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1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营销 营销绩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多样化,新媒体的产生对于信息传播有巨大的影响,新媒体逐渐应用在市场营销领域,产生了新媒体营销。通过研究新媒体营销,寻找新媒体营销对市场营销产生的实际影响,为企业市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切入点,提高传播能力,更好的完成营销工作。
二、研究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的营销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量”,在报刊杂志上就是发行量,在电视广播上就是收视(听)率,在网站上,便是访问量。将广告或者公关文章加载到覆盖量高的媒体上,便可以达到较多的注意。这个模式称之为:登高一呼式的传播模型。这种传播方式本质上属于宣传模式,基本上传播路径是单向的。缺点很明显:很难探测受众看到广告后有何反应。但平心而论,一场营销行为和短期销量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至今并没有答案。
在传播媒体发生巨大革新的年代,营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关于“新媒体”这个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总是产生什么是新媒体的疑问,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以往的传播媒介而言的,它相对与日常最常见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以往的相对成熟的传统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
(二)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综观有关研究文献,关于新媒体,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是: 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007 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新媒体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 PC、电视、手机、PDA、MP4 等为终端设备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新媒体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等”。该报告将新媒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新媒体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型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型态,如数字电视、IPTV(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因为营销理念的变革和广泛的商业化的运用,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从而被赋予了媒体的意义;如大量新兴的户外媒体,包括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等。
第二类: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有线数字电视;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中发展最快的一块;手机电视;楼宇电视;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也是以广播+广告的赢利模式来支撑运营;有些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数字电视不同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
第三类: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指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
三、结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营销理念、个性化产品提供、营销渠道、消费者需求、传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日益显现出强大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范围广:传统媒体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而新媒体相对而言提供给了人们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2)跨时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脱离时空概念成为可能,只要人们需要并且愿意,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的登陆internet得到信息和发出信息,并且手机也具备上网和接受电子邮件等信息的功能,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没有时空间隔的沟通。
(3)直观性强:新媒体媒介可以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得信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交换,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4)交互性强:新媒体里面互联网体现了交互性的特点,它使得人们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入进来讨论或批评或接受某个信息。
(5)成长性:现在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使用新媒体的成员也有了快速的成长,开始遍布中老年及青少年。
(6)高效性:计算机可储存大量的信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能及时有效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7)经济性:利用互联网做销售,可以不用店面,免交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营销的费用也是极其低廉的。
信息时代的各项特征迅速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使新媒体发挥出它前所未有的作用。近几年,新媒体产业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速发展。新媒体今天已经成为很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为营销提供了日渐广阔的平台,并且使得营销形势日益多样化。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Eric and Anne T. Coughlan.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Independent or Integrated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1).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3
软饮广告投放将增网络优势愈发凸显
长久以来饮料行业的广告主一直比较青睐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九成以上的投放费用都在电视媒体,互联网所占比重比较小。但是随着电视广告的性价比逐渐降低,饮料行业广告主开始转移目光,逐渐向互联网媒体倾斜,2009年互联网的投放费用的增长率较2007、2008两年连续高速增长,涨势超过了电视和报纸。预计在2010年,饮料行业互联网投放增长达到40%以上。广告主数量也保持高速增长,网易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高超说道。
首先,体现最直接的一点,网络广告将会在2010年承担消化软饮广告主投放费用的作用。第一,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整个广告行业的冲击比较明显,但在各媒介中,网络广告是逆势飙红,只是增长量较往年有些放缓。这充分体现了性价比更高的网络广告得到大多数广告主的认可。根据尼尔森媒介(NMR)的统计06-09年,饮料行业在全媒体投放比重逐年上升,比重明显超过杂志广告。
第二,2009年广电总局出台“限播令”,其结果是约有100亿的投放费用将受到影响,而以往倾向于主要投放电视媒体的软饮行业将会把目光移向发展势头强劲的互联网广告。
其次,互联网广告将依靠其多样性、互动性、精准性对其他媒体起到功能及形式上的补足,并逐步成为整合媒介传播的核心。就多样性而言,传统媒体,包括早期的网络媒体,都是以创意加媒介的方式为广告主传播推广信息。互动性方面,这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和最大优势。网民在推广中更多的是起到传播作用,而不是终结作用。网络把每一个人聚拢到一起,网民借助各种网络工具分享、交流,产生完全自发的互动。就好像把石头扔进池塘,扔石头的行为只有一次,但产生的涟漪则会反复荡漾很多次。精准性则是从目标受众的精确划分与实施投放来体现。
因此,2010年网络广告在媒介整合投放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相比其他媒体,网络广告不再仅仅是配角,而是逐渐走向主导,而这一优势同样也会在软饮网络广告中体现出来。
门户网站服务更多样软饮广告主选择更多元
就互联网媒体本身而言,可以分为门户、垂直、搜索等不同类别,以及像SNS、视频这样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力量。不同互联网媒体也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劣势,所以软饮料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也应越来越多地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一个更适合的媒体平台或者几个平台的组合。2009年SNS作为新营销工具大红大紫,得到很多广告主,尤其是软饮广告主的肯定,“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有这样几点:首先是SNS是互联网媒体中的新鲜事物,对于相对年轻、时尚的软饮消费者而言,SNS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高超分析道,“其次是SNS中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新奇有趣的娱乐产品,这对爱玩的年轻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作为新生事物还是提供的娱乐产品,都可以把大量的同属性受众集结在一起,让他们思考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事,进行同样的互动。当一些产品被辅以‘病毒营销’的功能时,SNS的营销价值也就随之大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软饮广告主应当放弃门户而全力转投SNS。SNS的劣势表现在覆盖人群有一定局限性,人群属性相对单一,覆盖人数也远不及门户网站;SNS需要不断推出娱乐产品以维持对用户的吸引力,因为它对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互联网工具,比如邮箱、IM等并没有涉及,同样它也并不产生资讯类内容。更关键的一点是,作为媒体所要体现出的权威性、公信力,目前还很难在SNS、视频等网站中体现出来。
