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经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公路管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是确保城市公路交通顺畅的保障。在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我国公路管理应该加强现代化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结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坚持市场经济主导,对传统公路经济管理进行更新换代,让公路经济管理跟得上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管理现代化给我国公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现代化经济环境,我国公路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正确分析公路管理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
详细来说,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为生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随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逐渐增多,我国公路管理获得的生业机会也在持续性增加,为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公路在经济管理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济管理信息,帮助我国公路自身经济管理完善奠定了基础。另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公路经济管理机制自然离不开市场经济的经验,所以公路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已经成形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促进公路经济管理效率提升。
2.我国公路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在全球化经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期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国公路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落后,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公路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性发展。
第二,我国公路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融入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必然会给我国公路带来很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国公路管理更新换代。因此我国公路应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重视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公路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公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本文从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两个角度分析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管理思想现代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思想现代化也是经济管理的基础,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管理相比存在着一定优越性,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科学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非人性化矛盾,这样就需要公路管理发挥创造性劳动。上个世纪80年代公路管理文化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成为公路管理的最新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在于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等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领域,以上这种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理论,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来从事各项管理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价值观、创造性等人为因素在公路管理中凸显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使管理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人力资源也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本主义思想也被广泛传播,目前人本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公路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公路经济管理的内部对象也会从以人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转变,这也是由于知识时代的产物。根据知识经济理论可知,知识是公路管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和主旋律,所以公路管理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公路管理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更为注重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资源、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核心,实现公路经济管理卓越发展。我国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还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规等还没有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核心,公路管理还没有深入到各个细节进行查漏补缺,导致公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应该主动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有效对策。
(3)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
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发展就必须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成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走向。其次是环境对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变化,准备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抓住环境带来的机遇。再次是市场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全方位、新观念等,导致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公路发展的更好机遇也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管理组织现代化就是公路经济管理应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能够在组织方面保证管理的效率,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组织保证。管理组织现代化促进经济管理向民主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扁平化
我国公路管理传统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命令自上而下,权威是管理的基础,维护权威是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界限比较明确,二者是智慧和服从的关系,这一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能力学和积极性发挥。随着知识重要性的提出,人才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组织,让员工在这一结构中成为自我控制的知识型人才。公路管理员工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将信息和技术相结合,具备敏捷的应变能力,也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现扁平状,管理也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员工才是公路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管理层次在这一新型组织中必然会减少。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
组织结构扁平化会导致决策重心下移,管理方式也更为民主。决策重心下移就是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公路管理决策的重要力量,同时能够使广大员工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发挥。管理方式民主化就是不再将上级领导的指示作为不可变更的规划,而是加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互动,加强员工和领导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坚持以员工为本,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公路管理发展,营造良好的公路管理文化。
(3)团队协作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更为鲜明,团队协作也更加普及,分权化趋势也会带来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团队协作精神上升为团队整体激励,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分,更加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随着任务的变化而任意组合,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变化中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共享。随着团队协作的开展,公路管理组织结构也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生产、研发、销售等部门成员共同配合、协作,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公路管理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276.
[2]刘彦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概述[J].中国市场,2014,29:84-85.
[3]惠冰,胡越啵刘香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6:102.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2
接着讲述了环境设计的规则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及其的创新。
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字:环境;设计;设计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①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①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②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③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④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⑤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①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③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应用美学.辽海出版社,2000.
