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安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推广应用,网络信息已成为各行各业管理控制的神经中枢,近期发现的勒索病毒又一次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因此,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影响单位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空间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近年来,网络空间安全得到高度重视,将其设为一级学科、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等,这也说明网络空间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严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是安防技术总体滞后。网络空间攻击与防护自从网络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但安全防护技术总是在出现了新的漏洞、新的攻击方法后,再研究有效的应对之策。目前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基本上是基于已知的攻击手段和常规攻击流程构建的,以被动防御策略为主,通过封堵端口、修补漏洞、边界防护等方法实现,因此,安防技术的滞后性给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技术上的现实威胁。

二是安防设备可控性差。目前我们使用的网络空间软硬件系统、标准规范大多靠国外引进,90%以上的CPU和存储单元、95%以上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85%以上网络交换元器件都采用国外产品或基于国外开发平台研制。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2016年,中国境内有1699万余台主机被黑客利用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受控端,境内约1.7万个网站被篡改、8.2万余个网站被植入后门程序,监测到1Gbps以上DDoS攻击事件日均452起。这一系列数字表明,安防设备可控性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

三是安防机构机制不全。我国2014年2月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积极推动网络安全防护管理体系的构建。即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但总体上看,安全保密联管、网络安全联防和信息安全联控的工作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同时,信息系统重建设轻安全、重使用轻防护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四是安防责任意识不强。在日常应用中将用户密码设置为简单数字、或者设置与用户名同名,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发送用户密码,用户密码在某些共享空间中明码存放等现象时常存在;在非密级互联网交流平台谈论敏感信息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同时,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意识也不强,2016年12月雅虎先后证实总共超过15亿用户信息遭窃取。因此,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系统设计、运维管理人员,都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自以为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出不了安全问题。

二、强力推进技术与装备体系自主可控

目前我们的网络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是基于国外软硬件产品构建,是否安全难以掌控,必须强力推进自主可控相关工作。

一是加快自主可控安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在研制桌面计算机、服务器、手持式、便携式终端等软硬件装备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构建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可控技术产品规范,研制防火墙、路由器、无线接入、证书分发、入侵检测、舆情监控、防病毒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硬件产品,真正构建成体系的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可控产品体系,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护、从静态防护到动态防护、从局域防护到全域防护的转变。

二是通过示范试点强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应用创新性与很强的用户体验性,长期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难以促进产品的优化完善,真正好的信息技术产品都是用出来的,只有投放市场接受用户的体验,才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应将研制出来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积极组织示范试点,研发单位动态跟进,不断优化升级,不断修改完善。对于重要的信息系统,应在全自主、高可信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保底手段。

三是在实际应用中优化完善自主可控技术与装备体系。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安全防护,仅靠几个产品是不太可能的,而是要从技术研究、装备应用两方面入手构建体系化安全防护。在技术研究方面,应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安全支撑出发,分等级构建相应的技品、参数配置策略、技术实现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等;在装备应用方面,依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及遭到破坏后的影响程度,明确提出装备使用具体要求,使用户在病毒与木马查杀、入侵检测、防火墙、访问控制等系统的使用中,能做到设备与设备之间优化配合、安全策略不断优化,真正发挥自主可控技术与装备的作用。

三、不断强化运维与监管体系集约高效

通过系统监控、用户申报、在线支持等多种技术手段接收、处理各类安全事件,通过风险评估、监察预警、攻击测试、应急响应、安全审计、检查评比、强制整改等方式,不断加强对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监督管理。

一是强化制度管理和全员安全教育。运维和监管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在国家立法、行业规章等方面已有一些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措施规定,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单位或应用系统,还有必要制定更为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制度措施,并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全员安全教育,让全体人员知晓哪些操作能做、哪些不能做,在运维人员自我监督、相互监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专业监管体系。

二是强化内部管控和各项技术手段运用。大多数网络空间安全事件来自于内部,既要依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和约束,又要将各类网络空间安全技术手段和软硬件设备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效的结构化立体安全运维监管体系,使网络空间安全运维监管在技术上做到有效监测、即时发现、主动防御,并具备安全事件追踪能力,才能真正震慑各种内部及外部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和网络攻防演习演训。真正要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运维与安全监管,人才是根本保证,网络空间安全在技术上高新尖的特点,使得人才的价值更为突出。建设高素质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队伍,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空间安全的现实需要。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5年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总的来说,要坚持科学筹划、整体部署、突出重点、集约高效,把握网络空间领域人才成长特点规律,积极创新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培养模式,优化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目标,建立良好的网络攻防演习演训机制,努力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网络空间安全视角下我国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3):229-230.