其实门户并非在对年轻人群、娱乐产品和用户间互动方面存在短板。比如,门户网站现在都已经在运营各类网络游戏,较长的网络游戏产品线可以对学生、年轻白领为主的游戏人群形成良好的覆盖。IGA、植入式、电子商务、游戏内活动、周边活动等更多形式可以在玩家进行游戏时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一些战略性的合作甚至可以直接带动产品的销量。
而在娱乐性方面,门户网站除提供娱乐类资讯等常规手段之外,同时会结合软饮广告主的推广需求定制在线的互动游戏来吸引用户参与。另外,门户也会在自身产品开发后或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娱乐功能,比如在网络相册基础之上延伸出PS功能等。具有更多网络应用产品的门户在这方面将更具备竞争力和营销价值潜力。
在增进用户间的互动性以维持用户黏度方面,论坛、博客、邮箱、相册等常规门户产品其实一直在发挥各自的作用。论坛侧重于相互不认识的用户就相同的某件事情发表意见、进行交流;草根性的博客(包括微博)则为大众网民与朋友之间的分享提供渠道;邮箱、相册等个人日常工具更可以方便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媒体、用户与广告主之间的多重互动。“比如,用户使用邮箱发送邮件或者明信片,我们在邮件或明信片上植入广告主的推广内容,当收件人收到邮件或明信片后就同时获得来自朋友及广告主的信息,而当收件人转发邮件或明信片时,他就会继续去传播信息给更多的人。”高超说。
所以,2010年网络推广逐渐成熟的软饮广告主对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会越来越清晰,对特点的利用会越来越成熟。门户网站、垂直网站、SNS等不同的网络媒体将作为整体网络投放策略中的不同武器,相互弥补、互相促进。当然,一家同时具有资讯服务、网络应用、娱乐产品的综合性门户将会为软饮广告主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网络推广服务。
推广需求划分更明确,消费者阵营更细分
根据艾瑞统计,2008年,饮料行业互联网广告投放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09年达到3亿左右,10年预计达到4.3亿元,相比2007年翻了3.5倍。
2010年,是经济回暖后的新商机,较之2009年,软饮广告主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的策略是否有所转变?将怎样转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谈谈饮料行业,甚至快消行业,乃至整个零售行业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消费者对于传统的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其实更多的是针对产品品牌而非集团品牌或者企业品牌。举个例子:可口可乐的品牌忠诚度是由可乐这款产品形成,美汁源就不一定能在果汁市场上有绝对的号召力,”高超进一步说,“如果说可口可乐推出高钙奶,相信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美誉度甚至忠诚度。相反,伊利如果推出可乐,这也绝对需要一个市场的检验过程和消费者的接收过程。所以,与产品本身相关的推广将会是软饮网络广告投放的重中之重。2010年的软饮广告主网络投放策略变化将以这个为前提。”
随着软饮厂商对产品的细分、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软饮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打着相似概念的竞品短兵相接的局面。因此在新品推广方面,抢占概念的意义就越发重要。除了与产品本身的特点结合之外,与人们生活中的事件结合也属于概念的层面:比如,同样的果汁醋饮料,软化血管等保健特点可能在市场只有一两款产品的情况下成为概念,但当大量竞品短时间内相继涌入市场时,这个概念就很难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时如果结合某个事件,比如在人们饮酒比较多的十一春节长假期间,酒后驾驶的监察非常严格的时候,对果汁醋赋予迅速解酒的概念,这样就可以从短兵相接的局面中脱离出来。而这些概念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网络公关炒作、创意互动广告等实现,引发对新奇事物、对新概念有兴趣的“种子消费者”。
当借助概念将产品导入市场以后,接下来,建立与“核心消费者”的联系就变得更加重要,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类产品的习惯消费者,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产品并慢慢转变为核心消费者。这个阶段,口碑与产品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而网络则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传播产品体验感受;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或软性宣传体现产品的特点。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学;应用
1、概述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日渐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并为其带来很大冲击。如何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更好的服务教学是现代教师的必备技能。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几年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探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模式。
2、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入实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基本概念都要详细讲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操作,学生听讲,采用实验与授课分开,学生操作独立于课堂之外。然而课程中包含大量信息,涉及面颇广以及专业术语过多,如此固然妨碍了学生自学,同时也导致教学难度提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知识过多导致课堂教学松散;
(2)学生不易把握重难点,产生畏难情绪。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者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成为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笔者学校尝试将网络环境引入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为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所以考虑将网络环境引入到教学当中去。即网络可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协作探索、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3、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校内局域网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而形成的平台。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下教学,是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形成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实现多媒体传输、点播、师生实时交流等功能,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控制功能、实现、交互辅导,分组教学、查收作业、电子举手等课堂教学行为。学习者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项任务,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各类资源进行学习、评价、重组、探讨和实践一伙的课程知识和信息,学习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
4、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特别是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快速、有效的进行电子文件的处理,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搭建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在以下的教学情况:
(1)陌生的软件环境、抽象的概念等难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绘和解释的事物。
(2)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技巧的演示。
