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枣庄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74-03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影响到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影响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上也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城市绿化的减少、水体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恶化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在所有城市中,又以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开采、开发、经营城市所在地的自然资源而发展形成的城市。我国目前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依托煤炭、有色金属等建立起来的,总数约有120个。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同时还要面临因资源开采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枣庄的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经济为支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将继续;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了枣庄市城市发展的关键。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2.1资源枯竭造成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资源的枯竭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已经有不少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开发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非金属矿产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煤炭工业作为枣庄市的主体产业之一,为枣庄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枣陶煤田已经枯竭,其它区域的田屯、枣庄、朱子埠等一批老矿已经闭井破产,官桥煤田也已进入矿井关闭程序,韩台煤田地质结构复杂,煤层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枣庄市金属矿产相对非金属矿产,所占比重较小,且品味较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时枣庄市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2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环境的破坏是资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资源型城市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方面的污染。枣庄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问题;二是城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山体上树木稀少,山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绿化景观,对整个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严重的破坏;三是市区内众多的水泥、冶炼、发电等造成废气、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是大量的工业废和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枣庄市城区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出路

从上文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产业经济下滑,城市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因为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源的枯竭不仅仅影响到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影响较大。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普遍达成了以减排和低碳发展模式应对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共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日益明显,为此国际社会已多次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会议,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协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总理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

以上种种形势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且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在源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来消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为了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1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结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和生态城市中生态化发展理念后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4.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法

从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城市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这三个方面考虑。

空间管制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达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空间管制,也正是与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划分城市的建设区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产生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的带来碳排放,这种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对容易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来看,都应以城市的山体保护控制和水体保护控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控制系统,恢复和改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

5 枣庄中心城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5.1划分空间管制

枣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个区域的建设管理控制未有效地指导枣庄市中心城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的强弱,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四个区域(图1),然后针对这四个区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

禁止建设区:坡度在25°以上的山体敏感区、河道走廊敏感区以及重要的景区和地质非稳定带。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限制建设区:坡度在15°到25°之间的山体斑块控制区、水体防护绿地的控制区、矿产资源区和地下水源地。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需控制开发的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用地等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耕或绿化,制定并实施资源环境损失补偿政策,减轻贫困性生态问题。

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可建设区域。在此区域内,应依据枣庄市的区域资源环境科学进行的相关开发,达到现代产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枣庄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特别是在京沪高铁的发展契机下,实行重点开发。

建成区:现状已经建成区域。此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受自然生态约束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可考虑优先分配建设用地指标,适度配给农业用地,促进这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5.2生态网络化控制

生态环境控制,需结合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现状,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发展,通过生城市态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态网络控制,恢复和保护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网络控制以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脉络为基础,通过研究其在整个城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响时的敏感程度,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控制图(图2)。其中山体斑块敏感区是山体坡度比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区和林地,在这个区域禁止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山体控制区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林地,在这个区域内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坏。水体斑块敏感区是中心城区内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体,对这些水域,要禁止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对沿河要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城市的水质。在水体斑块控制区内,要合理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的自然岸线以及河道的防护绿地。

5.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发展与环境相结合,使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后,结合枣庄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枣庄市可以以煤炭为产业源头,在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立新型的煤炭循环产业。如依托中心城区现有的煤化工基础,并借鉴兖矿集团的兖矿模式(图3),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等煤化工产业链,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

二是注重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样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轻中心城区的污染,并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低碳 城市规划 应用

Abstract: as a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we have to slow global warming's task,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and the 2010 world expo in Shanghai have led us to a low carbon concept, this idea in China's futur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can help China in dealing with global warming in the position where.