[2]周季礼,黄朝辉.2014我国周边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大扫描[J].中国信息安全,2015(1):86-98.

[3]徐晓军.军工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及对策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6):11-12.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安全;学科竞赛;能力培养;创新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84-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年来,网电空间已经成为与陆、海、空、天并列的行动领域,网络作战部队也一跃成为新兴作战力量。面对国际战略形势的这种变革,我们可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作战能力建设,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对抗,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性能之间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能力的较量。因此,以能力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历史使命,我们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信息安全人才的专业能力定位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应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思路?

2)信息安全人才的能力培养问题。网络空间对抗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一系列新要求。如何统筹和贯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能力为导向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能力问题。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安全涉及面广、知识新、实践性强,对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提出巨大挑战。教师如何将自身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应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能力培养模式的固化与推广问题。即如何通过规范组织、科学管理、更大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全国信息安全竞赛的健康长远发展,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军队信息安全需要的人才。

为此,我们在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支持下,面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契机,围绕提升学生解决信息安全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探索。

1 以能力为导向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何将信息安全能力培养细化为军事院校教育的一系列环节,成为我们近年来着力最多的地方。在理念上,教师通过对网络空间性质的研究及其在军事上的作用机理分析,建立到信息安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映射,尤其突出对能力的要求。

1.1面向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需要,设计信息安全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网络攻防的对立统一方面设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架构,具体包括6个方面能力,即网络监测预警能力、系统防护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容灾恢复能力、溯源定位能力和审计评估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结合学生未来网络空间独立/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的5种综合性素质与能力,即阅读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对上述能力培养结构的梳理和设计,教师明确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并根据这些要求因材施教。

1.2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引领,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新模式

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活动,在促进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属于全国大学生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之一。竞赛采用开放的自主命题方式,参赛作品以信息安全理论与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必须由参赛队员独立设计并开发完成。

2008年,我们组建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负责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学员参加训练和比赛。在组织和培训学员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以学生能力为导向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即“大跨度”、“三维度”、“四位一体”模式。“大跨度”是指将专业实践活动从过去学生学完专业课之后开设提前到大学一年级开设,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熟悉实践环境和需求;“三维度”是指教师在课堂、实验室与网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适应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四位一体”是指将信息安全的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

传统做法是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再进行专业课实验,这种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我们改革的做法是以需求带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以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辅以全程指导。学生依托开放实验环境和网络化交流平台,不间断地动手实践,观摩优秀作品,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直至参加全国竞赛。通过1~2年的组内研讨、协同设计和开发、师生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使用实验仪器并分析测试数据加强科学实验能力,通过提交作品和答辩汇报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在信息安全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广开思路,做出优秀作品,并突出作品的实用性。

1.3以信息安全能力提升为目标,全方位推行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以竞赛为契机,有机整合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并结合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活动的特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从安全需求中导出课题,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突破关键技术。例如,在个人终端及文档处理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终端接人、文档处理、U盘使用等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可信接入终端与信息安全设备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研发“文件受控分发系统”、“USB加密转接口”和“基于U Key的软件授权保护系统”,并分别获得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

2)在课内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提倡“以课辅赛、以赛促课”,引入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围绕项目创意、设计开发、文档写作、答辩等各个阶段展开教学;在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将网络工程知识和攻防对抗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及技能贯穿其中,实现多种课内实验与综合课程设计实验的衔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我们注重以获奖竞赛作品为基准,整合、分解、升华出适合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设置“银河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组织一系列围绕信息安全的系列讲座,以解读课题。