[4]许懋彦.淡路梦舞台——安藤忠雄圆梦的舞台.世界建筑,2001(2):70~75
[5]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3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激励原则;契约关系;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人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在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职业经理人实行有效的激励,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现代职业经理人概念
无论管理学还是经济学,对职业经理并无一个完整而精确的定义。最早提出“职业经理”的人是法国经济学家扎伊尔,他认为职业经理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低和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领域的人。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职业经理人是指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能熟练运用企业内外各项资源,促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接受薪水并担任一定管理职务,是以异质人力资本形态出现的、受多维契约影响并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特定管理群体。
联想总裁柳传志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前途的好坏有一半取决于CEO的能力。中国在向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甚至也不是技术,而是缺乏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因此,培养大批高质量的职业经理将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现代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现代经理人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激励模式单一。企业在激励职业经理人的过程中会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但在实施激励制度或措施之后,往往会发现其激励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其激励模式单一,具体来说表现为:激励制度固定化;激励机制个性化不足。
第二,长期激励不足。薪酬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中、长期激励。我国公司经理人薪酬一般采取“工资加奖金”形式或“年薪制”形式,均属短期激励的范畴。根据一项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薪酬状况的调查,近半数的CEO们并不拥有自己经营公司的股票,而且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基本薪酬占到了其薪酬总额的85%,短期激励为15%,长期激励比例则非常小。而在美国,高层管理者的基本薪酬占其薪酬总额的32%,短期激励(红利)占17%,长期激励(股权)占总额的51%。
第三,离职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的退休金过低。我国很多地区经理人的退休政策和普通职工一样,退休金按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使得他们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心存疑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心态。因而,当他们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就会积极地追求在职消费、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在接近退休和与隐性收入相联系的权力即将失去时,一部分人往往不顾一切地大捞一把,“59岁现象”可以说明。
第四,激励结构存在偏差。我国职业经理人收入受到来自各方面要求的限制,处于一个相对偏低的水平上,经营者对自己的报酬是不满意的。但是,一部分经营者的灰色收入,甚至是违法收入,构成了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经营者报酬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经营者可以享受高档专用汽车和司机、豪华的办公室、公费的医疗保障、自由的外出考察和宽松的接待费用等,使得经营者的显性收入显得微不足道。
第五,信任激励不足。一方面公司所有者迫切需要高素质、有专业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其管理公司;另一方面,公司老板又担心职业经理人。这种公司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职权纷争在很多公司都成为一种顽症。因而,信任激励不足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三、现代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营性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科学,考核指标还缺少兼容性、针对性和程序性;现行考核体系存在重激励轻约束,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弊端;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他们的业绩相关性不大。
第二,公司治理制度不规范,法律法规缺乏。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老板可以随便地摆弄职业经理人,同样职业经理人一旦与老板闹别扭就会不惜损害公司的利益。究其根本是制度的危机:目前尚没有健全的法制来规范经理人和企业老板的责任和义务。没有配套的法律,激励制度的实施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会形成许多畸形的激励方案。
第三,委托―机制矛盾难以调和。委托―关系存在着目标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等三大矛盾,即目标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等。
第四,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不成熟。作为高度市场化的国家,美国存在着一个发达的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们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防止被在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寻求的经理或本企业的下层经理与副手取而代之。所以从本质上讲,经理层绝对不敢松懈自己,滥用权力,对公司经营不负责任的情况因此不太可能发生。然而,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处于发展中的初始阶段,发育还不成熟。
第五,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滞后。由于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尚处于初步阶段,我国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在所难免。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是构建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有在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
四、现代职业经理人激励方法与措施
(一)物质方面的激励(年薪、奖金制和经理股票期权制等)
