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1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实施优质的教学工作,还要提升公共外交观念,以此拓展其国际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培育出更为优质的人才。本文分析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明确其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其实际工作提供依据。
一、汉语国际教学中公共外交观念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理念是由美国埃德蒙・格里恩提出的,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提出的外交,而是国家依据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提出来的。因此,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国际的综合能力。二十一世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依据文化实施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中的展现和传播,以此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能力和综合水平。第二,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对中国了解的并不多,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对于我国的看法和观点各不相同,甚至对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而汉语国家教学有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依据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以此认同和肯定中国的发展方向。第三,发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提升外交能力的主要形式。现阶段,多数国家都将公共外交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而重点工作就是推广本国的语言[1]。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观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们已经明确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中公共外交观念的影响力,但是受到制度、传播系统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外交公共观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展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系统不全面。我国在高等教学系统中设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育人才,但是这一方面的人才数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需求,响应的综合素养和外语能力还要不断的提升,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传播系统不完善。汉语的发展和传播工作需要依据有效传播系统,构建优质的传播系统,但是相关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不断推广和创新,现代传媒技术在汉语教学工作中得到突显。然而,因为现阶段汉语传播系统不完善,无法依据网络系统和技术等实施教学工作。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完善,形式需要不断的丰富。现阶段的教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我国文化理念中,学习其发展的历史、宣传的观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拓展,从而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促使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公共外交中更好的发展。第四,不关注教材的构建。汉语国际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展现其具备的公共外交作用,构建优质的素材更是重要的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素材的构建和应用明显不足。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教材知识也不全面,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
三、构建全面的汉语国际教学发展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各个部门自上而下,全面管理,一起努力,构成专业性、完善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系统。语言的拓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在长时间中,全国上下要统一发展的步伐,实施有效的汉语国际教学工作。政府要提升资金的投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将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设为政府工作实施。第二,孔子学院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形式,更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随着汉语教学工作的实施,全世界已经拥有六百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的构建,并且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同时国家应该支持那些非政府机构孔子学堂的构建,从而降低政府的主导能力。第三,多样化实施汉语国际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促使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中国,熟知中国的文化,从而与中国和谐发展[2]。
结束语
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公共外交观念具备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对其增加关注和认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设定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汉语国家教学工作更好的实施,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2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崔希亮曾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指“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1]。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当中的“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因此,实践课程是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许多高校进行了多种尝试。有的高校以校内微格教学为主,由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模拟教学;有的高校依托校内的国际学院,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听课甚至授课;不具备留学生资源的学校,与外校国际学院展开合作,使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还有一部分高校与海外学校取得联系,派遣部分学生出国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有很大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部分實践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以汉语为外语的汉语学习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国际化意识不强等。