1.4以高水平科研为依托,提升教师指导创新实践的能力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自2008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以来,我们获得了“每届均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指导教师数量全国第一”、“连续五届蝉联优秀组织单位奖”的优异成绩。我们总结经验,认为提升教师指导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1)面向国际一流水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等课题为依托,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全面促进信息安全教学团队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工作的水平。2008年以来,教师中有2人次担任国际期刊编委,3人担任次国际会议大会主席,6人次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30余人次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先后有30余位教师出访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并作学术报告。国防科技大学每年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建立并完善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研究的机制,吸收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成果。

2)竞赛中教学相长,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很多学生的竞赛作品来源于教师的高水平科研探索。例如,任江春副教授多年从事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研究,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针对其中的电子文档的使用控制、分发与U盘管理,先后组织3组学生展开攻关。第1组的3名学生突破了其中的核心技术,设计完成“文档受控分发系统”;第2组的4名学生设计完成“网络化优盘管理系统”;第3组的4名学生设计完成“基于主动防护的安全优盘”。3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信息安全竞赛的一、二、三等奖。

1.5固化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全国平台

参加信息安全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希望通过更为规范的组织管理,促进全国赛事的健康与长远发展,不断提升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的水平。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制订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规则,助力该项赛事健康发展。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迄今为止共举办五届,在取得广泛赞誉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参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兄弟单位承办竞赛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为全国大学生打造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竞赛平台。2011年,本团队承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经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在竞赛中,为保证竞赛公平公正和高效合理,我们在专用竞赛网站平台上进行初赛作品开发,以保证作品开发过程可追踪、可核查,杜绝学生抄袭;依托网络平台对初赛作品进行分发评审,确保作品分配到相同或相近方向的专家手中,避免评审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竞赛的普及面,我们规定每所高校入围队不得超过决赛总队数的1/10,参考初赛得分将入围决赛队的小组随机均匀分配,避免过强的队分在一个小组内。上述措施获得良好效果,得到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后续竞赛中沿用。

2)打造网络化的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有效对接。随着信息安全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每届参赛队伍平均为500多支,作品的注册报名、审核管理、作品提交以及作品初评等工作量剧增,以往采取的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报名注册、作品提交等方式已不能适应竞赛的发展。同时,该方式的封闭性使得产业界难以有效介入。

面对这一现状,本团队以863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可信的国家软件资源共享与协同生产环境”为基础,组织开发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信息平台。该平台集竞赛宣传、作品申报、协同开发、作品评审、技术交流、厂商专区、人才招聘等功能于一体,并搜集历届信息安全竞赛的优秀作品,录入历届高校指导教师和参赛队伍的基本情况。基于该平台,各参赛学校可以综合分析和利用历届作品信息,对竞赛作品的选题、技术创新、参考实现等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信息安全产业界提供了一个设备展示、人才招聘和成果转化的窗口,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3)将能力为导向的经验固化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我们开始尝试培养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人才。2012年,借助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教学团队把握机遇,经多次深入讨论,明确了信息安全能力对于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制订信息安全本科生培养方案时,要将能力要素梳理到位并固化,从课程体系、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平台与内容设计、实习基地和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乃至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

2 应用成果

以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引领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是我们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经验。结合学校学科竞赛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取得了如下应用成果。

1)自2008年参赛以来,国防科技大学累计以10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的成绩雄居全国高校榜首,创造了“优秀指导教师数量全国第一”、“连续五届蝉联优秀组织单位奖”的优异成绩。

2)2012年,本团队指导的班级有8组共32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资助,占该班级学生人数的40%。除此以外,还有多项信息安全类创新实践项目获得省级、校级、院级创新项目资助。

3)通过课堂学习、技术培训、不同层级的竞赛等活动,全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技能受训覆盖面达到100%,直接受训学生达1500多人次。作为获奖学生中的优秀代表,2011年全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的4位同学,比赛结束后在国家级创新实践项目资助下开展前瞻性研究,将关键技术写成英文论文,发表在两个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并赴境外报告论文,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与系统部主任Min Song教授等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2011年7月,他们“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的本科生”的事迹被《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报刊广泛报道。

