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1

一、统一认识,明确一切为教学服务的装备理念

做事总要有个为什么?装备工作为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但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怎样的回答,我想“为教育教学服务”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是会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

回答了这个问题,实际也就明确了我们装备工作的主线和根本任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找到工作主线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工作理念,从上至下,逐一传导、灌输到每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中,逐步统一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使装备工作产出最大效益。

基于上面的认识,顺义装备部始终坚持“人本理念”,清晰地认识到:装备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推进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是装备工作发展的命脉与基础。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建立提高技术装备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性学习、培训活动,从组织上保障他们的再学习再进修的机会,使学校装备人员进一步掌握了管理的原则、过程,熟悉了工作标准及评价体系等理论知识;同时实行装备后勤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进而加速大家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更新,增强大家搞好新时期装备工作的本领,逐步构建了一支懂教育、懂技术、懂装备、懂管理,事务型和理论型相结合的教育装备队伍。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扎实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校舍、设备投入的逐年增加,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资产管理,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规范我区教育资产的管理工作,装备部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1.坚持开展资产评估检查工作,及时了解、指导、监督基层资产管理工作。每年装备部都组成20人的评估检查小组,本着“服务基层、查找不足、针对指导、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历时一周对全区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与实验教学等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校各类资产管理账目和资产管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办公设备实际使用、库房闲置与维修报废等情况;图书管理与开发利用情况;实验仪器使用与实验室管理情况;音乐、美术、体育器材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通过检查组深入细致筛查,帮助基层学校查找到了涉及资产管理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种种不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检查人员现场一对一的对学校主管教师进行了指导,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大大提升了培训与指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规范我区中小学资产管理与实验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严把资产报废处置关。近两年由于学校购置了大量先进教学设备,特别是办公家具,学生课桌椅和现代教育设备,所以报废设备较多。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出台了《顺义区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处置管理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标准》《学校资产增减操作流程》《规范出入库手续管理工作意见》《撤并校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意见》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几年来,资产管理室先后接到报废申请11160余次,内容涉及教学仪器、设备、办公家具、电器设备、车辆、房屋等各类资产。我们依照相关制度,办理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手续,严格审查各学校设备的使用状况,对设备老化无维修价值的给予报废;维修后仍可以使用的决不报废,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

3.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以推广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为契机,全面提升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先后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的升级使用培训工作。

4.规范软件数据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我们使用《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软件统计学校现有资产情况,按照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规定每年定期上报数据。为保障各学校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检查、汇总、分析,为初中校建设达标、小学规范化达标提供了参考。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年度设备立项采购情况,测算学校的实际尚需,为上级领导部门提供学校资产现有情况、学校达标尚需情况数据,保障领导的科学决策。

5.严格做好教学设备验收工作,从源头确保采购设备质量。在验收过程中,积极联系各有关单位,请专家及其业内人士协助严把验收的质量关,对不合格的设备,坚决要求供应商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签署合格证,否则要求其退换设备或另行采购。尽量做到让使用的老师满意,让学校满意。同时要求供应商作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方便于基层学校的使用。

通过几年来资产软件应用、管理员培训、评估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区各学校对固定资产工作的认识逐年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资产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趋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深入调研,科学配给,与时俱进地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装备部门,要与时俱进,及时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多深入基层调研,多倾听一线教师意见,秉承“科学服务”的装备理念,在研究的基础上搞装备,及时对陈旧的教学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切实使我们配备的教学设备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最大程度满足教育教学一线师生的教学需求。

几年来,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教育系统采购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系统内采购操作管理,我们制定出了《顺义区教委系统基层单位设备采购流程》,确保依法依规实施采购活动。经统计,近3年,装备部共提出大小立项申请300余次,为全区中小学采购各类教育教学设备,共计600余万件(套),采购资金总额近3亿元。通过我们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了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四、强化服务与指导,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几年来,我部在顺义区教委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做好中小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的配备、更新、管理和使用及培训工作。先后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组织中小学实验教学中心之成员,对《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方案》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完成了《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方案》的修改。