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招收的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出国实习的流程繁复,资金投入很大,客观上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进行得更加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很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目的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对教学模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当教学目标的实现出现困难的时候,可更换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中,将课内实践内容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尤其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搭建新型学生实践训练平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实践课程助学系统,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系统契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构成和教学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现阶段使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选择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多元发展和多样化新型教学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海外实习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实践渠道,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建设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系统),利用这一平台,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使留学生与汉语教师(本科生)之间顺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留学生还可以对汉语教师(本科生)进行评价,最终促进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统一管理系统、资源系统构建、储存能力、网络带宽、高端数据库等资源分布调配机制,研究应用之间的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研究多身份单点登录(Multi-role single Sign-on)系统,研究信息安全机制、访问权限管理系统及平台系统构建、应用容器(App Container)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等。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设计检索及导航系统;研究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对数字技术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等。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服务应用平台,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在统一的平台上真正实现服务的融合,拓宽实践平台,使学生最终获得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平台。通过对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开放共享和智能服务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助学平台的应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该平台的整体环境,主要研究运行环境、仿真环境和开发环境。运行环境是真正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环境,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仿真环境是和运行环境完全一致的软环境,但不一定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也不公开对外开放,它的配置(Configuration)与运行环境始终保持一致,用户不能更改,这个环境用于应用的试运行;开发环境相当于每个应用开发用户Sandbox,它由运行环境的一个快照产生,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改变配置,以便实现应用的开发和调试,这个环境不需要冗余和高可用性,在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初步尝试利用此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使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并注意观察不同种类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通过不同种类教学模式效果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选择最适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成功,需要形成一个平台的拉动应用,其应用将推动平台良性循环。该平台将提供一批通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应用,对应用实行严格质量监督,保证应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将开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重大转型,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发展,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3
摘 要:针对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老的翻译法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冷落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语法翻译法的逆用的大胆设想,并且从语言功能的一致性、负迁移的变相利用以及语法翻译法的逆用所具有的好处三个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然后以语法点“一…就…”为例讲了具体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对外汉语;翻译法;逆向运用;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不管是中国人学习其他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翻译法作为最古老的方法之一曾经备受推崇、广为流传,如今却饱受争议、日渐冷落。然而,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平时病句偏误的搜集和分析,我发现初级阶段的学生犯的错误很多都是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强行翻译所致,也就是所谓的“负迁移”。好多老师都竭力避免这种负迁移的影响,但是这其实是很难的。那既然不能消除,我们何不因势利导、巧妙运用呢?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就是将翻译法由原先的操练语法的手段变为讲解语法的手段,让学生在将英语译为汉语的过程中学习汉语语法。下面就分别从成立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语法翻译法的逆向运用这个设想。
一、语法翻译法逆用的依据
1、语言功能的一致性。全世界的语言不计其数,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更是迥然不同。但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却是一定的,即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交际的实质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内容的实际需要。以此为基础,我们就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对应来建立不同语言表达形式间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最基本的表达句型和语法结构,如果我们可以在两种语言的最基本的表达句型和语法结构间建立对应关系,同时对于两种语言间的一些特殊之处和细微差别再多加关注,那么学生对于汉语将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把握,因为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始终都是在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着有意或无意的比较,而能实现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对应关系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翻译法。