4)开发了信息安全技术交流平台,该平台集竞赛宣传、作品申报与评审、内部交流、协同开发、历史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于一体,被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竞赛官方网站,为该项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3

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

市梅苑学校校长段红波,刚刚被淮北市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新闻人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深知,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起来的梅苑学校,只有把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力构建智慧型校园,才能打造出梅苑学校自己的品牌。

梅苑学校针对本校特点,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梅苑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梅苑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将梅苑学校构造成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制订出台《淮北市梅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德育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后勤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工作技术维护小组、教育信息化应用智慧办公及档案资料工作等多个小组认真落实方案实施。

五个一体智能化工程

2013年,学校建成了皖北地区首家高规格的录播室,75个班级“班班通”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全面改造校园网站,将校园网络宽带升级到100兆。规划建设独立的内外网服务器,将视频服务器与网络进行整合,最大限制发展网络宣传及资源共享的功能。

学校一方面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技术,或以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库为依托,多种途径开展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同时又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共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乐教云”教育云平台,构建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为了建好智慧校园,学校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 五个一体智能化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校园网站、学校“班班通”、学校计算机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学校数字图书馆、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覆盖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系统等其他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一体化;以省市“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统一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与评价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体系,实现了教育服务一体化。

信息技术助“同课异构”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管理,学校构建了多元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依托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联盟,定期选派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老师观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进行校际培训;根据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培训和层次培训;利用学校网站、淮北教育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乐教云资源应用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网络教研。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信息化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学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各级课件比赛,同时推进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学校开展聚焦信息化课堂“三课活动”,暨新招聘教师的“上岗课”、中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并将优秀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晒课”,供网络教研之用。

如今,梅苑学校将信息化应用囊括到教育教学、教科研、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便捷、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学习更快乐、学校管理更高效,建成了立足于以教师教学为核心的“助教”平台、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助学”平台和以数字化校园管理为核心的“助管”平台,实现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构建了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同时实现了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使学校的管理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化建设也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庞莹老师在2013年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周伟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荣获小学组足球比赛“冠军”一等奖。刘婷婷老师荣获2014年淮北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社交媒体;网络政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13-03

互联网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世界上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优势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变化。随着网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早期网络偏重于单向和传播,社交媒体则更偏重于网络政治的双向沟通和共同创造,它在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社会治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网络媒体时代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特征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六度分隔、长尾分布等理论的广泛运用,网络社会进入了以社交媒体等应用为主的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阶段理念。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开放性的社会结构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架构,由于社交媒体的运用,使得网络社会开放性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杰夫・贾维斯教授认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一个新的层次,也许是一个新的社会,或者是通向不同于现在的更加公开化的未来的路径。”“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生活正不断地趋向于公开化……由于社会向更加公开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1]”

2.共享性的服务方式

在网络时代,网络的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展。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技术信息转换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信息,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水平,并且开辟了一种新“时空”。“共享不仅是一种接入互联网的潮流,一些很酷的服务程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及闪光的政治辞令,年轻的幻想。共享更是社和经济重组的核心……共享是划时代变化的标志。它具有重要的裂变性。共享对那些把权力用于控制信息和受众的机构构成了威胁”[1]。

3.互动式的网络管理

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制造者。互动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情境下,个体之间的互动就是符号的互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所传递的符号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多元和立体”[2]。在网络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压力[3]。

4.协作化的共创模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写道:“许多人在同一劳动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3]。在网络时代,协作成为依靠团队共同的力量,跨地区跨时空来共同完成某一件任务。著名协作平台有: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可以跨时空聚集在一起创作、交流、互动,每一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权利编辑、修改内容,从而共同完成某一文章或项目的创作。协作精神也可以用于政府管理,负责美国奥巴马总统的“政府公开计划”的贝丝・诺维克女士认为“协作是双方面的,政府并不是资料的唯一来源。外来者也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运作。[1]”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签署了《透明与开放的政府备忘录“协作”原则》。协作是其三原则之一:协作将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来。