2.聘请部分中小学的优秀实验教师和我部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教学评估小组,对全区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指导。为我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2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如何对教育评价技术有更清楚的认识,使教育评价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将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简要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引言

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调节功能。有人说,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但是目前教育评价的改革却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教育评价中诸多问题本质上正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转嫁与具体体现,特别是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会直接制约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教育测量和评价技术整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可见教育评价技术在教育评价、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历史,其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信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简要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育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而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逐步发展出来的,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往往把教育测量作为它的基础,“按照教育评价的主体分为个体评价和社会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目的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范围则分为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大群体评价、特殊方案与项目的评价以及人事评价”等多个方面。冈而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

此外,教育评价也不等同于教育测量,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的深化。

2.教育技术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learning)。AECT’05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processes and resources)。

3.教育技术中的评价

评价一直是教育技术定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根据1970年教学技术委员会的第二项定义:“‘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学与教的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1994年的定义更是将评价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五个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技术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子范畴,所以,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的评价。

4.教育评价技术

目前尚没有对教育评价技术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也有些学者认为教育评价技术与教育评价方法是相同的。《辞海》(1999年版)中规定了技术的定义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英文是technology,art, skill, technique。现在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教育评价技术,就是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经验、知识和技巧等。

二、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到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

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人们普遍认同的是关于教育技术的“四次革命论”的提法。最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阿什比(Ashby)在以色列技术学院做题为《教育中的技术学》的演讲中说“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曾有过四次智力革命”。其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四点:第一次革命是教育职能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教会;第是采用了书写作为教育的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革命是上世纪在教学上开始采用的新技术,如电影、唱片、电视等。

1978年,由原美国驻中国联络处印发的小册子—《美国教育技术》中写到了四次革命论:第一次革命是教育青年人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运用教科书;第四次革命正在出现,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应用于教育。

以上两种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从媒体的发展对教育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类的,是侧重于媒体进行划分的。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教育测验活动中逐步发展出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才由“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考试,孕育于西方教育测量的批判,形成于‘八年研究’的改革实践”。

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也一直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就主要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四次革命简单介绍教育评价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教育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1.专职教师的出现

第一次革命是专职教师的出现。此时的教育评价技术主要侧重于口头提问和实际操作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考试制度。如《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人学,中年考校”就是典型的实例。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常采用评论、谈话等方式来进行考核,提倡辩论,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最为有影响力的就是苏格拉底的研讨评价法”,这一方法是指以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为基础,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和积极参与研讨,以实现思想和价值理解扩展的质性评价活动。

2.书写文字的出现

第是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文字的出现使笔试成为了主要的教育评价的技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选拔人才,建立了“开科纳士”、“分科举人”的考试制度,历史上称之为科举考试制度。试卷测验是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技术,它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采用试卷测验作为评价技术只是属于测量的阶段,只是追求评价结果的数量化、客观化为主要目的。

3.印刷术的发明和教科书的出现

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和教科书的出现。这一阶段还是采用笔试的教育评价技术,教育测量和教育测验仍然是重要的评价技术,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工具了,评价者的任务不仅是要运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搜集评价信息,还要制定判断评价的目标与评价标准,运用一定手段进行价值判断。教育测量和教

育测验是用数学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是为了取得客观的数据,客观性是测验质量的首要指标。这种教育评价技术从出现到现在仍普遍运用于国内外教育评价中,比较常见的测验类型有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1)常模参照测验,“指参照常模群体的水平解释分数的测验。常模群体可以是一个特别选定的团体,也可以是被测所在群体的本身。参照常模解释分数,突出反映了被试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便于进行比较和选拔,适用于带有竞争性质的人学考试、竞赛以及为相对评价提供信息的各种测验”。

转贴于 (2)标准参照测验,指依据某种特定操作标准可以直接解释测量结果的测验。操作标准一般可通过界定个体所应该完成的任务集合或任务领域来确定。“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作鉴定,高中毕业会考、自学考试等就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采用标准参照测验进行诊断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