Keywords: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R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即“较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我国工业经济的加快转型、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愈来愈恶化的气候现状,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频繁的在我们的地球村里肆虐,灾难性气候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在严峻的国际环境恶化大背景下,低碳理论和低碳城市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急切的呼唤“一个低碳的未来”。

(一)低碳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将低碳理念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如2007年“保定-中国电谷”项目的提出,运用“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态低碳理念来建造一座太阳能之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可谓是我国低碳城市理念应用的现阶段最好典范,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将屋顶“中国馆园”安装3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板,建设成融景观与低碳技术于一体的低碳建筑,该技术将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降低25%以上的能耗。

相信在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低碳理念的贯彻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开发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政府及城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颁布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营造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有效利用,以期达到低碳发展的新目标;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创新性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刺激开发商、建筑设计规划单位在其项目设计中广泛应用低碳技术。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未来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包含技术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当我们面对低碳化理念革命的时候,我们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必须适时的作出反映。作为科学发展规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具有的新的研究意义,即城市低碳化的发展之路。虽然自1949年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规划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进行了若干次的重大调整,并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正逐步朝着政府宏观统筹、市民积极参与的方向迈进,例如城市规划中的审批、公示等调动了全方位的综合协调运作,改变了传统的单凭规划设计人员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的“勾画蓝图”。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相应的也要求规划管理体系与时俱进你,改革迫在眉睫。因此,低碳理论就成为我国目前规划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灾难性气候频繁发生,联合国关于低碳减排的决议相继出台,为我们的未来城市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城市用地、空间形态、交通组织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目标,转移到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融合了城市环境气候、环保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新的目标中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内地沿海城市的深化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放工程量巨大,规划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是选择经济GDP还是选择“绿色GDP”,这是一个未来几十年内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在低碳目标的制定上,为了达到低碳减排的目标,对于如此之多的工程建设,也要作出艰难的选择。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选择了低碳城市发展之路,未来也同样面临如何因地制宜,合理的选择清洁环保能源的问题,因为每个城市的低碳化道路是不可能复制应用的。例如,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可利用资源较少,适合采用以核能为主导的城市能源解决方案,而在西部地区,人口稀疏,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很明显二者在城市能源解决方案上要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布局方式。虽然城市规划体系与经济GDP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却可直接作用于城市未来发展和人类子孙后代。在低碳城市规划体系中,可以有效的将金融、环境、交通等原本分散的各部门融为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不再是建筑学领域的单一学科,其概念和内涵早就扩展为由社会、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出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体。

(二)低碳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必须建立清晰的认识:随着低碳理论的发展愈来愈迅速、实践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地位会变得更高。政府及城规等相关部门应对气候恶化作出的政策、法规等,使得当前规划体系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一方面,我们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可实施的有关低碳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和设计部门结合法律法规,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碳排放的指标及实施标准。例如在城市建筑单体设计及建筑施工过程中,规定建筑的耗能指标,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碳排放,加强能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建设量巨大,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碳排放硬性指标要求和技术标准迫在眉睫。由监管部门牵头,通过技术手段的分析,建立精确而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标准规范,可以使得规划指标就会变得更具有指导性。建筑标准件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统一管理、统一规范,不仅低碳还加快了现代城市建设速度,可谓一举两得。虽然我国建筑、规划相关规范进过几十年的实践和修正,已经成型,可以满足现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要求,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规范局限于安全、强度、消防等方面的弊端也就逐渐暴露出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不仅仅满足与安全的要求,更应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城市建设和规划指标体系的更新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在前期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目前已经较广泛应用的某些成型建筑结构做法,拥有较多的建筑配件生产商和销售渠道,更新之后的指标规范体系,带来的将是一场巨大的革命,会影响到建筑成本、工期延长和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困难。这就要求政府等职能部门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鼓励和刺激新能源和新技术在现代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应用。新的指标体系的实施,也要求政府必须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创新意识。由于我们国家国情的特殊性,一项新的指标体系从提出到确立要经过创立、审批、实施等多个阶段,也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审查,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指标更新的速度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和建筑地产开发商并不会反对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但前提是这一技术满足了国家的相关规范,不会给建设过程造成障碍阻力。

令人可喜的是,为了让低碳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快点接轨,我们已经有一些城市在着手编制相应的地方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根据每个城市、每个地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低碳目标,切不可盲目的激进。城市发展目标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指标体系中要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和绿色经济,更要注重保护好地方特色如历史街区、古建筑等,尊重城市发展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在城市规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众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渠道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体现了更高程度的民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体系中采取进行相应的措施。例如建设规划部门的门户网站,规划的网上公示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通过奥运会和世博会让低碳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是我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认识、执行差距。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不断进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必将愈来愈多的应用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中。

参考文献:

[1] 樊纲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3] 熊焰 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地理信息;城市建设;意义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空间,人员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发展现状对城市规划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高效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进步与发展,为人们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观。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GIS,通过这种系统的操作,能够极大的提高对城市地理的认知度,这项技术主要就是由计算机作为基础,通过把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运算系统,能够有效的对空间、地理所有情况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数据以高速度运算的方式进行精确计算、管理、存储,多方式应用的实现,使城市规划过程更加清晰,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有力的数据上的支撑,对城市规划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保障推动作用。

1 地理信息基本内涵

1.1 地理信息含义

地理信息部的来说就是指地理要素中的相关图形、分布、文字、数量、质量、规律等信息的总和。地理信息内容较复杂,具体来说,一是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这是依照信息标准进行划分的,通过把地理信息分为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明晰地理信息概念和范围,其中所说的空间位置就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相关事物在地理空间所处的地点、位置上形成的资料情况的集合,利用图形能够较为直接客观的反映出全景,在城市中,就是对街道、建筑、桥梁等起点位置进行标注。属性信息主要就是人文信息,这与地理信息是相一致的,二都要不可或缺,主要就是说明街道名称、建筑物年代、桥梁结构等内容的信息。二是基础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这种划分方式就是主要依据信息使用范围进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是自然地理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收集,能够极大的掌握城市情况,通常是指地质、地貌、水文、植被、河流等情况,是共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专题地理信息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情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开发发展情况、公共设施建设利用等,主要是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管理,具备城市管理性能。

1.2 地理信息功能

地理信息离不开技术支撑,只有强有力的技术环境,才能获取精确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在推动地理信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系,可以说,不论是信息采集,还是信息利用再开发,都离不开现代科技支持,GIS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技术应用探索过程。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需要精确的地理信息,用地理信息做指导,增加城市规划开发精准度,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地理信息功能,才能在空间定位、查询统计、信息集成、空间分析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而这些功能的完善发展,正是城市建设规划需要的内容,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就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全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一体化的属性信息及空间位置管理,图文并茂的查询和统计可以更好的提供相关内容,让人们时刻了解地理位置方位坐标。通过免费供应的信息,使城市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全力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功能相当多,在实际应用中更是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式,地理信息的推广对生产活动和人们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了。同时地理信息也在不同行业建设、各类社会活动和政府智能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使地理信息得到普及推广呢?主要就是地理信息能够实现空间精确定位,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空间定位更加科学、可靠、精确,在定位中,也能直接快速的反映出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二维和三维定位实现商业化运用,人们熟悉的汽车导航服务就是地理系统的最好体现,为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技术主要就是通过空间定位,把汽车行驶路线进行分析选择,达到指导人们出行并到达目标。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地图更加广泛推广,可以说,人们出行查阅网络地图,就能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同时通过相关系统信息链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查询信息。

2 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内线进程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地理信息建设对城市智能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地理信息技术使城市建设更直观、科学。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特点,通过可视化的处理,直观清晰的表达事务特性,对物联网地理事物内的空间位置详细表达,能够在人们相互沟通中实现信息化无障碍交流。二是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数据库的管理水平。城市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很难用数据表达清楚,那么城市建设的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环保等各个领域信息,就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管理器,只有把这种的分散的内容集成电路一样放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别样的功能,发挥出更高的价值特性,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套的城市管理数据库,把这些复杂、多样、分散的内容装在一起,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很好的集成空间数据,并实现保存与开发利用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理难度问题,强化了城市数据库建设能力。

3 现代测绘给城市物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手段

科技推动了地理信息的发展完善,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应用,测绘地理信息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朝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自动化的方向进行巨大转变。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测绘技术,目前的测绘技术已经涵盖了卫星定位系统、测绘仪器、遥感技术以及现代测绘技术等众多技术门类。信息应用与查询能够更加直观掌握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和人文信息情况,特别是可以精确到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特征、属性、时间、功能、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正好是城市物联网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快速建立起城市物联网。物联网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是否现代化,主要取决于物联网是否发达,物联网主要是利用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射频识别装置等信息设备,把各个系统进行无限连接放大,从根本上完全实现了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是一个大型综合的网络系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需要依赖地理信息,通过地理信息应用,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全景规划。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较为漫长,只有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完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环境