二、网络空间治理的新问题

在进入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后,信息传播多样性、信源的多元化、分散化,使得人们对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人际交往虚拟化,社会组织虚拟化、扁平化等,使得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1.信息传播的新变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又出现了谣言迅速扩散等负面效应,出现盲目参与、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情况。网民往往对政府的声音不相信。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从而容易引发,对社会的安定有序产生负面重要,社会治理的难度大大增加。社交媒体,如微信传播具有隐蔽性强、传播性快等特点,给现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媒体传播对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冲击。一些信息强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廉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跨越国界大范围地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制度形态,同时贬低和动摇其他国家人民的信念和社会政治制度,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人民的政治信仰和文化的独立性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媒体不再那么大众化,而变得更加个人化,“个性化政治可以标志着政治家们竞选和管理方式的范式改变”[4]。数字数据可以导致更广泛的政治协调,也给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人际交往的新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是一个关系为王的时代。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从人与内容的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成为新的网络时代的核心指向。网络从“内容为王”进入“关系为王”的时代[5]。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改变,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世界上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网络的发展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网上的接触补充并增加了人际沟通关系。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矛盾现象,家庭或朋友聚会,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却用手机和远方的朋友互动不停。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缩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前,逃避所有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是一个地球村,一个无边界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朋友,瞬间可以即时跨越时空来交流。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轻松。在网络时代,“个人、集体和组织越来越多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跨越很远的距离联系在一起”[6]。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交媒体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空间”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网络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特点提供了公众的参与感。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他们渴望表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但是也有相信陌生人的弱点。一些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几十个抗议者就能发起并推动一场上万人参与的抗议互动”,从而引起“政治动乱”[4]。

3.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自组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已经得到了若干研究人员的证实,互联网用户已处在一个觉醒的、连接的、实时的、自组织的网络之中,口碑、沟通、对话、分享、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强,这些特性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用户充分体验了即时沟通、实时共享的传播乐趣”。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用户广泛参与,制造和传播信息,形成了自发的、无中心的平台组织,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平坦和水平的分层社会结构。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基础具有科学性、理性和自反性。他们按照个体、双人、三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的层次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论。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呈现多种形式,有平台型的,也有网格型的,有直线联系,也有铰链式联系,从而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社会的信息和传播的碎片化特点明显,网络社会组织也会是一种碎片式的、临时性的。网络的分层矛盾会更加突出,网络社会可能会呈现更加不平等的趋势。掌握信息权和技术精英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普通大众可能被排除在外,这和早几年对网络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有一些变化。

网络组织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类型。由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产生的碎片式、临时性社会组织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结构和虚拟社会结构之间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偏差,从而也容易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社交媒体广泛使用容易带来政治动荡。其中数字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抗议者传播观点,甚至帮助他们形成组织,像脸谱这样的社交媒体在转型组织群体和非正式网络、建立外部联结、形成现代型和社区性、吸引全球关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社交媒w曾经被西方国家用来推动发生于在中东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最终导致中东和北非四个国家政府被,也导致十几个国家发生抗议活动,有些国家的政权被,社会动荡延续至今。需要关注的是,社会组织虚拟化容易引起社会失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形成虚拟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者也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公开性的特点,在网上招募组织成员。从而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三、网络空间治理范式创新

新型的社会治理范式应该包括社会治理制度、体制、机制这三个主要维度,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三维一体多元共治”新范式。该治理路径的主体包括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和代表整体利益的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公益性和互益性、网上和网下)、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等四个方面。

1.完善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

网络时代要坚持“依法治网,严格遵守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为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建立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发掘普通民众有效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创造有效治理新机制、在控制制衡体系最坏影响的同时,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提高单一民族国家合作的能力。要重塑政府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终极理想。我们要加快各个环节的立法建设,对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完善法制,在不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和法律禁止之处,完善法制的柔性落实。政府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政务等手段,以大量的社会、经济、法制信息的高效计算和统计分析来指导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向,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治理与百姓意愿的融合,实现政府治理的亲民化和智慧化。