(3)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实践课型的运用中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4.1优化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内容通过平台形成由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组成的有机结合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如此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4.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概念抽象、操作多且复杂,初学者很难掌握,因此大量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演示并讲解重点操作后,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任务,学生在学习终端独立思考、反复探索实践,以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3完善的评价体系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包含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测试系统,对计算机基础设有专门的题库。题库支持的题型有:单选、多选和操作等多种题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皆可利用题库及时、客观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5、存在问题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两面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该平台存在的某些弊端,特别是由于网络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学习者容易迷失其中。因此,教师必须能指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5
1、正确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的概念出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能同时抓取、操作、存储、编辑和呈现图形、文字、影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能够把普通电脑、电视机、录象机、录音机、、幻灯机、传真机等功能综合一体,不仅极易控制,而且产生了更新的功能(如交互性、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等)。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其中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如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组织与展开理论、教学表达与评价理论等。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2、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简单的多媒体教材制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注重教学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文字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学软件、编写的电子教案、组织的教学,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机器灌”、“电灌”。这种“机器灌”、“电灌”比教师灌更有害。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注重教学设计。
3.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六种类型。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次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控制型模式适用教学、实验、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媒体记录并及时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供分析、评价;教师分解技能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改正错误。
4、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信息资源是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相比,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贫乏,各种电教教材、素材短缺,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都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前面提到的“机器灌”、“电灌”的现象,这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应此,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应纳入学院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学校教学资源通常可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两大类,公共资源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建设,学科资源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建设。
4.2、学科资源建设应立足于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和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既围绕课程现有内容,又兼顾学科发展;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素质培养;既突出学校内部教学,又考虑远程教育;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因此,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建成学科综合网站(课程综合网站)的形式,栏目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环境;流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680-03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Network Teaching about Computer
WU Jing-zhi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people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est for education, and network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eing highly anticipated by people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mputer is to meet those students who want to enhance their diathesis and requirement for bring up eligible person with ability of computer for 21 century, and offer a kind of good learning condition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 spare time. We use Web page and streaming-media to realize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ware. In the course of doing streaming-media courseware, we do a courseware as an integration of five components: video, audio, caption, syllabus and diagram dividually and manage them separately.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mputer; learning condition; streaming-media courseware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能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更适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要让网络教学效果不低于甚至超过课堂教学效果,最基本的一个工作便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1 网络教学平台
1.1 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由于目前我校区面积较大,学生人数很多,因此大班化教学增多,多媒体教学的普遍采用,学生上课的课堂笔记不容易记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课后自行消化,我们采用了一些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网上多媒体自主学习的环境,网上教学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网上教学平台是本部门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推出的为学生辅助教学的平台,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系统。该平台主要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教学课件、网上考试等网上学习环境,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课程,学生均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查询,查看多媒体课件及对相关复习资料进行下载,自行进行实验练习等,使学生能有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有效解决了学生课后复习的问题。该平台操作简单实用,且配有出题、在线考试、自动阅卷等三个模块,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
1.2 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远程教育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天地,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它突破了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一个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接入网络的设备,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与培训。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较,网络教学具有更加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1.2.1 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