2、负迁移也可以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很多人批评翻译法的原因除了翻译法对于听说的部分练习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怕母语的过多使用会对第二语言思维的形成造成阻碍,也就是所谓的负迁移的影响。因为翻译法必然要使用学生的母语,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提倡的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学生母语也是矛盾的。诚然,负迁移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是不利的,但是反过来这种负迁移对于我们教授或学习第二语言就没有一点儿作用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出现了由于受母语习惯思维影响而犯的错误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母语与汉语之间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型结构进行翻译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不同,学生才知道自己为何犯错以及应该如何改正,以后当他遇到类似的错误时,学生也就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纠错能力。我们在教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说、为什么不应该这样说,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而不是机械地随着老师进行模仿和操练。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在对比翻译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3、语法翻译法如果使用得当,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使用翻译法,那么势必就会或多或少地用一些学生的母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特别是对于低水平的汉语初学者。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类似这样的问题:xxxxxxx用汉语怎么说?这其实就是两种语言之间对相同内容的一个翻译问题,只不过没有上升到对句子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的高度。通常当学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答案后就会显得特别高兴。此外,语法翻译法的逆用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学生对于这个语法点应该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使用会有较好地掌握,因为这个方法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只要学生了解母语的使用语境,那么他也就知道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该汉语语法点。
二、语法翻译法逆用适用的类型及具体操作
1,适用类型
并不是任何一个语法点都适合或者可以通过语法翻译法的逆用来教授,那么哪种语法点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呢?通过我的观察和比较,我觉得在讲授有关复句的关联词或者一些有固定含义和用法的常用短语或句子的时候最适合,特别是那些有现成的英语可以对应的关联词。比如“只要…就…”、“不但…而且…”,常用的短语或句子如“一般来说”、“据说…”等等。
2,具体操作
下面就讲一下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具体应该怎么操作。
一般我们讲语法的过程是老师设计几个不同情境下的汉语句子,让学生去理解领会,然后老师讲解其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操练以便巩固。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授“一…就…”这个语法点的时候,经常会给学生这么几个例子
他一到教室就开始认真学习。
她一起床就唱歌。
她一写汉字就感觉很烦。
让学生熟悉几分钟之后,老师有可能就会讲“前边的动作是后边的动作的条件,并且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前边的动作发生了后边的动作马上发生”等等语法要点,然后便是各种形式的操练,比如造句、分组对话、角色扮演等等。这种方法看似中规中矩,其实有不小的问题。首先,老师先给学生几个例子,目的是想用归纳法让学生自己明白这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结构特点甚至是使用语境等,但是初级阶段的学生因为汉语水平较低、汉语的语感较差,很有可能不明白句子的意思及关键之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讲解。这时新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老师如何用简单明白、通俗易懂的汉语来向学生讲解这个语法点?如果讲得清楚还好,讲不清楚,只是反复地重复什么“前边是条件、后边是结果”之类的话,学生必然会迷茫甚至愤怒,进而觉得这个老师不好,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成功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不太牢固的基础上的,那就是学生能自己领悟所要讲授的语法点的特点,并且教师也能够用简单明白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这个语法点的关键。但是有的时候现实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学生常常不明白老师觉得学生应该明白的语法点。
语法翻译法逆用的实质就是将上面的过程反过来,先给学生几个英语句子,让学生翻译成中文。比如,在教授“一…就…”这个语法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这么几个例句。
He began to study as soon as he got into the classroom
She sang as soon as she got up
She felt bored as soon as she began to writ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因为这是学生母语的句子,所以句子意思和句子结构根本不用老师讲解。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用汉语来表达这些意思。因为所给的句子词汇都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的词汇学生都可以翻译出来,唯一的障碍就是as soon as如何翻译成汉语,而这也正是我们要教授的语法点,这样学生的需求就和我们要讲授的语法点完美契合了。下一步,我们就告诉学生as soon as在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汉语中,as soon as是“一…就…”的意思,它的用法就是“he一got into the classroom就began to study”。这样英汉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对应位置就一目了然了,而“一…就…”的用法他们也很容易就掌握了,只要他们会用自己的母语表达类似的意思,那么他们就完全可以将其中的成分这样套用进去,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这个语法点就掌握了。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老师再去讲“前边条件、后边结果”之类的语法,轻松又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3、注意事项