1 通过城市绿化来改善城市生态和生存环境

1.1 提高城市绿化率

保证城市绿化率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问题。我国政府规定城市绿地率应达到30%,覆盖率应达到35%。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情况严重,所以通过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与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相矛盾,土地问题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所以,在有限的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是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并不是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当今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其中屋顶面积几乎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在1/3以上,而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严重,特别在夏季高温天气中,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使室内外温度增加。发达国家已把屋顶绿化纳入城市现代化的管理,这也是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我们也应该结合自身城市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对策并进行试点和推广。发展屋顶绿化,它不仅见效快而且成本低,绿化的效果显得更好,这也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效果明显。

1.2 科学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在改善着生态环境,但绿地在规划中的位置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盱眙处在江淮腹地,是一座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的城市,所以,不仅应该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大面积的绿地,还应该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有致的规划出几块较大的绿地,这对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盱眙城区多西北风和东南风,所以,在东南向和西北地方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的空气,假如能在商贸中心地带能有一块大面积的绿地,那么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将会更加的明显,对生态的影响会更大,那就无论是什么风向,周围的居民都可从中受益。另外城市中心的绿地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区的热岛效应,使酷热的夏季城区温度有所降低,都梁广场周围的居民就能感觉到这一点。如果能在五墩广场规划大片的绿地,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更大,山水广场周围的居民是能感觉到的。但是如果为了种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这样虽然绿化指标完成了,但是它对城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就很不理想。所以说,城市中绿地位置规划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还要重要的多。

2 努力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2.1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一个城市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绿叶的面积。像乔木、灌木和草坪等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如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单层草坪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建造复层群落,来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绝不能不切实际的单以草坪取代绿化。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古树的作用。因为在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较大,净化效率较高,对改善生态和气候功效明显,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比1600株小树还大,可见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大,所以绿化的方针是:“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其次是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物层出不穷,只有保留大树才能与这些高大建筑物相匹配,从而让城市景观更加的壮丽。但是在城市旧城改造中,很多大树、名树、古树被砍伐,然后再种小树,这对一个山水名城来说是不相称的。

2.2 推进园林植物健旺生长

由于城市交通和建设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不同程度地被覆盖着一层污染物,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危害,也阻碍了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以及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到位,人为和自然的双重影响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造成死亡,生态效益很低。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要让植物正常生长,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必须人为的帮助植物恢复平衡,要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经常用清水喷淋树冠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在必要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只有迅速地提高绿地管理水平,才能使植物健旺的生长,生态效益才会切实地得到改善。

2.3 实现生态系绿化的选择

各种树种它的生态作用和生态效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所以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能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抗的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例如:能吸收二氧化硫的侧柏、桧柏、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能吸收氯气的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等;它们还能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它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天然气利用 低碳产业 问题 对策

1 当前我国天然气利用的现状分析

天然气属于优质高效的并且低碳的化石能源,我国的各个经济生产领域中已经广泛的使用天然气能源,他为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对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来说天然气的被利用已经达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我国天然气由于地质特点导致了气藏一般都是比较深并且复杂的圈闭条件使得开发工作比较难进行,但是在经过了我国几代的勘探工作人员的努力后,发现在四川、鄂尔多斯、苏北、东海、松辽等地存在规模型的天然气田,资源量超过35万亿m3,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天然气大国;在现存的天然气量来看,各个行业生产环节都在不断增加对天然气的需求,至今我国进展铺设运输天然气管道的工作非常的顺利,我国的天燃气网即将在今后的十年之间遍布全国的重点区域并且实现逐步的互联;在对天然起消费情况看天然气的国内消费量在最近几年不断的迅速增长中,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利用率也逐渐的合理提高,建立国外供应利用天然气多元化模式可以为我国良性发展天然性创造可靠的有利条件。我们还应该看到的现实是,现在的煤炭消费还占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很大的份额,七成之多,而日天燃气只有3%,比起世界水平的24%我们还差的很远。并且多年来我国的天然气始终占了2%-3%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更加证明了我国的天然气发展在能源结构中处于重要的环节。在我国中发展新兴产业要以节能减排来使得人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代替传统燃料,改变传统燃料高碳的缺点,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天然气就是一种碳密集程度低的能源,是过度的首选能源。经过相关研究计算对比天然气的热量完全释放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关系,存在于西气东输传输线上的天然气每一立方米能够产生热量3.42×104kJ,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仅只有1.09kJ左右,在供热占9.4%的总耗热时,二氧化碳排放只占总排放的2%,很明显的比其他的化石燃料低得多。同时在可以对天然气提高利用效率的冷热电联的能源供应系统中,天然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是煤炭的四分之一,可以大大的降低减排成本。由此可以知道想要将我国的低碳减排在经济中实现,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在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利用比例。而且就现在的勘探天然气情况来看我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可利用天然气资源。