第一,年薪制。经理人的年薪是经理人特殊劳动力价值的物化体现,是对其劳动力价值和所做贡献的肯定。高薪能对经理人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收入产生较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奖金制。经理人的奖金是一项根据其经营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一般来说,公司的业绩好,经理人员的奖金就高,反之就少,效益与利益挂钩。经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有利于经理人员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提高股东的财富。
第三,经理股票期权制。股票期权激励(ExecutiveStockOptions,简称ESO)是一种有效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是指以约定的价格允许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买入本公司一定数额的股票,这种股票本身不可转让,也不能任意变现,但享有分红、配股权,且只有在管理人员离任后方可带走。这种激励机制将企业长期利益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实行ESO,公司管理人员于规定时期按约定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行为,即“行权”,其个人收益产生于约定价格与行权日市价之差,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性的报酬。作为一种调和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的制度,股权激励机制已经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并为委托―双方长期利益的共赢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第四,经理人剩余索取权。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产品是全体成员共同协作劳动的结果。因此,其成员贡献的计量发生困难,成员的贡献与收益不对称,很容易滋生成员的偷懒动机和“搭便车”行为。因此,需要有人监督。但监督人也会偷懒,谁来监督监督者呢?没有人。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让监督者自己监督自己。即在产权结构上重新安排,赋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就是让监督者得到扣除成员工资后的剩余。这样,监督效率越高,其获得的剩余越多。委托人将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给人,使人收益与公司绩效相对应。这种产权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内部的激励来刺激人的积极性。
第五,管理者收购。管理者收购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所谓管理者收购是由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负债融资及股权交换等一些经济手段,利用少量的资金获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者收购让管理者成为完全的剩余权益拥有者,可消除或起码可减少成本,激励经理人积极性的发挥。通过管理者收购,管理者由单一的经营者变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双重身份。因此,管理者收购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种很实际的激励方法。同时在解决企业所有权、经营权极度分离造成的成本过高或明晰产权关系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第六,福利“软手铐”。企业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长远契约关系”,除薪酬等硬手段外,还得有效地运用福利措施。如果企业能很好地运用福利手段,在建立“长远契约关系”上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国,领先的公司如甲骨文、波音和万豪利用内联网和自助呼叫中心让员工自己管理和选择自己的福利方案。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企业为员工设计福利方案的繁杂任务,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自己选择更个性化的福利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精神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有情感激励、声誉激励、授权等)
第一,情感激励。这被激励管理学家称之为“爱的经济学”,即不需要投入资本,只要注入关系、爱护等情感因素,就能获得产出。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氛围。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斯通就努力培养全体职工的“大家庭感情”的企业文化,从公司的最高层领导到各级领导实行“门户政策”,欢迎公司职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这种“情感管理”营造一种家庭般和谐的公司氛围,发挥了公司集体对员工的凝聚作用。
第二,声誉激励。市场因素的声誉理论认为,经理人之所以重视对自己行为的激励是为了提高声誉,而提高声誉的直接原因是来自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压力。在竞争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决于过去的业绩。经理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第三,工作激励。给予职业经理人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进行科学的岗位轮换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是给予有挑战性的工作;二是进行科学的岗位轮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劳动力市场,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通过岗位轮换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激活潜力。
第四,授权。授权就是要让职业经理人得到相对独立的运用资源的权力。没有授权,职业经理人就不可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完善授权机制是发挥职业经理作用的必要前提。此外,授权就是对下属的一种信任,一个完善的授权机制还可以激发职业经理的创造性,这也是企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授权的结果,自然是士气的提高;由于士气的高昂,执行力就会提升;由于执行力的不凡,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管理就会满意,就可能对其进行范围更广的授权,以后被授权者又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就会形成“激励―努力―执行力提高―满意―再激励”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当今,企业生存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呼唤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为企业掌舵。目前,我国现代职业经理人的供求矛盾尖锐,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匮乏。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更是对我国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军伟.完美执行之最佳激励[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朱广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35).
3、杨睿娟.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郭广辉,王利军.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2).
5、陈爱玲.民营企业发展与职业经理人探析[J].经济问题,2006(7).