语法翻译法在逆用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英语和汉语语序的不同,二是一些特殊词的翻译问题。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在使用时可以分为三步:译、调、改。第一步是译,就是把每一个词或短语按照它们在句子中出现的顺序直译出来。第二步是调,就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则调整顺序,使之符合地道的汉语表达法。第三步是改,就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字词要做特殊的翻译处理。比如第一句话He began to study as soon as he got into the classroom.首先是第一步直译:“他开始去学习一…就…他进入这个教室”。然后进行第二步调整顺序:他一进入这个教室就开始去学习。第三步就是对一些特殊的字词进行特殊的处理:在这一句中,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常常根据母语思维把“to”翻译为“去”,把“the”翻译成“这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告诉他们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动词后边的“to”是不用翻译的,定冠词the除了表示强调和特指外,也是不用翻译的,所以最终的句子就应该是“他一进教室就开始学习”。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之间的差别,也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汉语和英语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更重要的是不用老师绞尽脑汁去为学生设想使用的语境,只要学生明白了这种类型的表达相同意思的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如何相互转化,那他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语法翻译法逆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在某些语法点的讲授上很有优势,但是它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这种方法适用的学生限制比一般的方法要多。它适用学生的母语必须是一致的,或者是适用于一对一的辅导。但是现在很多班,特别是由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组成的班往往是国际班,大家的母语很有可能并不相同,这个时候语法翻译法的逆用就太合适了。
其次,语法翻译法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老师不仅要对汉语有较好的把握,而且对学生的母语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并且还要有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对比的能力。其实有的时候我在想,很多老师不愿意用翻译法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因为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使用而不是因为语法翻译法本身不好?因为如果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母语有很好的掌握的话,那么对于他的汉语课堂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课堂,别的不说,单单就是师生感情的增进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就一定可以使之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虽然语法翻译法在现在受到了很多批评和冷落,但是作为一种从17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的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帮助,诚然,它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也不可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应用得当,语法翻译法还是我们进行第二汉语语法教学的有力武器。特别是语法翻译法的逆用,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大胆尝试一下,说不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建国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4
[3] 张季红.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1
[4] 张美平.语法翻译法的存在价值及其创新运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4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 汉语语音习得 难点分析 教学建议
一、背景介绍
语音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外国人学习汉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并在有了相当扎实的汉语基础的情况下却最基础的汉语发音有错误,所以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始阶段语音基础打不好,则将来会成为制约其语言进一步提高的桎梏。
二、留学生习得语音难点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前,由于自己母语多年的使用,韩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因此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他们会用韩语的音来发汉语的音,用韩语里面的语言规律理解汉语。
从韩语的发音与中文汉语的发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韩语中并没有f、j、r、ü、zh、ch、sh的发音。所以这会成为韩国留学生初学汉语语音时最大的障碍,这就是受到母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1]。
除了母语语音知识的负迁移外,目的语的负迁移也是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随着留学生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的深入,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会慢慢取代母语的负迁移而造成其学习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
三、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顺序是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现今一般的教学体制则是在初始阶段进行完语音教学后,对学生的汉语发音便不再重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最根本的地方发现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发音方面的不足。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在积累过程中只有不断纠正各种偏误,才能真正学好新语言。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和纠正偏误,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赵元任先生说:“找出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的难点,并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是克服各种干扰提高语音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从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语音教学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级别的语言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级:(1)重复纠正法:针对其母语缺少的语音对其进行强调、重复,加深记忆。如:韩国留学生的f、j、r、ü、zh、ch、sh。(2)动作夸大演示法:通过五度标记法的音位走势,运用夸张的动作强化学生记忆,在发音时潜意识地运用动作正确地发出标准的汉语声调。(3)卡片领读:难点的拼音,机械性的领读。(4)录音跟读:通过录音使学生对生词有一个标准化的认识也对其发音给出一个正确标准。(5)图示:通过舌位图,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发音部位。