2.构建政府媒体企业的平衡机制

网络企业也面临着多种竞争和经营压力,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媒体的良心。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应该在亲自核实的原则下予以刊登。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得到有效发挥。“移动社交网络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了沟通交流,但缺乏规范也给社会与个人带来了危害”[7]。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动态平衡的治理机制。如果我们将这里的社会精英视为政府,就得出了一个社会治理中的互动模式。努力实现政府、网络媒体、网民在各种社会治理问题上的动态平衡。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努力形成融会贯通的治理情景,应该鼓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多能平等参与其中,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民众个人,从而使社会治理行动者的多元理性能够交往、融合,而网络企业无疑从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优化社会组织的协调与融合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与融合。在社交媒体时代,跨系统的合作与交往十分普遍,不同系统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使用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网络推动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多元社群,在这种治理模式中,人们设想将具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责任、并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政治系统中的民意代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利用新媒体,可以加强政府、公民和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应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治理职能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尤其是在社会服务领域和福利领域,可以由贴近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来承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解决问题,取得民众满意,而且还可以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社会治理积累正能量,在应对灾害、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活力。

4.强化网民的参与意识

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积极构建民众的参与机制。根据国内外实践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既可以在各种重大事件中传递正能量,也可能会传递不和谐的声音。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参与型社会逐步形成。使得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化,参与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社交媒体时代,民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长。几乎所有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都可以吸引大量的陌生人进行执法协作,这不仅可以改善信息世界的治理秩序,也可以进一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正能量作用。依法依规上网,文明理性发言,不造谣传谣、不攻击谩骂他人,同享权利,共担义务,一起建设文明理性网络社会,传递网络正能量,做一个符合文明社会规范的“中国好网民”。

总之,网络空间治理任重道远。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网络空间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鹇裕对我国的网络政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开拓了新视野。国家、企业和民众都应该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制定和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原则、标准、规范、决策步骤和共同规划。政府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媒体企业应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民众应自律与自觉,懂法、守法,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治和善治。在“互联网+”的精神引导下,真正形成以“互联网+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服务形态,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新范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美)杰夫・贾维斯.南溪译.公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正能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11-14,11-13,254.

[2] 黄秀娟,唐静,李晓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6):17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2.

[4] (美)肖恩・杜布拉瓦茨.姜昊骞等译.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43,93-94.

[5] 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J].新闻战线,2012(2):83-85.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中国电子;CEC;信息安全

1引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共和国的长子”,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三年前,为改变制约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子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力,中国电子集团党组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果断做出实施“新型显示、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三大系统工程的战略决策部署。中国电子集团聚集团之力,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周密组织、大力协同、联合攻关,履行央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体现了中国电子集团领导班子超前战略谋划的眼界、组织高度复杂系统工程的能力和中国电子人强国惠民的自觉担当。三年布局,如今已开花结果,三大系统工程建设成果喜人,各项经营指标连创历史新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斯诺登事件”后,信息安全问题更是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课题。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电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指出:中国电子集团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队,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责无旁贷,我们要准确把握总书记作出的战略判断,深刻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推向深入,同时联合产业力量,共同铸造我国网络安全新长城,托起中国信息安全强国梦。

2审时度势战略先行,筑起国家安全屏障

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家已经从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太空四大疆域延伸到网络空间。维护国家网络,关键在于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了网络安全的战略地位,提出要高度关注网络空间安全。事实上,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中国电子集团掌门人芮晓武董事长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央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必须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勇于担重任、挑大梁。中国电子集团有自主可控的安全芯片、安全整机、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关键时刻要替国分忧,扛起信息安全产业国家队的重任。基于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对国家网络安全需求的深刻理解,2011年,中国电子集团便着力布局信息安全领域,提出实施“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的战略举措,即中国电子集团二号工程。围绕信息安全产业进行战略转型,通过内部整合及充分组织社会资源,以“4106”布局为蓝图,发展“安全芯片、整机、基础软件、安全应用产品”4类信息安全基础产品,实施10项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维、集成、咨询、灾备、培训、测评”6项信息安全服务能力,逐步构建可发现、可防范、可替代的国家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形成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圈,铸造我国信息安全“长城”。芮晓武董事长说,作为中央企业,一定要首先学好政治经济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变化、市场变化、产业变化均与国家政策导向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必须把中央政策吃准,吃透,才能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对未来作出准确研判,先于市场启动布局,牢牢把握发展先机。从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体现了中国电子集团的战略价值。我们能够在国家信息安全领域有所作为,有重大项目支撑,就是由于中国电子集团早期卡准定位、提前布局、果断实施的结果,如果没有当初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就没有今天的一系列发展成果。