4.电子、通信、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次革命是近年来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和其他新型媒体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质的研究方法得到重视,教育评价技术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例如在英语口语和听力考试中开始利用录音机或者语音实验室等设备来辅助测试,还有伴随程序教学法出现的计算机辅助评价、契约评价、量规评价、电子档案袋、情境评价以及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基于绩效技术的评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评价。其中几种评价内容如下。

(1)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简称CAA)“指在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引人计算机作为工具或手段,它引发了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从测评的内容和目标分类的角度来划分,CAA可分为知识测评和技能测评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能力素质测评的基础。”把计算机引人教育测试领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开发新的测试技术的兴趣,这种测试技术不仅利用了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还利用了计算机的交互能力,海量数据的即存即取能力,新颖的图像处理能力,以及控制多媒体环境的能力。随着目前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评价又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等,对教育评价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契约评价:“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教育技术强调以学为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为了能够让学习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依据,也为了客观合理地评价,契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学习契约,也称为学习合同,“是一种由学习者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关于某一学习主题的书面协议。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契约可以不断修正,它赋予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决定权,规定了学习者必须履行的学习义务,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它规定了学习者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以及如何检验/评价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在远程学习中,将学习契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将有益于提高评价的效度。

(3)量规(Rubric ):“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往往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操作性、准确性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学习任务是以非客观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量规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在设计量规时,应该注意两条原则: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目前所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或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学习反思、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这种学习绩效评价所要求的评价方法/工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量规是一种适用于评价这种类型学习绩效的方法//I具”。

(4)档案袋(Portfolio):也称为成长档案袋,“是按照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其使用在客观上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学生也能在自我评价中逐渐变得更加积极。评价包可包括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如作业、录像带、书面文章、图画、成绩单、调查报告、教师的评语等。档案袋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就存在于教育评价中,只是由于信息量大,存储资料费时费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档案袋出现以后就解决了以上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5)绩效评价:“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PPT文档、电子作业、网页、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等方式来展示绩效,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学习形式。绩效评价涉及学生创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任务的过程。绩效评价需要一整套辅助工作,如学生作业的观察、展示、陈述、访问、学生生成的计划、模仿以及角色扮演等。为了绩效的真实性,它们应与真实世界或该世界的某些方面保持联系,即使不是真实的任务,也应该是有意义的任务,不能是对知识的回忆。好的绩效评价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同时对许多方面进行测量。在绩效评价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广泛的才能,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有可能起到类似真实世界场景中所期望的角色。通过绩效评估,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的练习,而且是发展既有具体训练的深度又能适应所学领域的复杂性的一种感悟。

(6)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有时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Database , KDD ),还有很多和这一术语相近似的术语,如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以及决策支持等。它涉及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以及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决策者寻找规律,发现被忽略的要素,预测趋势,从而进行决策。在教育评价中,收集到的教育信息数据量较大,而且存在一些特殊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深人挖掘这些数据,消除冗余数据和没有价值的数据,对评价主体进行多指标、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综合评价,使教育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三、发展趋势和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 伦理 应用缺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20-02

一、研究综述

从技术伦理的宏观理论方面分析,技术悲观者认为技术自身本来就有着善恶之分,有的技术在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是罪恶的,有的技术则从开始就注定它是对人类有益的,技术悲观者认为人类对于技术的操控并不能干预技术自身的伦理性;技术中立者则认为技术是中立的,并没有善恶之分,技术之所以有善恶完全是人类将自身的伦理性应用到技术本身,技术只是人类伦理性的负载物;技术乐观论则认为尽管技术自身有着一定的伦理的好坏,但是究其本质,技术的好坏是应用技术的人来决定的,也就是技术乐观论将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中立论两者的观点相结合,认为技术的伦理性的最终展现是由人的伦理性和技术自身的伦理性共同决定的,技术不能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