中高级:(1)组词强化操练:课前复习,进行语句的操练。(2)难点重复再现: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语句的操练。(3)强化记忆:通过简单的口诀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与快速。如:声调:一声直走,二声抬头,三声轻转,四声下去。轻声:一+轻落二,二落三、三落四、四落一。(4)化难为易,公式规则:通过教学总结规则,提炼出来。如:啊的变音:(1)a、o、e、i、ü变呀;(2)u、ao、ou变哇;(3)n变呐;(4)zi、ci、si变a或za;(5)zhi、chi、shi变a或ra。“一”的变调:(1)序号、数字读一声;(2)一声+一、二、三声读四声;(3)一声+四声读二声。不的变调:(1)四声+一、二、三声读四声(标原调)读变调;(2)四声+四声读二声(标原调)。
2.汉语语音的教学策略
(1)声调的教学策略
通过生词卡片是把汉字和字音写在上面,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一直有直观认知。我们可以按声调的分类,把读音相同的几个词作为一组。连续展示这些相同声调的词语,使学生在这个声调氛围内感知并成批地记住这些词语的发音和声调。
(2)韵母的教学策略
韩国留学生在韵母发音上偏误的出现仅次于声调,下面我们就说下相应的韵母教学策略。
①将单韵母和复韵母一起讲。单韵母a和复韵母an尽管都含有字母a,但发音并不相同,韩国留学生把an[en]念成[an]的音。因此,如果在教授单韵母时,把包含此单韵母的复韵母一起教授,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两者发音的不同,就有助于避免此类偏误的发生。
②对于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教学,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之处就在于一个舌位靠前,一个舌位靠后。
(3)声母的教学策略
①舌面音j、q、x的教学策略。图示法是对舌面音j、q、x进行教学的有效方法,老师可以用幻灯片分别把这三个声母的舌位图展示给学生看,然后用动作分别展示这三个音的发音过程。j的发音时,要先张大嘴,舌尖抬起来,顶住下齿背,“保持不动,抬起舌面,使舌面前部同硬腭前部贴紧,然后气流冲开一条窄缝摩擦而出,声带不振动发出j”。q是和j相对的送气音,学生掌握了j、q的发音方法后,再来学习x。[2]
②舌尖后音zh、ch、sh的教学策略。手势法同样是学习zh、ch、sh的方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掌心相对,上面的左手从指尖到手掌心的部位,依次代表上齿、齿背、硬腭、软腭,下边的右手代表舌头,弯曲右手,指尖朝上,贴紧上面左手的手指中部,代表舌尖靠近硬腭。同时老师张大嘴,将舌头上翘,示范发音。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后面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留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掌握程度,对以后的汉语学习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5
关键词:全球公民教育;学习目标;公民教育
背景
自从2012年联合国“全球教育第一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推动全球公民教育作为三个首要目标之一。而2015年出版的《全球公民教育:话题与学习目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全球公民教育的第一本教学指南,也是全世界各地的专家的研究与合作成果。这本教学手册,是在《全球公民教育: 助学习者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一书及联合国的三次相关重要会议的成果基础上修订而成。定稿之前,教育者们还在全球各区挑选了一些国家用这本手册进行实践尝试,以探讨在不同的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适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Qian Tang这样描述有关全球公民教育的第一本教学指南的意义,“当下国际社会面对和平、繁荣、可持续和健康等问题的挑战下,该指南能帮助成员国确保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学习者发展成为有信息获取能力、批判认知能力、能深入社会、具有伦理意识和懂得参与的全球公民。”[1]
全球公民教育的定义
全球公民教育这一个概念来源于西方传统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始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以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提出城邦下的公民的概念,并且致力于培养具有批判和独立思维能力,能主动参与民主和社会活动,具有责任和权利意识的城邦公民。
而之后,西方的思想家们都不断的在丰富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内涵。康德对公民进行了三重地位的划分,即私人、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与这三重地位划分相对应的是三种公共权利,即国家权利、国际权利与“世界公民权利”。康德主张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兼容,认为通过教育实现对世界和国家的责任的统一,从而建立和谐社会秩序并实现世界和平。哈贝马斯,作为新流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世界公民社会”的概念。[1]他将民族国家之后的政治体制成为“后民族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关键在于培养一种能够包容所有“世界公民”的全球政治公共领域,即“世界公民社会”。
联合国所提出的全球公民教育思想不仅沿袭了西方的公民思想传统,同时也参考了当代知名的一些进步思想家。玛莎・纳斯鲍姆作为一名西方女权主义者和教育哲学家,在对如何基于西方通识教育的传统培养具有人文思想和全球意识的学习者有深入的研究。她在谈及全球公民意识培养时,主要聚焦了四方面的内容:1)质询思辨的能力、2)尊重和理解不同文明和传统、3)反思自己所处文化、4)基于自身文化的全球公民意识。思辨能力、跨文化的理解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全球意识是纳斯鲍姆有关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培养能力。思辨、理解和反思是西方通识教育一直传承的核心素养。[9]这里对跨文化的强调和全球视野意识的形成是在传统人文教育思想上,对全球化下挑战的一种的反应,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必要部分。
联合国的全球公民教育的大纲中,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培养学习者具备基于尊重人权、尊重社会正义、尊重多元文化、尊重性别平等和尊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最终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其中,对尊重和责任的重视与纳斯鲍姆等西方教育哲学家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且,对当下重点人类发展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全球化下的时代特征。
大纲中还明确给出了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鼓励学习者对当下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寻求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解决方法。
2.支持学习者重新审视主流话语中的观点,认识和关系,思考那些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现状。
3.聚焦参与性的个体和集体行动,从而带来变革。
4.将多重利益攸关方纳入参与行动,社会和本地社区的组织等相关方,共同行动通过。
基于这些教学目标,联合国的大纲中给出了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原则[2]: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公民教育在联合国看来是一个要求个体独立思维并参与行动,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协作,基于民主开放的学习交流方式,立体和全方位的开展的一种旨在推进全球家园和人类共同体价值形成的教育倡议。全球公民教育的基础是个体,是独立思维、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并且有行动能力的个体。在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和公开平等的平台框架下,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个体通过彼此的学习和交流,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解决方法。最终是希望实现一个在本地或者本国文化归属基础上的共同价值和共识。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然少不了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的一代人的培养。