3勇担重任不辱使命,夯实安全防护能力

三年来,中国电子集团为了国家安全的目标,面对困难不畏缩,历经挫折不气馁,保持定力不动摇,牢牢把握信息安全产业这个主攻方向,坚持战略取胜,积聚实力,苦练内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参与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安全重大项目的实施。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目标的同时,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凝练了精神,建立了核心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我国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薄弱、企业力量分散的情况下,自2011年起,中国电子集团在工信部支持下,依托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和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作,组织了国内30多家基础软硬件厂商、集成商、测试机构、科研机构,成立了工信部“安全可靠软硬件联合技术攻关基地”,共同推进国产化的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进国产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该攻关基地创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方式,推动了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完善与适配,开展6项关键技术攻关,填补了自主技术体系空白。几十家合作单位经过反复磨合、调整、适配,对国产化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优化,目前已经使整体性能提升5倍以上。为改变自主可控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磨合效率偏低的现状,中国电子集团在最核心的CPU芯片方面布局,选择“联合开发、弯道超车”的全新技术路线,实现既自主可控,又与国际接轨。基于ARM芯片绿色、低耗、完全开放、应用广的特点,采用自主的核心设计,既保障了信息安全,又实现了国际通用,同时适合云计算技术,由此走在世界前列。WindowsXP停止服务后,中国电子集团及时推出“白细胞”操作系统免疫平台,利用以密码为基础的信任链传递,使用可信计算技术的静态度量、动态度量、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计算机识别“非己”的程序、数据等,从而排斥进入计算机的病毒、木马、恶意程序等抗原物质,维持计算机的健康。“白细胞”自免疫系统实现了主动防御的革命性目标,彻底扭转了计算机系统只能依靠“杀毒、打补丁”等技术进行被动防御的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白细胞”操作系统免疫平台的使可信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全球激烈的网络竞争中,我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要想“站得住”,必须形成“国家队”的力量。2014年4月,在中国电子集团等60家单位发起和推动下,中关村可信计算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中国电子集团作为理事长单位,对于推动可信计算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可信计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硬件上引入可信芯片,构建可信链条,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安全问题,改变传统的“封堵查杀”等“被动应对”的防护模式,形成“主动防御”能力,实现“进不来、拿不走、改不了、看不懂、赖不掉”的安全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寄语说,要通过创新推动,使联盟成为国内产业联盟创新典范,成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主力军。回首往事,芮晓武董事长认为这三年的辛苦是完全值得的。中国的信息安全面临很多难题,是一块“硬骨头”。中国电子集团作为央企和国家队,基于长期的技术产业积累,勇于啃这块“硬骨头”。我们要广泛联合科研、企业、应用单位众多力量,加快技术创新、加快应用推广、加快产业发展,并建立高效协调的行政、技术、保障支持系统,为国家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网络安全多做贡献。

4凝聚力量共谱新篇,铸造信息安全长城

中国电子集团的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已进入新阶段,但芮晓武董事长说这并不意味未来就一帆风顺了,更苦、更累、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面。中国电子集团已在谋划新的布局,开启新的篇章。芮晓武董事长认为,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联合。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立担当国家信息安全的重任,必须联合产业的力量团结协作,合力推进,进一步形成国家防护能力。中国电子集团自2012年起便动作频频,逐步完善内部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赋予其技术总体和市场运作平台职能;与国家专控队伍联合组建中电长城网际系统应用有限公司,作为“8+2”重点行业和智慧城市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组建了深圳中电长城信息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承担自主可控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交换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收购了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该公司是IP/以太网核心芯片及系统自主研发商,提升了中国电子集团的信息安全芯片能力;并购了广州鼎甲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容灾备份软件领域,为数据安全提供完美可靠的数据保护方案。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电子集团整个信息安全的业务体系,也增加了企业内外部的协同能力。三年来,中国电子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手段。中国电子集团相继与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机构签订数十余份战略合作协议,与神华集团、航天科技、中国石油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电子集团已为神华集团、中国石油、新华社、中国航信等重要机构和部门,以及地方省市提供了信息化建设总体安全体系设计咨询和基于信息安全的云服务平台,更多更深入的合作正在逐步展开。为了进一步加快产业联合,中国电子集团积极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未来科技城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业支撑。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总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项目一期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于2014年投入使用,未来将在基地内培育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评测认证、人才培养和规模市场等较为完整的国内一流信息安全产业化体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基地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安全研发、服务和成果产业化中心。通过集聚资源、重点突破,积极打造以可替代、可发现、可防护为目标的信息安全核心方案、产品和技术,中国电子集团为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穿上“防弹衣”,提高“免疫力”,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网络安全的心腹之患。