教育资源不仅与国家的经济水平、教育体制、文化水平等密切相关,而且受到政府和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整个世界来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借助于互联网,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这样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里的人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1.2.2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条件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的,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了限制。教师在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建立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庞大的资源库。这便于学习者学习、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知识,同时还可以得到专家们提供的教学指导。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1.2.3 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
互联网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师生之间无需见面,利用网络讲座、网络辅导与答疑、E-mail和BBS等信息技术便能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者在网络课堂上可随时发表见解而不影响他人听课,同一时间内还可接受两门或多门学科的教育,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1.2.4 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仅靠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供学习者终身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从一次性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可将教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和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域,提高教育社会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通过上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不仅可以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可以出现在办公室、娱乐场所、家庭和社会活动中,从而促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帮助人们把生活的学习化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最终达成学习社会化。
1.3 网络教学平台的分类与实现方法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用于实时教学的授课系统,课后进行辅导、答疑、考试的辅助系统、流媒体课件的制作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学籍与资格认证系统等等,所有这些系统互相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远程教学系统。
1.3.1 实时授课系统
实时授课系统是远程教学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类系统借助现代的通信手段将教师现场授课的语音、数据、图像等实时地传送到远端教室或学生的桌面系统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普通的学生一样听老师授课,这样既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又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3.2 非实时的辅助系统
实时授课系统解决了课堂教学问题,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但学生仍然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听课点去听课,还没有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实时辅助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条件。非实时系统包括的内容很多,目前几乎都是依托IP网的,比如用WWW系统来消息,利用流媒体的课件库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的自主学习方式等。
1.3.3 流媒体课件制作系统
教学资源是流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件是教学资源的主体。所谓的流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一门课程的内容转换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使得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动画等,我们可以将课程中非常抽象的基本概念用非常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抽象的基本概念,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上流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远程教学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远程教育除了要利用现代的通信技术拉近人们的距离外,更主要的是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从我国目前远程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流媒体课件目前相当匮乏,这也成为制约远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开发和利用流媒体课件在全国大有发展市场,特别在广阔的西部地区。
2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总体设计
2.1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及意义
传统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课件主要采用HTML编写静态页面,借助脚本语言与课件数据库交互,实现动态页面控制。这种方式基于HTML技术,无法描述数据内容、矢量图形、科学符号等对象,课件的制作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灵活性、扩展性,不能满足用户对课件的个性化要求。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考虑开发流媒体网络课件。开发计算机网络课件是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Internet开辟远程教学使学生随时随地在网上利用计算机网络课件进行学习、做练习、考试和接受答疑服务等,从而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真正实现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开发的周期较长,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一旦开发成功并经过不断维护和更新就可以大大地有益于帮助学生通过网上的自主学习、复习,更深入地掌握有关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通过计算机网络课件的开发,研究在流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通过改进以前网络课件中的交互性不强、发挥不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缺陷,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现在和今后计算机等级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好坏的标准之一,因此,开发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应是很广泛的。
2.2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思想
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基础,它应该包括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服务。我国现阶段在远程教学系统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手段上由于Internet技术传输的瓶颈限制了图、文、声并茂的流媒体教学资源的远距离传送,使学生不能自如进入真正虚拟现实世界中,发挥不了网络应有的作用。基于这种原因,有些学校采用专线组网的方式,对实时的交互式远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却增大了系统的设备投资和线路的运行费用,这种开销对一些本来教育经费就吃紧的学校是不大切实的。因此推广这种实时的交互式远程教学模式就受到了限制。我们在紧紧跟踪远程教学的发展方向――个性化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远程教学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XML技术的、非实时的、具有较好交互性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的开发。该系统除了有良好的智能教学功能以外,还具有完整的信息管理功能,能对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等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而且在开发技术上处于当前B/S结构开发技术的前沿。另外,该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成本都不高,在客户端,用户只要有一台满足流媒体基本配置且支持XML的浏览器即可;在服务器端,只需要配置两个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并通过XML的XMLHTTP组件对象,结合ASP和ADO技术来与服务器进行通信,实现网上通信数据的服务器端集成,客户端智能重组、再现。因此本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思路是开发一种价格低廉、个性化突出的流媒体远程教学系统。