2 应认识到的风险问题

虽然对于天然气提高其利用比例在能源结构发展中属于必须进行的,但是其中还有潜在着一些风险是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的。

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开采天然气的量远远低于其需求量是因为我国限制性的开采条件,加上在境外进口方面我国缺乏关于价格的话语权,在引进境外资源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使得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另外,我国的储备天然气基础设施还没能满足需求,并且配气管网还没成熟,隐含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等等都是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天然气事业的发展,供需矛盾依旧持续的存在。

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现在我国对于制定天然气和其他的化石能源价格还没有完善的机制,在终端天然气的价格较低意识导致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之一,而且国内与国外的气价差距也导致了开采天然气的积极性被抑制了,境外资源引入也被制约,再加上气价一低就会对应的增长那些对于天然气承受能力不高的化工化肥等用气项目,阻碍了优化消费天然气结构的进展。同时没有专门的针对性法律制度出台使得监管不到位,准入机制无法完善,没有了保障规范化投资,应用新技术普及发展整个产业的条件。

3 实现天然气利用低碳、高能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天然气供应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供应天然气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天气供应的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1)要着力使勘探力度加大,提升开采的能力水平。

(2)对储气配气设备加强管理以及网络建设,对于偷盗管道设施或者危害管道安全人员依法严处,在爆炸安全运输的基础上积极地挖掘可行性高的海上运输替代陆上运输的方案。

(3)和主要的供应天然气国家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合理布局LNG进口项目。在国外资源被引进的同时对气田整装减产或者将其封存,保证在有能源问题突况下我国有足够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可以应对,持续的发展。

3.2 深化能源改革,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首先要减少在行政上制约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在指导的基础上让市场机制去决定天然气的真正经济成本,从而使得开采和投资天然气的环境逐步改善。企业方面要尽可能通过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天然气的利用率使得成本降低。其次,完善天然气的针对性法律体系,监管力度加强。3.3 高新减排技术的应用

天然气冷热电联分布式供应系统的发展将是最主要的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发展低碳能源代替煤炭能源的途径。天然气冷热电联分布式供应系统在世界平均占一次能源的份额是24%,但是我国却4%不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于世界水平的原因。冷热电联分布式供应系统包括了热机、吸收制冷、热泵以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了梯级高效得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在需要蒸汽、制冷制热的商住以及工业耗能上终端的一次能源使用率达到了70%以上。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降低能源的成本,使得即使在天然气价格涨了以及调整了机制之后原有的用户还是可以接受并使用天然气,这是实现工业低碳和城镇低碳的唯一途径和战略保证。

总结上面所讲的,在当今这样一个低碳的经济背景之下,天然气的高校清洁特点将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角。这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天然气资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变的越来越大,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煤炭和石油能源占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为了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我们要加强天然气的发展,不断地推动发展的进程。

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地摊经济;城市;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51-03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是日益活跃在城市周边。地摊经济以其少有的低门槛、低成本吸引了大批低收入人群。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只是城市政府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是一种民间默许的经济补充形式。但是,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一、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对某一地区或城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地摊摆设的使用面积、布局和摆地摊的时间等都既要方便当地居民,又不能影响城市形象和道路交通,也要方便管理,同时要考虑地摊经营者的成本和税收的平衡,这些还与所在城市的地域、区位、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地摊经济,只有通过合法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摊经济的由来

著名的古罗马城中有一个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它是罗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成为游客来访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摆地摊,而这个跳蚤市场是规模更大,并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