5结语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云空间 课程资源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国家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全国多个学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各个学校都存放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并且由于学校间的专业课程资源库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统一、开发工具和平台不统一,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一直难以实现; 同时这些资源都需要大量的IT 基础设施和提供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分散的人员维护,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运营的成本。通过构筑共享的云平台,从而实现各学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并且师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和分享经验、成果。文中主要阐述基于云空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和方法。

1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目前全国多数学校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主要采取的两种方式

(1)学校凭自己的力量建设课程资源(实力雄厚且有多年历史积淀的学校) ,建设或购置多个课程资源存储数据库并将自己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录人数据库,通过统一的网站界面提供资源共享;(2)购买课程资源平台(如比较著名的得实课程资源平台等),里面有大量的现成的课程资源和各种素材如各种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的课件、视频、教学计划、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同时还有如备课、作业布置、在线答疑等内部网络教学相关功能供学校师生使用。

1.2 这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平台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硬件设备、数据库等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投人了一定财力物力构建基础设施,据统计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仅接近50 % ,而高校间的硬件基础设施又不能共享,造成极大浪费。此外,课程资源自建自用,资源建设人数少,课程资源规模较小,且自行维护数据库、网站,成本比较高,资源管理维护不够专业,难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2)重复性建设严重,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多数高校的课程资源只对内部开放,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且各学校间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难以交流。

(3)购买的课程资源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课程资源平台中多为本科院校的课程资源,针对极具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购买的课程资源平台中大多数课程资源是没有作用的,尤其针对我院这样一个政法类的高职院校可用的资源是很少的。

(4)课程资源建设局限在本校,很难和别的学校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比较困难。

(5)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课程资源的海量需求。

2 信息时代下基于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开始应用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依托公共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如教育部目前主推的世界大学城云空间),通过提供无限量共享的网络云空间、相关教学应用和个人空间互动交流的方式给各个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云平台,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首先,云平台的基础设施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维护,学校只需要每年缴纳很少的租赁费用就可以享受高品质的无限量的云空间存储和云平台提供的服务; 其次,就像滚雪球一般,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学校不断上传的共享课程资源进人这个公共的课程资源云平台,各个学校在云平台上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最终建成教育部要求的“三通两平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中的“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学校间师生可以在云平台上互动交流,从而达到“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开放的,人人都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课程资源平台是各个学校共建共享,最终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构建基于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的具体方式如下:

(1)依托公共的云平台(如教育部主推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采用分层架构,分三层建设学校的课程资源平台:第一层是师生的个人云空间建设,第二层是专业/ 部门主题云空间建设,第三层是学校机构云空间建设。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个人云空间建设为切人点,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重心,以着力推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学校个人空间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汇聚到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中形成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资源,接下来把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中优质的课程资源汇聚到学校机构云空间形成共享的学校课程资源平台,各个高校的课程资源平台最终汇聚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

(2)按照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进行设计。实用性原则:面向项目实际需求,要求功能完善,操作界面人性化。安全性原则: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可扩展性原则: 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升级和扩展。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方案,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3)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先进行个人云空间资源建设,然后进行专业主题空间/ 部门空间建设,最后进行学校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最终各个高校的课程资源平台汇聚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

3 总结

不断推进师生教学与学习云空间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师生通过云空间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新的有效途径。空间建设建立了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