6、陈江海.MBO――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16).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4
(一)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独立性较差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一般都是采取企业领导直接管理的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就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会受到管理者的制约,不利于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全面开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中挑选,甚至主要是在财务会计部门中选择,未能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制度原则,这就决定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无法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开展审计工作。会计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管理权限以及经费等方面都存在着独立性较差的问题,势必会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会计审计方式落后
当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这种防弊查错的事后会计审计方式,无法形成事前以及事中审计监督,造成会计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约束监督管理的实际效果较差。
(三)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早已步入了信息化,因此对于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财会理论知识以及业务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办公能力。然而,我国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较大,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造成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效率较低。
二、现代企业会计审计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一)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由于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质就是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约束,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确保企业会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应该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针对企业会计审计机构的管理建立一种新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采取建立审计委员会的形式,避免审计管理机构在某部门或者是某管理者的单独管理下,将审计委员会作为相对独立的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能够不受干扰的开展实施,进而提高审计效果的真实可靠性。
(二)明确企业会计审计工作重点,改善业务处理方式
提高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水平,必须明确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重点就是对企业的资金预算、资金流动使用、利润分配、会计核算、业务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所进行审计监督,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以风险管理作为导向,提高企业对于经营风险的防范规避能力。在审计的业务处理上,则尽可能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抽样、投资分析等数字信息加工技术和方法,形成全面的审计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掌握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以及管理情况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三)进一步的拓宽企业会计审计的范围
现代企业通常都具有经营业务范围相对较广、职能部门划分较细的特点,因此,针对现代企业的这些特点,应该进一步的拓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以实现对企业整体的有效审计监督。首先,在审计工作的关口设置上,应该将关口前移,实现企业经济活动以及业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动态审计,确保能够全方位的实施审计监管。其次,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针对每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会计业务的数据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全面细致的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果,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四)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审计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应该按照新型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流程的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审计人才队伍。对于会计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确保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能廉洁高效的、坚持原则、不受干扰的开展审计工作。其次,在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结构的调整上,应该选择业务素质能力高、结构知识全面以及信息化业务办公能力强的人员补充到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队伍之中。再次,应该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与继续教育,通过聘请优秀专家学者授课或者是组织员工外出学习的方式,将新的会计审计理念、方法带回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高效完善的审计体系。
三、结语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5
关键词:经济管理;思想;古代循环经济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美经济学家波尔丁首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并认为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引入国内。相比传统的单向流动经济模式,即从资源变成产品,从产品变成废弃物的模式,循环经济依托生态规律,保持可持续利用、再生利用的原则,通过节约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方式,采取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效率的方式,对于废弃物的处理,先后遵循避免、降解、再生、资源化、热回收和无害处理的方针,使得传统的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新型的反馈式经济模式,即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再生资源的模式,这种新型反馈式流程不仅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也可大大缓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的推广,是为了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保持生态环境下进行经济发展的最优方式,是生态经济的一种,能够保证人类在地球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古代的循环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历史悠久,经济管理理念也同样源远流长,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包括以富国为主要基调的轻重论,以富民为主要基调的治生论。我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农业大国的地位,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发展,由于过往生产力水平整体滞后,对于天灾的防御能力较弱,因此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古代思想家最为关注的话题。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主张进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这也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的初级状态。
1、按季节安排农业生产
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孙叔敖主张民众利用客观条件,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生产安排,例如秋冬季节,进山采摘,春夏季节也依托水利灌溉进行农业生产。管仲则指出“山泽各致其时。”孟轲认为在林木生长茂盛的季节进行伐采,是最为有效的开采方式。通常古代民众在春天进行播种、夏天进行耕耘、秋天进行收获、冬天进行藏储,这种四季分明的生产方式,使得百姓始终拥有富余的粮食,同时这种适度开采的方式,在给予百姓富余粮食的情况下,保证了自然资源的不被破坏。针对古代民众的农业生产模式,南北朝期间著名的思想家贾思勰在总结分析前人经验后指出,顺应天时地利的农业生产往往事半功倍,否则则劳而无获。古代思想家们对于顺应自然、拒绝过度开采有着共识之识,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体现。
2、节俭之道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准较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科学技术落后,生产物往往难以充分满足民众需要,因此节俭之道成为历朝历代所宣扬的思想品德。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则指出开源节流,节俭和生财并不矛盾,并认为古代遇到洪灾或旱灾时,民众并不挨饿受冻,正是由于往日的节约行为所致。管仲则指出节约开支,同时也是生财之道。荀况则基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指出富国富民的方式不仅仅在于增加生产,同样也在于节约消费,生产物品不光可以进行存储,也可以用于再次生产的原材料,形成不断增加财富的良性循环。
