课程教学的作用分析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这种图、文、声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使学生受到多维刺激,这一点对高校学生养成对专业课的自学兴趣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突破了计算机与其它电教设备之间的界限,能对各种数据,包括声音、图像、文字、视频进行处理,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作为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的工具性和交互性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情景,借助于活动的、直观的画面使课本上无生气的内容“活”起来,由于其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俾斯麦体系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配合教材和教学大纲,把俾斯麦时期欧洲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情况用地图、语言讲解、视频等具体生动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能力、兴趣和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教学在高校中成为现实,构成辅助课程教学的主要平台,也为交互型教学提供了策略空间和发展路径。与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是师生交互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交互型教学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和动态性,师生之间时空分离、教与学过程分离,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承担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诸多角色与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课程的发展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现实,对促进交互型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和有效的平台,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中忽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甚至排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在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再大也是工具性的,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越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越好。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投入学习状态。
二、课程教学的高投入学习状态与低投入学习状态分析
课程教学的学习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从事教学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时表现出的状态,根据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可将学习状态分为两种状态,高投入学习状态和低投入学习状态。高投入学习状态通常指的是将全部精力、智慧和心理资源都汇聚于课程的问题解决上,这种专心致志能够引发出巨大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促使思维顺畅,使问题迎刃而解。当学生处于放松又专注的状态时,学生的头脑非常清晰,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脑力活动效果成倍提高,可以迅速而不费力气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组织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很愉快,很轻松。高投入学习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低投入学习状态是一种被动因应的消极学习状态,表现为对课程问题不能够集中精力,缺乏热情,思维混乱或者干脆不进行思维,不能够解决课程问题。其实,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之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有高投入和低投入学习状态之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不能完全消解学生的低投入学习状态。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区别仅在于对信息技术的信赖程度不同。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下,需要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还需要创设出使学生进行高投入学习状态的条件与环境。
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这里可以使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高投入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1956)、情感领域(1964)和动作技能领域(1972)组成。认知领域的目标分成六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简单地讲,知识是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领会是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应用是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分析是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综合是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评价是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课堂教学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领会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这类低阶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还包括甚至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等这类高阶能力。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的智慧,即转识成智。高投入学习状态学习是将知识转化成为智慧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是高校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于《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有助于激发师生间的高投入学习状态,获取良好的教学目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学设计者,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角色,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潜力与能量。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淡化甚至取消说教性的内容,扩大与学生交互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为《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和更大的可能性,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高校里学生会因为其年轻接受新事物更快的原因,其信息检索能力不会比教师差,有的甚至比教师信息检索能力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包括所学课程的性质,学习过程中要实现的任务及问题,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时间,学习所需要的材料、资源及环境,学习过程的进行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概述、明确学习任务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学习资料、课内学时与课外准备的衔接及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首先,老师给出课程标题,并进行课程概述,课程是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为线索,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极体系等六个阶段。学习过程中要实现的任务及问题包括对每个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大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力量的分化组合等进行剖析,对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宏观历史角度专业入门,并在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复杂的世界和国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和批判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能力,为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学习计划时间为一个学期。学习所需要的材料、资源和环境包括教材、教师特别推荐的教学资料,国际关系研究网页,另外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寻找、鉴别相关的网络资源。提倡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提示学生注意信息发表时间、资料专业倾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课上分组和选题,在互联网上检索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体系变更,了解每一体系下的主要大国,主要矛盾及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结合教材及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制作出研究阶段小结,并形成PPT文档。在整个研究阶段,教师、同学通过课程的专题网站论坛和QQ群在网上进行讨论,保持联系。课内学时的主要工作可进行各研究阶段小结展示,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选题进行共同讨论与教师点评。课内学时结束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整合资料、网站,在课程网站发表,共享资源,交流观点。并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方面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针对资料形成个人的见解;小组合作及个人学习情况;形成研究阶段小结情况以及在班内展示和交流的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高校课程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为交互型教学提供平台。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法代替师生间高投入的学习状态。高校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设计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讲授者。对《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进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是取得高投入学习状态必经之路。《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概述、明确学习任务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学习资料、课内学时与课外准备的衔接及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投入学习状态,从而能够获取良好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2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4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传统的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比较典型的教材体系如:张剑平老师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黄河明老师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教材在教育技术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用量也相对较大。从其教材内容及教学纲要分析,其教材写作体系依照传统的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划分,既关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体系,又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但随着当前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课时的削减,教师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受到较大挑战。细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教学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包涵内容繁多,从内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内容涵盖“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涉及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一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导论中会涉及。现将这些内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学习,分析发现部分内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有涉及,如学习理论等,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意义不是太大,对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具有实际意义,如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传播理论、传统视听教学媒体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类似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也存在,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体技术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用短短的几个课时一带而过,学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设备短缺。
当前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理论课时多为16学时左右,而教学内容有6个部分,分别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传统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教学软件的编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平均来看,每个部分所用学时不到3学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的基础上明显不足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心选取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本门课程有32个实验学时,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有9个,涉及内容较多,当前因为师资比较紧张,而开课班级的规模都比较大,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实验设备会相对短缺,经常实验时间都会安排在周末进行。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要讲解及练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学生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在课程中很少涉及,这就造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