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法内涵
联合国《全球公民教育》一文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指南。这些内容参照布鲁纳(Bruner)等认知教学理论的思想,将教学法的进行分为三个方面: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3]也就是说对于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开展,需要从知识理解到情感体悟,最终达到实践和行动。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全球公民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课堂的授课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价值和情感的共鸣,以及最终形成一种世界公民的参与意识,实现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转变。
从认知层面来看,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不只是对国际性问题的了解学习,而是一种将地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相关联的认知。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地方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全球性的关注。比如,叙利亚战争导致的本地文化古迹的危机和大量难民涌入欧洲。而难民涌入欧洲又引发了欧盟内部就危机解决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的讨论,从而引发有关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精神矛盾的反思。而在我们国家,由于中国的巨大国际影响力,地方性的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政策都会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变化的讨论以及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影响。因此,地方性的问题也需要有全球性的视角来看待;而当我们用全球性的视角来审视地方性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似乎得以提升,我的行为不仅关于地方,也关乎全球发展。
从情感方面来看,重点是在形成价值共识,或者说是一种共同体的情感共识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或者社群定位。从种族、性别、阶层、宗教和性取向等不同区分方法,我们都会属于各自不同的多个社会群体。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和自己有共同属性的伙伴待在一起。全球公民教育提出的情感能力是基于移情和感同身受,跳出自己的社群限制,去感受不同群体人们的文化,从中去寻找差异,并最终构建差异尊重和价值共识。
从行为能力方面来看,全球公民教育并非仅是停留在课堂,而是一种需要诉诸行动的教育。这也符合杜威等提出的“学习即生活”的参与性和实用性的教育理念。认知和情感是为学习者形成动机和意愿,并为行动打下基础。如果没有行动,全球公民教育对全球共同未来的责任承担就无从谈起。参与和行动是21世纪每一个地球人对自己所处家园的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的承担可以从地方的行动开始,从简单的身边开始。少开车,减少垃圾,组织本社区的公益活动等都是一种全球公民参与的行为,不仅具有改变当地生活环境的意义,也具有应对全球性共同挑战的价值。当不同地方的行为都联系起来,互相讨论和学习,探索共同发展和尊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地方行为的意义得以放大。
该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公民教育:话题与学习目标》中教学法内容的总览
全球公民教育实施特点
从教学实施的方法来看,全球公民教育结合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融合强调参与性的教学方法。美国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家罗杰斯(Rogers)在90年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能够愉快并创造性的学习。巴西的弗莱雷(Freire)为代表的批判教学法则引领了从成人到学龄儿童,以自我意识觉醒,参与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教育教学革命。[4]全球公民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意见反映了这些重要的教学理念,试图从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入手,来推动变革。
总的来看,全球公民教育的教学实施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终身性、全方位性、多元教学法、广泛适应性。[2]
终身性是指教学覆盖的人群广泛,并且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延续的过程。作为一名地球公民,我们的存在会对所处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因此,全球公民教育意识的形成对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意义,而相关的行动则是孩童到成人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去进行。地球家园,人人有责。我们选择何种方式的存在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决定。
全方位性是指教学实施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超越课堂,多种方式的存在n外活动或者生活中。我们谈及教育,往往注重课堂和学校。而学校的课程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容和任务。全球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最终投射到行动上的教育思想,通过做去学,通过经历去学,结合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去开展,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全方位的理念也为全球公民教育开展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想象空间。
多元教学法是指对现有一些流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联合国的教学指南中提及了“对话式(dialogic)”、“质询式(enquiry- based)”、“合作式(cooperative)”和“参与式(engaged)”教学法。这些教学法都是希望对学生的思维观念进行启蒙,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和互相的协作,共同去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去行动,为问题解决进行努力。因此,这里的认知是结合情感培养的,绝非相关知识的机械学习。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去尊重,才能去实现跨文化交流。只有有体会和情感,才有去行动的动机。
最后,广泛的适应性也是为全球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适用空间。联合国的指南中提出全球公民教育的开展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是融入先有的课程教育中。比如,社会研究课,地理,文化和环保等课程可以作为平台去引入全球公民教育的思想,让学生对社会、国界、文明和环境的思考拥有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并试图将本地或本国的情况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结合,反思区域问题的全球性,全球性问题的区域性。
结论