二、古代循环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1、经济管理要遵循自然规律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遵循自然规律,按照时节生产是获得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顺利进行农业生产的首要前提,并且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不单单是顺应自然变化的朴素生态保护观,同时也是古代民众时间生活的经验概括。由于生产水平和技术的限制,最终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但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原则反映了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想法,这种初级循环经济模式,是现代循环经济体系的雏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创建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是现代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既为发展中国模式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2、节约利用循环利用
古人最初的节约是勤俭持家,后来已经把节用的作用上升到富民富国的高度了,虽略有夸张,但是不能否认节用在建国守业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浪费严重而导致国家灭亡的历时教训数不胜数,而由于节俭勤劳而青史留名的君王也数量不少。节俭之道是鼓励适度消费,并非约束消费,是民众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消费,并以此促进社会整理生产。当今社会节俭之道同样值得宣扬,尤其是民众的节约环保意识需得以加强,只有节约意识落实于行动之中,改变民众浪费的不良习惯,才能保证循环经济体系的执行。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公认,节约不仅可以积累更改多财富,促进生产进步,也可以是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保证经济发展持续高效,节俭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的集约型经济社会。
3、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开采资源能力较弱,民众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资源节约。例如古代水利技术比较落后的时期,如果不注重水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会引发不良的后果。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模式,是循环经济思想的体现,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同样有着启示意义。
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加剧的开采,现代社会的部分不可再生资源由于长期开采过度,面临枯竭状态,因此仅仅使用资源节约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缓解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必须依托现代化科技技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管理,最大化重复利用产品废弃物。相比古代社会,如今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和恶劣,这就使得循环经济思想的推广更为紧迫,无论是水资源、土地资源还是其他生产发展中影响的生态资源,我们都要有效利用,合理适度开发,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还要不断完善资源管理办法,做好一切预防措施,更要注重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造福一方民众或者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效益,如何让产生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如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等问题都是现代经济管理所需要思考的内容。
三、结语
古代社会的循环经济思想有着其时代局限性,例如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思路就难以实现,洪亮吉指出的人口数量控制方针则由于相对偏激而无法实施。此外部分过于超前的经济思想体系,也没有获得实践认可。在学习和借鉴过往经济思想时,要进行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循环经济思想的推广不光能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循吏列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现代经济理论范文6
目前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经验的模式较为落后,因此导致经济无法持续增长。因此企业要想扩大经营规模,必须通过加大企业投资的方式来扩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大量的投资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若企业投资出现问题的时候,会由于拿不出资金补贴影响业务的开展,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因此,管理经验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领导应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人才。现在部分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人才,但由于其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思维,因此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企业未针对人才管理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从而降低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致使员工的潜在能力无法被挖掘出来,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同时,由于部分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工作执行能力较弱,因此给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一)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保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的基础就是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而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首先要提高经济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熟悉度,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建立的经济管理体系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制度较为合理。同时企业领导应提高对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随后通过相关的培训等引导全体员工遵守经济管理体系制度,充分落实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其次,还应为此设置相应的监督部门,确保企业建立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都能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并且在体系实施的过程,监督部门若发现体系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及时对体系进行完善[3]。
(二)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之一要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在制定经济目标规划之前,要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制定的目标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可规范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其次在对经济目标制定完成之后,要对目标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审核,保证目标计划顺利的开展,从而稳固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三)创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现代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应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员工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全面促进企业顺利发展。因此为了保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态度积极,应创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体系,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规范。同时通过考评体系,给予成绩高的员工一定的奖励,将有效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提升员工的主体意识,从而促使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引起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资源,因此稳固了人力资源就相当与稳固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过程中企业可为管理人员安排相应的培训,促进其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可管理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从而促使员工在生活中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有序进行。
(五)企业经济资源管理。在企业领导选择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管理者过程中要对管理者工作经验、技术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确保经济管理工作者的所具备的能力符合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要对管理者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其企业经济资源的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要保证了企业经济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4]。
(六)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规范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当企业发生状况的时候,可以帮助企业尽快的走出困境。因此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应进行持续的改进,保证其符合企业的发展,并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