以上这三点原因对于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三点问题关系到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本课程的生存与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必须转变当前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体系性与科学性而忽略课程内容应用性的观念。高校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广大的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将是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首先应当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上就能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才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目的。基于这一点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技术与教学脱节。
针对以上目标,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应当与国家对于职后教师所建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相适应,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版)的要求。由对“标准”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的要求为“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其具体描述为“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等[3],从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或者说是教育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涵盖教学设计过程。
从高校现有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在低年级阶段,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关工作。同时,师范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论之类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科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能力。从这些知识储备来看,高校师范生已具备了开展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如果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正在学习的学科教学论联系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将现已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正好可通过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解决。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把“标准”的要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把本课程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变到以关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这条主线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解决方案
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从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其实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一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选择阶段―教学媒体选择阶段―教学评价阶段[4]。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施的过程,可以建立如表1所示的课程内容体系:
从表1的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进行选题完成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部分内容一般在学生自己专业的学科教学论中已涉及)针对这一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要用的教学媒体(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及媒体的选择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的选择而集成或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信息处理部分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成果实施与评价反思(此部分内容为“学科教学论”、“微格”、“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结合)。
以上设计思路将繁多庞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线梳理,所有学习活动都依托“教学设计”开展,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将一系列与实际教学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选择的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加强,能体验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部分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复的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将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既可节约出不少课时,又可解决学科之间整合的问题。整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开展由于都是围绕课程之初学生选择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的,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此选题服务,而学生的选题均为其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选题,这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科开展的,也解决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2.建立以小组协作的活动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分割开来,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需要过段时间才能进行实验活动,遗忘率较高、临场感不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很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的情况。
从表1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按表1思路开展的教学活动不适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比较适合采用以“小组协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方式开展,因此,可以考虑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合并在一起完成。这样,本门课程的整体规定学时就可达到48课时,学生通过48课时的教学活动,能系统完成一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及反思,对于其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将受益匪浅。
3.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习者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按“教学设计”为主线而进行的课程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才更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及导向功能。因此,学生的课程成绩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20%)+教学设计成果(30%)+教学测验(40%)+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10%)。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进行公布,这样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以“小组协作”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范文6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 探索通过创建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思想、理论及教育体制的变革。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医学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 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一 传统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 最终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其突出特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医学科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科学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挑战性。[1]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 可协助和指导教师有效地共享优秀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资源, 远程调用相关的医学网络课件、CAI 课件、视听教材, 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微观的医学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加想象力, 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2]。
一些疑难病例、罕见病例或高难度手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罕见病例、典型病例、高难度手术, 做成“医学病例案例库”用计算机多媒体表达,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3]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宏观上有利于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 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 采用文字、图形、动画、音像、音频等多种方式展示教学信息, 多重刺激学生感官, 以其时效性、高效性、形象性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使用媒体, 而是为了促进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不仅仅在于媒体的应用, 还在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这就要求对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之与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整合, 向着构建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崭新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迈进。
(一)创建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高等医学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人, 研究的领域是生命。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才。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扼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医学教学结构应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记忆者, 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进一步促进高等医学教育思想、理论及教育体制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会对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方式予以变革, 更将对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进行革命。因此, 除了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实施对高等医学教育过程的研究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外, 还要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设计,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 进行医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三 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高等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形成高效的医学管理体系: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除了不断的改革与建设外, 还应建立科学、高效可操作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系, 充分认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 积极探索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全新管理思路。有组织地倡导与探讨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 使之与传统教育手段相得益彰, 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信息建设与长效管理工作机构, 服务于高等医学教育。
(二)构建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新模式: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是建立在当前医学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上的, 可以提供一种优质医学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 促进教学改革。它既具有整体性, 其包含的内容也非常灵活, 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为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服务。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是一种新的理念, 其体系结构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包、采用数据库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上发挥作用的教学资源库和以学科( 或专业) 为应用对象的网站。
通过新型的教育环境和创建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学结构, 实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既然医学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此的必要、可行和有效。我想无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者还是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我们都应该多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多在医学教育、学习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我们的医学教育现代化,使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凡丰.远程教育冲击下的高等教育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2, ( 1) : 11- 13.
[2] 刘扬, 肖建.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技术, 2001, ( 1) :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