从技术伦理的微观方面分析,不同的学者关注不同的教育技术伦理问题,有些学者注重研究教育技术伦理的道德失范原因及防范对策,如我国学者马立新、刘光义认为教育技术给教育革新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失范现象,因此要重视其中道德问题研究,积极探索防范对策,建立健全教育技术实践中相关的道德规范体系;有的学者对我国技术进入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分析,如我国学者吴康宁教授在报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中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塞入教学、加入教学、嵌入教学、融入教学四种状态,技术作为局外的、边缘的工具手段来辅助教育活动。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技术展现出的巨大的优势,使人们越来越相信教育技术的效果,同时也更加依赖教育技术,表现出了对教育技术的高度信任,教育技术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就出现了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茨曼所说的“技术垄断”的现象。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些问题都逐渐呈现且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的版权、学习者隐私、信息获取的可及性也成为巨大的问题;涌现出来的还有教育技术挑战现有的教育价值体系以及教育的隐私、教育媒介使用的责任权等一系列的教育技术伦理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忽视的。本文综合上述各学者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认为教育技术伦理的问题既要注重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更要注意教学者及学生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接受程度。鉴于教育技术伦理思想在我国的明显缺位,本文将就高校辅导员教育中教育技术的使用缺陷作出以下两个部分的阐述,高等教育中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教育技术手段出现的伦理性问题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教育技术的出现本意是为了服务于辅导员工作内容,服务学生生活和学习,使得学生通过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技术是辅助,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先进与否的标准,所以很多学校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变成了强制性的,对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予考虑,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也不予考虑,将教育技术生硬地嫁接在工作内容上,这样直接的糅合,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二)存在教育技术观念落后的情况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资历较深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并不习惯使用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很难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相提并论,很多辅导员认为教育技术并不是必要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学生认为教育技术仅仅是课余时间用于娱乐放松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将教育技术与其学习内容相联系,也没有将教育技术用于学业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教育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全面的认识,各地高校无疑都是教育技术革新的先行者,都加快了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因此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体制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缺乏专门的人员对教育技术进行管理,大多数教育技术的软硬件都是由教师进行分管的,这就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不仅使得教师分散了教学的注意力,也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教育技术进行整合和合理的应用,最终使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由此又造成了学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教学技术模式过于陈旧

面对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革,不仅是教育技术方面还有其他学科的工作方法、工作形式、工作实施过程等都应该相应地作出改变,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技术的掌控能力。但是目前教育技术的模式过于陈旧,大部分学校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仅限于机械的叠加,并没有把教育技术合理地和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技术应用观念

随着互联网+观念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技术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固有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关于教育技术的观念。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技术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相关制度规定,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够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中,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取信息、交换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要转变教育技术的应用观念,要改变辅导员的教育技术观念。辅导员是处在高校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对教育技术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技术的观念。现阶段大多数人依然将教育技术看作可有可无的教育手段,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对教育技术应用观念的转变,应从教师开始。应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定期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正视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再将教育技术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使教育技术尽量能够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只是简单的叠加。

(二)转变学生和家长对于教育技术的观念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的思想里,教育技术与娱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不是基于学业需求,而是基于娱乐和放松的需求。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引下,学生关于教育技术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对教育技术的使用也出现很大的误区。要想转变学生关于教育技术的观念,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教学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教育技术。

(三)规范教育技术管理

在规范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部门及教研等有关部门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做好各地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规划和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教育技术更好地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次,要引导辅导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资源广泛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以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展高校间教育技术教研活动,以此加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关于教育技术的交流活动;再次,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学校的评优评奖体系,以评促建,以此来激发辅导员使用教育技术的热情;第四,要建立适当的教育技术管理章程,章程中应注重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应用成果,而不能仅仅只关注是否使用教育技术这些表层方面的数据,而是要注意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活动,以提高辅导员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业务水平,逐步培养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确保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