2.3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设计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设计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时,主要考虑的理论依据有认知灵活性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两个方面,下面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2.3.1 认知灵活性理论
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的特点使它本身表现出许多优越性,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众所周知,知识不仅仅是各种各样概念、规则的简单集合,还是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由多个概念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会随着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而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在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中,信息的表现方式为流媒体。流媒体的内容呈现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学习者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来阅读。学生可以按照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点上自由浏览。在网络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些特点正好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吻合。
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FlexibleTheory)是由斯皮罗(Spiro,1991)等人提出并倡导的一个学习理论。所谓认知灵活性,就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知识进一步表征,从单一维度概念到多维度概念的表征;二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结构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它继承了认知主义的可取之处,是较温和的建构主义流派。这个理论在基本观点上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的,也就是认为自主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但是它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极端建构主义派别相比,采取的是一个比较折中的观点。它既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
在认知灵活性理论中,学习被分为两种,即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称为结构良好性领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只知道重要的概念和知识,并且能够原样提取。高级学习则是有关结构不良性领域的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有以下的特点:首先,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概念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其次,同一类别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实例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不但要求掌握概念的复杂性,而且要求能够广泛而灵活地把它们应用于具体学习情境中。
在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中,流媒体的学习环境可以很好地提高结构不良性领域的认知灵活性。所以研究者更倾向于以认知灵活性理论作为指导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理论依据。
2.3.2 专家系统理论
尽管因特网可以提供的学习环境符合认知灵活性所主张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依据中,由于学习环境本身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并不代表着学生会自然地表现出积极学习的特征。学生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是学生必须要有高度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要有组织知识结构、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特点和学习要求的一系列方法。但是在实际中,一个学习者很难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其次,即使一个学习者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新型的信息组织方式也需要他不断定位,在每一个结点前都面临着“找路”的问题,这样连续的决策判断学习者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造成认知的负荷加重。最后,由于网络过于庞大,学生可能面对一个主题的大量信息而无法正确决定取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即实现个性化教学。
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构造。专家系统理论是使用领域专家的特殊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程序,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模仿教学专家的思考过程以实现自动教学。按照专家系统理论的结构,知识库和推理机是核心组成部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中,教学专家的知识被存放在专门知识模块中,关于学生的知识被存放在学生模型中,教师的知识即教学方法被存放于教师模块中。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构造方式是符合专家系统的构造方式的。
然而,教育知识库与一般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也有所区别,它除了要求知识表达便于理解,便于规划,便于获取与扩充等一般知识库所具有的特点外,还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 知识库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范围;
2) 要形成前后比较连贯的关系或基础知识体系;
3) 要形成一个实用的思维或推理模型;
4) 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
2.4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特征
基于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目的是根据人类学习思维的特征,寻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知识的模式使学生获得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方法,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习得更快更好。因特网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仓库,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教学专家的经验与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它的主要特点是“因材施教”。因此系统必须解决三大问题:① 懂得或理解教学内容;② 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③ 知识教学方法(即懂得教什么,WHAT,了解受教育者,WHO,才能知道如何教,HOW)。一般地,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智能特征:
1)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3) 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性。
4) 能诊断学生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5) 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6) 能不断在教学中改善教学策略。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现需要一个运行稳定的平台和大量的网络教学课件。平台包括用于教学的授课系统,课后进行辅导、答疑、考试的辅助系统,流媒体课件的制作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学籍与资格认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就不一一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开发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课件一旦开发成功并经过不断维护和更新就可以大大地有益于帮助学生通过网上的自主学习、复习,更深入地掌握有关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参考文献:
[1] 韦懿霖. 基于XML的计算机网络课件系统的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23).
[2] 刘永忠. 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探讨[J].考试周刊, 2008(6).
[3] 孙力,钱维营. 流媒体技术与创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 1998-12-25.