2012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通识课,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才好》放到了互联网上。桑德尔教授带学生讨论电动汽车推广难题、买卖器官、堕胎、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备受争议的话题,拿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启发辩论,引导学生理解边沁与功利主义、康德与自由、罗尔斯的正义观念等文献经典,揭示公民的责任和公共讨论的重要性。桑德尔教授在TED演讲《辩论-一项失落的民主艺术》中提到他的愿景:有机会让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坐下来讨论同一个问题。看看同样的道德问题在不同的文化、社区中会得出一致还是不同的判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很多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既有其地域文明特点,也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桑德尔教授正是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应用对话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反思,然后试图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和讨论。一定程度上,这是全球公民教育和伦理哲学课堂的结合,同时让民主参与和批判思维的习惯得以形成。全球公民教育虽然在当下国家利益至上的世界格局中仍然面临实施的诸多挑战,但我们作为人类社会21世纪的构建者,应该有全人类和全球性的思维框架。诸多现实危机和挑战的解决都需要从这种人类命运共同的畅想开始。畅想的实现需要依赖教育,数十年的教育的实施。当下可能就是这一转折的开始,未来的人类社会和地球家园是何种模样,这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国家公民和地球公民。
参考文献:
[1]UNESCO: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pic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2015.
[2]UNESCO.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Preparing Learner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Paris, 2014.
[3]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5]万明钢.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全球教育与世界公民培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9-100.
[6]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0,(03):65-69.
[7]汤一介.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15.
[8][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汉语国际教育意义范文6
论文摘要:依照专业实践性的客观要求,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的目标,以及对《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综合考虑下,该课程走双语教学的途径有其本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转变、师资力量建设和科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作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外贸函电》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专业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双语教学相对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企业对国际贸易特色人才的需要,有效补充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环节,缩短了融人社会的进程,也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2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正在顺应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高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科学机制,双语教育是这个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3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的客观要求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开展双语教学的先例可供我们借鉴。目前,双语教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实施。在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的现象背后是一整套历史悠久、运作成功的教育模式,充分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国家的双语教育经验,无疑是为我国双语教育的探索阶段提供了一条捷径,也是今后与世界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必要内容。
1.4《外贸函电》课程定位的客观要求
《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专业是最为适合列人双语教学的课程。它一方面与《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相联系,以英语作为载体将先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以学生十几年的公共英语为基础,进一步锻炼英语写作能力。再者,通过课堂上英语听、说、读、写的联系,有利于有效提高师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外贸函电》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常见问题和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双语教学区别与传统模式的个性化特征,完全达到教学预期,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策略。
2.1教学模式革新
《外贸函电》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建议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述概念、写作规则、范文讲解和习题解答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课堂和实验室的结合,引人全英文的教学软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验流程,让学生分组模拟公司的方式,在贸易流程中增加谈判的内容,至少包括询盘(En-quiry )、报盘(Offer )、还盘(Counter-offer )、成交(Conclu-sion of Business or Acceptance)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按照贸易进展的特殊要求,也会自然加人在细节方面的磋商,比如包装(Packing )、运输条款(Shipment )、保险(Insurance)、(Agency)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教学理念的转变。
主讲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侧重讲解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具体的课程细节则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与思考,教师在实例教学中,不仅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解决方法中的差异性,强化思辨能力。
2.3师资力量的储备
双语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来源一是要在本校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鼓励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转变观念,不要再把英语当做专业。
二是人才的引进,高校的教师建设可以适用“走出去”的战略,从国外引人一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利用他们的语言优势,顺利开展双语教育。
三是已有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人竞争机制可以施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2.4建立科学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