(四)更新辅导员关于教育技术的工作模式

首先,要转变评价方式。传统的工作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应探索一种有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将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掌握程度纳入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体系中,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行考核,激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技术应用,促使学生综合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拓宽关于教育技术的反馈渠道。教育技术反馈是辅导员为了了解其工作目标落实情况的一种方式,只有拓宽了教育技术的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了解自身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否正确以及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了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是否有利,也可以迅速地对自己的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和改进,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再次,开展多元化工作方式。现阶段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当面讲述、学生听从的传统方法上,而是要综合应用各种工作方法,利用教育技术寓教于乐。高校辅导员借助教育技术中的各种软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选择教育技术的方式和教育技术的摄入程度上需要严格的考量,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逻辑、创新能力,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技术的使用中,应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充分考虑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J为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但是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是要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弥补的,教育技术固然是教育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伦理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本文着重从教育技术的伦理缺陷方面来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光义.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谢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必要性及研究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2.

[3]尼尔・波茨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发展历程;能力维度;能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36-03

当今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1993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一版),经过三次修订与不断完善,至今共颁布了四个版本的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颁布的背景

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许多教育政策、法案和措施等,包括设立教育专项基金会一起推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布什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在1992年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到我们所有的学校,要求到2000年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联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并逐步走向成熟,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的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制定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开始提上日程。

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提出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是一个集合了超过85000个全球会员的、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其宗旨是引领和服务于“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效运用”,为会员应对教育改革挑战提供信息、网络机会和指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STE就陆续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诸如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NETS-S)、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美国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etm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stratots,NETS-A)等,对美国国内和全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ISTE在1993年第一次颁布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活动过程。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属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其中一种类型,即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三、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一)ISTE于1993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一版

1.提出背景

美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许多教育政策、法案和措施等,包括设立教育专项基金会一起推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老布什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克林顿总统在1992年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到我们所有的学校,要求到2000年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联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并逐步走向成熟,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的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制定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开始提上日程。于是ISTE在1993年第一次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一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活动过程。

2.主要内容

1993年,ISTE的《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提出了十三个能力指标,主要涉及教育应用软件、工具性软件操作运用;运用技术资源支持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教学管理;计算机使用中道德和产权问题;利用技术促进专业能力提高等。1993年版标准服务对象主要是全美的大中小学教师,没有系统的框架和分类,也没有具体的绩效指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但引导了教师开始关注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技术提高效率。

(二)ISTE于1997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

1.提出背景

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文件支持和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发。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美国学校改进法》,设立了教育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会;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美国的所有中小学:到2000年所有中小学与国际互联网联通。资金方面:克林顿总统在1996年提出在今后五年拨款五亿美元来改善网络,同年颁布了《技术文化挑战启动方案》,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援助。

2.主要内容

针对1993年版标准陈旧内容,对不符合时展的部分进行修订,时隔4年之后ISTE于1997年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1997年版),在内容上扩充为三大能力维度和十八个能力指标,建立了一级能力维度标准,二级能力绩效指标。三大能力维度包括基本技术操作,概念、技术在生活中的使用和技术在教学的应用。要求教师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1997年第二版标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要求教师能运行计算机软件,用计算机获取、开发和使用数据,结果,评价硬件和软件质量,处理基本的故障等。这些标准和指标都充分说明:计算机处于普及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成为首要任务,也是将其运用于教学的前提条件。操作本位成为这两版标准显著的技术运用特征。

(三)ISTE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

1.提出背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美国政府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促进教育技术改革。例如,199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包括三项措施:建立远程教育示范项目、建立远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网络教育委员会,在建立远程教育合作项目中,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来资助高校与中小学、社区、技术公司以及企业部门合作。1999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立资金资助36所大学计算机网络连接。有了政府的支持及资金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2000年ISTE在1997年版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颁布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更名为《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使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不断得到完善与走向成熟。

2.主要内容

ISTE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NETS-T)》第二版中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这条能力维度中划分成“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经验,教学、学习和课程,评估与评价”的三大能力维度,加上“技术操作与概念,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社会、民族、法律以及人类问题”这三大能力维度,《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标准共分为六大能力维度,二十三个能力指标。扩大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范围,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使教学水平与实际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ISTE于2008年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