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经济学上有个互惠性基本原理,如果不受外部的负面影响,一般的自由交易,都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和繁荣市场。由市场来主导城市经济。市场经济形式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利用城市信息、交通、人多消费旺盛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进行加工小产品、给市民提供服务和小额商品交易,并且形成一种习惯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近年来大学扩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剧增,下岗职工连绵不断,就业需求增多,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他们为了生存,在街道两边、在码头、在车站等地方摆摊设点,以挣点外快。使地摊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地摊经济的现状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笔者常亲眼目睹小摊贩是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近年来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2014年,笔者就娄底城区地摊情况作了关于娄底摊贩生存状况的调查,在娄星广场、石马公园、孙水公园、城区学校附近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20份,走访摊贩160余人次,调查市民220人次。调查了摊贩家庭信息、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居住情况、教育状况、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调查市民对摊贩的看法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娄底城区摊贩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职业受社会的危险、生活水平一般,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市民对摊贩的容许度较高,与摊贩有经济联系的占调查人数的78%。娄底地摊经济状况可归纳为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便民、利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购买需求。地摊商品包罗万象,价格低廉,其“短、平、快“的优势使交易更加活跃,并拥有一大批顾客群。由于其成本低,摊主无需高价出售商品就能获得利润,这也是地摊经济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

二是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拉动了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地摊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并为地摊集结地带来了人气、商气。与商场、店铺一起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三是非合法性。尽管地摊经济存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但其一直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并取得合法地位。

四是低成本性。摆地摊无需工商注册,无需交房租,无需支付雇佣工资,无需交税。摊主只需支付购买批发商品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开张做生意。

五是规模小、非正式。地摊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一个地摊只有一到两个人经营,经营的商品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

六是流动性。地摊经济的经营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经营方式灵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凭摊主自由决定。

四、地摊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地摊,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最底层的存在,对于市场的繁荣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城市经济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便群众,活跃市场,有快捷的交易效率

绝大多数市民对摊贩的经营活动持肯定的态度。摊贩一般在远离大型超市或缺乏市场而又人口较多的地方出现,如,道口、工棚区等售卖日用品,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以低收入或无收入的人居多,打工者、学生等是他们的重要消费对象。地摊商品在消费者眼里是价廉物美,因为经营者几乎不需要多大投资,无需租门面店铺,流通环节少,经营灵活。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法治经济,在中国这个经济不发达,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度里,要保障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岗位很难做到。只要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相继涌向城市,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进城的人有的顺利找到工作,有的没法立足,不得已在城里摆摊张罗生意,再者,一些小商小产品的卖买确实宜于通过摆摊形式进行交易;这就决定了城市即使是现达城市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

(三)丰富城市生活

地摊经济从实物上看,好像是一种物质形态,其实还有的是以精神形态服务市民,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丰富城市的精神生活,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土市民体味着地方特色。北京的快板、长沙的街头象棋比赛、杭州的故事会等地兴起的“城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地方之一,那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那里人才辈出,是民间艺术家的自由天堂。他们利用城市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纵观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地摊经济”都较为发达,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使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四)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据调查,凡是经济活跃的城市,地摊经济是重要的活跃因子之一,它的活跃,能加快小商品的流通速度,增加服务量,服务业的引入和发展,带动区域内相关小商品的生产。如近几年在新九龙、新体育馆、孙水公园等地组织的大型农博会、年货展销会等等,就属于正规化的地摊经济,大大促进了其周边商铺的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启发创业,促进就业

摆地摊对于有创业头脑的人来说,不仅是争取小利润,更是个获取市场信息的直接渠道,为创业提供市场和个人决策参考。许多个体企业就是通过个体老板了解和积累原始资本建立起来的。而且摆地摊投入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小、灵活性大、利润可观,经营方式易于复制,门路广阔,进退方便,多层次容纳就业人员。

五、地摊经济挑战城市社会管理

地摊经济属于非组织经济形式,经营区域分散,没有行业约束标准,自由化程度极高,经营不规范,给城市管理和经济活动制造麻烦也不少,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行业标准,常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因为摊贩的商品固然廉价,但是多数商品来源非正规厂商,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屡见不鲜。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地摊80%以上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与市场竞争,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二)地摊影响市容、市貌并妨碍公共秩序