1.提出背景

2003年10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NII)颁布了《国家创新计划》,提出国家创新战略。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领导世界》:“为了保持美国竞争力,使国家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培养优秀人才。”2007年,美国政府相继推出《创新美国计划》、《美国竞争宣言》和《美国竞争法》等,特别重视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响应这些政策,2008年ISTE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标准,内容面貌一新,适应时展,与时俱进。

2.主要内容

《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四版标准与第三版标准相比,更新了能力维度,使能力指标更明确,具有时效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包括五大能力维度和二十个能力指标。其中能力涵盖: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设计和开发数字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工具;示范数字时代的工作与学习;促进和示范数字化时代公民素养及责任意识;参与专业成长发展和领导力建设。

四、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有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

政府长期以来都是推动本国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在国家政策、措施和法案的支持下在不同时期颁布的标准。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对教育技术并不十分重视,开始只是将教育技术作为军事培养,当时主要是为了与苏联抗衡。到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开始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落后,为了赶超苏联,美国政府于1958年出台了《国防教育法》,教育技术开始得到重视与研发。20世纪末,美国教育部专门的教育技术办公室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案等支持教育技术的建设与开发。专门设立教育技术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指导、服务和资助等形式来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内容具有时效性

1993年的美国第一版标准提出了13个能力指标,经过修订,1997年第二版标准扩充新的内容为三大能力维度,18个能力指标,2000年第三版标准的六大能力维度,23个能力指标,到2008年第四版标准的五大能力维度,20个能力指标。1993年版标准要求教师能用计算机软件操作、多媒体和远程通信技术,处理和打印文档、表格,数据库管理。1997年版标准要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基础上,要理解计算机软件操作和概念,要进行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维护、制作动画和课件。2000年版标准针对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转换成运用技术,这个技术是指信息技术,既有超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包含传统技术。运用这些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控制教学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技术参与到教学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2008年版标准把焦点集中于数字化时代,教师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与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知识,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内容与时代同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5

一、国际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的研究可以说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提出,它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动作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响,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推出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据Fulcrum Analytics研究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年初,全球1/5的成年网络用户都接受了一种或多种网络培训,培训课程包括在职进修、大学本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等。截至2001年年初,共有1630万成年网络用户参与了某种在线培训,较之1997年同期的数字多出60%。其资深分析师本・库特勒表示:"虽然我不认为在线培训有一天会完全取代正式的大学教育,但现在的趋势是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熟悉,大家都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先进的传播方式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近年来,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趋势很快。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统计中心对中等后教育机构远程教育的调查,1997-1998年,美国5020所大学中有1690所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占高等院校的34%,约166万学生注册接受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占所有类型高校在校生总数(约为1434万)的11.6%。而又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9年的调查显示,58%的高校采用异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19%的高校采用同步教学的INTERNET课程,8%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包,也就是说采用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占85%。近些年来,美国各机构及公司针对成人远程继续教育的实践日益多了起来,据统计,美国60%的企业通过网络教育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例如HP公司、IBM公司等。

1993年加拿大工业部启动的校园网旨在使学生为知识社会作好准备,与各个省、地区教育部、图书馆及私营伙伴共同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和建设世界级的教育资源。1999年3月30日,其校园网成功地把全国所有的16500个中小学校,3400个公共图书馆,467个土著民族学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所有学校都联网的国家。

二、国内网络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发展网络教育的目标是与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行分不开的。早在1998年,教育部开始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随后2000年6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则提出了3年内构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框架。在2000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国务院又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目前国家已建成八家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ChinaNET、中国金桥网(GBNET)、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中国移动通讯网(CMNET)、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CIENET)、正在建设的二家是:中国长城互联网(GWNET)、中国卫星通信网(CSNET)。这些网络的建成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2000年,国内已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到2002年已有67所学校获准举办远程教育试点。据最新资料统计,通过这些网络学院学习的学员在2002年秋季开学后,人数达百万以上。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范文6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