在地摊往往集中于交通要道或人口密集区,如学校、商超门口,公共活动场所等地方,见缝插针,摊点乱摆乱放是摊贩们的习惯,影响市容市貌,造成交通拥堵;兜售商品刺耳的吆喝声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所有的不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给外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

(三)存在安全隐患

摆地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摊的主要商品通常是随用随食的生活食品或日常用品,他们的食品并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消毒处理加工,如凉粉、烧烤、煎饼之类,看起来比店铺中的同类食品便宜很多,消费者喜欢贪便宜忍住诱惑,盲目食用,身体健康因素受到潜在危害还不知;不仅如此,消费者在逛街时买的食品,吃完之后随手把食品包装丢在地上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摊位不是固定的,谁占有谁取得。这样一些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成了众多摊贩必争之地。摊贩法律意识淡薄,摊贩之间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而大打出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危害社会治安。

(四)影响城市管理

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对地摊主来说,大多数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城管来说,地摊经济的存在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突出,执法简单和暴力对抗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五)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

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笔者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六、解决城市地摊经济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国外经验借鉴来的发展对策

地摊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把它彻底取缔。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地摊经济形式很普遍,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罗马,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地摊个体经营形式。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理的?法国对“跳蚤市场”约法三章定时、定地,轮流开办,只许在交通不受阻止、环境污染少的地方摆摊设点,宜于开设夜市就划定夜市区域。韩国,把地摊打造为为“道路文化”,美化摊位,把五花八门的摊子统一装饰为“旅游马车”,使零散的摊位变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规范摊贩的行为上,采取行业协会式管理。所有摆摊设点者必须加入“小摊业主协会”,才可取的营业资格,同时必须服从行业管理。在我国香港地区,采取法制化手段管理小商小贩。

(二)政策法规对地摊经济的地位确立和支持

1.消除误会,不要认为地摊经济行为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放开对地摊经济过多的束缚,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和“有序开放马路摊点”。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一份份路边摊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则体现出了“权力的弹性”,彰显了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公权力的“弹性”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行政职权的个案使用离不开行政主体的掂量、比较、评估、权衡和决定。这本身就隐含着对公权力的处分。”而现在,这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变革,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政府适当把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这个度,在避免公共利益受损,哪怕对公共利益没有丝毫增加,只要对摊贩个体有益的前提下,政府不应干预和禁止摊贩的经营行为,反而要正确引导,营造环境,给城市的这些边缘化群体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空间,因为他们生活稳定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增加。

2.加快城市立法,给地摊经济一个合法的名分。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地摊经济被视为违规经营的经济形式,而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它被许多市民所青睐。这种古已有之的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被政府认可或许可经营呢?因为它没有取得正式营业执照,没交税,所以不受保护。但是它存在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从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来说,应该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它也能创造社会效益。至于合不合法不是地摊经济自身就有的,可以放低入市门槛准予入市。有些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上海市2007年已出台了《城市设摊导则》,允许一部分小商小贩存在,并为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让地摊经济这个“私生子”变成地地道道合法“公民”。

3.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提高地摊经济的品质。地摊经济是一种自由职业,无论经营场所还是经营项目都由摊贩自己决定,会引起经营场所的混乱,彼此抢夺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流通商品时,商人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对商品的安全性、质量忽略不计。因此,政府既然让它合法化就必须加强监管和引导。指定经营地点和限制经营时间,规范商品入市手续,确保商品质量,避免地摊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4.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一些专门调查研究,听取地摊主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地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在政府的组织下,划定区域,规定时间策划较为大型的地摊展会,如农博会、年货团购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摊经济是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政府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受到了政府、学界的普遍关注。地摊经济的出现和良性发展不仅具有推进城市经济协调的功能,更具有促进城市民生工程和就业问题解决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状态以及增加就业的机会。现代化城市对待地摊经济应持宽容之心,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则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科学管理,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地摊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摊经济的双重作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地摊经济走进新时代。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6-14(10).

[2] 朱铁臻.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J].城市管理,2003(1).

[3] 王 乔.城管员之死:警钟为谁而鸣?从崔英杰案看社会管理的模式[J].企业家天地,2007(1).

[4] 张维迎.博男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